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是一本由【美】黛布拉 ·W.哈夫纳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读后感(一):一本每个家长不可不读的性教育启蒙书

文/文小妖

江苏宿迁老师卢某在明知麻某未满 14 周岁的情况下,仍在自己家中的卧室里,与麻某先后发生了 6 次性关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体育教师纪明东借助工作之便,谎称“味觉实验”,骗取两个一年级的女孩对其进行猥亵……早晨,点开新闻,依次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两条新闻,触目惊心,让人倍感愤怒。

犹记得当时看林奕含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时,边看边心疼得掉泪。思琪的悲剧不仅牵扯到各个方面,但是,小说中,思琪曾用试探性的口吻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家庭的性启蒙教育的缺席,是思琪走向悲剧的最终源头。

随着各种性侵事件的发生,一时间也引起了家长们的愤怒和重视。然而,真正地开口跟孩子谈及性时,我想大多数家长都会跟我一样,面红耳赤,难以启齿。

幸运的是,我有幸看到美国性教育专家黛布拉·哈夫纳博士的著作《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一书,并从中受益颇多。

书中,黛布拉·哈夫纳首先提出了,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要求父母必须摆正心态来面对性,并重视孩子每个阶段(婴儿和学步儿、学龄前儿童、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性教育。同时,她也为所有家长很好的诠释了何为“性特征”、“性交”与“性行为”的区别,教会家长怎样把握住孩子人生阶段中的每一次关于性教育的“可教时刻”和“黄金机会”。

特别是“可教时刻”这一方式,打破了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提出来的各种关于性知识以及性问题时的尴尬。诚如,对于幼儿来说,看到街上的孕妇,就是最好的“可教时刻”,可以借此告诉孩子,你是从哪儿来的;再如,孩子对异性的身体发生好奇时,作为母亲该如何摆正心态,用平和,尊重的方式为孩子解疑;亦或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洗澡,入厕,或清洗性器官时,就是最好的教育黄金时段,教会孩子正确表述性器官的名称,就是培养他们能准确说出性侵害事件的能力。对此非常认同,许多幼儿被性侵的时候,当家长或警察问及孩子,被侵犯的部位时,孩子总是说不清楚,这无疑给坏人有了可乘之机。

黛布拉·哈夫纳提出的许多观点,实用,操作性极强。她深谙孩子的心理,教会父母怎样去尊重孩子,并用最好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成为他们最可靠的信任。书中对性知识的设计可谓是面面俱到,层层递进,无疑给父母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实用的性健康课程。

与此同时,最让人感动的是,虽然黛布拉·哈夫纳里面的许多教育方式都是围绕着性而展开。可是,细细琢磨,这些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对孩子性启蒙教育,同样也适用于父母在家庭中面对孩子生活、学习等各种问题的教育方法。因为,黛布拉将许多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以实例的方式教会家长怎样面临各种突发状况以及对孩子说话时的方式技巧和心态,为所有处在迷茫之中的家长点亮了一盏明灯。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让每个父母更好地去了解孩子,保护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健康的性心理,在面对危险和侵犯时,有很强的防范意识。同时,这本书为我和女儿的沟通交流打开了一道大门,让我在将来的日子里,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女儿的许多问题,帮助她解决很多即将面临的困境和烦恼。

在此,真心感谢出版社引进了这本书,让很多家长能从中受益匪浅!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读后感(二):你准备好和孩子谈“性”了吗?

这不是我第一次阅读有关性教育的书籍,在我的家庭里我也会经常和孩子谈论起和“性”有关的话题。

不过这部书稿还是有它很特别的地方,它并不想让父母们传达给孩子们这样的信息:有关性的行为都有负面结果,而是提醒我们“别忘记同孩子谈论性的快乐”。

因为它想让我们明了,当我们和孩子谈论性的时候,我们不仅在告诉他们与性有关的知识,我们还在关心他们的幸福和福祉,希望他们能够体会到性是生命中的一处精彩,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妙的生命体验,亲密关系相当绝妙。

这是带给我很大启发的地方:我们希望孩子们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长大成人后能去享受并领会亲密关系中性的美好!这应该是我们给予孩子性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正是有这样的基调,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性教育手册或者性教育参考书,它还是一本教我们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指导书籍。

