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车轮不息》经典影评集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车轮不息》经典影评集

《车轮不息》是一部由Jeremy Grant执导,Darren Berrecloth / Andreu Lacondeguy / James Doer主演的一部剧情 / 纪录片 / 冒险 / 运动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车轮不息》影评(一):记录一种美,或是力量

看到《车轮不息》这个电影名字时,我就想起伊朗导演阿巴斯的一个电影,但一时记不起来了,后来查起才知道是《生生长流》。

看完后又想到纪录片电影中的神作《寻找小糖人》。

其实这三者都是有关联的,两个字——记录。

阿巴斯用高超的摄影技术,用缓慢的长镜头和远景镜头,淡化了记录片的味道,把《生生长流》拍得像一首生命赞诗,电影的故事其实好简单,就是记录两三天中去地震灾区寻找一个小男孩,在路上的所见所闻,但是这也能让阿巴斯拍出诗意和无形的力量来,这功力简直让人膜拜,好歹人家也是拿过金棕榈大奖的啊。诗歌电影导演中,个人最喜爱的依次有:塔可夫斯基、安哲、阿巴斯、寺山修司。

《寻找小糖人》则用记录片的方式,却是悬疑片风格,像《公民凯恩》用剥洋葱方式,一层一层剥开真相,把一个平凡人剥得越来越立体,越来越伟大,这就是平凡的伟人的记录。

而《车轮不息》则用记录片的方式,给你上了一桌极限运动的“速降”大餐,这是勇敢者的游戏,用生命冒险的运动,叹为观止的山地车骑行技术,让你热血澎湃羡慕不已,但又适时地抛出翅掌矛盾,引导你思考。苍凉神秘的山脉、戈壁、旷野,优美的极限特写镜头,还有或热血或远古神秘或悲怆的配乐,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仅管《车轮不息》在诗意上不如《生生长流》,但同样的励志,跌倒了又站起来。悬念上不如《寻找小糖人》,但同样的因梦想而伟大。

《车轮不息》影评(二):Like It

嗯! 嗯! 很不错的一部纪录片!~

除了看到其中自行车飞行的炫酷画面感觉很爽之外,还被其中的车手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不停地在行走,在超越,在发现,在挑战。而且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即使明知不可能,也敢于去尝试。就像这部电影的封面,车手和自行车高高飞起,不知落在地上之后是翻转,是会栽倒,还是会顺利地继续,他们都在努力地尝试,一遍又一遍。我想这是这部电影特别打动我的一个地方。

我很想知道当他们骑行在山脊之上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他们有没有感到害怕,有没有想过万一掉下去,失去的将可能是生命。这是一种极限的挑战,或许只有这种对极限的挑战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吧!

影片的英文题目叫Where The Trail Ends,其实看完我们就能得到答案,NO Where。这场骑行或许是没有终点的,终点只是他们不能再骑了,不能再继续下一个挑战了。这是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和力量。

车轮不息。

《车轮不息》影评(三):DH不是你想玩,想玩就能玩——真心佩服这帮哥们儿!

这部纪录片一出来,首先是群里面车友推荐的,被海报所吸引,想当初,大家伙儿站在牛背山顶拍一张云海背景的单车图都激动的浑身打颤泪流满面,一比,弱爆了……骑车的事儿,不是你心到了就行的。

就算不是带着对山地车的热爱,也不会像一般纪录片一般看到疲倦,比如我朋友,本着陪我看的原则,结果自己看完比我还激动。

DH算高危极限运动了,在红牛的比赛里,时常看到有人一摔胳膊肘骨头都折出来了,重车本来就不比一般山地轻,这帮哥们儿却扛着上山!看片子里除了有一段他们是直升机拖上山顶之外,其余都是他们自己背着心爱的车车一步一个脚印上山,然后一滑而下,上山也许需要五个小时,下山也许只需要五分钟,可就为了这五分钟,只有骑过山脊的人才懂。

有人说,骑车你们在乎的是什么?你们不管天是否刮风下雨,不管驼多少斤负重,为的是什么?是前方的终点吗?那也许只是其中一个终点。连六十七的大爷都能驾着二八杠走三一八,年轻人们还是等什么呢?

