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东欧男孩》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东欧男孩》经典观后感10篇

《东欧男孩》是一部由罗宾·坎皮略执导,奥利维尔·雷堡汀 / 基里尔·叶梅利亚诺夫 / Daniil Vorobyov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欧男孩》观后感(一):“什么让我们在一起”——《东方男孩》的欧洲统一梦

“什么让我们在一起”是法国电影《东方男孩》四个章节中第三章的标题。

《东方男孩》首先当然是一部爱情电影,讲述了法国中产阶级男人丹尼尔和东欧男孩马列克由肉体买卖关系发展到爱情关系并终于“在一起”的曲折过程。但是因为两个主人公的国族身份,电影很明显还具有政治影射的层面,即对西欧和东欧、东欧内部、欧洲大陆各国族等等关系的梳理。而标题《什么让我们在一起》这八字已然明确表达了编导罗宾?坎皮略对于欧洲大陆各国族“在一起”的诉求,并且显然也已经找到了实现这个统一梦的关键。

那么,关键是什么?

一、 东方和世界

虽然丹尼尔雇佣的保洁阿姨来自菲律宾,在第四章《霍特宾馆?地牢和龙》里也有很多黄皮肤的非法移民,但是根据剧情发展判断片名《东方男孩》的“东方”并不指向和法国隔着千山万水的远东。罗宾?坎皮略在《东方男孩》里目力所及的世界仅限于欧洲大陆,他的东方因此仅指东欧。

《东方男孩》影片名称用“东方”起首,很难不让人猜想电影将着力于展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因文化差异造成丹尼尔和马列克交往的各种障碍和冲突。虽然东欧和西欧之间的文化差异没有远东和法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大,但是小差异不等于无差异。比如宗教信仰,即使都以基督教为主流,但法国主导的是天主教,而东欧主导的是东正教。再比如法国是最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乌克兰等东欧国家在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才结束共产主义进入资本主义。只是猜想终归只是猜想,电影根本没有涉及这些形而上意识形态的领域。罗宾?坎皮略关注的是更为基本的吃穿住行、谈情说爱,而这些领域在法国人和东欧人之间是你有我有,并无二致。

马列克是来自车臣的乌克兰裔非法难民。他和一帮来自俄罗斯、摩尔多瓦、土耳其斯坦、乌克兰的男孩们混迹在巴黎北站,以坑蒙拐骗为业,顺便也出卖青春肉体。正是后一点让他勾搭上了中年大叔丹尼尔。第一章《女王大街》除了勾搭的重头戏,罗宾?坎皮略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描绘这群男孩们在车站晃晃悠悠的生活,他们喜欢吃全球化的快餐,还有一组镜头特别表现了他们得到一双耐克球鞋的兴奋。第二章《我是人质》里,丹尼尔因为非法召妓所以被男孩们要挟,并入室洗劫了他的家。在洗劫之前男孩们用丹尼尔的苹果电脑玩游戏,在客厅里伴着电子舞曲跳舞。再之后进入第三章《什么让我们在一起》,马列克瞒着伙伴们和丹尼尔偷偷来往,丹尼尔提出每月的包养费但是马列克宁愿要一部苹果手机。因为偶尔会留宿,马列克希望丹尼尔给遭劫的家再添一台电视机,第二天丹尼尔便扛回了一台三星电视机。耐克、苹果、三星、快餐、电子游戏、电子舞曲,《东方男孩》里随处可见的都是这些西方的、现代的、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标签。来自东方的马列克及其伙伴们热烈拥抱着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没有人回头看一看自己出身地的文化传统,并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坚持传统。

除了马列克被同伙控制这一外界的障碍以及因此引发的冲突,丹尼尔与马列克之间唯一的差异和障碍便是语言。第一次在北方车站勾搭,丹尼尔问马列克姓名,结果马列克用英语回答:“抱歉,我不会法语。”后来法语的教学便成为他们一项爱情活动,“手”、“手指”、“手臂”、“肩膀”、“胸部”、“乳头”、“脖子”、“下巴”、“嘴”、“笑容”、“我的笑容”、“你的笑容”。

在罗宾?坎皮略的镜头下语言被搭建成一座沟通的桥梁,他让丹尼尔和马列克从身体跨向精神,他们带着“笑容”带着希望前行。

同样关于语言,希腊导演赛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永恒与一日》却恰恰与《东方男孩》相反,在该片中语言是向后退的。老诗人亚历山大计划续写19世纪希腊民族诗人的一首长诗,他曾经向老年痴呆的母亲倾诉:“为何我一生都在漂泊?为何当我难得有机会使用我的母语时我才有家的感觉?当我仍能从寂静中寻回失落或遗忘的话语,我的脚步才会再次回荡家中?”但是这个续写计划难以为继,除了因为他罹患绝症来日无多,更因为母语已经失落已经被遗忘。所以在《永恒与一日》,语言是无望的。

