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
[唐]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释】:
【鹤注】是时安史未息,又各吐番当属乾元二年作。谢灵运有《捣衣》诗题。
亦知戍不返①,秋至拭清砧②。已近苦寒月③,况经长别心④。宁辞捣衣倦⑤,一寄塞垣深⑥。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⑦。
(捣衣,代戍妇言情也。戍不返,捣衣之故。拭清砧,捣衣之事,三四承首句,五六承次句。七承五六,仍应拭清砧。八承三四,仍应戍不返。分之则各有条绪,合之则一气贯通,此杜律所以独至也。【远往】王湾《捣衣》诗“风响传闻不列君”,即此诗末句意,但蕴藉不如耳。)
①《诗传》:“戍,屯兵以守也。”②江淹诗:“秋至捣罗纨。”《玉篇》:“砧,捣石也。”《刘希夷诗》:“盼青砧兮怅盘桓。”③《赵充国传》:土地苦寒,汉马不耐冬。④鲍照诗:“长别远无双。”宋武帝诗:“江山起别心。”⑤谢脁诗:“南邻捣衣急。”《丹铅录》:《字林》:直春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取其便也。⑥蔡邕疏:“秦筑长城,汉筑塞垣。所以别内外、置殊俗。”注,“塞垣,长城山。”⑦宋之问诗:“空外有飞烟。”《通雅》:空外,犹单外也。《汉书·张禹传》:请邓太后还宫,以为久处单外。朱子《诗经集传》多顺文解义,词简意明。唐汝询解唐诗,亦用此法,但恐敷衍多而断制少耳。今注杜诗,间用顺解,欲使语意贯穿融洽。此章赵汸注云:“此因闻砧而托为捣衣戍妇之词曰:我亦知夫之远戍,不得遽归,方秋至而拂拭衣砧者,盖以苦寒之月近、长别之情悲,亦安得辞捣衣之劳,而不一寄塞垣之远。是以竭我闺中之力,而不自惜也。今夕空外之音,君其听之否耶?音字,含一诗之意。”唐仲言极称斯注。今标此以发顺解之例。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释】:
【鹤注】是时安史未息,又各吐番当属乾元二年作。谢灵运有《捣衣》诗题。
亦知戍不返①,秋至拭清砧②。已近苦寒月③,况经长别心④。宁辞捣衣倦⑤,一寄塞垣深⑥。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⑦。
(捣衣,代戍妇言情也。戍不返,捣衣之故。拭清砧,捣衣之事,三四承首句,五六承次句。七承五六,仍应拭清砧。八承三四,仍应戍不返。分之则各有条绪,合之则一气贯通,此杜律所以独至也。【远往】王湾《捣衣》诗“风响传闻不列君”,即此诗末句意,但蕴藉不如耳。)
①《诗传》:“戍,屯兵以守也。”②江淹诗:“秋至捣罗纨。”《玉篇》:“砧,捣石也。”《刘希夷诗》:“盼青砧兮怅盘桓。”③《赵充国传》:土地苦寒,汉马不耐冬。④鲍照诗:“长别远无双。”宋武帝诗:“江山起别心。”⑤谢脁诗:“南邻捣衣急。”《丹铅录》:《字林》:直春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取其便也。⑥蔡邕疏:“秦筑长城,汉筑塞垣。所以别内外、置殊俗。”注,“塞垣,长城山。”⑦宋之问诗:“空外有飞烟。”《通雅》:空外,犹单外也。《汉书·张禹传》:请邓太后还宫,以为久处单外。朱子《诗经集传》多顺文解义,词简意明。唐汝询解唐诗,亦用此法,但恐敷衍多而断制少耳。今注杜诗,间用顺解,欲使语意贯穿融洽。此章赵汸注云:“此因闻砧而托为捣衣戍妇之词曰:我亦知夫之远戍,不得遽归,方秋至而拂拭衣砧者,盖以苦寒之月近、长别之情悲,亦安得辞捣衣之劳,而不一寄塞垣之远。是以竭我闺中之力,而不自惜也。今夕空外之音,君其听之否耶?音字,含一诗之意。”唐仲言极称斯注。今标此以发顺解之例。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