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老的哲学》是一本由[奥地利] 让·埃默里著作,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老的哲学》读后感(一):抛砖引玉
看到这本书0评论,我就有些担心别人看到我的评论会来说我写得很烂,连小学生的作文都不如,嗨,不如就不如吧,我心态好,大家愿意说我什么就说我什么吧。不过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家一看我写的就都会有信心写评论了(写得这么烂都敢放出来,那我还担心个什么劲),权当抛砖引玉吧(反正我的脸皮就这么厚,写出来了反正是看的人难受,我又不难受的。)
我是一个死板的人,一本书看下来我会把这本书上所有的字都看一遍(除了开头一页或最后一页的出版信息),包括腰封、作者简介和封面文字,还有随书捎带的广告推送。所以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先看了腰封上的推荐语,“奥斯维辛”、“记录了一个才华横溢却受尽折磨的灵魂”。对于奥斯维辛,我的了解不多,只知道是二战时期的一个战俘集中营,集中营里的人遭受了很多非人的待遇,也就仅此而已。看完腰封我便想到了一个词,“感同身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我对你的遭遇或者处境感同身受。是吗?每个人对一件事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我的感受你怎么可能同身受呢?就如同手指不小心被割伤了,我看到别人被割伤了我感觉疼的感受怎么可能和我确实被割伤了疼的感受一样呢?“感同身受”这个词是为了表达“我关心你,我们关系好”还是为了表达说话人的心理安慰呢?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庄子·秋水》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的回答很有哲理,但在我看来更像是抬杠。
啰啰嗦嗦说了一些无关于此书的话,现在开始进入正题了(我感觉我说的无关的话会比正题更通顺、更有意思
《变老的哲学》读后感(二):除了慢慢的老去,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我自认为是一个简单的人,所以我不会去思考一些类似于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因为过于烧脑,我怕自己承受不了。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自己去读《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的呢?我想,这个冲动或许与该书作者的生平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吧! 让埃默里,奥地利作家,拥有着犹太血统,在二战时期因为散发反纳粹读物被捕,先后在奥斯维辛、布痕瓦尔德、贝尔森等集中营苦苦挣扎了两年多的时间,解放后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这本《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然而,让我不理解的是,让埃默里最终却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才华横溢的让埃默里在经受住了集中营非人般的折磨与解放后的功成名就之后,才会决绝的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我甚至会去猜想,他的自杀与手头的这本书是否有所关联呢?毕竟埃默里离开的时候已经66岁了,已然是处于老年人的行列,难道他在人生不可抵御的衰老变化中,选择了放弃吗?我希望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是有5篇哲学散文组成,实事求是的说,五篇文章的深度对于我来说,是有着相当大的难度,我不得不一遍遍的重复着去看每一段文字,以期自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在本书的第四版前言中,我似乎得到一个有趣的信息。本书的第四版出版于1977年,此时距离让埃默里的去世仅仅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个前言中,埃默里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他经历了一些事情,印证了他曾经预见过的事情在向着更糟糕的方向前进:生理的变老、文化的变老,那黑暗的同伴让我日复一日倍感沉重的逼近。。。他试图去做些什么来解决甚至只是来缓解由于变老所带来的悲惨痛苦,正如他写下本书一般,但是他好像失败了,好像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被撞的头破血流,而不得不选择独自麦香生命的尽头。人一天天的老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面貌上的,更可怕的是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孤寂,与来自于社会周边的无视,还有那些面对曾经的荣耀的无所适从才会更加的让人悲伤绝望吧? 如本书题目所言的那样,让埃默里想要表达的反抗与放弃到底是什么呢?