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微粒社会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微粒社会》是一本由[德] 克里斯托夫·库克里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粒社会》读后感(一):数字化时代的变革

当今世界的发展早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我们也早已习惯了这个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等新技术为我们带来的便捷的生活,但很多时候总觉得这种“习以为常”似乎更多的是一种麻木的表现,而不是我们真正融入时代的迅猛发展。这个时代革新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有必要认清时代发展的方向。

这本《微粒社会》就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未来发展趋势的作品。本书是德国知名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夫·库克里克针对当前世界发展趋势的精彩解读,以三场影响深远的革命为切入点,探讨了未来社会的诸多特征和人类面临的众多挑战。

对本书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库克里克引用的关于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的事例解析。奥巴马谋求连任时,很少有人会认为奥巴马会取得成功,不论是美国民众,竞选研究专家,还是他的竞争对手米特·罗姆尼,尤其是在奥巴马第一个任期内接近8%的失业率水平和民调偏低的不利局面,但偏偏奥巴马就成功了,事后媒体都给予了不同方面的分析,还记得某个媒体的节目中还将其归功于奥巴马特殊的个人魅力和他无与伦比的演讲技巧。而真正的原因是奥巴马竞选团队进行的精准工作准备——寻求差异化,有针对性的精选策略,这种差异化不仅仅是对某些人群分类,某个特别选区,而是基于海量数据的大数据技术,对众多单个选民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分析,并长时间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过半数的选民中识别出1500万没有坚定立场,但可以被主动引导的中间选民,对每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看来,罗姆尼输的不冤,奥巴马是打了一场精心准备的高科技之战,一场未来之战。而这个例证是库克里克所说三大革命中差异革命的完美诠释。

现在的社会更多的是基于对民众或部分调查样本的普遍结果而制定的发展规划、设定的法律,这些是根据“平均值”进行设定的,而未必适应每一个人。库克里克在前言中的例子更好的诠释了这种只讲求平均水平而不是个性化的差异对待的矛盾。薇薇娜一家为4岁的糖尿病儿子进行了全方位全时段的健康监控,数据详实、全面,而当她带着这些监测结果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却表示无法处理这种“全面”的数据,只能让薇薇安填写一张一天12次的抽样监测结果,再基于这种“片面的”结果出具治疗方案。这听上去十分可笑,然而这种基于平均水平而不精确的方案、规划在当今社会中仍比比皆是。显然这已经严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差异化特征了。

当今时代,人们对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普适化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难以有市场增长空间,只有针对个人的个性化服务才是未来发展趋势,不论是在哪个领域。

世界智能化发展正大踏步快速前进,智能化也正往越来越多的领域渗透,智能化也在不断地消灭着传统的工作岗位,据分析,每一次的产业革命都会有约90%的传统岗位消失,这次的短期估计,未来20年也会有一半的工作岗位消失;可以说人类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人类应当怎样面对人工智能的强势来袭?其实智能化有智能化的好处,人工智能有其计算、编程化操作的优势,但人类也有人工智能所不擅长的领域,尤其是创新性与创造力。未来的完美愿景应当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完美配合,人类在充分运用智能的情况下快速提高生产效率。

而控制革命是基于前面说到的差异化革命和智能革命的。未来社会,跟不上发展步伐的不仅仅是个性化需求,而是包括法律、制度、政策等在内的方方面面,在迅猛的发展速度面前,甚至公共管理、社会秩序都有可能一定程度的失控。这其中发展较快的有教育模式的改变。当今使用统一教育模板进行同一性教育的模式已经在发生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教育,不管是个人行为,还是官方行为(由政府或教育机构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的精品课程),这种趋势还是不可逆转的。教育领域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有市场,未来按需获得教育资源应当是大势所趋。

库克里克在本书中探讨的领域众多,社会、国家、经济、政治、法律、教育、医疗……虽然篇幅不大,没有过多深入的展开,但就我们在这些不同领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还是很有帮助的,有很多地方一言中的,发人深思,也为我们成为未来的“微粒人”提供了简单的入场说明。

