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对分子》是一部由斯科特·库珀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 / 裴淳华 / 本·福斯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西部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敌对分子》观后感(一):贝尔在意的和已经不在意的
首先你要知道这片子上的是电影节单元,主要目标是树直形态意识。不论骑马好看也不比掏枪性感。没有太多迭起,故事架构比较贴合实际。冲着看猛片去的大概会失望。印第安人受残害的现实真的是血淋淋到无法用可逻辑概括的历史交代清楚。贝爷和chief握手那刻,权当是人性的觉醒。虽然拍的差强人意,但贝尔选片之意还是很明显的,算是一种呼吁,也让我想起去年的猎凶风河谷,让我意识到这可悲的现实是,这一切还远没有成为历史。因为它还远没有结束,直到今天它还在以各种残忍的方式延续,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白人至上主义,比种族隔离,比3k党还要令人胆寒。千万别幼稚的把这些仅仅看作美国社会的问题而不屑一顾。这会让美国人愈发嘲笑他们眼中所谓黄种人的劣根性。
《敌对分子》观后感(二):关于《敌对分子》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1. 裴淳华在采访中说道:“我和贝尔在片场拍摄之余都几乎是不会说话的,贝尔自己也会和我保持距离。这个片子中里角色都是相当不正常的,所以这种在片中保持的严肃人物关系气氛就延伸到了戏外,我们让这种严肃自然发展,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谈论过这样的现象。”
裴淳华与克里斯蒂安贝尔(剧照)2. 早在一年前,克里斯蒂安·贝尔和裴淳华就计划在一部名叫《再见深蓝》的电影中联袂出演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詹姆斯·曼高德。但是这个电影计划搁浅了,是因为那时候贝尔的受伤了。当贝尔痊愈的时候,这部片子也没能重启日程。最后贝尔就和裴淳华一起出演了本片《敌对分子》。
3. 电影的拍摄是以故事时间为顺序的。
4. 克里斯蒂安·贝尔与本·福斯特在另一部西部片里合作出演过,这部片子叫做《决战犹马镇》,算起来已有十年的时间了。
本·福斯特5. 裴淳华在一部名叫《大举进攻:我血液中的伏都教》(2016)的MV中出演,导演斯科特·库珀在看了此视频后,开始对裴淳华产生了兴趣,希望裴淳华加入到本片。
《大举进攻:我血液中的伏都教》(Massive Attack: Voodoo in My Blood)Mv观看地址:http://v.yinyuetai.com/video/2505063
我看完了之后,发现这个MV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球把美丽女子玩疯了!
看了之后感觉精神病好多了。
看看MV的一个截图:
MV截图6. 本片最初的编剧是唐纳德·E·斯图尔特,唐纳德在1999年就已经去世了。他的妻子在搬家的时候,很惊讶地发现了《敌对分子》的剧本,当时这部剧本还没有被卖给任何的电影公司。他的妻子在看过了由斯科特·库珀执导的《疯狂的心》之后,觉得斯科特·库珀正是那个能把他丈夫的作品带到银幕上的最佳人选。
注:唐纳德·E·斯图尔特:他是电影《猎杀红色十月》(肖恩·康纳利主演)(1990),《燃眉追击》(哈里森福特主演)(1994)等电影的编剧。
7. 《敌对分子》在制作的时候是没有一家电影发行公司的参与。这部电影的预算大约是四千万美元,这对于电影的投资者拜伦·艾伦来说,算是一个巨大的赌博。
投资者拜伦·艾伦8. 这是裴淳华第二次与“蝙蝠侠演员”合作了,第一次是在《消失的爱人》(2014)中与本·阿弗莱克合作。
9. 最初克里斯蒂安·贝尔对于电影结尾的拍摄是持保留态度的,贝尔觉得电影的结尾应该是一个“感人的”结尾,他也与导演斯科特·库珀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争论。贝尔觉得在结尾的时候,他扮演的角色应该走入人群中,被人群湮灭再也不能看到。因为贝尔信任导演,所以他还是按照导演的剧本拍完了结尾的镜头,并开始喜欢上了这个结尾,因为这个结尾不仅体现出了希望,并且也为未来提出了问题。
全文翻译自IMDB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2018.1.14
《敌对分子》观后感(三):国破山河在,家园已易主
