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杜甫的故事,你所不了解的精彩内容!

2022-01-12 16:41:03

励志故事

寄语: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的诗歌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后人则尊称他为 “诗圣”。杜甫的故事,你所不了解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

  杜甫于公元 712 年生于河南巩县城东的瑶湾。他的祖籍在京北杜陵(今陕西西安市偿南)。杜甫的祖先杜审言,是在当时有影响、 后来文学史上留了名的诗人。他的诗同宋之问、 沈?期齐名,都为五言律诗的形成做过共同的努力,起着奠基的作用。杜审言的排律诗尤其写得好,所写《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四十韵,被称为天下第一篇。杜审言的诗品和人品都对杜甫有着直接的影响,被认为是杜甫的家学渊源。

  杜甫诞生后,他的家境已不如往昔,但这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宦世家,有着良好的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他家的人和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杜甫的性格和思想的成长,即诗书门第的熏陶和儒学入世思想的影响,为杜甫塑造了一个高迈而博大的胸怀。

  洛阳在唐高宗末年已成为第二个国都,武后称帝后改称周都。这里经济繁荣,粮食也很富足,唐玄宗即位后更是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

  杜甫处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里,深受其文化熏陶。聪明的天赋, 少年的勤奋,使杜甫不甘寂寞,十四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读书欲破万卷,下笔也开始有神。

  他写的诗文同辈人几乎不能理解与欣赏,但一旦投献给长辈看,长辈们都会被他的才学所震惊,对他大加赞叹。

  杜甫求知欲很高,而且对各类艺术,如音乐、 舞蹈、 绘画等,都有天生的敏感。他常在长辈们的援引下,去拜访当时的名人。也正因为这些,他结识了李龟年,从而结合人生经历写了一首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即妇孺皆知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公元 731 年,杜甫从洛阳乘船出发,前往江宁(今南京市)。离别了故乡,来到江南,一切都是陌生又新鲜的。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过去只能从诗画书本中领略的江南景色,如今就在眼前,为他酝酿着诗的新声。

  公元 735 年,杜甫漫游江南已经四年了,他胸怀大志,血气方刚,踏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游兴正酣时,接到家书催他回乡参加进士考试。踌躇满志的杜甫,经过一番名山名水的洗礼之后,受到一次又一次文化的熏陶,他更加自信与自负了。一进考场,杜甫便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自我感觉良好。他洋洋得意地步出考场,以为这次进士非他莫属。可是事不由人,一揭金榜,竟名落孙山,一盆冷水泼在少年气盛的杜甫心头。

  第二年,他重整旗鼓,兴致盎然地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漫游。

  他在这段时间除了结交苏源明,还接交了高适,高适也是一个出身贫穷,少时缺吃少穿,且读书很苦而成才的人。

  杜甫的朋友除了读书人外,也有一些仁人侠士。他学习他们轻财重义的为人处世态度。并与友人同游名山胜水。在畅游泰山时,他写下了《望岳》,并看到山下农桑荒废,平原憔悴等惨状,从而开始忧国忧民,忧虑天下了。他认为这是年年兴兵作战的恶果。此时候的杜甫在思想境界及创作艺术上都更上一层楼,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诗气魄雄伟,语言警拔,真有 “一览众山小’ 的惊人魅力。

  741 年,杜甫从山东返回洛阳,结束了此次漫游。

  他住在洛阳山下的几个窑洞里,常去埋在此地的祖先墓前祭祀,寄托哀思,激励心志,承继祖业。也恰在此时,杜甫结婚了,婚姻是美满的,可它却无法不让杜甫为前程担忧。他感到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达官显宦之间尔虞我诈,实在令人生厌。他毕竟年轻,看不出产生这些弊端的社会原因,因此成天郁结难解。

  就在这时,李白来到了洛阳,他们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李白畅谈他的 “时见不平,不平则鸣,鸣则有罪,有罪则走,走则自由” 的人生态度,同时表明他那样做是不怕别人,是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以便开心颜。他们推心置服的讨论,使杜甫感到精神为之大振。

  尽管杜甫倾慕李白,尽管李白曾带他到处访仙求道, 杜甫却没对仙道发生大的兴趣。他仍热衷于求一个官职,以便施展才能为国家出力,为百姓谋利益。故他与李白握手道别以后,杜甫回到洛阳住了一些时间便赶到京城长安去了。

  可是当时的政府气候对杜甫跻身于官场是不利的。唐玄宗终日沉溺声色,只知享受,不知世道已在衰落。宰相李林甫又口蜜腹剑,嫉贤妒才,杜塞言路,陷害忠良。面对这种现实,胸怀壮志的杜甫内心十分矛盾,他既恨官场的腐败,又忘不了建功立业,因此他一方面留恋漫游的自在生活,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帝都长安。

