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狂舞派》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狂舞派》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狂舞派》是一部由黄修平执导,颜卓灵 / 蔡瀚亿 / 杨乐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歌舞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舞派》观后感(一):狂舞派

一、谈主角

#狂舞派# 从去年颜卓灵入围台湾金马到最近入围香港金马最佳女主角,就一直好奇这部片到底有多好,能获得两马评委的青睐,今天终于如愿看完。确实不错,这是部充满热血的青春片,在年轻人的街头舞蹈中融入传统太极与皮影的元素,是极好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尝试。只不过相比颜卓灵,更看好蔡瀚亿,金像新人实至名归。

虽然此片在青春片中确实不错,但女主角的演技略显幼稚,也不至于入围两马的最佳女主提名。可能是台湾金马参与了投资,也许是香港真的找不出什么新人,才让其入围借此鼓励。

二、谈音乐

一部舞蹈片,精彩的舞蹈表演当然至关重要,但是本片的舞蹈如果没有恰如其分,调动气氛的配乐,舞蹈会很难看。尤其是最后一出超长舞蹈,hip-pop加古典,尤其古典乐激动人心,音和舞配得太好了。给配乐师点一万个赞。

三、谈舞蹈

说实话,结尾有点不中意,瘸腿也能跳舞,这种精神是好的,不过有点鼓励“提倡残疾人去跳舞”的倾向,就有点烂俗,尤其还是对手跳出来去补给心灵鸡汤,就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了,也许是对手确实欣赏她的舞蹈天分?但是此片的编舞及演艺舞蹈的演员确实都受了很多苦,才给我们带来视觉盛宴。向这些编舞者及舞蹈者点一万个赞。

《狂舞派》观后感(二):香港歌舞电影的闭门狂欢

即使看到《不二神探》我也没有在豆瓣上打出2.0分的超低分数,因为我觉得去评分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蔑视。

但这部电影不同。

2014年香港金像奖新晋导演和新晋演员奖的获奖影片,同时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在香港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可以说在香港电影圈,如此宽宏大量的给予一部如此剧情和如此表演的电影这样的殊荣,让人不可思议。

作为主打歌舞的青春爱情电影,大银幕上可供对比的同类影片不胜枚举。偏执狂一样的印度歌舞片当年凭借大篷车横扫亚洲,由于年代久远和神经病一样的群舞群唱给观众带来的刺激大于惊喜,这里就暂且不提。近些年美国好莱坞拍摄的《歌舞青春》和《舞出我人生》系列倒是比较好的对比电影。

香港是著名的娱乐之城。无论是电影的发展还是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在亚洲地区都是个中翘楚。但港人也从未将自己的文化置之脑后。从《狂舞派》中就能看出不少影子。b-box青年和豆腐店小妹再到掠影一般的大学生迎新表演。歌舞片中加入独白的手法并且放到影片开头,如果您说是致敬王家卫,我应该不会有什么反驳。但是这种叙事方式我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夸奖一句:真为观众着想。因为全部影片背景只靠画外音就能了解,可以让导演专注于情节发展和歌舞制作了。

但是,真的专注于此了吗?香港几十年的娱乐沉淀,换来的却是街头斗舞中没有炫技,舞者之间如同内地广场舞大妈一样随着节奏摇摆。当然,这是和《舞出我人生》系列比较而言。

歌舞片,至少你在舞蹈上可以下下功夫。舞出我人生系列五部电影,第一部也是平民少年的舞蹈梦,参与表演的演员从主演到群演的舞蹈功底和歌曲制作再到舞蹈编排都能看出用心之作。

反观《狂舞派》,据新浪娱乐采访导演黄修平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狂舞派》只用了23天时间拍完,黄修平也忍不住“自我表扬”了一番。歌舞片,23天。

投资少可以砍掉特效,当然,这部电影本身也少之又少。还可以砍掉道具、砍掉摄制组的部分员工甚至砍掉一部分片酬,但从没听过对拍摄时间上的影响。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现在的港片没有原来好看,是港片不行了吗?”,有位电影圈的大神回答道,是因为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而不是当年只能去录像厅看港片的时期了。外来电影的冲击让观众提高了审美观,同时也把口味养刁了。虽然不是原话,但意思大致如此。

可是,满地珠玉在前,为何从来不想赶上却只是固步自封呢?我想,香港精神和诚意制作并不冲突,正能量也不仅仅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女主角只会微笑面对,然后像武侠小说里的主角一样遇到武林高手瞬间融会贯通些什么什么击败对手完爆一切。

有参考,有标杆,你还有什么理由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还以此沾沾自喜呢?

《狂舞派》观后感(三):不要被你自己束缚

告诉别人一个简单的好东西真的好,从来比褒贬一件繁复物事吃力不讨好得多。正如某些极简主义品牌从来不打广告,目标受众在熙攘的大街上仍能循着气味般找到它,但没有体验过真善美的人,如何费尽唇舌让他相信真善美?普遍没有青春的中国年轻人,如何分享青春的能量与喜悦先?

