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400张图看世界史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400张图看世界史》是一本由[法] 安娜·乔纳斯/著;[法] 迈克·勒博隆/绘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400张图看世界史》读后感(一):400张图,打开世界史的大门

唐代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代宗认为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的兴盛衰亡,作为帝王的他就可以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免去犯重复的错误。而对孩子孩子来讲,了解历史能帮助他们建立世界观和人生观。

历史是什么?古今中外对它下过很多定义,雨果说:“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卡尔.贝克说:“历史是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简单来说,历史就是我们对所感知的和已经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的留存和记录。

那为什么孩子有必要了解历史呢?正如同哲学家通常会想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孩子们正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年纪,他们对一切未知都感兴趣。他们会问爸爸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电视剧的人穿的衣服和咱们不一样?”你可能会回答:“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下来的”,“电视剧中演的是中国古代的清朝。”也许孩子又会问:“清朝是什么?”你会说:“这是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如果这时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引导孩子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孩子的知识面会加宽,还有助于孩子养成刨根问底,爱思考的习惯。

今天这本书《400张图看世界史》就是一本了解和学习历史好教材。从世界历史的起源到2000年之后的世界,从农业的出现到工业革命,从纸张的发明到手机电脑的使用。本书把每一段时期历史以剖面的形式展现在孩子面前。就好比给孩子打开了一扇门,让孩子看见历史的新奇和趣味。这本书图文并茂、语言简单清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孩子读起来不会感到厌烦。如果父母和孩子亲子阅读,效果更佳。不仅孩子更容易吸收和理解知识,父母应能提高眼界。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下作者。本书的作者是两位法国人:安娜?乔纳斯著作,迈克?勒博隆绘画。即便是法国人写的世界史,但中国出现在这本书达到了30多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中国的长城、紫禁城,人工大运河等都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中国的文明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名中国读者,深以此为荣。

本书最开始谈起了世界的起源,我想孩子对这个肯定很感兴趣。人类的出现在世界的历史上竟是如此之短。如果把世界历史以24小时来记录,人类的出现仅仅发生在午夜12点前的一分钟。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人类的祖先是南方古猿,在非洲诞生的。虽然没有进化成人,但已经会直立行走。

接下来介绍了各个时间段发生主关键时点、事件、人物、文明的进步。我只说自己感兴趣的几个点:往往国家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宗教的改变。威尼斯公元1000年左右建造在水湖之上,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威尼斯还是那么牢固和雄伟。毛利人脸上至今还留有刺青。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没有传承下来,西欧发现了印刷术。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四处征战,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他兼并了蒙古、中国、印度北部和中东,战火甚至烧到了欧洲门口。

你注意到没有,书中说的是兼并了中国,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这是法国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而在我学习中国历史时,成吉思汗是中国人的骄傲,铁蹄踏遍欧亚大陆,成立了疆域最辽阔的一个帝国。当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

正如前言中所说:“历史一方面是客观真实的,另一方面也是见仁见智,需要不断研究讨论、对话交流,需要我们自觉意识和互相参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伴随着牺牲和流血;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促进了国家实力的增强。每一次历史变革期间,文化都空间的繁荣。就比如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名人就特别多。再比如,文艺复兴的导火线是黑死病,但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读历史,不光建立一个整体的认知体系,更是了解我们人类自身,了解人性的复杂,卑下与高贵,是如何深远影响未来的。

《400张图看世界史》读后感(二):世界史笔记

平平总爱缠着我让我讲她小时候的事情,她关心她小时候去过什么地方,看见过什么,穿过什么衣服,细致入微的想了解那个时候的她是个怎样的状态,甚至强烈要求让我再生一个宝贝,想真实的看一看小是个怎样的状态。稍大一点后她开始关心妈妈经历的故事,姥姥的故事。在不断的探究下她认识了过去,更多想被她了解的人和事开始进入她的小脑袋,她了解了什么是历史。

《400张图看世界史》让孩子知道很久有多久

图书内页

孩子的历史启蒙中最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的时间观念,即很久有多久,世界的起源是什么时间的事情?人类的出现距今有多久,《蒙娜丽莎》创作在那个时期,首先要让孩子理解时间有多久,不如和孩子一起画一个时间轴。

