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10篇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是一部由李睿珺执导,马新春 / 汤龙 / 王思怡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一):无

导演的每个镜头无不体现出他的情愫,去印证着命运的结局。比如片中老人去堵烟囱。当智娃拿着铲子亲手开始的时候,绿树,仙湖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得就是孩童的游戏却又是不留一丝缝隙的残酷,觉得不可理喻而有那么理所应当。一刨刨土下去,更增添电影的宗教仪式感,白鹭上青天便能天人合一,恰恰在孙子们的世界就是一个童话。最后一个长镜头至剧终,感觉一切又放了下来。但我到是觉得那片羽毛有点太强调去点题了,没这个必要,其实能静下来看完的观众都能理解观众的意思。全片感觉就是清澈自然,片中的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我觉得很棒,特别喜欢苗苗和强娃,我就会联想到当地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该和西北的天空土地一样辽阔无拘。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二):将苏童意象扩大为记忆

(知道拿电影去跟文学原作比较,既合理又不合适,不过因为先看了小说,总不可避免的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想象,或多或少影响观影感受)

电影放映完毕后,有观众问导演:“你是双鱼座吗?”

李睿珺纳闷:“你怎么知道的?”

观众回答:“我也是双鱼,只有我们能在小时候看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要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才会哭。”

我们知道双鱼座盛产艺术家,这或许反证了这个星座人的敏感本性。不管星座是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聊扯淡,总之,从甘肃小村庄走出来的八零后李睿珺又是一个佐证这“趣味迷信学说”的好例子。他把作家苏童又一番关于生与死的灵性思考(短篇小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成功改变成独属自己的故事;他让那些在亘古不变实践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亲戚朋友,还原为围绕自己成长经验的可爱精灵;他年纪轻轻就试图将那么一些只可意会的深邃意境,用精雕细琢的影像进行传达和抒情。

而这种试图,从观影感受上是愉悦而接近于成功的。为什么说只是接近呢?因为我个人相信苏童的意象始终是专属文字的。因为是灵巧的短篇,观影前,不少中国观众都简单扫了一眼,大家带着几乎同样的疑问,“就一个老头和两个小孩,这可怎么改成电影啊?”

莫非是像《樱桃的滋味》那般同样指向意味悠长的生死?可李睿珺实在没必要成为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感悟的阿巴斯。他选择并挖掘出小说打动自己后引发的少时记忆,从故事情节到电影时空都将苏童原作的物理格局扩大数倍。记忆里,浮现出导演最初可感知的伤心,为大闹天宫罪行的孙悟空被判刑而哭。“没事,第二天他又会从电视里跳出来的”,大人开导道。“可是他要被压在山下500年!”孩子继续嚎哭。电影里,小伙伴们会去到河边的建筑沙堆上,比赛谁能将头闷进沙里的时间最长;会看着邻居小孩跟着父母与上来宣传火葬并挖祖坟的村干部拼命;会让大人为自己在河里抓来鸭子,却看着鸭子被煮熟后翻脸不认人。而所有的这些记忆,都是最简单和直接的,绝不会像成年后、文艺后,将记忆彼此相关联,并过度解读为死亡体验的隐喻。

而苏童的原作内容,几乎只留在了电影最后的十多分钟里。一直坚称在水田边看到仙鹤的爷爷,与孙子孙女进行着生命最后时刻的对话,老人不愿进火葬场,而期望在地里画个圈躲起来,等着远方来的仙物,驾鹤西去。

“老人摸了摸孙子的头发,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老人揪着自己的喉部,一边咳嗽着一边说,我让他们……长成……人……他们……要……把我变成……烟。”这是小说中最直接最不含蓄的部分,从阅读感受上颇入心灵,可一旦成为电影对白,就有可能不像说人话。所幸,李睿珺不但放弃了小说中全部可能的“画外音思考”,还聪明的加上自己最熟悉的乡音——并非大众所熟悉的普通话——解决了中国电影中最老大难的对白设计问题。

