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余罪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余罪》是一本由常书欣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罪》读后感(一):余罪1

《余罪》据说有N多本,可是我目前只看了第一本,那就说说看了这一本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吧。

书到手,扑面就是一扇上了锁的铁门,经典的红与黑的交错,不由让人联想到红警与黑匪的对立,挺吸引人的设计。

小说用了倒叙的手法,一步步交待了余罪如何从一个警校生成为了监狱的“囚犯”。

余罪的性格十分复杂,既能坑蒙拐骗,黑吃黑,又很富有同情心,比如他对家境困难的同学周文涓的关心、照顾。对同学很有哥们义气,对侵犯他的人又很记仇,睚眦必报,反应灵敏,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当警察的目的也就是可以混得舒服点,老爸可以不必见谁都点头哈腰,一味讨好。这样的人,感觉上离心目中正义化身的警察形象太遥远,可他却实实在在是一名警察,有些痞子气的警察。当最后一章,他进入监狱成了一名执行特殊任务的警察时,那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真心是捏了一把汗啊,他会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并完成任务呢?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余罪的那一帮兄弟,他们个性各异,三教九流,喝酒打架,抽烟赌博,人物的塑造有很丰满,很接地气的感觉。这样的青春好精彩啊!还有那个老狐狸样的许处长,步步下套,终于套住了精明的小狐狸余罪。

整个第一本书看下来,还是很轻松搞笑的,但是,看了一本了,才这么点内容,我得赶紧看下一本去了,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呗,很好看!

《余罪》读后感(二):走在现实的余罪

各具特色的人设,精湛的描写,朴实的情节,在复制社会里努力奋斗的精神,这些现实和文字组成了余罪。

翻开书,已经身在监狱的余罪就以第一人称向我们讲述了他从一名普通警校学生到罪犯的神奇的两个月。

从省厅许处长来招聘,引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跟以往配角烘托主角,主角无所不能的人设不太一样的是,这本书每个配角都有自己的特点,“骆驼”计算机高手,“鼠标”擅赌,这些看似孰轻孰重的技能在后来的考核和面对匪徒时都派上了用场。

因此次招的是特勤,就是卧底,需要的不是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警察,而是能圆滑事故,游刃有余的混在黑道的人,所以家庭条件一般,成绩不太优秀,爱耍小聪明的余罪才得以得到重视。

《余罪》读后感(三):无间道前传

余罪本名余醉,因平时吊儿郎当,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而被取外号余罪。理所当然的,他有罪:各种调戏女同学、足智多谋的的捉弄室友和同胞、不按照警校规定行事、表现的像个地痞流氓……让他的余罪大名广为传播。

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的每个人身边都不缺少,看起来没心没肺,做人做事总是给人一种很“恶心”的感觉,却没有多少人能发现他们的灵活性和社会性上。是的,社会性。一群没有上过社会的人当然不明白社会上是如何待人接物的,更看不到社会上的种种黑暗。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那些不听老师指挥、不按照规章制度条例行事的人,都是“有罪”的人,至少他们违反的了“规定”,这个规定是人们心中所谓的戒条和设想。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墨守成规的生活,于是产生了文明;不按照文明的要求行事,就是不被接受的,甚至是需要坐牢和被枪毙的。

余罪符合以上所有论述,但他没有被写成一个人渣。他天真活泼,脑子活泛,对事物的本质认知和表象分的很清晰。从许秋平进教室的第一眼他就看出懂了这一切的原因,只是本以为许秋平这位省刑侦厅的一把手会毫不留情的把余罪这样的人排除视线之外,却不料余罪种种的表现让一切看似被动的事件里表达了主动的真实意图。这在刑侦故事中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当你按照主角的思路一步步走的时候,才发现你是被牵引的、被接受的、被设计在各个环节中还在自嗨的,而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美满的,美妙的。

