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味道》是一部由陈建鄂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南味道》观后感(一):苏杭小众私房菜馆小集
看的美食记录片不多,这个片子看了比较有亲切感。荷塘,农田,玉兰花,看了很有点江浙田园风情。话说江南府这一片的东西还是有相同的地方,比如片子里的青团,和老家的一种甜品很相似。不同之处,苏州用的是青草,而江西用的是艾叶。总的来说,苏杭口味偏甜口,但菜品走精致路线。
这个片子主要介绍的是私房菜馆,几个大厨用的都是道地的新鲜食材。自己种,自己采,自己烹调。当然价格走的也是高端路线,因为现在大众吃的都是大棚蔬菜,现在在城市里的蔬菜普遍没有蔬菜的味道。可是一回到农村,买一些土菜,用菜油一炒,很有菜香和米香。
很是羡慕第一集里的老刘,在个山明水秀的地方,找一个别院,干自己喜欢的事,种菜酿酒,约上三五好友小酌。不过,我对他的梨花酒,也就是米酒有点持怀疑态度,片子里一个客人说米酒可以和拉菲媲美。额,米酒这东西,酿造讲究原料。酒这个东西,应该不能如此夸张的进行比较吧。
现如今所有人都要拼命想往大城市里占有一席之地。而大城市里已经有一席之地的人却走回农村。吃惯了鲍参翅肚的达官贵人如今对农家菜,土家菜趋之如骛,这个片子从一定上也说明这个现象。阶级化在饮食上已经开始新的分化。
我比较有感触的是耕读兄弟,很传统的中国式农村家庭故事。哥哥读了大学,弟弟则在家种地。哥哥光鲜亮丽,弟弟满脸沧桑。哥哥在打网球,弟弟在地里耕种。当然弟弟也有抱怨,但是还是具有农民特有淳朴,还是袒护着父亲,满足着哥哥的胃。
春天到了,有点想去苏杭了。
《江南味道》观后感(二):【转载】有一种爱叫梨花初酿
一对神仙眷侣,躲开都市喧嚣,择小径香园,酿酒做菜,吟诗作画,赏晨风夕月,看阶柳庭花,羡煞众人
文/可人石
梨花初酿
夫人和我都喜欢弄几个小菜,吃点小酒,后来总觉得买来的酒还不如我家酿的酒好吃。我家酿酒已经传了十几代了,我是跟我三哥学的,他特地从南通过来教我酿酒。我家的酒与一般人家酿的酒有点不同,特别清冽甘醇。每当梨花初蕊的时候便开始一缸缸的酿酒,酒因此得名“梨花初酿”。
酿酒就像对人,每一步操作你一定得好声好气地对待她,米粒儿的包浆最好不要弄破,做的时候手法轻柔,心态平和,这样酿出来的酒一定会不一样,吃过我酿的酒无人不叫好的。当然最晓得酒性要属我的夫人,夫人把我酿的酒比作孩子,有的清纯,有的娇憨,有的稚气,有的机灵。每次新酒开缸,夫人必是试酒的第一人。
说说我们的爱情?好啊。其实为啥我先说酒,因为酒总是穿插在我们的日子里,分都分不开。长达六年的追赶,前面三年是我一个人在追她,后面三年是我们俩向着对方靠近。
直到她成为我的夫人。婚后日子风淡云清,滋味就像我们的“梨花初酿”恰到好处的醉人。
书信寄情
我在南通,她在杭州。怎会走在一起的?