我们没有青春。我们的主流是《甄嬛传》、《雍正王朝》之类,计算事理更计算人性的成功学。我们也放下姿态一窝蜂花痴《来自星星的你》,以伪科幻代入玛丽苏的逻辑,以奢华品位藐视了山寨。如是又一季大众狂欢,冲上云霄然后放眼望去,深深浅浅的仍然是欲望,肉身沉重,与年龄无关。我们有青春吗?大半个世纪前张爱玲就说过,都市人往往先读到爱情小说,然后才知道爱。我们则往往是先看了青春片,然后才学到了青春,我们对青春与其说是经验,还不如说是来自青春片的误解。

——摘抄自凤凰网

在一个下着烦人小雨的周末,去看一场未知的电影。

进场有点迟,看到简陋的十号厅,稀稀拉拉的几位,还有屏幕上夸张炫目得不得了的色彩,心里不由“咯噔”一跳。

开头一直在斗舞和跑酷,我又没练过舞也不热爱街舞,而且好几位主角轮番登场,还有夹着一串美式英语的老大归来和那老土的小女生暗恋师兄情节看得我真是云里雾里。

直到太极良出现。花痴一下太极哥哥,简直神出场,限量版!

他在黑夜夜里和一个白色塑料袋在练习,塑料袋随着他的太极掌上下翻浮,似雾似烟。一本正经却留着小八字胡,穿着黑色稠衣念着“野马分鬃,白鹤亮翅,马步推掌”,对于一个曾经学习过太极拳和太极扇太极剑的我来说,实在是太好奇,这部电影究竟能怎么样将这么烦闷的太极和劲爆的街舞联系上?

7良简直是理想男友TYPE:严谨地更正女主角写错的“密”;对太极全身到脚的热爱;用小食玩变出热气腾腾的事物;用各种“绝版的”八卦周边,锲而不舍地眼睛发亮地对女主角说“你真的很有天赋,加入太极社吧?”。

自从他出场,电影变得笑点爆出,有趣极了。

下面是花痴部分:

喜欢他穿中山装,喜欢他打太极又迂腐又宅男的样子,喜欢他油腻腻的大背头,喜欢他说“你型爆啊”,喜欢他穿黑色皮衣,喜欢他带着哈雷眼镜带着头盔开小绵羊,居然有一群奇怪的像小混混似的手下,然后带着他们去给老人院的老人们表演太极扇节目逗老人家开心。喜欢他处处有惊喜:居然以前是不良少年,果真是“英雄莫问出处”;居然还有神奇的监管所狱警师公。

来自演艺学院的蔡瀚亿,片中饰演柒良,形神俱似周星驰电影里的人物,但他的夸张并不过火、面谱化,在无厘头怪咖与有内涵的过气古惑仔的层层展开,极具说服力,而在冷幽默与真挚感情之间也游刃有余,该角色的演绎与设置都很好地平衡了一般热血青春片很容易落入的廉价窠臼。此外,很多对白、桥段的设计、节奏,富于港式幽默的娱乐性,也是一大观影乐趣。好久没看过能让人印象深刻且毫不做作的喜剧表演,蔡瀚亿的未来真的是可以期待一下。

咳咳,说回正题。

这部影片的舞蹈真的非常炫酷,据说片子里出了男主角全部都有舞蹈功底乃至科班出身的专业舞者,他们用心拍得舞蹈有时甚至导演也不能说的。我个人对于跳街舞的人,向来是觉得不(hen)入(sha)流(bi)的。但是片子拍的不错,把我的反感给掰直了。不错!舞编得的确用心,90后的型和酷就算有代沟,也看得开心,何况还有太极,功夫真是港产片的灵魂啊。

连对街舞完全不感兴趣的人都能看得下去,这就没话说了。

我回忆起我大学阶段时认识一群很热爱舞蹈的人,看着他们社团排练和参加比赛。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未获得名次,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真正热爱舞蹈的人跳出来是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青春洋溢的,不是为了装酷,不是为了泡妞。甚至對愛好本身的尊重(都不用上升到說什麼”夢想“,喜歡跳舞就是跳舞,不是為了扮酷,扮型,只願竭盡全力)。那种本身沉醉于自己梦想的执著是让人感动落泪的。以长镜头代替快速剪切拍街舞表演实在是太勇气可嘉了,好几场戏的镜头我看着就觉得卧槽好难拍。

