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句大全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李商隐《咏史》原文翻译与赏析

2020-12-28 23:46:52

诗句大全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那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猛蛇。

有几人曾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只有在苍梧对翠华盖哭泣份儿。


【赏析一】

《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首联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颔联提出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颈联推进一步,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是国运和国力,这是此诗的主旨。尾联是对唐文宗的哀悼,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关注的深情。

咏史


【赏析二】

《咏史》这首诗写在 甘露之变 以后,诗人感叹唐文宗个人虽然力崇俭朴不用珍宝,却使国家走向失败,原因在于没有使用足以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才,国运已去。文宗信赖的郑注、李训没有才能,不可信赖,反而坏事,那时的宦官,掌握禁军,盘据朝廷,像蜀山之蛇,难以拔除。这两句诗就是说的这件事 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 运去 、 力穷 ,字字千钧,表示诗人对国运已去的痛心和忧虑。

用典精当,语意悲痛,余韵悠长。


【赏析三】

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这样通过表面上的议论来抒情的写法是很特别的。

颔联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这种议论,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勤俭只是治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不是惟一的经验;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然而,事实上,非但没有因此能使已成定局的唐王朝的颓败之势有所好转,反而越搞越糟。这中间的道理,或者说最本质的原因,当然是诗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好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归之于运命。

颈联推进一步,但也可以说是转折,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一旦运去,就是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回天之力,而只能遗恨终生。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虽然说不清 运 究竟是什么,但他确实感到仅靠勤俭(包括皇帝个人的其他努力),不足以挽救一个时代的衰颓之势,而且在他看来,唐朝的国运似乎已去,难以挽回了。这种认识不免模糊含混,却是敏感的、深刻的,不但可以说明唐代,还能用于观照许多末代帝王。很多注家的思路则是一定要为此诗找一个咏叹对象,找的结果是唐文宗李昂。李昂节俭,史有明文;李昂清除宦官的失败,也载于史册。他可算自身勤俭而无力挽救国势的典型。继续引申,则 青海马 是喻贤才, 蜀山蛇 是喻宦官,也表现出来了,而尾联就成了对文宗的哀悼。

尾联承上而下,由理而情,由情造境,进而转换为纯然的抒怀了。文宗好诗,夏日念柳公权诗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称为 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张采田《会笺》称文宗 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曲》。义山开成二年登第,恩赐诗题《霓裳羽衣曲》。故结语假事寓悲,沉痛异常 。几人曾经听过文宗所颁布的雅乐,参预过文宗赐题的考试, 终古 哀悼文宗在太监扼制下恨郁死去。这里,所表现的诗人对于文宗治国的悲剧,不是讥讽、挖苦,而是感慨、叹息,诗人所抒发的正是对国家命运关注的深情。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 受制于家奴 的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 运去 、 力穷 ,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文宗在位时,商隐对于他的闇弱,颇多讥评;而于其身后,则又加以哀惋。无论讥评还是哀惋,均出自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正由于这种深切的关注,国运难以逆挽的崩颓之势,成为诗人心头难以解脱的宿命般的悲凉。如果说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发展成熟,就个体来说是性格、遭遇使然;那么就时代因素来说,实是对衰飒大环境的呼吸领会。 运逢末世 ,就是促成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内外两层背景,身世之感与末世情怀交相促发激荡,将诗人内心的感伤越酿越浓。

咏史


【赏析四】

这首咏史诗,借三国孙权立国以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中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新陈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首句 北湖南埭水漫漫 突出了六朝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 北湖 ,同一个 南埭 ,过去曾经看过綵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今天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 北湖 南埭 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 北湖南埭水漫漫 ,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 一片降旗百尺竿 ,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 一片降旗 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 降旗 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 降旗 不算,还用 百尺竿 作为进一步的衬托。 降旗 一片 ,分外可嗤;竿高 百尺 ,愈见其辱。无论是从 一片 的广度或者是从 百尺 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 、四句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又有什么根据呢?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 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 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 ( 屈复《玉谿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 北湖 、 南埭 已经为下文的 龙盘 之地伏根,而 一片降旗 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 钟山何处有龙盘? 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 龙盘 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 一片降旗 ,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 ;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 王气无凭论 ,实际上是 三百年间 一场 晓梦 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 龙盘 之险并不可凭。 水漫漫 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 一片降旗 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 三百年来 则是把 一片降旗 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 晓梦 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 钟山何处有龙盘 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 龙盘 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赏析五】

此咏六朝兴废更替之作。首句即言六代繁华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萧条冷寂。与刘禹锡 潮打空城寂寞回 意同。

以下三句阐发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山川形胜之理。与刘禹锡《金陵怀古》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意同。刘、余《集解》云: 层层作势,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之中自含顿挫之致。

分页:1 2 3

    

上一篇:“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下一篇:“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