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楚国八百年》经典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楚国八百年》经典影评10篇

《楚国八百年》是一部由张晓敏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楚国八百年》影评(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上至一个国家,下至平民百姓,要想生存下来或者实现一定报复,都要观察时代的形式和特点,也就是潮流。楚国在春秋时期,被称为蛮夷,后来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遂学习中原文化,借助其吃苦耐劳的百姓,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统治阶层的革新,楚国发家致富。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仍然是颂扬周礼文化,可是时代已经变了,功利性增强,杀戮性增加,整体性地礼崩乐坏,而楚国没有抓住机会改变,没有任人唯贤,政治体制有带来了分蹦,楚国灭亡。但是,后来的项羽,陈胜吴广都是楚国人,让人看到了楚国人身上的优点,敢于创新,独立自主,刻苦钻研,艺术性的灵感等,都很厉害。

《楚国八百年》影评(二):《初生》和《觉醒》

《楚国八百年》是央视纪录频道前段时间推出的一档历史系列片,拍摄精美,制作精良,以大片的视角和旁白向我们这些无知的华夏儿女们重新讲述了楚国的兴衰,这让刚看完《霍比特人2》原本赞叹《魔戒》三部曲的我更倾向于赞叹我们国家也有如此宏伟的史诗级题材。

刚看见的时候是前几天的最后一集,看见楚怀王伴随着楚国被灭的凄惨一生以及他宅心仁厚的品质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的格格不入。在为他叹息的同时,不禁对严格的贵族周礼传统被法家铁骑蹂躏践踏感到无比惋惜,但我们毕竟生存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放诸现代世界这个准则仍残酷而现实。当时想着一定要把整部片子看完。今天上午和中午抽空看了第一集《初生》和第二集《觉醒》。

《初生》说的是楚人是炎黄集团火神祝融的后裔,被商王朝驱赶到了蛮夷之地荆楚,而荆楚的名字来源有两个说法,一是此地多荆棘,二是伟大的首领夫人难产剖腹,下葬时族人用荆条包裹她的腹部,取名为荆楚以纪念母性。蛮夷之地多贫瘠,楚人不忘自己是火神后人,向往着回归中原。可是商君残暴又强大,这个梦想一直被压制,直到周王姬昌汇集天下力量伐纣,楚国首领熊绎参与并全力相助,成立了新的王朝——周朝。周天子在封分天下诸侯的时候只看血缘关系,看不起蛮夷之地的楚人,有意忽略了他,这给楚人不小的打击。到了他的孙子辈,总算获得一个子爵的封分,封地只有一个村都不到的面积,是诸侯里面最低级的。每次周王要求朝贡,楚王总是被安排做服务工作,到了这一辈去世,楚人不再在意是否被周王认可,也不再积极像周王进贡。这却引起了周王的不满,率兵攻打楚国,楚人运用游击战术挫败周军,给了周军不小打击。

《觉醒》说的是楚国确实蛮夷,弑君的楚怀王拥有强大的进取心,一心想光复楚国,因为认识到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能看得起自己。但是楚国地域狭小,经济文化落后,打战又没有好的兵器,关键是没有铜资源和良好的冶炼技术。冷兵器时代交战就是看谁的兵器好,所以在楚国攻打了权国之后,三度攻打拥有天下铜矿最丰富又是铜矿进贡周朝必经的随国。前两次均以失败而告终,但楚怀王的一生就在征战,一心想使楚国变强大的他在明知自己心脏病要犯这一趟可能回不来的前提下仍坚持出战,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他的死引起全楚军的悲愤,在工兵部队迅速搭桥的辅助下气势汹汹的第三次攻打随国,随国不得不臣服,这也意味着楚国拥有了铜绿山这座巨大的财富。随后楚国的君主继承遗志不断扩张,疆土不断扩大,青铜技术也随之上升,成为春秋历史上的大国。

《楚国八百年》影评(三):不服周

楚国八百年,不过三个字。

不服周。

人恒自辱而后人辱之。

国也是。

楚三户,亡秦必楚。

自尊,才有一天受人尊重。

礼仪道德,

是有门槛的,

在周,是血缘,

在今天,是文明。

西方文明说想再统治世界500年,

视中国为蛮夷之地,

TPP都是绕着中国走的。

中国的答案,

依旧是骨子里的不服周,

一带一路,

自强不息。

法家一统天下,

儒家治世万年,

不服周已然化成所有冠冕堂皇下去洞察人性本质的金钥匙,

未来已经昭然若揭。

在中国,什么东西都要和世界第一比比,

骨子里就这样。

亡美者,

不是项羽,也是刘邦。

不服周,

天佑中华。

《楚国八百年》影评(四):一部野心太大的作品

话分两头的。首先,我个人觉得,我能看到底的片子就算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这真是一部好作品,巧妙地转换语境,强调着楚国兴亡的故事。

这也真是一部野心大过实力的片子。楚国的历史,大概即使再花个8集都未必一定能说明白。视角选的如此之大,前期没什么,后期就开始暴露出短板来。

说这是一部很巧妙的片子,是因为它有着明确的主题与价值观。楚国作为一个从底层屌丝努力奋斗过来出任CEO当上总经理赢取白富美最后死得飘然的家国体系,一定留给你许多喟叹吧?