当捧起这本书稿的时候,我都没想到自己会有被感动到热泪盈眶的时候。

那是在看到作者鼓励父母把女儿初潮的那天当做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时,她提到“在我们家,为庆祝女儿即将到来的那个日子,我为她买了一对珍珠耳环,全家还一起吃了‘欢迎进入妇女时代’的晚餐”,父母这样贴心的举动让我瞬间眼眶湿热。

初潮是一个女孩子青春期生理发育的重要里程碑,娇柔的子宫此时就好像一枚含苞待放的花蕾美好得动人心魄,它和那颗敏感、害羞却又执拗的心灵同时在青涩地向世人宣告着自己在迈向成熟。

那里面既有对独立的骄傲、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的向往,但同时还会有第一次面对身体变化的紧张、慌乱、尴尬、害怕和担心。此时,母亲传递给女儿的信息就非常重要。它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母亲对于她们身体的变化是接受的吗?它是可爱的吗?是受欢迎的吗?

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上一代女性带给我们的信息让绝大部分女性都感觉到这是一件令人讨厌却又不得不承受的事情。这个从大家给它的称谓“来倒霉”也能窥见其中的情绪一二。

这些都会在无意识层面让我们排斥和抵触自己的女性身份。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女性都会受到痛经这个疾病的折磨,而痛经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解释:因为在潜意识层面不能接受自己是女性的事实,所以通过身体来表达被自己压抑下去的愤怒与不满。

所以,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想过这样的日子也是值得庆祝的!怎么还会庆祝呢?!对于如此累赘、还要跟随自己几十年烦人的事情居然还要庆祝它的开始,岂非天方夜谭?!

可是这本书的作者却带给我完全不同的理念,却又不得不承认,父母们这样迎接女儿成长的做法是更能为孩子们所接受的。因为那会抚慰她们原本担心害怕的心灵,转而信心满满地去迎接属于自己时代的到来,使她们更加珍爱自己的身体,对生命深怀敬畏和尊重!

事实上初潮代表着少女们已经站在了可以为人妻、为人母的起点上!已经做好了孕育生命的准备!这是天道赋予每个女性创生的力量和能力!还有什么能比创造生命更令人欣喜和骄傲的事情呢!

这难道还不值得庆祝,还不值得父母为女儿感到高兴吗?!当这样一份一直潜藏在心底对身为女性的感恩之情被发掘出来的时候,潮水般的感情自心中浩荡而来,让我激动不已。

同样的,对于男孩的生理发育,父母们也要秉承这样的主旨,那就是:你的身体是可爱的!你是可爱的!在你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令人欣喜的!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那就让我们先从自己对孩子们温柔以待开始吧!

当然了,作为一本谈论性教育话题的书籍,就不得不面对性侵犯、早孕、性传染病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免受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创伤等等这些话题,书里也都有非常细致的分类和详尽的介绍以及具体的操作,相信家长们读过后就会放下一颗无所适从的心,对随时到来的“挑战”从容应对。

作者不愧是一位有20多年性教育工作和研究经验的专家,书中不仅有一般父母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还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碰到的新问题进行了回应,这让有此需求的父母也可从书中得到满意的答案。

当我写下此文的时候,正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一位妈妈发帖控诉B站上一位15岁的UP主引诱自己10岁的女儿文爱(文字做爱)的事情,再加上近期发生的零零总总的性教育事件,会让人有一种错觉,好像类似事情全都暴露在公众视野里了,也就是这些,仅此而已。

但事实上,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编辑完成的《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2014)》的数据,

我国有四分之一的儿童,在16岁前遭受过性暴力:

26%的被调查对象在16岁之前遭受过诸如言语性骚扰、被触摸私处、有人故意向其暴露私处、在非意愿的情况下被试图性交、被迫触摸侵犯者私处、在非意愿的情况下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等其中一项或多项性暴力。

其中首次发生性暴力的年龄最有可能在13-15岁之间。

当儿童期所经历的暴力种类数多于7种时,认真考虑过自杀的学生比例占到32.3%。

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因此对孩子们进行健康的性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好在中国的父母们已经开始觉醒,这也是本书一印再印,但还是一书难求的大背景。

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不过“中国家庭性教育要走的路还很远,但如果我们从今天开始,路就在脚下。”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读后感(三):放下遮面的琵琶,来,我们谈一谈

