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是一本由江城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读后感(一):历史是非对错自有公论

曾在外婆书架上看过一本书,书名记不清了,大致围绕蒋介石及家族成员的叙事,时代背景设定在国民党逃往台湾后,但为佐证或某些叙事需要,也回顾之前的一些历史事件。这本书我没有看完,只挑拣了一些轶事看,才知道老蒋的第二个儿子并非老蒋所出。也从那时起对于民国这个时代有着隐隐的好奇与探究。

翻开《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第一章,着实让我很是兴奋,我阅读时向来带入感及强,开篇没有任何沉闷冗长的铺垫,作者直接切入主题,很合我口味。因对于这段历史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一下子涌入许多在历史上很有名,但因我孤陋寡闻而不识的人名,着实让我有点措手不及。略一消化下这些人名,便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紧张的战役。

记得儿时我是极为痛恨国民党与老蒋,因为我所接收的信息与知识,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他的种种不是。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加之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便开始能以比较客观的立场去看待这位历史人物。诚然老蒋确实犯过错,但成王败寇,若最终共产党没有在内战中取得胜利,或许今天中国历史对蒋介石会是另一翻评价,这是我现在的想法。《历史深处的民国》前两部,我不曾看过,但若有机会也会去拜读,纵观《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力求为我们还原历史真相的良苦用心,对于蒋介石的功过对错,作者也未过多评价,而是选择让历史说话,将是非判断的权力交给读者,这也是我极为欣赏作者的一点。

而从书中的某些细节描写,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更加生动鲜明的历史将才与政治铁腕人物。当然书中叙述人物并非只有蒋介石,而是描写发生在1840~1945这一时间节点的历史事件,但蒋介石做为当时举足轻重的存在,出场次数自然比较频繁,加之我先前看过的那本书,对蒋介石有更多兴趣与探究,所以此处难免想多说几句自己的看法。

从阅读《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第一章起,我便意识到这不是一本某一历史时期回顾的书,更是一本集合历史、政治、军事、谋略,甚至人性探讨的书籍,列举一个小例子,例如学生军的成名之战——棉湖之战。学生军以一抵百,最终以少胜多击溃了林虎军,若林虎不因骄傲而轻敌,而是集中精锐部队攻打学生军,纵使学生军骁勇善战,也是双拳拳难敌四手,又怎会有后来的威名,与蒋介石的前程似锦呢?骄兵必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可惜即使聪明如林虎,也很难跳脱出人性的网罗。

《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读后感(二):淡看历史多变幻,细品名人大传奇

深读历史,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可以博古通今自不必谈,在取其精华之后还可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通过作者客观的文字客观地分析历史、研究现在。

《历史深处的民国》描述了中过近代百年的历史,非常有幸阅读了此书之三《重生》,本书是以国共合作北伐为开端,描述了近代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由统一再度分裂,最终走向统一的错中复杂的历史,而我个人认为本书重点讲述了国民政府的发展历程,广为人知和鲜为人知的大事都被客观的描述出来,让我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政党的形成、发展与衰落。

上学时历史学得不够透彻,工作后又没有太多时间和经历去阅读,党史都不是太了解,更不要说是国民党发展历程了,而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那些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

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没有将个人喜好参杂其中,客观分析、语言诙谐,让我感觉就是在读故事一般,尤其是给一些人取的别称很是有意思,例如“当代卧龙”杨永泰,给蒋介石出谋划策之人,确实当得起这个名号,还有“忍者”阎锡山、“千面将军”冯玉祥,形容的都很贴切,看了这些名号读者就能大概想到这些人的性格特点和办事作风。

民国时代是动荡的,但动荡之中也有发展,人民在夹缝中生存。不论哪个时代的历史,都应该客观评价,任何国家举措也好、个人主张也罢,后人评价时都应该建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思考。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不知道蒋介石、汪精卫原来也经历过这么多坎坷,我也不知道国军中原来有这么多英勇善战之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而他们的故事也应该永远被世人铭记。