然后夸一夸郑兆强的摄影

影片已经不能简单用“诚意之作”来描述,它的精彩之处在于细节。

细节1:阿花亲七良那段真是梦幻爆啦。我第一次看到从镜面反光来拍摄的,满满的少女FU。

细节2:红气球。红气球的运用是每个少女都喜欢的,但是导演在接下来把气球运用在男女主角的推手部分,又浪漫又结合太极。

细节3:手影

细节4:阿花撑伞跳舞还有在蓝天草地练舞的配色和摄影角度

细节5:阿花单手抬饭,并且为了躲避路人做出的舞蹈动作

细节6:在酒吧喧嚣响亮中间奏男主角凝望女主角纯情小调

细节7:印象最深的鏡頭:四眼肥仔右手在上抱拳,阿花糾正過來,把他的左手放回上面。電影沒明說甚麼,但懂的人自然會懂。

最后一幕的影子戏和单脚舞之所以震撼人心完全归因于之前的细节铺垫。最重要的是那份只爱大胆搞作不爱煽情做作的港式作风贯穿影片所以不会烂俗!还有我喜欢一个反派角色都没有的设置, 其中對身體缺陷者的尊重(從無靠拍特寫煽情),對異見者的尊重(Rebecca也有她的理想),最终也敢于追寻自己曾被人嘲笑的梦想。實屬難得。人物有个性但不至于脸谱化,每个人,其实都在自己的位置闪闪发光!

演員們雖然是新人,但演出自然逼真,同時舞藝高強。顏卓靈不算標準美女,但表現活潑生鬼,神態有些似阿Sa + 薛凱琪,跳舞時舉手投足很有魅力。這類題材的電影荷里活拍過不少,但港產片來說在我記憶中好像不多。“狂舞派”我認為好看的地方,是導演能夠將勁舞丶春春丶愛情丶笑料丶理想丶勵志丶清新丶本土丶靚仔靚女,甚至功夫(太極)共冶一爐,製作成一部很富娛樂性的電影。

戲內沒有勾心鬥角丶沒有混亂男女關係丶沒有生活的壓力丶沒有斤斤計較的現實丶沒有硬銷溫情或是惹人熱淚的情節。戲中人都只是簡單地去做和追求喜歡的事情,叫人看得愉快舒服。

难得在于这样一个封闭的追梦世界,却非常接地气,这也正是该片最迷人的“本土精神”。还有舞蹈和包括主题曲在内的音乐,实在赞。

还有这类青春励志电影里少有的干净利落的结尾。

而且,影片具有启发性的主题。我不太喜欢励志片,更害怕那些一貫催淚到底的所謂勵志電影,因為要堅持向來就難,討厭勵志片拿些應當要付出的事說教到底。所以没抱著巨大的期望去看,居然如此惊艳如此有誠意。堅持或者夢想就是尽管辛苦也要笑著去做的事。尽管阐述的方式有点儿教条(通过一位剧中人物的口吻),但这种不气馁的精神对当今的青少年有相当积极的鼓励作用。

比起《致青春》《那些年》这些小清新,狂舞派一下子就超前同龄段的几个身位。

有人说《狂舞派》的标签应该是“港味”,其实关于“港味”的释义,几乎可以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百家讲坛:《古惑仔》是港味,《桃姐》也是港味,杜琪峰是港味,岸西也是港味。也有人认为这是武侠小说套路来拍的一部片子:成长遇挫,被强大的敌人激发,变得强大,完成成长。《狂舞派》的单纯,让它的能量显得很集中,片子和女主都是凭着一股血气往前走,其他年轻演员们焕发出的神采也令人动容,尤其是当本色演出的美籍越南裔舞者Tommy Guns质问阿花:“为了跳舞你能去到几尽?”每当此时,银幕上下所有人都受到当头棒喝。而有些青春片之所以不见“青春”,原因也很可能在于此,执迷于欲念的美化包装,没有一点血性,谈何青春?对了,片中有个大彩蛋就是黄贯中,别忘了他除了上过《我是歌手》,是朱茵老公,还是Beyond的一员,相信他的出现还真不是闲着没事。

其实片中对空间的处理值得特别留意,譬如理工大学附近那遍布涂鸦的隧道,又假如你懂得工厦空间对香港艺术工作者的意义,一定会被其中那场运镜流利的街舞组合(Rooftopper)舞上工厦天台的戏所感染。而街舞梦想,本身就是一份在逼仄空间里寻求出路的对抗,这份姿态对于香港至关重要。

这部影片据说只在粤语地区上映,型到爆!真的很愛港劇的創意、對白、場景(公和豆品店、馬路中心安全島、舊公共屋村、工廠大廈)。每個人都有一樣擅長的事!正如戲中的每一位,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光!是的,有些梗,有些青春只有粤语地区才懂。

所以香港之外的观众或许不会在该片里结连那么多情怀,惊艳也就相应减少。《狂舞派》的导演黄修平曾说过“香港一天比一天更不适合人去做梦。”而他恰恰用电影为全城创造了一个追梦的环境,这个梦可能逻辑过于简单,甚至过于极端(去到尽),但却起到了足够励志的效果。当观众看到片中人那样用力时,勾起的是对戏外“我城”的思索。而那种青春的斗力,正是港人最需要在眼下一潭死水的外部环境里寻回的香港精神。这一点上,《狂舞派》做得足够好:面目清甜,执拗到底,直击人心。

