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梓州登楼二首
[唐] 杜甫
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
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黄鹤编在广德元年春在梓州时作。诗云“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盖是年春史朝义初灭也。
行路难如此①,登楼望欲迷②。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江水流城郭,春风人鼓鼙。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③。
(此间登楼而兴羁旅之感。首联,情景并提。次联,承行路。下四,承登楼。《杜臆》:行路之难不一,故用如此二字该之,起语无限悲凉。衰年流落,此身却无少壮,而浪迹但有羁栖,两句各倒转一字,便语新而声协矣。水流城下,登楼所见。风送鼓声,登楼所闻。新燕巢搂,而旅人无定,对景伤情,语意双关。数句中,有梓、有春、有楼,写景言情,相融入化。)
①古乐府题有《行路难》。②王粲有《登楼赋》。③古诗:“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室。”杜律首句,有语似承上,却是突起者。如“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故人亦流落,高义动乾坤”,“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既飘忽,又陡健,此皆化境语也。
其二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①,移柳更能存②。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③。
(次章,登楼而动去蜀之怀。上四,遥望故园。下四,追思吴会。盖恐北归未能,转作东游之想也。《杜臆》:心之所至,目亦随之,故登楼一望,而天畔之眼,遥入故园。朝义既平,战场定矣。洛阳园柳,能复存乎?公少游吴越,故思胜事,自蜀江至吴,必取道荆门也。)
①苏武诗:“行役在战场。”②《哀江南赋》:“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③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岸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对有象门然。赵汸曰;五言近体,句中用一壶字斡旋,诗家以为难。若一句中用两虚字,抑扬见意,惟老杜能之,而陈后山妙得其法。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黄鹤编在广德元年春在梓州时作。诗云“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盖是年春史朝义初灭也。
行路难如此①,登楼望欲迷②。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江水流城郭,春风人鼓鼙。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③。
(此间登楼而兴羁旅之感。首联,情景并提。次联,承行路。下四,承登楼。《杜臆》:行路之难不一,故用如此二字该之,起语无限悲凉。衰年流落,此身却无少壮,而浪迹但有羁栖,两句各倒转一字,便语新而声协矣。水流城下,登楼所见。风送鼓声,登楼所闻。新燕巢搂,而旅人无定,对景伤情,语意双关。数句中,有梓、有春、有楼,写景言情,相融入化。)
①古乐府题有《行路难》。②王粲有《登楼赋》。③古诗:“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室。”杜律首句,有语似承上,却是突起者。如“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故人亦流落,高义动乾坤”,“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既飘忽,又陡健,此皆化境语也。
其二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①,移柳更能存②。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③。
(次章,登楼而动去蜀之怀。上四,遥望故园。下四,追思吴会。盖恐北归未能,转作东游之想也。《杜臆》:心之所至,目亦随之,故登楼一望,而天畔之眼,遥入故园。朝义既平,战场定矣。洛阳园柳,能复存乎?公少游吴越,故思胜事,自蜀江至吴,必取道荆门也。)
①苏武诗:“行役在战场。”②《哀江南赋》:“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③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岸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对有象门然。赵汸曰;五言近体,句中用一壶字斡旋,诗家以为难。若一句中用两虚字,抑扬见意,惟老杜能之,而陈后山妙得其法。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