正如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必然要接受的命运一般,人的慢慢老去似乎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对着镜子中一天天老去的我们,我们会不会也有一种变成自己的陌生人的感觉,看着那个曾经无比熟悉的人慢慢的变老,慢慢的越来越不像自己,我们会不会也发出恐惧的呐喊,会不会也会去怀疑,我老了我再也不能独立的生存,再也无法理解这个变化中的世界,所有的人都抛弃了我,所有的人都在理我远去,在这种痛苦的挣扎中,我们放弃了?还是像《魔山》中霍夫拉特贝仁斯说的那样,关于死亡,我认识死亡,我是它的一个老雇员,人们高估了他。这几乎完全没什么,也许在压迫发生之前会生气勃勃,可能会带来生命和康复。这是否又是让埃默里反抗的意义所在呢?或者在我们慢慢的衰老的过程里,我们依然可以与自己达成和解,在我们生命的尽头分离一击! 关于本书,关于反抗还是放弃,我假装自己懂了,但是我想,在这条路上我还有着很长的路要去走,关于变老,我还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关于选择,我庆幸自己还远没有到选择的时候。。。
《变老的哲学》读后感(三):时间 404
没看完,先写一部分。
按照惯例,先说装帧 。实在是不喜欢书腰这个设计 ,硬皮书再加书腰翻阅的时候真是阻碍。封面一眼就知道书内容应为沉重的话题,事实也正是如此。
代序部分,真是相当难懂,每一个字都认识,词组也熟识,为什么连成句子就感觉怪怪的呢?翻译是否可以再润色下文字,增加可读性?大概是因为代序太难懂,反而觉得正文读起来很轻松呢。虽然还是需要很多知识积累才能顺畅阅读,里面提到了好多人物,文盲的我实在是毫无印象。
感觉的特性无法比较,无法描述。它们显示出语言表达能力的界限。谁想要表达他身体的疼痛,就会陷入这样的境地:将疼痛加于他人,这样自己也变成行刑手。关于疼痛的言论,确实是语言描述不足以概括,个人体会到的也似乎无法用另一种方式使人切身体会。之前看越狱时有个剪人脚趾头的情节,镜头转移到剪刀上我就受不了关闭了视频,只是一个镜头语言就使我勾起了小时候被针头戳进脚趾的那种疼痛,这种时候我体会到的疼痛,是施加了记忆buff的,再加上想象加持。但这些也无法与真实的相比。同样是受伤,不同人所反应的疼痛等级也有差异。神经系统让我们所感受到的疼痛是不同的。这时就绕到书中所提到的
一个转向共产主义的比利时贵族在布伦东克受刑时把一切都供了出来,而一个保加利亚职业革命家和受人尊敬的法国抵抗运动国民议会第一主席让 ● 穆林在酷刑面前咬紧牙关、宁死不屈。因为他们感受到的疼痛不一样吗?还是因为后两位有更强的道德抵抗力?如果以此类推,那就有点不敢细想了。通俗点想,与疼痛相对的,是痒。有的人似乎天生不怕痒,任人怎么挠,依旧是面不改色,而另外一些带了痒痒肉的,碰一下就是大反应。如果每个人的疼痛等级都不一样,那么相应的道德抵抗力似乎就没有什么具体数值可言了。
虚无无法用逻辑语言加以表达。正如时间的概念,如何对它下定义呢?不可回溯,一直向前,但在科学家眼中,又并不是这样。回溯的时间,用哲学来讲,就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变。此时非彼时。
时间不是任何个别物体的运动,变老不仅仅是容颜的改变。很早之前,我就在想,我感知到的周围,和他人一样吗?我死后,会去哪里?我认知到的世界,似乎和角色一般,镜头一切换,就是另外一种世界。所以小时候会突然假装有一个上帝视角,在观看着一切。现在想来就是
每个人都用他在成长和教育过程中接受的一套知识体系、文化背景来理解世界。不是人的思维用语言去描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描述的语言塑造着人的思维。最后,一个恐怖故事结尾:我们是怎样得出大脑是人最重要的器官这一结论的呢?
《变老的哲学》读后感(四):一个好的作品都是一部伪装的自传
现象学说,”这个世界经由我的生平情境变成我的世界。“不是只有自己的痛苦才是痛苦,别人的痛苦就是无病呻吟,所以,试试理解别人的“痛苦”。理解是为了尊重,即便总是存在理解的不可能,做出理解的尝试,也已是尊重。
在《变老的哲学》中,作者试图触碰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是否存在超越于我们的生理基础之上的道德意志,这是关于病痛与死亡的基于存在的现象学哲学。
书中说,变老是纯粹内时间意识中的绵延,是人彻底变成了一束时间,是在向内的凝缩中,感受到世界对自我的压迫。
那么,变老的哲学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我知道我会死,但我害怕死。
是一种饱含着身体痛苦的对于死亡的原始焦虑。
现代人多多少少为各种慢性病症缠绕着,时不时突发的肠胃炎,肩颈酸痛与坐骨神经痛,视疲劳与高眼压症等等等等。
一个高度近视高眼压眼干症患者,每天隐忧着眼底病变,每月复查回来一遍遍对比着眼轴长度地形图内皮oct等等等的数据变化,熟练使用着已然熟稔的各种眼药水。如今提心吊胆对着电子屏码字,旁边摆放着刚泡菊花茶枸杞偷生,中午滴的美开朗正在缓缓流入喉咙,眼睛胀痛只得强行停止手头事情,尽管proposal迫在眉睫。
因为病痛,不给你喘息的理由。
“疼痛就是他所说的那样,此外没什么可说的,感觉的特性无法比较,无法描述,它们显示出语言表达能力的界限,谁想要表达他身体的疼痛,就会陷入这样的境地,将疼痛加于他人,这样自己也变成行刑手。”
当作者给出这段话,我心生感谢。表达病痛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表达常人少有的病痛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患者最忌被迫成医,我怕你问我眼压是什么,眼压高有什么病症表现,我害怕你询问我的病痛体验。因为体验,是活生生的东西,甚至言说也能带来痛感,是精神痛感。
但我会痛死吗?
