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武曌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武曌》是一本由[美] 罗汉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曌》读后感(一):譯後記(馮力君)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我第一次來到神都洛陽,並且是自長安出發向東走,恍若穿行于大唐帝國兩京走廊上,這正好也給我這一年的“唐史”生活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年初還在北京編輯譚凱的《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的我,年尾則已到西安校對羅漢的《武曌》——這一年我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文獻出版社一名編輯,變成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一位教師。孫英剛兄十月在西安碑林見到我,也頗為感慨,驚詫於我身份轉變的速度之快,因為六月份甲骨文請譚凱和他一起到北京的單向街書店演講時,作為主持人的我還是一位嫺熟的出版人。

對我而言,自從最開始和董風雲、段其剛兩位老友一起創建甲骨文以來,我所做的工作也無非就是讀書和學習:向國外一流史家學習,向國內一流的譯者學習,向中國最富進取精神的出版人學習。從羅傑·克勞利的《1453》、裴士鋒的《天國之秋》,到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戰》、薛愛華的《撒馬爾罕的金桃》、譚凱的《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從每年翻譯超百萬字的陸大鵬兄,到五年磨一劍的吳玉貴先生……華龍大廈永遠令人懷念,因為這裡是我成長的地方,是我的又一所大學。

二〇一六年十月古麗巍老師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集“差異與當下歷史寫作”學術會議,會上我曾對近年中古史領域譯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現象聊發議論,主張出版界和學術界更密切的結盟。現在這樣的話應該講得更大聲些,不論是世界史還是中國史,海外優秀作品永遠值得中文讀者關注,出版人和學者在翻譯作品上應該持續合作,保持這種良性互動的勢頭。我也很有幸能在這兩個領域都待過。

現在呈現在列位讀者面前的這本書,是我和風雲兄一同策劃的,又是我和葛玉梅老師一起翻譯完成的。譯稿本身,葛老師出力尤巨,對譯稿的文字進行校改的還有沈藝、陳旭澤諸位,付出不少心血。最後的通校工作由我一手完成,如有舛誤應由我負責。現在,這本書之於我,正如上面所講,額外還有一種紀念意義,既關乎出版生涯,也與學者生活相連。圖書即將付梓,滿心歡喜。這種歡喜,在洛陽與葛玉梅老師的夫君李海濤教授同游白馬寺和龍門石窟時尚只是熹微一點,等到我坐在書桌前完完整整讀完一遍校樣之後,似乎已鋪滿心間,除了感念以上參與譯稿的諸位,更是對甲骨文的老友們心懷感激,他們包容了我的拖遝。

關於武則天的影視作品歷來層出不窮,范冰冰、陳紅、劉曉慶都詮釋過不同面相的一代女皇。羅漢先生提及的歷史作品中既有我熟悉的氣賀澤保規先生的作品(承蒙他惠贈的《則天武后》新版文庫本就在我的書架上),也有我所執教的陝西師範大學的教授們的著作,現在作為唐史重鎮陝師大的一名教師,我能夠在這部優秀的傳記《武曌》封面上署上自己的名字,當然感到非常的榮幸。

羅漢這部作品本身較為通俗易懂,特別是和他關於武瞾的另一部專著Emperor Wu Zhao and Her Pantheon of Devis, Divinities, and Dynastic Mothers(ColumbiaUniversity Press,2015)相比。羅漢作為海外一流的武則天研究專家,一方面對武氏的研究有獨到之處,特別是對其統治藝術中凝聚儒、釋、道三教意識形態合為己用的探索,別開生面;另一方面能夠“一覽眾山小”,博采中外武則天研究之長,而又別出心裁。這樣一部傳記,非常符合“大家小書”的特點,開券有益。

目前的譯稿特別是注釋和引文經過各位責任編輯的經心處理,文字多有潤色;部分名詞的翻譯還得到徐思彥老師的指正(如non-Chinese譯為“其他民族”),徐老師、楊總編都是學歷史的人,對我的成長一路呵護有加,在此一併特致謝忱。同時,老社科文獻人在社科文獻出書,分外高興,也向社科文獻出版社給過我關愛的同好們道一聲謝謝。

今年夏天,在南開大學王安泰兄召集的會議上,仇鹿鳴提議選譯韓國學者中國史研究著作,爾後,睿智的范兆飛兄也曾勉勵我儘快完成相關的翻譯工作。這是我下一階段的目標之一,在此之前,先奉上我們初涉翻譯的嘗試性作品,希望拙譯沒有掩蓋英文原著的光彩。

書稿殺青,昨夜在料峭中從西長安街的櫻花廣場旁側回寓所,不意看到一株綠樹,在瑩瑩的白雪和璀璨的燈光掩映之下,就像開滿繁花的春天一般美麗。

馮立君

二〇一八年一月

(转载于中古史微信公众号)

《武曌》读后感(二):野心家?还是贤明君主?