《微粒社会》读后感(二):被深度剖析的人生

《微粒社会》的作者克里斯多夫·库克里克是德国知名社会学家、著名记者、通俗专业书作家。自2014年7月起担任德国大型杂志《GEO》的主编,2003年获得“萨·米特奖”,2014年获得“德国朋克特记者奖”。《微粒社会》提出在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模式中差异革命、智能革命和控制革命三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已经悄然进行,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理解社会发展的思维?我们是否跟上数字化渗透的速度?我们是否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本书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

书中以四岁的幼儿糖尿病患者菲利克斯为例,讲述了母亲薇薇娜·明全程精确掌握儿子患病的过程。他们用最精确的数字化血糖测量仪全天候记录心率,佩戴测量仪随时测试他的压力症状,甚至记录他的每一个动态。采用测量数据运用一套复杂的算法加以处理,让菲利克斯成为一个被高度解析的任何微小的细节都清晰可辨的孩子。数字化的菲利克斯克斯生活在一个新型的社会里,这个新型社会是高度解析的,不再关注平均值而用高密度的更详细的认知替代,这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世界观以及我们对自身的理解,而这种新型的社会作者称之为微粒社会。

由于数字化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意味着我们将用新的方式测量世界以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社会关系以及政治经济,一切都将比之前更加精细、精确、透彻的方式被获取分析和评价,这是一场新型的解析—解体,这场新型的解析—解体将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正在经历三种革命。

第一种是差异革命。这场新型的解析—解体使至今隐藏的差异都已显现,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将完全的被个别化、单体化,而这些差异将再度激化社会并被利用,我们将遭遇一场平等危机,这场平等危机已经在改变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我们的民族民主。这场革命让奥巴马在失业率持续在8%左右的情况下,仍然在2012年竞选总统连任成功。

第二种是智能革命。我们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智能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将导致知识技术和经济机会的重新分配,这种重新分配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机器之间。这场智能革命将加剧经济上的不平等、威胁我们的工作职位、强迫我们与机器人展开合作,因为从中受益的主要是那些懂得如何与智能机器人交流与合作的人,我们必须学会与机器人共同进化。

第三种是控制革命。微粒化过程将使社会中的我们被重新分类评价和比较甚至被看透。与精细解析的数据相比,我们的生活还是相当粗糙,这将使对我们的行为做出精确的预测成为可能。我们将不像在现代世界中那样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而是被最大程度的解析。而如何面对被微粒化的社会,被微粒化的人生,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微粒社会》读后感(三):社会的大与小——《微粒社会》有感

lue编辑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答案。单从地理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幅员辽阔,由七个大洲组成,一个人如果靠徒步想要绕地球行走一圈的话,以现在的医疗技术来衡量的话是直到老死都不可能办到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显得格外的大。但如果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和远隔重洋的上司或者朋友进行交谈,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们的社会又显得那么的小。

究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大是小,这个问题还只是停留在宏观的层面上来探讨。但如果将这个话题放在微观层面又会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中,我们习惯的这个世界不管大也好小也好,都是按照约定成俗的规则在运行着。例如我们生病去医院看病,医生会给我们测体温,会给我们开药,但是这个测量的时间和服药的时间基本上比较模糊,什么一天两次一天三次等等。但这样真的是很科学的吗?

如果我们平常所经历的这些与现在热门的大数据相结合的话会有怎样的奇迹发生呢?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德国知名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夫·库克里克编著的《微粒社会》一书就对数据,人工智能可能在我们生活工作发挥的作用给出了他的展望。

在本书中你会发现作者描述的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这个世界,作者笔下的世界是充满数据的世界,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用一长串的数据来概括来解释。为了便于理解,在前言部分里作者首先列举了一个关于测量血糖的案例。测量血糖一般而言都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并没有很精确)对病人进行测量,可能一天的血糖含量高低有人就通过几次测量来确定,但是在作者这里却能够通过数据的力量将测量血糖含量的行为精确到秒,这样的测量数据可想而知有多么的庞大。这些数据才是更加精确的,但是对于医生而言却是非常糟糕的,因为这些数据累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个人处理的极限。问题就来了,这样大规模的数据出现意味着测量精确性的提高,对于糖尿病人而言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胰岛素的用量,对于病人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医生而言却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情。这就牵扯出了差异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

