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西小河的夏天》的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西小河的夏天》的观后感10篇

《西小河的夏天》是一部由周全执导,张颂文 / 谭卓 / 顾宝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一):“成长就是丧失童真的过程”

影片是以1998年世界杯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夏天和他眼中的大人世界,这部片子不仅含有童年的烦恼、成长的阵痛,还有成年世界的无奈。作为一部成长类型片,电影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还原一个家庭和一个时代,讲述独生子女三代人的家庭故事,故事娓娓道来且细腻,见微知著的平缓叙事下也有着对当下社会的深入反思。“余味绵长如静水深流”。 孩子的纯真梦想,父亲的隐秘心思,老人的沉默回忆,从影片中看到了小孩的迷茫,中年的危机,老年的和解。通过三对父子的相互对照,希望能够对成长有所体现。电影朴素而不乏动人之处,工整而细节生动。是一部需要勇气的电影。 正如导演所讲:“故事讲的是成长,但不限于小孩子,不管年纪如何,都会成长。” 影片很多细节之处十分有共鸣,影片人物性格塑造饱满,镜头下的江南水乡也真的很美,电影配乐和剧情融为一体,如静水深流,涓涓细流。一部熟悉又亲切的电影。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二):影评 | 《西小河的夏天》人生能有几个夏天?

西小河是绍兴市西小路历史街区内的一条小河,全长约700米。沿着西小河西岸的,是青石板铺成的西小路和一幢幢明清时代留下来的老台门。

电影的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青瓦粉墙的台门里。

电影主要对生活在同一个台门里的少年、中年、老年这三个阶段的人物进行了刻画,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父权的压制、精神出轨、中年危机和安土重迁。看过整部电影,观众会发出“原来这就是人生的感叹”。

其实不管是背着父亲偷偷踢足球的小男孩顾晓阳、遭遇中年危机的父亲、被老公的出轨伤透心的母亲还是守着台门不愿搬走的老头,都是电影作品中常见的形象。那个喜欢年轻实习女老师的父亲,会让人想起《男人四十》里的张学友,而对旧厂房、老房子有着无限留恋的老头,其倔强脾气又与《老炮》里的冯小刚有着某种相似性。

但令我们惊喜得是,导演周全把这些“老掉牙”的故事处理得轻重得当、彼此交织。顾晓阳的笔墨最多,却并不孤立,正是因为亲眼撞见了父亲的出轨,才令其心中的父权崩塌;老头子的笔墨最少,可轻描淡写的台词和顾宝明沧桑的演技已经足以表达人生的感叹。

三个阶段的人之间绝对会有碰撞。父亲的实用主义与儿子的足球梦想相冲突。老头子对机械厂怀着深情,可偏偏要遭遇下岗和收购。身为副校长的父亲对生活厌倦、对升迁期待,可惜最后还是两手抓却都没抓住。细细品味,人物之间的冲突并不源自本身个性,冲突的根源都导向一个:时间,或者说人生。不过导演没有像李安的《喜宴》那样把“父权的压抑”无限放大,也没有像《老炮》那样给老一辈的怀旧注入热血激情,更没有像《男人四十》那样把中年人的尴尬精雕细琢,而且采取有点诙谐也有点悲伤的方式,把人生展现给观众看,毕竟戏太浓了叫人觉得那就是戏,戏淡一些才让人觉得那就是人生

最能体现导演这种举重若轻的诙谐手法的,便是梦里的足球赛一场戏。在梦里,父亲化身守门员,顾晓阳和好朋友左突右奔,终于攻破父亲把守的大门。而老头子则成了裁判员,母亲和女同学成了拉拉队。顾晓阳对父亲的胜利被导演用这样的方式表现,符合他10岁的心里认知,同时,漫长人生里的点滴冲突又何必全都搞得那么轰轰烈烈,用梦境这种含蓄的“中国式”幽默来表现,回味无穷又温暖人心。

走在人生的末尾逃不了哀伤的感叹,老头子站在孙子坟前对小男孩说“我这把年纪的人才应该在里头”,有点扎心却不滥情,那不是矫情的哀叹而是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导演是温情的,他在让老头子一语道破人生的秘密后,又让顾晓阳在坟头放了一个玩具送给老头子的孙子。老头子说的,是活了一辈子的“明白箴言”;顾晓阳放的,则是人生刚刚开始的“懵懂稚嫩”,两种人生状态被放在同一座坟前,不禁让人感叹时间这一剂催人老的“良药”。