这本书中两个情节设置非常巧妙,一个是在设计考题的时候更重要的侧重实践的考验。这也是警官学校更应该加强的,奈何现实与理想有巨大的差距。许秋平心知肚明这些学生的基本知识过硬,但个人经验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平时的工作中,把思路和智慧用在刑侦破案的工作上呢?所以,他设计的第一个考验题目,是让一群快毕业的警官学校的学生去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不带身份证、不能暴露身份的、没有钱、没有一切外援,独立生活40天。40天之后能活着回到集合中心,就是符合招募需求的人。

这个考验其实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了。你不管有多少知识,如果不能运用在生活中,那么你只能去历史博物馆研习下如何更好的写写历史。知识是在运用中体现价值的,一切通过了测试的人都有机会拥有美好的前途——留在省城里的户口、分住房以及更好的前途。这次测试中总共有十四个人,每个人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智慧与能力,更多的是把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了40天的过度;如果不能度过这40天的煎熬,一切所谓的成绩和推荐信又有什么意义呢?

余罪在这个考试中表达了充分的远见卓识。他从小的经历告诉他哪儿有坏人,以及如何从坏人身上得到一些非法的钱物通过“惩恶扬善”的方式养活自己;生存的本能让他第一个从一文不值、没有身份证、不能暴露自己身份的窘境中脱颖而出,过上了天天住酒店的生活。他聪明的把监视他的在职警察调动起来,更好的团结了绝大多数的被考验的同学们的力量,让自己的同学和生死之交能更好的通过这样充满前提和希望的测试。最后,他当然成功了。他做的非常漂亮且很有智慧,他在这样的考试中没有受到任何刁难,也享受其中。猫捉老鼠的游戏,有时候最享受的是老鼠,如果你理解余罪的话,你会同意这样的观点。

在十四个人里面,有四个人在第一个礼拜就求饶退出了测试。这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没有被认真测量的结果,也是所有人能够理解却不能接受的。那些在学校表现活跃、生活质量优越、善于巴结老师的人,没有在社会生存测试中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优势,环境变化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以及对耐力的过分自信。种种迹象表明,余罪就是许秋平最需要的那一类人。

在胜利日到来的时候,许秋平当然是“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让许秋平更惊讶的是余罪比他更淡定。甚至在最后准备放弃通往美好未来的选择,准备他原本回家养老的做个老实的片警儿的愿望。当然,余罪的城府在这本书中绝对超过许秋平,更重要的是余罪的家庭身份昭示着他的母亲可能是未来他卧底警察生涯中唯一需要用真心真情来面对的。我相信他能处理好这样的儿女情长,以此更好的表现余罪的人性和智慧。

在结尾的时候,许秋平还设计了另一个考题。所有通过测试的十个人被蒙眼以罪犯的身份分配到不同的监狱进行第二次为期六个月的实习,而最终真正进入实习监狱的只有余罪一个人,其他同学被送到飞机场,就地起飞到自己的来源地。这样的考验,让余罪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有一帮朋友与自己接受同样考验的错觉,现实接受考验却只有他一人。

作者一直在引导我认为余罪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人参加监狱罪犯实习的,其实我认为他应该是最早就知道许秋平需要找的人是去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而警察最艰苦的工作就只有卧底,比一线警察更辛苦的他们必须深入敌人腹地,与自己讨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纠缠在一起,这种感觉和《无间道》的梁朝伟的感受非常雷同。以余罪的思考和城府,他应该最早就想到了他未来的工作内容了。

《余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刑侦学书籍,在整体故事构架,和人物出场顺序、人物个性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伏笔太多,为下一部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余罪的单亲身份让其母亲有更多的可能在他卧底的职业生涯中产生交集;余文娟得到余罪引荐到了二所更是让他在以后的卧底跑路生涯中多了一些情愫暗生的爱情铺垫;九位与余罪一起参加第一次考验的同学们,则在余罪做卧底的过程中产生正面冲突……这样的情节设计和编排,不好看,能行吗?