可是,关于生死的苏童式意象,始终难以真正通过影像来表达。爷爷表达了土葬心愿后,眼瞅着可爱的孙子真就拿来铲子动手,虽说并非恐惧,却也对行将就木的生命有着一番疼痛感悟,“可是你怎么能把爷爷活埋了呢?我是你爷爷,没有我就没有你爹,没有我也就没有你,你怎么能把你亲爷爷活埋了呢?老人捂着胸又咳嗽了一通,他卷起衣角抹了抹眼睛,说,那不行,你爹知道了非揍死你不可。”通过小说看来,这样的思绪和随之而来的挖坑掩埋行为被赋予了禅意,没人会追问其现实可能性。可到了电影中,感觉还是有那么点走样了,“怎么能把你亲爷爷活埋了呢?”苏童角色的这句话,自然而然的过度成了观众对电影角色行为的纳闷和疑问。

因此,李睿珺这部改编电影的突破与不足,反而更加印证着,电影与文学,始终是两门不同的艺术。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三):告诉他们,骡子我不要了

看的时候数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是一部带有哲学思考的影片,又能够整合在如此生活化的场景中。而且影片的昼夜几乎没有转场,使得整个影片陷入了一种静止的时间状态,只有结局是唯一的出口。

尽管场面调度不能再假,尽管村民的表演时常让人出戏,还有渣调色……但是很明显导演已经知道自己在思考着什么,并且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出来。

主题与第五代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是第五代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死亡这个话题,第五代的死亡说的是对于对于在世的影响。第五代也没有对形而上的意向有过大范围的讨论。而这两点李睿珺都做到了。他并没有拘束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土地、亲伦的问题上而是把它们作为素材放入到他对形而上的讨论上来了。就凭这一点,李睿珺比郝杰的电影就高出了好几个档次。也就使得本片没有太多的中国特色,土葬火葬之争也可以是埋葬与不埋葬之争,宗教葬礼非宗教葬礼之争,仙鹤可以换成奥迪。当然意境上差了点= =

另外本片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爷爷”一直牵着一匹骡子,形影不离,尤其是每次他站前景发呆的时候骡子总会出现在后景,而两个小孩骑的则是木马。后来小孩子捉到了鸭子(请注意鸭子在最后一场非常抢镜),爷爷也驾鹤西去了。再比如对于埋葬这个动作的反复预演,让最后的结局顺理成章。“爷爷”真正的转变(开始发呆)是在割草之后,难道暴露出湿地和前半段挖坟没有什么相像的地方么?现代是一个不断揭示的过程,如果说“爷爷”是反其道而行,他的活埋理所应当。

死亡哲学本质上是生存哲学,如果我们连死亡都不能决定,还谈什么生活。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四):昔人已乘白鹤去

因为写毕业论文注意到了此片海报,非常别致精妙,在此不赘述。回到电影本身,简而言之就是老头已至暮霭之年,而政策禁止土葬改为火葬,老一辈的人的观念都是入土为安。随着老伙计离世土葬后再度被送去火葬的场景,老头决定让自己的孙子将自己活埋,圆梦驾鹤西去。

而我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耄耋之年的外公外婆最后的心愿就是土葬。七八年前拿出自己积攒的一笔钱,儿女操办请了风水先生选了址,依山傍水的好去处。买了地,修了坟,十几年前的棺木上好了漆。两佬安了心,指望着百年之后有了个好去处。去年年末,妈妈给我打了电话,说上头严禁私人建坟,统一实行火葬不得例外。于是,外公外婆的“家”被销毁,当然几万块钱也是打了水漂,具体数字我是不得而知。至今,这个消息未告知二老,作为晚辈的我们可以说是惶惶不安的。

我不知道片中的老头最后有没有乘仙鹤去往西天,也不知道我的外公外婆最后会是怎样的光景,只希望这个谎言能久一点再久一点。。。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五):我坐白鹤走了

原著(不知道是不是)其实很短啊,割湖的那段场面真的很残忍,那么美的地方,人们割湖,捉鸭,对爷爷的愤怒无人听见,其实这样的劳作未必能给他们的生活改善多少,但他们的麻木却让人心寒。而且人人如此,像爷爷这样干涉大家,会被认为他是疯了老了糊涂了。