诗歌失去了栖息的语言,亚历山大失去了他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的祖屋。因为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祖屋被女儿女婿卖给开发商将拆除改建成公寓楼。同样失去家的还有被亚历山大赎救的阿尔巴尼亚小男孩。小男孩跟随老乡塞林逃离被战火摧毁的家乡,在希腊短暂停留,却不想落入了人贩子的魔掌。小男孩得救了,塞林却在意外中丧生。葬礼上,小男孩吟唱着一首挽歌:“哦,塞林!海洋如此辽阔,你将前往何方?我们将前往何方?就算有险峰山涧、警察军人,我们也从未退宿。如今我面对无尽海洋。夜晚我见到母亲,悲伤伫立门口。那是圣诞夜,山峰覆雪,铃声响亮。但愿能听你畅谈那些港口,马赛、那不勒斯,和那辽阔的世界。哦,塞林!说说这个世界!哦,塞林!说吧!”亚历山大失去了家,小男孩失去了家乡,亚历山大跟小男孩告别:“你将踏上旅程,走遍港口,走遍世界。”世界很大,何方是家?

而马列克幸运地在丹尼尔这里找到了家。有一场两人在超市购物的戏,推着购物车冲着镜头走来,马列克坦诚他的真名是罗斯兰,在车臣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但就在这场戏里罗宾?坎皮略却意外插入了一个丹尼尔家的空镜头,镜头沿着房间走廊往里推。之后再次切回超市。为什么要插入这个空镜头?这并不是平行蒙太奇,因为在房间里没有另一个情节发生。但细思下来却会发现这是罗宾?坎皮略的神来一笔,它隐隐约约表现出在马列克心里丹尼尔的家已经代替了他失去的家。

当然最后丹尼尔帮马列克摆脱了团伙的控制,并通过法律程序收养马列克为儿子,正式成为一家人。如果说赛奥?安哲罗普洛斯对世界对人生是悲观的,他的视角是回望的;那么,罗宾?坎皮略在《东方男孩》里对爱情对人生对世界肯定是乐观的,他注重的是当下和未来。无论曾经的东欧和西欧是否属于两个阵营,终究属于同一个欧洲。

二、 男孩和男孩们

《东方男孩》的英文名是Eastern Boys。Boys是复数,确切的中译名应该是《东方男孩们》,除了马列克,还包括他的同伙。

男孩们的团伙结构明显取自现实。大BOSS控制着所有成员的身份证和护照,所以马列克不能随意脱离团伙,一如苏联在解体之前对东欧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控制。即使苏联已经解体多年,俄罗斯依然对东欧各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2014年春乌克兰的内战便是向西方(欧美)转还是向东方(俄罗斯)靠拢的分歧所致。

关于这三方,罗宾?坎皮略在电影中设计了一个别具深意的意象,当丹尼尔决定要马列克脱离团伙的时候,窗外刚好飞过三架军用飞机,而且这个军用飞机的意象连续出现了三次。紧接着的故事便是丹尼尔前往霍特宾馆拯救被大BOSS囚禁的马列克。所以那三架军用飞机绝对不是拍摄时偶然飞过窗外,它们预示的是一场战争,是丹尼尔、马列克和大BOSS三人之间的战争,在象征意义上则指向西欧、东欧和俄罗斯。

当然,现实远比电影复杂,至今乌克兰内部还存在亲西方还是亲东方的分歧,而电影在第三章结束时马列克就已经完全与丹尼尔结成了同盟。罗宾?坎皮略通过五场床戏一步一步完成了这个结盟的过程。

第一场,马列克主动送上门希望完成在北方车站协议的买卖。马列克在床上全程背对着丹尼尔,完事后他接过五十欧元便一声不吭地离开。

第二场,马列克又主动送上门,不过这一次他在床上和丹尼尔面对着面,甚至双臂环上了丹尼尔的脖子。完事后也没有立即离开,却怡然地拉上被子睡了一觉。之后更是自己去厨房找了吃食。

第三场,这一次是在上床之前进食,而且是两个人一起。事毕后则是两个人在床上教学法语的那段情节,语言随着指尖在两个人之间流淌。可惜这场床戏的收场并不愉快,丹尼尔希望马列克做一个艾滋的检查,马列克觉得受了侮辱愤而离去。而丹尼尔也抱怨马列克为什么“从不在这过夜?”

第四场,马列克开门见山告诉丹尼尔当天可以留下过夜。然后两个人慢慢吃饭洗漱。上一场的吃饭是隔着窗玻璃拍摄的一个短镜头,没有声音。这一场的吃饭是一组镜头,丹尼尔忍不住想要抚摸马列克,马列克傲娇地拒绝了:“吃东西的时候不动手动脚。”在床上丹尼尔情难自禁地颂扬马列克的美,一寸一寸亲吻他的身体。马列克幸福地微笑。

在第五场床戏之前是那场重要的超市购物戏,马列克跟丹尼尔坦诚他被战争摧毁的家世。被震惊了的丹尼尔回家后一直沉默无言,当晚甚至拒绝了马列克主动的求欢。这最后一场床戏以失败告终。

上床之前面对沉默的丹尼尔,马列克曾经爆发。

马列克:“为什么不相信我?我说的是事实。”

丹尼尔:“冷静点,马列克。我相信你。”

马列克:“罗斯兰!”

