《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是一本由叶月幽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读后感(一):遵从内心,与孩子共同前行
这是一本妈妈写给妈妈的书,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居高临下的指导,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写给普通的妈妈的一些感想,但是,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有了孩子以后,相信很多妈妈都会看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来充实一下自己,起码我自己最近就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这本叶月幽的《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让我有在另一个层面重新认识了育儿这件事情。很显然,叶月幽也一定是读了好多育儿的书籍的妈妈,很多也是在比如《正面管教》这种书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新的见解,但是,就像一本书我们温故而知新一样,同样的理论,我们并不是看一遍就能深刻领会并付诸实践的,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在不同的时间看到,总是有不同的感受的。说几点感想吧。
第一,是倾听。倾听是倾听者用自己的话对倾诉者提供的信息给予反馈,包括对倾诉者表达的信息及流露出来的感受做出回应。倾听者旨在重述孩子的全部沟通信息,不仅包含信息的字面意思,还包括孩子在传达信息时的潜在感受。孩子情绪上来的时候,是没有理性思考的空间的,而倾听就是在帮助孩子释放情绪,让大脑恢复平衡状态,让理智回来。这些信息,在很多的育儿书里都曾经提到过,我每次看到后,都会暗暗的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的听孩子说话,但是,其实实际生活中,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可以全身心的倾听的,叶月幽说“我们很少聆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大多都是从外在的行为上回应他们。如果我们能够听到孩子内在有什么样的感受,他才可能跟我们一起分享内心的渴望。你不一定需要完全接受孩子的行为,但至少要能听到他们内在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倾听就是去聆听不同的孩子内心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并提供相应的帮助。”这段话看下来,我竟然有种小小的羞愧感,这不就是说的我吗?尤其是最近,对孩子的说话总是很敷衍,没有认真的去蹲下去听孩子的内心,而孩子竟然还没有因此责怪我或者疏远我,我这个当妈妈的,真的是越来越不合格了,叶月幽的话,也给我敲响了警钟,提醒我要时刻去倾听孩子,而不是冷一阵热一阵。
第二,是尊重。尊重这两个字,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对于家长和孩子之间。太多的家长都喜欢一言谈,都喜欢吼着对孩子说话,而不肯去正视这个独立的小人,去尊重另一个生命。现在这个社会,几乎没几天都会有报道孩子自杀的信息,就想叶月幽说的,孩子不是因为挫折少了,而是因为挫折太多,孩子已经绝望了。这些挫折不一定是外界多大的打击,可能只是内心一直被否定的感受。孩子感觉不到爱和接纳,看不到任何美好,才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孩子不是没有勇气面对挫折,而是没有勇气面对父母的态度和责罚。孩子在家感受不到价值和归属,就会封闭自己,不再信任父母。这段话看下来,也是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的,现在这个社会下,孩子的压力一点都不比大人小,甚至会承受比大人还要大的压力,所以,尊重孩子,聆听孩子也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哎,写到这里,我才突然发现,我对孩子,还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叶月幽的这本书,也算是适时给我提了个醒吧,告诉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困惑,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遵从自己的内心,总会能顺利解决的。