这得从头说起。
我姐夫是她爷爷的徒弟。她爷爷家和我们家是邻居。一到暑假,她会来南通,还经常串到我家来玩。杭州城里来的小姑娘和我们当地人还是有区别的,她文静漂亮。那个时候,只是看着喜欢,倒是没有别的花心。到我有心思的时候,已经是男大当婚的年纪。再次搭上线,我像被点化了一般,从此一门心思都在她身上。
在杭州进修美术的那年我28岁,那时她在杭州一家书店工作。我每天都想往她家跑。但是又不敢去得太勤,生怕她父母反感。隔三岔五地我去她家打牙祭,几年后我们心灵上的那层纸捅破,我要回南通工作了。人隔两地,电话手机都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书信成了我们交往的唯一纽带,每天给她写信,寄信,等她的信。接到她信时,真的连心跳都会加快,就像见到她一样。
有年冬天我在南通乡下做一个突击工程,那个冬天雪下得好大,人根本走不出去,茫茫雪原上晨烟,暮色,夜晚遥远的灯光,月光下那种朦胧像油画一样的色调,还有真空一样的寂寞都被我写进了信里,更多的是读书的感受,生活片段,点点滴滴无一不是题材,我什么时候有空就坐下来写。有事要做了,就停下笔,等歇再写。就这样写啊写,感觉永远都写不完,就像聊天一样,我说她听,她就在我对面。到晚上临睡前封口,往往已是好几页纸了。那次大雪下了整整一周,信寄不出去,也收不到她的来信,落魄的感觉到现在还想得起来。
大雪过后,等通邮时,邮递员递给我一大沓信。他笑着说,我是专门为你来的,以后吃喜糖可要记得我哦。
那些日子,不管工作多少忙,对我来说写信是一定的事情,因为思念是无时无刻的。
那时普通信件都是贴8分的邮票,但我寄的全部是挂号信,一元钱一封。牛吗?其实我只是不想有哪怕一点的闪失,期望每一封信都能准时到达她的手上。最要紧的是挂号信比普通邮件能早一天到达。
我们的交往极其秘密,她去南通,我来杭州,总要几个月才见上一面。当初她的父母和我的父母都是不赞同的,她父母觉得我在外地以后生活会不方便。而我的父母觉得我年纪不小了,不要做那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事情。但是我欢喜她是喜欢到心里去的那种,打定了主意,非她不娶。幸好她父母通情达理,女儿一旦同意,他们就放行了。
三年的鸿雁传书,一千多封信笺,我还特意为这些书信做了一个漂亮箱子去存放,在我看来里面存的是这世情的开端。
小径香园
1998年我们终修成正果。
在杭州筑起我们的小巢。婚后一开始我还在南通,那时我的画在南通已经小有名气了。我还和朋友合开了一家装潢公司,生意很好。
有天小偷光顾了我们杭州的家,幸好那天家里没有人,只是一点经济损失。由此我想到家里没个男人不安全。我下决心来杭州发展。虽然南通的事业做得很顺,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能舍弃的。
来了杭州我又开了家装潢公司,生意没南通好,但是生活是好过的。
夫人和我一样,好山水,好朋友,好饮酒,好风雅。我比她多一个优点,善做粗活,我会做泥水、木匠、水电,什么事儿都爱自己动手。酿酒是我们共同的兴趣,它和作画一样都需要一个大的场所,地方要摊得开。所以后来我们寻到了这个地方并起名叫醉庐。你看现在醉庐里的一切都是我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打造的,丝毫没有吹的意思。这荷花池子花了我9个月的时间。溪对岸的亭子是自己设计自己建的。这间大房子曾经是生产队的仓库,设计时,我以极尽自然为标准。右侧搭了一个阁楼,打造成画室,窗向着小院,敞开式的。画室下面是酒窖,大大小小的酒缸终于都落位了。在画室里看书作画都能闻到酒香。溪对岸的亭子,还未完工,名已经取了“淡醉亭”。
能够坐在廊下,面对庭院中的花草树木,吃点小酒这在现世是一种很有味道的小日子。你觉出来了吧,为啥叫“醉庐”,亭子又叫“淡醉亭”,都和酒有关。这里没有给酒做广告的意思,因为我的酒只是供自己喝和朋友来时喝,不外售的。
我们俩气息相通,她不要求我挣多少钱,做多大的事业。也不计较一些人看得很重的东西。对生活的态度及认知度很近似。结婚十三年,我们从没红过脸的。嘿嘿,我让着她的,并会一直让她的。
掌勺如作画
我们家都男的做菜,是有传统的。我爷爷是那种有点钱有点地的纨绔子弟。他一高兴就会下厨做几样小菜。我父亲年轻时做过厨师,是市政府接待处的厨师,他做的菜国家大领导都曾吃过。