丹尼尔:“罗斯兰。是的……”

马列克:“你甚至不相信我叫罗斯兰。”

丹尼尔:“我需要时间适应。改变称呼并不那么容易。”

马列克:“如果你不相信我叫罗斯兰,那你根本不会相信我的一切。这不对。我的名字,你不在意。我的家庭,你不在意。炸弹、战争,你不在意。这些都是真的。我没开玩笑。用法语怎么说‘信任’?”

丹尼尔:“信任。”

马列克:“我信任你。”

丹尼尔:“你信任我。”

马列克:“而你呢?你不信任我。”

其实丹尼尔不是不信任马列克。他用之后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的信任。他不再和马列克上床,继而为马列克将书房改造成另一间卧室,因为“我不想再和你做生意。” 并且希望马列克能找一份正当工作,因为只有等某天马列克独立了强大了而不只是一个战争遗孤,两个人才能摆脱买卖的剥削关系,才能在平等的前提下发展一段真正的感情关系。

五场床戏两个人,是一个循序渐进关系慢慢改变的过程,马列克从开始的冷漠抗拒到主动示好,而丹尼尔则是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热情洋溢,进而跨入一个实际性的阶段,为马列克也为两个人的未来做长远规划。他们将彼此的未来托付给对方。

三、 信任

安德烈?德尔沃是比利时著名导演,而比利时是法语区和德语区交汇的地方,鉴于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可能的冲突他曾经发表如下观点:“仅仅让多种语言共存,让多种文化自我在一个空间中共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考虑文化的‘交流’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人。” ①虽然《东方男孩》放弃了东欧和西欧在文化层面的差异和冲突,着重于政治对人造成的阻隔,但把德尔沃句子里的文化替换成“人”、“国家”、“民族”却可以十分妥帖地表达罗宾?坎皮略关于欧洲大陆统一的梦想。丹尼尔和马列克在电影里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对方,就是西欧和东欧就是整个欧洲大陆国族之间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对方。电影完成了目标;现实,任重道远。

建立、激发、完善的关键是什么?“在一起”的关键是什么?正是马列克所要求的那个“信任”。

参考书目:

① 弗雷德里克?索谢:《安德烈?德尔沃:欧洲电影备忘录》,第3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东欧男孩》观后感(二):东欧男孩

嗯 严格来说 算是第一次写影评

chapter 1:女王大街 男人邂逅男孩

主人公:丹尼尔对男孩“马列克”应该是属于那种一见钟情类型的,要不然不会为此在开场追寻男孩的踪迹那么久。当然漂亮的脸蛋是吸引人的关键。(其实不管是同志亦或者异性恋,初始看对眼都是因为被皮囊吸引的吧,但是有那么一点要说就是 我觉得都不美呀 美在哪里??? 是不是我审美观出现问题额 ?)

之后引狼入室导致家里被非法移民组织团伙搬空,那个时候镜头连续几次一直刻画主人公和男孩的眼神交流。(原本主人公还以为团伙只是想在自己家白吃白喝一顿,却没想到这一切都只是为后来明抢做铺垫)接着第三章节来了,男孩主动上门性服务交易,而主人公在2次犹豫后居然答应了。此处觉得有点突兀,后来转眼一想。在上一章节的最后有铺垫:“非法移民团伙的Boss因为自己小弟不小心碰了一下,而大为恼火出手直接打伤小弟,简直太狠了”由此可见主人公是有考虑到男孩“马列克”所处环境的,此处也体现出男孩虽然出卖了主人公,但是在主人公心目中:对男孩的欲望仍占优势。我不知道做爱是不是真的可以生情(因为我没做过 ~ 汗 !!!)但是“日久生情”这句古话应该还是有道理的。(此处省略解释。。。。。。)

渐渐的男孩开始对主人公开始信任别且暗生情愫,随着情节娓娓道出男孩的生活环境和遭遇,而此刻作为已知命年龄的主人公流露出的除了爱(爱情)还有像长者的关怀的情愫,给予男孩尊重并指引道路。第四章节:两个人在一起要有出路就必须让男孩脱离背后的魔掌。故事发展很快,同时情节也很惊心。基本每一步都扣人心弦且表现出了主人公缜密的心思。最后自然是皆大欢喜,两人顺利滚到一起。

其实让我心动的不是他们的爱情,因为男孩是否对主人公产生爱情我都无法知晓,因为我看到的只是男孩在父母皆亡且祖国动荡的时局条件下:缺少依靠,缺少关怀和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貌似男孩还停留在一 ,二阶段。而当主人公主动伸出援手且如此信任并爱他,我觉得更多的是感动和需求。当人过惯了动荡且不安的生活,此刻如果有一个稳定且温暖的港湾可以停靠,是个人都会努力的往进挤吧?