可是楚国是不是只有这些?黑暗后面隐藏的暗黑版楚国片子不知道为什么刻意省略掉了。整个战国时期楚国做过的坑爹事总之也是一笔带过。前5集大量重复的镜头,看起来颇随意的动画场景,的确是个聪明的拍摄手段。美中不足的是,复原不到位,问题不够一阵见血,导致整部片子看完了很多问题还是一头雾水。所以这可能是个好故事,但算不上一部顶级纪录片。后三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开始发力,赶忙赶慌讲完故事的需求导致了大量楚国末期精彩的历史成了遗珠之憾。如果题目只是叫《楚国800年的政治凝聚力》那么这就没啥好说了。问题你既然是说楚国,就要讲全面一点啊。楚国的巫文化不提。屈原的离骚带过。神女大概是因为怀王过于苦逼以及牵涉到宋玉的关系压根没提。

因为这个片子给了人很高的期待,最后反而有点小失望。希望我在看一部纪录片的时候能够从尽量客观公正的视角对待历史,而不是出于某种倾向的删改。楚人的斗争的确叫人动容,楚国的崛起也让人热血沸腾,但是……这浓浓的政治即视感实在叫人觉得别扭。下次可以把题目改小一点,改专一点,要不,再拍个第二季把没讲清楚的内容都讲一讲。

《楚国八百年》影评(五):浪漫的文明终究无法撼动残酷的历史

中原人崇拜龙,楚国人崇拜凤凰;

熊渠好霸气,封子为王,我是王的爸爸问你们怕不怕哈哈哈哈哈哈,“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别跟我讲道理,老子没文化很可怕。

王霸之气扑面而来好吧!

熊通改权为县,这是春秋时期最早设县,“春秋第一县”。

突然想到南宋灭亡时,“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但春秋时南夷北狄交侵,那岂不是从先秦之前中华文明就不复存在?

春秋时期的战争要师出有名不打不义之战,且讲究“礼”。

城濮之战里晋国用了虎纹骑,谋略文化开始产生。

邲之战后,晋国大败,连逃跑都要楚军教,晋国觉得很丢脸于是找台阶下:晋自城濮之战以来一直打胜仗,所以才没有逃跑经验,不像你们楚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嘴炮祖宗。

武有七德,一个国家动用武力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制止暴力,防止战争,保障强大,巩固胜利,稳定社会,团结人民和发展经济。

止戈为武,才是真正的武功。

“申包胥跪在秦王殿前哭了七天七夜,秦王被他忠诚感动终于派兵。”不不不,哪怕申包胥不哭秦王也会出兵,楚国被灭晋国坐大,这才是政治。

春秋争霸,战国改革。

如果楚悼王未死,吴起变法成功?但吴起代表了典型的法家人格,而楚国文化代表了开放性和兼容性。二者本质不同不能共融。

从大局出发,吴起就是个人才。临死前都要坑一把贵族。(在悼王葬礼出现,贵族迫不及待射杀他,犯下了“丽兵之罪”后七十多家贵族被诛三族)

楚国扩张过程中,王道与霸道兼用,武力与怀柔并重。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李斯是楚人。

合纵连横中各国都是这样的想法,“不去不行,去了也打不赢。”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得不说,我当初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极为震撼。那种字句间漫出来的坚决和果勇,久久难忘。

《楚国八百年》影评(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最后楚怀王被秦国囚禁和楚国被灭国的时候,我是真的好想哭,一种悲凉的感觉。从商朝时期到战国,历经八百年的历史,那么多代楚国君王的努力,就这样覆灭了。不喜欢那种事物由巅峰到衰落的发展过程,就像《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发展也让我很难过。

纪录片里提了周礼在楚国的发展,有点历史常识的应该知道在周朝时期是特别注重礼仪的,孔子也主张恢复周礼。楚国是从蛮夷之地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并不被中原王朝认可,他们的文化也不遵循中原王朝的礼仪文化,各种弑君篡位体现了楚国文化的野蛮性。但是楚国人却梦寐以求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楚人尚武,有过那么几代君王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打败了中原的一些国家,但是却只收获了中原国家的恐惧。

