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身在职场该如何为人处世

2022-01-09 22:29:54

励志故事

以前招聘过一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届生,三年时间就成长为部门经理,他的职业经历是毕业第一年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第二年成为机械工程组长兼方案工程师,第三年底提拔为部门经理。按公司的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应届生要成为部门经理至少八年。这位应届生是公司成立二十几年来最年轻的中层管理者。我当时候正在构建技术工程师的胜任力模型,业绩卓越者是我行为事件访谈的对象,我跟他特地谈的特别多、挖的特别深,跟别人谈半天,跟他谈了两个工作日。

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从结果来看,业务能力很强,人际关系处理的特别好;从过程来看,凡事都讲究方法,尤其善于应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凡事拿捏得特别到位,跟他打交道能瞬间对他产生信任,相处也很舒服,每天总结当天的工作和人际关系,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善于复盘。简单点说就是做事强做人也强。

我觉得为人处世固然有很多道理,但并不是铁板一块,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为人处世定理和法则,我们谈为人处世必须要限定于具体的组织环境,也就是说要放到具体的企业环境里看。既然跟具体的环境密切相关,那我这里就不谈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大法则,只说跟上述应届生访谈提炼的要点。

一、对人进行分类

将自己身边的领导同事按接触的频率和对自己的职业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并把每个人的气质、性格、优势、不足进行总结,每个人一张EXCEL表,定期纠正更新。按他说的,高频接触的同事领导不会超过二十个人,为人处世莫过于与人沟通交流,直白点就是说话做事,通俗点就是明白说什么话不说什么话、懂得做什么事情不做什么事情。跟张三打交道,脑中立马浮现张三的画像。

二、每天总结“为人处世”

他有一本子,是A4纸打印的,横向项目分两项:事项和总结,纵向项目是时间轴,从8点开始每半个小时一个刻度一直到下午六点(公司上班时间是早九晚六),他每半个小时的工作都做记录,类似工作分析的工作日志法,把工作内容简要记录,并对应地记录从该工作项总结出的心得体会(除了工作心得还包含工作过程中接触的各个同事领导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碎片)。

他还有一个本子,每天晚上临睡前一小时“复习”白天记录的工作日志,汇总整理成文,并对上述的EXCEL表进行更新。

他说一年下来,刚开始上半年要记录很多很多信息,有时一个晚上总结两三个小时才结束。但从下半年起,他就发现不管是工作记录还是同事领导的个性特征,就不再有大量增加的机会了,都是一周甚至一个月才有更新!他说统计学上学来的一个职位、一个人,高频出现的特征总是有限的,所以他就记录下来然后提炼。意思是他工作中极少犯第二次错误,而且很快就掌握了规律;而接触的所有同事领导,因为掌握了他们的优势和不足、气质和性格,意味着他们在他面前都是透明人!打交道起来当然知道别人想啥做啥了,跟人打交道,“对症下药”顺着人的脾性进行不就可以了吗?高!

三、换位思考、坚持原则、表扬直白批评含蓄、互利共赢

他的原话不是这样的,是我总结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谁也逃不掉。当然,我要强调一下的是我这里说的人际关系是中性词,不褒不贬。他说跟人打交道:

①要换成对方的脑袋想问题,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总结的对方的脾性,才能切实知道别人想什么;

②绝不可以一味迎合、讨好所有人。提反对意见不意味着别人就讨厌你,而是建立权威树微信,正所谓“恨不如爱、爱不如敬”是也;

③人是自以为是和固执己见的,“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的观念根深蒂固,哪怕在你面前接受你认可你,他内心深处还是“保留意见”。所以批评别人要含蓄,一旦公开场合跟别人起冲突、否定别人,别人心里的间隙永远无法抚平;同时,人内心深处对认可非常渴望,表扬别人一定人越多越好,但表扬要具体,指出哪里哪里如何如何好,不能笼统的说好好好,这是敷衍;

④帮别人、让别人帮,都要互利共赢。既不总欠人情也不能总让人欠我们人情。另外,推进什么工作要考虑别人从中得到什么,而不是只知道让别人来协助你支持你。别人帮你你要适时回帮别人,帮了别人如果别人一直视为你应该的,那也要适时让他回帮,否则你是在纵容一个只会索取不懂回报的人,会拖累你的。很有分寸。

总之,要快速地提高为人处世能力,首先要深刻认识你的组织环境、分析你高频接触的人并形成清单,然后多总结平日的点点滴滴,细微之处藏学问,最后就是形成自己的品牌(包含你的原则、个性和风格)。

另外,我的工作经历也发现一个现象,人总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有些人就善于跟人打交道,有些人就不擅长。不擅长的千万不要自己一身刺四处树敌,人情世故还是可以学习加以完善的,否则给自己树起“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标签,职业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

讲一个在任何场合的人际交往中都通吃的技能。

“让对方感到舒服”有时候在一件小事上就可以体现出来。

微信上面的语音发送想必你们应该都用过。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行业内的经验分享,听完感受颇深,加了一位聊的比较愉快的同行微信。为了方便表达自己的想法,觉得打字有点儿麻烦,我便发了条语音过去。然后对方文字回复我,“你方不方便把刚才的语音打成文字,我这边有点吵。”我说没问题,就又发了一次文字。从这之后我就很少发语音,也不太喜欢别人和我发语音。因为人们看文字的时间比听语音要少很多,一分钟时间长度的语音,对方听完需要一分钟不间断,但是如果是文字,估计只需要20秒,而且不会因为受外界环境影响强迫中断重新听。

不是关系很熟的人一连发好几条语音,甚至是长语音,对方会产反感。虽然这样做,自己可能相对省事儿,但别人可能不舒服。如果口头表达能力不好,很可能对方花时间听了也没理解意思,反复听更浪费时间。这其实是件很小的事,但是能够看出来一个人是不是习惯为他人着想。就像很多人都讨厌微信问你“在吗?”的人,有事直接说事就好了。

“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它不仅体现了尊重他人和换位思考的教养,更体现了细心观察和谨慎发言的智慧。

    

上一篇: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生活     

下一篇:为人处世的一些建议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