以上仅为愚见 因为刚看完所以发表下想法。

《东欧男孩》观后感(三):順我者昌

#影# 《東歐男孩》《Eastern Boy》7/10

中年發福男在火車站找Money Boy,想不到卻陷入東歐黑幫的陷阱被洗劫一空,。MB缺錢找回他賣肉,兩個人居然就好上了。MB想脫離幫派被打,中年男深入虎穴救人……

習慣了法國電影的極端化、輕喜劇和什麼都要裸的畫風,這部話題嚴肅但又點到即止隔靴抓癢,左右不是味道。導演要把車臣戰爭、東歐滯留難民、無業青年等社會熱點融為一體,但又不給任何出路,總覺得鏡頭背後有隱隱約約的自大和優越感: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就因為愛上一個人,英雄地去“拯救”他,但同時卻出賣了他賴以生存的原生群體。為什麼只有這一個是值得救的,而其他那些就應該進監獄或者被慳返?導演選擇對個體的憐憫,但卻往這個群體潑上一盆污油,對於法國國內日益膨脹的排外情緒,這片子簡直就是默默火底加柴。

畫面感和鏡頭語言控制的再美麗,失去了推動社會的正面意義,無法喜愛。

《东欧男孩》观后感(四):令人不解的爱!

这部电影很奇特,最原始的欲望开始,在黑色的危险陷阱中破土萌芽,在肉体的欲望中升华,在争执怀疑中重新寻找定位,在濒临死亡的绝境中回到亲人的简单温暖。

最让人称赞的部分是,台词出奇的少,画面干净,把很多时间交给演员去演绎,给观者留下很多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两个主演一个不惑之年成熟内敛,但内心依然想要找寻告别孤单的渴求;一个青春年少冲动简单,早年战争的动乱带给他的不安如影随形的折磨着他。一个渴望安定的温暖,一个想要找人来照顾,于是他们就在不可能的情况之下,令人不解的相爱了。——这样的爱,放在以前,我肯定会认为是天方夜谭,可现在对于已经而立的我而言,竟然有一丝的感动,因为这种不安和渴望,如影随形。

对于很多敏感的话题,比如移民,MB之类,并没有在道德上批判,而是告诉我们他们为何成为这样!谁都有故事,可Ta的故事可信吗?是真的吗?除了Ta谁又真的知道吗?换而言之,能找个人相信你说的故事,而你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你是幸运的。

电影中有个细节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最后敢于直面这帮东欧gang的人竟然是一个黑人女子——一个可能在一个白人主导的社会中收到种族歧视的人,让人颇为值得玩味!

而哪句反复出现的“这是不对的!”仿佛是一种控诉,对这个社会不公的不满,对战争摧残的不满,对寻求真爱的路上的不满,对这世界多数人不理解少数人世界的不满!只不过,就算是不对的,又能如何呢?

还有这电影算是有个Happy Ending,只是现实的世界里未必也是如此。

唯一的不足就是影片太长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中有很多部分可以压缩。

《东欧男孩》观后感(五):是幸运还是不幸?

很棒的电影,用很温情的手段,点亮了一个人的人生,却摧毁了一群人的梦想。虽然片中的小团伙头目面目可憎,可最终在停车场遇见警察立刻蹲在地上默不作声的无奈还是让人心生不忍,最终在daniel家俯瞰巴黎的落地窗前嚎啕大哭更是把电影推向了高潮。非法移民内部的混乱,暴力,黑暗,爱情,和无助,一览无遗。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男二号一样幸运,遇见爱自己的人将自己救离苦海,这部电影表象传达的男男版灰姑娘的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可取的。在巴黎欢庆节日的爆竹声中,有些读出了快乐,可对有些人却是想要急切摆脱的噩梦。仿佛那激烈的战火,在数年千万里路的逃亡后,一路追到了巴黎,再没有藏身之地。所以可以想象,daniel的一个拥抱,是怎样温暖了小男二的心。但在巴黎,不只有一个被战争摧残过的孩子,其他人呢,是不是也有一个明亮温暖的家,一个爱自己的人,一个温暖的怀抱?

影片中很妙的选择了黑人女孩作为小团伙住的宾馆的看门人。同是移民的处境,一个非法和一个合法的区别, 很好的对称了各自的社会处境。也因为彼此根源的共同性-移民,所以宾馆中才存在这样一个黑色地带,寄宿那些非法移民。

电影很讽刺的地方就在于,最终daniel以法国公民的身份领养了男二,以一个英雄的姿态。但是法国这个国家, 却对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非法移民们紧紧的关上了大门。

《东欧男孩》观后感(六):“什么让我们在一起”——《东方男孩》的欧洲统一梦

“什么让我们在一起”是法国电影《东方男孩》四个章节中第三章的标题。

《东方男孩》首先当然是一部爱情电影,讲述了法国中产阶级男人丹尼尔和东欧男孩马列克由肉体买卖关系发展到爱情关系并终于“在一起”的曲折过程。但是因为两个主人公的国族身份,电影很明显还具有政治影射的层面,即对西欧和东欧、东欧内部、欧洲大陆各国族等等关系的梳理。而标题《什么让我们在一起》这八字已然明确表达了编导罗宾?坎皮略对于欧洲大陆各国族“在一起”的诉求,并且显然也已经找到了实现这个统一梦的关键。

那么,关键是什么?