从某名校女大学生被教授性侵自杀,到某三色幼儿园事发,越来越多的案件浮出水面。人们谈论这些事件时,不再怀着当年谈论莱温斯基的裙子一样的心情。 随着《素媛》、《熔炉》、《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热映, 引发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儿童性教育,这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从前段时间儿童性教育教材引发家长热议这件事上来说,又揭示了家长关注的意愿和关注行为的实施之间还有着深深的鸿沟这样的冷峻现实。我在一本书里读到一个有趣的片段,一个孩子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尴尬地想要怎么措词来作答,支支吾吾之中孩子等不及了催问:“妈妈,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班的谁谁谁说他是从加利佛尼亚来的”。 哑然失笑之余,想想身边的中国妈妈都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垃圾箱里捡来的”“充话费送的”“山沟里捡来的”,不要以为这样的回答都是段子手写的笑话,这样的回答千真万确地存在,而且不在少数。性教育本来该是件严肃的事情,如果身为父母的我们会觉得有一丝尴尬或不自在,回答孩子的提问还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是时候好好学习了。毕竟,大多数青少年都希望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性知识来源。 美国性知识教育理事会首席执行官黛布拉·W·哈夫纳从事性教育工作和研究超30年,她写的《从尿布到约会》专门为0-14岁的家长提供儿童成长性教育指南,在美国已经畅销20年,并被奉为“性教育圣经”。虽然这本书里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美国社会的,但是里面提到的很多理念和一些方法,尤其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别给出的指导性建议,真的是一本对我们大有帮助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从性教育理念上来讲,《从尿布到约会》给我们树立和纠正了一些专业的思想。首先,性教育不是从前青春期才开始的,而应该从出生从产房就开始。因为性特征是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终生相随的一部分。 其次,性健康的家庭才会养育出性健康的孩子,体现在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豪,对家庭成员彼此尊重,既理解隐私的概念,也能做出跟年龄相符的决定。性器官是人体上跟其他器官一样存在的有贡献的器官,如果你提起自己的胃不觉得尴尬,为什么要对性器官感到尴尬?这种意识的转变是让我们家长可以自在而严肃地给孩子谈论性知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 此外,哈夫纳提到的性教育的关键,是发现可教时刻。放下琵琶不遮面了,谈话什么时候谈,怎么谈,更是有大学问的。既不能过于郑重其事,也不能蜻蜓点水,不但解决不了孩子的疑问,反而勾起孩子向其他渠道去自己找寻答案的好奇。哈夫纳认为,“要教给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是由父母来决定的”,所以在我们等待和利用好那些“可教时刻”到来前,我们应该先好好读一读这本书,通过练习和学习,发现问题,把我们想教给孩子的东西提前准备好。 《从尿布到约会》这本书把性教育的儿童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0~2岁的婴儿,2~5岁的学龄前儿童,5~8岁的小学低年级孩子,和9岁以上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每个阶段的孩子有其心智和身体发育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才是科学的。在每个阶段,哈夫纳都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包括该年龄段一些具体情形的要点,一些父母自我测试,和需要思考来完成的工作表,在填写过程中会对自己的性教育价值观进行梳理、省察,继而完成目标效果自我比对。最实用的就是哈夫纳针对每个年龄段孩子普遍会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如何回答的指导意见,包括在什么情况下让家长跟孩子将谈话推进,如何设问引导孩子表达出他们掌握到性知识的程度,然后如何回应,和如何跟孩子一起开展严肃的讨论。 这些具体的指导意见都是我们中国家长极其需要学习的方面,真建议每一位家长都来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从尿布到约会,是一个婴儿从降生到青春期完成性的成长的整个阶段。同步性知识教育不仅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获得自尊自信,也是安全健康的重要一环。好的性教育不仅传授性知识,更在情感价值观方面和行为上的相关技能技巧上给孩子做出健康的引导。当父母放下不正当的害羞,变得大方得体地跟孩子共同面对成长中的性问题,那么家长跟孩子间的沟通讨论也让孩子学会如何获得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读后感(四):在性教育的课堂上,不要再做旷课的父母

文/蓝莓兔子

收到《从尿布到约会》这本书的前几天,刚读完林奕含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多日里心情滞闷,思琪辛酸又屈辱的经历让人既心疼难过,又愤懑不已。花一样儿纯洁的小女孩,竟从13岁开始被语文老师李国华诱奸,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独自承受着禽兽老师加诸给自己身体与心灵的双重伤害,直至最后彻底疯掉。作者林奕含,在完成这本记录自己黑暗成长历程的著作后,也终于不堪思想的重负含恨自尽。大多数读者在阅读完这本书后,都恨不得能将人面兽心的李国华撕成碎片,就算是处以死刑也不为过。然而除了那个衣冠楚楚的伪文艺骗子,思琪父母的态度又何尝不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源呢?

