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是一本由[日]冈岛秀治 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一):和我一起来回忆童年的小伙伴吧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用真实的配图、简介而有趣味性的文字,向我们介绍大自然里常见昆虫的“特异”小工具。

配图:由日本昆虫学家冈岛秀治以及大自然专业编辑室运用英国大自然图片库提供的图片,都是真实拍摄的。嫩绿的螳螂、五彩的蝴蝶,每一张配图都精心挑选,漂亮美丽又能真实呈现昆虫的形态,小朋友看过之后,再见到实物肯定能认识。

内容:每种昆虫,只讲解最有特色的部位,突出重点,也用逗趣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趣味性很高。大人讲解时,小朋友一定听得津津有味。

其实看到这本书,不止小孩喜欢,我也很兴奋,因为我发现几乎书中的每种昆虫,都曾是我童年的玩伴。我们这一辈也属于比较幸运的一代,小时候亲近田野、接触自然,和很多的动物玩耍过。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混凝土,即使特意的寻找,你也很难看到螳螂、天牛、蜻蜓。小时假期都在乡下姥姥家度过,现在,随我一起去书里,重温一下童年的小伙伴吧。

螳螂。

我们地方方言刀郎,一身绿,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全身三处最有特点:三角形状的头、似镰刀很锋利的前足以及鼓囊囊软软的大肚子。书中介绍的是刀郎的一对大前足,分为两节,最前端的那节就是有锯齿锋利的“镰刀”。最常见刀郎的季节忘记是什么时候了,大约是夏季?在田野里的某片草叶上,在家里的某块石头上,经常可以看到。刀郎时而笨拙时而灵敏。笨拙的时候就像被点了穴,一动不动,你轻轻一捏就捉到了。灵敏时,你还没起身悄悄靠近,嗖的就蹦远了。

从书里放大的前足你可以清晰看见,密集的锯齿整齐排列。如果带小朋友碰到真的螳螂,可以摸它其他的部位,但千万不要碰前足,一旦被前足“刀”住,一定会破皮,还疼,严重的甚至会流点血。别看螳螂全身又细又软好像一捏就断,前足可是硬而锋利,螳螂就靠它来捕食猎物。小时我的手经常被划破,还有几次捉到它的时候,前足就挂着某未知小昆虫,怎么拽也不掉。螳螂的大肚滚,软软的,母螳螂如果有卵,还能摸到一粒一粒的。螳螂是益虫,如果看到,一是小心被刀破,二是观察时轻点捏,观察完就放生吧~(好想写螳螂的卵,类似丝瓜瓤,在片方里有特殊作用。我小时捡过一个回家,春暖花开的时候,里边的螳螂孵出来了,满阳台都是指甲盖大小的螳螂!)

蝗虫。

我现在除了在电视上看到哪里发生蝗虫灾害,有近十几年的时间没看到实物,要知道,蝗虫可是伴随我整个童年,暮秋、九十月份的秋收季节,随处可见。书里介绍蝗虫的小工具是后足,折叠成两部分。小时候田里还有一种长长的绿绿的,和蝗虫一起,我们都叫蚂蚱。(由于蝗虫是害虫,我说我曾“肢解”过,应该没啥吧?)

蚂蚱的后足特别有力,尤其是上半节,就像经常锻炼的人们的大腿,硬硬的有肌肉。你捏一捏,外壳很硬,后足的后半节就很细,就跟一根棍似的。后半节最后的部分是“小爪子”,你可以把它摊平。蝗虫能蹦的很远,有力的后腿一蹬地,就出去几米,如果在离地的同时,翅膀再扑哧扑哧几下,会更远。小时随姥姥到地里拔花生,在绿绿的花生叶子里,隔几步你就能看到。大人边蹲着往前拔花生,边随手捉着,然后拿回家炸着吃!以前会老家过年的时候,在田地里还能看到,现在是无论什么时候,都看不到了。