在男权社会中,挑战男性权威的刺头女性,确实让人头疼,当这样的刺头女性还占据权力的巅峰,情况只会愈发难以对付,武曌就是这样一个刺头女性。在后代的史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里面,她的形象,从狐媚惑主的妖女到沉迷男色的荡妇之间摆动,此刻,她是机智善断的君主,下一秒钟,她是犹豫不决、头脑发昏的妇人。从平凡女子到一代女皇,武曌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她果真从一开始就有取代李氏皇族的决心吗?

国内、海外对武曌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影视界也不曾放过这个热门女性,《武则天秘史》《武媚娘传奇》等剧作,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似乎对于读者理解武曌本人并无太大助益,相比之下,美国著名学者、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罗汉的著作《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倒是能勾勒出武曌其人复杂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复原早已为反复言说的历史所掩盖的存在,而我们本土读者,似乎多半对此习焉不察。

◎ 阴险的野心家?还是爱权力的冒险家?

武曌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族,但地位不甚显赫,她的父亲原本是名商人,帮助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打下江山,从此步入官场,“跻身权贵阶层”。十三岁那年,武曌便入选唐太宗的后宫,但从未获得皇帝的青眼,作为才人在后宫争夺战中无甚地位。不过,当她遇见了皇太子李治,机遇随后出现。唐太宗驾崩不久,李治继位,他先是将武曌安排在寺庙,而后才迎她回宫,武曌回宫以后,通过自己的强力手腕和种种计谋——先前提及的电视剧中着力表现这些——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后。

与李治共同生活的岁月,应该算是武曌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快乐时光,当然,其间也夹杂不少宫廷政治的尔虞我诈——可谁能肯定这种斗争无法给予她获胜的快感?武曌并不掩盖自己对权力、名望的热衷,她和高宗一齐主持修订《姓氏录》(此前,为了提升李唐皇族的地位,太宗已经修订了《氏族志》,成为先例)便是明证。但如果硬说此时的她便想取李治而代之,恐怕理由不甚充分,毕竟,她所接受的教育中,汲汲于权力的女性,比如吕后,从无好下场。武曌不仅对权力有兴趣,而且还对国事政治颇有见地,高宗常与她商议。后来,他们还成了“天王”和“天后”,也即“二圣”(因为高宗的圣旨),“天”在中国古代所具有的象征含义,不难想象,武曌或许发现并时常思虑,此时的自己,距离权力巅峰仅仅一步之遥。

如若果真要追究武曌放大个人权利欲的时间,不妨定在高宗病重、即将驾崩的那些岁月中。当时的她,代为处理朝政,且多同高宗商议,表面上看并无妨害。然而,从推迟确立太子,到公开摄政,直到成为女皇,直至宣布成立周朝——借复古行新政的策略,她比谁都谙熟,若认同她是被迫选择如此(因为太子不堪托付重任或其他原因),是被众人强推着背负国祚,欺骗得了黄口小儿,骗不了政界老手。

◎ 虔诚的佛教徒?还是盼长生的道教徒?

武曌平生与宗教多次发生交集,她的宗教态度,颇值得玩味。考究武曌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或者道教徒,抑或儒家文化的推崇者,既充满挑战,却又不乏探索的乐趣。虔诚与否,某种程度上说,可能确实只有神灵——佛陀、真君等——知晓准确答案,毕竟,他们无所不知,洞穿你的精神世界,但是,外在的行为举止,其实也能“泄露”些许天机。

李唐王朝奉道教先驱老子李渊为家族祖先,对道教极尽扶持之能事,另外,道教的炼丹活动,对长生不老的追求,都击中了普通人——皇帝,在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其中一员——对时间流逝的恐惧与焦虑。武曌本人也不例外。然而,她与宗教的关系,比李唐皇族却更为复杂。她可能不乏虔诚的表现,但从小生长于实用主义氛围的她,毋宁说更在乎宗教的实际功用。初登上皇位的她,急需为自己的政权正名,佛教中预言女皇出现的故事,很快便为她所用,推崇佛教的她,甚至对道教进行了压迫;到了晚年,她对政治的热心减退,对衰老的恐惧,都使她投入了道教的怀抱。

◎ 女性主义先驱?还是游戏的忠实玩家?