一、 东方和世界

虽然丹尼尔雇佣的保洁阿姨来自菲律宾,在第四章《霍特宾馆?地牢和龙》里也有很多黄皮肤的非法移民,但是根据剧情发展判断片名《东方男孩》的“东方”并不指向和法国隔着千山万水的远东。罗宾?坎皮略在《东方男孩》里目力所及的世界仅限于欧洲大陆,他的东方因此仅指东欧。

《东方男孩》影片名称用“东方”起首,很难不让人猜想电影将着力于展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因文化差异造成丹尼尔和马列克交往的各种障碍和冲突。虽然东欧和西欧之间的文化差异没有远东和法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大,但是小差异不等于无差异。比如宗教信仰,即使都以基督教为主流,但法国主导的是天主教,而东欧主导的是东正教。再比如法国是最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乌克兰等东欧国家在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才结束共产主义进入资本主义。只是猜想终归只是猜想,电影根本没有涉及这些形而上意识形态的领域。罗宾?坎皮略关注的是更为基本的吃穿住行、谈情说爱,而这些领域在法国人和东欧人之间是你有我有,并无二致。

马列克是来自车臣的乌克兰裔非法难民。他和一帮来自俄罗斯、摩尔多瓦、土耳其斯坦、乌克兰的男孩们混迹在巴黎北站,以坑蒙拐骗为业,顺便也出卖青春肉体。正是后一点让他勾搭上了中年大叔丹尼尔。第一章《女王大街》除了勾搭的重头戏,罗宾?坎皮略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描绘这群男孩们在车站晃晃悠悠的生活,他们喜欢吃全球化的快餐,还有一组镜头特别表现了他们得到一双耐克球鞋的兴奋。第二章《我是人质》里,丹尼尔因为非法召妓所以被男孩们要挟,并入室洗劫了他的家。在洗劫之前男孩们用丹尼尔的苹果电脑玩游戏,在客厅里伴着电子舞曲跳舞。再之后进入第三章《什么让我们在一起》,马列克瞒着伙伴们和丹尼尔偷偷来往,丹尼尔提出每月的包养费但是马列克宁愿要一部苹果手机。因为偶尔会留宿,马列克希望丹尼尔给遭劫的家再添一台电视机,第二天丹尼尔便扛回了一台三星电视机。耐克、苹果、三星、快餐、电子游戏、电子舞曲,《东方男孩》里随处可见的都是这些西方的、现代的、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标签。来自东方的马列克及其伙伴们热烈拥抱着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没有人回头看一看自己出身地的文化传统,并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坚持传统。

除了马列克被同伙控制这一外界的障碍以及因此引发的冲突,丹尼尔与马列克之间唯一的差异和障碍便是语言。第一次在北方车站勾搭,丹尼尔问马列克姓名,结果马列克用英语回答:“抱歉,我不会法语。”后来法语的教学便成为他们一项爱情活动,“手”、“手指”、“手臂”、“肩膀”、“胸部”、“乳头”、“脖子”、“下巴”、“嘴”、“笑容”、“我的笑容”、“你的笑容”。

在罗宾?坎皮略的镜头下语言被搭建成一座沟通的桥梁,他让丹尼尔和马列克从身体跨向精神,他们带着“笑容”带着希望前行。

同样关于语言,希腊导演赛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永恒与一日》却恰恰与《东方男孩》相反,在该片中语言是向后退的。老诗人亚历山大计划续写19世纪希腊民族诗人的一首长诗,他曾经向老年痴呆的母亲倾诉:“为何我一生都在漂泊?为何当我难得有机会使用我的母语时我才有家的感觉?当我仍能从寂静中寻回失落或遗忘的话语,我的脚步才会再次回荡家中?”但是这个续写计划难以为继,除了因为他罹患绝症来日无多,更因为母语已经失落已经被遗忘。所以在《永恒与一日》,语言是无望的。

诗歌失去了栖息的语言,亚历山大失去了他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的祖屋。因为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祖屋被女儿女婿卖给开发商将拆除改建成公寓楼。同样失去家的还有被亚历山大赎救的阿尔巴尼亚小男孩。小男孩跟随老乡塞林逃离被战火摧毁的家乡,在希腊短暂停留,却不想落入了人贩子的魔掌。小男孩得救了,塞林却在意外中丧生。葬礼上,小男孩吟唱着一首挽歌:“哦,塞林!海洋如此辽阔,你将前往何方?我们将前往何方?就算有险峰山涧、警察军人,我们也从未退宿。如今我面对无尽海洋。夜晚我见到母亲,悲伤伫立门口。那是圣诞夜,山峰覆雪,铃声响亮。但愿能听你畅谈那些港口,马赛、那不勒斯,和那辽阔的世界。哦,塞林!说说这个世界!哦,塞林!说吧!”亚历山大失去了家,小男孩失去了家乡,亚历山大跟小男孩告别:“你将踏上旅程,走遍港口,走遍世界。”世界很大,何方是家?