Where The Trail Ends?能end吗?不能。车轮永远向前,就像海报里一样,向着太阳前进。

《车轮不息》影评(四):人生理想就是闲到蛋疼

然后像这帮哥们一样想着法子玩儿,当然我不一定玩这么危险的……很佩服他们。有点好奇他们车速有多快?

看了这电影发现一首好歌 - Bugs.

还有两句话 -

There's an old saying about traveling, that when you travel, you not only get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world, but you also get a new perspective on home.

结尾:

After traveling the world for the last couple years looking for what's next, we found one thing, that where the trail ends, the next one begins.

《车轮不息》影评(五):这不是极限运动纪录片!这是灵魂路线的小清新!

以下为观影时做的笔记:

1. 颜色每一帧都调得有点过,颜色鲜亮的有点失真。

2. 纪录片如果用了太多的摆拍是否就失去了纪录片最原来的意义?比如开头的那场雨,很明显是假的。

3. 镜头抖动可以后期调,镜头拉伸也可以后期制作,但是精准的构图就需要前期对每一个外景都无比了解,绝不能有任何意外发生。

可见摄制组到底试验了多少次,有多用心。

4. 红牛的PR到底管得有多严?任何一个其他饮料的商标都被遮得严严实实,基本上不用后期加高斯。

5. 貌似主观镜头一直是ESPN什么的最爱。整个片子基本上做到了审美无死角,保证你目光放在任何一处都不会觉得无聊,都有动静结合的动感。

6. 镜头很流畅,不管是长镜头还是局部特写。但是觉得剪辑不够流畅,有点时候剪辑的切点让人出戏。

7. 剧本连贯性没有很强,大段大段的MOUNTAIN RIDE占了大部分内容,觉得有点像MTV和ESPN连个制作的超长宣传片。以至于根本不急于一次看完,就算分开几次看完也不会觉得很累。

总结,整篇内容基本无吐槽点,但是亮点也没有很突出。没有期待中的极限运动的激情画面,甚至没有看直播BMX时的激动。所以其实这是一部红牛投资的心灵探索的片子吗?貌似这个电影是走灵魂路线的。但是拍的好漂亮啊!

《车轮不息》影评(六):生命原来可以如此自由

从开始接触自行车,认为只是一种出行工具。到了大学原来可以从事骑行这项有意义的运动。然而那时候对“骑行”的理解还是很局限的,仅在于走进自然,和户外来一次亲密接触。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其实心里已经在期许这是一部关于户外的骑行挑战。虽然有所准备,但内心还是受到激烈的撞击。首先是里面的伴乐,就好像你一直在野外的路上行走,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等着,明快的节奏,让你感觉到骑行的速度和给内心带来的幸喜。干净的画面,让你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热血沸腾,为电影里面一次次骑行的成功欢呼。。。

骑行或许只是这部电影表达的一种方式。正如里面的ZINK说的收获的不仅仅是这项运动,更多的是生命的自由和挑战。骑行的过程中其实除了让人羡慕的成功外,其实更多的是对内心一次次的挑战,他们也会在同一个地方退缩,讨厌那个懦弱的自己。然后又从同一个地方开始。

这部电影花了很多笔墨在渲染这是一项很酷的运动,里面有很多漂亮的风景和很炫的车技,让人震撼!也偶尔着笔骑行前需要一些准备和会遇到很多失败,但是这些都被美好的画面盖过了或者说力度不够。看完残留在内心深处最多的是炫酷的画面。

《车轮不息》影评(七):嗯,挺好的

散乱的观点:

1.这类骑行有点儿类似多米诺骨牌,搭建的时候煞费苦心,爽的就是那一下下。一个人配着若干套装备,奔走在新疆犹他尼泊尔,高富帅烧钱的东西,屌丝们流流口水就行了~

2.尽管对这种极限运动不乏宗教般的狂热,终究还是有狂热战胜不了的恐惧。

3.这类骑大多居高临下,自行车是个工具,脚踏更多是成为一个放脚的地方。我的意思是,链条可有可无,自行车不需要蹬了。再想想,也是,自行车把手脚搭配起来,尽可能避免了受伤。同样在山上进行的运动还有滑雪,但是手上那两根棍起的作用比较微弱,摔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还可以从山上往下骑摩托,但是摩托太重,一摔容易把人摔伤。想来想去,还就自行车适合在山上玩。

4.在一般的地理环境下春风得意,到了喜马拉雅还是得向自然低头吧。征服,这个口号太响亮了。

无论如何,制作精良!

《车轮不息》影评(八):值得点评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总之就是强烈推荐……

我是自行车的外行,也是影评的外行,在这儿我只是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观赏这部作品一定要是高清资源,否则观看体验会差不少。

这部作品拍摄了两年,去了美国犹他州,中国新疆吐鲁番,阿根廷,还从尼泊尔上了喜马拉雅山,景色有多美,场景有多大,可见一斑。

我经常玩儿轮滑,做各种高难度危险动作,也算是半个极限运动了吧。但是坐在电脑前面看着他们从山脊和悬崖上速降,看得我后背都发凉,真的是一帮不要命的家伙啊……后来看到他们动作失败,狠狠的摔到地上,摔进医院,我倒是有很深的感触……那是一种在我以前练轮滑的时候,为了一个高难动作摔到全身伤口,也不想认输的感觉。我在教别人玩儿轮滑的时候发现,有些人摔了,就不想再玩儿了,而有些人摔完爬起来接着摔……最后结果的不同也非常显而易见……

哦,另外,和同类型自行车主题作品《Premium Rush》相比,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而且加入了中国元素,让我们看着也更爽。

还有,全片配乐和画面也是非常的搭配,偶尔慢摇,偶尔民族,光是闭着眼睛听配乐也是一种享受。

《车轮不息》影评(九):《车轮不息》:下坠的速度与升华的灵魂

记得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访谈,是导演马丁·坎贝尔在拍罢《垂直极限》之后接受采访时,声称搞不懂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如此危险的爬山运动,大概他在新西兰(该片选择与故事中K2峰相似的库克山脉作为实景拍摄地)对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和险象环生心有余悸。

不过马丁·坎贝尔先生显然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更加危险的下山运动,而且也有着一群热血青年对这项充满挑战性的运动乐此不疲。《车轮不息》这部记录片展示了一群自行车极限运动爱好者,或者可以称之为“速降的艺术家”,在紧张危险、风驰电掣的“下坠”过程中,感受着异乡文化的洗礼,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危险刺激的极限之战

《车轮不息》前后一共拍摄了两年,是自行车纪录电影题材中投资最大的一部。该片于2012年9月19日在拉斯维加斯“INTER BIKE”自行车展上首映,当即引发轰动,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自行车电影。电影讲述一群雄心勃勃的高山速降爱好者,在世界各地挑战险峻的地形,挑战自己的极限和大自然。

在看《车轮不息》之前,也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高山速降”(DOWNHILL,简称DH)的自行车运动。只要你骑过自行车,当从斜坡上冲下来时,因落差势能转化为高速动能,致使大脑内多巴胺大量分泌,会造成心跳加快,肌肉僵硬等极为刺激而紧张的感觉,个中体会。“高山速降”就利用这种方式,这项运动起源于高山滑雪速降,指的是骑手在山地、丘陵、沙漠等极端的地理环境下选择一处小山,骑自行车从山顶飞速直下。(滑雪速降的分支很多,还包括滚轴速降和滑板速降)。

该运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极限运动以刺激和危险性著称,当车手们骑乘着专用速降自行车以每小时80-9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在复杂的地形和陡峭的斜坡中左右游移,作为“肉裹铁”的代表自行车,其危险系数不亚于F-1赛车,很多速降选手认为,这项运动给予他们的极速快感是以赛车和摩托车为代表的依靠机械带来的速度感无法比拟的。