先定上现在,那就是我和平平一起读书的时候。那再之前是平平出生的时候,在往前是妈妈出生的时候,那我们可以找一找那个时候都发生过哪些事情呀?原来历史上那个时候发生过很多事情,不如把我们知道的事情写上便签贴在那个时段里。

那姥姥出生的时候呢?世界上发生过什么事情?当然要把看看出生的时间也要贴上标签,再好好了解下,那个阶段还有些什么大事件,也要写上去。

那太姥姥呢?不如听姥姥讲一讲太姥姥的故事,我们一起在《400张图看世界史》中寻找这个时刻。

《400张图看世界史》让宝贝学会思维导图

时间轴上被大大小小的点所占据,而书上也出现了太多的小便条。是不是看的好乱。那好吧我们来重新理清下思路。

我们用时间轴的方法已经串联了所有事件,那是不是可以把时间轴上的事件分分类?

分类图谱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就带宝贝把《400张图看世界史》的分类进行在整理,会发现很多好玩的现象,比如军事,在整理的过程中会发现,争端与战争一直在历史上一次次被演绎,和宝贝一起思考战争的产生原因,和结果。

所有的分支让孩子对世界史有个完整的认知。

我在想《400张图看世界史》就是一个超酷笔记,把所有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都包容在里面,也可以说是一本世界史的字典,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相关的时间段填充上更多的内容,让这本笔记更加丰满,在需要时随时可以打开浏览。

《400张图看世界史》读后感(三):这有料有趣的400幅剪影,能让孩子欣赏到“素颜”世界史

年龄越大,越觉得哲学、历史、艺术这些“虚”的玩意儿才能让人活出自己来,才最“有用”,也才理解前人那句“无用方为大用”的意思。

所以,我很注重培养孩子在这三方面的认知和感受。但是,我所接触到的书籍,严谨者有之、搞笑者有之。严谨者叙述的字太多,不适合孩子看;搞笑者知识点少,态度还不严肃。要知道,学历史,不仅仅是了解史实即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但有一本书,图文并茂——字不多不少,语言简练至极;图画清晰简约,与文字契合度又高。正确的历史观透过文字和绘画隐秘地展示出来,若你捕捉到了,不免惊叹作者细心缜密的构思和推敲。

这就是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400张图看世界史》。特别适合作为历史启蒙读物,讲给5-12岁的儿童。而且,可深入挖掘的点特别多,多看一遍有多看一遍的收获,十分引人深思。

01

这本书的每一幅图画都不靓丽,多数像剪影一样,颜色黑色,选取人物或事物的正面或侧面角度,以平面方式凸显人物或事物最主要的特色。有点像埃及壁画的风格。而且所画内容,都是能够代表该历史事件的最典型的形象,且与文字配合得十分紧密。

例如:第16页,是介绍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这个时间段的历史。在这500年里,出现了2个对世界文明极具影响力的事件:

1个是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表,该字母表上的22个辅音成为希伯来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和其他中东文字书写的基础;另1个是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发明了象形文字。

给腓尼基人发明字母表的配图自然是这些字母的样子,给象形文字的配图是:石头上刻着12个象形字。看第一遍时,我并未留意这12个字,看第二遍时,我忍不住笑了:这12个字是中国“特色”文化——十二生肖,连顺序都一模一样。

十二生肖的甲骨文

我想象不出来,作者安娜·乔纳斯和绘者迈克·勒博隆是如何想到用这12生肖的象形文字来代表这是中国文明大事件的,太契合了!我猜测他们有个中国历史顾问吧。

除了图画和文字十分契合,代表了这本书的严谨和缜密之外,还有一处小心思,代表了作者的历史观——不是“人”创造历史,而是历史创造“人”。

这本书里出现的所有人物,几乎都是“无脸人”,不管是普通人物还是推动了历史发展的伟大人物——例如:列宁、甘地、马丁路德·金、曼德拉、斯大林、希特勒、卓别林等等,都是只有脸部轮廓,没有眼睛鼻子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眼就能认出他们。

起初,我很纳闷作者这样做的目的,但是很快,中学历史课堂上被反复提到的一个历史观窜进了我的脑海,以我中学历史老师朗读的声音浮现出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不是某个伟大人物创造的,即使没有这个人,也有另一个人站出来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

