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破碎的镜子》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破碎的镜子》是一本由[美]凯瑟琳?菲利普斯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页数:4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碎的镜子》读后感(一):凯瑟琳?菲利普斯:美丽与哀愁

我希望我已经传达了我的患者们希望你了解的有关躯体变形障碍的情况。躯体变形障碍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引发了巨大的痛苦。某些精神科治疗可能对它非常有效,而且给BDD患者带来了很多希望。

DD是一种普遍但容易被漏诊的障碍。患者通常不愿意提及这种痛苦,甚至对他们所爱的人也保守秘密。告诉别人通常需要勇气。尽管这种障碍会引起巨大的痛苦,但它很容易被忽视。许多这种障碍的患者感到孤独无助。一位患有BDD的女士为本书贡献了这首诗。这首诗也传达了很多BDD患者的感受:

美丽与哀愁

四下无声,她被封锁镜中。

日复一日,岁月何曾不同。

如果醒来,醒来已是午后。

臃肿的双眼,就像灯尽后的死灰。

告诉她闭上眼就没有光亮,又有什么用。

长发试图遮掩,日渐低垂。

撕扯直到乱作一团,缺陷无可遁形。

恶心,天旋地转,刺痛针锥。

再次上妆、对抗,但每一次都是谎言。

兰蔻还是水润唇蜜全是白费。

嘴里有金属片的味道,身体正在破碎。

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不再化妆,妆容永远不能隐藏。

疤痕和羞耻,无法掩藏的烟灰缸的黄色或地毯的老颓。

医生真的能消除它们吗?不要只是说不再让她掉眼泪。

为BDD寻求帮助

已经掉了太多眼泪。

——AEP

我希望本书忠实而清楚地再现了实际情况。希望阅读本书的BDD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在了解到他们并不孤单之后能获得一点宽慰。保持希望!虽然对于BDD和BDD疗法,我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了解,但是我在本书中国介绍的精神科治疗会使BDD患者的生活产生巨大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与死的差别。

毋庸置疑,将来我们会对BDD有更多的了解。我和其他研究者正在迅速学习,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着手研究。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我们将掌握其发病原因的更多线索,到那时,我们也将知道更多的治疗方法。随着更多的药物被研制出来,人们对认知行为疗法的更多研究,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治疗对策,所有这些都会使新的治疗方法变得更加有效。在未来,随着人们对BDD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加准确的诊断,以及当更多的患者尝试过精神科治疗后,这种疾病引发的痛苦和折磨将会减少。

永不放弃!大多数尝试接受精神科治疗的BDD患者都将受益。记住我的一些患者所说的话,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曾对精神科治疗非常迟疑,但是后来都对治疗有非常好的反应:

纳撒尼尔(Nathaniel):“我不再感觉和我交谈的人在盯着我看。我可以更容易地从镜子前离开了,受到困扰的时间也比较少了,即使出现,我也能轻易地消除这些想法。我可以说服自己,我的那些想法是不理性的——我告诉自己‘甩掉这些想法吧’!在别人面前,我很少感到不自在。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再也不是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了。”

克里斯蒂娜:“我以前看不清楚自己。我现在感觉更冷静、更快乐、更

自信。药物导致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真是难以置信,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我又找回了患上BDD之前的感觉。感觉太棒了!”

桑迪:“药物的确抑制了那些强迫观念。它解除了生活的阻塞。以前我的生活就像一条充满了成千上万巨石和木头的河流——水流不畅,现在它能自由流通了。我感觉自己充满了能量和创造力。”

詹森:“经过CBT治疗后,我真的感觉好转了。我不再被BDD控制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寻求帮助’!”

卢克:“现在,自杀是我最不可能考虑的事情。我现在生活得非常愉快。感谢上帝,我获得了治疗。多亏了治疗,我才活了下来。”

保特(Pat):“告诉你认识的每一位BDD患者,永远都不要放弃!我差一点就放弃了。感谢上帝,我没有那样做。现在,经过了这些年,我感觉真 的很好!告诉他们,还有希望。”