父亲和母亲的形象也颇具代表性,母亲一心要拿“梅花奖”,就是为了给家里换一个大房子;父亲则“痒”了,有着一种企图焕发“第二春”的蠢蠢欲动。可母亲虽敏感,却也老练克制,处理的丈夫出轨,既给男人留了面子,又怼了所谓的“小三”;而竹篮打水的父亲虽然也曾哭得像个小孩,可他最后还是正襟危坐在餐桌前批作业,给顾晓阳的足球队申请表上签了字不是父权被“战胜”,而是父权另一种更体面的表现。导演对父亲和母亲的形象把握非常“中国化”,让观众相信,那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同时,导演对音乐的使用也尽量克制,和电影的文本一样,流淌出一种淡淡的人生况味,《西小河的夏天》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不失为一部可看、有味的佳片。

更多影评请扫码,关注“电影那些事”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孤独的西小河

欢迎移步至我写的北影青年四部曲中的其他几篇感想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一《旺扎的雨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78799/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二《那年八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77/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三《西小河的夏天》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99/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四《石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815/

导演 周全

周全《西小河的夏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孤独的西小河

北京电影节的儿童题材作品交流沙龙上,在我提问为何新一代导演的作品里,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情感宣泄不够直白和彻底的现象。周全导演说,我们80和90后从小的生活物质条件还是基本可以得到满足的,也没有经历前几代导演剧烈的波折,所以作品中不太会突出很现实的社会矛盾。其他几位导演,简单的表示了认同。其实这个问题,是我特意问《西小河的夏天》的。因为这部影片,如同镜子一样,反射出了我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痛苦。凝缩成一个词,便是孤独,属于80和90后们的孤独。而造成这种孤独的原因,影片用九十年代末的群体状态做了解释。

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说80和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这一代人,在丰腴的物质条件中长大,不明白生活的目标,沉迷享乐。作为卡在这两代人正中央的我,我承认,看起来确实是这样的,但我们并没有垮掉。没有哪一代人比我们更需要,在活着这件事上,自己想明白自己的价值。因为没人帮我们,也没有人能帮得了我们。

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导演的故乡绍兴,属于改革开放后发展迅猛的南方地带。导演周全和编剧黄怡玫,非常精准的抓住了中国GDP每年8%的增速下,每个家庭所做出的付出。那是一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下经济建设位中心的时代。剧中爷爷的儿子,带着媳妇去深圳闯荡,并一口气回老家把爷爷厂子里的破机器高价全部收走的情节,一点也不夸张。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传统的大院社区形式已经开始被抛弃,人们开始背井离乡,住上高楼大厦。一直到现在,过年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亲戚回老人家里拜年的时候,都努力标榜自己的城市生活多么的高大上,新买的手机多么的高端,朋友赚了多少钞票,亲戚当了部级大官,房子又涨了几万,这些都是聊天中非常高频的话题,而且始终可以调动人脑海中最刺激的神经。

所以,电影中爸爸在接过副校长办公室钥匙的特写镜头,一双颤抖的双手,是多么的写实。所以,小阳放学后孤独的走回家中,院子里没有年轻人,坐满老人是多么的平常。所以,饭桌上都是爸妈工作情况汇报,饭后复述新闻联播,是每个孩子多么的日常。所以,踢足球根本不能养活自己,著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这样的台词多么的似曾相识。

高中的时候,我的青春期和妈妈的更年期无奈的碰到了一起,我曾经对我爸妈喊出“你们连自己的事情都处理不好,为什么还要管我”,那时候的我感觉爸妈就如同《哈利波特》里面的姨夫和阿姨,除了喂饱我,根本不问我在想什么。所以,我整天幻想着自己能被一个和蔼的老师,带到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我是头上有块疤的世界拯救者,在那里我有爷爷一样的校长和兄弟姐妹一样的同学。直到现在,爸妈都已经退休,我带他们到北京来住一两周。突然发现这个城市几乎一半的东西不是为他们而准备的,他们不明白去电影院和在电视上看故事有所么区别,他们不明白古北水镇农家乐和村宅有什么区别,他们不明白放弃公务员和放弃安稳有社么区别。我才意识到,不停的工作和往上爬,占满了他们的前半生,也让他们没有思考存在的意义。当电影里,小阳的父母为了能让家搬到楼房,爸爸一心相当副校长,妈妈一心想梅花奖。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当副校长破灭后,爸爸无法向社会控诉,哭得像个孩子。当家庭遇到裂痕后,妈妈无法向社会控诉,克制的毛骨悚然。