  他接二连三地向他在当官的一位朋友寄诗,诉说衷肠,希望得到同情与理解,并且直言不讳对现实社会和政治进行大胆的激烈的抨击,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及在政治上受到冷遇却没有丢掉自己一向的理想与报负。他的朋友虽很看重,但也无力改变杜甫的处境。

  751 年正月八日至十日,三天之内连续在长安举行三个盛典,即祭祀玄元皇帝、 太庙和天地。这样三个盛典同时举行,其规模与影响显然是空前的。杜甫看准了这个良机,费尽心思写了三篇《大礼赋》,投给了唐玄宗,对三个大典进行了大力颂扬,同时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这正对上了唐玄宗的胃口,唐玄宗读后,十分赏识,立即召杜甫到集贤院,皇帝亲自主持,由宰相考试杜甫。可是杜甫做梦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当官的好机会又像美梦一样破碎了。尽管皇帝当面赏识他的文章,可李林甫却容纳不下有学问的人。

  此时的唐朝已由昌盛转入衰微。唐玄宗昏庸,李林甫当道,奸臣夺权。无端的苛捐杂税已使百姓怨声载道,频繁的不义战争又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征役痛苦。

  杜甫为唐朝走入没落而忧愁。一天,他来到长安西南渭水畔,忽听见车声辚辚,战马嘶鸣,一大批新入伍的士兵,从咸阳桥出发,开往边疆。其中有十五六岁的小兵,也有头发花白的老兵。一群送行的人哭做一团,境状很是悲惨。杜甫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挥笔写下一首《兵车行》,对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谴责了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诗中写道: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写得如此催人泪下。他又为出征士兵写了一首《前出塞九首》,用以反映征夫的心里痛苦及对战争的埋怨。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却感化不了统治者的心灵,不能让他们下令放下武器,停止战争。

  杜甫在长安十年,同上层人物有相当多的来往周旋,因而熟知上层社会种种骄奢淫逸的腐败现象。他写了《丽人行》大胆地揭露唐玄宗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755 年,杜甫在温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突然接到通知,让他任河西县尉。

  而此官位小,时时要对上司曲意迎合,而对下级又得无情压迫,杜甫毅然决定不上任。

  后来他又被通知任右卫章府胃曹参军。主要任务是守兵甲器仗,管理门房钥匙。这种工作收入甚微,地位很低,但很自在而且可以解决生活拮据,于是杜甫委屈从命了。上任前他要回家探亲,可在探亲路上却受尽了贫寒的苦难,而此时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骊山华清宫内避寒,时近凌晨还听到宫里传来响彻云霄的音乐声。杜甫看到玄宗与贵妃的纸醉金迷生活,又想到探亲路上所见的饿尸遍野的惨景,情不自禁地写出了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杜甫回家探亲途中,安禄山已经在范阳造反。这时的长安还没得到消息,而杜甫也还不知道。安禄山事变后,唐朝陷入了动乱时期。杜甫也卷入了整个国家的大灾难之中,开始了逃难生活。

  杜甫从奉先探亲刚回到长安不久,安禄山叛兵已逼近潼关。他又立即返回奉先,携带一家老小逃难。

  杜甫一家历尽了兵灾和水灾带来的痛苦,终于来到了讃州城北的羌村,他把家眷暂时安在这里。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国破家亡之祸,身心受到莫大的创伤,思想感情和落难的广大人民融合在一起。他写的《三川观水涨二十韵》,就寄托了这种情怀,他的呼喊代表了人民的声音。

  杜甫在羌村住下不几日便又听到了马嵬坡事变的传闻。

  马嵬坡事件不久,长安便沦陷了,长安人民遭受到一场很大的灾难。

  7 月 13日,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当时身边的文武官员较少。杜甫在羌村听到这个消息,决定离开刚安下的家,一个人投奔肃宗。

  杜甫在赴灵武途中,不幸陷入叛军手中,被送到沦陷了的长安。

  杜甫身陷敌手,孤独一人,夜间想到讃州的妻子和儿女,写下《月夜》诗一首,那首诗写得情感真挚,明白如话,深刻反映了战乱后妻离子散的人民的共同忧伤的感情。

  不久杜甫又写了《塞庐子》,建议遭受失败的朝廷塞断芦子关,阻住敌人西进之路,并提醒朝廷此计势在必行,要神速出兵。

  安禄山造反以后,自称皇帝。757 年正月,他的长子安庆绪听说父亲要让爱妾的儿子安庆恩当继承人,十分不满,担心受害,于是联络到安禄山的贴身随从杀了安禄山,当了父亲的职位,不久肃宗便从彭原南迁凤翔,作为朝廷临时所在地。官兵接连几次打了胜仗,国家形势大有改观。