而马列克幸运地在丹尼尔这里找到了家。有一场两人在超市购物的戏,推着购物车冲着镜头走来,马列克坦诚他的真名是罗斯兰,在车臣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但就在这场戏里罗宾?坎皮略却意外插入了一个丹尼尔家的空镜头,镜头沿着房间走廊往里推。之后再次切回超市。为什么要插入这个空镜头?这并不是平行蒙太奇,因为在房间里没有另一个情节发生。但细思下来却会发现这是罗宾?坎皮略的神来一笔,它隐隐约约表现出在马列克心里丹尼尔的家已经代替了他失去的家。

当然最后丹尼尔帮马列克摆脱了团伙的控制,并通过法律程序收养马列克为儿子,正式成为一家人。如果说赛奥?安哲罗普洛斯对世界对人生是悲观的,他的视角是回望的;那么,罗宾?坎皮略在《东方男孩》里对爱情对人生对世界肯定是乐观的,他注重的是当下和未来。无论曾经的东欧和西欧是否属于两个阵营,终究属于同一个欧洲。

二、 男孩和男孩们

《东方男孩》的英文名是Eastern Boys。Boys是复数,确切的中译名应该是《东方男孩们》,除了马列克,还包括他的同伙。

男孩们的团伙结构明显取自现实。大BOSS控制着所有成员的身份证和护照,所以马列克不能随意脱离团伙,一如苏联在解体之前对东欧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控制。即使苏联已经解体多年,俄罗斯依然对东欧各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2014年春乌克兰的内战便是向西方(欧美)转还是向东方(俄罗斯)靠拢的分歧所致。

关于这三方,罗宾?坎皮略在电影中设计了一个别具深意的意象,当丹尼尔决定要马列克脱离团伙的时候,窗外刚好飞过三架军用飞机,而且这个军用飞机的意象连续出现了三次。紧接着的故事便是丹尼尔前往霍特宾馆拯救被大BOSS囚禁的马列克。所以那三架军用飞机绝对不是拍摄时偶然飞过窗外,它们预示的是一场战争,是丹尼尔、马列克和大BOSS三人之间的战争,在象征意义上则指向西欧、东欧和俄罗斯。

当然,现实远比电影复杂,至今乌克兰内部还存在亲西方还是亲东方的分歧,而电影在第三章结束时马列克就已经完全与丹尼尔结成了同盟。罗宾?坎皮略通过五场床戏一步一步完成了这个结盟的过程。

第一场,马列克主动送上门希望完成在北方车站协议的买卖。马列克在床上全程背对着丹尼尔,完事后他接过五十欧元便一声不吭地离开。

第二场,马列克又主动送上门,不过这一次他在床上和丹尼尔面对着面,甚至双臂环上了丹尼尔的脖子。完事后也没有立即离开,却怡然地拉上被子睡了一觉。之后更是自己去厨房找了吃食。

第三场,这一次是在上床之前进食,而且是两个人一起。事毕后则是两个人在床上教学法语的那段情节,语言随着指尖在两个人之间流淌。可惜这场床戏的收场并不愉快,丹尼尔希望马列克做一个艾滋的检查,马列克觉得受了侮辱愤而离去。而丹尼尔也抱怨马列克为什么“从不在这过夜?”

第四场,马列克开门见山告诉丹尼尔当天可以留下过夜。然后两个人慢慢吃饭洗漱。上一场的吃饭是隔着窗玻璃拍摄的一个短镜头,没有声音。这一场的吃饭是一组镜头,丹尼尔忍不住想要抚摸马列克,马列克傲娇地拒绝了:“吃东西的时候不动手动脚。”在床上丹尼尔情难自禁地颂扬马列克的美,一寸一寸亲吻他的身体。马列克幸福地微笑。

在第五场床戏之前是那场重要的超市购物戏,马列克跟丹尼尔坦诚他被战争摧毁的家世。被震惊了的丹尼尔回家后一直沉默无言,当晚甚至拒绝了马列克主动的求欢。这最后一场床戏以失败告终。

上床之前面对沉默的丹尼尔,马列克曾经爆发。

马列克:“为什么不相信我?我说的是事实。”

丹尼尔:“冷静点,马列克。我相信你。”

马列克:“罗斯兰!”

丹尼尔:“罗斯兰。是的……”

马列克:“你甚至不相信我叫罗斯兰。”

丹尼尔:“我需要时间适应。改变称呼并不那么容易。”

马列克:“如果你不相信我叫罗斯兰,那你根本不会相信我的一切。这不对。我的名字,你不在意。我的家庭,你不在意。炸弹、战争,你不在意。这些都是真的。我没开玩笑。用法语怎么说‘信任’?”

