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端粒效應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端粒效應》是一本由伊莉莎白.布雷克本 / 伊麗莎.艾波著作,天下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5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端粒效應》读后感(一):请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越早越好(二) ----《端粒效应》读后感

有句俗话,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继续说说诺贝尔奖获奖作者写的《端粒效应》。对了,说一下题外话,现实往往是复杂的,诺奖的创始人,诺贝尔是火药的发名人,因此发了大财,也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据说他晚年是在自责中渡过的,并决定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捐出,成立了基金,虽然自己的发明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他创立的基金的初心是能鼓励更多的人为人类作出贡献。

如果本书光讲理论和提出问题,没有解决方案,那对我们普通人也没有意义,请耐心看下去,接下来的将要写的多个部分,这本书将从影响端粒变短的因素和如何延长端粒的因素,包括锻炼方法,饮食结构说起。总之,这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方法之一,你越早知道,越早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越好。请原谅我的贪生怕死

《端粒效應》读后感(二):请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越早越好(三) ----《端粒效应》读后感

第三部分 耿耿于怀,何以释怀?

随着《端粒效应》这本书解读的越来越深入,很多平时我们或多或少知道的养生常识,被不断的在书中提及。做人要想的开,要放宽心,要知足常乐,害人之心不可有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也知道很多长寿老人,生活简单,性格随和。但你知道的这些道理,第一次在西方最顶尖的科学家通过实验,量化测量得出的数据证实,并且明确说明了哪些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有利或不利程度是多少?我的朋友,通过作者的讲解,让我们重新理解情绪对我们身体的影响。

前一篇我们讲到压力感会影响健康,导致端粒缩短。但是除了压力之外,其实还有我们需要避免的不良情绪: 今天我们要说三个影响端粒的负面情绪,以及应对这些情绪的办法。 1.三个负面情绪 你开车过一个交通灯,正好到达路口的时候,黄灯变成红灯,你很懊恼。你去买个什么东西,结果到商店一看很多人排队,你很不高兴。这样的小情绪……不会影响端粒。 有小情绪很正常,你不用变成圣人就能享受长寿。真正影响端粒的是长期的、严重的负面情绪。除了对压力的威胁反应之外,还有三种。 第一个情绪是“敌意”。 书中举了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中年男子,性格比较强势。最近你的工作有点不顺利,身边的人跟你配合得也不是很好,你看哪儿都觉得不对。工作了一天,你带着不满回到家里。妻子正在做饭,而你注意到,厨房的桌子上摆着很多没有用的广告。你心想,早上走的时候你已经告诉妻子把广告垃圾扔掉,她怎么没扔呢?你觉得妻子太懒了,你就去指责她。 这就是敌意。难道你没看见她在做饭吗?可能还是给你做饭。 抱怨排队的队伍长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觉得队伍长是因为排队的那些人都有毛病、他们都在专门跟你做对,那就不正常了。 敌意感强的人中,男性居多。敌意会让你跟周围人的关系变差,你会陷入更放纵的生活方式,比如贪吃、抽烟、喝酒。你的健康会变差 —— 你的端粒会变短。 第二个情绪是“悲观”。 悲观的人里面女性比较多。悲观,就是对事物总有一个负面的预期。 比如两个人一起在树林里散步,走着走着发现一条以前没走过的小路。正常人可能想探索这条小路,觉得走一条没走过的路很好玩,可能会有什么惊喜。可是悲观的人,一遇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总是往坏的一面想——这条路可能危机四伏,也许有野兽,也许有坏人! 我们可以想见,悲观的人面对压力的时候,因为他总是预期自己处理不好,肯定是威胁感大大强于挑战感。悲观者的端粒,的确更短。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过度自信的,乐观自信有好处。那为什么还有人悲观呢?悲观是一种心理保护 —— 保护你不会感到失望。如果你事先预期很好,结果不好,你就会非常失望。结果有的人为了不失望,宁可选择了悲观。 第三个情绪是“胡思乱想”。 人是动物界唯一一个不“活在当下”的物种。别的动物都是现在干什么事儿就想什么事儿,只有人可以在干一件事儿的时候,想另外一件事。有人做过严肃的大规模研究,人们在一天中50%的时间段内,想的事儿都不是正在经历的事。 当然,根据赫拉利的说法,正是这样的想象力让创新和大规模合作成为可能。这种心不在焉、做白日梦的状态等于是养神 —— 如果你做的是“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的话。 问题就在于,很多情况下人想的是负面的东西。 那位画呆博特漫画的纳西姆·塔勒布有句话说过,“如果你的愤怒随着时间减弱,你就是做了不公正的事。如果你的愤怒与日俱增,那你肯定经受了不公正的对待。” 经受了不公正对待,这种感觉真是难以释怀啊。 英文有个词叫“rumination”,中文字典翻译成“沉思” —— 但 rumination 可不是普通的沉思。Rumination 是对一件负面的事情耿耿于怀。你明知道这件事想也没用、不值得再想,可是你无法停止想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Rumination 会减弱你的端粒酶。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典故,说你能不能在接下来的十分钟内,“不想”北极熊。结果当然是不可能的,你越是要避免想北极熊,你越是满脑子都是北极熊。Rumination 就是这样的状态。 一开始你只是感觉不好。然后想到这个不好的感觉会影响健康,应该避免啊,可是你又避免不了 —— 所以你就会因为自己感觉不好,而更加感觉不好。越想压制、这些想法就越要出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长期下去,就可能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端粒的大敌。下面这张图是对抑郁症影响端粒长度的研究结果。没有抑郁症的人端粒最长,抑郁的时间越长,端粒越短。