推荐这部电影:《敌对分子》,还不错,给五星,多一星是给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演技吊炸天,而且真的是太敬业了,为了电影角色减肥增肥,贝尔是我认为最敬业的演员,没有之一! 电影触及的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和殖民拓荒者欧洲白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对无情的人所处的无情的时代的一种默然观望。虽然电影的节奏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拖拉,主题和情节也有点脱节,不过贝尔把约瑟夫这个矛盾纠结痛苦悲情的军官角色塑造的太形象了! 这部电影是一部标准的政治正确的西部片,白人和土著印第安人从一开始的冲突对立到后来合作对抗共同的敌人,共同的敌人有凶残的另一帮印第安人,也有暴戾的另一帮白人,贝尔和他所护送的印第安家庭摒弃前嫌,互相扶持,打破种族和阶级的对立差别,向着美国梦进发! 其实不论是美洲还是澳洲的土著居民,他们都挺可怜的,本来在自己的故土生活的好好的,但是欧洲白人殖民者入侵,占领他们的家园,残杀他们的同胞,损坏他们的财物,践踏他们的文化,同化他们的人种,原本的主人反而成了阶下囚,国破山河在,家园已易主,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虽然说欧洲白人殖民者入侵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带来了现代文明,但是也使得当地的土著文明遭到践踏和损坏,种族矛盾加深,直至现在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所以就像马克思老人家说的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是人家至少是光明正大地表达了自己的欲望和野心!
《敌对分子》观后感(四):两个老伙计的仇恨与谅解
1892年,美国本土各种族之间的仇恨杀戮比比皆是。尤为是白人与印第安各部落的相互厮杀最为惨烈。白人对印第安人实行居留地政策,把印第安人赶到了环境最为恶劣、生存条件最为艰难的荒芜之地,甚至利用土著们各部落之间的矛盾进行印第安自我灭绝策略,更甚者有的州还执行猎头皮拿赏金政策。印第安人当然也不会一味地任人宰割啊,就像台湾赛德克族搞过雾社事件一样,印第安很多部落也奋起反抗过:割头皮,烧房子,屠村,也是逼得杀红眼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尉乔跟老酋长黄鹰可谓是有血海深仇了。他俩都曾见识过对方的残忍杀戮与弑血行为。
但天意弄人啊,百般无奈之下,乔还是拿着总统的特赦令护送黄鹰北上回居留地。途中遇见了被科曼奇部落屠杀了全家的奎德夫人。之后帮助崩溃的奎德夫人安葬了全家并带着她继续启程。
一路上美国西部独特的风景那是一览无遗啊,简直是太壮观啦!!!地貌、环境、气候,造就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抒美画卷。还有那一骑绝尘,黄土飞扬的马背场景,无论是行路还是马战,都展现的精彩绝伦。
在这一路上,除了提防科曼奇人的袭扰之外,还要谨防其他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被白人攻击)。就这样一行人像美国西部版《出埃及记》一样,历经坎坷与磨难,休整与不断减员,终于算是到达了目的地。这期间很多人也经历了救赎与自我救赎的过程,比如向老酋长忏悔的汤米,选择善待老酋长一家的奎德夫人,还有老酋长一家对护送队以及奎德夫人的帮助。
经历了这一件件的事情之后,冰封已久的乔与黄鹰的心也渐渐融化了,最终两人彻底冰释前嫌,成为了朋友。就像乔说的那样,双方都曾失去了很多朋友,就让彼此的憎恨随着黄鹰的病逝一并带走吧。
安葬黄鹰后,悲催的事又来了。谁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连总统的命令都不屑一顾的白佬。没办法,枪战再一次打响了,只不过这次伤亡太大了,最后仅剩奎德夫人、印第安小男孩、乔活了下来。
影片最后还是给骨子里是好人的乔一个不错的归宿。乔再三考虑下,最终战胜了内心的纠结,登上了最后一节通往幸福的列车。
片名《敌对分子》,应该不止想表达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仇恨。里面敌对状态更多的是来自多方面的矛盾激化点。比如亨利感谢乔对待自己的态度,就说明当时的黑人种族同样被视作为有色人种而遭到歧视和敌对。还有白人中的骄横者和猎杀成瘾者,都是矛盾的对立面,要被铲除的敌对分子。
《敌对分子》观后感(五):《敌对分子》:谁才是你真正的朋友和敌人?
原创 2018-04-25 R君 R君爱电影
在电影中寻找曾经迷失的自我、忘却的美好和更广阔的世界.....