蝉。

烈日当空的夏日午后,你在午休,屋外突然起一阵聒噪的蝉鸣,你就被吵醒了。姥姥门前一排树,蝉声很大,在屋外纳凉,你在台阶上就能看到蝉。书里蝉的小工具讲的是针状的口器。我们那有两种,一种是个头小身体发绿的,一种个头大浑身通黑,有时叫知了有时叫蝉,分不清。拿一根竹竿,顶端系上塑料袋,在树上就很容易捕捉到。蝉的针状口器很长,把蝉翻过来,你会发现长长细细的口器紧贴着腹部。你稍稍向后按一下蝉的头部,口器就翘了起来,用手指头戳尾端,还有点刺痛。

蝉主要用它来吸食树里的汁液。蝉到时比较常见,夏日河边的柳树上,柳树下都有。树下是蝉的幼年时期,很多人晚上拿着手电筒专门捉,刚破土出来的,很容易就捉到。夏天可以捉一两个,给小朋友观察,这么没危险。不过有一点得注意,蝉会突然喷你一身水!不知道是啥,我们小时候都认为是niao,被喷都嫌弃不行O(∩_∩)O哈哈

蜻蜓。

长长的暑假,进入八月份立秋后,白天依旧热,但傍晚就有点凉了。这时候,门前,一群一群的蜻蜓低空盘旋着飞,用那种大扫帚一扑,就能扑到好多个。蜻蜓的飞行能力特别强,你避开翅膀捏着中间,翅膀扑哧扑哧震动,还有声响。有时会在捉到的蜻蜓身上系上一根细绳,手松开,蜻蜓就在屋内四处飞,一直不停歇。翅膀,就是书中介绍的蜻蜓的小工具,单侧的翅膀展开,就几乎有整个蜻蜓整个身长,捏着蜻蜓,翅膀抖动的就好像一个小马达。那时还卖弄知识:成群的蜻蜓低飞,明天就有雨啦

书里还有长着长长触角的天牛、一碰就缩成一团的西瓜虫。美丽的蝴蝶、水上飞的水黾,他们每个,都有一个独特的工具,帮助他们与众不同。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一本寓教于乐的好读物!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二):激励观察和思考的硬派童书

这绝对不是本简单轻松的低幼翻翻书,虽然它只有30页,但不是翻翻看看就完事的,它应该摆放在每个幼儿园、小学的图书室里,它浅显易懂,但又像教辅书一样传递知识,一丝不苟。

之所以有上面的说法,是里面最让我惊叹的图片。不是卡通画,也不是随便拍拍了事,可以用超级精彩形容。面对每一张图片,都有站在电视机卖场盯着无比清晰的超大屏幕,看每一个色彩艳丽、饱和度极高的画面细节的感觉。我后来才知道,这是用了英国大自然图片库(Nature Picture Library UK)的专业图片,这样才能看到那么清晰的细节:螳螂和蝼蛄都是把前足作为工具,但是两者却完全不同;蝴蝶靠口器,那它到底是长成什么样子?大量完美图片对细微处的呈现可以说是本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本,作者的深厚背景和选材成文才是本书的精髓。

作者冈岛秀治是昆虫学及动物系统分类学的专家,知道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会选取的这么巧妙。2对翅6条腿的昆虫数万种,就到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书中选取的几种昆虫恰恰是我们从小到大最为熟悉的,尤其是还有好多就是童年时代的绝对玩伴!这点上,虽然是日本的作者描绘的当地昆虫,但对中国读者而言,却充满了熟悉和亲切感。蜻蜓、蝴蝶、蝼蛄(我童年时代,家乡叫它拉拉蛄)、天牛、蜜蜂、螳螂……

哪一样不曾和幼年时的我们亲密接触?而吸引你长大之后愿意买来读,并且一心想要介绍给孩子的原因,就是它会戳中你自问的点,“这么熟悉的小昆虫,我们曾每天接触,但是你仔细看过它们的脚吗?研究过它们怎么捕捉食物吗?它们如何逃脱捉捕?……”

这些成年后的自问,其实在小的时候,我们也许也问过家长,自己也曾驻足在大自然的春光里,兴致盎然地追着、看着、想着,消磨掉整个下午。只是那时不曾有过的答案终于可以在此时,完整的展现在面前,伴随着系统的整理分类,让我们透过那放大了的螳螂前足,晶莹剔透的绿色里,清晰可辨的一个个锯齿,好好看看童年玩伴在广袤自然界里的生存工具,看看只是小小的它们,还有着怎样神奇的构造,看看我们那带着青草香气的童年。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三):五要素带宝宝学科学