《余罪》读后感(四):没节操才能混江湖

在我约完这本书后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看完了电视我还是希望一饱小说的眼福呢。不可否认,我对这本小说的情怀在作祟,可是当我看完这本小说后,我又发现了事先没有想到的收获。电视中的主角都带有主角光环,当我看到张一山时,我就认定他不同平常人,即使他在执行这么危险的任务我还是觉得反正不会死,而当我看小说时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代入感真的十分强烈,少了明星主角上的一层符号,余罪本人只是警校学员其中一个而已。我想,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吧,让我们切身体会主角的处境。

谈到这个网络小说,《校花的贴身高手》、《花千骨》、《仇敌》等等前前后后我倒是看过不少,不过这些小说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主角可以没本领,但一定要有颜值或者天赋,再或者好运。但这本书以打脸似的反转给了我们一个大大惊喜,主角余罪没有天赋,没有背景,没有颜值,最重要的是没有节操,没错,没有听错,没节操才能混江湖。黑道如此,白道也不赖。

这时就不得不谈到本书的作者老常啦,常书欣,山西人氏,现为创世中文网签约作者,极擅长写作都市类作品,其笔下的故事不仅以剧情跌宕起伏著称,同时更散发着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价值。而《余罪》可以说是老常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的余罪并不是张一山,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一个,所以看起来真实多了。他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功夫十足,深受老师喜欢却饱受同学非议,生存能力强,偷鸡摸狗事没少做过,还有点自作聪明,耍贱卖萌。不得不说老常刻画人物性格的本领十分高超。除此之外,丰富的情节也是此书不可不夸的优点,城市放养独自求生,被捕入狱,潜入毒窝充当卧底……步步险棋,而余罪就凭借着自己以前的这些“陋习”绝处逢生,一次次的创造机会,与此同时,为了对抗徐平秋的“阴谋诡计”,他团结同学,带领队伍,一次次的打破险境,冲出重围,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千辛万苦度过40天的考验后徐平秋怎么会轻易让他们溜走,此时的徐平秋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了,为了再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实践经验,这些刚过关的人又被送到牢里去体验了,而余罪作为候选人更加倒霉了,受尽屈辱,吃尽苦头。当然,《余罪1》的内容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悬念却还留在后面,真真是“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总体来说,《余罪》虽是一本间谍黑暗小说,但可谓是网络小说中的一朵白莲花,它的脱颖而出不是没有道理的。尤其是经过张一山的精彩表演后更加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希望下次能有机会读到后面的精彩内容。

《余罪》读后感(五):情节不错

之前就听说电视剧余罪反响还不错,还挺好奇的,要说这类电视剧应该有不少了,能出众不落套的还挺难得。

只有自己看了小说才理解。

书到了之后,就中午无事翻着看了看,还真是就入迷了,一天时间看完了这本1。看完后各种难受,就直接在网上把余罪的电视剧1季和2季都看了,O(∩_∩)O哈哈~ 老实说,电视剧还是和小说差的很远的,开始看第一季还真是不适应,改的太多了,效果大打折扣啊

个人认为吧,小说有3点好的:

一是情节不错,引人入胜。主要是整个故事情节不落俗套,虽然一些情节上大家能猜到,但到细节上还是处理的很好,起码没有让人看到就恶心的情节和明显BUG的设计。这本是系列的第一本,只是个开头,确实也能够把读者吸引进去,比如后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任务、要经历什么样的日子,还是挺让人心痒的

二是人物性格很鲜明。作为一名刚三十出头的读者,也是从他们那个年纪过来的,我感觉他们很真实,不做作,特别是“学渣们”的兄弟情,余罪、鼠标、汉奸。。。。。。。活灵活现啊,就是谢冰、周文娟等这些人都是个性很突出的,有血有肉。