R君说这还真是一是宏大的葬礼式电影,非常的严肃,甚至在很多时候显得有些悲观.......完全不像其他的西部片那样,充满了让人期待的热血冲突、枪战和英雄气概,甚至连几场枪战都拍的过于简朴、写实又冷酷,但是却极其严肃的反思了美国和印地安人之间、甚至美国白人不同人群之间长达百年的冲突是否正确......
电影的片名《hostile(敌对者)》,在英文中原有的意思是“敌对分子”,如果你看完全片,你会发现,这个片名起的颇有深意:到底谁才是真的敌对分子?
的确很难把Scott Copper这位面部充满喜感的导演跟这么严肃的电影关联起来,但是这竟然不是他第一次拍这样的电影。上一次他和我们的蝙蝠侠Christian Bale合作的是在2013年的电影《逃出熔炉(out of furnace)》,也是一部讲述着被命运逼迫着改变的故事.......
有人评论,贝尔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显得过于内敛,甚至变得有些木然,但是R君倒觉得这位还缺一个真正奥斯卡奖杯的男星在电影中的几个场景很好的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和表现,尤其在几个战友倒下的送别和电影最后车站的那一幕,相当好的表现了一位历经生死、亲人分离但又无可奈何的刚强的斗士的形象。
也许是从电影开始的灭门,到一路行程的不断伤亡,到历经艰辛终于抵达终点后,出人意料的几乎全军覆没,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太过压抑(且也有很多人物思想的冲突),所以在豆瓣上评分也只有6.7分,但是如果R君来评的话,这部电影应该有7.5分。
因为,这毕竟不是一部普通或者传统意义上的美国西部枪战片,某种意义上,更像一部《与狼共舞》那样讲述白人与印地安人相处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过程更加悲剧一些........
北美大陆上最黑暗的一段历史《与狼共舞》与《敌对分子》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同一个时期,那是美国“西进运动”,与印地安人冲突最为激烈的时代。
1864年,美国内战接近尾声,美国的移民开始大量涌入大平原地区寻求新的机遇和落脚点,这片地区东起密苏里河,西至洛基山脉,北抵美加边境,南至德州的北部,正好是印地安人种群的集中居住区域。彼时,这片区域中约住了25万印地安人,包括有著名的苏族人、阿拉巴霍族人、阿帕奇族人等等......
事实上,早在1862年,林肯就曾经亲自下令38个明尼苏达州达曼卡托地区的达可他人苏语部落的38个酋长,虽然据说大部分被绞死的只是部落的神职人员和政治领袖......因此,美国政府当时对印地安人采取的态度和政策就是毫不留情的驱赶和屠杀。
为了配合移民们的“西进”进程,内战结束后,无所事事的联邦军队索性正式了开始大规模对印地安人的围剿行动。到1890年,联邦军队和印地安人之间共爆发了大小1000多次各种规模的军事战斗,基本灭绝了印地安人种族。(据某些资料记载,在这些战斗中,非军事的平民冲突,袭击伤亡不在内的话,真正军事对抗中美军和印地安人的伤亡比基本达到了1:1,可见印地安人的战斗力相当的不弱.......)
在这段时期,印地安人也出现了相当多的抵抗美军的英雄事迹,比如苏族拉科塔人的酋长“红云”,伊利诺州的酋长“黑鹰”,以及阿帕奇族的领袖基劳尼莫.......(现在你听到的美军“黑鹰”直升机、“阿帕奇”攻击直升机,正是为了纪念当初的这些人物和种族).......
《敌对分子》用的就是“黑鹰”的这段背景故事。 我们的主角Joe,一个跟印地安人作战20年以上的美军上尉,深切痛恨着印地安人。却被要求执行一个他深恶痛绝的任务,根据总统的命令,要把囚禁了7年,现在终于身患重疾,濒临死亡的老对手,酋长“黄鹰”和他的一家,送回他们在蒙大拿州的故乡居住地........
Joe身边的很多战友,都曾经死在和“黄鹰”的战斗中,因此,他心底甚至期盼“黄鹰”能在旅途中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可以让他有理由来动手.......
当女主角Rosamund Pike (你肯定看过她主演的《Gone Girl》,那部惊艳了很多人的悬疑电影)扮演的Mrs. Quaid出现时,她正刚刚经历过科曼奇族人的屠杀,杀死了她的丈夫,2个女儿,甚至她还抱在怀中的婴儿.......(那一段屠杀绝对看得令人胆战心惊......),所以她跟上尉一样,看到了印地安人就恨的浑身发抖。
这是一只充满了仇恨的队伍,也是一个充满了不满和不稳定的任务.......