我似乎变成了一个童书成瘾者,经常被一些好的童书吸引,读得不亦乐乎,比如我看这本《昆虫的工具》时候是在车上,看得很欢乐,一本页码不算多文字不算多的书,便让我得到了充实的快乐,当时就迫不及待的分享给朋友看。既然经常推荐给妈妈们一些童书,便用这本来分析一下好的儿童科普书的必要条件吧。

一是画面,给小孩子的书,图画最重要图画最重要图画最重要(重要的事说三遍)。当然要多图且直观,并且画面要清晰,图案要大不要乱。所以低龄宝宝绘本的首选一定是艾瑞卡尔爷爷没错的。(跑题了再跑回来),这本书的画面大多是这样的照片:生动清晰,一目了然,再小的孩子也不会错认。

【图一】

二是知识专业。是的,专业,不能因为是给孩子看得书,便有丝毫敷衍马虎。比如这本书作者冈岛秀治,东京农业大学农学部院长,农学研究所所长,农学博士。专业就是昆虫学和动物系统分类学。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来出童书是不是大材小用啊,可是难道不是越是孩子的事情越是打基础的事情越不能马虎吗,给孩子选一本专业人士所做认真严谨的科普书,真的是我们做的很负责的一件事呢。

三是归纳和比较。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知识多了自然分类,比如宝宝只见过猫的时候,他或许不会知道也不会去想猫是哺乳动物,等他认识了猫,狗,大象,蝴蝶,蜻蜓,金鱼,燕子……在他心里会自然有个归纳和总结,谁能在地上跑,谁能在天上飞,谁能在水里游,归纳和总结是孩子存储旧知识和认识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比如某天我儿子看书的时候自言自语“这是什么动物啊,这么吓人,他应该叫‘吓人蛛’”,我过去一看,是一只蝎子,他没见过蝎子,但他见过蜘蛛,所以把蝎子归到蜘蛛类里去了,若掐头去尾看,中间部位是很像的。

对于孩子的这种意识和想法,怎么正确的扩展和引导呢,给他看一本会自然比较和归纳的科普书啊,蜻蜓和蝴蝶都有翅膀,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过“蝴蝶和蜻蜓的飞行方式是不同的”“蜻蜓追逐移动的猎物时,会敏捷、笔直的飞行,而蝴蝶则是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上,轻盈得好像翩翩起舞一样”昆虫的身体构造相同,可是各器官比如口器,比如足,比如翅膀的功能和形状却各有不同,这些不同使他们有的能采蜜有的能吃树有的能在玻璃上停留,有的可以在水面滑行,如此等等。

【图二】

四是细节和幽默,有时候一本书的好坏之分,恰恰是在细节之处,而童书中那些让我们会心一笑让我们恍然大悟的细节真的很棒(此处向安东尼布朗致敬)。本书的细节也很是有趣贴心,比如介绍完了螳螂那对神武的大镰刀,作者又贴心的介绍了保养方式:“为了能够随时使用,螳螂会用口器将粘在镰刀上的脏东西及时舔掉,以保持工具清洁”,右下角的清洁图片配合之前神勇的捕食照片,真的有侠客拭剑的感觉呢。

【图三】

还有独角仙的配图,一副独角仙证件照,一副展开翅膀的飞行照,一副两只独角仙搏斗的照片(真的是两位披甲持戈的斗士在争夺地盘),这三幅图配合文字,小朋友基本上就可以了解独角仙的坚硬和脆弱,还有他“隐形的翅膀”。

【图四】

五、最后一点——出版社。出版社很重要,一个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直接决定你所看到的书的质量,为了避免本文变成硬广,出版社就不推荐了,总之大家选书时候各自选自己信得过的出版社吧。说一句有些偏见和个人意见的话,就科普书而言,德国和日本的书甚有良心。

以上就是关于选择科普书的一些个人意见,希望对你有用,现在各大电商都在搞促销活动,去给宝宝选点靠谱的书吧,然后带他阅读,带他体味观察和思考的乐趣,让他知道,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会带给他数不清的充实和快乐时刻,千金不换。

对了,最后说句题外话,《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面的赤焰金龟,原型是潮虫吗?