作者在接下来书中的正文就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读者可以在书中发现这种差异性的矛盾表现的形式太多以至于上升到了“差异革命”的阶段,例如奥巴马第一届任期结束参与第二次大选的时候,媒体大众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俺爸妈团队居然能够顺利逆袭成功连任,在这背后技术的力量,大数据的力量都有其功劳。

读者在本书中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在数据化的未来到来时,人类究竟有多么的渺小,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强大。如果到了以数据为王的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微粒社会》读后感(四):人人都需要知道的数字化革命与“美丽新世界”

四年前,我进入一家创投机构做投资经理,开始以商业故事的形式接触“大数据”、“物联网”、“人脸识别”、“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机器人”等时髦词汇。 创业者为了融资,争相向我们鼓吹各自公司设想的数字化产品会如何切入社会的肌理,如何改变人类命运的走向。 有一个做无人机行业应用的公司跟我说,他们的产品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电网行业,取代当时还完全依靠人力检修的电缆维护工作,目标是让电线检修员全部下岗,或者赋闲吃白饭。 有一个做智能投顾的公司跟我说,他们的产品是抓取上市公司公开信息和媒体报道自动生成投资评级,选股推荐,甚至可以推出由程序自动量化交易的基金产品。也就是说,他们要去威胁二级市场分析师的工作,投资顾问的工作,基金经理的工作。 有一个做国际订单融资的公司跟我说,他们抓取了美国海关公布的进口数据,解析数据包,匹配进口商的官网、Facebook、twitter等信息,生成征信报告,打通银行信贷模型,对中国的出口厂商进行智能授信。他们的目标是让胆小不敢创新却容易在贿赂诱惑下铤而走险的信贷员失业。 我怀着三分新奇、三分兴奋,三分恐惧、一分怀疑的心情听完了许多个诸如此类的商业故事。夹杂着许多出于无知的不相信,每次投资决策委员会上汇报项目,我和我的同行一定不忘记提示模型尚未成熟、信息不够充分、技术和市场应用效果有待检验等风险。 出于审慎的心理,大部分项目,我们都没有投。但我一直与这些创业者保持着联系。大概两年前起,我便总在朋友圈看到他们的好消息,又上线了什么功能,又拿下了什么客户,又获得了什么融资。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我所处的深圳越来越像一个人工智能控制下的“新世界”,较之几年前我还是个投资经理听说到的“美丽新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梯里张贴着扫地机器人的广告,酒店和KTV率先用机器人取代服务员,街头开始涌现24小时无人便利商店。我们用配置着身份证芯片识别、护照条码识别、身体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技术的自助设备取钱、登机、出入境。民警分析酒店钟点房开放记录进行扫黄整治运动,交警用人脸识别技术开罚单。 我把自己“过马路、被交警用手机人脸识别我的身份、给我开罚单”的经历写下来,放到网上后,我迅速被交警大队领导找上门来。他们不仅知道我何时违规,何时写了什么文章,还知道的微博账户,公众号地址,手机号码。我问找我的交警怎么找到我的,交警说:“我们警察找个人还不容易。” 昨天,读完德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库克里曼《微粒社会》,我知道,是太容易了。 我所经历的社会在克里斯托弗笔下,又叫微粒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下,我们的个人经历成为了计算机世界里的大量数据,我们主动留下的电子数据痕迹是我们自我量化的素材,结合我们大量被动留下的痕迹,构成我们被记录、被分析、被解析、被管理、被引导、被控制的基础。我们的身份信息、我们的迁移痕迹、我们的消费习惯、甚至我们表达爱恨情仇的方式,都在变成商业公司以及各个政府开展“大数据工程”的素材。 商业公司和政府机关对我们每个人的差异了如指掌后,对我们进行精准管理、歧视和控制。我们上同样的网站,但我们看到的广告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同样的平台买东西,但我们看到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我们出入同一个的海关检查站,但被海关拦住开箱关小黑屋检查的概率是不一样的。 在传统的人情社会里,熟客是受到优待的。今天,我们成为数据化时代的素材,我们以数据的方式成为商家的客户管理资料时,我们作为消费者,我们越是被了解,越是被欺负。面对大型平台的“杀熟”,我们消费者除了愤怒,又能怎样呢?一边是那个有人情味道的传统经济在瓦解,一边是我们消费习惯上已经依赖上擅长智能控制的新经济。不去携程买机票,去哪买呢?