(横坐标是抑郁时间,纵坐标是端粒长度。第一个数据是没有抑郁症的控制组。)

那怎么才能克服这些负面情绪呢? 2.抗打击思维 负面情绪的特点是让人当局者迷。陷入情绪的你,是被这个情绪给控制住了。比如前面那个关于敌意的例子,你当时就真的以为妻子很懒,因为你根本没有理性思维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学会用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你要跳出这个局,识别出来这是一个不好的情绪,给它打一个标签。然后你不能回避,你得接受你有这个情绪。然后你可以对自己笑一笑。 比如说,你曾经做错一件事,非常懊悔,动不动就因此自责,典型的 rumination。那么当你这个自责的情绪上来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这么说:“我又开始自责了,这个情绪不好,可是我这个人最近就是经常自责,真有意思!” 咱们以前好几次提到一个技术叫“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在这里也能用上。你可能还记得,自我关怀就是要像对待自己的一个好朋友那样对待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不要过分自责。这本书中建议的一个自我关怀的办法是把你头脑中那个负面的声音,想象成是一个你请来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经验不足,经常说错话,但是她的心是好心。遇到什么不好的情绪,你可以这么想:“实习生又胡乱说话了,唉!年轻人还是不行啊!不过没关系,我可以原谅她。” 你用自嘲的心态去看待此时的自己,用宽松的办法面对这些情绪,情绪就会慢慢消失。 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算的,但这本书说,我们每天会产生 65,000 个想法。所以想法不值钱,90%的想法都是没有意义、不值得跟进的。一个人有各种不好的想法都是正常的。考虑到这一点,当你遇到一个负面想法,你知道它只是 65,000 个想法中的一个,你就不会太在意。 有这个态度,是很好的开始。 更高级的技术包括冥想。这本书是比较推崇冥想的,列举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诺贝尔学奖得主布莱克本还去参加一个冥想训练班,亲测有效。 冥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专注于当下。如果你专注在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儿上,工作就全身心投入工作,吃饭就好好体会饭有多好吃,其他的想法就自然就没有了。有个简单的冥想训练是用三分钟的时间体会自己的呼吸,培养专注力。 其实你不用冥想也能做到这一点:关闭情绪,动手做事。如果你在做的是一件有难度的、烧脑的事儿,哪还有什么别的心思? 专注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有研究发现,那些无法集中注意力,永远乱想的人,即便没有什么压力感,端粒也平均比别人短了200个碱基对。 布莱克本和埃佩尔的建议还包括找到人生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希望你的墓碑上写什么?我最羡慕的是那些物理学家在墓碑上刻下自己发现的公式,这个一般人很难做到,但我们总可以写“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这是一位最有爱心的人”、“艺术的支持者”这些。 换句话说,这正是我们专栏常说的,你要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找到使命感。 “人生的目标”这一招可不是心灵鸡汤,研究证明它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有人拿退休的老人做过一个实验,让这些老人去当志愿者照顾那些患病的儿童,每周工作15个小时。我们知道照顾人会带来压力,但是这些老人当上志愿者之后身心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他们找到了目标。 把这些东西综合到一起,对健康长寿最有利的一个精神状态,叫做 “conscientious” —— 意思差不多是认认真真、勤勉、有条理、不冲动、充满责任感,像是中国人说的“君子终日乾乾”。 *** 最后咱们把书中提到的,有研究证实的各种情绪对端粒的影响统一列举一遍。 负面情绪: 威胁式压力感:缩短端粒 敌意:对男性的研究表明,缩短端粒 悲观:缩短端粒 胡思乱想,不能集中注意力:缩短端粒 Rumination(耿耿于怀):直接作用是减弱端粒酶,间接作用是可能导致抑郁症 抑郁症:非常缩短端粒 正面情绪: 挑战式压力感:有利于端粒 乐观:没有发现对端粒的直接影响,但有利于减压 专注:对抗胡思乱想,有利于端粒 人生目标:对端粒长度的直接影响还不知道,但是确定能提高端粒酶水平 说完情绪对端粒的影响,下次该说健身了。

