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在为《钱钟书手稿集》所作序文中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这就是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记忆。那么,为什么伴随着“写”这个动作,记忆效果就会好呢?这其实与我们大脑的工作程序有关。记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陈述性记忆”,也就是“用大脑记住”,比如读、背诵,所有信息会经过“海马”的过滤,所以想要记住的东西不一定都被记忆下来。
而记忆的另一种类型是“动作性记忆”,也就是“用身体记住”,比如游泳、骑自行车,此时不需要经过海马过滤,而是通过“大脑基底核”和“小脑”的神经回路网进行处理,当动作被记忆在神经回路网里之后就很难被忘掉。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小时候背诵的诗词,长大了会忘,而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长大了,就算很久不骑,想骑的时候还是会骑。
所以,前面我们提到的“写笔记”这个动作,不仅是用大脑记住,而且还使用了身体的一部分——手。所以,不仅更有利于记忆的固定,还会使思维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
麦肯锡笔记思考法,就是一种为了解决问题、提升自我而存在的一种思考方式。借由笔记这种有形的物品,将你的思考从大脑中抽离出来,转变成文字和图表,使其可视化、具体化和条理化,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使你最终能够高效、高质地完成工作。
《麦肯锡笔记思考法》这本书的作者大岛祥誉,曾在麦肯锡公司从事新事业开拓战略,是一位资深管理咨询师,他将在麦肯锡学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结合自身的经验,著成《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麦肯锡工作法》、《麦肯锡问题解决方法与技巧》等书。而《麦肯锡笔记思考法》则是极具针对性的一本书,那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像麦肯锡的咨询师一样,利用笔记思考法来高效解决问题。
作者从心态、方法、技巧、功用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麦肯锡笔记思考法,分别对应书中的四个章节。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每个部分的重点内容。
第一部分:心态
这个部分可以看做是使用麦肯锡笔记思考法解决问题的准备工作,一个是物质上的准备,一个是精神上的准备。
1.物质上的准备
如果你愿意,可以准备3个笔记本:
横线笔记:用于收集信息
方格笔记:用于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麦肯锡笔记:用于发表成果
当然,如果你觉得用3个笔记太麻烦,也可以只用一个方格笔记本。
2.精神上的准备
你需要认识到,笔记,并不是只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加深思考,整理思路,解决问题,可以看作你的“第二大脑”,所以笔记乱一点也无妨,因为整洁并不是目的。
第二部分:方法
这个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作者用一个具体的案例-“A商品销量不佳”,对如何使用笔记思考法解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方法的精髓。作者将笔记思考法解决问题分成了4个步骤:
第1步:设定本质问题
用横线笔记全面收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分成三类:问题所在(Where)、原因(Why)和对策(How),写在方格本中。对于“A商品销量不佳”这个问题,首先将收集到的信息分成了下面三类,并逐条列出: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区分三种信息,不要混淆。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整理思路,找到真正的问题,也就是论点,然后通过分析与有关联的因素,修正认知偏差,进而建立假设。
按照上述方法,作者发现“城市部销量很好”与“专卖店的销量很好”似乎存在关联性,那就可以将上述两点提取出来——“城市部专卖店的销售方法”作为问题所在(Where),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城市部专卖店的销售方法能够提供什么灵感?
第2步:建立假设
建立的假设最好选取提问形式,而且要具体。
对于前面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是否应该提高A商品城市部的销量”这样一个提问式的标签作为假设,进而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加强对城市部专卖店的销售支援来提高A商品的销量。
用方格笔记对关注的信息按照“事实”、“解释”和“行动”进行分组,也就是列出常说的“空雨伞”图表。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区分主观判断与事实,不要将不通的问题和信息分到一起。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成果产生偏差,比如说不要将“每次我带伞出门都不会下雨”这种解释分到“事实”这一组里,因为这只是个人主观上的看法。
好了,现在假设建立以后,还需要根据假设描绘出解决问题的整体的故事线,也就是解决问题时所需的起、承、转、合,此时要用到的是横线笔记和方格笔记。
基于前面建立的假设,我们可以这样描绘解决这个问题的故事线: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验证假设来确认这个故事线是否正确。
第3步:验证假设
为了验证假设,需要我们带着这个假设再去现场调查,此时用到的是横线笔记。
能否获得有价值的线索关键在于两点,一个是事前准备,一个是临场发挥。
关于事前准备,在你去现场调查之前一定要在横线笔记上拟定提问列表,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设定问题,也不会因为到了现场出现的各种状况而漏掉某些重要的问题,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战,这和访谈节目主持人在采访嘉宾之前一定要做功课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