不用滴滴打车,怎么出行呢? 我们开始对大数据的过渡利用感到恶心,我们也许还心系渺茫希望,政府可以站出来成为这个数据泛滥时代的公道主持者。可是克里斯托弗直言不讳地说,政府是微粒社会大数据时代最大的受益者。 上月,Facebook被爆出泄露5000万名用户数据给到商业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Cambridge Analytica继而为美国大选参选人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和战略传播,简单来说,就是“操纵民意”,“操纵民意”的买单者就有美国现任总统。 听闻之初,我还怀着愤怒的心情,试着找人讨论——如此得到的选举结果,特朗普如此难堪的吃相,是否违背了选举的程序公正?是否违背了民主的政治伦理?结果我的好朋友向我推荐了《微粒社会》这本书。原来,用数字化解析技术管理民意和选举并成功当选的首位美国总统的人是——形象比特朗普要体面和优雅几条大街的——奥巴马。 大数据不仅记录我们,分析我们,管理我们,影响我们,操纵我们,还在学习我们,最后取代我们。 克里斯托弗认为,数字革命的一部分是经济体和职业的大变革,是失业浪潮、是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逼着“聪明的人”与机器进行合作。 扎克伯格、马云、马化腾这样的超级明星构成了经济活动的头部,获得了世界上的大部分财富,他们领导的能与机器进行合作的高素质人才构成了新经济的中坚,一起横扫旧世界。 旧世界的秩序维持者纷纷面临失业冲击,工人失业,服务员失业,基础行政、人事、财务等低级白领失业,顾问、分析师等中高端职位也在受到冲击。连我今天码下的这些字,AI写稿机兴许也能码下。(大的媒体公司纷纷研发了AI记者) 数字化革命席卷之下,很多家长商量着孩子栽培方案时,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CS(computer science)高”的观点,好像送孩子去学了计算机行业,就能“他强任他强,明月横山岗”,成为互联网经济浪潮下的职场不倒翁一样。可是我有个高中同学去年从日本一个顶级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毕业后,回国在创业,他设计的产品是要将互联网公司的测试部取代,用自动化的程序检测工具取代现如今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一个完整的研发中心,应有产品部,研发部,测试部。他的目标是把研发中心缩小到产品部和研发部,也就是让测试程序员率先失业。他的公司正欣欣向荣地发展着。我也丝毫不怀疑他和他的同行会逐渐把创新之手伸向研发部,产品部。所以程序员岗位还有多少红利,还能稳定多久,我也持有怀疑态度。 传统社会,勤劳可以致富,多工作就能多积累。工业社会,效率才能致富,有聪明的勤奋才有意义。数字化时代下的微粒社会,勤奋本身毫无意义,想要受益于时代红利,除了聪明和勤奋之外,还必须能与机器合作,各凭本事或关系成为新经济超级明星麾下的得力干将或者小罗罗,至于这份合作能有多久,谁知道呢? 而数字化时代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拥有绝妙创意、创造出“颠覆性”产品,并通过互联网这个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市场迅速攫取尽可能多的客户,从而暴富为新经济的超级明星,如Facebook的主人,微信的主人,谷歌的主人。 一将功成万骨枯。微粒社会中,普罗大众中绝大多数成为受害者,长期来说,他们从数字化新经济的唯一受益大概就是廉价的娱乐活动了吧,以及短期来说,短暂享受新经济催生的O2O服务员业红利吧,长远来说大概也会被机器人取代。 他们低门槛参与网上赌博,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交媒体的自我表达,他们咬咬牙可以买苹果手机,他们麻醉于自己是新经济一部分的幻象。他们在手机上,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数据又回传到各个互联网公司巨头和各个政府的国家安全局,继续被追踪、分析、管理、预测和控制。 写着写着,我又觉得他们也是我,也是我们。我们都被扔进了智能控制的泳池里,谁穿了衣服呢?大数据暴力的阴影之下,谁是全然安全的呢? 克里斯托弗最后说:“工业社会的老东家,到了微粒社会,依然是东家。这些新东家,困倦臃肿,肉与钢的庞然大物,在新时代依然肥肥的,清醒地在虚拟空间四处游弋,张着血盆大口吞食着数据。它们找到了一种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它们对民众信息的饥渴。虚拟空间降格成为了殖民地。” 时代发展太快,前几年读《微粒社会》,我一定以为自己在读科幻作品。如今,我只觉得在读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我们都太无力了。可是命运来临了,我们都无法闭上眼睛,那就清醒地承认现状吧,像《微粒社会》的作者那样清醒。他什么解决方案也没有提供,可是依然不减少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大师的魅力。