当思琪被性侵后,她在爱的谎言和性的伤害中痛苦挣扎,内心迷茫但自尊心很强的她也曾假装不经意地问过妈妈:“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听到这样的回答思琪很失望,但她并没有放弃向妈妈坦承心事的念头,继续找寻机会试探着与妈妈聊天:“听说学校里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然而妈妈的回答是:“谁?小小年纪就这么骚。”此时的思琪彻底绝望,从此打消了对母亲诉说的念头,她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痛苦残缺的人生,她只知道,在自己的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还没有开学。

受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总是对性羞于启齿,更难以摆脱和孩子谈论性的尴尬。然而,“性”并不是我们拒绝谈论就会无形中消失的东西,它只会在不正当的网络影响和非正常的传播渠道中变得更加神秘暧昧,并且更具伤害性。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3-2016年,全国共审理性侵儿童案10782起,意味着平均每天至少有7个孩子受到伤害。事实上,真实的数据远远不止于此——还有很多家庭的孩子正在或曾经受到侵害,父母却茫然不知。抑或为了面子,羞于将此类事件公诸于众。

——国家卫计委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年度新增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在相应年度青年感染总人群中的占比已由2008年的5.77%上升至2014年的16.58%。

——清华大学继2016年举办关于“大学生体检项目中应不应该加入艾滋病检测”的辩论赛后,又于2017年11月13日在校园引入艾滋病检测包售卖机,并于一天内售空。

无处不在的性侵事件,毫无保护的性行为……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已经重重地敲响了性教育的警钟。正如王震宇在《从尿布到约会》一书的译者序中所言:“这不再是一个羞答答的时代。”就算是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它所带来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素媛》、《熔炉》、《嘉年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每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都振聋发聩,也让我们为故事中无助的孩子们扼腕叹息。我们不能在亲眼目睹了这么多悲剧之后,仍然像鸵鸟一样逃避现实,继续做旷课的父母。

你也许会说,性教育一定要由父母去传授吗?学校不是都会开设相关课程吗?我并不是性教育专家,与其用并不专业的知识去误导他们,不如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学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提供最好的性教育课程。《从尿布到约会》一书的作者黛布拉·W·哈夫纳提出:“好的性教育课程不仅是关于性的,他不只是讲生理解剖结构和生育,也不仅仅是讲怎样预防少女怀孕和性传染病,性教育课程应该围绕人类的成长和发展、个人能力、关系、性健康、性行为和我们文化中的性。”

可悲的是,哪怕是不够好的性教育课程,很多学校也不一定能提供。记得中学时上生理卫生课,讲到生殖系统的内容时,老师就会红着脸跳过:“这部分内容就不讲了,反正你们都认识字,接下来就自己看吧!”于是一群懵懂的青春期孩子便开始好奇地翻阅那些关于器官的解说与第二性征描述。然而教科书中的知识远远解答不了他们心底的种种疑问,更无法排解他们青春期荷尔蒙激荡出的迷茫与烦躁。除了人体的生理结构以及孩子是怎么来的这种幼稚问题以外,他们还有太多想要了解的内容。

黛布拉认为:父母应该是孩子最早也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不仅如此,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TA们还需要知道,当自己遇到任何与性有关的问题时,都可以向父母求助,就像TA们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一样。中国父母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就是:在学习方面,唯恐孩子学得不够多,于是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填满TA们的空闲时间。在生活及安全教育方面,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于是事无巨细小心叮咛,生怕交待得不够详尽。然而一旦涉及到性这样的大事,却突然变得沉默,眼神闪烁语焉不详,表现出拒绝交流的态度。他们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而言,性教育是比成绩、情商、财商、身体素质、才艺等更为重要的教育,而他们逃避的态度无意中给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家庭不是谈论性问题的合适场所,父母也不是解决性疑问的最佳对象。