谢谢叶月幽,谢谢这本书,让我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读后感(二):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小宝宝捉迷藏,站在玻璃门后面,自己把眼睛用双手捂住,他大声说:“好了,我藏好了,来找我啊”。这样的场景大家都不陌生吧,如果你真的陪伴孩子在他小时候好好游戏过。当时的我们会怎么做呢?心里哈哈笑得不行了,却装作根本看不到,很认真地去寻找,嘴里大喊着“你在哪里呀,妈妈怎么找不到你啊?我看看门后?没有啊! 我看看窗帘后面?没有啊!。。。咦?这是谁呀?我可找到你啦!”游戏的最后,孩子和妈妈“看见”了彼此,孩子哈哈笑着钻到妈妈怀里,这游戏好玩透了。 是的,很有趣的游戏,我们都被孩子的天真萌趣深深打动,爱在母子之间很自然地流淌着,令人沉醉。 这是一个“看见”与“被看见”的游戏。渐渐地,这游戏变得不好玩起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你发现照顾一个小孩,兼顾家庭与工作,都是那么困难抓狂的事情。疲惫、困顿、乃至抑郁和焦虑都接踵而来,令人不堪重负。你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要,你根本搞不懂一个小孩为什么动不动就哭,孩子身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毛病就是改不掉, 有时自己已经很有耐心了可是孩子还是不听话?你也看不到自己,全然奉献着全部的精力和时间仍然无暇顾忌自己的内在需要,周身被紧张忙碌的时间表和负面情绪包裹着,连停下来放松地畅快地呼吸都是奢望,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要往何处去。这样混乱不堪的状态,可能每个妈妈都曾经经历过。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就连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认证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首届小巫督导艺术养育课程讲师。。。等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专业育儿教育研究者叶月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阶段。她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写进《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这本书里。 看见自己的“忙乱不够用”、“能力不够需要学习”,这就是成长的契机。叶月幽自我梳理后写下了《一个妈妈的自我剖析和成长》的文章,发到网上,居然很快获得过百万的点击量。叶月幽认识到,一代人的成长有着共性,太多妈妈需要好的引导来让自己成长。叶月幽决心把自己的专业和育儿心得写下来,传播给更多有需要的人,于是就有了《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这本书。 她说“成长不在于我们能做什么天大的事,不在于我们能去改变别人什么,而只是我们彼此陪伴者走在这条路上。” 不同于一般的育儿指导书,叶月幽在这本书里没写任何的方法论,也不灌鸡汤。她从“倾听”“表达”“找到爱”“父母的自我成长”这几个部分,通过大量的鲜活示例和生活场景对照,带领我们向内梳理,自我叩问,然后自悟觉察,最终找到“看见孩子也看到自己”的有效途径。 在“倾听”这部分里,叶老师讲的 “关注人而不是事”这一部分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案例是一个女孩在幼儿园跟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被咬了,妈妈询问“谁先动的手?”奶奶责怪妈妈只教孩子守规矩懂礼貌才被欺负,爸爸要去找老师要监控讨说法。这时叶老师说“等一下,孩子在哪儿?” 所有人都在关注事件,没有人关注这个受伤的孩子,孩子被咬后的感受,委屈、害怕、伤心、难过,所有的情绪都没有被“看见”。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爱,体会到被尊重、被接纳,感知到自己是有存在感有价值的,这就需要我们当家长的学会专注地倾听,“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和感受。倾听的品质,是我们走入孩子内心的最好途径。 在“父母的自我成长”这部分里,叶老师的话更是啪啪打脸,让我很有受益。叶老师举出几句育儿理念金句:“孩子的错都是父母的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要想修改复印件,首先要修改原件”等等,这些金句早已经被我们接纳和认可了。这些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父母太过于关注这些新育儿理念,把各种“专家说”“理论说”“XX书上说”等等奉为圣旨,学了点“爱与自由”就觉得自己才是对的,其他人对孩子的方式都有错误。