不过,电影并没有纠结这些深刻的社会问题,而是用了的群戏的形式呈现了社会百态。北京电影节映后观众提问,为何全片没有西小河这个角色出现。导演解释,其实西小河是片子最开始,小阳放学走过的那条河流,全剧中的人物多多少少都围绕着西小河展开,这条河见证了每一个人的成长。电影英文片名 End of Summer也不是一个特定的角色,夏天的结束,也就是小阳的成长了的时间点。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多条人物线,精妙的被分成了两组。第一组,以足球联系了:不敢跟爸爸签足球报名表字的小阳、和放不下病逝孙子的爷爷;第二组,以三角恋联系了:红杏出墙的爸爸、隐忍而坚强的妈妈、天真而干练的英语老师;这两组之间,又通过呈现了老幼和中年人两个层级的差异,而不会显得杂乱。再加上,从深圳回来的叔叔一开始以为变卖机器,后来才发现是帮破产场子收拾残局;一开始以为儿媳妇不出现是在闹不和,后来看到儿媳妇挺着的肚子接爷爷去深圳,这些细节足够丰满,同时不会抢戏。可见编剧黄怡玫和导演配合的默契。编剧在北京电影节映后交流时说,爸爸坐在河边靠着妈妈哭那场戏,剧本里并未详细描述很细。但最后妈妈站着一动不动,爸爸委屈的靠在小腿上,这个细节,是导演跟妈妈的演员交流后呈现的效果。爸爸的懦弱,和妈妈的坚强,用这么一个画面感很强的细节展现了出来。

除此以外,如同拉华加的《旺扎的雨靴》里二十一世纪初西藏农区一样,导演周全在描绘起自己成长中的绍兴时,也是自然流露,真实不做作。比如,越剧的出现,一方面是妈妈的工作,另一方面妈妈将看到父亲出轨之后的情绪唱到越剧之中的细节,人戏合一的情节,颇有《霸王别姬》的几分韵味。故事的主要展开地,绍兴特有的大院,也是导演和剧务找遍绍兴后仅找到两处,一处最适合本片,但院子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谈成,也是本片的一个小的遗憾。与电影中绍兴小桥流水,相得益彰的是配乐。侯孝贤和贾樟柯的御用配乐,林强,为本片制作了配乐中,整体感觉像一个历经岁月沧桑的河流,款款的道来生活的细碎。

成人与老幼,男人与女人,现代与传统,离别与故乡,所有注定的碰撞,所有隽永的孤独,在西小河边,发生着。我们煮起一碗清茶,在雨中的屋檐下,聊着生活的细碎,这种宁静能融化一切嘈杂。北京电影节沙龙上 导演与自己的作品对视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四):一“夏”长大 一生成长

影评

這是一部蕴含江浙韵味、东方意境的影片,娓娓道来小男孩在童年一个夏天的所见所感,讲述了他与其他关联人物在那年夏天的经历与成长。

影片展现了周全扎实的导演功力、细腻的构思设计和他真挚的情感,体现在故事内容、影像形式及多个细节的精妙处理。

喜欢足球的小男孩与父亲的冲突、步入中年有出轨倾向的父亲与母亲的冲突、对于孙儿幼年早逝无法释怀的郑爷爷与儿子的冲突,这些戏剧冲突在影片中交叠呈现,在看似不惊不澜的生活中悄然涌动;小男孩与郑爷爷的情感始于足球并逐渐深厚,这份难得的情谊是那个闷热而又孤独的夏天最清凉酣畅的心喜;影片不仅仅是暴露矛盾冲突,随着故事的发展更展现了如何去化解释怀的力量,理解、爱、学会成长 ,每一个冲突在最后都已柔和,生活又是平静美好,如同家门前的西小河一般,涓涓流淌。

伴随着那童年夏天的故事,影片也为我们铺展了一幅别具江浙文化风韵与绍兴风情的画卷。影片的摄影风格充分体现了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之美,小男孩成长于邻里相簇的台门小院,母亲的职业设定让我们知晓绍兴越剧的婉转雅韵,郑爷爷带着小男孩游玩市井让我们看到民间流传的手工艺。我想这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导演深深的用意。

细节见天地,我更要说的是影片对于细节的设计及处理。父亲把自己的手绢递给委屈哭泣的沈老师,沈老师用她的手绢帮父亲擦去衬衫上洒到的可乐污渍,母亲发现了不是父亲的手绢,细节的铺垫交待出母亲心中有所察觉的微妙;确定父亲对沈老师心动的事实后,母亲走到镜头前,用越剧的唱词 “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生无缘配” 了明心境。

影片的剪辑也含有克制的功力,剪的恰到好处,又留有余韵,不再需要台词对白说的多明白,却将每场戏的情境剪得心底很是清楚。

作为一部长片处女作,《西小河的夏天》十足优秀。无论其他影评人站在何等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但请大家不要忽略,这可是周全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我欣赏喜欢这部影片,没有将其与其他更为成熟的佳作对比,因为我看到了一位热爱电影的导演最真诚最全情的投入,哪怕多年后回望,它有必然的不足和青涩,但却是最可贵的初心。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在一个夏天,一“夏”长大,更是在漫漫人生中,永远的成长收获。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五):一部关于爱与成长的片子