我想这才是满篇“无脸人”的原因——让我们集中精力关注历史事件本身,而不是促成该事件的人。

猜猜这3个“无脸男”是谁?02

中国在这本书里的角色,总体看来印象不错,可以增加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人发明的纸,加快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这种技术有多么大的价值,以至于很多造纸工匠被阿拉伯人掳走,专门用于教授他们造纸技术。

还有手推车,中国人发明手推车之后1000年,也就是10个世纪后,欧洲才开始使用它。

还有中国人口多这事,这在商周时期就体现出来——当时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中国人繁衍生息的能力真是强大~~~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中国出现的次数就变少了。在这几百年里,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几乎没有了。至于其中原因,众说纷纭,如果您的孩子问到:“为什么书的后半部分不出现中国了?”您得提前做下功课了解一下。

我比较赞同这个说法:因为儒家文化的盛行,封建礼教对人思想的束缚太大,人们从心理上恐惧破旧立新、革旧迎新。

《400张图看世界史》这本书的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话,说的是中国——中国取代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它依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在这个国家里,仍然有一些人需要通过扶贫富裕起来。

看完这段话,您做何感想?

03

我的宝宝5岁,他很喜欢这本书,要求坐我身边,把这大书(8开纸)展开,一面放在我的右腿上,另一面放在他的左腿上。一人一个半面地看。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他也对“无脸”的人物无感,并不关心这人是谁。这倒与作者的历史观相符。

他更关心书里频繁出现的帆船。经他的指点,我才发现,最初将世界连为一体的工具就是帆船,海洋才是链接各大陆文明的载体。只是,有的帆船带来了贸易,有的帆船带来了殖民。

他也对用剑、弓箭、大炮、坦克这些图画代表的战争很感兴趣,也让我发现世界史上战争是如此之多。

他几乎对书里零零碎碎的图画都很感兴趣,什么奥运五环啦、火山喷发淹没庞贝古城啦、骑着马的士兵啦、头缠围巾的阿拉伯人啦等等,没有他不问的东西。这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和他以往看到的书不一样。

这本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我看到的有天文、地理、哲学、宗教、政治、艺术、医学、文学等各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真是如它封面上的一句话所言:与孩子分享知与识、艺与术、变革与思考。

一本三观正、图画有料有趣的儿童历史启蒙书。值得给五星评分。

《400张图看世界史》读后感(四):一本很有趣的世界史 -—— 读《400 张图看世界史》有感

在拿到这本书之后,孩子爸爸非常震惊,居然有这样一本讲述世界历史的书籍,而且里面有400张彩色图片,每张图片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以及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对人类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孩子的爸爸对这本书非常喜欢,自古英雄出少年,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乐趣。

全书一共64页,大开本,很特别的是:目录是在书的后几页。就像是一座奔跑的图书馆,能够带给孩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当看到帝王将相,英雄盖世的功德圆满,我们不禁感慨人类的聪慧以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学习世界史,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历史? 简单来说,历史就是我们对所感知的已经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的留存和记录。大千世界,上下五千年,在马场的人类文明演变过程当中,究竟发生过多少事情?对于历史,就是对于我们热内有深远影响的,它连接着过去,也指明未来的方向。历史和我们息息相关。

通读整本书,能够看得出作者的编排用意,根据历史的年限形成一个时间轴,将世界历史像拉网一样,相互联系在一起。让孩子能够对世界史有个整体的概念。并非在一个时期内,世界就只有一件事发生。比如:酒桶的出现和纸的发明是在同一个时期;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时候,中国正在扩建万里长城以抵御外敌入侵;太阳王路易十四计划迁入凡尔赛宫的时候,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却正被处死;牛仔裤开始受到欢迎的时候,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正准备投入使用……

这些都在世界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及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400 张图看世界史》借助图片和文字,让孩子在形成整体认知的概念下,循序渐进的记录下影响着我们人类世界的历史进程。400张图片,每一幅画,都是一共时代的焦距;每一件事都是一段历史的浓缩;每一个人都是不可遗忘的坐标。

学习世界史,一定要了解世界的起源。作者用一个钟表的表盘很形象的给孩子们讲述着在人类出现以前的生命体以及人类出现的时候。让孩子了解我们热内的祖先是南方古猿,他是在非洲诞生的。这一时期的南方古猿还没有进化成人类,