而且为了实现速降的返璞归真,像在片中以卡莫·扎克和达伦·柏瑞克劳斯等为首的欧美速降选手舍弃了速降车的中央避震和前叉避震,将在山路上往复不定的震荡和惊人的速度感糅合在一起,他们称之为“终极速降”,去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速降的艺术与勇者行动

艺术,是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是永久不衰,刻骨铭心的。而极限运动也是艺术,是一项身体的艺术,高山速降。就像《车轮不息》中达伦·柏瑞克劳斯说道:“这是一种需要真正勇士精神的运动”。

这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是强调人体对自行车掌控力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将陡峭山坡上任何可以利用的环境地形“为我所用”,象征着灵魂的自由。电影里跟随着他们的足迹,从犹他州广袤无边的大峡谷、新疆荒凉酷热的火焰山、阿根廷未开发的安第斯山麓,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湍急弗雷泽河沿线、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秘境,本片不但具备了同类作品一贯的特质:极限、精彩、动感、引人入胜,而且也在其中融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与文化风格。速降选手们用自己的身体和足下的车轮,灵活、疾风的速度诠释着这项运动的精髓——下坠的速度与升华的灵魂。

在群山之巅,你要多条自由的线路可以选择下山之路,这就是自由,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当人们一直在强调“下山难”的窘境时,却不想一群被认为是疯子的家伙在荒凉的山间开辟出一条骑着自信车下山的壮举之路,惊心动魄、赏心悦目。选手将BMX特技单车的场地搬到了大自然中,车手们在大于60度甚至接近直角的崎岖山坡上飞驰下坠时,电影本身就在塑造着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奇观,更不要说在高速聚焦镜头下他们做着空中水平(车手空中倾斜车与地面水平)、X-UP(空中转体360度)、超人(身体离开车体向后伸展)等特技动作时,画面张力被进一步的拉大,观众在沉溺于感觉刺激的同时,也被他们的勇气所折服,这正是极限运动始终根本。

在他们的勇气行动中,塑造这些奇观场面离不开纪录类电影的技术优势。《车轮不息》可以说很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的拍摄模式比较常规,大可参见同类题材的电影,比如BBC的跑酷纪录片《飞檐走壁》。但这项新颖的运动为常规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电影的画面感入手,在表现速降的过程中,电影采用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航拍的远景,为了追求动作的连贯和一气呵成的速度感。

除此之外,在表现细节特技动作时也穿插了不少慢镜特写和背景高光的渲染。比起室内极限运动的特写镜头用闪光灯和粉尘烘托动作质感的效果,《车轮不息》在野外环境下,尘土和自然光取代了这些辅助效果,而且电影在不同场景中增加了不同的滤镜,像是犹他州的淡蓝色、新疆的昏黄色和尼泊尔的青色,场景色彩变化更能突出地域的差异性。车手主观镜头的引入增强了居高临下的紧迫感,从他们的视角中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山坡的崎岖和陡峭。

鬼斧神工与文化洗礼

《车轮不息》带我们走过北美人烟罕至的荒漠、新疆人烟密集的农贸市场、尼泊尔鳞次栉比的古刹,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异域文化的熏陶。

高山速降对场地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片中车手所示,几乎找遍了全世界所以荒无人烟的地方,在熟悉了当地的地貌与沙尘之后,这项被他们成为“游戏”的运动才正式开始。以犹他州盐湖大峡谷为例,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地势险峻、谷深岩陡,常年的风沙和早已干涸河水的侵蚀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奇观胜景,自然造物,顿生敬畏。

而高山速降就是需要这种典型的冲积山坡,突兀的孤峰是他们开始的起点,连绵的山脊是特技产生的滑行道,一条条沟壑形成了天然的赛道,远处的群山是他们的观众。在这种没有束缚制约的条件下创意无限的高速降落,荡起层层的尘土和留下的道道轮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