爷爷想要的是什么,他的儿女都不知道,老人们想要什么那些割湖草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只是说你老了,眼花了,不该抽烟了,早点睡觉……

而那些所谓的明白人呢,他们又是怎么想这些老人的,他们视老人为空气。片子里有一个镜头,一家人吃饭,队长来家里通知,径直走进来,接了烟,说了句话,就又走了,他看不见坐在旁边的老人(按农村的礼仪,队长进来,最起码要先和老人打招呼)。那些执法人员强行拆除土葬的坟,他们没有听见坟里老人的叹息。

老人成了空气,没有人可以看见他们,唯有互相坐在树下,下着棋,消磨着时间。老人怎么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他能看见仙鹤,他希望仙鹤能够驮着他走。

为什么爷爷都和孙子关系那么好,有点像忘年交,私以为一个男人做父亲的时候,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小孩,所以处处还是想压制自己的孩子,是对抗关系。而当孙子出生,他也老了,诸事看淡,与儿子间的沟通却愈发困难,孙子却因为年小无知,爷爷可以放心的说出心里的话,孙子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对爷爷说的话似懂非懂。

我很喜欢片子的摄影,长镜头,娓娓道来的故事,叙事极简,平静温暖。琐碎的生活中带着点淡淡的伤感。让我想起伊朗导演阿巴斯。

爷爷走了,爷爷乘白鹤走了,他走的很干净。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六):昔人已乘白鹤去

因为写毕业论文注意到了此片海报,非常别致精妙,在此不赘述。回到电影本身,简而言之就是老头已至暮霭之年,而政策禁止土葬改为火葬,老一辈的人的观念都是入土为安。随着老伙计离世土葬后再度被送去火葬的场景,老头决定让自己的孙子将自己活埋,圆梦驾鹤西去。

而我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耄耋之年的外公外婆最后的心愿就是土葬。七八年前拿出自己积攒的一笔钱,儿女操办请了风水先生选了址,依山傍水的好去处。买了地,修了坟,十几年前的棺木上好了漆。两佬安了心,指望着百年之后有了个好去处。去年年末,妈妈给我发了电话,说上头严禁私人建坟,统一实行火葬不得例外。于是,外公外婆的“家”被销毁,当然几万块钱也是打了水漂,具体数字我是不得而知。至今,这个消息未告知二老,作为晚辈的我们可以说是惶惶不安的。

我不知道片中的老头最后有没有乘仙鹤去往西天,也不知道我的外公外婆最后会是怎样的光景,只希望这个谎言能久一点再久一点。。。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七):你是那个哭着看完《西游记》的少年吗?

