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雕像头戴礼帽、佝偻着身子,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低着头,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在搁于腰间的二胡上。整座塑像呈现一种夸张的动态,人们似乎能听到二胡里飘出的悲愤之声。至于阿炳的容貌,反倒显得模糊不清。这应该是多数人心目中的阿炳形象:吃力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用二胡控诉黑暗的旧社会,但见过阿炳的多位老街坊均说,雕像不像其本人。
那么,真实的阿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阿炳之谜 1:为何精通音律?
父亲是道士,在道教音乐中长大
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被称作“小天师”
阿炳故居距离阿炳雕像不远,位于崇安寺内,现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院落。进门处,一堵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牌坊竖立,这让整座院落更显得古色古香。左手边几间房子是展厅,介绍阿炳的身世及其非凡的音乐成就。展厅的大门上方悬挂“雷尊殿”三个大字,听名字便知这是一宗教场所,这让记者很是奇怪:阿炳为何会在此地长大?
阿炳故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解释,阿炳本名叫华彦钧,父亲华清和正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住持——当时的崇安寺是一个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场所。阿炳是父亲和无锡一个秦家的寡妇所生,按照道规,华清和不能娶妻。于是,阿炳自生下来后便被送到乡下,直到8岁时,才回到父亲的身边。华清和对外说,这是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而华彦钧称呼华清和也不是“父亲”,而是一本正经唤作“师父”。
如此身世对于阿炳来说自然是难以言说的隐痛,母亲在他一岁时便离世而去。母爱和家庭感的缺乏,也为阿炳成人之后的不羁生活埋下伏笔。对于华清和而言,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他自是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这个“师父”将一腔父爱都给了华彦钧,11岁上下教学《三字经》、《百家姓》,练毛笔字等,倾其所有。
作为道观住持,华清和精通道教乐器,却不希望儿子重走他的老路,但从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欢上吹拉弹唱。无奈之下,华清和转而严格教习,阿炳12岁便已能熟练运用各种乐器,16岁便能外出参加斋事,19岁就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阿炳被不少人称作精通音律的“小天师”。
回忆当初,球娣的记忆中多是和公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但对阿炳来说,那时生活的重心却落在了如何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之上,对于身旁这样难得的温情,他较少注意和享受。
阿炳之谜 2:究竟长什么样?
现存唯一珍贵照片呈现最真实的阿炳
阿炳上街卖艺时常带在身边的孙女球娣现居上海
近年来,无锡市档案局、无锡市公安局等部门都在抢救、整理有关阿炳的一切历史档案。经过曲折的搜集整理,无锡市公安局抢救出一套阿炳的户籍档案资料,其中一份档案里,有一张阿炳的黑白照片,这实在让人惊喜——这张照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张阿炳的照片。
照片上的阿炳头戴礼帽,面容清瘦,留浓密胡子,颇像影像中民国街头艺人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墨镜,正如故居画像上所描绘的那样,这副墨镜的左镜很明显高出右镜许多。
无锡市崇安寺商业区阿炳的雕像
阿炳唯一存世照片
阿炳故居还保留了原来的模样
这张照片出现在1947年“无锡县国民身份证底册”上,阿炳和妻子的照片都在其中,其上登记有两人的住处是“图书馆路三十四号”,并注明阿炳的职业是“演奏”。另外一份档案为1951年所建的户口登记簿,这一页档案显示了阿炳1892年7月9日出生,1950年12月死亡,私塾文化程度,失盲,职业是道士。
在同页登记簿的空白处,记者注意到,有人用蓝色笔写有一行字:“华阿炳为全国音乐艺人”,字是繁体字,蓝色的墨水区别于原登记簿填写时所用的黑色笔迹,估计是阿炳去世后不久,档案登记人员所留。
根据这份档案,阿炳离世后不久,妻子董氏也告离世。档案同时也留下了线索:阿炳还有一个孙女“球娣”,1944年出生。阿炳和妻子逝世后,“球娣”的户籍从此地迁出。无锡市公安局档案科工作人员寻找发现,球娣现居上海,联系方式不详。但她曾在2008年4月接受了无锡本土著名作家黑陶的采访,详细回忆了她记忆中的“阿炳”。
原来球娣是阿炳妻子董氏的孙女,董氏是前夫过世后和阿炳走到一起的。球娣大约4岁时,由父亲从江阴乡下送到无锡“亲娘公公”(无锡方言,奶奶爷爷)这里。“公公(阿炳)个子蛮高的,用现在的说法有一米七几。他有小辫子,再盘起来结在头顶。”球娣回忆说,“公公出去拉琴卖唱的时候,总是由我搀着带路。我拉好他的衣服,他一边走一边拉。公公经常在公园茶馆和广场上卖唱。表演完一段我就拿着公公的帽子,向周围看的人收钱。”
阿炳之谜3:缘何成为大师?