武曌种种背离男权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不参与前朝政治的贤妻良母——的定位的活动,比如与高宗一同参与祭天活动,行“亚献”,还让文武百官的妻子随行,成为女皇的她先后甚至同时拥有多位男宠,即便到了老年也不忌讳表现自己的性欲,对重视性问题探讨的学者而言,武曌这方面的举动格外具有吸引力,而武曌本人,无意间仿佛成了女性主义的先驱,尽管她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或命题。

罗汉本人认为,武曌当政时期,唐朝女性确实享有此前、先后很难匹敌的相对的人身自由,比如寡妇再嫁,出入公共场合,因此,不能不承认武曌对此作出的贡献,即便它为时人诟病。但是,他强调,与其说武曌是女性主义的先驱,不如看成游戏——隐喻的说法,即儒家文化规定的伦理秩序——的忠实玩家。她从未致力于破坏这一秩序,而是一边遵守秩序的前提,一边让秩序为我所用,从而谋求利益最大化,虽然并非总能如愿顺遂。

据说,武曌驾崩后立了一块无字碑(围绕无字碑彼此矛盾的传说甚多),大有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的意味。在罗汉眼中,“相比于具有限制性的名,这种空白使武曌同时拥有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形式,可以使她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执政者,管理这个多重伦理、多宗派、拥有复杂社会关系的帝国”。虽为一家之言,但却富有洞见,也许,一生中听过太多反对声音的武曌,早就对言语持怀疑态度,更何况,她是个行动派。她来到世上,她成为千古的女皇,还有比这更让后代的男性更怒发冲冠又无可奈何的严肃的玩笑吗?

《武曌》读后感(三):臧否人物,以何为鉴?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武曌的知名度一定排在前列。这还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式的略有耳闻,关于武曌的传说妇孺皆知。世人对她的臧否也多来源于此,然史料可信乎?

美国著名汉学家罗汉替我们做了分析。他参考了《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三部正史,辅以《全唐文》、《唐会要》、《太平广记》等史料,创作了《武曌》一书,力图还原史实,为武曌正名。

这从书名中就可见一斑,罗汉直接用了武曌替自己取的名字,而不是更加广为人知的武则天。盖因旧时女子无名,武氏只有乳名“华姑”,及待入宫,便以品级相称。“则天”出自“则天大圣皇帝”的称号,并非她的名字。尽管武曌不惜生造字,来为自己起一个霸气侧漏的名字——日月当空照,她这个正名的要求本身却并不过分,也被罗汉采纳了。

世人诟病最多的,是武曌在政治上的残忍和反人伦:谋权夺位、杀害襁褓中的女儿、杀太子李弘、诛杀异己,还有豢养男宠、戕害情敌、迷信巫蛊、大兴土木等等。这其中有多少是真实,多少是演绎?单纯把武曌妖魔化是不理智的。传播流言者,宣称以道德为鉴,实则以腐朽的人伦和哗众的心理为鉴。

戏剧化的场景往往令人印象深刻:娇弱喜悦的产妇与手刃婴儿的毒妇、年老色衰的妇人与正值盛年的汉子、威震八方的女皇与懦弱胆怯的儿子,都是民间传说喜闻乐见的对比。散落的证据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以武曌掐死亲女嫁祸王皇后为例,按说,谋杀皇子皇女不是小罪,但罗汉查找了废后的会话和奏折记载,并无此项指控,王皇后是以无子被废,而不是更有力的“谋杀公主罪”,可见武曌杀女嫁祸之事不可信。

以不同的尺度去衡量武曌,未免有失公允。那罗汉又是以何为鉴?他以男性统治者为鉴:武曌与高宗共同执政时,虽无驰骋疆场之力,却以精明的政治头脑和圆滑的外交辞令,足以与高宗平分秋色。及武曌当政,时人诟病男宠出入不成体统。倘以男性标准来看,三两男宠,跟佳丽三千的妃嫔比实属节制。再以有野心的女性为鉴:毋庸置疑,武曌大大提升了女子的地位(其中固有使自己名正言顺的私心,更是广大女性的心灵鸡汤),谋求政治事业的女性不乏后来者。近的就有韦皇后、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可其中焉有与武曌比肩者?徒有野心和手段是不够的,我们不该忽略她的“刚毅、决心、智慧、聪颖、语言天赋”,当然,还有运气。武曌自己也有一面镜子,照出内外与是非。她不糊涂,宠溺新欢是一回事,做正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爱听好话是一回事,忠勇不阿的,更要委以重任,忠于李唐的狄仁杰就是最好的例子。武曌以辞令上位,又怎会不知他人的辞令与算盘?

