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高考成绩的相对客观和稳定,志愿填报对于考生来说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和偶然性,这也使一部分考生和家长容易陷入一些思考的误区。
地雷一: 踩线进门 是最好的志愿填报结果
可能部分考生和家长会有这样一种思想,志愿填报的最佳结果是一分都不浪费,踩着录取线进入学校或学校的某一热门专业就是最好的结果。其实不然,大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许多同学第一次离家远行,第一次深入接触社会,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找到未来人生的方向和终身从事的事业。志愿填报不是做买卖,最经济的方式不见得就是最适合的方式, 踩线进门 不一定就是赚了便宜。之所以这样说有三方面的依据。首先,个人的特点和成长环境不同,有些人适合逆境,有些人惧怕压力,笔者见过不少同学虽然踩线进入了大学或者专业,但因基础差、学习困难而严重影响学业的发展。其次,有些压线进档的考生发现所选并非是最适合自己的。志愿填报选择的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而不是最适合的录取线;再次,考生想踩线进档,却往往遭遇退档,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虽然高校的调档比例降低,但并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即使考生能够压线进档,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被高校录取。鉴于此,在选择过程中其实大可不必为一分两分耿耿于怀。
地雷二:拒绝招生老师的 忽悠 ,只听自己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和中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作比较少,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大学的了解也不多,这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给合理选择志愿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了解高校信息是填好志愿的重要准备,直接与高校的招生宣传人员沟通,不失为了解高校的便捷途径。
在每年的招生季,各高校的招生宣传人员都会奔赴各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宣传和推荐自己的高校,这种宣传有时就像是在推销一件商品,有的宣传可能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甚至像是在忽悠。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考生和家长会选择无视,只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选择。那么,面对招办老师的 忽悠 到底要不要听?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关键在于不仅要听,更要有针对地听。招生老师介绍高校优势的信息,家长和考生要接收,因为这些优势在高校官方网站的简介中未必会看到。
地雷三:不能转专业的高校不能选
由于高中和大学的学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有考生对于自己所学的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学习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令不少考生难以接受,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后仍然因担心专业被调剂而忐忑不安。这就让很多考生和家长将入学后转专业看作规避选错风险最好的救命稻草。在笔者参与的招生咨询中,会有90%的考生和家长会咨询转专业的相关的问题。考生和家长如此重视转专业的问题,大概也是缘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兴趣爱好使然,担心自己不能被喜欢的专业录取,希望入校后能够再次拥有选择的机会;二是害怕录取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担心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如果不能录取到 热门 专业或者学校的特色专业,通过转专业还有弥补的机会。
会出现以上两种有关志愿填报的误区,是因为家长和考生对于高校和专业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够。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应该尝试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高校信息,除了高校的历史、师资、特色学科、各类排名等这些对高中生来说似乎比较难以理解的指标外,高校对于考生是否适合,还要考虑学校与本科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学风、文化氛围、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本科生国际交流比例、专业自由度、学习生活条件等带有一定主观性和细节性的内容。
地雷四:填志愿,把此 兴趣 当彼兴趣
在选择专业时,志愿指导专家经常鼓励考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但有些考生却表示自己按兴趣选了专业,结果并不满意,不只专业没有学好,最后兴趣也没了。这种现象为考生和家长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识别自己的兴趣?不少高中生在兴趣识别时往往认为高中时成绩比较好的科目就是兴趣所在,但高中时学习的科目对应的往往是大学里基础学科的专业,感觉上也比较宏观。
考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专业是志愿填报时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按照兴趣选择专业对于本科志愿填报也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关键在于考生要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兴趣所在,笔者在此给大家三个建议:一是拆分你的复杂 兴趣 ,找到其中与本科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二是找一些职业规划、性格分析的工具,认识清楚自身的需求和特色,在本科专业中找到与自己契合度最高的方向;三是选择科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延展性高的基础学科专业,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了解,再有目的地进入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具体方向。
地雷一: 踩线进门 是最好的志愿填报结果
可能部分考生和家长会有这样一种思想,志愿填报的最佳结果是一分都不浪费,踩着录取线进入学校或学校的某一热门专业就是最好的结果。其实不然,大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许多同学第一次离家远行,第一次深入接触社会,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找到未来人生的方向和终身从事的事业。志愿填报不是做买卖,最经济的方式不见得就是最适合的方式, 踩线进门 不一定就是赚了便宜。之所以这样说有三方面的依据。首先,个人的特点和成长环境不同,有些人适合逆境,有些人惧怕压力,笔者见过不少同学虽然踩线进入了大学或者专业,但因基础差、学习困难而严重影响学业的发展。其次,有些压线进档的考生发现所选并非是最适合自己的。志愿填报选择的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而不是最适合的录取线;再次,考生想踩线进档,却往往遭遇退档,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虽然高校的调档比例降低,但并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即使考生能够压线进档,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被高校录取。鉴于此,在选择过程中其实大可不必为一分两分耿耿于怀。
地雷二:拒绝招生老师的 忽悠 ,只听自己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和中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作比较少,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大学的了解也不多,这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给合理选择志愿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了解高校信息是填好志愿的重要准备,直接与高校的招生宣传人员沟通,不失为了解高校的便捷途径。
在每年的招生季,各高校的招生宣传人员都会奔赴各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宣传和推荐自己的高校,这种宣传有时就像是在推销一件商品,有的宣传可能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甚至像是在忽悠。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考生和家长会选择无视,只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选择。那么,面对招办老师的 忽悠 到底要不要听?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关键在于不仅要听,更要有针对地听。招生老师介绍高校优势的信息,家长和考生要接收,因为这些优势在高校官方网站的简介中未必会看到。
地雷三:不能转专业的高校不能选
由于高中和大学的学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有考生对于自己所学的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学习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令不少考生难以接受,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后仍然因担心专业被调剂而忐忑不安。这就让很多考生和家长将入学后转专业看作规避选错风险最好的救命稻草。在笔者参与的招生咨询中,会有90%的考生和家长会咨询转专业的相关的问题。考生和家长如此重视转专业的问题,大概也是缘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兴趣爱好使然,担心自己不能被喜欢的专业录取,希望入校后能够再次拥有选择的机会;二是害怕录取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担心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如果不能录取到 热门 专业或者学校的特色专业,通过转专业还有弥补的机会。
会出现以上两种有关志愿填报的误区,是因为家长和考生对于高校和专业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够。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应该尝试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高校信息,除了高校的历史、师资、特色学科、各类排名等这些对高中生来说似乎比较难以理解的指标外,高校对于考生是否适合,还要考虑学校与本科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学风、文化氛围、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本科生国际交流比例、专业自由度、学习生活条件等带有一定主观性和细节性的内容。
地雷四:填志愿,把此 兴趣 当彼兴趣
在选择专业时,志愿指导专家经常鼓励考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但有些考生却表示自己按兴趣选了专业,结果并不满意,不只专业没有学好,最后兴趣也没了。这种现象为考生和家长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识别自己的兴趣?不少高中生在兴趣识别时往往认为高中时成绩比较好的科目就是兴趣所在,但高中时学习的科目对应的往往是大学里基础学科的专业,感觉上也比较宏观。
考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专业是志愿填报时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按照兴趣选择专业对于本科志愿填报也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关键在于考生要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兴趣所在,笔者在此给大家三个建议:一是拆分你的复杂 兴趣 ,找到其中与本科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二是找一些职业规划、性格分析的工具,认识清楚自身的需求和特色,在本科专业中找到与自己契合度最高的方向;三是选择科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延展性高的基础学科专业,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了解,再有目的地进入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具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