一代宗师储师竹嘱咐弟子找出了阿炳
但可惜阿炳不久便重病离世,享年58岁
今年83岁的过泳华老人见过阿炳,当时她跟阿炳住在一条街上。时常晚上九十点钟,阿炳卖艺回家经过过泳华家,过泳华的父亲过补白会打招呼,“有时候家里剩的一些锅巴,父亲会送给阿炳,让他做次日的早饭。”阿炳会用胡琴拉出“谢谢”的人声,表示感激。
这样的情景过泳华记忆深刻,对与她同龄的无锡人来说,每天晚上阿炳回家的二胡声相当于晚安曲。后来,过泳华才知这首百听不厌的曲子叫《二泉映月》。1949年1月,刚到南京工作的黎松寿在二胡界的一代宗师、师傅储师竹教授处上课,为了活动手指,黎松寿无意中拉起了这段阿炳在街头巷尾常拉的旋律,储教授突然示意暂停,问这首曲子的来历。储教授吩咐弟子完整地再拉一遍,听完之后连声称赞:“太美好啦,不仅富有个性,并且内涵深邃。这是呕心沥血的杰作。”
黎松寿后来成为二胡演奏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据其所著的《神曲诞生》记述,按照师傅的吩咐,1950年,他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几人来无锡为阿炳录音,阿炳显得十分激动,他说:“我已经三年左右没有奏乐了,乐器也没有了,荒废太久了,让我练上几天,再演奏吧!”
杨荫浏、黎松寿等人给阿炳借来了胡琴、琵琶,这次珍贵的录音录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作品。
9月份,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专业分析研究,认为阿炳乐曲杰出,演奏精湛,要请阿炳去音乐学院开《二泉映月》和《听松》音乐会,并拟聘请他去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遗憾的是,此时的阿炳已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当年12月4日,阿炳吐血离世,享年58岁。阿炳入殓时,家中已无物可带,身旁只有录音时,那把借来的胡琴。
阿炳之谜4:为何双目失明?
因生活失检,染上吸毒宿娼恶习
经济入不敷出,开始走上街头卖艺
从雷尊殿而出,旁边是一幢3米多高的白墙瓦房,这是阿炳成人之后的住处。这间瓦房至今保持着当时原貌,屋内极尽简陋,有一盏落满灰尘的油灯。阿炳和妻子画像挂在旁边的墙壁上,往上望能看见曾经阁楼的痕迹,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阿炳和妻子当时就住在阁楼上。
记者注意看墙上阿炳和妻子的画像,雷尊殿那个潇洒的“小天师”不在了,在这间简陋、破败的屋内,阿炳和妻子是一副穷困潦倒的形象,阿炳挽着道士头,鼻梁架着一副墨镜,墨镜倾斜着,一高一低,显得极不搭配。阿炳此时已经失明。
据无锡文史研究专家许墨林记述,1925年—1928年间,也即阿炳33岁到36岁时,其父华清和去世,阿炳继承父业,成为雷尊殿当家。“因为生活失检,阿炳染上吸毒宿娼之恶习,导致经济入不敷出,双目先后失明。为生活所迫,阿炳开始走上街头,以卖艺为生。”
“卖艺中,阿炳经常运用‘说新闻’的形式,把在茶馆、酒楼、烟馆、旅馆以及报纸上听到的新闻,编成押韵的词句和唱段,敲响竹板,到处演唱。”
钟桂芳是阿炳妻子董氏的大孙子,这位77岁的老人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年少时他也曾如同堂妹球娣一样,隔三差五从江阴顾山老家来到无锡,陪“公公和亲娘”。钟桂芳说阿炳“唱得蛮好的”、“在家话不多”,他经常扶着公公去大街上卖艺,“听的人比较多,但很多不给钱就走了”。钟桂芳对当时一家人生活之拮据印象深刻,他说“家里的钱经常不够用,奶奶常常要父亲和几个姑姑贴补”。
钟桂芳的父亲名叫钟伯英,按照钟桂芳的回忆,其父经常从乡下进城,要送些菜、米、油给阿炳和奶奶。江阴顾山文化站原站长毛德彦1979年曾专门采访过钟伯英。大约在1932年左右,经人介绍,阿炳和丧夫的董翠娣走到一起。
“每天一早,翠娣搀扶阿炳到茶楼吃茶,翠娣去买菜,茶罢回家,下午晚上去赶赴堂会或到栈房里卖艺。”钟伯英告诉毛德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