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填报指导

志愿填报中数据分析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2020-12-28 23:46:52

填报指导

数据分析涉及到概率统计和时序分析等学科中很深的数学知识,本文在此不做深入讨论。要理性填报志愿,正确进行数据分析,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只用一年数据的误区

应对策略:至少用三年,最好用四至六年的原始录取数据

如果只用一年的数据,偶然性的因素不会排除,招生录取的 大小年 现象无法回避,至少要用四到六年的数据。

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高校招生中某个或某些学校的招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很大。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倍,直接结果是当年的录取分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由于上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使下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头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 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起伏十分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误区二:使用最低分的误区

应对策略:至少要用平均分

最低分这个指标,从逻辑与数学的意义而言,是能否上一个院校(或专业)的必要条件,只能起到否定的作用(不能上),这不是我们考生和家长的目标。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应该有90%以上的概率能上学!是一种肯定,而不是否定!而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往往是想以最低的成绩上最好的院校。从感性而言可以理解,但从理性来讲,不够明智。

而平均分是一个充分条件,能起到肯定的作用(但应注意,这种肯定是统计学意义的肯定)。同时,应该注意,平均分也有其局限性。

误区三:平均分算法错误的误区

应对策略:所有考生的实际平均值

平均分并不是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几何中心(最高分与最低分的算术平均),而是低于几何中心位置。有的学者提出了3/8方法、2/5黄金线法等,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好的方法是大数据分析法----使用所有考生的实际平均值。

另外,由于最高分与最低分(属于极端值)的不可靠性和偶然性,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按极端值处理的方法进行。最简单的事例是,在各种竞赛的评比中,经常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就是这个道理。

在志愿填报实践中,要尽力避免数据分析的各种误区,综合应用线差法与位次法,克服各种方法的缺点,整体考察,宏观把握!事实上,高考(课程)志愿填报从数学的观点而言,是一个无解的题目,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是尽量减少误差、减少填报志愿过程中的失误。

    

上一篇:2015年志愿填报指导:低分也能上     

下一篇:旅游管理和法学专业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