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故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

2020-12-28 23:46:52

名人故事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译文】

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赏析一】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临江仙


【赏析二】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 归 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 归田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 退隐 、 归田 、 遁世 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 退隐 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 (《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 外部世界 ,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 内心世界 ,所谓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赏析三】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临江仙


【赏析四】

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 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 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 倚杖听江声 。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个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表现了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词人写家僮鼻息如雷和江声,从而反衬出夜深人静的现实世界,暗喻自己历尽宦海浮沉的浩茫心事和孤寂心情,惹人浮想联翩,为下片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以一声慨叹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开篇,化用了庄子 汝身非汝有也 、 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之言,是词人对现实人生的思索和感叹,这种想要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人生困惑和感伤,既饱含哲理又直抒胸臆,是全词的枢纽。 夜阑风静縠纹平 ,看似写景的寻常句子,实则亦景亦情,词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想要脱离现实社会和追求宁静安逸,于是倚靠江边,情不自禁地唱道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抒发了厌倦官场奔竞,希望回归自然,寄余生于江海的心愿。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有言: 所谓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全词不假修饰,直抒胸臆,融景、情、理于一体,风格飘逸洒脱,颇能体现东坡词的艺术特色。


【赏析五】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 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 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 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 执 (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 破 (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 倚杖听江声 时的哲思。 长恨 二句,化用 汝身非汝有也, 是天地之委形也 (《庄子 知北游》)及 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庄子 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 夜阑 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小舟 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 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分页:1 2 3

    

上一篇:苏轼义救弃婴     

下一篇:苏轼的“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