《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读后感(三):《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谈笑间说破历史

《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谈笑间说破历史

拿到手里的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自然我要探究一下前面的1、2册写的是什么。

前面两册,分别是《历史深处的民国1:晚清》,《历史深处的民国2:共和》,可以大致看到第三部前面的发展走向。第三部从孙中山北伐开始,到蒋介石表面上统一中国,然后是抗日战争,整个书也结束在抗战胜利。整个系列的时间段在1840——1945年之间,基本囊括了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

对晚清及以后的民国史,我曾作过一定程度的关注。我是先关注了晚清史的,当时准备写一部晚清历史小说《玉鲸丹鹤雪莲谱》,最初构思的时候,是想从鸦片战争开始写起,因为这个时间,基本是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是在深入地了解了清朝历史的时候,我发现中国近代史的萌芽要向前延推到嘉庆年间,本来小说里面的一个清朝官员是想写林则徐的,这么向前一推延,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历史大物,他的名字叫松筠,他是一个蒙古人,却很得朝廷的信赖,在他的身上,可以把中国的边疆冲突与西方冲突交织在一起。这个小说毕竟摊子摊的太大,涉及的层面包括西域、朝鲜、英国、俄国甚至还有今天的巴基斯坦、浩罕等国家,已经写成三部,却一时无法收尾,便挂在那里。

后来就开始写民国的一个谍战小说,为了了解民国的方方面面,便深入细致地进驻到民国历史中去。这个小说叫《外滩血墙》,时间段从1946年到1949年短短的四年间,但却是中国史上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读民国史,我是先从“三大战役”开始的,从这里了解那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主汛,然后开始读个人的传记,各种蒋介石的传记、汪精卫的传记、李士群的传记等等,再以后是民国的经济史、金融史,直到有一天跑到上海去,实地考察了一下。虽然不敢说对民国的历史的有所了解,但是我掌握的一些历史史实,足够我铺垫开一个比较合理的背景,展开我的小说故事。

因此,读《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我觉得有一种亲切感,至少我对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也多少有一点熟悉吧。到上海去的时候,去问一个老人,当年的七十六号的地址在哪里,竟然一无所获,可见,历史的真实,已经日渐消遁于人们的记忆中了,幸好有文字,还留下些许能够保留的微弱的信息。

实际上,《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读起来非常吸引人,我几乎是一口气花了两个晚上读完的。语言的生动,是它的主要特点,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我觉得《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主要是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把纷繁的历史情感化,给每一个人物按照常人的心理,设身处地去想象一下,用人的情感,写出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心态,写出在历史中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在作者的笔下,梳理了比较清晰的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然后这些历史人物的反反复复奇奇怪怪的纠葛史与恩怨史便可以理解了。比如汪精卫这个人物,在民国史中经常出现,但在早期历史中,这个人物也因为后来他的最终结局而烙印上了恶的标记,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却恢复了早期的汪精卫在与蒋介石的冲突中,代表着一种“左”派的立场,基于这样的人物设定,作者比较清晰地讲述了在正史中一直概念化、生硬化的国民党分裂的来龙去脉,把宁汉政府之间的对立到合流写得比较明晰,这关键的原因,还是写出人物的一种动机所在。不然这期间的人物的分分合合、来来往往会弄得脑子发昏,根本不能明了一个所以然来。