我做菜是在婚后。开始只是为夫人做。我善做,夫人善品。每当双休日,天气晴暖,我们就开着车去找一处水库,带上几个小菜,自家酿的米酒。坐在水库边看看山,看看水,喝喝酒,聊聊天。夏天的夜晚,我们带上小菜和酒,登上宝石山上的馒头石,边喝酒边赏月,边看灯红酒绿的人间烟火。有时也去郭庄吃茶,我们同样要带上自家烧的小菜。有时我们会去花港公园喂鱼,边吃点小酒,边看着鱼群争抢我们洒下的面包屑,那几年的日子真的带了一点风花雪月的颜色。
本来以为做菜是件很私房的事情,当初建醉庐只是为了自己享用。后来朋友们建议:独乐乐何如众乐乐?渐渐地,醉庐也开始接待些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没有想到慢慢地也有了点知名度,连金融巨头罗杰斯也吃过我做的菜,呵呵,这都是题外话。前些时中国国家歌剧院的设计师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安德鲁也来过醉庐,他对我的酒窖,和我做的私房菜大为欣赏。你知道,醉庐的常客大多是从事和喜好艺术的朋友们,他们认同院子的淡雅朴素。
夫人劝我,客人多了请个厨师吧,不要把自己搞那么累,或者把下手活让其他人去做。我说,其实做菜的每一道工序必须得我自己弄,取材用料都有讲究的。烧菜也像做诗,如果材料不是亲手挑选,就像看景写诗,人家帮你看景,你写得出好诗来吗?后来醉庐来的客人多的时候,只要是休息日,夫人都会来帮忙端盘洗碗。这点让我感动,换作别人可能会觉得掉身份,而她不这样想。
《江南味道》观后感(三):【转载】上品生活,《江南味道》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39a106010157m6.html
初识《江南味道》,在壬辰年末,癸巳将近时。一人独居异国,听着缥缈浪漫,实则孤独冷清。“每逢佳节倍思亲”,小时候听到只以为是诗人多愁善感,未曾想到原来这是太实际的感触、太真实的共鸣。于是去搜搜带“年味”的节目罢。
可惜可惜,太少太少。面上的热闹热闹、大牌大牌、奢华奢华挺多,真诚做节目的、把文艺节目做成不愧为“文艺”的,太难寻。于是我在小年夜,作为休闲活动看的还是一个日本动画《银魂》。然后ipad上的《银魂》突然就全平台不见了。我偶尔在优酷推介中瞥见这个江南味道。气质风情,节目介绍,无一不让人联想起去年最杰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我对江南颇有抵触——因为我家在江苏阜宁,一个“苏北”县城,“苏南”“苏北”的区别在江苏甚至很多其他人眼中就跟“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似的,诗里的“江南江北一番同”是没经过见过,势力的问你家乡然后就轻蔑的不搭茬的人倒是经历过很多;但是,偏见或者抵触终究不能给我带来快乐、而我又是老饕级食客,于是就点开了。
打开看时才发现不虚此行,捡到宝了。所谓《江南味道》,命名太偏颇,称之为叫“随访苏杭食客小传”更为贴切。每一集都是一个主人公,和他的食客故事。有私房菜老板、有普通做饭做菜的人家、有开饭馆的商界老饕……都是实属饕客、热爱厨艺、迷恋美味的人的故事。真。
他们对食物的感觉让我觉得舒服。而他们的生活就更有趣了——生活本身远比小说精彩。今天有意乱涂乱写这个节目推荐,是因为刚刚做饭的时候看了《耕读兄弟》。农家贫困,经济无力,哥哥念书,弟弟种田。哥哥成了老总,弟弟依然是个普通农民。哥哥迷恋乡土味道、厌倦都市里的大规模机械种植的食材,于是开了个小小的饭馆,主要是满足自己和朋友的食客喜好,弟弟一家在农庄耕种养老、每日把食材运给哥哥……
片子很好,我讲的无趣。生活本身远比小说精彩。强力推荐——《江南味道》。
《江南味道》观后感(四):江南味道
刚追到第四集,已经忍不住有感而发写点评论了。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既为自己的故乡自豪,又因为身在北方远离故乡而充满乡愁。
江南饮食最大特点是食材丰富,四季豆、蚕豆、毛豆、香椿、茼蒿。。。由于春夏季节较长,菜的品种丰富。
所以,第一集中所说的“不时不食”,我深有感触。应季的菜最是新鲜,有时候虽过了季节三五日,菜味已大不如从前。
第四集耕读兄弟,讲的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在大城市的白领相比,生活在乡村以种地为生的农民过的是另一种生活。而“可耕可读”的生活,是提醒大家要记得回归自然。
《江南味道》共八集:
第一集不时不食
第二集梨花陈酿
第三集玩味袁掌柜
第四集耕读兄弟
第五集本味茶楼
第六集笑笑的创意
第七集因缘天成
第八集古镇糕点
《江南味道》观后感(五):我看过的最差的美食纪录片!