丹尼尔:“信任。”

马列克:“我信任你。”

丹尼尔:“你信任我。”

马列克:“而你呢?你不信任我。”

其实丹尼尔不是不信任马列克。他用之后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的信任。他不再和马列克上床,继而为马列克将书房改造成另一间卧室,因为“我不想再和你做生意。” 并且希望马列克能找一份正当工作,因为只有等某天马列克独立了强大了而不只是一个战争遗孤,两个人才能摆脱买卖的剥削关系,才能在平等的前提下发展一段真正的感情关系。

五场床戏两个人,是一个循序渐进关系慢慢改变的过程,马列克从开始的冷漠抗拒到主动示好,而丹尼尔则是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热情洋溢,进而跨入一个实际性的阶段,为马列克也为两个人的未来做长远规划。他们将彼此的未来托付给对方。

三、 信任

安德烈?德尔沃是比利时著名导演,而比利时是法语区和德语区交汇的地方,鉴于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可能的冲突他曾经发表如下观点:“仅仅让多种语言共存,让多种文化自我在一个空间中共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考虑文化的‘交流’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人。” ①虽然《东方男孩》放弃了东欧和西欧在文化层面的差异和冲突,着重于政治对人造成的阻隔,但把德尔沃句子里的文化替换成“人”、“国家”、“民族”却可以十分妥帖地表达罗宾?坎皮略关于欧洲大陆统一的梦想。丹尼尔和马列克在电影里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对方,就是西欧和东欧就是整个欧洲大陆国族之间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对方。电影完成了目标;现实,任重道远。

建立、激发、完善的关键是什么?“在一起”的关键是什么?正是马列克所要求的那个“信任”。

参考书目:

① 弗雷德里克?索谢:《安德烈?德尔沃:欧洲电影备忘录》,第3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东欧男孩》观后感(七):想起一个MB的故事

由《东方男孩》,想起一个MB的故事

年前看过的一个MB故事,具体的内容情节早已在记忆中模糊了。因着今晚的这部电影《东欧男孩》,那些逐渐消逝的人物在脑海中又一点点地轮廓分明。

故事讲述某一个寂寞的夜晚,在经受了长久的压抑之下,一个男人终于按捺不住血液中奔腾的荷尔蒙,按照网路的指引去了一家MB的夜店。

他从诸多不同风格的或英俊或清秀的男子相片中终于选定一位,开了一家星级宾馆,预定好一份精致的晚餐,——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男人自我介绍他平时不是这样开销的,但是因为眼前的这个男孩,他眼眸中的光让他仿佛看到了清晨含着光的露水,又像是养在白玉盏中灵动的蝌蚪,看了说不出的欢喜。他说他做这一切安排的原因很简单,他想给他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他问他哪里的人,多大了,家里还有什么人。男孩虽然一一回答了,但眼神挺好奇,后来男孩问他几点了,——言下之意大概是时间有限吧?

他当时怎么回答的呢,我现在也忘记了,好像是有点尴尬吧,那一瞬间他有点回过神来,他不是在谈恋爱,对面的男孩不是为了爱情来见他的,他和他,不过是一场交易。

他想问他干嘛干这行,又害怕伤到对方的自尊心。忍了又忍,终于切入主题道:你不用担心,多出来的时间我照样付钱给你。

我找你来,是因为我喜欢你。我喜欢你,但不会强迫你,虽然我付了钱。

虽然我付了钱,我还是把选择权交给你。

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对我没有感觉,那你只需要陪我聊聊天就好了。

我看到你快乐,我心里就好过了。

我用我的钱给你买快乐可以吗。

——上面这些话是我凭着记忆打出来的,原话不定是这样,但意思差不多,——不过这个故事的作者不是那么善于文字表达,有点像这部《东方男孩》中的法国大叔,他只想把他的肩膀借给男孩依靠下,靠着那么一点枕席间积得的一点温暖,他愿意陪着车臣男孩走过他生命中最黑暗落魄的那一段。

也许那一个夜晚,便是他这一生,他用那一夜来渡身边的男孩,让那些边缘的畸零人获得一点点爱,——此夜即此生。

有人说我幼稚,是的,我就是幼稚,才会这样疼惜你。

喜欢你,就像喜欢青春时候的自己。

最难忘的,原来最简单。

我把我最美好的爱情为你点燃那一夜的烛光,多希望你能看到。

时间深处的心意,只有经过时间的荡涤,才能如此隽永深长。

《东欧男孩》观后感(八):2016.7.21

“章回体”电影,四个章节转换地干净利落,用场景以分别,切合题目。

两个小时下来,两位男主所形成的关系,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挖出厚度。而从这段“老少恋”里牵扯出来的移民现状,好像已经从情绪里升华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导演对于混乱场面的掌握十分娴熟,室内抢劫的和宾馆的桥段,爆发出蓄意已久的张力,虽然人物微有扁平,东欧少年的依赖倒可以理解,大叔的转变似乎不具有说服力,但亮点不少,包括开头的俯视镜头,空旷的公寓,和混乱的抢劫以及宾馆里所发生的困囚和解救再次困囚,冷静克制的惊悚代入感很强。最后收束的时候,是一个治愈的爱情故事,从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变成了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并且帮助你。

《东欧男孩》观后感(九):如果少年不美

如果少年不美,还有人为他的罪买单吗?