罗汉眼中如此精于辞令的武曌,最后却给自己留下了无字碑,心虚邪?自傲邪?她可能料到了世人会以偏颇的镜子照她——是她穷其一生推翻的俗见、亦是她得以庇身的俗见——拒绝被类比、被定义。这更甚于当年秦始皇废除谥号,不让他人评说。后人只一句话、一个字即可盖棺论定,纵使片面亦无从辩驳。武曌要求与丈夫合葬,不理谁尊谁卑,那是她应得的位置。此时,她抛弃了世俗加诸的名利褒贬,如来时一样不卑不亢、从容独立。

——戊戌年读《武曌》

《武曌》读后感(四):牝鸡司晨?

武瞾,也就是武则天,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女性之一了,关于她的文学著作数量巨大,而随着文学文本的传播,武瞾的形象不断地发生变化。加在她身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标签可能就是“牝鸡司晨”,对于她“女皇帝”的身份以及相关的艳史进行创作,而罗汉的《武瞾——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一书则展示给了我们一个历史情境中的武瞾,作为一个人、一个皇帝妻子、一个孀妇、一位母亲、一名女性的武瞾,读后确实有醍醐灌顶之感。更为重要的,罗汉没有受到所谓的女性主义的影响,没有将武瞾的性别作为一个特别的关注点,而是将她的性别还原到唐朝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中,考察武瞾如何能够利用自己的多重身份为自己最终登基铺平道路。

兼容并包的帝国

关于唐朝的建立的种族北京,陈寅恪等先生已经有了精辟的论述。杨隋、李唐二朝都源自六镇系统,或者是胡人,或者是胡化的汉人,换言之,杨隋、李唐二朝受内亚草原之风的影响甚深。整个唐帝国在唐太宗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个帝国的多元、兼收并蓄的特征。同时,这种游牧传统给了女性极大的自由空间,女性不被完全限制在家门之中,开始合法的拥有政治影响力。统领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帝国需要一位思想开明的领袖,而武瞾拥有中亚人和汉人混血后裔的身份,她天生就是这类领袖的完美人选。

另一方面来说,整个唐朝都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继承机制,这可能与巴菲尔德形容的内亚草原的继承机制有关,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混乱的继承机制给了武瞾展示自我的机会。武瞾从一个平民之家,到后宫之中,她的同年丰富的经历以及她的才貌以及唐代后宫的开放,都给了她绝好的机会。传统中国后宫实际上是一个滋生奸诈诽谤、激烈对抗、恶毒流言以及性政治斗争的温床,是一个绝好的政治训练场。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中,武瞾得到了充分的政治训练,她聪明地利用了当是宽松的政治环境与包容的意识形态,打下了她自己的权力基础。

“二圣”

门阀士族不仅仅统治着魏晋南北朝,在唐代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人生大事,在婚与宦。婚姻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简单结合,而是两个家族巩固自己社会与政治地位的联姻。武瞾成为高宗的后宫之后,在通往皇后的路上受到了朝中大臣的阻挡。罗汉认为,武瞾成为皇后不仅危及他们在朝中的显赫地位,还将对勋贵和士族阶层长期拥有的特权构成威胁,而他们在之前几个世纪一直主导者中国北方。为此,武瞾开始打击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保守派”,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许敬宗。许敬宗的地位不是来源于传统世家大族的地位,而是来自于武瞾的赏识,可以说是一种“体制外”的因素将他送到了权力巅峰,因此他只能够听从武瞾才能维持住自己的地位。罗汉总结道,许敬宗等对武瞾忠心耿耿的朝臣从三个方面帮助武瞾巩固地位:改组宗室结构、调整衙门体系、诽谤并消灭武瞾的敌人。通过这些方式,武瞾成功地在后宫、朝廷之中稳固了自己的权力。

除了在朝堂之上的动作,武瞾还积极投身于帝国的公共事务之中。中国传统帝王的一大职责就是各种仪式性的活动,代表人间与上天沟通。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稳固了武瞾的地位,并提升了她的出身。尤其是在武瞾与高宗一同巡视并州的过程中,武瞾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甚至发挥了超过高宗的作用。这一系列的活动向百姓以及满朝文武宣示,给予这些慷慨的皇室封赏的并不是只有天子一人,而是有两个人——高宗和她自己。罗汉认为武瞾通过在公开的政治场合和仪式上露面,她使朝廷官员和国家子民都开始慢慢习惯她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公开亮相。

高宗本身的性格因素与身体原因使得武瞾得以顺利地成为“二圣”。高宗与武曌是一对真诚的搭档,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担负皇权重任。另一方便来说,武瞾能够顺利与高宗并称“二圣”的原因在于传统中国文化的阴阳学说,她将自己与高宗塑造成一阴一阳的符合天人感应的“二圣”,从意识形态上给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最典型就是在泰山封禅中,武瞾利用儒家学说礼制的阴阳二元学说获得了参与封禅的莫大荣耀。武瞾通过使自己、朝臣的妻子、女性皇亲以及后宫嫔妃参与这次盛大的仪式,重新界定了这一古时的礼仪,提高了女人的地位。二圣登上巍峨雄伟的泰山,居于天地之间,并象征性地加入了众神的行列。