其实,在性教育方面,我们都不是专家,很难避免羞于启齿的尴尬。就算是作为性教育专家的作者黛布拉也坦承:在和孩子交流与性有关的问题时,总会有不知所措和力不从心的时刻。于是,她将自己毕生所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写在了《从尿布到约会》这本书中。在这本0~14岁孩子的性教育圣经中,孩子的性成长期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婴儿和学步儿(0~2岁)、学龄前儿童(2~5岁)、小学低年级(5~8岁)以及小学高年级和初中(9岁以上)。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探讨不同的话题。

比如对0~2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性器官名称,父母应该大方地告诉他们正确的名称,就像他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不必感到羞耻,更不要含糊其辞,这会影响孩子今后正确地向父母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

而对于2~5岁的学龄前儿童而言,可能会产生更多关于性的疑问:他们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也可能涉及到“性取向”的问题,甚至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触摸生殖器探索自己的身体。这一阶段父母的重点是在孩子能理解的基础上,告诉他们科学正确的过程。千万不要对孩子他们是从白菜心里生出来的,当他们长大后,这样的记忆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同时,可以为孩子树立一些性界限,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身体是具备隐私性的,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能在公众场合进行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不允许别人触碰的。书中有一部分关于幼儿园性问题及儿童性侵害的特别内容,推荐幼儿园孩子的家长们阅读一下。“红黄蓝”事件已经告诉我们:永远不要觉得性教育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太早,还是那句话:“你嫌性教育太早,变态不会嫌你孩子小。”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涉及到的问题则会更加复杂,无论是孩子间懵懂的性游戏,还是对待色情网站或色情杂志的态度,抑或是关于艾滋病的常识、对同性恋的看法等等,都是父母与孩子间交流的重要话题,也是父母向孩子传播性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此部分精华内容较多,不一一罗列。

书中有一些观点令人印象深刻,完全改变了我以往对于性教育的肤浅认识,简单记录几点:

1、按照我们的传统观点,男孩的性教育主要由父亲开展,而女孩的性教育则需交给母亲。但书中提出:教孩子性知识是父母双方的职责。只有这样,孩子才知道性在家里是可以公开谈论的话题,也会根据情况大方地选择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求助对象。

3、性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应以一次或几次“郑重其事的谈话”形式进行,而应在生活中适当的时刻进行点点滴滴地渗透与交流。

4、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哪些行动或语言是需要在私人场合进行的,哪些是可以公开讨论的,以及身体的哪些部位具有私密性。这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性界限,也让他们能够及时识别性侵害并了解应对的方式。

5、告诉孩子性是会产生后果的,并且它的后果会呈现出复杂的姿态。比如身体的伤害、心理的影响、怀孕堕胎的危险以及染上艾滋病的可能性等等。当自己还不能对性的后果负责时,不要试图去尝试。

6、别忘记同孩子谈论性的快乐。既然性会产生那么严重的后果,家长难免会视其为洪水猛兽。然而,过度的安全教育会让孩子对性产生恐惧,以至于影响他们未来的幸福生活。所以在进行性教育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性的快乐,他们需要了解,性对成年人来说,是与爱共存的美好,是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结合。

7、性教育并非只针对身体,而应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性变态的养成除了生物遗传学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学因素和环境因素。性心理障碍患者中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幼年和早年性心理发展中的挫折或冲突与成年后的性变态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因果关系。家庭环境对性变态的形成更有其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性教育所涵盖的范围,除了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与自我保护以外,还应该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阅读这本书总体而言受益匪浅,尽管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书中所描述的情景与解决方案并非百分之百都适合中国国情。比如,作者要求父母从小就教孩子使用正确的名词称呼自己的性器官。根据我国国情,个人觉得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在告诉孩子正确的名称后,也要教他们使用大家所习惯的日常称呼,避免他们在与人交谈时过于直白。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哪些语言是对性器官的称呼,而哪些表述在中文的语境里是带有侮辱性质的,不能随便说出口。相信在读过本书并经过一定的文化移植后,爸爸妈妈们就能轻松解决孩子性教育过程中的难题了。

请记住:在性教育的课堂上,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不要为自己缺席的过去而自责,只要你愿意,每一天都可以是崭新的课堂。为了避免出现下一个素媛、孟小文、张新新以及房思琪,为了孩子身心健康的美好未来,不要再做旷课的鸵鸟式父母。

