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故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全诗翻译赏析

2020-12-28 23:46:52

名人故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一】

《卜算子》很受后人推崇,山谷题跋: 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 而 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 则不能到。

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 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词前半段写得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 颇有点遇仙的感觉。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唐圭璋先生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写的仙气飘渺。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 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 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 有寄托 与 无寄托 之说,以为 非寄托不入 ,而 专寄托则不出 。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 非因寄托而为是词 ,乃 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 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呀!

卜算子


【赏析二】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 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漏断 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 幽人 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 幽人 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 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 幽人 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 以性灵咏物语 ,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赏析三】

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本文认为,将此词定位为作者抒发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寂寞之情是比较恰当的。

本篇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在黄州所作。苏轼因所谓的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定惠院,一作定慧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词先写定慧院夜半时分的寂静情况。 漏 指漏壶,古时以漏水来计时的器具。 漏断 ,漏壶里的水滴尽了,指夜深。 缺月 ,这一意象,一是指夜色之暗,一是象征人事之不完满。 疏桐 与 缺月 对举, 疏 字亦有不完满之意。且暗淡的月色从疏枝间漏出,斑驳破碎,益增夜色之凄清。这段大意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这个 幽人 ,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实即 夜中不能寐 披衣起旁徨 之意。 幽人 之幽,兼有幽居、幽雅之意。 幽人 之 独往来 之情,必有不能为外人道者。

下半阕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却不肯栖息,只得归宿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以孤鸿自况, 拣尽寒枝不肯栖 句,尤见出作者不愿曲意改志,与世俗合流的峻洁姿态。清人张惠言《词选》卷一引鲖阳居士对这首词的解释,略谓: 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虽嫌拘泥,相去亦不远。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到高妙之处。黄庭坚《山谷题跋》评此词说: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评价可谓甚高。黄蓼园《蓼园词选》谓: 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陈廷焯《词则 。大雅集》评此词说: 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也推崇备至。至于这首词的章法也很独特,前人已有道出者。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中说: 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 乳燕飞华屋 ,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可见苏轼在词的创作上的天才纵横之气。

卜算子


【赏析四】

这是苏轼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借物喻人、写法独特。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里有了人,但象在暗夜朦胧中只有一个线条和轮廓一样,使人难以辨识。总之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幽灵般夜游着,无人知晓。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 幽人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两句紧承上阕,鸿被 幽人 惊醒,逡巡不进,回头顾盼。进而想象此刻的它孤独不群,形影相吊,满腹愁丝恨缕而不被理解。暗喻自己宦途骞逆,去国怀乡,蛰居异地的愁怀无人理解。语语双关,不露痕迹而尽 曲写 之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下阕乃至全词的 眼 ,意思是想象那鸿不肯就木而栖,低徊踯躅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这里的 拣 字,是作者精心提炼殊见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成为一体,写活了不逢时,遭冷落而又不愿苟合世俗、讨乖买宠的倔强性格特征。炼字如此,可谓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赏析五】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秋。当时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寓居黄州定惠院。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政治失意、心情寂寞孤独的情思。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刚直不阿、不愿随波逐流的政治态度。

上阕以雁咏人,写月夜人静时独自徘徊,犹如翩翩鸿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一弯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滴漏声停止了,辛劳一天的人们已经入睡,一切都安静了下来。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知道一个幽居他乡的人却夜不能寐,独自在室内徘徊不定?隐隐约约地犹如一只翩翩若仙的孤鸿一般。

下阕借孤鸿飘零失所,顾影自怜,却不肯择梧桐而栖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不肯随俗沉浮的高洁品格: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只徘徊不定的孤鸿,突然受惊而起,匆匆回头看看,并没有同类来伴,这满怀的幽怨,有谁能够理解?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如此凄冷的环境里怎么能随意选择高枝而栖宿呢(鸿雁栖息于田野芦塘之间)?只能孤独地、高傲地落宿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

这首词把写孤鸿和写人融合起来,简约凝练,空灵流走,含蓄蕴藉,寄意深远。词中借孤鸿的形象和内心独白,倾诉了自己的处境和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充分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彷徨和不肯随人俯仰的政治态度。黄庭坚评价说: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分页:1 2 3

    

上一篇:“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     

下一篇:“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