《端粒效應》读后感(三):请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越早越好(一) ----《端粒效应》读后感

端粒效率本书作者 序言: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读后感,最近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情。自己早先提拨自己的一位老领导查出患了重病,真心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忽然间感触良多,感觉应该写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写给自己,也写给我爱的和爱我的人。 PS:东海JACK 可能感兴趣读的人:一类是人生赢家有钱,有名,有地位,现在需要赢取健康的人。一类是你或者你身边在乎的人有本文中面临的问题或现象,请告诉他解该怎么办。 先说一下这本《端粒效应》的作者和在学界的地位。本书有两位作者,第一作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因为对端粒的研究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现在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第二作者埃利萨·埃佩尔(Elissa Epel)在同一所大学从事精神病学研究。 没错,这本书是由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世界端尖学者写的,也是她研究本职研究领域的满满干货,而且对于一些涉及心理学领域的问题,本书作者还找来相关专家一同撰写。你不用担心这本书是胡说八道,你应该担心的是,你到现在还不了解它的内容。 第一部分:本书理论原理 因为我也不是专业人士,但我会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话,把本文的原理讲明白,也就是说“人话”,为了活命,而且是活得尽量久一些,你必须耐着性子,去理解。 先说“人为什么会变老,会死”,从科学分子学角度解释(也就是最微观的方面讲),不从神学讲(阎王要你三更死,那敢留你到五更)。 在讲“染色体端粒的长短跟人的寿命有关系”这个理论前,我先写几点大家生活中的一些普遍共识。你留心观查你身边的人,五十岁以前的人几乎没什么病,一过五十岁各种病都来了。老人得病并不是因为运气不好,也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事儿,根本原因就是老了。衰老是个系统性的过程,全身的各个器官都在变老。 你不服不行! 以前主流的答案,是这主要是遗传基因决定的。比如杨振宁先生就经常跟记者说,他家的基因好所以他身体特别好。我们看杨振宁先生82岁还能跟翁帆女士结婚,今年已经90多岁了,还很健康,也许等翁帆老了杨振宁还活着。所以基因好没办法,确实厉害。 但另一方面,环境肯定也有作用。人身上任何一个功能的表达都不是基因单独决定的 —— 基因仅仅是提供子弹,这个子弹能不能打出去还是由环境决定的。生活方式肯定有用吧?中国有个传说,春秋时代伍子胥因为被人追杀,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巨变,竟然一夜之间白了头。这个故事很夸张,可是我们经常观察到,很多人在生活压力之下,在人生中某一段时间就是会加速衰老。 既然不好的生活能让人加速衰老,那似乎就应该有什么“好的”生活能让人减缓衰老。 对此民间有很多经验和说法,有人说锻炼使人年轻,有人说心态好使人年轻,有人说吃补药使人年轻 —— 这些说法都没有科学根据。 想要真正理解衰老,我们需要分子生物学。人之所以变老,是因为身上的某些细胞不再更新了。 好了,现象讲完了,我开始讲最精华的部分了,人是由血肉之躯(各种人体器观)组成的,血肉里是细胞,我们生病了会好是因为细胞是可以修复更新的,衰老就是细胞不再更新了,细胞的更新次数是有限的,再往里讲,细胞里有23对染色体,它包含一个人的完整遗传信息,也就是所谓基因,就是染色体上一段一段的 DNA 序列。而本书的第一男主角“端粒”,就是染色体末端的 DNA 序列。我们的身体细胞为会么不再更新了,为什么它对应的人体器观会衰老,人会变老,就是因为这个细胞分裂更新的次数是有限制的,原理就在于“端粒”。就在于你的“端粒”是长,是短!!! 请你调动一下你的脑细胞,认真看看下图,