但是已经彻底脱离了猴子的群体,他们的身高大约有1米,并且他们开始用双脚行走。

虽然小童哥对于历史,对于世界的了解还甚少,但是他在看到那些影像时代印记的图片的时候特别仔细,尤其是拿破仑称帝那一时期。之前在某本书里看到过拿破仑的照片,当他翻到拿破仑的图像的时候,就很快叫出了这是拿破仑。那就从历史人物开启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吧。

拿破仑,公元1800年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在1799年发动政变并建立执政之后,拿破仑就成为法国国王并且自己加冕为拿破仑一世。

这一时期的人们可以破译象形文字,可以乘坐蒸汽船航行。在非洲,利比里亚宣布独立,在南美洲,巴西,巴拿马,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终于升起了自己的国旗。

在这本书的最后几页,给孩子们列举了2000年之后的世界,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正在经历着,或者说我们已经经历过,历史还在不断的续写,我们的人生也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好的局面会一点点的得到应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希望的花朵,他能够在这本书当中寻找到正能量,能够带给他无限的自信以及欢乐、展望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

历史长河源源不断,这本书为孩子开启了一扇博大的、宏远的世界历史之窗,让孩子能够站在更辽阔的视角去看世界。将带领孩子探寻世界的起源、追踪历史的脚步。在这本书当中,介绍了重要的历史发展里程碑、人们的生活方式、重大发现以及改变地球每个角落的伟大发明。如同“一座奔跑的图书馆”,它是一本能量密度巨大的人文奇书,与孩子们分享知与识、艺与术、变革与思考,牢固支撑起孩子对自我、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的整体认知体系.

这本书并非只适合孩子学习,我们大人也是需要学习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前提下,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红火。0-99岁的都可以看哦。

《400张图看世界史》读后感(五):世界史,从“图”说起

给孩子讲历史其实是件头疼的事情,尤其是世界史,往往不知从何说起,又不知广度和深度上的界限在哪里,自己读历史时的那点自娱自乐式的乐趣,在孩子一尘不染的眼睛前,却变成了“价值判断”的选择困难。

我总觉得跟孩子解释生命的起源有些困难,那不仅涉及到如何解释海洋里的看不见的分子产生了看不见的微观生命,还要解释为什么有的生命登上陆地,而有的还留在水中,这些既难以“比划”或用简单文字说明,又不忍用胡言乱语推诿和糊弄过去。

另一方面,世界历史的体量又过于浩大,哪些是应知应会的部分,哪些是可以删繁就简的内容,哪些是可留待孩子日后自学的知识,要做这样的判断,工作量实在是过于繁浩。

《400张图看世界史》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所面临的“困局”。它图文各半、图详文简的风格很适合孩子自学,也较为适合大人伴读和讲解。

譬如,讲生命起源,口说单细胞海藻、古老的三叶虫等难以名状的生物不免抽象,具象的图画则能让孩子有较为直观的认识。虽然不少图画在意而不苛求于形,但至少解决的是眼前更为急迫的概念问题。

在世界史的广度方面,我们大多数在选择各地历史代表性事物时是门外汉,判断不够专业,能够讲授的也多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免挂一漏万。而这本书采集内容的时间跨度从生命起源直到现代,所涉科目有生物学、医学、音乐、历史、地理等,应该说其广度对于孩子目前的认知已足够丰富了。

在深度方面,其实也存在着某种取舍或者判断,给孩子讲当然首要目的是“懂”而非“精”,太过艰深,或者道理太大,其实对教与学两方都是一种浪费,而拔高意义,甚至附加价值观念则是对历史,也是对孩子的不忠实。所以,我比较认同此书“平述”的宗旨。孩子就如一本待写的书,正需要文字印于其上,但也要小心无端的墨迹污染,妄加评论或者灌输偏见的史观则会影响这本书的价值。

对于本书的绘本形式也应说几句。我对绘画审美并不在行,只停留于“有图胜于无图”的阶段,这种“审美”可能跟孩子也比较相像吧,因此,我无意也无力去鉴赏绘本的艺术水平,只能从其帮助孩子的效果上来观察。