《微粒社会》读后感(五):三年间隔年,谁说这是一本“旧”书

其实,我一开始想表达一个观点,这本书,是一本“旧”书。

这种说法可能会引发很多人的疑问,这本书明明是2018年1月第一次印刷,到现在不过三个月时间,凭什么说它是旧书?即使现在更新换代很快,三个月就断定旧,未免太苛刻。但认真看书的人就会发现,这本书,何止是只问世三个月,确切地说,应该已经问世三年有余了。因为书中所列举的事例,最近的时间是2014年,2015年以后的年份均没有出现过。比如,在说到国际象棋人机对战时,作者先提到的年份是1996年,加里·卡斯帕罗夫和超级电脑“深蓝”的对战,接着又提到2007年由人操作的机器战胜国际象棋大师的事例。对于信息爆炸的如今,提起人机大战,居然没提到2016年阿法狗战胜李世石,也没提2017年中国棋手柯洁在被阿法狗击败后伤心落泪。还有,书中提到了斯诺登,大家都知道,那是2013年发生的大事件。再比如,临近结束时,作者时这么说的“在近来最棒的一部科幻电影《她》中,机器不再是人类的敌人,而变成……”,科幻电影《她》上映于2013年10月,由杰昆·菲尼克斯和斯嘉丽·约翰逊主演。这部四年多前的电影,居然被作者使用了“近来”这个词。哦对了,当作者频繁地说到美国时,总统还是奥巴马,可特朗普已经上任一年零三个月啦。

所以,从这些细节推断,这本书的原著应该出版于2015年,也不知道为什么,经过翻译、出版,等到了我们手中,就已经是2018年了。但看完发现,这三年的间隔年,也并没有妨碍我们理解这本书的内容(除了事例略微陈旧),反而,会觉得作者一语中的。他几年前看到的现象,担忧的状况,正如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全书共五部分,使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前三章描述了微粒社会带来的三大革命(差异革命、智能革命、控制革命),一步步将我们带入微粒社会的内部,也让我们一步步感觉到微粒社会的巨大能量。差异革命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拥有独一无二的的大脑,思想,身体,以前那种平均化的统计是非常粗糙的,只要我们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详细地分析每个人,得到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来分析我们的行为,量化自我。并且通过这种手段,管理团队,激励员工,成就自我(如奥巴马利用庞大的数据库分析选民,有的放矢,从而赢得总统大选)。

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智能革命和控制革命,引导我们看见了微粒社会带来的诸多变化和影响。大数据分析使这个社会和个人更碎片,也更透明,使每个人无处可逃。上网记录、GPS、身份证明,就像你身上散发出的一个个信息源,随时可被锁定。而大数据网络,也使你的习惯充分暴露,你喜欢吃辣还是吃咸,喜欢宅家里还是喜欢到处逛逛,喜欢走路还是喜欢坐车,这些已经不是秘密,那些APP和网站好像很“贴心”似的通过大数据来给你推送内容、广告,说实话,我个人感觉,生活圈子被缩小了。由于我暴露的习惯而导致我的社交圈被“定制”,作者用到一个词“选择结构”。比如,我刷微博就是希望获取不同渠道的信息,更多方面的知识,而微博却根据我的阅读习惯,推送了很多内容类似的东西,这让我很窝火。可能是想到了大家的疑惑,作者还是列举了大数据带来的好处,比如律师、医生、专家的权威性更加透明,我们就可以根据一些信息去选择适合的律师、医生等。可根据作者的讲述,他还是担忧大于乐观。