不会。
那死亡是什么?
“死是每个人最本己的事情,每个人仅仅在自己死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四,他在不同人那里具有不同的形态,但这种本体差异与独特,是所有生存经验都具有的属性,只不过在流亡,折磨,囚禁,死去这些极端处境中,得到最鲜明的体现。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使我们始终处于两难之中,一方面只有含义具备,公共性的词语,才能使我们的体验获得广泛的理解,另一方面太具备公共性的词语,却会使我们体验的本己性和独特性受到损失。”
可怕的不是死亡,带来痛苦的,是你的病痛不会致死,但却让你处在生命的极端体验中。变老是带来病痛的过程,死亡用残酷的形式使其凸显,处于每一个变老的痕迹中的,处于每一次深夜的病痛中的,都是被逃避,被否定被拒绝的离散的自我。
“现在我要取走一切,无论发生的是什么,喘息的时间,反思的时间,因为街道总是越来越宽,腿却越来越短,呼吸越来越沉重,肌肉越来越虚弱,脑袋越来越笨拙。”
“爬山如此累人,如今成了他的反自我。他想在里面游泳的水域,如果到了他完全不愿意忍受的温度,便是对他说了不。可爱的山谷,满是飞虫,在他年轻时从来没打扰过他,现在却让他暴躁,变成对他膨胀的愿望的否定。”
没有自我的本体焦虑是比原始焦虑更为日常焦虑,它不至于让你慌乱,但在每一次琐碎中让你备受折磨。
膨胀的愿望的否定是每天只有一小时的电子屏用眼时间,所以没有了电影和美剧;
膨胀的愿望的否定是每天要吃20粒以上的药丸,所以没有了披萨蛋糕和一点点;
膨胀的愿望的否定是病症要求不要剧烈运动不能焦虑和生气,所以没有了蹦极潜水和情绪;
膨胀的愿望的否定是,“不好意思,最近医疗生活繁忙,无法参与。”
膨胀的愿望的否定是,你被迫过着节制欲望的生活,但仍然试图寻找乐趣。
因为否定不是消灭,而变老也不是终结。
难驾驭的身体《变老的哲学》读后感(五):反抗?放弃?反抗。
前言:我刚拿到这本《变老的哲学》的时候就被这本书的装帧惊艳了,非常精致的装帧,小小薄薄的一本,拿在手里很舒服,让人感觉内容很充实很饱满。在没有收到书以前,光看名字我一直认为他是类似于“让生活变得幸福的哲学”这样心灵鸡汤类型的温馨的小书,但在刚开始读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发觉并不是这样,反而是另一个极端:文字诘屈聱牙,内容晦涩难懂。甚至在读了一段之后有种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的感觉。其中有很多的哲学的概念,作者的很多思考也都是基于深厚的哲学基础而作出的,作为一个没有哲学基础的人,读起来很费力。大概读平常小说100页的时间只能读他的一半。下面是作为一个半蒙半读的人对于这本书的某些内容的一些最浅显的理解。
我读书其实很少看序,但是我在尝试跳过这本书的序的时候发现已经跳过了书的一小半了,所以我这次还是耐着性子把序看了。老实说序的内容对后续读书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为作为这本书的翻译杨小刚先生,他的代序文字也并不通俗易懂。这很好地为后续的阅读做了铺垫。我搜不到多少关于杨小刚先生的资料,但我猜他对哲学也一定有一些研究,至少对生活是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的。代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即便作者精心选择的那些德文词也不能描摹酷刑带来的痛苦之万一。疼痛就是它所是的那样,此外没什么可说的。我突然想起之前别人曾经对我说过的,或者我对别人说过无数次的:“我懂你的感受。”其实我根本不懂。我们根本无法对别人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所经历的,即使我们经历过,我们也不能和别人体会到同样的感觉。痛苦本身是严肃的客体,但是他在不同的人心里一定有不同的形态和力量。再贴切的描述也不能让别人理解表达者内心的感受。这也是译者在代序中说的:
然而,所有被叫作疼痛的感觉都不一样。作者的第一篇文章探讨死亡与时间的关系,
消失、奔走、流逝,时间不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空间里,发生在可见的或者通过推论可以经历的事情上。时间是一种一直被我们占有但并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经历过的时间并不是时间,而是花了时间的事情。我们所体验过的那些事情组成了我们的一部分,那是我们体会时间的方式,从内感官上。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我们吃过的饭,看过的书,仿佛吃过了就吃过了看过了就看过了,很难留下痕迹。但事实是,我们吃过的每一粒米,都组成了我们的血肉,我们看过的每一个字,都是我们思想精神的一部分。我们经历过的都为我们所拥有,我们没有经历的那叫世界,在我们身体之外,变老就是我们处于身体之内的越来越多,处于我们身体之外的越来越少。