这部电影的光影效果,拍摄角度,立意,台词乃至舞蹈动作都非常诚恳。不容错过。讓人眼前一亮,不愧為香港電影新希望。電影有着香港电影「盡皆癲狂盡皆過火」的傳統,但卻不墨守成規,走出了一條屬於新時代的道路,一如戲中大量的新老共存話題。

虽然是一部注定喧嚣、热血的青春片,旨在与人在电影院里分享一回撒手追梦的精神,但《狂舞派》是拥抱观众的。开篇的阿花独白,连场的街舞,音乐节奏的满溢,人物关系和情节有章法地层层铺开,镜头运动的精彩,街舞大赛舞台设计的讨喜,当然还有看似很致敬式的环节,比如深夜九如坊大树下的红气球,比如柒良很港产的人物形象……都处处可见导演黄修平的谦虚和用心良苦。《狂舞派》就像一个有想法又能自控的小孩,他选好了自己喜欢的跑道上,然后狂奔,人畜无害。唯一的槽点是:片名和海报真的不出彩

「若未來是五官的神情 就用自由做眼睛 望著路途亮與黑也高興 現在原是最好的年華 就盡全力愛吧 誰在注目 凝望你嗎 如畫 那樣美麗無瑕」

《狂舞派》,小成本,没明星,连导演都是“新人”,他们情意恳切又不失骄矜地跑遍了香港和外埠的试映和谢票场次,反响不俗而绵长,号称零差评。我们曾在《新一代“纯港片”的独立风景》专题里“慷慨”了些篇幅作评介、访谈,如今它终于在广东省内上映,但在动辄举国的市场和文化里,它实在是太小,太小。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拉扯良久,而那些闪亮的碎片又浮现眼前,音乐和镜头构成的节奏,年轻演员的神采,还有那种困惑与撒手之间的张力……让人多少感觉值得(再)去趟电影院,大银幕下,黑暗之中,看内心可再泛起某些久违的冲动,问问自己:为了____你能去到几尽?

我们可能已不再青春,但我们承认青春的合法性。

“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这是影片中阿良的一句台词,同时也是致敬周星驰。

有夢想當然重要,但盡全力追逐夢想是比有夢想更為重要。否則當事人只是原地踏步,有夢想同沒有夢想沒有太大分別

题外话:

“老师老师,你的学生知道你这么萌吗?”一位漫展上认识的朋友问我。

“为什么老师也会玩COS的啊?”一位我们外拍的时候的摄影师问我。

我总是很诚恳地对他们说:“不要被你的职业,年龄等束缚自己。”

我的世界不精彩,我如何向我的学生讲诉世界的精彩。

《狂舞派》观后感(四):为了梦想,你可以去到几尽?

读大学时有一段时间,我大量的看了许多欧美歌舞片,包括《舞出我人生》系列,《歌舞青春》系列等,热血,青春,梦想,激烈,许多振奋向上的关键词通过这些影片传达到我的脑海之中,让我一度觉得舞蹈像是与青春不可分割似的。

这些电影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一群不被主流看见的个性舞者为了追求更大的舞台,在与同伴的不断矛盾和磨合中,在与对手的不断较劲中奋勇向上,最后在电影结束时走向更大的舞台,赢得更多人的掌声,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尽管有些歌舞电影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到结局,但在他们逐梦的过程中挥洒的汗水和热血,还是轻而易举的感染到观众。而那些狂拽酷炫屌炸天的舞步,节奏劲爆强烈的音乐,闪烁迷离的灯光,顺着女舞者身体而流下的汗水都让人有种欲罢不能的激情。我想,这种吸引力就如同超级英雄片中的特效镜头一般,好看确实是好看,可始终觉得少点什么。

华语电影中历来缺少这类型的电影,但去年上映的在各大华语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狂舞派》,可以说是打破了这种局限,虽然这部《狂舞派》在舞蹈技术本身的展示和舞蹈场面的表现上,可能难度系数并不及好几年前的欧美电影,这就如同中国商业大片中的硬件视觉特效始终不可同好莱坞同日而语一样,但总而言之片中的舞蹈也是相当精彩的,大量邀请的专业舞蹈演员都表演不俗。另外《狂舞派》在融合多种类型片的创新上,以及在舞蹈表演本身加上太极元素光影元素上,甚至是故事的讲述上,都做了许多回归本土的修饰和理念上的提升。

《狂舞派》讲述的故事是初入大学的天才舞蹈少女阿花加入舞队BombA,从被队友排挤和经历爱情创伤之后,重新回归并引导舞队对战舞坛霸主Rooftoppers的故事。其实整个电影的主干与传统的欧美歌舞电影并无太多出入。但《狂舞派》在讲述这个主线故事的同时,引入的阿花与太极社阿良的爱情以及阿良背后的故事,直至最后伙同阿良及其太极元素加入舞蹈的设定都让电影显得不一样。