还有文化,在尼泊尔边陲小镇、新疆风土民情,居民对外来事物的好奇都写在他们的面孔上,电影在运动之外带领观众环游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冲击,不仅仅对于车手,更为这项运动本身凝聚了人文精神。很少有竞技类纪录片拍得如此具有文化特色,都得益于高山速降这项运动的特殊性。电影中一句著名的台词:当你去旅行时,不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

动感BGM震撼心灵

背景音乐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竞技类纪录片中,为了契合令人热血贲张的运动激情,金属、流行、朋克、电子等节奏感极强风格的音乐出现频率是相当高,《车轮不息》也不例外,但正因为片中独有的文化特色,也为该片打上了独特的标签——地域性。片中的背景音乐以电子、朋克、民谣,但没有出现常见的Hiphop曲风。

原声大碟选取了甄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独立乐团优秀曲目,比如来自英国的Bear Mountain的《Two Step》、非洲马里著名的盲人乐团Amadou Matiam的《DougouBadia》、日本迷幻摇滚乐队Go-qualia的《Requiem》以及美国本土独立乐队的精品。单听原声曲目仿佛不是一张竞技电影的原声,而是一张公路电影大碟,空灵、清澈,配合电影中各异的文化特色,如天籁之音般的动人。

令人遗憾的是该片并没有因地域的变化而选择当地乐队献声,比如新疆段落就选取了日本和比利时乐队,但整体的文化特色还是非常值得肯定。

“坠落”永无止境

著名的极限运动大师塞巴斯蒂安·福冈(《007之皇家赌场》)在其著作《这种方式》中提到:“生活就像是由许许多多的障碍和挑战组成的,如果精通极限运动(原书特指跑酷),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在如今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空间与生活压力是呈反比的,压力越大,空间则越小,也许是人类在远离自然的文明世界生活得太久了,在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陷入身心的慵懒之后,便开始渴望回归自然。极限运动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冲出文明的枷锁,释放压力,融入自然空间最本质的需求。就像《车轮不息》中的主题。车手们对自由的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整部电影的走向,这也是极限运动的本质。

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车手们为了完成心目中的速降,飞跃大半个地球,来到荒无人烟的秘境,他们可能会经历高原反应、行李丢失等波折,也可能不远万里来到目的地之后发现这里并没有理想的速降场所无功而返;他们会为了一处场地不惜背着重达20千克的速降车花费数个小时登上山顶,去享受飞速直下瞬间的快感;也会为了追求一段完美的跳跃摔得七荤八素,付出鲜血的代价。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这样做是疯狂而不理智的行为,反而在赞扬他们勇气的同时,也会领悟到片中传达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去拥抱、回归大自然。

《车轮不息》影评(十):生命的浪花

“我总是用自行车来探索世界,一切都始于车轮上:最先在院子里,然后是整个街区、国内路线,最后是环游世界。”

“周围人看我们的眼神就好像从来没有看见过西方人”

不知何时我已成为“周围人”,被某种未知的事物所囚笼,永远被局限于“院子”,走不出去。

而永远有另一群人敢于冒险,拼搏;他们不会为了一时的失败而妥馁。他们不是上帝的宠儿,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不同的是他们不被困难、挫折所阻,而是迎刃而上。

当我们在抱怨学业的繁重,生活的苦累,社会不公地时候;他们已经扛起车辆,喘着粗气登上了山顶。

当我们霓虹灯下狂欢,在火树银花下蝇营狗苟,肤浅地享乐的时候;他们已跨上车辆,奔驰而下。

当我们观赏着动物园的困兽,盆景中的假山假水,玩着网游、纸牌、暧昧的时候;他们已鸟语花香伴相随,青山绿水共为邻。

总有一群人,他们特立独行,行走在时代的前沿。而我,只能仰视他们,虽然他们不一定俯视我。

车轮不息,步伐不止。

    

上一篇:《现实之舞》经典影评10篇_观后感     

下一篇:《哈利法克斯最后的探戈 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