《破碎的镜子》读后感(二):自信是最好的整容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的感受越来越高,人们喜欢自己在他人面前更加光鲜亮丽,随之,一大批整容医院,一大批p图软件也应用而生。当然,相反的是,有人想要变美的诉求之外,总有人一直觉得自己不美,而这种心里,在当代,大家都很美的前提之下,会变得更加明显。 本书《破碎的镜子》拿在手里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厚厚的一本,包含着所有相关例子,所有人的想法被集合到一起,被大众阅读。书名,破碎的镜子,其实具有很深的寓意,一个对自己外貌不自信的人,会把怨气首先撒到让他看到自己的物体之上,而镜子正是这样的角色,在镜子面前,任何美丑都无法掩盖,任何小细节都逃不过它的眼睛,激怒了当事人,镜子变成受害者,所以这正是破碎的镜子的名字来源,这样一解释,正是这个道理。 以上都是我对这样一个很普遍,却很少被定义的病症的理解,而此病症在学术上的解释是,BDD躯体变形障碍。这是一个关于心理的疾病,它远比身体上的疾病简单,但却比身体上的任何病症都难以治愈。 书中讲述的几个典型的病人例子。其中, 我讨厌我外表的一切 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篇讲述病人因为患有躯体变形障碍,而变得厌恶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所有都抱有一种不满意的状态,进而在心理上有了奇妙的变化,慢慢没有疏导的情况下,变得更加严重,而病人并不知道患有此病症,所以只是日常的烦躁,消极,对生活一切都不满意,身边人也对此很少注意,慢慢使得病情更加严重。 我们的脸都是天生就形成的,在中国古代,大家更加奉承自然原始的美,大家对任何有过改变的东西嗤之以鼻。然而社会在改变,大家慢慢开始在有能力的前提之下,尽可能的让自己变美。这中间的方法就有很多,近年来,赴韩国整容的女生男生成批,海关经常遇到出关和入关的照片对不上,整个人完全换了一个脸回来了。国内也有很多微整形,大众对此没有了之前的抵触,反而更加接受开放。文中讲述的是位女生,每天照镜子时总是觉得自己的脸不是对称的,尽管化妆,尽管打扮精心,仍然抵不过心理作用,心理在默默作怪。这也是一部分当代人心理的反应,就是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都不完美。 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的目的在于,帮助更多人认知自己,走出怪圈,对未来有更加明确的感受,自信才是最好的整容。

《破碎的镜子》读后感(三):其实没有那么多人在注意你

在看这本书之前,身边其实就有人有着类似轻度BDD的症状。

我的表姐外表姣好,却总是觉得自己鼻梁太低,每次见到一个人,她都会下意识去看别人的鼻梁,化妆时,也一定要想办法提高鼻梁的视觉高度。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症,只以为是个人心态的问题。看过这本书以后,才明白原来对于身体的过度关注和担忧,其实是一种被我们忽视已久的疾病。

且不说《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这本书能否帮助一些人解决心理问题,单是让大家认识到了BDD这一病症,就已经十分伟大了。

在网上看到某某人整容几十次以上,或是穿着紧身衣几十年,非要有一个不符合常人比例的“小蛮腰”,作为看官的我们大抵只会评论一句——这人不是有病吧。谁知道这句无意的调侃其实恰恰到出了一份事实,他们并不情愿如此,只是无法控制自己对于美丽或是某个器官的追求。

我有一位朋友,皮肤略黑,她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关注这件事情,不管什么颜色的衣服,她还未穿就要担心会不会显黑,买了喜欢的衣服,她还会特别强调——只要我涂了美白的东西穿起来应该就不丑了。某次出行,她像我描述——我真的很讨厌自己的肤色,有时候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仿佛看到了一个陌生人,而且是那种我很讨厌的陌生人,你说,连我自己都讨厌自己,其他人肯定就更甚了。

其实,在我看来,她的肤色虽然略黑,但还不至于到了会影响外貌的程度,事实上,她的五官甚至算得上中上,略微打扮一下,就是个美女了。我同宿舍的一位女生,和她的肤色相差无几,但她却从来都没这个问题过度在意过,整个人的状态也就比我的朋友好了很多。她最大的困扰其实并非肤色——而是她对于肤色的困扰本身。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答案——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不快乐,都是由三个问题导致的,没吃好,没睡好,以及,把自己太当回事了。其实解决BDD的症结,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不要总觉得身边人在关注你,正如你一直在关注自己一般,其他人的大部分注意力也是集中在自己身上的,他们并不那么在意你的鼻梁是不是高,也不在乎你的脸上有多少斑点。

当然,这可能更适用于轻度的BDD患者,对于那些已经不止影响到心理状态,而是整个生活都因此而被颠覆的重度患者,还是应该及时寻求治疗,通过服药等等措施来缓解自己的症状,让生活早日回归正轨。

《破碎的镜子》读后感(四):一网打尽知乎“外表焦虑”帖

看看呗,外表重要吗?要怎样提高颜值?照镜子和拍照哪个最真实?诸如此类的问题,关注者众。

外表当然重要,它是人生众多重要事情中的一件;求美也没什么好说的,收拾得自己心情好一点,干卿何事?

不过,(1)如果外表正常,老是觉得自己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或者不是“觉得”,而是“坚信”自己难看/畸形/奇怪/恶心等等,别人评价说正常,反而认为别人是善意的谎言等等;(2)以至于频繁照镜及反光物、自拍、向他人求证外表是否正常,或者频繁与人比较,测量,掩饰,过度整理或者反复整容等以求改善外观,再或者不敢照镜子拍照等等;(3)羞耻,绝望,愤怒,焦虑,恐惧等等情绪显著,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交。

——如果属于以上情况,则要小心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的袭扰,BDD有的又称为体像障碍,幻丑症,美丽强迫症等等,欧美统计的一般人群患病率为2%左右,国内没有大样本的统计调查,但是也有学者对大学生群体和整容群体进行调查,患病率没有中国特色,是类似的。