素媛 (2013)9.12013 / 韩国 / 剧情 / 李濬益 / 薛耿求 严志媛熔炉 (2011)9.22011 / 韩国 / 剧情 / 黄东赫 / 孔侑 郑有美嘉年华 (2017)8.32017 / 中国大陆 法国 / 剧情 / 文晏 / 文淇 周美君房思琪的初恋乐园9.2林奕含 / 2018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读后感(五):与孩子谈性:重要的是你怎么说

文、闫晗

提到“性教育”,你会想到什么?虽然这个时代已经不再谈性色变,可之前有性教育教材进入小学课堂时,还是引发不少争议。

人们认为性教育需要有,可到了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多少家长有把握能做出正确的应对。比如,8岁的孩子问婴儿是从哪里来的,该怎么回答?跟孩子一起看电视,看到亲热镜头时,怎样做比较合适?在青春期孩子的微信里发现有人发色情图片,该如何处理?

80后、90后小时候,父母说是捡来的,在青春期时,面对自己变化的身体不知所措,有的女生会在胸部发育时害羞得驼着背走路。那一辈的父母由于缺乏经验和不好意思,会说“等孩子长大自然就会明白了”。如今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孩子面临的成长环境大不相同,要呵护孩子健康成长,为人父母需要做得更多。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的作者黛布拉 ·W.哈夫纳是美国性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有超过25年的从事性教育工作经验。她的书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性发育特征和身处的不同环境特点,为父母们提供指导,许多的场景都有应对的方案。

记得在林奕含小说《房思琪的失恋乐园》里,房思琪对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还有一次,房思琪装作闲聊说,学校有个女同学和老师在一起。妈妈说了一句话,“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母女之间可能沟通的大门就此关上,妈妈对女儿面临的巨大困境一无所知,房思琪从此只能一个人走在黑暗中。

房思琪的妈妈一定非常后悔,由于自己的“不好意思”或者说武断,避讳了关于性的话题,并未进一步想到自己乖巧上进的女儿可能被性侵,这种“保守”是害人的。

如果孩子主动发起关于性的谈话,在哈夫纳博士眼里,属于“可教时刻”,一个沟通的机会。父母要教的不仅是性知识,更是传递家庭的性价值观,建立起情感链接。如果父母不与孩子交流这类内容,那么孩子总会从别的途径知道。

性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到青春期都不间断,不是父母与孩子进行一次或几次郑重其事的谈话,就会有终生防护作用。事实上,那些过于“郑重其事”的交谈可能并不管用,突如其来的“严肃”会让气氛尴尬,而为了尽快摆脱窘境,很多孩子会说“噢,你要说的我都知道了”。

生活中的“可教时刻”哪些呢?比如,洗澡的时候教孩子认识身体部位的准确名称,讲一讲男孩和女孩身体构造的不同。电视上出现有关性骚扰的新闻时,问问孩子们的见解。看见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电视剧里出现了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情节,都可以与孩子进行探讨。

当“可教时刻”来临时,哈夫纳分享了“三步沟通法”:第一步,了解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第二步,澄清错误信息,给出正确信息;第三步,分享家庭价值观。即使孩子很小,也不要对他们撒谎,比如“你是捡来的”,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愿意与他们谈论性知识,而且不是可靠的信息来源。

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和父母谈论,一起讨论如何处理,有强大的支持,就会拥有健康的身心。

谈及性教育,我们往往容易从消极防御的角度来理解。网络上的确有许多让父母忧心忡忡的负面新闻,但是哈夫纳认为要教给孩子性的美好: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美好的,性是非常美妙的,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教育,不单是为了引导孩子防止性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长为健康的成人。

书中也有哈夫纳自己育儿的温馨经历,比如在女儿艾丽莎第一次来月经时,为她买了一对珍珠耳环,全家一起吃了“欢迎进入妇女时代”的晚餐。记得在山口百惠自传里也提到类似的仪式,初潮那天妈妈欣喜地说要做红米饭了。这是一个女性成熟的标记,母亲用这样的行为传递着家庭价值观,让女儿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

哈夫纳说:当我们听一首歌时,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歌词唱了什么,而是听这首歌时的感觉。儿童性教育的内容本身就好比“歌词”,对孩子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刻,父母传递给他们的感受。

《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怎样做新时代好干部读后感10篇_读     

下一篇:《重返现场.生存游戏》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