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无处停歇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无处停歇》是一本由【美】杰米?阿滕贝格( Jami Attenberg )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处停歇》读后感(一):无处停歇看后感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与封面吸引了,看到书名的时候我脑海中想到一种“浮萍”。等到我打开书看了之后一下子就被它迷住了,作者的手笔真的很精彩开头就抓住了我的心。

当我看到文中写得女主在一个人住在阁楼中,心中唯一的信念帝国大厦就要被挡住的时候,我的心也似乎被一块大石头压住无法呼吸。虽然我没有一个一眼可以看到帝国大厦的阁楼,但能体会到这片繁华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落魄。

现在我可以是比较幸运的,有了自己的归宿,但是身边还是有朋友依旧在摸索着。有时候很多很多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可是谁也不愿就此妥协。

前一段时间与朋友相聚之时聊过关于婚姻这方面的话题,当我说起结婚后的烦琐事情,我的朋友就感慨到“听到你这么说,我觉得结婚离我还很远,我实在没有办法想像自己结婚后会是怎样的?”

有时我们觉得爱情是个奢侈品,最怕等到最后缺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然后我们就会觉得失望甚至自暴自弃,其实我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世界,也许人生的意义就会变得不同。不求别人如何的了解自己,但求未来不要后悔。

这本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可是它向诸多的读者叙述了大多数人的人生,字里行间的平常好像就是自己的人生,在平凡中一针见血的说出我们的心声。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是一样的。也许故事到了最后我们才学会了成长,遍体鳞伤之后,那些曾经我们失去的才会化为心中永恒的回忆。

《无处停歇》读后感(二):家就在那,却也无处停歇

你害怕的是这个世界,还是未知茫然的未来?

刚打开这本书没看多少页,便被作者的言语所深深刺痛着,毕业已然一年了,至此都无法好好地融入这个社会,一年里辞了三份工作,每一次的辞职都声称不愿在混浊的日子里漫漫度日,总觉得辞职了对于梦想会更加的靠近,但每一次都只是铩羽而归,又从零开始罢了。这是一本很丧的书,从这些丧丧的文字中就像照镜子一样,将我们丧丧的一面毫不掩饰地展示在眼前。

有时候在夜深人静含着泪也要告诉自己是最棒的,不要让家人失望的,可是事实上你不喜欢现在所有的一切,可是家人也从不会好好的理解你,他们爱你,真的爱你,可是就是没办法理解你,没办法认同你,其实你会很想家,想念在他们的怀里,可是现实告诉你不可以,你的无所作为,靠近了就会被伤害,有多少背井离乡,想要闯荡出一番作为来,只为让父母感到骄傲……

女主的父亲是一个艺术家,但是生活的不顺与潦倒使他染上了毒品,后来在家里的一把椅子上因吸食毒品过度而死亡,妈妈也因此生活混乱与各种乱七八糟的男人混迹家中,肆意作践自己,女主从小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会受到这些男人的猥亵和强奸,导致她心灵从小就破损,就像一棵在大海里飘荡的腐烂树叶,她不知自己的一生会飘往哪里,又会在哪里搁浅和停歇,她跟妈妈一样在不同的男人间放荡自己,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她一直远离着她的亲人,直至她最后抱着即将死去的侄女时,他看着痛苦的哥哥和嫂子的崩溃和无助时,她才真正理解了她一直寻找的亲缘关系是怎么一个模样的,日子再苦再难,一家人紧握的双手,团结一心,不要放弃彼此……

我们常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刻骨铭心的,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性格都备受家长们的影响,看过太多的家长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恨铁不成钢,一旦一有些不顺心,便责骂大哄,可是自己却对孩子的内心,以及做错事情的时候视而不见,刷着手机,然后当她忙碌的时候看到不懂事的孩子只会说:“一边玩去,没看到妈妈在忙吗?”在小王子中有一句话:“所有大人都曾是小孩子,只是只有少部分人还记得”。大人们小的时候总是希望家长能够理解自己,可是成长为大人的时候,依然希望孩子来理解自己,却从来学不会去理解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什么,然后在那一瞬间学会成长!这样的成长代价太大太大,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不变的只有那个一直沉睡的孩子,就一直沉睡着,再也不会醒过来了,那些醒着的人,宁愿就此沉睡……