棺材——盛装尸体的匣子。它是土葬文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土葬逐渐被摒弃,而棺材以及制造棺材背后的人,也逐渐被社会淘汰和抛弃。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正是以棺材为入口,讲述了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让自己的孙子将自己活埋的故事。 电影从旁观者的角度,用冷漠克制的镜头,以孩子、沙土、老人、仙鹤这四个意象为线索,表达了导演对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思索。年轻人逐渐背离了养育我们几千年的土地,年轻人去到城市,剩下的是被遗忘的老人以及失落的文化,他们成了驻守在土地上的最后一批人。 ———————————————— 孩子:孩子是电影的主角之一,而电影中的孩子指的是智娃和妞妞,智娃是老人的孙子,妞妞是老人的外孙女。智娃这个角色导演着墨更多,他天真而又无知。他看到电视上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而痛哭流涕,他为被父亲杀死的鸭子感到伤心。而他又无知,他被爷爷叫去堵家里的烟囱,他掩埋了爷爷。他代表着年长或者说被驯化更多的孩子,而妞妞就这个角色就温和多了,她听话、爱护爷爷。在爷爷被智娃掩埋的过程中,她被爷爷叫去水塘边,背对着掩埋现场,她是尚还年幼的无辜者。 沙土:喜欢沙土的只有孩子和老人。电影中多次出现孩子在沙堆上玩耍的情景,随着情节的推进,从玩沙子到玩埋人游戏,再到智娃为爷爷掘坟墓,沙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而老人对土地则是深深的眷念,他不停的到处画圈,渴望死后能够躺在那片圈起来的泥土下面,他也参与了孩子们的埋人游戏。沙土,在电影中代表着传统、土地与土地文化。孩子们虽然也喜欢沙土,但他们并不知道沙土的意义,他们是无辜的,但他们又渐渐被教育成沙土的背离者。他们无法体会爷爷为什么一定要土葬,以致最后智娃埋葬爷爷都是那么的理性,镜头是那么的从容自然,以至于像活埋一只山羊一样。电影中透露着孩子们的无知,而正是这种无知也让他们参与到活埋老人的队伍中。他们逐渐长大,也慢慢背离了他们的土地和文化。 老人:无论你对土葬是否支持,当你看到最后老人被活活掩埋,你都会感到震惊和同情。老人是土地的捍卫者,但他们竟然对土地没有发言权。老人是个农民同时也是给别人做棺材的木匠,他也擅长画鹤,画在棺材上的鹤。老人的鹤不是那种现实中的大鸟,老人的鹤就是鹤,不是大鸟,他深信在他死后会有一只鹤来驮着他飞走。但他也知道,只有埋在土地里,而不是送往火葬场化作一缕青烟,那只鹤才能驮着他。然而,政府强制火化,老人的手艺也就渐渐失去了价值,而他也处于担心被送往火葬场的恐惧之中。刚开始,他还心存侥幸,希望可以偷偷地被安葬在自家地里,心想着尸体已经下葬了难道还要挖坟不成?可他看到与他一起工作的老曹死后他的家人将他的棺木下葬后,政府强制要掘坟焚尸,他就心灰意冷了。他知道无法指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抵挡住压力而将自己的尸体土葬,最后他只有无奈地选择让自己的孙子将自己活埋。在电影最后活埋的场景中,老人从容而又无奈,失落而又坦然。在现实的社会里,人们关心粮食、牲畜,没有人关心仙鹤。人们把水塘里的水草收割储备牲畜冬日的牧草,人们捉尽水塘里的鸭子变成餐桌上的食物,但那里是老人心目中仙鹤的栖息地啊,然而老人的呵斥制止是那么苍白无力,被摈弃的传统、衰落的手艺和梦想与鹤升天的老人,在现代中国的社会里被活埋。 仙鹤:仙鹤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它只存在老人的心里。它是虚无,形而上,但它又深入土地。它是一种理想,不切实际的理想。电影中多次说没人见过仙鹤,仙鹤只在老人画的棺材上。而老人声称见过仙鹤,和外孙女妞妞在罐子沟见过,子女们都说老人老糊涂了。仙鹤是一个从土地上长出来的虚无形象,他带着死去的老人飞往天上。 ———————————————— 细想来,西游记完全不是一个神话故事,而是现实主义故事。它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一定的套路。它是驯化人的故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越是成长,越是深入社会的规则,而被驯化得更多。孙悟空本是个自由的灵魂,但他却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因为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规则。而后他跟随唐三藏西行取经,他也就离他的本性越来越远,他被驯化成了世界想要他的样子,而不是孩子想的样子。所以,智娃才在每次看到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就痛苦流涕,那是因为智娃已经开始了那个被驯化的过程啊!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八):我们心里的白鹤飞去哪了

这部电影好像缺了股气,说它沉重,它也算不上沉重,说它冷峻,又会把孩子的天真童趣拿出来调和。也没有直抒胸臆,也没有层层铺垫,好像一部纪录片似的平铺直叙。在电影平静的画面叙述下,我们感受不到夸张的戏剧张力,也没有鲜明的矛盾,但它仍具有足够的魅力吸引观众。我相信这种电影艺术的使用透露出导演内心真正的“不争不抢”,他只是想将一个故事,平静地讲完。

阮义忠的《失落的优雅》一书的名字,完全可以概括白鹤在我心目中的样子。它是神性的、吉祥的、优雅的,可是在国家大力提倡火葬的背景之下,没有人再敢使用棺木更没有人在乎棺木上画的仙鹤了。优雅渐渐被人遗忘了,于是那抹记忆中的身影变得失落……或许,这也预示着,人们逐渐放弃了对信仰、理想的追求。