《西小河的夏天》是一部很陈旧的文艺片。

这里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有人说,《十年》这首歌真的是10年前的歌了,而1998年距离现在也是三分之一个甲子了。说它陈旧,是因为整部影片的处理都氤氲上一层泛黄的暖色,我喜欢这样的底色,像深夜寂寥的路上,孤零零路灯一圈圈淡淡橘黄色的光晕。西小河的人们没有匆匆忙忙的步履,没有挤地铁挤公交的繁忙和拥塞,小河流过的地方是慢的,也是静的。清脆作响的铃铛声,淌过坑洼小水塘的自行车在青石板路上划过一道长长的痕迹, 不消一会儿便在阳光的蒸发下消失的无影无踪,就像我们的曾经,水痕不再,蜻蜓已款款飞过,难觅儿时归处。

青年才俊导演周全和我是同时代的人,我们同样生活在南方的小镇,只是因为他有了江南水乡的养育,让他在细腻柔软的心思在影片中一览无遗。

《西小河的夏天》讲的是南方热爱足球的小男孩顾晓阳为了参加足球选拔队,和自己执拗强势父亲之间的一场博弈。台门院子里的怪老头成了他的指导教练。这个老头的孩子事业有成,可他偏偏与其不和。中年的顾建华也有自己的情思。学校来了个年轻漂亮的英语教师,身为教导主任和顾晓阳父亲的顾建华陷入了自己的隐秘的不为人知的爱情之中。爷爷亦有自己讳莫如深的秘密,丧失孙子的他难以原谅儿子,独自一人寓居台门。

这三个男人都有自己的欣喜和忧愁。少年、中年、老年,我们人生必经的阶段,三个处于不同阶段的男人,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原来成长不是声嘶力竭的哭喊,也并非童话中蝉蛹化蝶、凤凰涅槃的那样的壮观炫美, 它就像是心口上被针刺了一下,伤口很小,却会在日后的岁月里隐隐作痛。观影之后的提问环节,有人问周全:“父亲最后在河边失声痛哭,倚靠着妻子,像婴儿一般,这也算是成长吗?”他又提及,一个成熟的男人怎么又会有小孩般的哭泣,这无疑是一种懦弱和无能。

我有点惊诧。我们现在的社会,总觉得成长就是棱角,是坚硬,是无往而不胜的孔武有力。我们也总把成长和少年联系在一起,好像那是为他们量身度造的一个词语一般,不处于这个年纪的人一旦和这个词沾边,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就好像“成长”就是“成熟”,而那个阶段早早就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完成,一旦中年再谈及成长,那便是拖欠了功课的小学生,该受罚的。

有人说,如果你越来越冷漠,你以为你成长了,其实没有。成长应该是便柔软,对全世界都柔软。顾建华因为自己教导主任的身份,影片最开始是一副端着的姿态,像是号令百万雄师的将领。可是最后他却伏在妻子的脚边,一个男人从高高在上的姿态到敞开心扉,这种转变,怎么就算不上是一种成长呢? 有人说,这是一种失意后对生活的妥协,不值得夸耀。可是成长啊,本身就是需要妥协的,这既是妥协,也是和生活的和解。

再说爷爷。爷爷是一个固执的老顽童,他可爱又善良。他从对儿子耿耿于怀,对自己死磕到底,到最后的放下负担,带上行囊,轻装前行。这也是一个老人在最后的荏苒时光的成长与释怀。

有人说成长是扎向针尖拼命缩回的手,其实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疼痛。

顾晓阳发现爸爸和女老师有染,所以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不论是在合唱会上故意捣乱,还是和爷爷一起尾随跟踪爸爸,并且拍照取证,亦或者是穿着球衣上学。这些方式看似蹩脚和滑稽,却来自一个少年最深的最隐秘的伤口。顾建华对女老师的情愫暗涌,再到被拒绝的尴尬局促,被揭穿的窘迫不安,最后职场的失意不得志,也是一种疼痛,只是这疼痛近乎于一种羞耻,所以我们就习惯于当看客,看一个中年男人自作自受的下场。

触摸过的疼痛,并不会像剪掉的头发,风一吹就飘散了。触摸过的疼痛会变成叶片上的纹脉,脚踝上的微血管,储存记忆,维持生命,难以察觉,但却一直存在。

爷爷最后离开了台门,留下了顾晓阳痴痴的等待。离别总是一件残忍的事,猝不及防地到来,我们退无可退。可是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和最亲的爱人告别,告别是通往成长的苦行之路。

没有捷径可图。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顾晓阳的身上。背景是嘈杂的拆迁的声音。台门终究还是要拆迁了。可是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想起了影片宣传片里的一句话。

你还记得你是在哪年夏天长大的吗?

    

上一篇:《江湖儿女》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     

下一篇:《摩斯探长前传 第五季》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