前文也提到本书图文各半,其实,单不论图画中蕴含的信息,详细来看文字,其内容甚至是融入在图中的。就我的认知而言,书中图画的风格类似于“乐高式”,属于简单明快,色彩上宜亲近。图画的辅助记忆作用要优于文字,也能在一定程度引起学习兴趣。

细心的父母们可能还会发现绘本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剪影式”的,却有出人意料的辨识度,可能这和我们人类对画面的认知和记忆方式有一定科学关系吧,比如对细节和对轮廓的印象较为深刻,当然,是否如此还待专业人士来解释。但我想说的是,童书的“简”要落在形式上,而不能缩减实际的效果和内涵,简单的表现方式不能最终造成空洞的结果。

总体来看,《400张图看世界史》对3到6岁的孩子是不错的读物,这时的儿童要进行基础和自主的学习尚需时日,启发教育应是主要,而它在知识拓展方面无疑是很有益的,对于绘画艺术和色彩感知方面的启发也应该有一定作用,至少在促进记忆和“看图说话”方面有所裨益。

《400张图看世界史》读后感(六):图解历史,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学!

我曾经是个文科生,一个曾经的某省重点高中的高考文科第一名,同时也是一个被历史中的数字和年代折磨过的文科生,一个至今将所记得的历史又基本还给老师的文科生。 我如今掌握的历史,差不多源于《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半通俗科普读物和各种影视剧。当然,还有系统学习历史的那些微末的残存记忆。 可我同时也知道,历史真的很重要,无数名人名言都证明了这一点: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所以,有了孩子以后,我一直很纠结,一面希望他能够博古通今;一面又生怕他甫一接触历史,就被那些难记的数字所折磨,早早失却了对历史的兴趣。 幸运的是,我和孩子邂逅了这本《看世界——400张图看世界史》。 说真的,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我很不以为然:有点像历史课笔记嘛,或者是高端版的历史“手帐”。图画并不高大上,原以为有世界名画展现列宁格勒保卫战啥的,然而只是几笔简笔画粗粗勾勒;原以为诙谐幽默风趣来着,然而基本是片段式的几句概述;原以为具体到年份和历史事件啥的,然而并没有。 但仔细一想,方领悟其中的良苦用心。这是一本入门级的儿童历史科普读物,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整个历史长河有个大体的了解,所以它并不像应试教育那样关注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历史知识点,而是试图从宏观角度让孩子们有个整体的认知。更难能可能的是,它从引发孩子兴趣入手,多图多角度,所以并不枯燥乏味。 这样一定位,觉得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怎么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呢?我觉得有四个字:“大道至简”。 中国有句话叫做“大道至简”,是说最简洁的往往最清楚明了、直击人心。因为工作性质,我一直和文字打交道,私心里很赞同这四个字。洋洋洒洒很多字写文章并不难,难得是用精炼的文字将复杂的事情说清楚。从这个角度,作者get到了真髓。 书页最上端标明了时间年表,简单的一大页凸显时代英雄,叙述当时的大事记,同时跨国家讲述同一时期的故事。于是,我们知道了,纸产生的时间同时也产生了酒桶……可以说是耳目一新又简洁明了。 如果说大道至简是整体感觉,那么“注重细节”则很好的诠释了作为历史读物的这本书的独具匠心。

比如,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无脸人像。虽然无脸,但却能猜到书中人物到底是谁。一开始我觉得不解,但仔细想来,这个有设计感的“小动作”真的让人拍案叫绝! 我们学过辩证法,知道“历史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没有甘地也会有苦地。历史既是“人的历史”也是“历史的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个体的人既重要又不重要。也许正因为如此,编辑选择了给这些人“无脸”。 “无脸”不意味着千篇一律、毫无特色,通过服饰、手势可以猜出这些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比如一身戎装的拿破仑,可以让我们窥见他曾经纵横疆场的飒爽英姿;比如在话筒前发表演说的黑人马丁路德金,我们可以回想起他那篇震撼人心的讲说稿《我有一个梦》;再比如列宁那招牌手势,感染力一览无余…… 如果说“无脸人像”是“小动作”,那么注重多学科融合则体现了编辑们的“大野心”。 细细翻这本书,觉得虽然简明,但涵盖的内容还真是杂,用包罗万象形容也不为过。艺术领域有《蒙娜丽莎》的微笑,音乐领域谈到了莫扎特,影视领域提到了《星球大战》……全面而有趣,对吧? 最后,来分享些打开这本历史书的几种姿势: 姿势一: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时间轴”,用横线表示时间的延续,在时间轴上标注大事记、历史人物。教授孩子如何做笔记(思维导图)。 姿势二:利用“无脸人像”,和有一定历史基础的孩子玩玩“猜猜看是谁”的小游戏,然后给孩子讲讲关于所猜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故事。 姿势三:和孩子比赛“看谁记得快”,随意翻到其中一页,比赛记时间和大事。不过,玩这个游戏不要太功利,随性一些,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 大道至简+小动作+大野心,真棒的一本书,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学!