《狂舞派》的不一样不仅仅在于此。首先,《狂舞派》的许多桥段和场景都颇具台湾小清新电影的味道,比如讲述阿花第一次努力练舞时,舒缓的背景音乐下几个不同场景的阿花练舞戏份不断剪辑轮放;又比如阿花与阿良在乡下游玩在路灯底下玩气球时的戏份;这些都与小清新的校园纯爱电影一脉相承。

当然,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核心,仍然是讲梦想,但《狂舞派》里所讲述的梦想并不像欧美歌舞片中的梦想那么笼统而单薄。他更像是在阐述一个道理,而舞蹈只是其中的表现,欧美电影中却恰恰相反,主要表现的是舞蹈的震撼奇观,梦想只是其推动故事的元素。

片中印像最深的一幕,来自阿花意外受伤,在看完Rooftoppers的一场演出后,Rooftoppers意外出现在这位BombA的超级新星面前。Rooftoppers的队长在之前的戏份中,一直被塑造成一个身怀绝技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形象,在这场戏却给我不小的震撼,我甚至在看到这里的时候,瞬间觉得《狂舞派》这整部电影拔高了不少。片中队长Stormy问阿花说「How far are you willing to go for dance ?」”(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几尽)坐在轮椅上的阿花愣住几秒,哭泣的说完自己对舞蹈一腔的热爱后,队长Stormy坐到地上,取下自己的假肢,这突如其来的一幕犹如神来之笔,感到振奋人心,而接下来队长Stormy的独白故事和独腿展示的一场舞蹈都深入人心。

“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几尽?”“为了梦想,你可以去到几尽?”

几乎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有一段为了梦想而不屈不饶的隐性故事,片中阿花的队友Rebecca从小到大酷爱舞台,一段民族舞跳了好多年,高三时曾到阿花学校表演,却被彼时并不相识的阿花取笑,这深深刺痛了Rebecca,但她却从未放弃,即使最后误入歧途,也最终在人前跳了那段民族舞。阿花在跳舞时,同样曾被怀恨在心的Rebecca取笑跳舞像一只螃蟹,但阿花却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片尾时的舞蹈大赛,阿花坚持带病出战,用单脚为舞队带来了完美的演出。

而队长Stormy,十几岁时因意外而面临截肢和放弃舞蹈的两难抉择,最终他果断的选择截肢而继续艰难的继续舞蹈下去。重要的是,后来我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戏里戏外,队长Stormy与其扮演者的故事竟然是如出一辙的相似。哪怕失去一条腿也不能失去跳舞的梦想,这得是做出多大的决心啊?

梦想从来都不只是用来说说而已的东西,因为仅仅是被人嘲笑而轻易放弃的那绝不能称之为梦想。阿花在被嘲笑像一只螃蟹时,曾找阿良述说,阿良说,别人笑你大细杆,你就要做一个最厉害的大细杆,至少威风一次给别人看。

为了梦想,我们应该去到无尽。

原文贴在我的网站movie's http://1895m.com/?p=1101

《狂舞派》观后感(五):不是谁的青春都狂舞

一向喜欢等热门电影晾凉之后才看,所以现在才看《狂舞派》。之前看金像颁奖典礼时心里纳闷这电影真有这么好?推销青春的电影近年来充斥大小屏幕,但鲜有佳作,更何况是关于舞蹈这门我并不是很感兴趣的艺术。狂舞派?谁的青春不狂舞?无非又是一群年轻人为了跳舞的梦想而奋斗付出,中途必然杀出程咬金,结局必然happy ending 。

晾到今早心血来潮早餐都没吃就开始看。一开始就被花吸引。不漂亮,台词功力不好,甚至有点路人;可是当她舞动身躯时竟有说不出的魅力,连我这个舞蹈的门外汉都被感染。这才明白心理学家说的“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每个人都有他的青春,也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的青春是热血沸腾的,所以他们在那些年、致青春们里找到共鸣,回忆无疑给时光镀金,青春时刻尤其。可是对比剧里的男男女女们,无论是所谓作为主角的花以及其所在的BombA, 还是其“死对头”Rooftoppers,再检视我们自己走过的那段路,真的没有几个人能说自己曾狂舞青春,尽力二字也未必够得上。就像影片中Stormy对脚受伤的花说的,“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几尽?”为了梦想,你又可以去到几尽?

不是谁的青春都狂舞。有些人连自己的梦想是什么都不清楚,谈何追逐?戏里Rebecca虽为博上位不惜露点走光背弃朋友团队种种不堪,但至少有一点我是佩服她的——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小她就知道自己喜欢舞台,属于舞台。哪怕曾行差踏错,但是她在路上。这份勇气可能鲁莽可能急进,但比什么都不做来得强。更何况青春本来就要允许尝试允许犯错;如果一直走在试验过安全无误的正确道路上,我的青春跟你的青春有什么不一样?我的生命跟你的生命又有何异质?我们的文化里太宣扬正确了,年轻人冒出来的不一样的想法立刻被冠以异类加以打击改良。而所有被堵塞的青春必将在以后的某一时期爆发,狠狠报复不曾狂舞的青春。只是,所有被牺牲了的梦想以及情绪,又有谁能轻声安慰呢?