有一个小插曲让我感触很深,楚国跟宋国交战,楚军渡河的时候军阵大乱,这是宋军出战的最佳时机,但是宋国国君却拒绝了出战的建议。理由很简单:两军交战应该双方摆好军阵,不能乘人之危。等楚军过河,摆好军阵之后两军才交战,结果宋军大败,宋国国君也战死。我当时还嘲笑了一下宋国国君的迂腐,但是纪录片继续讲道,那个时候人们遵循的礼仪就是这样的。战争不是为了兼并哪个国家或者获利,更多的是贵族之间的勇气和力量的决斗,必须先下战术约定好时间地点,摆好军阵才能开战。了解不深,仅通过这个纪录片的描述我挺支持周朝的礼仪制度的,公关礼仪课的时候老师就讲过礼是用来规范社会秩序的。试想一下,一个国君可以用自己的王国为代价去遵循礼仪,这是一种怎样的约束力,并且宋国因此战败,却没有一个国家嘲笑他,反而是肯定他的做法,显而易见当时的大环境就是严格恪守礼仪。可是几千年之后的现在,我们好像已经失去了这种礼仪的规范,听到过好多种言论说我们国家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不得不认同。

一鸣惊人典故里的楚庄王带领楚国走向了鼎盛,问鼎中原的也是他,王孙满“在德不在鼎”的回答给了楚庄王很大的触动。自此,楚庄王开始带领楚国学习中原的礼仪文化,使楚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是楚国却因为一昧地推崇中原文化,失去了自己本身文化的魅力。纪录片里也提到了吴越的中原化,北魏鲜卑族的汉化以及金朝女真族的汉化,无一例外得因为全面推崇中原文化失去了自身文化的魅力,甚至带上了中原文化的弊病。想来自己学习别人的经验时应该引以为戒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烂了的话却蕴含着极大的道理。

楚国悠悠八百年,最终也走向覆灭。想想自己的一生跟这一个国家的八百年相比多么渺小,所以自己的那些伤心过往也无须太介意,几百年之后有没有人记得潘玉这个人都是个问题。

《楚国八百年》影评(七):中国自己的纪录片该有的样子

配乐出色,语言出色,叙事和逻辑出色,有浅显易懂的故事,有深刻独到的剖析。最重要的是,情感到位。或许是语言撩人(每次插入筚路蓝缕……繁华落尽……那一段总结词,总随着其崛起而心潮澎湃,随着她败落难过痛惜),或许是人物刻画动人,看个纪录片竟然几乎每集都会落泪。

本来是想借着了解楚国视角来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没对这个在教科书中并未浓墨的国家或此片有太大希冀——但,这个纪录片做到了将楚国化为历史爱好者梦中情人的地步——至于大背景春秋战国的深层浅层知识,也绝未令人失望。

并非平铺直叙事件或史实,而是常常选择一个有鲜明性格、曲折命运的历史人物做切入点,观众随着他的情感历程经历风云变幻,代入感极强。很多纪录片都走这个路子,但自认为八百年是自己见过的,做的最好的。

另外,没有外国人配乐,外国人摄影等等噱头,有真材实料而朴实无华,简洁深沉而不煞有介事,是理想里自己国家和自己历史真正该有的气质。也是极其欣赏本片的原因。

希望看到制作者更多作品。

《楚国八百年》影评(八):了解楚文化的第一课

整体看得出来是很用心在制作的,尤其是真人和动画的配合,确实为文艺的文本加分不少。但是,只有八集的制作,对于“楚国八百年”这样一个算是宏大的命题而言是有些不够的。前几集楚国出于上升阶段的部分描述的还算客观,到秦国作为敌对势力登场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大秦帝国》的对立视角——楚国篇。这算是“日常黑”吧,秦能统一六国自然是有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上的优势的,在这里,说除了政治制度,也就没什么值得再多提一句了,不得不说作为一个西安人我是有点不爽的。楚国很优秀,但没有必要说的是天上有地下无的,好像灭了楚国是中国史上重大损失似的,是,有损失,那么同样的句式我还可以套用在其余五国上,毕竟谁不是老牌强国,历史文化一抓一大把的(微笑)。

说了那么多,还是要推荐不了解楚文化的同学去看一下的,很不错(除了秦国那段)。

:我知道这部纪录片还是因为它的主题曲,能听出楚文化的兴衰,五星推荐。

:第一次看到张宏杰老师真人,总撰稿也是他,怪不得文本的行文方式总有种熟悉的感觉。

《楚国八百年》影评(九):有失央视水准

优点是风格清新,像一副画卷。英雄情结和史诗情怀比较让人过瘾。本来很可能成为今年上半年央视最好的纪录片。

但是!