《400张图看世界史》读后感(七):瞧,世界在这里等着你

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体在浩瀚的海洋中悄然发生,谁也不曾想到,它会发生如此深远而深刻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从一种化学反应而已,到如今的生机勃勃生命,形形色色的生命体在地球已经留下了各自不可湮灭的印记。而诞生至今不过十来万年的人类文明,更是把这样一种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迄今为止全部的世界史。自从世界史的第一页开始被书写,一直到今天,一直到或许更为久远的未来,只要人类依然在球上繁衍,世界史的下一页就将持续地写下去,写下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其他更多的内容。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历史记载经历了由口耳相传到“笔”记,再到如今各种各样的数字化载体,手段、方式可谓日新月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过去,仿佛几千年、几百年的时光,一下子浓缩在了几百页、几十页之间。但更应该弄清楚的是,历史不仅是已经发生了的人和事,历史更是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总和。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古代的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可以说,人类迄今的历史,就是不断征服自然、战胜自我的历史,今后也依然如此。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但另一方面,可以想象得到的是,人类这样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转化为图片和文字的话,又该是何等的浩如烟海呢!如何快速了解这样一段历史,就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而由法国的安娜·乔纳斯和迈克·勒博隆合作完成的《400张图看世界史》,就是相当合适的一个。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运用一种非常简洁明的展示手段,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博大、宏远的世界历史之窗,仿佛凝固了的电影胶片,把生命在地球上发展至今,人类文明的各个阶段以及重要时刻,究竟都发生了哪些事情,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人物,逐一呈现于眼前。

很难想象400张图能做多少事情。但在安娜·乔纳斯和迈克·勒博隆的努力下,他们却用400张图把世界史神奇地进行了一番再现。虽然只是大事记式的记载,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但对于正在历史的“大门口”好奇地观望着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他们了解世界史、知道世界发展至今,竟然是如此丰富多彩的“第一步”——在这个意义上来评价这本书,显然它就是最适合的。孩子们初次接触世界,当然需要这样的一扇“窗户”——不大不小,不难不易,正好——先看看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头脑中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和轮廓;然后才有助于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找到自己应该和值得努力的方向,牢固支撑起他们对自我、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类社会的整体认知体系——不仅要让他们知道:“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的!”而且更要让他们知道:“世界还可以变得更好!”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曾经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写出的是一种今人应该更加努力拼搏、更加无畏前行的精神和斗志。而历史,就应该在这样的一群人手中继续被郑重其事地书写;而今后的一切,历史如何走向,取决于今天的每一个人——只有站在更为辽阔的视角去看世界,才会真正明白,每一个人,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去做。

《400张图看世界史》读后感(八):万恶的奥数被叫停,接下来该鸡点儿啥?

先说一件小事。

周末和闺蜜见面,她向我吐槽了一下最近新来的同事,姑且叫她A吧。

其实闺蜜所处的职场环境算是比较纯净的了,从主管到员工一直相处得很融洽。但A就像投到平静水面的一颗小石子,让周围的一切悄然发生了变化。

A入职没多久,就赶上团队分配上一个项目的绩效奖励。A原本没实际参与项目的具体工作,但主管为了让她尽快融入团队,激励她努力工作,也象征性地发了她一部分奖励。

没想到,几张钞票,就让大家看清了A的本质。

A不但没领大家的情,反倒嫌自己干得多拿得少,而且竟然义正言辞地去找主管理论。

结果就是,大家一致决定,以后再有额外的奖励,一律不再考虑A了。

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仅如此,A还喜欢搬弄是非,和B说说C的不是,再和D说说B的不是,得空还要去主管那儿嚼嚼舌头。