  4 月的一天,杜甫的好友郑虔从洛阳偷偷回到长安,他们相遇后又悲又喜,两人挑灯长谈,分析形势,预测未来。后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走出了长安城,奔向凤翔。

  一路上到处是敌兵的收搜,但他们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死里逃生,来到了凤翔。

  在凤翔,杜甫匆匆地争着上朝,结果肃宗给了他一个很小的职位左拾遗之职,即每天侍奉皇帝,为皇帝张罗帐幕,安排活动,做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事情。为此,他也有些牢骚,但他还是尽忠尽职,认为自己的效忠得到了皇上的理解。

  受命之后,他一直也不知道妻子儿女是否还平安地生活在羌村,他很想回去探一次家。由于工作他没有提出请假, 没想到却因他的正直而被皇帝嫌弃,让他回家探望妻子。这是对杜甫一种体面的惩罚,尽管未罢官,实际上是要他暂离官位。

  到家了。乱世归来,久别重逢,百感交集。一家人哭作一团,面对着一群破衣面黄的亲人,杜甫很难过,但国家有难,谈何家愁。

  回到家里,杜甫病了一场,病稍好后,他又以途中见闻为内容,写了一篇《北征》。其中如实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痛苦及杜甫对时局的忧虑。诗篇自始至终贯穿着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写得真挚,曲折动情。最后他还鼓励皇帝创业,继承太宗业绩,把社会建设得兴旺发达。此时,他又在写奏议了,希望肃宗把国事办好,中兴大唐。

  正如《北征》所言, 757 年闰 8 月, 官军经过努力奋战, 终于击败了凤翔的叛军的进攻,并一鼓作气顺利地向长安挺进。安禄山和史思明一伙叛军,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肃宗也乘胜回到长安。11 月,杜甫也携带全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

  一回到长安,被动乱掩盖了的派系斗争又显露出来。房盧被贬为邵州刺史,杜甫也因为为房盧说话而受株连,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官位更小了。杜甫本想在收复长安后,在皇帝身边好好地干一番事业,这一愿望却又成了泡影。

  在华州任职期间,杜甫思念故乡,他曾回洛阳一趟,寻访亲人。

  杜甫从洛阳到新安,又见到吏卒气势汹汹地抓人当兵。因为为了保住洛阳,必须补充兵力,而够当兵的都已走了,现在却只能让更年少的去当兵。杜甫于心不忍,但又想到战争需要,大家都是无奈的。杜甫怀着痛苦的心情写下了《新安吏》用于安慰士兵安心服役。

  在潼关,杜甫见士兵在筑新城,又联想到了 756 年元旦,潼关守将哥舒翰本来准备以坚守来迎敌,结果因唐玄宗促战而冒失地出关迎战,结果全军覆没,教训惨痛。于是杜甫又写了一首《潼关吏》,警告守关者不要轻易出战。这充分体现了杜甫时时刻刻在为国家操心。

  杜甫到陕州石壕村时,他又见到官兵到处抓人的事实,男的没了就连老妇人也不放过。于是杜甫写下《石壕吏》,无情揭露封建王朝的残酷,歌颂人民忍痛负重,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三首诗是真实写人写事的,它们被后人称为 “三吏” 。

  后来,杜甫又写了《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写出了新婚人、 老人、 孤身一人的老兵等为国家而献的精神。

  杜甫的 “三吏三别” 是他诗歌中的一组杰作,是他创作中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

  这些诗写得真实、 写得深刻,把战乱时期人民遭受的兵役之苦写得震撼人心。

  杜甫被贬华州之后,更接近人民,对朝廷的腐败看得更清楚。房盧在官场斗争中的失败,直接影响着杜甫的政治前途。杜甫此时看透了官场,毅然弃官。为了生计携家去秦州投靠亲戚。杜甫历尽艰苦,到达秦州,而秦州也是战乱不断。秦州城位于陡峭的山上,这儿的民族杂居,生活也很苦,而时时又有外敌的骚扰。杜甫很为这儿的人民生活担心,而他自己也只能靠朋友接济或摘采些草药去换钱以便养家糊口,有时没钱买粮便吃树皮。有时杜甫也直接向别人讨些菜来吃。不过杜甫对这一切视为很自然的事,能够坦然对待。

  生活贫困并没有阻止杜甫去忧国忧民。寂寞的边疆生活使杜甫很想念内地的故旧友人,写了很多反映人与人之间生离死别的复杂感情。这年他又收到邀请信,约他去谷县(今甘肃成县)去谋生。然而命运却同他开了玩笑,他带病赶到同谷,却找不到约他的人。举目无亲,无人接济,只好到深雪里去挖野生土圩或拾橡子充饥。在如此困苦的环境下呆了不久他便起身去成都了。在去成都路上,杜甫十二首记行诗,通过写景言志,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提醒朝廷要用好四川的官员,对百姓要减轻剥削。

