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故事

释迦牟尼佛_释迦牟尼佛传

2021-01-06 10:28:12

名人故事

书名:《释迦牟尼佛传》 星云大师:佛陀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从佛陀的言行中,可以知道佛教的道范。

释迦牟尼佛传

释迦牟尼佛传

在中国,能够代表佛陀的圣格、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救人救世慈心悲愿的白话文佛陀传记不多,《释迦牟尼佛传》是其一。星云大师以虔敬、庄严的心,写佛陀一生历劫成道的过程,写佛陀深厚同情心、慈悲心、智慧心,引导读者深深思惟佛陀的言教,迈向光明解脱的大道。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释迦摩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是佛教的开启者。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一说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根据传说,佛出生后不久,其父净饭王曾让仙人艾希达为儿子占相。艾希达看出,太子并非寻常人物,他的体相中有32种非凡特征和80种特点,称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在造像和绘画中,佛与众不同之处最常表现在顶有肉髻,青绀色螺发右旋,眉间有白色毫毛,即"白毫",手足掌心有轮相等。

佛陀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开显佛教,度化众生。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另一说为30成道,弘法49年。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之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知,刹那之间,世间万物,时时相应,遍照无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无有一毫谬误,故世尊所说法皆契合真理,一方面解说宇宙法理,另一方面又是测查闻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等机感,以方便 解说。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小佛如来或释迦佛等。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的教祖释迦牟佛诞辰日。

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 旧称瞿昙。释迦牟尼是燃灯古佛的徒弟,所以有很高的成就。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释迦摩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是佛教的开启者。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一说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根据传说,佛出生后不久,其父净饭王曾让仙人艾希达为儿子占相。艾希达看出,太子并非寻常人物,他的体相中有32种非凡特征和80种特点,称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在造像和绘画中,佛与众不同之处最常表现在顶有肉髻,青绀色螺发右旋,眉间有白色毫毛,即"白毫",手足掌心有轮相等。

佛陀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开显佛教,度化众生。

释迦牟尼佛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寂静"、"寂默",所以汉文翻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佛"等。在《梨俱吠陀》的诵诗中,曾经记载一种出家修行者,称为"牟尼",他蓄长发、着褐色的脏衣、可以神足飞行,饮毒汁而无事。

悉达多(梵文:Siddha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思是"清愚"、"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萨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arthasiddha),意为"意义成就"或"一切义成"。

传统上认为"憍昙弥"、乔达摩或"瞿昙"(Gautama)是释迦牟尼的氏族名称,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但这个姓氏,可能与大智舍利弗、富楼那类似,是从母姓而来;也可能是依照古印度贵族的习惯,由《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乔答摩,所取的另一个名字。又因为释迦牟尼是出家的修道者,故称"瞿昙沙门"。

此外,大乘佛教对他又有不同的尊称,如《华严经》中又称他为毗卢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所谓:"光明遍照,横遍十方",俗称大日如来。

    

上一篇:杨再兴_杨再兴简介_杨再兴的故事     

下一篇:杜月笙_杜月笙简介_杜月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