动辄就检讨自己哪哪没做好伤害了孩子,一会担心孩子有了阴影无法完成自我构建,一会有紧张孩子受了伤害人格缺失。叶老师说,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必须”要怎样的,一旦陷入这样的执念里,就会担心自己伤害了孩子而焦虑不安,或者因为自己没有做到而后悔自责。父母这样的情绪,无法带给孩子平静和安宁,反而得不偿失。 叶老师说:“为人父母,其实是我们和孩子彼此陪伴,共同成长,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完美的化身,时刻保持正确。” 生命是一个历程,我们经由孩子的到来而变得完整。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再次成长。选择好的方式让爱在彼此间自由流淌,学会放松但不松懈,学会自省但不苛责。我们和孩子,因爱相遇,由爱成长。爱让我们“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
《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读后感(三):看不见的养育---爱与成长
似乎大多数孩子都有童年阴影,我们的父母们成长的时代让他们其中的大多数没有经历过良好的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成了荒地上的野草,随机生长,也可能是野蛮生长,也可能是无视,但是随机生长的我们长大后却深深的认为自己绝对不能像他们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许就是让自己将来不要成为他们,带给下一代深深地心灵伤害。
每个孩子从出生就有自己的性格,我的朋友平怀孕了,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表现出活泼好动的性格,时不时的翻江倒海,我的宝贝淇淇在我的肚子里就很老实,不太好动。
我在怀孕的时候就很焦虑,该怎么养育好宝贝啊,我买了一包手工布料,没事的时候就做做手工,给宝宝做小动物,大象,小马,狐狸,每个都很用心的裁剪缝制,在做手工的时候就想着宝宝以后会怎么样。
孩子好像一晃就长大了,在两周岁之前是最难熬的阶段,那个时候孩子就像是长在了你的身上,你得抱着喂奶,抱着哄睡,抱着唱歌,抱着摇晃,我的肩膀就是那个时候变得脆弱,动不动就又酸又麻的。
现在孩子三周岁了,可以上幼儿园了,又开始担心孩子们在学校了受欺负,担心老师照顾不好她,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生病,所有的担心又换了一种,每一种都让我焦虑,忧心忡忡。
因为我平时就爱看一些儿童教育之类的书籍,对儿童疾病之类的书也很关注,所以总是觉得自己能够更加了解孩子,比其她人都正确。
最让我手足无措的时候是孩子生病的时候,现在我想到当时的状况我都心烦。
因为我属于和公公婆婆共同生活的那种情况,在我上班的时候婆婆帮我照看孩子,平时我们沟通起来还算是顺利,磕磕绊绊的也难免,我觉得我们相处还是很融洽的,但是只要孩子一生病感冒,咳嗽,拉肚子,婆婆就开始神经紧张,抱怨连连,简直比生病的孩子还让我抓狂。
一个孩子生病,让家里的大人都犯上了神经病。
太痛苦了。
我们的爱都是无私的奉献给孩子的,不可否认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付出的爱不比我们少,我的教育观念有时候会和他们产生冲突,并不是读了很多书的我每次都会获得胜利,所谓的胜利也不是大获全胜,更多的时候是两败俱伤。
有一点,我从来不勉强孩子去阅读。
我喜欢买儿童绘本,很多童书我都很喜欢读。
现在我买的书,我们家的书架都放不下了,我又买了个书柜才刚刚够放,淇淇爱看部分书籍,不是我买的书她都爱看,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喜好的,她喜欢的书要让我给她读好多遍,另外不喜欢的部分就只能束之高阁了。
我认为书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些东西并不是单纯用知识来形容,是孩子形成世界观的基础,知识或者技能的增加都是循序渐进的,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树苗也不是浇了一次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上周我带着孩子去了我们这里的一个儿童右脑培训班,老师要准备帮孩子做个测试,但是淇淇就是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她被培训学校里的新玩具吸引了,眼睛盯着玩具根本不去管老师,后来这个测试也就不了了之,我其实当时有点焦虑的,觉得淇淇是不是注意力太不集中了啊,是不是应该说说她,后来离开那里,我想了好久,觉得顺其自然吧,我估计是换上了争强好胜的病,孩子有什么问题?