在历史的回溯中,只有赋予人物的情感,才能可以让人容易去理解看似乱花迷眼的众人。可以看出,本书作者在吃透的历史的基础上,跳出事件与人物本身,始终给予历史一个鸟瞰式的交待。作者深知历史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事件的不知轻重,难以分别出价值意义,所以作者在书中,总是为读者考量,把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军事编制等等交待出来龙去脉,交待出走向结果,为这里的每一个数据确定出它们在历史中的定位,这样便可以看到史实片断曾经有过的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具体价值所在,让人有明晰的认识。比如,书中有专门一章“国民革命军”,把国军的编制逐一罗列出来,并交待出编制的日后嬗变走向,勾勒出这些编制后面的派系关系、后来在历史中包括在抗战史中的消长状态,而在后边的叙述中,经常回应前面的这一段总纲式的交待,这样子便把国军史上的人物关系,始终有一个明晰的发展进程作为后景交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便显得简明得许多,而这种编制变迁背后的人物亲疏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说明,让历史被掩饰的个体人物关系得到了凸现,可以说有了这种提纲挈领的“纲”,纷繁的历史之“目”便舒张开来,让人觉得作者的叙述中有一个连贯的核心主题与提示性的引领要害,这样阐述历史,能够给以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之感。

当然这种人物的恩怨关系,不是一种演义,不是作者后来的想当然,其实从作者对历史的解说来看,作者还是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择善而从,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书中对中山舰事件,罗列了相当多的资料,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历史的还原,即使在今天,这一历史依然争论不绝,各类资料对这一事件依然作出相当矛盾的解释,而《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通过对各种资料里的立场与细节的还原,比较令人信服地交待了蒋介石在这一事件中的微妙心理,可以看出,《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还是相当程度地接受了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把各种史料以浅显的语言罗列出来,然后举重若轻地加以分析定性,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所以看似打着“幽默解读”招牌的历史读物,其实它的历史分析的态度是相当严谨的。

作者的语言是回避了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语言的,力求用一种口语化、反讽式、甚至是逆反式的幽默语言,替代那种耳熟能详也因而读不出作者内心古道热肠的八股文道白,虽然称不上字字珠矶,但因为用一种个性化的语言,对我们只能用板着面孔式述说的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所以读起来兴味盎然,充满着一种新鲜的趣味。

当然,这本书对历史还是注重于大处着笔,无法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细节,特别是这本书占据了一半容量的抗日战争段落,因为我们相当的熟悉,作者也有意对其中的一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作了忽略,但是仍然无法腾出更多的笔墨写出历史背后的更多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相比之下,这一段也写得比较拘谨,因为涉及到国共人物,作者的幽默发挥程度,也不如前半部分的军阀混战段落的历史描述,但作者能“戴着手铐跳舞”,把抗战史予以简练地交待出来,也算是花费了许多的心思。在抗战史中,作者的一些观点,我们也不能不保留意见,作者对一些历史史实的采纳,也可看出作者的倾向性。比如对抗战历史,基本交待的是国军抗日历史,对共产党的抗日史,只是移用了通行的教科书中的语言一笔带过,其中对国军史的历史观,也令我们不能轻易接受。比如在写到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的时候,作者把责任多放在史迪威的身上,认为是史迪威的一意孤行导致了远征军的巨大失利,而对史书公认的蒋介石的战略无能却予以弱化。在书中,我们还看到,蒋介石发动淞沪会战,有着深谋远虑的考量,也过分抬高了蒋介石的战略眼光。

这也决定了《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没有按照现在通行的教科书中的中国近代史进行了幽默化的改写,而是作者按照一种他所理解的张家长李家短的个人恩怨决定的人际关系,去解读历史,这种解读方法,也正是我们今天在网络时代经常看到的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方法,它具有最显明的优点,就是一目了然事件背后的恩怨关系与立场定位,有它独到的对历史的看透与理解的好处,但这种历史,是否是《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这本书在封面上标明的“这才是历史真相”,也是值得怀疑的。我们不要标榜自己说的才是“历史真相”,对“真相”,永远不可能是“揭示”,而只能是“接近”。自称自己说的是“历史真相”,恰恰是一种“远离真相”。但不管怎么说,拿着《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一册在手,可以最快速度地把握历史的粗疏走向还是确定无疑的。期待更多的有关历史真相的细节,还得去另外读书。我从这一点上获得了收益,而细节的匮乏,则是我在这本书中没有找到我所需要素材的原因。

    

上一篇:《你就这样失去了她》的读后感10     

下一篇:《下一站,等我》读后感10篇_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