————————————————————

有图版请移步订阅号绘本妈妈,微信号huibenmm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四):专注力的培养

专注力的培养

文/byCoco妈Candy馨

豆瓣:Coco妈Candy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成就自己)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有一次,我和女儿一同出去散步。她看她的风景,我思我的念想。走着走着,却发现小家伙不见了,低头一看却发现她正蹲着一动不动。我本想叫喊着让她起来,但又咽了回去,想着她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啊。果真,她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那便是昆虫的世界,一群蚂蚁正忙碌着将食物搬回洞里。

一个一两岁的小宝宝对世界肯定是无比好奇的,好奇心、求知欲驱使着小脑袋一颗不停地转动。五官便也丰富起来,眼睛开始搜索这着一切视野范围内预见的美好;鼻子开始呼吸着四面而来的味道;耳朵聆听着美妙的音符;嘴巴则一刻不停地品尝着美味。我们应该善用孩子宝贵的求知欲、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才能养成很好的专注力。何为专注力,问了下度娘,出现如下解释:即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想法或任务上,同时屏蔽大脑中诸多刺激与思绪,是所有人类成就的基础。解释似乎过于冗长,那么简单的概括一下便是专注于一件事物持续时间的能力。而昆虫世界,他离我们人类是如此之近,也不会像细菌看不见。他们长相各不相同,基本体型娇小,种类繁多。所以更会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他们甚至会观察一只昆虫一上午,家长切记打扰。然而有些小昆虫,却似乎离我们的视线越来越远,我们无法追踪到他们的栖息之所。特别是现在城里的孩子,可能见到蚂蚁也是个奇迹吧。这本书画面优美,一只只昆虫拍的活灵活现,最重要的是放大的肢体更有利于培养宝宝的观察力,他们会目不转睛地去发掘属于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便是专注力的初养成。

这本书,会详细地列举几种昆虫的工具,比如独角仙是如何运用坚硬的外壳去战斗的。唯一不足的是列举的昆虫太少了,看完真的是意犹未尽。我们家宝宝最常见的昆虫当数小蚂蚁和小强了,虽然小强在大人的世界里是个肮脏的小昆虫,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这个界限的,当一只小强在地面上爬动时,大人看见了会一脚踩过去顺便咒上几句,而孩子则会兴奋地叫着这是什么,然后便一直看着它知道它消失。这本书里介绍了一种叫做“土狗”的小昆虫,某天居然被我女儿发现了,还一直蹲在那里看,土狗跑,她就追着跑。现在,她发现居然书上也有,活的无法近距离观察,图片总归不会跑,她很满足。

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生存,一种是生活。生存在如今的社会已经不像旧社会那样难,而想要生活就需要我们具备不同的能力。我最欣赏的一种能力便是专注力,你难道不曾想一个仔细研究专注于一件事情的人真的很美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小孩子对于昆虫的世界是无法抗拒的,而这本书也是昆虫世界里各昆虫能力的解读,期待您和您的孩子一同沉浸其中。

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或QQ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五):昆虫生存的秘密武器

昆虫是我们最熟悉的生物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它们,从高山到谷地,从赤道到两极,从湖泊江河到干旱的沙漠,从炎热的火山温泉到冰冷的北极草原,几乎都有它们的踪影。但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大都生活在钢筋水泥搭建的城市中,高速的经济发展使我们渐渐与大自然疏远,与小小的但多姿多彩的昆虫疏远。

就算我们去大自然观赏生态,注意力也往往被鸟类、哺乳类和两栖类等飞禽走兽所吸引。这也难怪,相较体积庞大、形象鲜明的哺乳动物,小小的昆虫似乎显得乏善足陈。比起冬季将至时南飞的候鸟,群蜂飞舞的画面又不及百鸟齐飞那般壮观。然而,昆虫虽然毫不起眼,匆匆一生却充满启示,只要细心观察,尝试了解它们的生存秘密,这些看似渺小的生物会令人刮目相看。

这本日本昆虫学教授冈岛秀治先生撰写的《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便是让大家了解昆虫和欣赏昆虫的乐趣,以及认识昆虫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立足的生存之道。在冈岛先生引领下,我们得以细致地观察昆虫身体的特殊结构,即它们的生存工具,发现这些小生命都身怀高超的求生绝技,细微之处尽展生命的奥妙。