《无处停歇》读后感(三):现代女性成长历程的精确叙述

这不算是一个故事,准确的说是一个女人的自我成长历程。

其实有处停歇,只是人生的每个阶段,停歇的地点和时间不一样,生命才会显得匆忙。

才会对于每个阶段遇到的人和事感悟不同。最终人需要的是爱的宽恕和自我救赎。

用旁人的第三人称审视自己,用第一人称叙述遇见的人。

翻译的节奏很快,个人不是很偏爱这样的节奏,往往有沉淀的文学作品,似乎都有着徐徐渐进的节奏。

而且翻译的语言个人觉得略显直白,很多句子感觉不够斟酌。描写方面总觉的欠缺一点引人入胜的语言力。总体来说比较像散文叙事。既然有获奖头衔,必定是被多数人肯定的作品。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自己要执着的梦想,在现实生存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份可以让自己立足于生活的工作。在这份工作的开始,会产生许多想法和情怀,认为自己总该去捍卫自己喜爱的梦想。然而大部分的人坚持了自己不是很喜欢的工作,恰恰是因为自己真的没有努力去实现你心心念念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几年忙于奔波生活费和房租而工作。偶尔闲暇时间会触摸自己热爱的梦想。在慢慢习惯了开始不是很喜欢的工作之后,在孤单的时候对周围流水一样来往人群的体验之后。

就迎来了一个人空虚和寂寞的时候,买醉找情人,开始在意家人,知道亲情的重要,当一个人经历过更多的人之后,没有遇到知己,没有结成好友,自己就会反省自己多么的浪费,浪费自己那么多年的时间,最终还是需要亲人的宽恕,要遇到一个伴侣,过上一条世俗的生活:遇见心动的人、完满的约会、相处的争吵、一个happy ending的结局。来证明在你踏入职场和经历过许多迷茫与情人的之后,你最需要的是结束青春那时候的一切矛盾,去寻求一种安稳。

文章读了20%这些算是一些很直接的读后感。总体来说比较偏年轻化的阅读体验。是一本不错的在午后咖啡馆读的书本。思省当下自己在哪个阶段,有没有和作者有同样的经历。个人是很感同身受的,我自己热爱绘画,做着设计的工作。偶尔触碰艺术的纸笔,却未坚持走艺术的道路。设计给我带来的虽然没有艺术那么充足,至少现实社会里,它足以满足我的生活和生活的追求。

有时候人在追求梦想的时候也要现实点。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命运不凡的天才。

《无处停歇》读后感(四):无法停歇

第一眼,就被书的封面所吸引,蓝天白云下,一个女孩的背影孑然而立,发梢和裙摆随风飘摇,让人不免生出了一种“苍凉”的感觉。也预示着主人公命运的飘摇。整本书写的是一个不像故事的故事,是女主人公一段成长的经历。但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曾经的我们,谁不是豪情万丈的离开,但又有几人真的可以衣锦还乡,更多的人是在半路铩羽而归。“你在这里长大,现在的回归,不过意味着在外面的世界是徒劳无功之后,又回到了曾经出发的地方。”

第一段的故事,作者用的是“你”这个第二人称,没有第一人称的代入感,没有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好像一个人坐在你的对面,侃侃而谈你过去的事情,但是,面对这些事情,你像失忆一样,好像没有做过,但是又像是真的经历过。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有一种扑面而来压抑感,让人无法呼吸,无法释放。日复一日的生活,日复一日的画着窗外的帝国大厦,它代表的是女主人公生活下去的唯一信念。但是突然有一天,连这唯一的信念都要被隔壁大厦的建设剥夺,生活更像一块巨石一样的压的人喘不过气。在这一片繁华的都市,女主人公和我们究竟是怎么样的活着。

生活总在赶着我们往前走,毕业、工作、恋爱、婚姻、家庭、孩子……它们像是站好了队,等着我们从它们的身边经过。到了什么样的年纪,准备做什么样的事情,去结婚,去生子。文中不可避免的也谈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单身。就是有这么多的人,走到队伍工作和恋爱的这个位置就停滞不前了。女主人公的母亲匿名送了一本关于单身的书,却不知不觉被她搁置在遗忘的角落。

由这本书作者引出了一个世纪性的问题:我是谁?在社会中,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妻子、丈夫、儿女、父母、上司、下属、职员、男人、女人等等,却永远不记得扮演自己。我就是我!我们都渴望找到真实的自己,渴望证实自己的身份。然而,却被时间推着往前走,根本无法停歇。