走向武周——儒释道与权术

高宗去世之时,很多官员已经习惯了她对政治的参与,并且慢慢认为作为高宗妻子的她已经不再是一位武氏宗族的成员,而是李唐王朝的女主人。但是武瞾并没有心急,一方面武瞾希望将自己与那些臭名昭著、用同族祸乱朝政的皇后与皇太后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她想要提高武氏家族的地位。但是武瞾并没有如果历史上那些臭名昭著的皇太后一样提高外戚的地位,相反,她甚至严惩了相当多武氏家族成员。这一系列的举动都将她自己塑造成为了一个儒家标准中为夫家守家业的孀妇。

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的儒家价值观内涵丰富、取之不尽,涵盖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各个方面。这些价值观以文字的形式写就,然后由人们对它进行解释。但是舆论、人心及语言全都是可以改变的。武瞾的智囊团——非官方的“北门学士”,朝着巩固武瞾政治权威的方向编制儒家典籍。他们将武瞾塑造成儒家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同时在他们的努力下,她可以绕开正常的行政渠道做出政治决策。大批高质量的儒家经典著作均将武瞾塑造成一名儒家思想的积极追随者。武瞾很明白,通向权力之路上的最大阻碍就是她的性别。她努力将自己刻画成了一个典型的儒家孀妇,以符合儒家标准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开始努力创建一个与皇帝地位相匹配的武氏新宗谱。这一切都是儒家政治学说的要求,武瞾所做的这一切,至少使得自己不会受到儒家学说的刁难。

罗汉关注了这一时期的“建言十二事”,作者认为,与其说它是真正的建言,不如说是一种把天皇和天后塑造成济度众生的理想道教统治者所做的努力。李唐皇室将道家的始祖老子李冉视为自己的先祖,道教思想在初唐有着极强的政治影响力。在武瞾的努力下,她与高宗之间的情爱被刻画成混合了孝道、欲望、内疚、懊恼、性欲的复杂情感,是一种禁忌的、不正当的激情。她的宫廷也成为道教桃花源的庭院——唐代的“仙女”崇拜。在今天流传的唐诗中,有大量的关于“仙女”的描述,其实这些“仙女”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道教传统有关,又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除此之外,道教的房中术提供了一种长寿之道,武瞾可以像道教的神仙素女一样,可以通过吸收这些年轻男子的精气青春永驻,前提是她没有损耗自己的精气。甚至于685年改元垂拱,罗汉认为武瞾是通过改元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通过“无为而治”管理王朝的道教统治者。

上文已经提到,到高宗去世之时,整个朝廷已经习惯武瞾的存在。如果此时高宗的合法继承人是一个精明强干的继承者,那么权力的交接可能会充满了腥风血雨。但是高宗的几个继承人不论是政治影响力还是政治经验,乃至人格、精力、意志力等等方面全都不如武瞾,他们唯一的优势恐怕就是李唐皇室的合法“男性”继承人了。高宗死后,武瞾立刻寻求自己的政治参与权,打算与儿子一起分享政治权力。李显的荒唐行为使得武瞾能够轻易的废黜他,而李旦则缺乏政治经验与政治根基,也不想与自己的母亲争夺什么,欣然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在朝中,武瞾将那些位高权重、对她非常忠诚的大臣组织起来,自成一派。另一方面,努力排除异己。武瞾的一系列政治举动将初唐较为宽松的政治权力配置集于一身,皇帝与大族共治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她成为一个凌驾于朝廷之上的强大独裁者。在此,罗汉分析了武瞾颁布的《臣轨》,这本著作将国与良好的公共意识相联系,削弱了传统儒家父系权威的基础。《臣轨》重新定义了政治权力,这种权力从前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现在则属于统治者。武瞾的朝廷不再是一个朝臣们激烈辩论的场所,而是个人忠诚的试验场。到了这个时刻,武瞾成为皇帝的全部阻碍已经被肃清:她自己是守护夫家家业的孀妇,也是道教思想中的理想统治者等等。一个证明就是在后来武瞾称帝的过程中,发生的叛乱影响很小,这表示民众对武瞾的政治统治并没有太多异议。武瞾已经奠定了改朝换代的基础,剩下的就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的仪式中追求合法的预兆了。