朋友和敌人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人对事物的判断喜恶,往往都出于自己的主观角度和判断,虽然这可以说在很多程度上都没有错,但是却不一定符合真相和本质。
印地安人与移民、军队之间当然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在对方的眼里,彼此都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要除之而后快。但是,当命运真的把彼此关联在一起时,你又会发现,敌人和朋友的界线往往发生了改变,甚至会反过来.......
在温斯洛堡,Joe上尉被安排送一位曾经的前战友Sgt. Charles(查尔斯中士)去皮尔斯堡受审判,他用斧子谋杀了与自己为敌的对方的一家人。 这位曾经的前战友,在多个战场,曾经和Joe一起并肩作战。但是现在他犯了法,就必须被送回原地受到惩罚(绞刑)。
在一个冰冷的雨夜,好心的Rudy上尉出于同情,松开了Charles的镣铐,却被对方趁机袭击并杀死,为了猎捕他,Tommy下士也被迫跟他同归于尽.......在这一刻,你发现昔日的战友,在个人利益面前,根本已经成为你最可怕的敌人;反而是昔日你死我活的敌人,会站在你的身边,帮你去抵挡致命的袭击。
这也许才是真正的人生。
和Joe一起奋战20多年的Tommy, 经历着这一路的生死搏杀,也终于意识到在多年的偏见下,对于正邪判断的准则出现了多大的错误,在雨中,他走到酋长的帐篷前,对他说:“酋长,我们之前对你们的态度真的不可原谅。请收下这支烟,原谅我们吧.....”
而历经艰辛,终于抵挡灰熊谷终点的这支队伍,眼看就能安定下来,却最终不得不面对前来挑衅的白人家庭,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枪战之后,幸存者也都伤亡殆尽,只剩下Joe上尉, Mrs. Quaid和仅存的印地安少女。 这一幕,完全是电影开头那印地安人对白人家庭屠杀的重演,无端的仇恨不分种族,这个时候,曾经是军队保护下的移民变成了新的致命的敌对分子。
所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敌人? 在特定的时候,你觉得最痛恨的那个人,其实可能他才是你真正值得信赖的那个朋友。在你眼里他的那些令你痛恨的所作所为,也许只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捍卫他也必须捍卫或照顾的一些事情,并不是对你有多大的仇恨,或者要牺牲你的利益,只是因为他有责任去安排好一些事情。甚至,你也许并不知道,他的很多安排,其实是在为你的未来做打算,默默的在忍着自己的伤痛,忍着你的误解和恨,在做着很多的铺垫。
在酋长死亡之前,Joe终于走向他,眼神中不再是仇恨。
他说:“我有好多朋友都在我的身边,死在你的手上,我失去了很多的朋友,但是你也一样。”
酋长说:“是,对我们来说,这都是很令人痛心的损失,不过死亡终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无可避免......”
2个生死对头的手终于握在一起,Joe说:“不用再回头了,我的朋友,往前去吧,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也将随你而去。”
本片的结尾,据说起初贝尔本人并不喜欢,但是当他看完最后剪辑出来的结果时,他自己也被感动了,觉得这才应该是最好的结尾。 退役了的Joe上尉,终于踏上了Mrs. Quaid的那趟火车,他终于下定决心,要放下了心里那么多的负担,仇恨和责任,不要再失去自己所喜爱和珍惜的Mrs. Quaid, 而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我们都会在特定的时候,有特定的环境在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准则,甚至模糊了敌友之间的判断,我们都会犯错,甚至已经犯了很多错。但是如果我们能看到新的未来,新的可能,新的希望时,有没有勇气去反思自己的错误和判断,更加有没有勇气去承认过去的问题,珍惜剩下的机会,抓住宝贵的时间,不要让过去的错误阴影始终纠缠着自己的未来?
不知道结局会如何,是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是一方孤独的努力能决定,需要双方的意识和勇气。 但是如果对方已经伸出了手,你能感受到对方的真挚,也能意识到这是值得珍惜的一段岁月,为什么还要坚持敌对的态度,不去珍惜自己的曾经,珍惜未来的机会?