我们都想要去找寻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比如女主人公去喝酒、去吸毒、去放纵自己,她想要得到爱情、友情、亲情,以此来证明她自己的存在,甚至于,她曾经存在过!她想要去寻求一种安稳的生活。

本书的翻译直白朴实,没有刻意的沉淀,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内容上也没有让人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就是你的、我的,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本书的最后,女主人公在哥哥嫂子的家里,抱着小侄女,感受她的体温在她的臂弯中一点一点的消失,体会着哥哥嫂子的悲痛,体会着家人亲情的意义。

“我开始数数……”(全文完)

《无处停歇》读后感(五):何处停歇

其实比起《无处停歇》,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原名:《All Grown Up》。不同的名字表达出来的感情基调不同,前者总透着一丝绝望,而生活,更应该被用“all grown up”这样意义繁杂的标题概括,你想让它充满希望,它便是化茧成蝶的成长,反之,就如书中的几个悲剧人物一样,它的代价是遍体鳞伤。

小说的主题是关于梦想、生活与人生,可惜的是我阅历尚浅,无法对这些哲理津津乐道,幸运的是我能在他人的笔下,读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无论是卓越或是悲惨,都给我单调的前行路上带来一点趣味。

书的开头就戳中命门。对于抱着梦想迷茫地望向未来的大学生我来说,那便是一个现实的反光镜。“对大多数人来说,搬到纽约意味着梦想近在咫尺,但对你,这只是铩羽而归。”人最难过的就是没有天赋却有梦想,越努力,越难过。有时候我很羡慕那些从小便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且利用它打出一片业绩的人,他不用像许多平平的人般,无头苍蝇似的想挖掘自己的天赋,到最后混吃等死不知道该如何生活。

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大人总说长大了一点也不快乐,后来我开始学着伪装,说每一句话之前都谨慎无比,在他人面前尴尬却不知如何挽回局面,翻着招聘广告不知道在简历里该写什么。当我脱离了家人和朋友的庇护的时候,我才知道生活该有多累。

小说的内容其实很丧,主人公的父亲染毒而死,母亲生活混乱不知检点,女主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不知能在何处停歇。通过肉体的满足来试图平定自己的心,过后才知都是徒劳。

你是谁?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安德烈娅娅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设计师,是有些人的朋友,是我哥哥的妹妹。”可是然后呢?每一个她身边的人都对“如果做一个成年人”有不同的见解。而她自己体验过所有不可避免的人生之旅,第一次爱上一个人、第一次想被自己所爱之人的父母接受、第一次想成为艺术家、第一次放弃自自己的天分。她现在有一份自己擅长的工作,收入不错,工作稳定。但她孤独且执着,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其实主人公,也是无数读者的影子吧。不一样的家庭环境,可每个人都揣着自己的苦恼,生活,生活。

用书中的一段话结尾吧。 “‘我这一辈子,早就已经受够自己了。’她面对着墙壁幽幽地说,那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然后她对我说她爱我,让我早点休息。‘早上,我们可以拥有全新的一天,’她说,‘而现在呢,是睡觉的最佳时间’”。

“后来我又在底下画了一颗心”“敬仍在继续的生活”“那样的人生,就算它不存在我的生命中,我也乐于了解它的存在”女孩“为什么别人的日子都井然有序地过着,而我始终没有学会如何生活呢”

《无处停歇》读后感(六):钢铁都市:步履不停的独行者

世界上有一种没有脚的鸟,它的一生只能够一直飞翔,飞累了就睡在风中。这种鸟一辈子才会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亡来临的时刻。

《无处停歇》是美国作家杰米·阿滕贝格的第五部作品,此书一经出版便成为美国年度畅销书,因为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生路上的迷茫与彷徨,看到萦绕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失落、恐惧以及对未来永不磨灭的希望。

小说《无处停歇》围绕主人公安德烈娅的生活展开,在安德烈娅的身上有着太多现代都市人的影子,放弃的理想,乏味的工作,远去的亲人,以及怎么找也找不到的爱人。安德烈娅就像我们一样,活在一个处处掣肘的世界里,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梦想情怀,更要考虑衣食温饱,重重顾虑和重重压力之下,安德烈娅就像一个疲倦的旅人,一路前行,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安德烈娅不是一个“好的”主人公,但她真实,真实到我们可以借助她的经历去碰触自己的过往,感知自己的内心。我们都曾有过雄心壮志满怀理想的时刻,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被迫认清,认清自己并不是真正具有天赋的那一个。就像安德烈娅,她放弃了成为画家的理想,虽然绘画依旧是她一天中最为平静祥和的时刻,因为安德烈娅很清楚,自己无法达到画家应该具有的高度,也没有为绘画奉献一切的勇气,安德烈娅和我们一样,是活在钢铁都市里的世俗之人。