她自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明镜一般,反倒是她自己一个人蒙在鼓里。

闺蜜告诉我,A其实工作能力挺强的,做出这样的事儿,真的还挺令人匪夷所思的。

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多半是因为格局太小。

这就好像一群人在爬山。有的人望向山顶,有的人站在半山腰远眺,而有的人只顾低头看着脚下的人。

体力再好,只顾沉溺于眼前的风景,登不了顶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曾因一篇《我是范雨素》红极一时的农村妇女范雨素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道:

“我小时候,农村很穷又没有图书馆,我就把仅有的《上下五千年》一本一本地看,每本都快翻烂了,看着都能吃了。因此我知道,像我这点名气,在历史长河里,别说荡不出一圈圈波纹,连泡泡都说不上。”初中毕业的离异农民工范雨素

当你的视野被时间和空间拉长之后,你就很难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心态也反而平和了许多。

所以,面对自己的未来,范雨素从没有过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靠文字改变命运,吃好了穿好了住进大房子叫改变命运吗?人家第欧根尼还不愿意理你,瞅都不愿意瞅你。文字就是文字,就是一种爱好,就好比大家要娱乐要去歌厅唱歌,不是用来改变命运的。什么叫命运的改变呢?干体力劳动就难道就不好吗?干脑力劳动就好了吗?你如果说干脑力劳动就是改变命运,这个说法也很荒谬的。”

如果不说,大概很难有人想到,这样的话会出自一个农村妇女之口。

相比那些容易被功名所累的人来说,范雨素这样的人要活得更透彻,也更踏实,不会被生活中的任何突变所左右。

所以,格局无关乎身份阶级。能清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人,就是有大格局的人。

想到这儿,我连忙把书柜里被冷落已久的历史教材,全部都请了出来。

当当当当,是不是很羡慕我的全套原版历史教科书

为了好好补历史,我开始大动干戈地在网上查了很多历史入门书单。But,对于我这种毫无历史积淀,看《三国》、《封神榜》都觉得费劲的历史小白来说,真正的“入门级”书单几乎是零。

各种史纲,真的是看名字就不愿意读下去

可是入门的充分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兴趣啊!

有趣的书倒不是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好看吗?好看。《万历十五年》经典吗?经典。但对于快速抓住主要历史脉络来说,读断代史效率的确是低了一些。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我最终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想要入门历史,就从儿童读物开始。

什么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陈卫平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吴涵碧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等等,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启蒙读物。而且翻上几页你就会发现,自己依然妥妥地处于适读年龄之内。

最好的开始

然而,极端完美主义的我发现,从这些书开始,依然是有问题的。

因为中国漫长悠久的上下五千年放到世界史的维度里,就又变成了沧海一粟,所以要想完整客观地把握整个历史脉络,还是要从世界史开始。

著名的希利尔“三部曲”

目前市面上口碑最好的世界史启蒙读物,大概要属希利尔的作品了。出乎意料的是,希利尔的首要身份并非作家,而是卡尔弗特学校的校长。

《希利尔讲世界史》其实是他为本校学生编写的教材之一。为了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希利尔不仅亲自授课,也把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用通俗的语言不断补充到书中,终于把这本书变成了史上最有趣的教材。

书中所有的内容,完全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并用孩子的语言来描述整个世界的。

根据希利尔的教育理念,教给孩子的东西,应该让他们感觉到是有用而且美好的。学校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尽管是以兴趣为导向,希利尔却并没有因此而忽略对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希利尔讲世界史》的开篇,他就通过“时间楼梯”清晰地帮孩子理清了整个世界史的时间脉络。

这张图可是要求背诵的哦

一节节楼梯就是一个个里程碑,牢记了这些标志性事件,就算是得到了历史的藏宝图。剩下的“血肉”,就要靠孩子们自己去填充了。

其实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把握脉络、填充骨架的过程。而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这样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尤为繁琐。

想凭一己之力理清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又谈何容易。

于是,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我又发现了另一本神书。

“奔跑的图书馆”是什么鬼?