  杜甫在成都受到了朋友的接济,其中有高适、 成都尹裴冕。杜甫同时希望尽早建一个处所,于是在官员及朋友帮助下,选了一棵二百年的楠树下的荒地,建了一所草堂。

  他一边建草堂,一边写诗求赠各种树苗和家什用具。这年春夏之交,草堂终于落成。

  草堂落成后,杜甫很高兴,从此不用再四处漂泊了。他诗兴大发,立即写成《堂成》,把草堂描绘得很漂亮。在草堂里,杜甫日子过得轻松愉快,他打算长住此地,不再回故乡。

  但这种生活不是长久的,接济他的官人或朋友有的离开成都去京城,有的办别的事去了,于是他生活上失去了接济,加之遇到梅雨季节,空气潮湿难受,有时山洪爆发,草屋边涨水,杜甫又开始忧郁起来,后来来了次大风,楠树被吹倒,草屋失去了依靠。寒风中草屋失去了屋顶,而当时又逢秋雨,屋里的惨相可想而知了。

  杜甫也不是不劳而获,靠乞食过日, 只因劳动收入微薄,维持不了生计而已。他常种药草、 耕作、 砍柴,而且还同周围的隐士的关系很好。

  草屋吹倒之后,杜甫再想到自己的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感天动地地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此时四川也发生变乱,一些官员被杀死,一些官员忧愤而死。可变乱后新任职的严武和代职的高适都是他的朋友,因而此时的杜甫生活又还算可以。可好景不长, 761 年 3 月,史朝义和他的部下合谋杀了他的父亲史思明。而后来官兵收复了洛阳,史朝义自缢身亡。杜甫听说安史之乱的残兵全投降,又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 河北,欣然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充分写出了流浪者的心事,一下子倾吐出了心头郁闷,一时间感动了很多读者。于是杜甫想回家乡去,但又舍不得草堂,正犹豫时听闻女儿生病便决然回乡。可是还没东游,又连二连三收到聘信,邀他作官,盛情难却,又将东游放弃,回成都去了。他在成都当了节度使署中的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是幕府的工作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杜甫同周围的文武官员有些不协调,因此他并不满意于自己的幕府工作。后来,杜甫多次提出辞职,严武同意了他的请求。杜甫又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杜甫从幕府回到草堂,正是春节时候。春节气氛热闹,可杜甫闲来无事,患上了乡愁。想到自己漂泊一生,想到四处都有叛军未消灭完,杜甫真想痛哭一场。

  暮春时节,杜甫心情更抑郁了,几年来,才情并茂的好朋友一个个死去,文坛没了豪杰,文章也不会再有好的,生活接济越来越少,所有这一切怎不让杜甫忧伤 ? 尤其是严武的死,使杜甫决定离开成都,乘舟东下。

  在成都挥泪告别了好友和亲邻,杜甫一家乘一帆孤舟,顺流而下,杜甫身体不好,加上忧心过重,很是疲劳。他的胃病、 肺病、 腿病都先后发作了。由于生病,杜甫在途中走走停停。在休养时,杜甫又得知严武死后的四川又发生战乱,人们生活又被弄得很凄惨。外族同时乘机入侵。结果杜甫所在地的食盐及麻袋无法从四川运来,人们生活也开始紊乱。为了生计,杜甫又采过药,培植过果树等,可生活总是不那么如意,他充分体察人民疾苦,一路上写下了不少诗。

  在东下途中,杜甫曾被困在舟中,幸亏有一叫苏焕的后生常去拜访他,并能谈得很投机,因此杜甫孤寂的晚年得到了苏焕的尊重。这对杜甫来说无疑是件兴奋的事。

  770 年 4月,湖南兵马使藏介杀死潭州刺史兼观察史崔林,潭州大乱。杜甫再次卷入逃难行列,准备去岳阳。770年冬,杜甫在潭州开往岳阳的船上,船正经过洞庭湖,于是他在病中写了首《风雨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便是他的绝笔,他写的最后一首诗,也是他自己的遗嘱及为自己写的祭文。这首诗写到了杜甫一生的贫困、 疾病和漂泊的生涯以及自己的政治遭遇。

  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他立足现实,为人民诉苦,为国家担忧。他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其中不少是不朽之作。千年万载后的人民都会永记着他。

    

上一篇:关于杜甫的小故事三则     

下一篇:听过最美的一首诗——“冬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