就这点来说,《敌对分子》就是一部讲述反思和改变的影片,让我们知道,有时候我们不应该去轻易的定义我们的“敌人”,随着岁月的推进,我们更应该知道去学会谅解、学会尊重、学会前行。
很多事情,也许你没有看到全貌,所以才会有更暂时、更单向的判断,但是事情往往并不像你想象那么简单和黑白分明。 更加没有什么是极端的仇恨和敌对,因此别让仇恨蒙蔽了你的双眼,也许你放弃了的,才是你更好的将来。
R君,2018年4月24日,于上海
《敌对分子》观后感(六):贝尔的忧伤
好久没看贝尔的电影了,上一次还是备受好评的《大空头》距今也有三年之久了。这是一部和《神枪手之死》类似的电影,没看导演之前我甚至以为是同一个导演拍的。这种相似主要是在故事主题表现上都非常的沉重不堪。贝尔那忧郁的眼神、低沉的嗓音、消瘦的脸庞,让影片从头丧到尾。片子讲的是人性的自省到救赎以及民族的和解,二者互为递进。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牺牲、阴谋和堕落,片子里的角色们也是按部就班的死去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这段历史太沉重了,就像片头女主看见孩子们和丈夫死在面前一样沉痛又无力。孰对孰错片子里面也出现过几次探讨,发动了那么多次战争死了那么多人,这个问题依旧被抛给了观众。这种性冷淡风的电影在摄影和音乐上都能做到加分,也是奇怪!前面提到的《神枪手之死》除了内核相似在摄影和音乐上也一脉相承。
《敌对分子》观后感(七):新大陆的尘埃之战-向印第安族致意
新大陆的尘埃之战-向印第安族致意1. 印第安种族在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之后长达一个世纪的西进运动(1783-20世纪初)中几乎被屠族,这是白人与美洲印第安人在新大陆扩地运动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2. 先闪回一些片段:
女主(裴淳华)家人全部被杀害后的麻木发呆。
贝尔因为退休money胁迫,不得不接受保护敌人酋长-黄鹰到迁徙地的任务,自己一个人跑到外面悲号,他感到对不起曾经生死与共的多名兄弟,而一些弟兄是被黄鹰和族人在西进运动对抗中杀死。
女主(裴淳华)坚持提出自己埋葬家人,乱挖一气后的哀嚎。
Tommy中士在雨天情愿待在帐篷外面淋雨:I gotta move on(我想要走出来), I don t feel anything(我什么都感觉不到),战争的残酷快要把他压垮。后来中士虽然成功追杀了叛徒,但生命压力太大,最终选择自杀。
当贝尔主动向酋长伸出手: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我的朋友。
当总统批准印第安人居住地的手谕被看成废纸,最后演变成一场拆迁户与土地主的大战。
那些认为本片太闷、太离线的boys,希望你们理解这里面包含了一个世纪的的仇恨、杀戮、残忍、焚烧、憎恶和忏悔。甚至在影片最后,那份历史的无奈和悲凉几乎随着贝尔离开车站的身影被人海湮没(说是贝尔对本片最后镜头的处理建议)。暖心的导演把结局改成了喜剧,反而让我垂泪唏嘘。
3. 随着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的到来,印第安大屠杀转变为印第安人去欧洲战场卖命,而科曼奇族人(本片中的印第安反角)在战场上用族语交谈启发了美军的灵感,还记得风语者通讯员么,二战中德国和日本永远无法破译的密码语言。
4. 如果我们生在19世纪的新大陆,那么作为西进圈地运动的那个美国人,不得不举枪杀戮。
5. 如果我们生在19世纪的印第安部落,那么生命犹如尘埃。
最后,赞一下导演斯科特·库珀,个人认为能拍历史题材总是个有担当的导演——与《芳华》异曲同工之范;
赞一下贝尔那能说话的眼神——内敛、沉稳、坚毅、希望
赞一下裴淳华(女主)——从生命撕裂到生命重塑
特别赞酋长黄鹰——韦斯·斯塔迪(Wes Studi)——印第安人本色演出,演过《与狼共舞》、《最后的莫希干人》、《新世界》等片,另外他还是一名越战老兵、音乐家、作家、雕塑家和活动家。
愿我们能记得那段不堪回首的沉重历史——美国西进运动对印第安种族的灭绝。
——Tom (2018.04)
另:黄石公园真美,个人不是很喜欢《敌对分子》这个翻译,《吾敌》或《敌对者》可能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