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影响细胞更新的就是“鞋带”末端端粒的长短

如果这个图像不太好理解,你可以把染色体想象成一根鞋带,而端粒就是鞋带的塑料头儿,把鞋带给包起来。 如此说来,人变老的本质原因是端粒变短了。一个典型的人,刚出生时候的端粒长度是一万个碱基对,到35岁的时候就剩下7500个,到60岁就剩下4800个。 每个人的端粒变短速度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衰老的速度不一样。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个判断。下面这张图就是端粒长短和各种疾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

横坐标是端粒长度,10为最长;纵坐标是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

我们能看出来,端粒越短,人就越容易患病而死。还有一个研究,选取一些人做了端粒长短的测试,把这个测试结果保留,然后看这些人在未来三年身体会怎样。结果很明显,当年端粒越短的人,三年之内得病的就越多。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 如此说来,看一个人老不老不能看出生年龄,得看他端粒的长短。 现在有更进一步研究发现,端粒长度影响你皮肤的老化程度、有多少白头发、心肺功能、骨头情况,而且还影响你的认知能力。包括阿兹海默综合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都可能端粒变短导致的。 为什么有些老人长寿?因为他们的端粒长。咱们再看一张图,这是不同年龄的人,端粒的长度 —— 这张图是对多个人统计的平均结果。从出生开始,年龄越大的人端粒就越短。75岁的人平均端粒长度达到最短,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年龄。

75岁是人生的一个坎,过了就往80岁走

这张图是对多个人统计的平均结果。从出生开始,年龄越大的人端粒就越短。75岁的人平均端粒长度达到最短,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年龄。 但有意思的是,为什么过了75岁以后,反而是年龄越大的人端粒越长呢?这就是“幸存者偏误”!是只有端粒足够长的人,才能活过75岁。可能是基因好,也可能是别的原因,长寿老人的端粒特别长。 有个13岁的小女孩,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各项生理机能都退化了。结果一查,一个特殊基因导致的端粒失调。她的身份证年龄很小,但她已经是一个老人。 所以这一切都在于端粒。细胞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端粒决定了我们的宿命。 不过布莱克本有个好消息 —— 端粒其实是可以再次变长的。 1、那就是端粒酶 1984年,布莱克本偶然在实验室发现,端粒有时候不但没缩短,反而还变长了一点。布莱克本赶紧寻找端粒增长的机制,很快她的一个学生就分离出来一种酶 — 他们把它命名为“端粒酶”。 人体中本来就有端粒酶。端粒可以通过端粒酶复制 DNA,从而减缓变短,甚至实现增长。下面这张图就表现了在端粒酶供应充分和端粒酶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每一次细胞分裂之后,端粒的长短变化。