也许有人会因为变老在我们的脸上添上丑陋的印记而感到恐惧,产生自我怀疑,自我陌异,会对渐渐残坏的身体无可奈何,但同时我们又增添了对身体的了解和熟悉。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失去外界的时间,便会增添内在的时间,我们失去了青春,但得到了阅历。我们失去了年轻时强壮健康的身体,但多了年轻时不会有的和身体的交流。
我一直认为变老是一个貌似消极的事情,仿佛所有人都在消极地等待他的降临。我们要反抗,不是反抗变老,是反抗变老带来的自怨自艾,自我怜悯和碌碌无为。我们要欣然地接受,我们要思考,要体会,要认真地一点一点体验,这只有一次的过程。
《变老的哲学》读后感(六):读《变老的哲学》
蜻蜓捕吃蝇,蛙猎杀蜻蜓,蛇呑吃青蛙,鹰猎杀蛇……只要稍稍留心观察下,便会发现世界残酷无比,死亡时刻在发生。自然界充满着无数的食物链条,每个物种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就算是处于食物链条的鹰依旧逃脱不了时间的制裁,一如我们人类。
是的,世界从来就不存在永恒。纵使强大如人类,在时间的面前,也只能无助地看着自我慢慢变老,直至死亡。死亡是什么?相信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会有那么一瞬间想起这个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古人云:未知生,焉知死。诚然如此,死亡就像高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摆脱不了,似乎也难以解答。
《变老的哲学 反抗与放弃》便是一本直面死亡的书。不得不说,虽然全书不到200页,但这是一本难懂的书,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非哲学专业人士。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里面的字我都认识,但是连起来我就是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或者说得稍为过分了,但是它能表达下我对于书难啃程度的立场。
还是先来说下本书的作者吧。让埃默里,奥地利维也纳人,1943年因散发反纳粹读物而被捕,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布痕瓦尔德和贝尔森集中营,直到1945年释放。1978年自杀身亡。我认为唯有亲身直面过死亡的人才能够真正触及到死亡的意义、明白死亡的厚重,而作者无疑就是这样的人。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本书是值得一读的。
每个人都会经历变老的历程,都会有那么一段时期会时刻感受和在意着自己变老的现实。不要说你没有,那只是因为你还年轻。一旦你不再年经的时候,你会畏惧变老,也许还会憎恨时间的无情。甚至你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宣示自己未曾变老以反抗时间这把杀猪刀,但最终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徒劳的,然后你就会放弃。那个时候,也许才是你了解死亡的真正时机。
听听作者是怎样看待死亡的吧:『死亡不会为我们拯救作为时间维度的未来。相反,通过完全的否定性,能过它所意指的(只要关于含义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说一说)完全的、不可逾越的朽灭,死亡消除了每一种未来的意义』
书中还有很多在我看来比较艰涩的观点,至少以我目前的阅历来看,还不足以理解。但无论如何,这本书帮助了我去思考死亡这个命题。 也许我还没办法去完整梳理出自己关于死亡的正确的态度,但必须承认目前的我能够真确的感知到死亡一步步的临近,尽管它离得还很远。
有句话说,读书必有所得。尽管本书没能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但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重新审视了下自我,认认真真地去思考了一回死亡。这大概便是所得罢。
再过几年来读此书,我的所得会更多,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