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是一部由Nikolaus Stein von Kamienski执导,乌尔里希·图库尔 / 蒂姆·博格曼 / Ralf Dittrich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隆美尔》观后感(一):在一个做狗的时代要选好主人
隆美尔,沙漠之狐,将星熠熠,成功是因为希特勒,失败也因为希特勒。
在非洲,天高皇帝远,隆美尔得以施展手脚,天纵奇才,和蒙哥马利这谨慎的蠢货打了个惊天动地的你死我活,最后却因为后勤而失败了,也败得光荣。
在欧洲,他却因为被希特勒束手束脚,而且判断失误,导致陷入困境,又因为和谋反组织“黑色乐队”有关,被赐死,一代英雄,就此黯然……
我们不妨幻想一下,如果隆美尔不是德国人呢?如果他是美国人?美国在当时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这不仅是左派的观点,这是事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退役老兵生活困难,发起了“向华盛顿进军”的和平示威,后来的名将乔治巴顿就带领宪兵把手无寸铁的老兵们杀了个鸡毛鸭血,如果隆美尔不是纳粹,而是一名美国军人,他染上的就是老兵的血。如果他是俄国人呢?那波兰军官的万人坑肯定就是他挖的。那他是法国人呢?那他肯定是个法奸。那如果他,是个中国人?那他早死了,原因不解释。
总的来说,那个年代,虽然这样说会被人批判,我还是要说,隆美尔把自己的头卖给希特勒,还是找对了买家,作为小清新那一面的希特勒,还是爱惜自己的人才的,而纳粹的罪恶,在那个罪恶年代来说,也不过是最严重而已,一百步和五十步的区别,而被作为疯子那一面的希特勒处决,那也是走狗最终的归宿而已。
《隆美尔》观后感(二):这片子其实还不错
估计看着片子的都是冲着想看非洲军团开坦克血虐美英联军来着,结果放的却是纳粹日薄西山的1944年,整个场面除了几场飞机空袭和英国特种部队渗透,基本对战争都是远景描写,所以才会有这种打分。
我初中的时候十分抵触斯大林格勒之后的二战史,总喜欢看德国意气风发的39年-42年的黄金时间,家里小号手的虎式、虎王、t34、is、谢尔曼堆成山。上大学后受够了贴吧无休止的苏德撕逼,倒是慢慢对43-45年之后的纳粹历史感兴趣里来的。这段时间里没有荣耀和胜利,只有德国面对苏联钢铁洪流日渐逼近柏林的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一压迫下,德国国内矛盾也日渐激化,各种人物登台换面,暴露出原有的本性,既有恪尽职守却对政治避之不及怕殃及自己和家人的人、也有希望通过革命与同盟军冉和的人、有希望通过合作得到战后免于清算的投降派、更有作恶太多知道失败意味着自己将万劫不复的纳粹死硬追随者。这段历史,充满着大厦将倾、大势难为的苍凉,每过一天、苏联的履带就离柏林越近,纳粹高层就更加心慌意乱,人们开始找各种借口各种托词用不同手段来保卫自己的未来。而这种大破灭导致的各怀鬼胎各种斗争,比起被胜利冲昏头脑带来的万众一心、天下无敌的假象更具有故事性。
《隆美尔》观后感(三):真的是一部看到让人喷血的传记,德国电影的自黑手法已远超《兵临城下》!
此片看了一部分后都差点被气死了,上面明码标着德国人拍的电影,还以为能自我客观来描写隆美尔的一生事迹。而看到开头,才知道是专写诺曼底的,哦这我就忍了,毕竟他一生事迹太多,时间轴太长反而把故事拍的太简单,潦草而没有重点,
因为全集没有看完的缘故,我不对电影后半部分作评价,但光从前半部分来看,这部电影以无数的废话和零重点的桥段来刻画出隆美尔在北非后的自傲,狂妄,不听劝阻,对自己人也是充满了怀疑和蔑视。对敌人的实力更是嗤之以鼻,满不在乎,掺杂着对胜利的坚信和自以为是的心理,把自己对领袖的责任视和危机四伏的战场之儿戏,在关键的时刻却想着帮老婆画鞋,还特地跑到家里去见见自己妻子,真的是家庭好丈夫。。。
片中处处情节来表现纳粹人互相不信任,隆美尔本人孤芳自赏,对战争走向的错误判断,力图将诺曼底德国的失败归结到隆美尔身上,至于历史表现方面,对西线战场几乎没有描写,几个战争场面也只是套用纪录片上的情节草草带过,剧情枯燥乏味,没有任何亮点,除了各个角度表现隆美尔对诺曼底登陆的全部责任以外,就是导演对纳粹的深恶痛绝和对英美自由皿煮国家的跪舔了(可见战后德国人是有么被洗脑),而最让我铭记的一个画面就是,当西线战时吃紧时,希特勒居然在画画,卧槽,这还不算,在几句与将军们扯淡之后,他居然又在画画,当时隆美尔表情中的无奈与鄙视,我觉得才是导演的最终目的!!!
最后我只想说,既然是人物传记,就不应该毫不负责地乱写,更应该客观公正。即使历史上隆美尔的确有所缺陷,也不能成为抨击纳粹主义的话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