影片叫《Eastern boys》 ,一个法国中产阶级大叔,人到不惑之年,就算前半生阅人无数,再遇鲜美皮囊,还是会本能的悸动,普通人都这样,更何况是审美更敏感的Gay呢? 一支非法移民团伙,为了生计终日在火车站游荡、伺机, 大叔就被其中一个东欧少年吸引,慢慢的步入圈套、引狼入室。

愧疚也好,“盗亦有道”也罢,事后少年还是主动上门完成服务,也许是这位大叔床上温柔加出手阔绰,二人渐渐有了语言交流, 从纯属交易至包养关系, 少年开始真诚。 这让我想到了《蓝宇》,从纯粹的各取所需到不单能用金钱保温的关系。

大叔一直迷恋着少年,他抚摸的是自己曾有的青春,他愿意满足这张面孔的所有要求,付出的同时也在用置换的美慰藉自己。正如《Man in the nude》里的中年作家,枯朽的热情被美色焕发。

本部电影画面不算精美, 中间节奏过快,在二人情感升温时衔接不自然,彼此间的突然信任让较真的观众难以消化,尤其是当你的床伴还是洗劫过你家的危险分子。当然结局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大叔单枪匹马深入虎穴上演一出英雄救美,从此二人名义上升华为父子关系,美人也得到了永久居留权,失足少年金盆洗手,以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圆满背影作为结束镜头。

不是每一个MB都能遇上温情大叔,正如不是每个温情大叔都能为MB的余生买单。

《东欧男孩》观后感(十):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不同

很久没写过电影类的观后感了,这段时期虽然断断续续的看完了《游园惊梦》,《美少年之恋》,《约他去看绝世雪景》,《东方男孩》等。《东方男孩》 讲述的一个从面基变为抢劫, 从交易变为领养。爱在这个影片里无处不在,但是又都是次要的。我看到了活在战火中的人民在现实中的残酷,逃离家园。当欢乐的烟火和炮火声重叠在乌克兰少年脑海中时,他害怕的跑出交易者给他准备的房间,他对交易者说:“你不要我了,你要我离开,那不是卧室,是办公室,你不想要我了。“他内心的惶恐不安被导演运用景别更加的熏染出少年心中那根摆在他面前的救命稻草被压断-交易者没有要和他一起共睡。他心中对交易者的是羁绊还是觉得他是他的一根救命稻草,还是一个每个月可以给自己400欧元,给自己买63G白色苹果手机买皮夹克的宿主。不管是什么他都从交易者大叔身上找到了安全感,信任大叔。

大叔遇到小受的时是在一个火车站,他追着小受,小受和他说我什么都做,去你家好吗?大叔说今天不可以,小受说要去他家,明天去。他们约好了时间,约好了地点,约好了价格。大叔等着一切来临时,等来的确是小受的小伙伴们(一群逃难来法国的难民),大叔惊呆了。大叔被小受的小伙伴们洗劫一空(面基有风险,约炮需谨慎)。第二天大叔照常上班(不得不说大叔果然是大叔,年纪大就是镇定,家里被人搬得只剩下床和沙发。居然还可以如此淡定的去上班,要保姆收拾好房间,有钱的大叔就是帅气),在大叔粘贴家里的钟的时候(连钟都没有留下),小受来了,敲开了大叔家的门,大叔迟疑的让他进来了。大叔在被全家洗劫后终于把小受弄上手了(恭喜大叔了,还有他家的窗帘好高级,瞬间变黑的场景配合着昏暗的灯。本来以为会持续很久浪漫场景,可惜没有过多久,小受就起床走了,留下了床上的大叔). 来看看小受的内心变化吧,第一次小受来大叔家马上就起床走,第二次小受陪着大叔睡了下来。大叔醒来看到身边没有人时马上寻找(其实最有安全感的还是两个人一起醒来,或是看着喜欢的人在自己怀里醒来吧)。看到小受呆萌的坐在自己的餐桌上吃着晚餐,大叔拿出酒杯和盘子一起摆在小受面前。两人吃起晚餐来,小受问着大叔:“为什么你家没有再买一个电视机。”大叔说:“让你朋友把电视机带来就有了。”小受看了看钟就匆匆忙忙的走了(因为要回和小伙伴们一起居住的旅店,不然小伙伴们会生气的)。第三次貌似是小受留宿在了大叔家。(感觉越来越依赖了,两人逛超市,做饭,吃东西,看电视)。大叔对小受的看法是。说,最好一个星期见两次,想他之内的话吧,然后打算包养小受,给他买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到了后来大叔要小受不要去团伙那,要领养他,不要交易这样的关系,会给小受独立的房间,给他领用钱,只要他不在和团伙来往,只要他告诉他每天在哪做了些什么(是要正常的恋爱关系了?),后来大叔为了小受逃离出那个难民社团组织,闯入狼窝,把小受救了出来。难民团伙头领拿着上缴来的钥匙进入了大叔家。看着大叔家空空如也,表情惊呆了,难过了说了一句:“FUCK 。(大叔做得好,再去救小受的时候就把家搬走了)来个大叔和小受的萌照,大叔再教小受法语。(让我觉得再被对象教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浪漫的爱的表现)

法国的浪漫主义依然很大篇幅的在这个电影上出现,但是我觉得要是给这个电影定义的话我想是一个反战片。法国不愧是个浪漫之都,所看过的每个电影都是再用爱,诉说着人性,责任。节奏和场景的运用都带着很隆重的法式浪漫。

    

上一篇:《楼外楼》经典影评集_观后感_影     

下一篇:《小王子》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