三是人人皆可为才的想法。要是余罪、鼠标、汉奸这些人摆在普通人面前,估计我们都对他们不怎么指望,甚至有很多讨厌之情,但是人摆着,怎么用才是最关键的。正如他们在40天中表现出来的,完全就是犯罪分子啊和堕落人士啊。可是最后用在警察卧底上却完成了他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每个人的缺点和优点都被许处长很好地面对处理了。其实,这是很多人的期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余罪》读后感(六):《余罪》书评

《余罪1》是一部刑侦小说,同时也是一部青春小说。故事比较接地气,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随便网络剧的大火,张一山等一干演员也随之火了起来。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贪婪、胆怯、懒惰,甚至这些缺点在小说中更加夸张,更加扩大化。

《余罪1》主要写的警校时光,许平秋甄选精英到羊城历练,许多十分有趣的情节,让你爱不释手。其中也有太多太多的细节让人难忘,把余罪的个人形象深入,表现出一个“贱人”但内心却关心他人,在乎每一个人的感受的形象。余罪也是一个好色、贪婪、不要脸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才让人觉得无下限,才会一下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让许平秋一眼就选中他当最后的精英,无疑已经交代出了整个小说的构架。

很短的内容却交代出很多情节。最后余罪被坑入狱,心情也随之低落,但也随之更期待后面的内容,引人入胜,读到此处浑然不知已经把第一部看完了,只想着继续看下面的内容。这才是一个作者最高明的水平,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忘记时间,只是随着情节的变化看下去,我想这也是对一个作者最高的肯定。

《余罪》出版以来,有很多人写过书评,有夸的有骂的,我自认为不高明,写的书评也很乱,很繁琐,但只有看过才知道书中的乐趣,对作者常书欣表示感谢!

《余罪》读后感(七):余罪——坑太深

说句实话,看了《余罪1》之后,我挺后悔的。如果可以重新选一次,我一定不在这个时候看这本书。读客图书在《余罪》的每一本上,都套了一个腰封。《余罪1》的腰封上写的是“水太深”。我看完以后,很想说,“坑太深”或者更为贴切。

《余罪》作者常书欣,很多读者亲切的称他老常,山西人。中国人都知道,山西人有一出名的特质——抠。老常果然不负优良传统,抠到极致。好好一部书,不痛痛快快写完,非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出。《余罪6》已经出版,可据说,堪堪才过半。这让我们这些身陷坑里的读者情何以堪,如何扛过漫漫长夜等待的煎熬?

看完《余罪1》,发现其实这第一本,仅仅是整个故事开篇的铺垫。交代了一下后续出场阵容,细致的把将来担当重任的大小角色的性格背景做了刻画。说白了,都是旁白和人物介绍内容。老常的手段高明,在于他不是一股脑的把角色资料像游戏里一样列表出来,而是通过对警察学校一票热血小青年的日常生活点滴慢慢渗透出来。

《余罪1》讲的是警察学校垫底学员(俗称差生)余醉,由于个人特征明显:不要脸,滑头,贱——由于这些特质充分契合卧底岗位需求,被警察处长许平秋一见钟情,继而不惜各种坑蒙拐骗下黑手,最终走投无路踏上卧底这条前途未卜的康庄大道的故事。(对于余醉同学各种挣扎各种防范未果,深表同情)。《余罪1》围绕着卧底选拔赛,把余醉及他的一杆狐朋狗友挨个做了特写,从背景身份、体貌特征、特长绝活、性格特点都进行了阐述,使这些未来警察的形象更有血有肉,性格丰满,特别接地气,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小警察。

老常的书我是第一次看,看了这一次,还真是蛮合胃口,想来以后会经常看。善于描写都市题材作品的作者很多,但像他这样,把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工笔画般诚实的描摹出来的不多。我们常看的小说,为配合情节需要,或歌功颂德大力鼓吹山河永固,或剑走偏锋把罪恶无限放大“脱了裤子给外国人看”。老常笔下的是我们熟悉的城市,是灰色的社会。国家机关有人情往来,裙带关系,尸位素餐的公务员。警察群体有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的富二代、官二代。主要角色有投机倒把,见缝插针,无利不起早的奸商,也有碌碌无为,窝窝囊囊,老实巴交的贫困农民。各种人,各种阶级,各种生存法则。