青春容易只看到自己,傲视群伦舍我其谁。而真正登上大舞台狂舞的青春能够看到别人,允许对手比自己强大,甚至欣赏他们的优秀。青春,应该是最能够为同伴的特立独行鼓掌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Stormy是我最欣赏的。他选择优秀,也鼓舞优秀,更欣赏优秀。真正强大的人从不惧怕对手的进步,遇强则强能成为自我提升的最大动力。没有对手的寂寞是青春的死敌,是更大的残酷。遇到好的对手,争强也酣战。

同样是青春,大陆拍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湾人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而香港则有这部《狂舞派》。无关优劣,不分雅俗,本来各自的侧重点就不同。只是再次验证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所说的,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内在气质,一旦聚在一起一下子就使它与别的区分开来。

《狂舞派》观后感(六):且模仿且行

之前就一直很喜欢看香港的电影,但现在的香港电影,太内地化了,就像春晚上的小品,太网络化一样。

内地也有过很多拍街舞的电影,总感觉一点都不专业化,而且更多的让我们看到的是混乱,一点都不励志。这部电影,开始豆腐花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很纯粹的喜欢跳舞,这种感觉是我喜欢的,不像现在很多选秀选手,一出来就说自己在梦想的路上走的多么的辛苦,以此来博取同情。喜欢就是喜欢,哪个人在寻梦的旅途中,不是吃尽苦头的?

之后他们在街舞上,其实更多的是模仿《舞出我人生》、《街舞3D》等欧美电影,在创新上,也就是把太极融于街舞这一点,这也和《街舞3D》中将芭蕾融于街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也折射出了我们在这项运动上的确只是模仿,还没有走出自己的路,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电影中主人公的对手,也不是那种让人讨厌的那种,相当的励志,虽然每一个让人看起来都很冲,可是却让人很敬佩,尤其是最后短腿这个伏笔出来后,让人觉得太棒了。

其实香港电影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路,不要因为内地的市场,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想想台湾的《海角七号》、《那些年》,都是台湾本土的故事,但却都非常的棒。好的东西,大家的喜好都差不多。

《狂舞派》观后感(七):狂舞派 - 給夢想的情書

為了__________,你可以去到幾盡?

(因為實在太想推介大家去看,所以今次影評不含劇透,去看啦。人格,不,人頭擔保!)

兩星期前看的電影,一直欠它一段觀影後記,打開只寫了幾百字的文檔,覺得思路斷了沒法再寫,想算了。在youtube看一遍主題曲的MV,卻再次勾起那種窩心。

夢想的本質,不也正是如此?

所以這次無論如何也得寫完,ROAR!

在百老滙電影中心看的一場。完場,全場觀眾熱烈鼓掌。直到推開戲院後梯大門,重新走進陽光裏,整個人仍是呆呆的,深深被其熱誠觸動。不單是故事中人對夢想的熱誠,還有導演、演員、製作人員對這部電影的熱誠。

例牌的故事大綱,抄自yahoo電影:天才街舞少女阿花(顏卓靈 飾)加入大學舞隊BombA,與萬人迷隊長Dave(LokmaN 飾) 挑戰令人聞風喪膽的舞壇惡霸Rooftoppers,卻被隊友Rebecca(Janice 飾)橫刀奪愛及嘲笑舞技。憤然離隊的阿花此時碰上騎呢太極男阿良(蔡瀚億 飾),竟受太極啟發創出全新舞招。阿花決定重返BombA,與宿敵Rooftoppers決一死戰,卻遇上意外導致嚴重腳傷。正當阿花覺得夢想幻滅之時,Rooftoppers的隊長Stormy(Tommy Guns 飾)竟突然現身她的輪椅前,揭開Rooftoppers稱霸舞壇的最大秘密……

故事是典型的武俠片格局,天才落難悟出新招迎戰敵人,完。好看的不是故事,是故事中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夢想的執著。

開場,阿花邊在店裏舀著豆腐花,說,每個人人生的追求都不同,她是跳舞,大叔是賽馬,鄰家肥仔是參加爆旋陀螺全港賽。尾聲時,Rooftoppers的隊長問她,「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

阿花數落柒良懂什麼跳舞的事,被他教訓:「青春不是chok出來的。」

跳舞的花/ BombA/ Rooftopers固然有型很緊,但全片最喜歡的角色卻是柒良。柒良的造型頗有點(OK,其實是非常)老套,卻反映他的堅持、直白,不介意他人目光,不隨波逐流。

柒良其實堅係幾柒。到屋村表演,末了還拉起「曾麗芬議員辦事處」的横額(曾麗芬是電影的出品人,Golden Scene的老闆,笑了);一班騎呢男人耍太極扇還要來一招「美人照鏡」;還有那些限量版太極襟章、太極曲奇跟太極扇、寫上「太極魂」的貨車,都在刻薄地取笑柒良的柒。笑到肚痛,但愈是柒,愈感受到他們忠於所愛的堅持。

直正的有型,不在於做一些懶有型的事,而是專心地、快樂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柒良後來告訴阿花:「你跳舞時,不只臉在笑,連手手腳腳都在笑,型爆!」

一個人最charming的時候,是專心地做喜歡的事的模樣。庖丁宰牛時,相信也很有型吧。(而且他還是個大叔!)