左边,端粒酶供应充分;右边,端粒酶供应不足

只要有充足的端粒酶,细胞就能一直分裂下去!问题就在于,人体中端粒酶的活性经常不足。 那你可能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 —— 我如果吃点什么能加强端粒酶的药,不就逆转衰老了吗? 这样的药的确存在,而且现在有卖的,但是布莱克本警告说,你不应该吃这个药。端粒酶如果过多,某些原本不该继续分裂的细胞也会继续分裂 —— 癌症就是这么来的。端粒酶不足,人会变老;端粒酶过多,人会得癌症。事实上有人正在研究怎么用控制端粒酶的方法治疗癌症。 只有靠人体自身机能生产端粒酶,才能刚好控制在危险线以下,不导致癌症。 我们再回到刚开始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变成了:到底什么东西影响了人体自身的端粒酶?为什么有些人的端粒就这么长呢? 2、一个希望 这本书的第二作者埃佩尔,本来就是一个从事心理压力研究的学者。她在研究中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长期照顾家里生病的孩子的妈妈们,看上去都老得特别快。看来似乎是生活压力导致了变老。 埃佩尔听说了布莱克本关于端粒的研究,她联系布莱克本,说你能不能测量一下这些妈妈们的端粒长度。布莱克本这时候正好在想办法研究有什么外界因素能影响端粒长度,两人一拍即合。 她们找到很多长期照顾患病孩子的妈妈,做了端粒测量,然后她们发现三个事实。 第一,总体来说,一个母亲照顾孩子的时间越长,她的端粒长度就越短。 可是也有一些母亲,照顾孩子时间很长,但是端粒似乎也没有缩短太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关键在于你“感觉到”自己承担了多大的生活压力。 第二个事实就是,那些感受自己照顾孩子的压力特别大的母亲们,端粒是最短的。 第三,这些感受到压力最大的母亲,她们的端粒酶的活性也是最差的。 的确是生存压力让她们老得这么快。这就解释了我们前面说的“伍子胥问题”,为什么有人会加速衰老。 说了这么多本书专业理论,我最后帮大家梳理一遍逻辑链条: 衰老是因为细胞不再分裂更新了; 细胞之所以停止分裂,是因为受到端粒长短的限制 —— 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点; 端粒酶的存在甚至有可能让端粒延长!但是人体的端粒酶的活性会变差,会不够用。 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会恶化端粒酶,加剧端粒变短,从而加剧衰老。 为什么有的人老得快,有的人老得慢?基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生活压力。压力会破坏大脑中的多巴胺 D2 受体,从而让人更容易对毒品和食物上瘾。现在我们又知道能让人变老。 可是人生难免都有压力!这个苦你不吃也得吃。 那这怎么办呢?埃佩尔的工作,恰恰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压力 —— 或者说,怎么“感受”压力。我将在第二部分“压力”这个大家早知道的名词,但也许你根本不知道的名词说起,下篇文章见!

《端粒效應》读后感(四):请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越早越好(五) ----《端粒效应》读后感

第五部分内容 君子坦荡荡

今天咱们讲得《端粒效应》这本书内容,应该算是对你我帮助最大的内容,“三分练,七分吃”!我们现在做的所有的事,就是尽所有可能性减缓端粒变短,作者在书中,对目前主流的一些饮食习惯进行科学研究,并一一给出解答,内容太重要了,看到就是赚到,做到就是长寿。

有个非常流行的说法,说如果你每顿饭都只吃七分饱,一直处在一个有点饿的状态,对身体有好处,可以长寿。这个说法是来自一个著名的老鼠实验,说那些喂得少、长期吃不饱的老鼠,寿命比那些顿顿管饱的老鼠长。 这个实验是真的。而且有人拿虫子做类似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长期吃不饱的虫子活得更长。 问题就在于,这个结论只对老鼠和虫子这种体型比较小、比较低等的动物有效。 对猴子就没用。有人拿猴子做过实验,让猴子每天饮食摄入的热量比正常水平低30%,结果跟正常饮食的猴子相比,这些吃不饱的猴子的寿命和健康水平都并没有更好,它们的端粒也不比正常猴子长……似乎还稍微短了一点。 后来有研究者干脆拿人做了实验,找一群人随机分成两组,让一组该吃吃该喝喝,另一组顿顿故意不吃饱 —— 结果长期下来,吃不饱的这一组的端粒不但不比正常人的长,而且都不比有点肥胖的人长。 所以人不是老鼠,有些观念真得更新啊。比如说体重。我们有时候觉得“肥胖”这个词太直白了,爱用“超重”代替 —— 但超重其实概括不了肥胖 —— 关键不在于你体重多少,关键是你“胖”在了哪里。 1.哪里胖才是真的胖 咱们先看一张图,两个人有相同的体重,但是“胖法”不一样 ——

