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
[唐] 杜甫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
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缊袍。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
流恶邑里清,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
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可以贷不毛。
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何必吾家操。 【鹤注】此宝应元年在成都作。是年公上严武《说旱》云:蜀自十月不雨,抵建卯非雩之时,奈久旱何。此诗:“西蜀冬不雪,春农为嗷嗷。”正是期时。又云“朱夏云郁陶”,盖入夏方雨地。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①。上天回哀眷②,朱夏云郁陶③。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缊袍④。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首叙久旱而雨。)
①《搜神记》:“万物焦枯,百姓嗷嗷。”②《诗》:“上天同云。”③江逌诗:“茂草思朱夏。”赵曰:郁陶,出《尚书》,盖陶窑之气郁结,此形容夏云也。④《秋兴赋》:“屏轻絺,释纤絺。”注:“纤絺,细葛也。”缊袍,见《论语》。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①。流恶邑里清②,..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③。
(此志雨后之景。)
①《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水经注》:成都县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两江珥其前。”《宋史》:初李冰开二渠,一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谓之外江;一由永康过郫入成都,谓之内江。”②《左传》:“有汾浍以流其恶。”赵曰:大雨所荡,流出秽恶也。《晁错传》:“邑里相救。”③《演繁露》:几与案自是两物。几,坐具也,曲木附身以自捧也。
沉疴聚药饵①,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②,可以贷不毛③。阴色静垅亩④,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⑤,何必吾家操。
(此记喜雨之情。向以肺病聚药,今雨凉神爽,不烦进饮之劳,因知造化润物,施及不毛者,各有生意也。劝耕、操耒,结出同庆甘霖意。此章三段,各八句。)①沈约《萧愐碑》:“因遇沉痾,绵留气序。”谢灵运诗:“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②江淹诗:“则知耳目惊。”句法本此。③贷,施也。《左传》:竭其粟而贷之。《出师表》:“深入不毛之地。”远注:“不毛,草木不生也。”④《赵国策》:席陇亩而荫庇桑。⑤《老子》:“犹兮若畏四邻。”《易》:“断木为耜,揉木为耒。”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缊袍。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
流恶邑里清,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
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可以贷不毛。
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何必吾家操。 【鹤注】此宝应元年在成都作。是年公上严武《说旱》云:蜀自十月不雨,抵建卯非雩之时,奈久旱何。此诗:“西蜀冬不雪,春农为嗷嗷。”正是期时。又云“朱夏云郁陶”,盖入夏方雨地。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①。上天回哀眷②,朱夏云郁陶③。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缊袍④。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首叙久旱而雨。)
①《搜神记》:“万物焦枯,百姓嗷嗷。”②《诗》:“上天同云。”③江逌诗:“茂草思朱夏。”赵曰:郁陶,出《尚书》,盖陶窑之气郁结,此形容夏云也。④《秋兴赋》:“屏轻絺,释纤絺。”注:“纤絺,细葛也。”缊袍,见《论语》。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①。流恶邑里清②,..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③。
(此志雨后之景。)
①《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水经注》:成都县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两江珥其前。”《宋史》:初李冰开二渠,一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谓之外江;一由永康过郫入成都,谓之内江。”②《左传》:“有汾浍以流其恶。”赵曰:大雨所荡,流出秽恶也。《晁错传》:“邑里相救。”③《演繁露》:几与案自是两物。几,坐具也,曲木附身以自捧也。
沉疴聚药饵①,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②,可以贷不毛③。阴色静垅亩④,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⑤,何必吾家操。
(此记喜雨之情。向以肺病聚药,今雨凉神爽,不烦进饮之劳,因知造化润物,施及不毛者,各有生意也。劝耕、操耒,结出同庆甘霖意。此章三段,各八句。)①沈约《萧愐碑》:“因遇沉痾,绵留气序。”谢灵运诗:“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②江淹诗:“则知耳目惊。”句法本此。③贷,施也。《左传》:竭其粟而贷之。《出师表》:“深入不毛之地。”远注:“不毛,草木不生也。”④《赵国策》:席陇亩而荫庇桑。⑤《老子》:“犹兮若畏四邻。”《易》:“断木为耜,揉木为耒。”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