電影中,各人都在為各自的夢想奮鬥,不惜一切。喜歡跳舞的花/ BombA/ Rooftopers不用說,喜歡太極的良無視眾人目光辦太極學會,喜歡在舞台上表現自己的Rebecca 不惜「露底飛奶走光」爭取曝光。是偏執的狂熱,是年少輕狂。(這個博客陳若谷說的更好:《狂舞派》的狂(含劇情))

當一個舞者不易,locking、breaking動作難度高,易受傷。狂舞派在Youtube的MV有舞者留言:「試過因為打空翻條腰斷左,加上我係一個肥仔,倒立任何所有高難度動作都比正常人練得辛苦」。

跳舞不會為你帶來很多物質上的東西,翻譯成香港的價值觀是「唔會有人俾錢你」,受傷了還得自掏腰包看醫生。別人會笑,為一件看來徒勞無功的事浪費時間/錢,值得嗎?

很喜歡尾聲intercut BombA隊長Dave/柒良/花/Rooftopers/Rebecca那一段,在夢的路上,大家都是同路人。

不為什麼,只為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手段,也是目的,本身已有其意義。Rooftopers 說:「這是我們青春的傷口,你沒有取笑的資格。」

還有rooftopers的隊長Stormy,storm the mind,set no limits。(因為劇透無朋友所以不能說太多,自己入場看啦)深深感動。沒有人可以阻止你逐夢,除了你自己。

電影拍得輕巧、sweet,像吃一杯雪糕。但大家心裏雪亮,電影以外的現實世界張牙舞爪血肉橫飛,才不是這樣子。花畢業了還能不能這樣跳舞?也許她也得穿上兩吋高跟鞋每天朝九晚十在辦公室當個OL加班回家已筋疲力竭連飯都沒力吃便倒在床上,還談什麼跳舞。

如果電影中人的「狂」是「年少輕狂」,那麼電影製作班底對夢想的偏執,才更令人動容。

導演黃立修跟編劇陳心遙沒錢租辦公室,在街頭長椅「度橋」,電影找不到人投資,試鏡後拖了三年才拍成。

電影除了街舞,還有不少indie元素。看到rooftopers在工廠大廈battle那一場,有人在天台徒步跳出三、四米遠,心想怎麼跟Pakour這麼像。後來看製作特輯,果然找了HK Pakour club的會員客串。(那個會員說,Pakour就是不介意別人的目光,開一條自己的路,型爆!)唱主題曲的也是獨立音樂人。其他細節亦見用心,手影戲那場專門找人來教,還不說有各場的編舞。

鄧小樺說要用性命支持《狂舞派》,「有時想幫助它,因為覺得它的勝利好像就是自己的勝利。」

想起喬靖夫的《武道狂之詩》。「我認識不少真實的武者,他們練武,就是因為喜歡──喜歡把技藝練得圓熟的滿足感,喜歡將自我潛能推到極限的存在感。」黃立修也很喜歡武俠世界吧,除了電影的武俠片的格局,阿花手上那本《太極扇秘笈》,畫的是黃小虎。也見過一些indie音樂人,在香港玩音樂半點不易。在電影製作特輯中(有劇透),其中一個編舞的舞者說:「交通燈也有拍子,等過馬路時,就會想跳舞。」

目標不同,但對所愛的事的熱情,都一樣。

在逐夢的道上,我們都是同路人。

柒良初識師傅黃貫中,對方問的第一句是:「每個人都有一樣擅長的事,我很叻耍太極,你呢?」

為了__________,你可以去到幾盡?

.S.最近發現自己原來還對香港挺有感情的。《狂》的導演也很喜歡香港吧?公和豆品店、上環的樓梯、火車軌旁的空地,油麻地的馬路中心安全島,米埔(?)的紅樹林、舊公共屋村、工廠大廈。喜歡看港產片,因為能在大銀幕上看見熟悉的景物。

http://myadventurebk.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5792.html

《狂舞派》观后感(八):这是一个探讨对想要的事物有多执着的故事。

你有非常想做的事情吗?

但是,是不是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法去做?