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人们把河滩里的芦苇都割完了以后扑腾着奔向河里的野鸭们,配乐加上艺术手法的运用——矛盾被放大到最大了。把曾经供野鸭和仙鹤栖息的家园毁掉之后,人类的敬畏之心也彻底消失,他们不顾一切地破坏正如钢筋水泥之下的城市化农村。搞不好是城市化侵略农村,还是城市化的人侵略农村。总之是互相都在改变,为了利益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本身并没有错。

可特朗普也说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不可兼得。更何况连路都没看清楚的中国农民们呢。

挖坟掘墓表现的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对立冲击,结果当然是现代文明战胜了。这是令人高兴的好事,毕竟没有胜利就没有如今我们享受着的胜利的果实。但随之牺牲的也有我们祖辈曾经深信不疑的文化——他们的信仰又该何去何从呢?是崩塌还是继续坚信?又或者如片中的老人一样苦苦寻找?

管理者和你、和我一样无奈,只好两权相害取其轻。

最后,信仰崩塌之后的重建尤为重要,电影没有给出答案,但我想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九):影评 -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 《一种凝视》

这是一部有自己明确艺术追求的独立电影,说它是文艺片、剧情片,不如说它是艺术片,因为本片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极具风格化的艺术夸张,这种艺术夸张,绝对不是大众的,它更偏向于一种艺术家的自我表达,这种略微极端的艺术表达,就如同任何一处现代艺术展一样,张扬、独特,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但绝不会被大部分人所接受。这种纯艺术化的处理,在国外屡见不鲜,但在新时代的国内,却没有人能过处理得如此鲜明却不失沉稳。随着镜头一次次的缓慢推进,我们几乎能够感受到导演不断积蓄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无处不在,蕴含在配乐中,蕴含在调色中,蕴含在调度中,蕴含在隐喻中,但这股力量却从未爆发,一直留到最后,留在了我们的心理,慢慢发酵,慢慢升华。因此,就像魏晓波提到的那样,同那些粗糙的青年导演作品相比,这部电影散发着一股唯美主义的艺术气质,这种气质,使得影片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述说,而成为了一种凝视,我们凝视着每一个似动非动的画面,跟随着老人的步伐,感受着时间凝滞的慵懒与无奈,直到永远。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感(十):死亡与生命

老马年纪太大了,到了思考死亡方式的时候。但他好像也糊涂了,不是一个睿智、看淡生死的人了,去堵烟囱、等白鹤,他变成了一个不懂事儿的孩子,是一个老小孩。

在农村地区,面对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土葬已经向火葬转变,对于老一辈人而言,他们的土地情节在走向生命末途时更加执着。老人们虽然每天在接受新事物,努力融入儿孙们“现代化”的世界,但在年龄增长、身体衰弱、好友离世等一系列冲击之下,老人的心智回到了最原始最朴实的儿童时期,当然也就只有一些有明确是非观的孙儿可以成为知音,而世俗化的儿女们已经没有空去顾及老人的愿望。小孩是美好、单纯、质朴的象征,当人在面对现实压力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躲藏起来,在最脆弱的时候最想的也是小时候美好的记忆,甚至在一次又一次回忆的时候,自己创造出一个温暖的记忆,让自己蛰伏疗伤。当一名耄耋老人在生命尽头应该会努力回忆过往,伴随着心智逐渐退化,其行为与想法也在向心智未开的儿童靠拢。这也是“老小孩”这一名词的具体内涵。

甘肃农村,土葬会有一段纷繁复杂的流程,从死亡、吊唁到出殡下葬,整个过程伴随的除了白衣孝子,还有一只在院落西边的被高高挂起的朝西纸仙鹤,这只仙鹤会在亡人下葬后在坟前与花圈纸钱一起焚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甘肃独有,但就我对于仙鹤的了解,我更能理解老马对于白鹤的执念。 终于,老马长眠地下,也没有坟堆。

    

上一篇:《悬赏》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下一篇:《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10篇_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