他的担忧主要体现在第四章,微粒社会带来的后果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例如法律、责任、许可、机器伦理学等,也有一些领域的讨论,比如无人汽车、数据安全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第五章在我看来,有些哲学的探讨了。把处于微粒社会的人称作微粒人,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成为另一个人,却又不失去自我。但,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很苛刻。

作者几年前描述的世界,现在正如实发生,我们被解析,被微粒,对信息和高科技有着复杂的情感,一边说不要被它们替代,却又不停地研究各种人工智能。用人类制造的机器来战胜人类自己,这就是最可怕的事情。书名叫《微粒社会》,可实际上讨论了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模式,虽然我一开始说这是本旧书,但当新书读也完全不过时啊。

《微粒社会》读后感(六):量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微粒社会,真的是一个很别致的词,听着似乎是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沧海一粟,然后组合成了这个世界。然而,《微粒社会》却不是文艺的讲这个社会的,而是探讨数字化的今天,当每个单体被高度解析,成为一个个粒度的数据。这样的社会是怎样的呢?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将何去何从呢?

图片来自豆瓣

前言中作者从一位妈妈对精确掌握自己4岁患病儿子的信息引出话题,说明精确数据分析带来的优质结果,更主要的是验证了精确数据的可掌握性。只要愿意,只要用心,每个个体的数据都能够被自己或者别人精确的掌握,从而分析出一系列的结论。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会想到大数据,是大数据又不是大数据。当这些个体数据聚集在一起被分析的时候就是大数据,是集体、脱敏数据的分析,但是当这些属于仅仅是你个人的全部数据时,这算不上大数据,却足够对分析你的行为、信用、情绪等等。

差异革命

韦伯有一个充满了传感器的盒子,他称他们为“社会测尺”,这些仪器能够记录人员的交流信息,包括身体姿势、活跃程度、说话的腔调、情绪(如愤怒、紧张等)。在这样的视角下,人和人之间、团队之间、公司之间的差异都会暴露出来。在这种数据显微镜下,呈现的差异是巨大性的。这也就是数据时代出现的差异革命。在这个数据化的时代,只要愿意,单体之间的数据是可以量化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远远超出想象。

这种精确的量化,对优秀的人来说,或许意味着清楚的了解自身状况,然后进行优化;对于敏感性差,提升速度慢的人来说,或许就会在这个时代中落后。这种革命带来的差异化结果,会加剧收入的不太平等,倾向于高收入的会更高,低收入的会更低。尽管这样,社会的整体效率还会是提升的。

智能革命

相对于差异革命,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智能革命更好理解。自从阿尔法狗战胜柯洁,或者说是战胜李世石开始,人工智能威胁论从未停止过,但是最后究竟会发生到什么程度,也不过是凭空猜想,也是凭空恐惧。

看这本《微粒社会》让我对人工智能又有了新的认知,突然觉得未来人与机器的差距或许真的越来越小,人越来越理智化,机器越来越人性化。到那个时候,除了人事碳基,机器是硅基之外,人和机器的差别在哪里?智能决策越来越深入人的生活,帮助人类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最优决策,那么未来,当任何事都选择最优的时候,人的价值在哪里?

或许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是情感动物,有情绪,能够感知情绪,并做出适当的回应。目前不能替代的工作中,创造是其中之一,但是当机器学习过众多曲谱之后能够创造出类似莫扎特的曲子,甚至比莫扎特的音乐还好听的时候,创造真的是不能替代的吗?或许是分行业,或者是分细节,或许……未来的机器能够做更多的事,有更细的分工,而我们能做的,是面对时代的发展,站在一个不背迭代的位置。

数字化带来了差异革命,智能加速了微粒化的水平和速度,和机器分工协作也将成为必然,如何更好的适应这个与机器共处的时代,如何变的更聪明,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控制革命