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人更难简单以好坏定义。老常笔下没有完人。包括我们的主角,余醉,一个韦小宝式的人物,泼皮英雄。完美英雄是不存在的,满身毛病却坚守心中善念就是英雄。面对各种诱惑和磨难,余醉秉持善念逐一越过,将各种被掩埋的余罪曝光出来,终成英雄。

余罪在法学中指隐瞒未交待的罪行。余醉从开文就被伙伴称为余罪。仿佛就是对他未来所担当角色的预示。这样一个泼皮无赖,偏偏是个准警察。这样一个准警察,偏偏因为泼皮无赖的性格被迫成为了特殊警察。仿佛一些都有因果,却让人不胜唏嘘。

老常很善调节气氛。贯穿全书的小笑点,和搞笑笔法描写的可乐情节,总让读的人忍俊不禁。幽默的字句和情节,让我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第一本,然后又勾着我下单买了已出版的另外五本,最后惦记上没出版的其余五本。真是坑大了。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现在看《余罪》,而是必须一定整套搬回后再读。也不用像此刻痛楚,深陷巨坑,抓心挠肺。

唉!《余罪》有风险,入坑需谨慎。

《余罪》读后感(八):卖什么?余罪的安利。

每个人身边似乎都有一堆《余罪》书里那样的朋友,爱赌博贪财的胖子鼠标,四肢发达的牲口,妇女之友爱臭美的汉奸,技术宅豆包,以及贱兮兮却极少吃亏的贱人余。

这帮人聚在一起,在学校经常干的那是没什么好事,说他们是混混那是一点都不亏,看着他们的故事真是让你又爱又恨,看到他们被欺负你也会被气的牙痒痒,当他和解冰冲突时,感情上倾向的是余罪这帮小混混,而不是成绩好人也很优秀的解冰。

余罪被工大的三个人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鬼点子,以及“人格魅力”煽动那么多人帮他的忙,当初看余罪时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魔障,为了看完电视剧,还破费开了爱奇艺会员,然后利用周末的时间一天半就把两季看完了。想想自己也是被余罪的“人格魅力”吸引,中了余罪的毒。

看完电视剧拾起小说时,还是比较冷静的,毕竟看过电视剧,甚至还担心,小说没有电视剧好看怎么办…然后完全出乎意料,自己看小说同样上瘾了。

简单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对《余罪》如此着迷呢?

一:本身自己就是偏爱警察故事这种剧情的小说和剧,看过《a计划》,《无间道》,还有成龙系列的警察故事后,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这类题材的作品,许久不见甚是想念,看起电视剧还有小说来当然十分对胃口。

二:余罪故事本身够吸引人,够让人意外,主角不是大家印象中那种光辉形象的警察,而是一个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主角身边也是一群生活中自己就有的朋友,这样的话读者还有观众会有比较强的代入感。

三:小说风靡一时离不开常书欣编故事的能力,电视剧席卷全国离不开张一山以及同剧中那些年轻演员们的表现,我始终忘不了张一山一个人撑起一部床戏的画面,这些故事中的小惊喜,小意外吸引着我们不停的看下去,读下去。

死有余辜,活有余罪。总之这部作品值得我去安利。

《余罪》读后感(九):这只是系列的第一部

许处长经过明的暗的考核检验之后,从警校学员里选出了一个可以做卧底的特勤,这个人叫余醉。

这本书就讲了这么个事儿。

结尾,余罪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进了监狱,开始了卧底生涯。显而易见,这只是个开始。然而不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这本书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标识自己是一个系列的第一本!我读完整本书才发现这书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个系列的开始!这多少有点愚弄读者的味道吧!上一次被愚弄是看《清明上河图密码》,那的确是本好书,被愚弄就愚弄了吧;这次的《余罪》嘛,嗯,也是本好书,算了,不计较这些了。