很喜欢江南,很喜欢苏州,很喜欢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
在第三次去苏州后,常驻江南的朋友向我推荐了这部纪录片。(好像汉族要是想让我看塘鲤鱼)
看后,倍觉坑爹!这真的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纪录片!
1.除了第一集稍微还讲述一些“时令”的意味,从第二集开始就完完全全是给各种商家做广告好吗!作为一部纪录片,能不能不要这么无耻!
虽然第二集《梨花陈酿》非常美好,男主人性格非常沉静不张扬,很让我仰慕,同时也是这8集里我最喜欢的一集,但是也真的是完完全全的广告好吗!
2.现场采访的主持人非常糟糕。一口普通话听得倒胃口,而且只知道机械的重复被采访者(也就是被广告商家)的话。一句一句重复,烦不烦啊!你人不出境,声音出境,好歹是纪录片,能不能选普通话标准一点的人啊!
3.第七集《姻缘天成》,故事是乐天爱生活的法国人,喜欢中国,熟识中国茶文化,娶了一位中国妻子,开了一家法式西餐厅,还自己收工制作冰淇淋等等。
姻缘天成很美好,但是这是怎么回事?你明明是江南味道,怎么居然连西餐都上了片子?!
导演,或者是制作人,您们是怎么想的啊??!!
看到这里真的是想要摔电脑了!
终于受不了问朋友,你给我推荐的这是啥玩意啊!完全是广告好吗!
对方答道:我只是想让你看桂花塘鲤鱼。我也只看了一集,后面也都没看。
我靠,摔桌啊!
其实整部片的摄影非常美丽,真是白瞎了这个主题!
纯粹为了美丽的摄像,而没有给“很差”的评分!
《江南味道》观后感(六):【转载】中国梦:农业梦,中国梦:尊严梦,中国梦:大同梦
转载自网友小鲁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39a106010157mi.html
《江南味道》很好,我今天刚看了《耕读兄弟》。看完它,我一直在想:我们国家这么些年以来,鼓励的、吹捧的职业价值,到底是什么?我想问的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民、我们的各行各业的领袖人士、我们的有话语权的精英们,所宣传、所弘扬、所秉承的职业价值到底是什么?
现在流行说“中国梦”。而光鲜的镁光灯都给了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政商界成功人士,其次是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最少也得是个小企业家、小老板。可是作为“中国梦”的理想为什么不能是成为一个农民?不是说行业无贵贱么?难道这就是说说而已、励志用的、说了就忘了、听了也就算了的么?
农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的?我的外公外婆是农民,我姨也是。他们生活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清闲时刻悠闲的紧。除了钱,什么都不用担心。——不像现在的都市人,什么都担心,最担心钱。可是现在一辈的农民,安于乡土的人就不多了。他们以“走出去”为荣——就想现在的都市人以“出国”为荣一样。他们宁愿打工、宁愿寄人篱下、宁愿这儿漂那儿漂、当一个农民工。我外公外婆家那里,几乎没什么年轻人在做农民了——只要是“城里”的工作、一个理发店洗头的、一个工地上搬砖的、端个盘子做个饭、都比当农民挣钱,都能让人不至于那么贫困——都能让他的孩子有钱念书、不至于还是个农民、还是个社会资源很少的人、还是个留守儿童、电影电视里受人嘲笑的“下等人”。
是啊,在中国,农民是多么的贫困。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远远比股票、证券的法规政策严厉。稍有涨价,都市的收入是农民十倍开外的“普通网民”就要提自己的“民生问题”,“文人们”就是“蒜你狠”“豆你玩”“将你军”,“学者们”就是“农产品涨价了利润也归到批发商手里,到不了农民”。那农民怎么办呀,那他们怎么办呀,那他们怎么办啊?这是要让他们去死啊?
扯远了,激动了。回到我原先的问题,我们国家这么些年以来,鼓励的、吹捧的职业价值,到底是什么?我没有答案,但是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是“商士学工农”、“钱钱钱”。我听到的是“好好学习”、“发大财”、“做大官”、“不然你就是清洁工”、“不然你就去种田”、“不然你就是XX”!仿佛XX比杀人犯、强奸犯、抢劫的、行凶的、诈骗的、盗窃的还可耻。我就看到了,“钱”字当头、“利”字当先。我就看到了,踏踏实实干工作、按劳所得无愧于心被讥笑。我就看到了,“职场政治”“杜拉拉”“防小人”“经营圈子”“一夜暴富”——凡所不应有皆有,凡所应有皆无。这可怕的占便宜心,这可恨的占便宜心,这可耻的占便宜心!