大数据带来了精准营销,我们单体大量数据的应用会不会让我们被控制?事实上,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在逐渐被控制了。不记得在哪篇文章看到过说,我们的需求是被制造的,我们的消费是被引导的。有时候,自认为是自己做的决策,实际上已经被引导过了。

单体的量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坏处,同时也为个体变得更优秀带来了可能,创造了个体意义上全新的平等,而不是传统的形式的群体划分。

三项革命实际上都是数字化促进个体量化带来的,并且相互影响。整体来说,微粒化社会为制度的存在也带来了挑战。当参考标准变的量化,具体化,个体化,模糊化的制度和标准必将不再使用,而如何改进制度,如法律、教育等,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作者说,大致可以将自己设想为这样的微粒人:

你将不再是个性的,而是独一无二的。

你将生活在一个更加不平等的世界。

你将受到全新标准的评价。

你将分散你自己。

你的收入将更多或者明显更少。

你在没有机器帮助的情况下降无法理解自己。

你将生活在一个更加简单的环境中。

你将受到不同于其他所有人的对待。

你将变得更加敏感、更加不可预测以及更加玩世不恭。

前景很美好,不是吗?

你也认为这样的微粒社会前景很美好吗?或许发展是必然。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我对前景很美好持怀疑态度。

《微粒社会》读后感(七):3星|《微粒社会》:越来越智能的机器带给世界的进步与困境

本书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德文版2014年11月出版。

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与数据,说明越来越智能的机器让世界越来越数字化,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机器已经开始抢夺了许多人的工作了,人类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失业,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和伦理等等。

例子基本看见过。观点也都不新鲜。相对于作者想说的观点来说,举的案例与数据太少。

作者是通俗读物作家,比较会讲故事。

总体评价3星,有一些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在终于搜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薇薇娜和诺玛回到了一个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变得落后的世界。在此之前,她们认为菲利克斯的医生非常权威也很友好。但是那些医学专家在面对如此大量的数据时却表现得非常惊慌和恼怒,而且他们坚持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诊断治疗。#68

2:科研人员早已开始仔细观察这种效应:他们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患上了“罕见的疾病”,即每个病人被检测得越精确,他们之间以及他们的病症之间的差异就会越突出——那种与他人罹患了同样疾病的幻觉就会破碎得越多。#139

3:2007年,“社会测尺”研究在科隆城市银行市场营销部进行,这是在全世界展开的第一批“社会测尺”研究之一。在20天的时间里,市场营销部的雇员携带着这些装有传感器的盒子,以此量化他们之间的交流。#250

4:韦伯还发现一个许多公司都有的重要支柱——那些虽然不显眼却能够显著提高同事生产效率的雇员——直到目前完全被忽视。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显然是因为他们特别善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同事。#266

5:有4个因素会影响一个团队的成功。第一,优秀团队成员间的沟通非常适度,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不全是绕过领导进行的;第二,团队成员能够像他们自己讲话时那样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意见,……;第三,至少有一半的团队交流是在正式会议之外进行的;第四,团队成员会在团队外部积极地搜寻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能够再反馈到团队中去。#342

6:然而所有数据都表明,存在一种推动企业发展的神奇力量:个人间的联系。面对面的交谈往往发生在餐厅里、走廊上、咖啡机旁,对此很多经理并不喜欢,他们认为多一些工作少一些闲聊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但韦伯能够向他们证明相反的观点:更多的闲聊比更多的工作更重要。#353

7:原来奥巴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选战方式:对选民进行数字化的解析,在此之前,还没有其他的政治家这样做过。他领导了微粒化社会中的首次选战。#400

8:在这种巨大的数据资源的基础上,瓦格纳的数据处理程序计算出了有关每名选民的多种指数。比如一种数值从1到100的“说服指数”,据此可以知道一名选民投票给奥巴马的可能性。#426

9: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不停地测试其官方竞选网页上的每一项内容,并据此将其改造成史上经过最透彻研究的筹款网页:每一种颜色、每一张图片以及每一句话都会经过上百次的测试。#479