发过牢骚后,可以说说书的内容了。主要分为两大块:校内考核,滨海生存。校内考核只是个铺垫,把以余罪为核心的小团体介绍了一下。滨海生存才是真正的考验。身无分文,连身份证都没有被扔到陌生的、治安混乱的滨海市生存四十天,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相同的起点,却有不同的发展。有的人被生存压力打垮,半途而废了;有的人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看不惯各种黑暗现象而四处碰壁,被打得遍体鳞伤;有的人放下身段,帮人贴小广告,用尊严换馒头;有的人坚持信念,靠捡破烂为生;有的人如鱼得水,街头出千、帮人老客、抢劫小偷,手段层出不穷,活得相当滋润;甚至有的人阴差阳错在夜总会混成了领班,还和头牌小姐有一段真感情。这林林总总、三教九流,展示了现实的残酷、生活的艰辛和社会上各种见不得光的黑暗角落。看过这些,我也在想:如果是我遇到类似情形,我会怎么样呢?要力气没力气,要机灵不机灵,恐怕混不下去。看本书的读者恐怕大多是我这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们每天在为老板不给涨工资,加班太多太累等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倒苦水,自以为是社会底层,生活艰辛。殊不知还有那么多人根本没力气去想这些问题,他们还在为了温饱儿而挣扎着,他们为了生存不惜出卖尊严,突破道德底线,甚至铤而走险,即使付出这么多也不保证能有安稳的生活。所以,不要再抱怨了,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吧。你也许不是最幸福的,但一定不是最不幸的。

再来看看主角。余醉,外号余罪,因为无节操、无下限又狡猾诡诈而经常干着紧贴法律界限的勾当而得名。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长相大众,行事低调,坚韧狡猾,鬼点子极多,是个很邪门儿的人。一个警察学校出了这么个奇葩还是挺有意思的。这货冷静务实,是个有实在能力的人,可就是觉悟不高,而且胸无大志。什么为人民服务之类的事在他这里完全没市场,他也不贪心的去想得到太多,只想在小地方做个“鸡头”耀武扬威就满足了。这样一个人,天生是个当混混,而且是混混里面的大哥的料。不过,他是个警察,至少是个准警察。

现在这个觉悟不高的准警察被诓进监狱了,他心中充满愤怒,还间杂着恐惧,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请看下回分解。

《余罪》读后感(十):一个屌丝警察的成长故事

因为多看的推荐和张一山主演网剧,对这本书发生了兴趣,正好显得无聊,就翻了翻,结果陷进去了,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整部小说看完。

第一印象:坑,巨大的坑。小说虽然经过正式出版,但实际上是从连载版本整理出来的,而且正式出版的1-8其实并没有出版完,后续的部分还需要看连载。

应该说小说的主角余贱人的刻画跟很多网络小说的主角定位一致,屌丝奇人,这口大家都喜欢,有很好的代入感,大家都希望是余贱人,跟自己的出身接近甚至比自己的出身还凄惨,有抱负有理想但不知道怎么办,被伯乐相中硬是塑造成了千里马,财色名三收。

整部小说大概讲了八个大的故事和若干个穿插的小故事,涉及卧底、毒品、反扒、医闹、诈骗,甚至互联网金融,通过八个故事塑造一位警校学生,从卧底贩毒到治安反扒、派出所找牛、准重案组反骗的成长历程,小说始终围绕“合法-非法”执行警务的灰色地带的矛盾来衬托余罪在其中的游刃有余,塑造其品质和行为上的双重人格。

整个故事来源于丰富的日常警务,很有吸引力,败笔在于最后的反诈骗的故事区间,居然最后写出了一个富二代的老套出身,作者对金融领域的体验欠缺也导致后面的故事像流水账,只能加塞软色情来吊读者胃口。

    

上一篇:宿敌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     

下一篇:《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10篇_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