在建立武周王朝的过程中,神秘事件层出不穷,这也是每一个改朝换代时期屡见不鲜的事情。这些预兆实际上是一种事先的算计与操纵,一种富有策略性地适时出现的证据,它们使武瞾的统治看起来有效、合法。建立的明堂,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传统,宏伟的建筑群表示武瞾是具有天赐神力、美德加身的统治者,忠孝的民众会自愿拥护她。

武瞾寻找建立自己政权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发现,只有佛教的思想不排斥“女性”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之前的儒家、道教不过是稳固自己权力基础的权宜之计。为此,武瞾积极按照佛教的方式将自己打造成佛教学说中的“圣人”,天生就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因此可以完美地诠释天人合一。佛教中“圣”表示虔诚的佛教信徒及道德高尚的人。她立刻变成了一位仁慈的母亲、努力创造四海和谐的圣主、一种儒家圣人的典范、一位睿智可敬的继承人、一位极富同情心的菩萨,以及一名领导众多虔诚信徒在今世走向繁荣并在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的佛教圣人。对女性统治国家持否定态度的传统已经根深蒂固,但是这种思想在佛教中丝毫没有体现;相反,它为武瞾提供了思想和政治上的支持。佛教普度众生的理念创设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将她的世界性帝国中的多民族居民聚集在一起。佛教曼荼罗和雕刻呈现了一个不同的层级,均指向一位上方的人物,以此映射皇室的官僚与君主。武瞾将自己与佛陀联系在了一起,《大云经疏》精心编录了一系列的预言,预示武瞾将作为一个现世的君主出现,证明她就是菩萨和转轮王。武瞾将自己说成是菩萨与装轮辋,在神圣和世俗层面都成为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作为佛教信仰的忠实拥护者,武瞾已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恐怖女皇的黑暗形象转变成了仁慈的、极具怜悯之心的慈爱圣母。

不仅如此,建立武周之后,武瞾进行了大规模的为山川赐名的活动。将武姓放到各地名目中,实际上创造了一种神圣的地理特征,以此表达特定的河流、山川和州县均蕴含她的名字,她无处不在,代表万物。文字拥有着对抗时间流逝的力量,文字所代表的文学在唐代被认为是一种上天的赐予,文字有着超越时间的神圣力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武瞾创造了武周新字。罗汉认为武周新字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武瞾的新历而创造的华丽符号,还构成了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用以提升武瞾的地位,帮助她巩固统治。尤其是“瞾”字,这一自创的字融合儒释道思想的精髓。这不是一个称谓,不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诨名,也不是代表妇女的通用称呼,这是她自己的名字。“日”、“月”被设计融合在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里,这个有意设计的二元性组合可以帮助武瞾削弱人们对女性皇帝的抵触,从而使她从一名女性转变为一种权力的载体。

所有的行为,使用新历、使用新字的行为都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权衡,传统与创新、古代与现在交织在了一起,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增加武瞾胆识和野心的关键措施。这一切均为她攀上政治权力的巅峰提供了依据和合法性。武瞾创造了一种新古典主义的氛围,利用古时周朝的政治视野来稳定自己在儒家传统中的权威,以此打消儒家传统思想对女主当政的抗拒。建立周朝,声称自己与周朝的建立者和伟大的文化英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有亲戚关系。这种与古时周朝之间所谓的联系使武瞾成了一个传统的拥护者。不仅产生了一张新古典主义式的光环,而且为武瞾提供了丰厚的政治资本,同时使她的那些敌人在也不能将她界定成一个打破旧习的人或儒家思想的反对者。

随着意识形态的建立,武瞾也开始大量的运用酷吏。暴力胁迫使得自身政权合法化,在这个过程中大族与李唐皇室受到了极大地打击。这使得所有幸存的支持李唐复辟的人都只能将自己的心思留在心中。但是另一方面,武瞾又真心关注民间疾苦,她所改革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糊名制度对平民学子更为公平。不管是位高权重的人还是身份卑微的人,不管是阿谀奉承的人还是正直不阿的人,她都要求他们对她绝对忠诚。她十分看重绝对忠诚、正直无私、审慎判断的能力,对拥有这些特质的大臣委以职权,对于没有这种特质的人则果断抛弃。

身后事

经过了半个世纪对中国的统治,武瞾也感到衰老对自己的影响。对于一位长期生活在奢华宫廷中的年迈女子来说,百年之后被人永远遗忘,或者成了一个没有后辈供养的饿鬼,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在这种氛围下她无比关注自己的身后事。究竟是立武氏为继承人还是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这成为了武瞾万年关注的核心内容。武瞾时代的朝中大臣以及后代的历史学家一直都对一件事情存在争议,即武瞾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一个努力为自己的后代也就是李唐子孙保持帝国完整性的忠实儒家孀妇,还是一个试图开创自己武氏王朝的野心家。武瞾终其一生无法摆脱的就是两重身份就是李氏的媳妇与武周的皇帝,换言之,武瞾既是一个忠实的儒家孀妇,也是一个开创武氏王朝的野心家,最好的说明就是在她的晚年努力将李氏与武氏两个家族融合成一个政治实体。