左边这位女子腿很细,但是腰很粗。右边这位女子腿很粗,屁股比较大,腰很细。请问谁更健康? 数十万年的进化赋予你的审美直觉完全正确:右边这位女子非常健康,而左边这位女子的身体就有点堪忧了。 以前科学家研究体重对端粒的影响,结论五花八门。有的说有影响,有的说根本没影响 —— 就算是有影响,体重的影响也只有抑郁症影响的三分之一。现在才知道,体重并不是一个好指标。端粒不在乎你体重多少,在乎的是你肚子多大。“腰臀比”,才是好的指标。 胖有不同的胖法。如果肉是长在皮下脂肪上,表现出来四肢比较胖,那没关系,可能对身体还有保护作用。怕的是肉长在身体的“里面”,包括肌肉和肝肥大,表现出来就是肚子大。 肚子大可能是因为营养摄入有问题,可能是因为平时心理压力大,最大的可能则是平时不运动。肚子大反映新陈代谢水平低,会让端粒变短。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这可能有两个效应。一个是胰腺中的 β 细胞的端粒变短、它们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就会降低,而胰岛素不足导致 I 型糖尿病。另一个效应是“胰岛素抵抗”,导致 II 型糖尿病。 据我理解,糖尿病的原理差不多是这样的。我们吃了什么东西,消化系统会把食物分解成葡萄糖,然后葡萄糖通过血液流供应到各个细胞,葡萄糖是细胞的能量来源。胰岛素的作用就好像是一把钥匙,把细胞的门打开,让葡萄糖能进去。I 型糖尿病就是胰岛素不够用,开门没有钥匙。而“胰岛素抵抗”,则是胰岛素开门的这个开锁机制失灵了。胰岛素也有、葡萄糖也有,但就是打不开细胞。两种糖尿病的结果都是血液里集聚了大量的葡萄糖,可是细胞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能量。 当然肚子大也不一定必然就会出现胰岛素供应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是多个因素配合的结果。这本书说,在下面这四个症状之中 —— 肚子大,腰臀比过高 胆固醇超标 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 只要具备其中三个,就是新陈代谢综合征 —— 这就是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前兆。除此之外,大肚子还会让细胞更容易发炎,细胞发炎会干扰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破坏会进一步让细胞的端粒缩短,端粒缩短又会再进一步导致更多发炎……整个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真是得控制肚子啊!那怎么控制呢?少吃点有用吗? 2.节食与反弹 有人想把自己饿廋,这其实根本不可行。还是那句话,人体是一个反脆弱系统。故意少吃的确能让身体暂时变瘦,但这个反脆弱机制是越缺少什么,你就会越用更大力量去吸收什么。 我们知道有时候人对食物的渴望就好像吸毒者对毒品的渴望一样。节食减肥就有这样的效果。采访那些正在节食的人,为了让体重下降,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望食物,大脑状态也跟吸毒者一样,闻到食物的味道都受不了,因为他饿啊! 好不容易体重减下来一点……然后你就想放松一下 —— 毕竟渴望食物这个状态实在太难受了。结果你一放松,也就多吃了几块饼干,身体就吸收得特别快,体重马上反弹。 用挨饿方法减肥的人,就算暂时减下来了,五年之内仍然保持这个成果的,还不到5%。绝大部分的人都进入一个循环:少吃让体重下降,体重下降的时候就特别想吃东西,实在受不了就吃,一吃体重就会迅速上升。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这个循环中,面临这样的压力,一天到晚就想吃,这端粒能不短吗? 所以该吃饱还是得让自己吃饱,吃饱了多运动才是健康之道。现代社会的肥胖问题不是因为人们都吃饱了,而是因为受不了廉价食物的诱惑、又没有体力劳动的必要,是营养摄入过量又不运动。 比如说“糖”。有一本叫《有关糖的犯罪推理》,其中介绍了现在一个观点认为糖是各种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就等于是毒品,人根本就不应该吃糖。主流的看法没有这么严重,但是吃糖过量这个现象的确是非常明显。有的人一天到晚可乐不离手,身体肯定受不了。 糖要少吃,事要多知。在营养过剩的年代我们需要一点营养学。到底吃什么好呢? 3.地中海饮食 营养学是一门非常不成熟的科学,以往的“科学常识”动不动就被新研究推翻,新研究结论过不了多久又会被推翻。到底应该怎么吃,现在有很多很多的说法。 前几年流行过所谓“旧石器饮食法”,认为人身体的进化速度没有那么快,还停留在旧石器时代,所以我们应该专门吃旧石器时代的人吃的食物 —— 比如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只吃一些肉类、水果蔬菜之类。这个方法已经被科学证明是不靠谱的。 想要知道吃什么,你还是得回归分子生物学。从端粒角度来说,细胞有三个敌人,这三个敌人我们前面都说过。 第一个敌人是发炎。肥胖会让细胞更容易发炎,引发发炎和端粒缩短的恶性循环。少吃固然可以减少发炎,但从另一方面说,你也可以吃一些能让身体不发炎的食物啊? omega-3 脂肪酸就有防止发炎的作用。下面这张图的横坐标是在某一时刻测量的人们血液中omega-3 脂肪酸含量,纵坐标则是在这个测量的五年之后,这些人的端粒缩短情况。结果非常明显,你血液中的 omega-3 脂肪酸越多,你未来端粒缩短得就越慢。