10:长期的测试发现,最有效的邮件主题居然就是直截了当的“嘿”。至少有7500万美元的额外捐款是由这种持续的测试和不断的信息解析带来的。#488

11:一个幽灵在这个世界上游荡,它关注的不是政治体制、公正问题、最高税率或者工会问题,这个幽灵就是经济不平等。#850

12:许多数字化市场都遵循这种“赢者通吃”逻辑:最好的或者最幸运的某个市场细分部分的供应商几乎将所有的顾客都吸纳走了,而稍次一点的供应商获得的只是残羹剩饭。#897

13:因为这样的工作职位消失已经出现过一次了:工业革命将农业领域超过90%的工作职位都消灭了——那曾经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消亡。#954

14:如此。“我们的无人机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问题。”布里德拉夫如此描述说,“为保持一架无人机在空中24小时不间断飞行,需要几乎300个人员予以配合支持;相比之下,一架F–16战斗轰炸机的维护人员只有不到100人。”#964

15:答案是:上述两个等式都不对。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作消失极不规律,而其带来的新工作也极不规律。一种职业是否受人尊敬或者被认为是高要求的,如今已经没有人们设想的那么重要了——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普及,人们更不会在意这些了。#979

16:通过与一台计算机合作,一位优秀的法律专家可以在几天时间里“阅读”10万份文档,而这项工作之前需要大量律师一起完成。#986

17:这份清单的另一部分是那些暂时被认为安全的职业:治疗医师、社会福利救助人员、营养顾问、牙医、心理学家、教师、运动健身教练、展览管理人、神职人员、护林员、护士、营销经理、董事会主席、乐队指挥、作曲家、环境工程师以及更多的其他职业。#1026

18:无论如何,一种社会分裂正在显现:在有人道主义倾向的和感性的人类建立起对抗机器的堡垒的同时,出现了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新阶层,他们与机器结成联盟,实现真正的高效率。#1044

19:一个简单的公式比品酒专家更聪明,这使得品酒专家感到受辱,他们至今未能原谅阿申费尔特。#1121

20:一个赌客的生产效率越高,他输掉的钱就越多。这听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要求敏锐的洞察力:赌客当然不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输钱然后破产,而是应该尽可能长时间地把尽可能多的钱留在赌场里。重要的是在整个赌博活动中最大化赌客的生产效率,而不是一次性将其榨干。#1409

21:这些机器不断诱使人们产生这样一种想法:他刚刚错过了一次赢的机会。它们向赌客提供优惠券和额外的机会,然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让他感觉自己能够影响机器。#1428

22:因此这些赌博机表现得和所有计算机一样:在对人友好的闪闪发光的表面下,隐藏着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弄懂的一片黑暗的“硅片—森林”。机器所做的,正是它们最擅长的:计算。而人在享受的,正是他借此感觉最舒服的:幻想自己拥有操控一切的力量。#1434

23: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就是仅仅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如果同时服用两种非常流行的药品——抗抑郁剂和降胆固醇药,可能引发严重的糖尿病。……运用同样的方法,南非的科学家发现维生素B能够延缓艾滋病患者的患病过程。#1542

24: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常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它学会了辨识环境,它小心翼翼地行驶着——忽然有一天它将一位街边的老太太撞倒,致其不幸重伤,谁来负责呢?#1874

25:然而,比许可问题还要紧迫的是机器伦理学的问题。假设汽车的解析能力已强到足够区分交通参与者们的年龄,而一场事故已无法避免——那么汽车是不是该保护一个小孩而撞向退休者?而它又该如何解释自己的举动?#1909

26:由于欧洲法院和欧盟迟迟未对“被遗忘权”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到2014年7月,谷歌累计收到了91000条关于删除链接的询问,它们都从自身的考虑出发,谷歌疲于应付。#2172

27:与机器联合起来,今天的人们好像来自另一个星球,是“强化人类”:进步了的、增强了的人类。面对这个奇迹我们非常自负,因为我们对此太熟悉了。#2452

28:直到【古滕堡印刷术发明】几百年之后,【信息】过剩的问题才被解决。新的机构,例如议院、大学、宗教团体出现了,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形象有了改变。人现在被要求在过剩的思想里掌握主动权。#2572

    

上一篇:我的世界·冒险故事图画书(6册)     

下一篇:《彼得堡》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