我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话,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
一个小小孩,他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脏脏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永垂不朽下去。
《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读后感(四):看不见的养育在于父母的用心,看得见的成长在于孩子的茁壮
总是听到这样的比喻,孩子如同一张雪白的画布,父母便是那多彩的画笔,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如莲花般洁净无暇,并没有身染尘污,只是在父母的教育和陪伴中,因为父母的影响、社会的影响,才会让原本洁净的孩子们沾染上了这尘世的黑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身为哥哥姐姐,在遇到弟弟妹妹想要我们手中的玩具、画笔、化妆品、游戏机等等的时候,父母总是会让哥哥姐姐选择退让,而并不去询问我们是否愿意,也不倾听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就这样,在弟弟妹妹开心的时候,我们总是孤单的躲到房间里,还要听着父母在外说着,没事,小孩子不懂事。究竟是我们不懂事,还是父母不懂事,这个疑问想必很多人都曾有过,而这些经历也感同身受吧。这些经历的慢慢堆积,导致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慢慢走向冰点,与弟弟妹妹的关系也逐步从喜爱到讨厌。
说实话,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太了解大人的世界中有那么多的烦恼,直到我们长大了,懂事了,为人父母了,才明白,他们也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也是在育儿这条路上摸索着。在那个年代,没有网络,信息闭塞,只能从广播里、电视里、报纸杂志上,看到少得可怜的教育心得,还是只能靠着父辈的遗留在自己记忆里的教育方式,加上自己的一些童年经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或继续信奉着棍棒下出孝子,或避免孩子受到自己童年经历的伤害,这些看不见的养育,最终,在我们逐渐长大后,慢慢结成了我们的性格硕果,或高冷或暖心或自卑或自孤傲……
倾听,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教育孩子和自己的烦心事、工作冲撞到一起的时候,根本无暇顾及倾听孩子的真实感受,古往今来皆如此,好在如今的社会更包容,父母们越来越会反思自己的做法,也更多机会试着去倾听,也更能权衡好孩子和工作之间的平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内心善良、温暖体贴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相较以前,真的是改善了很多。
书中提到,小巫老师曾说:“他投胎于我,我不曾教诲他,只是带他生活”,让我感触很深,的确,我们作为他们的父母,教育培养的责任固有有,但更多的是应该引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高度去看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而不是用我们脑海已经形成的观念强加在他们的身上。孩子降临这世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早已尘封的爱与被爱的能力,为了叫醒沉睡多年的自我认识,为了重新打开认识这个世界的眼界。
经常见到这样的家庭,一个家庭里有了新生命的降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把这个新生命当宝贝一样的宠着,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无法无天,只要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轻则撒泼打滚,重则打人骂人,而长辈则认为孩子还小,这样是有个性,孩子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直接抢,直到孩子越来越大,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才惊觉,一味的宠溺,只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长辈自己的工作、生活的需求也没有完成,孩子的需求也变本加厉,最终,家庭经济入不敷出,与孩子的关系也愈发的破裂,我想,我这也是当下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愿意让上一辈带孩子的其中一部分原因吧。
每一个父母都是人生道路上的新手,每一个妈妈都曾经历看几本书就认为自己会育儿,每一个爸爸也都曾经历被束手束脚的带孩子,但是,不去尝试的妈妈,哪来成功可言,不曾带孩子的爸爸,哪来靠谱一说,养育这条前路不明的路,需要爸爸妈妈共同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带给自己的成长,也发现了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令人惊艳,养育虽然看不见,因为我们在用心,成长当然看得见,因为他们在长大。
《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读后感(五):倾听是另一种动听的语言
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叫我们少说多不听,专心地听别人讲话,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的最大的赞美,因为,倾听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放言。
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很少倾听对方,却希望对方倾听我们,我们常常对于别人的漠不关心感到心灰意冷,却又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这样就构筑起了沟通障碍。
其实很多时候耐心倾听,要比对人进行说教强得多,因为表示赞赏地倾听,除了使自己获得知识外,还能使讲话人兴致盎然。倾听是所有沟通技巧中最被忽视的部分,特别是我们作为大人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更会忘记了什么叫做“倾听”。
《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叶月幽的新作,书中可能不会教给你“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孩子不睡觉怎么办”,但是这本书却能带你去靠近自己的心,去走近孩子的心,和孩子一起去体验生命、拥抱幸福。
当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失望、沮丧、难过、委屈、愤怒……等感受时,他们只会发脾气,只会说“我偏不!”“我就要!”时,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表达感受,平复他的情绪,恢复他的思考能力,让他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去责备孩子 。
要想获得孩子的信任,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去倾听孩子,去跟随孩子的感受。事情永远不如孩子重要。即便孩子可能会犯错,我们也可以带着满满的爱,去看看他需要什么帮助,而不是指责他、否定他、教训他,而是要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正确的化身,然而只要我们全然地信任孩子,在他需要的时候倾听和陪伴,当孩子的情绪可以自然流动的时候,他的内在智慧就会开始呈现。这种由内心深处生发出的美好,将会是孩子未来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力量源泉,在遇到挫折时不轻易否定自己,在遭受失败之后仍能从头再来,即便暂时失意也不放弃坚持的梦想,哪怕是在谷底也依然能看见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