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十年前的今天我在哪呢,在做什么呢?那时还在和一群衣食无忧的伙伴一起,畅想着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转眼十年已过,真的是越发让我理解了这句成语——似水年华。
一、入职——迷茫中站稳脚跟
(1)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段时间,我还深深沉浸在分手的痛苦中。
大学时期的爱情美好纯真,如同一场温柔的梦。大学毕业那一刻,多数的梦都会醒。
独走他乡,初入职场,心里总是空荡荡的感觉——总是放不下远方的她,却也无可奈何;总是想起家里、校园里的那些温暖场景,却都是再也回不去的从前。
对于大学时期浑浑噩噩挣扎在考级、挂科、补考之间的我来说,走上工作岗位之初最大的好处竟是——我可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我又站在了零的起点,我可以甩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四六级那些挣扎和阴影,抛开那徘徊在及格线上的成绩单,从头再来。
最起码在单位里没人知道我大学时期喝酒、抽烟、逃课、包宿打游戏,大概也不会有人知道那些和我一同站在这条崭新起跑线上的其他人大学时成绩优异、多次获奖学金、担任院系学生会主席……
大家只会看到一群职场菜鸟,从步入社会的楞头青开始,一路跌跌撞撞的走向成熟。
(2)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设备的维修,需要对照图纸查找问题,拆装部件、接线,常伴手边的是螺丝刀和钳子、扳手。一身工作服没几天就满是油渍、泥沙,两个月就会磨得飞边、破洞。三伏天顶着大太阳干活,一张黑脸上留下了安全帽绑带覆盖位置的一条白印;大冬天穿着毛衣和两层棉袄在雪地里工作,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
单位的前辈、领导我统一称之为“老人”。
在这种技术工种岗位上,多数的“老人”都是不错的,很少有机关部门那种勾心斗角的事。对于新人来说,最多也就是个别“老人”摆摆老资格,安排我干点本应该是他分内的活。
这些时候,新人的心态就十分重要,你如果还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天之骄子”,放不下身段,不愿意干脏活累活,这些“老人”一边支使着你干活,一边打心底里瞧不起你,有时还会与你“杠上”,觉得“你不就是个大学生吗,总是一股子牛哄哄的劲,让你吃点苦头”。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就把这些都当成学习,当成“偏得”,你让我干你的活,我就多学了一样本事,我就知道了你工作中的知识,我就迟早会具备和你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而且,既然这么多杂七杂八的工作早晚都会被落在我头上,那我与其被动应付,还不如主动出击,闲下来的时候我反倒会去问问这些“老人”,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
这样一来,积极的态度给我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只是初入职场那时我并没意识到一个好的名声口碑对于今后的我有多么重要。
那一个时期,由于对职场、对单位的不了解,真的没有什么远大目标和下一步想法,也是自己和自己较劲,也是想给自己一个证明机会,更是想用这些眼前的事情把自己的精力占满,不用过多的去想遥远的她和阳光明媚的大学时光。
二、考验——委屈中看到光明
(1)
由于我时常在单位的网站、报刊上发表一些新闻报道、散文议论文等“豆腐块”,所以在技术岗位中还算是文笔比较突出的。
在陪着扳手、螺丝刀度过了近三年的时光之后,由于单位机关的人事变动,公司办公室空出一个秘书岗位。我由于之前积累的良好口碑和“突出”的文笔,被从技术一线抽调到办公室实习试用。
相比之下,技术岗位上的那段工作经历算得上是平稳积累、波澜不惊,繁忙的时候累的躺在场区路面上睡着、抢修时干通宵,都算是身体上的劳累,心中充实且松弛。
而到了办公室则是另一片天地,由于公司编制的紧缩,再加上所谓的“培养新人”,我刚以实习借调的名义来的这个岗位上,就担起了五六个岗位的业务。
那一段时间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身心俱疲:每天一早7:30之前就到达办公室开始梳理一天的工作,8:30各部门、各岗位开始忙起来之后,办公室作为上传下达的“轴承”部门,工作就如同打仗一样的开始了,被各种电话轰炸、被电脑传真打印机碾压、各类意料之外的事情需要协调(甚至某个楼层厕所没有纸了也有人给我打电话,这并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啊o(╥﹏╥)o)……
平平常常就干到晚上8、9点钟才能熄灯离开办公室。如果遇到近期有会议、有接待、有上级领导调研视察,加班到11、12点都是再正常不过。
单单是事务性工作的话还可以靠体力和精力去应付,但这个岗位最重要、最核心,也是当初能把我借调过来的重要一条就是——要写材料。
这是很多职场人最头疼的事情,大家都想方设法应付回避,却是我能否立足新岗位的第一标准,也将是我今后工作的家常便饭。