煽情太多、导演夹带的私货不少。把孙武的事情安在伍子胥身上、乱用“封建”概念等等硬伤太多。

地图穿帮、字幕粗糙、虚拟场景太多而且重复,窃以为要拍春秋战国那种野蛮精悍、阳谋天下的风流阳刚的时代,最好还是用像双旗镇刀客那种蛮荒式的浪漫来表达。

术治亡韩、乱政亡赵、迂政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齐。楚国在纪录片里居然被无限拔高!如果非要拔高到主旋律的高度,秦更合适。从养马部族到东出与六国争天下,及至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于秦!远比楚燕等暮气晨晨的诸侯更使人血脉贲张。还有就是最后一集黑秦黑的真是有点过了。

正如千流瀑说的,这是主题先行肆意裁剪。

《楚国八百年》影评(十):《受挫》和《称霸》——关于文明演变的思索

昨天晚上继续看了《楚国八百年》的3、4集,说的是《受挫》和《称霸》的百余年历史。

楚人因地处蛮夷,经济文化落后,又不循周礼,为中原文化圈所不容。虽然在前几集的历史中已经不断扩张壮大,对各诸侯国产生了震慑和恐慌,但是在齐国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和“尊王攘夷”的大旗下,首次停下了北上的步伐。之后以仁义为尊的宋襄公意图称霸,却被不讲礼制不守诚信的楚人打败,而我们的史书上却未批判宋襄公迂腐,反而称赞他的仁义道德,这便是我们国家历史文明的主流立场的折射。后来晋国强大,虽退避三舍,但仍重创楚国。这里的退避三舍,既是晋文公对楚成王的承诺,更是兵家诈术,他利用楚军将领的狂妄自大不可一世,造成退兵假象,诱敌深入,最后以虎皮伪装马匹,一举击破楚军。楚军打败,称霸之路受挫,城濮之战也将晋文公重耳扶上中原霸主之位。

到了楚庄王时期,他和祖先拥有一样的雄心壮志,但是楚国弑君的传统以及登基时内忧外患的形势都让这位伟大的君主意识到,想要真正称霸,巩固地位,光靠武力是不行的,更要让人内心臣服。于是在对郑、宋等国的战争中,虽然赢得了战争,却一改以往楚国做法未吞并对方,反而礼遇对方的君主,这一点让中原各国开始对楚庄王认同并称赞有加。纪录片中出现了很多成语典故,“蹊田夺牛”、“退避三舍”、“一鸣惊人”等等,都源于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一个不讲诚信礼仪的国家开始重视道德,也预示着文明的力量和楚国真正称霸中原的能力形成。

当然,因为我已经知道最后楚国的结局,不免有些伤怀。楚国从“我蛮夷也,不以中华之号谥”的野蛮部落,到以德服人的中原霸国,最后却由于自己遵循周礼,在讲求结果和效率的竞争社会中凄惨落败,被灭国。因此我们不禁要思索,道德与武力,哪一个才是正途?以法家和儒家为代表,这完全不同的价值理念早就了不同的国运和人生。在王朝建立初期,往往充满着腥风血雨,弑君、篡位、屠杀、战争等等都是获得政治权利的手段,然而拥有权力之后,就需要巩固政权,防止他人阴谋夺权。儒家忠君爱主、修身养性的理念无疑是最佳的思想统治利器。适度则明礼,成为贵族,过度则迂腐,成为败军。法家讲求严苛的法,但仍是建立在君子意志之上的,并非依靠制度约束,因此这种不讲人情的理念最终带来残暴的结局。

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是社会主流,过分讲求规则约束,会在市场竞争中死的很惨。就像当年宋襄公决意要等楚军过河摆好阵仗了才开战,错失良机,最后惨败。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嗅觉灵敏、占据先机,运用各种手腕达到最大经济利益。当然,我们是在文明社会,所有的一切仍需讲求诚信。因为一个失去信用的主体,即使在短期内获得巨额利益,也会失去后路,导致没人愿意继续与他合作,因此也就不可持续。所以在当今世界,应当把握好进与退的关系,这很难,但能权衡好的必然是英才,也就是造就新时代文明前进的主力军。

    

上一篇:《原来是美男》的观后感10篇_观后     

下一篇:《长沙保卫战》观后感10篇_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