很多食物里有 omega-3 脂肪酸,比如说鱼类、牛奶、有机鸡蛋之类。那如果我专门吃一些鱼油行不行呢?实验证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作者并不强烈建议吃鱼油,因为效果取决于你对鱼油的吸收能力 —— 最好的办法还是直接从食物中获取。 第二个敌人是氧化应激反应。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对抗氧化应激反应。你可以从水果、胡萝卜、西红柿、土豆和一些绿叶蔬菜里获得这两种维生素 —— 而且吃土豆最好带着皮儿吃。 第三个敌人是胰岛素抵抗。对付胰岛素抵抗,最关键的就是要少吃糖!含糖饮料,特别可口可乐是垃圾食品,应该坚决抵制。 维生素D对端粒酶有好处,作者建议可以吃些补充维生素D的药丸。不过我在别的地方多次看到,维生素D其实没有必要专门补充,你没事晒晒太阳就可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 所以这个思路是你不需要少吃,你需要的是吃的对。 综合起来,作者给了一套饮食方面建议 —— 非常类似于我们经常听说的“地中海饮食”。咱们列举一下 —— 对端粒有害的食物: 红肉(也就是哺乳动物的肉 —— 鸟类鱼类两栖类的肉叫“白肉”) 加工肉类,比如香肠、火腿 白面包 含糖饮料 Omega-6多不饱和脂肪酸 过量饮酒不好,但少喝点没关系。 对端粒有好处的食物: 植物纤维、全麦 蔬菜 坚果,豆类 水果 海带 Omega-3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咖啡的研究有很多,结论是喝咖啡对身体有好处。

地中海饮食法,本书最核心的干货

诺贝尔获家者,世界顶尖专家的研究成果,你没理由不相信!

总结一下,腿粗没问题,腰粗才是问题,少吃解决不了问题,吃的对加上多运动才是健康之道。 说到这里我有一点感慨。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也是一个人生态度,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如果一个人特别在意自己的体重,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一天到晚饿着,表面上拒绝食物,实际满脑子想的都是食物,这种做法岂能是君子所为呢?又或者说一个人完全受不了食物的诱惑,为了一点甜味整天可乐不离手,变成一个生理需求的奴隶,那更可能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对自己有良好的控制但又不需要刻意控制,有什么好吃的吃点也行,不吃也行,生活不走极端,不沉迷,该做的很自然地就去做,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啊。

好了,本书讲完了,希望对你有用!

还记得我第一讲时说的,端粒就像鞋带,所以当你每次系鞋带的时候,能想起这篇文章。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鞋带就像端粒

感谢

    

上一篇:《黑色皮革手册》读后感10篇_读后     

下一篇:《爱你的安东尼》读后感10篇_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