(2)
还记得我给公司领导写的第一份讲话材料,那时的感觉概括成几个词就是:临危受命、雾里看花、无所适从。
那天正在埋头处理各类事务的我被告知,三天后有上级公司的领导来检查调研,需准备一篇专业方面的汇报材料。
我当时并没意识到事态的困难程度,只是赶紧放下手头一切工作,按部就班开始向专业部门收集相关素材,材料汇总大概用了半天时间。到了下午我除了处置几项不得不立即办理的事务之后,一头扎进Word中开始新的战斗。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我只不过是前一个礼拜还在拧螺丝接电线、下一个礼拜就被按到电脑前写材料的人。还远远没有窥透“公文”的要领,不清楚套路,更不熟悉业务,根本没有办法站在公司领导的思想高度去拟出一个统观全局的人的思路。
虽然经过一个通宵的忙碌,可想而知第一篇材料理所当然的阵亡了。
平时和蔼可亲的领导看过材料之后非常生气,几乎可以用“暴跳如雷”形容,直接将厚厚一叠的材料甩在桌子上,说“这种材料我拿去说都觉得丢人。”
我之前虽然听别人说起过在其他单位任秘书的经历,那种材料不被认可、撕碎后扔在面前的难堪,但这种处境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还是感觉难以接受。
家中的独生子,众星捧月的成长在蜜罐中;初中高中的班级干部,同学中最有威信,老师的左膀右臂……
曾经背负的那些光环在那一刻全都被眼前现实敲打的粉碎。
不行就是不行,不会就是不会。在领导犀利的目光和同事们嘲笑的眼光下,并没有那么一个舒适的地缝给我躲过去,大学时和煦温暖的阳光再也照不进无地自容的现实。
(3)
那时候我只知道,只要我稍微有一点退意,那么等待我的仍是扳手、螺丝刀和那一张张图纸、一条条接线,我并不是想逃避那地沟中腾挪接线的脏活累活,而沉溺在空调饮水机办公室的“白领假象”,只是不甘心承认自己在这条路上走不通。
凭着一股子倔强和仅存的一点初生牛犊之气,我咬咬牙对着领导——也是对我自己说,我马上改,我再写一次。
然而,换来的只是再一次的严厉批评,看着眼前被勾画的体无完肤的A4纸,望着窗外深夜中的点点灯火,我真的觉得绝望。
这条路太难了。
无助、无奈的时候只有一点星光,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希望。我拿出一个“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要有顿感力,要不断的尝试学习,只要部门和领导没说试用期满让我走,我绝不自行打退堂鼓,绝不退缩。
背地里那些同事的冷嘲热讽,就当做是耳旁风和鞭策。一次写不好就再改,三改之后再三改……
三年,我不断的收集公司各种专业的信息,学习上级各类文件和材料的套路,在与纠缠不休的日常事务斗争的同时,学习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了解企业运作的内在规律。
领导在我的材料上修改的痕迹越来越少,直至一次通过。我提炼领导思路在材料中提出的观点被作为企业阶段性发展战略贯穿全局。
我用三年时间让那些背地里嘲笑过我的同事对我说一声——公司“第一杆笔”。
三、悟道——业务中适时跳脱
(1)
现在想想,那个阶段我写不出像样的材料,自己厚着脸皮留下不走,部门和领导也没有赶我走,大概就是应为我最初那几年在技术岗位上积攒了一点好的口碑。大家即便看不到我在写材料方面的可取之处,起码还会觉得我这个人人品不错。
转眼,在办公室这个圈子里也混迹十年了。从最初的疲劳奔命于事务、材料中渐渐解脱出来。近几年,企业效益较好,人员编制增加,单是我以前干那几摊业务现在就分成了四个人在干。
顺理成章的,我作为一个“老人”,手底下也有了一支自己的小小队伍。我现在琢磨最多的,不再是如何把材料写好,而是如何把这支小队伍带好——队伍中有比我年长、工作时间长的前辈,更多的是年轻的“新人”。
在面对这些“新人”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不要被眼前的事务性工作缠住了手脚,事务性工作没有边际,天天忙忙碌碌当很容易一无所获。要借着处理事务的同时去了解这些事务背后的管理链条,去尝试摸清企业的管理脉络和运作机制。
另外,职业生涯中在办公室工作一场一定要学会写材料。
即便不能成为“大笔杆子”,起码要知道公文的套路,写出来的东西不要被人笑话。
我自己因为材料写不好挨过的骂、受过的嘲笑、尝过的委屈,我不希望我的小队伍中任何一个年轻人再去遭遇。
我宁可平时对他们要求严一些,揠苗助长,也要让他们不至于有一天在这方面吃亏。我真心的关怀我的队伍,相信他们也会成为在事业道路上支持着我的一股动力。
(2)
一步一步走过来,才知道经历过的事就如同花出去的钱。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而经历过的事才是生活和工作中的收获。
在企业中工作,人人都想力争上游,有的人凭借人脉可以很快上位,有的人靠年头资历高人一等,作为从学生转型的职场的菜鸟新人最初面对的不止一座大山,而可称得上是“群山环绕”。
职场水深,溺一次水便退缩逃避就永远学不会游泳。要想在学游泳最初阶段不被职场乱流干扰,就要抱定一块砥石——要踏实的把眼前事做好,哪怕这事再小再杂。
不要盲目迷信一些“成功学”上所谓的职业规划而好高骛远。要明白,人在职场就如人在江湖,并没有太多的事由得自己去规划安排。
所能做好的、能掌控的,就是做好当下的自己,珍惜每一次蜕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