而这本书的画风之清奇,也丝毫不逊于它的宣传语。

随便上个图让你们感受一下

作为一本少儿读物,这样复古简略的二维图像未免也有点太傲娇了吧。

不止画面缺乏亲和力,《400张图看世界史》在文字的表达上也精简得要命,从里到外透着一股冷冰冰,丝毫没有取悦读者的意思。

但是,但是,对于搭建历史框架来说,这本书真的是超级实用啊。

毕竟,希利尔先生的时间楼梯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体思路,如果按照这个粗略的框架去寻找史料,工作量依然是相当庞大的。

而《400张图看世界史》,就像是一瓶浓缩的精华液,帮我们进一步提取了历史主线。

与其说是“奔跑的图书馆”,倒不如说是“行走的大事年表”更为贴切。

27个大跨页,将几十亿年的光景尽收眼底。

而每页中的黑体字,则是这个时期的重中之重。

在一本书中可以提取出不同层次的历史脉络

更神奇的是,《400张图看世界史》不仅可以作为历史工具书随手查阅,把它当成写作红宝书也是丝毫没有问题的。

比如你想像方文山那样,写一首很有bigger的小诗↓

为什么是我?

你完全可以闭着眼睛从《400张图看世界史》中随便挑两幅图,再把它们胡乱地揉在一起。

比如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

请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个是楔形文字的,这种事情真的只能靠智商了。

所以,方文山的才华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高深对吧……

除了装装13之外,这本看似高冷的书还可以用来和小盆友玩猜谜游戏。

猜猜我们都是谁?

像我这种没文化的人,只能看出右上角是《绝命毒师》里的“老白”。

yeah,it s me.

在《400张图看世界史》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以“无脸人”的形式存在的。从绘本的角度来说,这种抽象的表达本来就是一种艺术。

“抽象”原本是一个科学学的概念,是指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而这种“提取”能力,恰恰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需要的一种能力。

记得原来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要我们画思维导图,我常常不知道某一个事件应该怎样用图像表达出来。

比如庞贝古城被火山灰掩埋,如果让我来表达,大概就是在地平线下面画几个小房子。

而图画作者麦克·勒博隆的表达,显然就要精准全面得多。

除了古城被埋的大背景之外,火山喷发、完整古迹留存这样的细节也被清晰地囊括进图画中,就连庞贝古城的平面图也是经过准确考量的。

对于年纪小一些的孩子来说,书中的各种小图标就算还不能作为思维导图的素材,没事儿照猫画虎地描描,对于认识历史也是极有好处的。

除了政治军事这条历史主线之外,《400张图看世界史》也涵盖了经济、科技、文化、哲学、教育、绘画、音乐、建筑等众多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将各学科内容进行了整合。

比如介绍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时,作者就是从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入手的。

就是我没错啦喂,我才是原版好不好!

而对于日本浮世绘,大家更多了解的只是《神奈川冲浪里》这幅作品,却不知道它的作者葛饰北斋竟然是影响了雷诺阿、梵高和莫奈等一众伟大画家的日本漫画之父。

讲真,法国的名画家还真是不少呢

《400张图看世界史》的作者是两个法国人,无论是语言还是思维方式还是看问题的角度,他们和我们都不那么一样。

那么,美国人、日本人、朝鲜人眼中的历史,又是什么样的呢?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居住在德国的安德烈在给母亲龙应台的信中写道,因为纳粹的历史,德国人逃避“国家”这个东西。对国家的荣誉感,是没办法轻易流露出来的。

以至于在德国,你很难看到本国的国旗,听到本国的国歌。就连安德烈小学时的开学典礼,都是在教堂举行的。

因为逃避“政”,所以“教”就凸显了。

但其实,起码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德国纳粹的仇恨,是远小于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的。

所以,这也正是读世界史的意义所在。通过读世界史,读不同国家作者编写的世界史,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国家,以及我们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世界史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不仅让我们看到过去和未来,也能看到同一维度之下那个不同角度的自己。

然后你会明白,你以为的好,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好。你追求的结果,不一定是历史驱动下的结果。

当你有了更广阔的眼界,当下很多看似重要的事就变得不值一提了。

比如我自从开始看历史之后,在肉卷的教育上就变得云淡风轻了。学习,爱学就学,不爱学就不学;刷牙,有时间就刷,没时间就不刷。

所有事情都由肉卷自己决定。

省下来的时间,我还要用来读历史呢!

    

上一篇:《盖普眼中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10篇_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