世俗之人也意味着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安德烈娅经常沉迷在毒品酒精和情欲之中,生活也因此颠簸起伏,就像在风浪中航行的小船,能够前行已是不易,遑论掌控方向。作为书外人,我们可以埋怨安德烈娅的放纵,为她的堕落和迷失惋惜愤怒,但这是一种抽身于外的冷漠无知,因为当我们置身于生活中,我们同样无法控制自己,我们会沉迷游戏,安于享乐,会在错误的人身上浪费感情浪费时间,我们和安德烈娅一样,都是被生活裹挟着的普通人,也正是因此,我们才会痛恨安德烈亚的不争气,就好似我们把对自己软弱无能的失望情绪一并发泄在安德烈娅的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我们痛恨的也是自己。安德烈娅不过是我们自身的投影,她代表了一种生活的常态,一种满含着不如意的却又无可挣脱的庸常生活。

我们拒绝庸常,但在拒绝了大多数人的庸常选择后,我们很容易像安德烈娅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是幸福而又安稳的婚姻生活吗?但好朋友英迪格结婚生子的幸福生活眨眼间却被丈夫出轨所打破。是成为职业女性潇洒而又独立?嫂子格雷塔曾是职场女强人,然而女儿的不幸却让她日益萎顿,不见了往日的光彩。是坚持梦想做一个艺术家?马修穷困潦倒无人赏识,而这种落魄很可能会持续一辈子。似乎每一种选择都并不如意,似乎哪一方向都无法抵达幸福的尽头。迷茫、彷徨,安德烈娅弄丢了自我,就像我们会迷失一样。

这是一段孤独而又茫然的旅程,我们却必须一个人走下去,这条路没有有着鲜花和掌声的终点,也没有能够让我们暂住歇息的地方,我们无处停歇却又步履不停。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锚点,防止自己行差踏错跌落万丈深渊,锚点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事业,就像安德烈娅,她终于在那个娇小却又脆弱的孩子身上找到了自己的锚,也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方向。

《无处停歇》读后感(七):《无处停歇》的归宿

杰米 阿滕贝格

刚看到这本书便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读至一半竟觉得这书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样。同样的单身,同样的梦想近在咫尺,我却铩羽而归。尤其那句“你在这里长大,现在的回归,不过意味着在外面的世界是徒劳无功之后,又回到了曾经出发的地方。”

现在的年轻人部分会延续父母的方式继续生活,到什么年纪准备什么样的事情(比如结婚,拥有自己的家庭)然而也有部分人仍旧这么单着,为着心里那份执念(或者说理想)在外界奋斗着。租着昂贵的房子,哪怕只有几坪,哪怕冬季漏着风也是幸福的。我没有一个能一眼望见帝国大厦的阁楼,却能体会到在这片繁华背后的自己是一种怎样的落魄。

我们都渴望找到真实的自己,渴望证实自己的身份。然而隔着层玻璃有些苍白无力。看着身边好友陆续结婚,扎堆生子,其实还蛮羡慕的。参加几次这样热闹的聚会后,回家一次比一次落寞甚至更加孤单,有时突然觉得自己坚持的那份执着略显可笑。

我们都需要一个归宿,幸运人的人生早早步入正轨,不幸人仍旧摸索着。曾像故事中的女主一样,被迫被母亲送书,至今那本落灰的《写给单身的你》依旧搁置在墙角。有时候很多道理我们都明白,可惜做不到就此妥协。

对于我们这类‘任性’的人,爱情倒是显得奢侈太多,等到最后竟没有一个适合自己。于是失望甚至有点自暴自弃。想着换个角度体会人生吧,反正也是活着。也许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世界,从此人生的意义就会变得不同。不求别人如何了解自己,但求未来不曾后悔。

杰米阿滕贝格的这本《无处停歇》带着些灰色幽默和对生活的调侃,向诸多读者叙述绝大部分人的人生(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字里行间的平常仿佛是自己的人生,却能在平凡中一针见血的说出我们的心声。