武瞾晚年又开始回归到道教的传统之中,开始服用各种道教的仙丹。如果仙丹有用,她就可以长生不老;如果仙丹无效,她也可以死后问心无愧地进入阴间。这时,武曌开始展现出自己内心的道教倾向,她愿意逃离尘世的苦难,进入天上的仙人居所。在这里笔者想到了韩森的《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一书所揭示的,南宋的民间信仰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只管这个“神”“灵”不“灵”,而不闻这个“神”的出身。恐怕武瞾终其一生也有相似的体验。儒释道三家所提供的意识形态都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信仰,与当时唐帝国的多元、兼容并包相映成辉,武瞾只是选取“灵”的那一种意识形态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或者说,“信则灵”,通过信奉这种思想来寻求尘世的解脱。

神龙之变后,武瞾时期的大量举措都被废除,这不仅标志着唐朝的复辟,还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政治行为,旨在将武瞾的显赫声名尽力从历史上全部抹除。同时,它们试图达成一种效果,即证明武瞾作为摄政者和作为皇帝的二十余年不过是一场荒唐的噩梦,并没有真正的发生过。中亚草原文化的影响曾帮助塑造了唐初的开放社会及自信勇敢的女子形象,但到公元8世纪初,这种文化已不再盛行。

在全书的最后,罗汉对武瞾评价道,武瞾的伟大之处并非仅在于她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精通修辞和政治宣传,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国传统治国之术的本质。她在语言方面的精湛技能表明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神圣不可侵犯,而是具有可塑性的。无字碑的空白使她接纳了她所处时代的三种主要意识形态——儒、释、道。她的统治以意识形态上的宽容著称,这种不过分苛求的精神平息了她广阔帝国中的宗教冲突和社会动荡。她根据自己的政治需求,支持并涵养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主导它们的兴衰与成败。因此,一切都包含在她广阔的帝国中,包含在她自身当中。武瞾知道,如果她对自己做出定义,那么她在行使权力时就会受到限制。

《武曌》读后感(五):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一部性别史视角下的武则天传记

在中国,谈起武则天那是人人皆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民间传说中她聪慧多智,漂亮果断;在正史中她则是残酷冷血的象征。对于这样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也需要通过多种角度去认识理解。美国汉学家罗汉的这部《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就是这样一部入门佳作。

全书分为十二章,并有前言和结语。作者在一开始就强调了正史资料中的武曌形象很大程度上呗扭曲,因为正统的儒家性别政治的观念,因此需要小心翼翼地进行甄别,才有可能还原一个距离现代人已有1600年之久的一位女性政治家。

全书的看点可以大致概括为一个视角,三个核心。这个视角就是性别史的视角,核心则分别是社会阶层、儒家文化和宗教塑造。

7世纪:一个女性政治的黄金时代

在罗汉这本书的第二章,也就是“女皇荣升的历史前提:草原文化、丝绸之路与佛教”中,作者谈到了一个好玩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和武曌同时代的东亚地区出现了系列女性统治者,她们是新罗的善德女王、真德女王;日本的推古天皇和持统天皇;林邑国的女王等。这一普遍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厚的历史玄机,即在这个时代整体社会氛围宽松自由,对女性的束缚较少,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商业文化的蓬勃发展、中亚游牧族群进入东亚有密切的关系。草原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很高,她们往往和男子一样从事打猎、放牧的活动,也精通射猎等关键技能。从诞生于5-6世纪鲜卑时代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已经能够捕捉到女性的巨大活力。唐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又是最开放、自由的时代,无疑为大批女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良好机会。事实上史书中所记载的隋文帝畏惧独孤皇后的故事也暗示隋代女性已经开始参与国家政治。

那么武曌的崛起又是否纯粹是偶然所造就?其实不然,检视她的家族背景可以发现父亲武士彟是山西的木材商人,以经商而致富,属于平民阶层里的新生力量。在隋唐时代平民庶族要想跻身政治舞台是很不容易的,而武士彟在7世纪初选择了跟随李渊建国,于是幸运地成为了开国元勋正是建立在新兴商人而非门阀大族的家庭出身,使得武曌一生都在为自己编排神圣高贵的家族谱系。但另一方面,罗汉也强调了武曌的血液中流淌着中亚和汉人的混血成分,这无疑也使得她在后来更加开明包容。