或是家人的阻拦,或是朋友的不理解,或是自己的懒散。

阿花想跳舞,但只能在祖传豆腐店帮忙做传菜员,被称作豆腐花。在狭窄的豆腐店,做着自己的舞蹈梦,感染着顾客。跳出这个生活的唯一方式便是考上大学,阿花做到了。

之前只有自己坚持的生活方式,在大学遇到了自己的同类,有许多人跟自己一样跳着。她是多么的开心,她的笑容如花一般灿烂着,面对任何事物,所有人都会被她感染,被她的笑容迷住。

可惜,好景不长。与同伴相异的理念,使她离开团队。但,她在继续创作,继续提升自己,继续跳舞。

团队想起了她,没有她的团队是如此的低迷,缺乏信念。可惜这时她又受了伤,一条腿无法行动。

但,为了跳舞,能做到何种地步呢?另一个舞团的团长,拿下了裤子下面的机械腿,依然跳的很厉害。阿花,你有这样的勇气吗?为了跳舞,你会付出多少?你是有多想跳舞呢?

阿花说:“我每天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想跳舞。坐巴士、坐地铁的时候想跳舞;盛豆腐的时候想跳舞;刷牙洗脸洗澡的时候也想跳舞;看到所有反光的、能照到自己的,还想跳舞;别人唱K,我跳K;感冒发烧要住医院我还是想跳舞;总之不能跳舞,我就浑身不自在;不能跳舞我就不是阿花!”

于是,阿花努力锻炼另一条腿的承重,继续开发新招式、新舞步。最后和男友和团队在舞台上表演的很成功。

这样的女孩子最招人喜欢了~

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只是人们不去做而已。

《狂舞派》观后感(九):短评写不下

看前半部分始终忍不住跟《舞出我人生》作比较觉得狂舞派差了一个档次,直到觉得阿良很好玩,再惊喜的是结尾的手影舞挺有创意的(1与手影斗舞 2手影代替阿花的角色)。

新生代演员+低成本电影+选材对味=诚意十足

看好颜卓灵和蔡瀚亿,之前就喜欢颜卓灵的颜有点汤唯跟阿fi的感觉,还有很灵气的少女劲儿。阿良老给我包租婆怎么没水了那个手舞足蹈的GIF的既视感哈哈哈哈(可能我记错了)

Dave第一眼有点像关智斌(对应step up里的Moose?)

奶茶有点莫文蔚的fu(对应的应该是Mari Koda)

Rebecca后面表演阿里山的姑娘那支舞觉得乱入了,但这也是梦想啊,这么一想她转折就不违和了。就算是出卖身体出卖声誉,没有梦想的人很难做到这些的,为了出名啊走红啊有的人选择默默奋斗,有的人选择抓住机遇哪怕不光彩,这都没什么可批判的,它和所有努力的人相比并没有少付出任何东西,甚至要承受更多眼光,都是为自己的梦想负责(前提是敢作敢当哈能恢复三观更好)。被Rebecca嘲笑舞技的阿花在年少时也曾在舞台上嘲笑Rebecca这一段情节设置的好。

“青春的伤口,不是用来开玩笑的。”这句话略中二了但接下来确是对阿花的一番激励,一直神秘的RTP老大截过肢仍然为舞蹈付出然后跟队员们一起激励阿花。阿花回答“为了跳舞能做到多少”的答案不知是演技还是台词呢觉得略不妥了哈。

但总归是表达“阿花高看了自己的梦想,又低看了别人的梦想。(此句来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611762/ 喜欢这篇影评里的说法)”

永远别费力表达自己为了某件事付出多少,没有达成梦想只说明付出的不够多。

与对面追梦人相比的“付出”从不对等,“努力”二字不经称,也并无可比性。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境遇,谁没取舍过呢,但也别想否定对梦想的热情与付出,这是各自的人生

仍然借这句话自勉:

“永远别高看自己的梦想,也别看低别人的梦想。”

《狂舞派》观后感(十):良心爛片

要評論這部影片也是蠻糾結的,一方面故事很好,簡單有力,編舞用心,看得出熱情,另一方面導演功力有限,許多場戲情緒不連貫,同時也沒有把握好演員的情緒表達,本該充滿熱情的舞者們臉上都只有寫著“快拍完這場拿錢了”,有些遺憾。

可以定義為港產Step up,在舞蹈方面融合東方特色太極,不難想起Step up中街舞與芭蕾的融合,異曲同工。但差別在於step up演員表演得更好,不知是否專業舞者的關係,亦或是國外dance亦有訓練表演技能,演戲跳舞兩不誤,回來看狂舞派,除了女主角稍微有些表情外,其他dancer跳起舞來看得出專注但是看不到熱情,生活對話戲又只是在講對白而已,了無生趣。

不過還是很感謝這一群人拍了這樣一部電影,其實簡單的故事最難得可貴,而且要拍好也並不容易,簡單但如何深入人心是一門高深的課題。可是如果沒有人選擇去挑戰這門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課題,全部去拍3D警匪災難,那還不如建過山車好好賺錢算了。

    

上一篇:《恐怖直播》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     

下一篇:《恋之涡》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