我看到这个国家的“民主进程”,我看到这个国家的话语权。不论是民主还是专政,农民何时能得到应有的待遇?农民的辛勤耕作,何时能得到一句“粒粒皆辛苦”以外的、实实在在的报偿?“士农工商”之罪,在于把活生生的有尊严的人三六九等。现在这个“商士学工农”的格局,跟重农抑商相比,除了调个次序外,有别的变化吗?所以现在的农民才成为一个“问题”——三农问题——多可笑啊,被牺牲了、做贡献了、过苦日子了、被歧视了,最后人家还视你为社会毒瘤一般。
所以,中国梦不接受农民?所以“你耕田来我织布,你跳水来我浇园”就是个戏里的东西?所以中国的农民的出路就是农民工、农民商、农民士?所以城市化就是要无限膨胀的,消除三农问题的方式就是消除农民?所以科技带来的发达不是为了给农村和城市都带来便利而是把农村变成死地,把人们都弄到城市里?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城里的月光,把钱照亮?
城里的月光,能不能把公平真正照亮?
城里的月光,能不能把尊严真正照亮?
城里的月光,能不能照亮天下大同?
不论选择安守,还是远方,愿你们得到你们想要的。
————————
一篇过于激动的“啊啊啊啊”体
《江南味道》观后感(七):《忆江南--味道》
《忆江南--味道》
忆江南。
身为小蟹,总角江南;糯米最爱,河鲜鱼篮!
怎不忆江南?
食在人间,苏杭流连;红绿青影,并叶藕莲!
怎不忆江南?
食为天,忆更切!因此,有《江南味道》来品,真的太契合!
这是部讲述江南多地美食的纪录片,每集说一地,更有一地说一肆,娓娓道来,观之色形,恰闻味香!
20多分钟就足以让您舌尖充满欲体验的激情!
该人文纪录片共八集,由台湾资深纪录片导演陈建鄂执导,作为《中国味道》系列纪录片的首部作品,由良友(北京)文化传媒公司出品。
第一集:
以苏州数位中国烹饪大师的精湛厨艺,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江南味道中“不时不食”的精髓。
酱汁肉、青团子、乌米饭、刀鱼……家喻户晓之美食!从季节与食材选取的角度,解读江南地区“不时不食”的饮食文化。
第二集:
醉庐主人刘汉林,原本是个画家,因为妻子向往安宁闲适的田园生活,才搬到杭州郊区的山林中,开了一间私家菜馆,取名“醉庐”。
述说江南文人的美食哲学。体现了“江南味道”之道。
第三集:
苏州东山,陆巷古村农家菜+怀德堂(古玩店)掌柜袁卫东,述说苏州味道之来龙去脉。
太湖人,始终延续着祖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村当地村民袁卫东,依靠家乡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开办了一间古玩店,有了“袁掌柜”的称号。此外,袁卫东家里还开了间餐馆,主要由父母与妻子打理经营。餐馆主营馄饨、雪饺、菜饭等东山小吃。以袁掌柜为代表的东山人,在充分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的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不断感受着苏州味道所散发的诗意与美好。
第四集:
兄弟二人,一耕一读。繁华与幽静,人生的道路!
建德山区汪友鸿、汪友涌兄弟。哥哥大学毕业后上海工作,曾经一度成为华为早期的精英管理层。弟弟务农,成为地道农民。
兄弟俩感情一直很好。6年前,哥哥回到杭州开设私房菜“耕读堂”。为了让食材尽可能保持新鲜,包下老家270亩山头和一水库。由弟弟负责种植、饲养,食材每日发往哥哥“耕读堂”做原料。
第五集:
专事杭州本土菜的叶马茶楼,楼主马敏冬,妻子叶蓓蓓。夫妻店---“叶马”分别取自夫妻俩名字中的一个字。
食材原料都来自农家定点供应,保持了最简单最原始的风味,做法也不花哨,菜名也实在。“咸肉土鸡”、“清蒸白条”、“葱焖大鲫鱼”、“酒糟大黄鱼”......
