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解放军所授的十位大将中,陈赓是一位传奇人物。这位出身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将领,无论在情报保卫的隐蔽战线上,还是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中,都是功勋显赫的英雄。
而他与黄埔军校的深厚渊源,也在史册上写下了传奇的篇章。近日火爆荧屏的热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青,在一些情节的描写上,就有陈赓当年的影子。
救蒋介石一命,获“黄埔三杰”之一的美誉
陈赓,原名庶康,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高小未读完便到旧军队中当兵,18岁时离队到铁路当办事员,业余时间进过毛泽东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在那里接受了革命思想,于1922年加入共产党。
1924年5月,陈赓等人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被编入第三队;6月间“陆军军官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检阅了第一期学员;同年11月,由西欧留学归国的周恩来奉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进行的是培养排级军官的速成教育,学制不过半年多。该校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突出之处,在于校内首次强调革命的政治教育。黄埔第一期的600名学生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占学生的十分之一。
1924年11月,黄埔第一期学生毕业,陈赓留校担任队长。当时的校长蒋介石在黄埔第一期的毕业生中留下近半数担任军官,再从家乡浙江募兵,组建了两个教导团,成为他建立和发展嫡系军队的最初基础。
1925年10月27日,粤军第三师作战时,路遇军阀陈炯明的下属林虎部。蒋介石由此陷入险境,幸得陈赓相救。此事在黄埔系统流传甚广,也使陈赓名闻遐迩。
陈赓后来回忆说:“第三师与陈炯明主力林虎部遭遇,全师溃散。蒋介石对我说要杀身成仁,我劝他不要自杀。我看敌人已离得很近,情况太紧急了,就背着他跑,跑到一条河边,把蒋介石送上一条船,我就组织部队顶住追击的敌人,掩护蒋介石过河,然后领他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就这样救了他一条命。”
这之后,陈赓获得了“黄埔三杰”之一的称誉。当时人称:“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
拒绝蒋介石拉拢,公开共产党员身份
1925年东征结束后,脱险的蒋介石送给陈赓很多礼物,还调他做身边的参谋。
攻下汕头后,陈赓整理蒋介石的东西时发现花名册中自己的名字旁批了一行字:“此人是共产党员,不可让他带兵。”陈赓将此事报告了党组织,周恩来让他托词家中有事辞职。
这之后,蒋介石为打击左派,于1926年3月20日发动了“中山舰事件”,陈赓在黄埔军校听说此事,虽不清楚原因,却认为应严防国民党内的反共势力。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召开紧急会议后,他在夜间把自己领导的步兵科七连拉了出来,准备打击右派武装登陆上岛。
当时蒋介石羽翼未丰,想到北伐还要靠苏联和中共帮忙,未敢扩大反共事件。事后蒋介石找陈赓谈话,质问他为何把队伍拉出去。陈赓故意说:“我听说,校长被右派分子扣押起来了。”蒋介石听后悻悻而去。
随后蒋介石以军校中不应有派别和小组织为借口,下令“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同时解散,又要求:“中国国民党里面的共产党同志,暂时退出共产党,做一个纯粹的国民党党员,免得国民党党员里面有猜忌怀疑的毛病。”
面对蒋介石的拉拢,黄埔一期的李默庵等人宣布退出共产党,陈赓和蒋介石最喜欢的学生蒋先云却毅然公开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宣布退出国民党,从此结束了“跨党”身份。
密会鲁迅,成就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1932年夏天,蒋介石坐镇武汉指挥30万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起了规模最大的第四次“围剿”。陈赓在扶山寨阻击战时被子弹打中右腿小腿骨,因医疗条件极差碎骨未能及时处理,导致伤口随后发炎。
1932年11月,陈赓拖着一条伤腿回到上海,在养伤期间,接触了一些做地下工作的同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的朱镜我详细记录了陈赓所讲的战斗情况,整理后油印出来,还送给了鲁迅。鲁迅见到这个材料很激动,希望能与这位红军将领详细面谈。
一天晚上,陈赓在朱镜我等人的陪同下秘密来到鲁迅的家中,详细介绍了红军的战斗经历。由于创作环境所限,鲁迅后来没能写出描述红军战斗的作品,不过这一武将和文人的交往已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转战万里,不忘争取对方黄埔生
在转战征途中,陈赓不断地与昔日的黄埔同窗在战场上或谈判桌上交往。
1948年末,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陈赓所率的第四兵团参加了对黄维兵团的包围。围敌期间,陈赓还利用在黄埔军校时的关系向国民党军的将领展开政治攻心。
黄维兵团所辖的第十四军军长熊绶春是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陈赓因当过此人在校时的队长,对他很熟悉,便写了一封亲笔信叫被俘的该军参谋长梁岱送去。熊绶春见信后虽不断流泪,却因犹豫不决迟迟未投降,总攻开始后逃跑时被乱枪打死。该军参谋长梁岱后来在所写的《第十四军被歼纪实》一文中回忆说,陈赓嘱咐熊绶春的卫士一定要找到尸体,好好埋葬,立个碑,以后让他的家人好查找。
这之后,陈赓仍多次利用黄埔军校时的关系,始终不忘争取对方的黄埔友人为国效力。
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心脏病在上海逝世。这位军事家与同样出身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人的恩恩怨怨,既是国共两党合作和斗争的一个缩影,也成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上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