但是与欧美对该疾病的成熟研究相比,国内对此病的研究就相对少很多。不仅如此,健康专业人员(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对此也知之甚少,大众对此的了解就更加乏善可陈,大多还停留在将之斥为“虚荣自私”的道德挞伐上。想一想以下可怕场景:抑郁症的病人被骂懒惰不思进取,发高烧的病人被责备体温为什么要这么高,腿部残疾的人士被嘲笑走得慢。。。这就是BDD患者目前的处境:一方面要与自感缺陷带来的全宇宙最丑的恐惧绝望做斗争,另一方面还要承受世人“虚荣自私”的污名。

菲利普斯博士的这本书绝对是BDD患者孤独无依的慰藉良言,是所爱之人遭此病困扰却茫然失措时的一束希望,也是健康专业人士全面了解及有效干预这种疾病的行动指南,是研究该类疾病的学者可据参考的研究资料。

这本书共有18章,英文版副标题是“理解和治疗躯体变形障碍”,诚如斯言,全书可以分为“理解”和“治疗”两大部分,而在“理解”部分又分为BDD的历史沿革和世界各地情况,患病率,诊断与鉴别诊断,BDD思维表现,行为表现,在老、中、青、少、幼、男、女中的状况,严重程度判断,带来的影响,以及病因分析等。

在“治疗”部分,重点啊!本书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和研究BDD,既是一线临床医生也是前沿研究学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菲利普斯博士是本领域无可争议的开创者。因此,本书提供的治疗部分,对于健康卫生专业人员来说,尤其具有参考价值,本书在“治疗”部分又细分为,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目前可能无效的治疗,家人朋友要如何帮助BDD患者等。

尤其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提供了详细的药物治疗研究情况和参考方案,这是非常难得的。

本书通过丰富的病例故事生动全面地解读了BDD的症状表现,影响以及治疗反应,兼具可读性和科学性,任何想要了解BDD的人都可以从此书中获益。感谢世图带来的这本有意义而实用的书。

《破碎的镜子》读后感(五):迷恋P图是种病?

以现在的技术,想把自己包装成俊男美女太容易了——只需一点化妆技术辅以P图软件。爱美之心无可厚非,但若沉迷于此,非P图无以示人,那可能是种病:躯体变形障碍,简称BDD。这种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高于许多常见病。医学博士凯瑟琳·菲利普斯以《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一书,带我们了解这种被低估的疾病。

书名直击BDD的症结。镜子原本是替我们正衣冠的,可以视作是自尊的象征。可是对BDD患者来说,镜子恰恰是他们需要回避的东西。他们会在镜子前反复确认自己的形象,尤其关注自己视作缺陷的那部分,像是痤疮、脱发、大鼻子……他们拼命想要掩盖这些缺陷,严重者甚至会在镜前耽搁几个小时,以至于误了正事,镜子毁灭了他们的自尊。然而在他人眼里,所谓的缺陷并不糟糕,不少患者还是公认的俊男美女。

DD真的是种病吗?看起来,患者只是一些吹毛求疵的自卑者。这正是作者创作本书的目的,也是BDD的危险之处:它很难被发现,也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的疾病。一方面,这是基于公众对这种疾病的了解不够;另一方面,是患者出于羞耻或自觉得不到理解而隐瞒了病情。其结果,轻则时刻修饰自己的仪容——譬如,有位女性患者纠结于自己的腿太粗,再热的天都坚持要穿长裤;重则无心生活,或者反复整容。事实上,整容并不能解决BDD患者的困境。正如他们纠结的外表瑕疵不像他们自以为的那么醒目,改善的外表亦不能满足他们。BDD是一种心病。跟某些精神疾病类似,BDD的病因不唯一,它可能跟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相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神经递质对BDD有效,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也解释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BDD患者为何会倾向于纠结身体不同部位的原因。

菲利普斯认为,对症治疗很重要。除了抗强迫思维性质的药物对BDD有效,认知行为疗法也有助于停止强迫行为,“帮助人们形成更准确的、更有意义的与外表相关的信念”。其中有个误区,即BDD患者喜欢向他人反复确认自己的仪容,身边的人或会不断向其解释仪容无碍,但这并非良策。在BDD患者看来,解释只是安慰,在重复这一过程时,他们也在强化对所谓缺陷的执念。这种情况下,身边人的无视反而是更好的处理方法。

这跟“镜子”是异曲同工了。镜子何罪之有?它不过是忠实地反射出其间万物,没有偏颇,也不带任何感情。BDD患者看到的却不是镜子中反射的自我,更不是他人眼中的自我,而是内心的执念。爱惜自己身体的方式,是要生活得更好,不因某一寸的不完美耽误了更多的美好。由是观之,无论是镜子、P图软件还是整容,主动权都在我们手中,都为了服务于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让我们变成他们的奴隶。

——戊戌年读凯瑟琳·菲利普斯《破碎的镜子》

    

上一篇:怦然心动中英双语版读后感精选10     

下一篇:长此以忘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