第六集:
祖籍千岛湖的富阳人,美食博主!
在老家杭州青芝坞开设一家餐厅,以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作为一个标准的“吃货”,笑笑总是喜欢琢磨各种菜肴的新奇做法,甚至考取了西餐资格证。“中菜西做”成为她的创意美食的核心特色。作为现代江南年轻人的代表,笑笑的无国界料理主张,让更多江南本地人可以不出家门,就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使江南味道中又多了一层创意和情趣。
第七集:
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法国人帕斯卡,来自朗德地区!特别喜欢走在乡间与江南当地的农民攀谈,怀揣着对中国茶叶的浓厚兴趣,90年代初就来到中国,并从此扎根下来,在杭州开设法国餐馆。
依靠绝妙的厨艺,结识了自己的中国妻子施虹。他对于原料的选择近乎苛刻,会自己去食材产地亲自看过,并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他认为,这样一来,既能保证自己餐厅的原料品质,又能为当地农民增加一份收入。
第八集:
千年古镇双林,有家江南传统的百年糕饼店!
古镇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保留下很多风俗习惯,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吃年糕的习俗就一直传承下来。而王新泉一家三口所经营的新泉糕店,已经历经了五代人,其制糕手艺已逾百年。双林人对糕点的重视与需求,从王新泉一家三口每日忙碌的身影中便能清晰可见。王新泉卖的糕点既是镇里人的赠礼佳品,又是邻里街坊喜爱的茶点早餐。
我自己一季:
江南食物,多有求原汁原味;年月更迭,现在五湖四海杂陈,求全亦难全,很可能碧螺虾仁的旁边飘散重庆老码头呢!
美食在人间,寻常百姓家!
因此我们看见片中更多着墨于市井五味,其间有高手大厨、有传承百年、也有洋在中用!
总之,忆江南,江南人可得味道!
大多数单集的主人公,都不约而同亲自奔赴田间地头,桥头甏瓦,选择食材,法国人XX说的直接,菜市里卖的,担心有各类化学合成或者农药超量残留,因此,长期定向择取,放心,安心,宁心!
且都市中产阶层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注重餐桌安全性,也愿意为这个安全性,买单!
江南,可以在眼里;
江南,可以在舌尖;
江南,可以在记忆!
《江南味道》观后感(八):时令
的确是冲着这个纪录片的标题看的这部片子。出国久了,难免怀念家乡的食物,家乡的油菜花。
在国外,混在一群北方人中间,过年的时候好几个人一起包着饺子,聊着天,总觉得这里面少了点什么。瞬即聊起大家过年的时候吃什么,这就发现有这般不同。我家每年三十晚上都是十样菜,有十全十美之意。不管母亲都多忙,三十那天她总要凑出十样菜来,而且每道菜都有她的说法:芋头------遇好人、猪血------发血财等等。
每每跟朋友聊天,就越深刻地体会到淮扬菜,主要是靠的食材本身,也就是所谓的时令。有时候朋友聊天,他们会让我做一道我们当地的食物。无奈,国外食材有限,能买到的当地食材也就剩下青菜了。而且买了无数次,就只有一次买到了超级嫩的青菜,那一次我就简单把青菜烧了个汤,朋友们赞不绝口。后来怎么也没有买到嫩嫩的青菜,也就只能用油炒炒,榨出点青菜香,作罢。
不管是江南还是淮扬,大致是相同的。食材种类之多,可选余地之大,做法之多,让远离家乡的旅人无时无刻不想念。
《江南味道》观后感(九):只能随便看看
去年行《舌尖》,现在出来个《江南味道》。一下午一口气看完八集,我感觉它要表达的意思是:菜场里的菜是不能吃的,全是农药或者有问题的。
这片子到底想表达啥,立意上头没表现清楚。编剧思路不入流,很多集拍的都跑偏,感觉无重点。尤其第一集,你讲个时令,结果讲到最后全是清明前后的菜。每集集与集之间重复内容很多,交集和连贯性也少。所谓江南基本讲的都是杭州。讲茶叶就有3集,其中两集提到了碧螺春虾仁的制作。为啥其中一集不讲龙井虾仁呢?挨下来就是笋和鱼反反复复,后面讲来讲去又回到了第一集,做菜看的是时令。
摄制组应该有广告费,这个片子应该叫苏浙一代有机餐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