武曌的崛起:从二圣到女皇帝

敏锐的洞察力和才干使得她迅速从唐太宗的才人而转身一变成为未来的皇帝,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的爱人。这样的“不伦之恋”在儒家眼中是大逆不道的,更是一种忌讳。但是武曌却并没有顾虑太多,她所需要的只是如何能够跻身贵族精英并驾驭一切力量。她和李治的爱情是真挚的也是互相利用的,借助这层关系武曌可以把激情、缠绵转化为政治资本,从而避开其他不利的外在条件,实现自己的阶层晋升。要知道在唐代,即便社会条件宽松,对女性来说除了嫁给贵族、皇帝也难有出头之日。武曌的奋斗之路绝不仅仅是魅惑皇帝那么简单,如罗汉所强调的那样,这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女子身上有一股独特的气质,她精通书法、绘画、音乐、礼仪和儒家经典,况且容貌诱人,怎能让李治错过。

或许是篇幅分配的缘故,书中并未细致地讲述那些后宫的宫廷斗争,毕竟那些故事早已经为不少人熟悉。王皇后害死武曌的亲生女儿之类的故事多半是后代史官的捏造,而在同王皇后、萧淑妃争宠的过程中,武曌发现了自己可以依靠的新力量,即觊觎权位的许敬宗。通过一系列的厚黑手段,她们排挤了王皇后、萧淑妃,并且罢黜了原来的太子李忠而另立武曌和高宗所生的李弘。

在描述武曌的崛起历程中,罗汉细致地运用了阶层分析的方法点出了武曌矛盾的心理。她一方面想要跻身成为贵族,竭尽全力为自己和先辈编排神圣的谱系;但另一方面则对所谓的保守派大加打击,乃至迫害了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前朝老臣。更有意思的是武曌对于儒家意识文化的随意解释和巧妙运用使得她能够垂帘摄政,和高宗共同分享政治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二圣格局”。

通过巡游故乡,厚加赏赐亲戚、当地父老传递了她的孝道,武曌开始让民众习惯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开亮相。这样的策略无疑非常高明,因为高宗本身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君主,这样的条件更加促使权力的天平倾向于武曌这一侧。

最终在经历了打击章怀太子李贤、废掉李显之后,武曌登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顺着这样的一个叙事线索我们发现的是一个精明能干、狡诈多谋、执行力强且稳重得体的政治家的形象,但这只是武曌或者说则天皇后的一个面向。

作为女性的武曌:多情还是多虑?

谈起武曌就不得不提到她的那些男宠和奢侈、淫秽的宫闱秘史,但罗汉经过了细致的考察后认为大多数属于子虚乌有和添油加醋。相比于同时代的男性,武曌的性欲或者说行为并不算是过于失常,这从以下她的亲戚、丈夫的行为中可以得到反正:

高宗李治曾在武曌妊娠期间,临幸和宠爱武曌的姐姐韩国夫人。并且后来又临幸和痴迷上了武曌的侄女,韩国夫人的女儿。

武曌的侄子贺兰敏之更是恣意蹂躏后宫里的侍女、婢女,包括武曌的女儿太平公主。最可怕的是他甚至强占了太子妃,也就是武曌的儿子李弘,他的表弟的未婚妻。

康熙皇帝后来也有后宫嫔妃三百余人。

这样一比较武曌的情欲并不算是特别过火,相反可以说是非常节制了。儒家的过度宣传反而使得历史真实更加遥远,在7世纪的唐帝国高级贵族女性之间的确分享着有关化妆、礼仪、性的公共知识,因为那是一个胡风浓郁的时代,很多贵妇本身也有鲜卑、突厥、回鹘、粟特人的血统,因此效仿草原上的收继婚的习俗丝毫不为怪。在所有离奇的故事里,武则天和薛敖曹的故事最为引人入胜,但却也显示出一种人为加工的痕迹。罗汉根据多种线索梳理了这种人为加工的过程,点破了男性政治、学术群体对这一故事的窥淫欲和宣泄因果报应的快感。确切的说,武曌确实耽于情欲,但绝非是一个淫荡之人!

通过本书后半部分的描写叙述,可以看到武曌是十分多虑的人。她需要借助佛教、道教来建构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也借助于变革官制名称和创造自己独有的名字。

罗汉的这部武曌传记文笔简洁优美,叙事信而有征,材料取舍恰到好处,尤以性别史的视角而见长,是了解武曌成长的一部入门佳作。当然该书在一些细节处并非白璧无瑕,对武周时代的艺术学术、边疆战争、人才选拔涉及较少,难免有未尽全豹的遗憾,这些也需要读者自己补充相关知识,方能裨补缺漏。

    

上一篇:欢迎来到黑泉镇的读后感10篇_读后     

下一篇:怦然心动中英双语版读后感精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