父亲过世时躺过的躺椅,多少都会成为活人的忌讳。有时候人性就是如此,明明忌惮着一些事情却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抛弃。以五十美金的价格出售,还要担心最终这件物品会流落到哪里。念旧也许是通病吧。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都是一样的,相同的。也许到故事最后我们才能学会成长,遍体鳞伤之后那些经历过的,失去过的才会化为永恒的回忆刻在心间。

《无处停歇》读后感(八):不是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父母的怜爱 其中包括我

我读这本书是一个机缘巧合,世界读书日那天有两个人同时送了《无处停歇》给我。可想而知这本书有多红。我是一个绝对孤僻的人,我不喜欢网红书,对于那种人手一本的书,各公众号媒体都信誓旦旦宣称临死之前必须要看的书,我都是暗下决心偏偏不看死都不看。我就是这么执拗,因为我已经过了叛逆的年龄。

可是这本书来的蹊跷,先是被扭扭捏捏的送来,神秘兮兮的躺在礼盒里面一脸骄娇二气,裹着精装硬壳的外包装像是来做客的大小姐得罪不得。紧接着就是一摸一样的第二本翩翩到来。让我不得不重视起来,如果说人的机遇和情感都有缘份,人和书之间的牵绊由胜于此。

这本书带着一身美国畅销书的香水味,虽然假扮苦情但是难掩偷偷摸摸熬鸡汤的嫌疑,女主角老爸死于吸毒,老妈基本就是一个夜夜当新娘的放荡货。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一下美国人民了,我没有去过美国,不了解究竟美国人民真正的生活情况。但是就基本上所有美国文学影视作品中随手可见的同性恋,吸毒,滥交,等等糟事儿已经是反反复复到令我非常反感了的程度了,就像套路一样,某某某幼年不幸,好,铁定是父母有一方吸毒另外一方滥交。某某某现在过的不好,好,铁定是她自己吸毒或者滥交。我每次看到这里就像看到我们公司大会用完小会用的ppt模版一样眼熟了!我很想拽起作者的头发给她剃个牛鬼蛇神的阴阳头再让她饿几天再对她大喊一声“come on 你知道不幸的人生不止于此好吗?”美帝富有的太太先生们啊,请问你们笔下哪里有真正的疾苦?还有,我受够了边玩边吸毒边喊穷的奇葩了,日子过成这样你不闹心你不穷那还有天理可言吗?

言归正传!这种育儿环境教养出来的她浑身上下都是屈辱和自甘堕落的自厌。她没有父母的爱可以依恋,她没有温馨的家作为港湾停靠。她无处停歇的漂泊着。

我有天早上迷迷糊糊醒来打开手机看时间,却看到了一条推送,通常对于推送我都是一眼删掉罢了,但是唯独那天那一条打动了我,那条推送他写道:“不要带着愤怒回首过去,不要带着恐惧展望未来。”这句话真的印在我的心上了,那几天我把这句话细嚼慢咽密密匝匝的吸收了。以至于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想起这句话,女主角她在整本书里面都在愤怒的回首过去,她对母亲和父亲的失望憎恨对自己的不幸童年的简写,都带着冷冷的恨意,这是一种被父母背叛和漠视的后遗症,是一种爱的缺失,我们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爱就会在人生的拼图中造成巨大的缺失,这种后遗症可以影响人一生,最后打造出一个怀疑自我的,自我厌恶的失败人格来,女主角很不幸就是这种人格的典型,当然作者最后还是帮她勉强找到了人生意义,可惜在现实中,这种负面的缺失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至死方休。

《无处停歇》读后感(九):努力有地方生长,堕落矫情就无处停歇

文化差异让我在起初读这本书还是可以适应的,读到后来,我觉得有点跟不上了。女主的人生前三十几年都是迷茫的,整体文章的调性是有点消极的,一味的叙述的自己的堕落的想法和不如意的感情生活,和母亲糟糕的关系。而自己在一个不是很喜欢的领域干的不错就没有任何交代。

人家关系方面比较符合现在的都市女性:1、认为自己无法交到朋友,总是觉得自己孤独又难以企及理想。其实就是矫情的不努力,或者不承认自己没有天赋。2、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境遇是因为家庭造成的,自我认知的缺乏浪费时间,还要流泪说自己难过。

堕落总有很多借口,然后羡慕别人同情自己。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好受,吸毒的篇幅有点多。

:书本的字体用的太细了,并且字间距很小,看的眼花。文章翻译有几处是重复的。

    

上一篇:女王的影子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     

下一篇:示弱的力量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