比如像水黾,一种生活在水面上的有趣昆虫,它像传说中的武林高手,能凭借轻功在水上来去自如,迅速敏捷。水黾大多栖息于水面,身体细长轻盈,两只前脚短小,用以支撑身体及捕食落在水面上的小昆虫,两根细长的中脚就像船桨,用来划水前进,而后脚的作用像舵,能保持身体直向前进,所以在水上活动,速度很快,亦可随意到处觅食。这些全靠水黾自身配备的神奇工具,原来它的脚和腹部长有可防水的蜡质细毛,内含空气,使其充满浮力,加上水的表面张力,所以滴水不沾,不会弄湿身体,也不会沉下去。

众所周知,昆虫在形态结构与生理上的多样性使它们能够适应各种自然环境,显示其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的优势,造成了昆虫的繁盛。书中讲到螳螂的镰刀状发达前肢,在昆虫界所向披靡,杀虫无算;而蜻蜓的4个翅膀可以独立振动,因此它能时而高速前进、时而优哉游哉地萦绕空中,这些神奇之处都令人惊叹不已。虽然人们陶醉于大自然的壮美景色,但细小的昆虫也悄悄地提醒我们,别忽略自然界中含蓄低调却毫不逊色的生命之美。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六):微观世界的神奇“武士”

小的时候,夏天 ,最喜欢和小伙伴们去捕蝉和捉天牛。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们捉到天牛后,把细绳绑在天牛的腿上或是颈部,然后像放风筝一样放天牛,天牛在半空中扑棱扑棱着翅膀,顽皮爱捣蛋的我们有时候还把天牛放在水上,看它“慌张”地往上张牙舞爪,现在想想,我们对天牛太不厚道了。

大人说天牛是害虫。它们会啃食树皮嫩叶、吸食树汁,无疑,危害了树木的生长。但是,小时候的我们可不这么想。在我们眼里,天牛就是天然的宠物。甚至会觉得它完全凭借一张嘴,就能在树干上啃洞筑穴,让自己和幼虫栖息,也是一种本领。

此书中,介绍了天牛的口器,清晰的微拍,让我们明明白白地看清天牛的嘴巴。如果说人类制造的各种工具是仿生学,那么我猜想尖嘴钳、老虎钳,多半也是模仿天牛这类昆虫的口器造型的。

而看到书里展示的螳螂的前足,我们更坚信人类发明的锯子、镰刀一定是模仿螳螂的前足。螳螂锯齿状的尖刺,紧紧地扣住猎物,只怕是很快就能将猎物断成几截了。

未完。。

昆虫,冈岛秀治

文/ashley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七):专注力的培养

专注力的培养

文/byCoco妈Candy馨

豆瓣:Coco妈Candy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成就自己)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有一次,我和女儿一同出去散步。她看她的风景,我思我的念想。走着走着,却发现小家伙不见了,低头一看却发现她正蹲着一动不动。我本想叫喊着让她起来,但又咽了回去,想着她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啊。果真,她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那便是昆虫的世界,一群蚂蚁正忙碌着将食物搬回洞里。

一个一两岁的小宝宝对世界肯定是无比好奇的,好奇心、求知欲驱使着小脑袋一颗不停地转动。五官便也丰富起来,眼睛开始搜索这着一切视野范围内预见的美好;鼻子开始呼吸着四面而来的味道;耳朵聆听着美妙的音符;嘴巴则一刻不停地品尝着美味。我们应该善用孩子宝贵的求知欲、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才能养成很好的专注力。何为专注力,问了下度娘,出现如下解释:即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想法或任务上,同时屏蔽大脑中诸多刺激与思绪,是所有人类成就的基础。解释似乎过于冗长,那么简单的概括一下便是专注于一件事物持续时间的能力。而昆虫世界,他离我们人类是如此之近,也不会像细菌看不见。他们长相各不相同,基本体型娇小,种类繁多。所以更会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他们甚至会观察一只昆虫一上午,家长切记打扰。然而有些小昆虫,却似乎离我们的视线越来越远,我们无法追踪到他们的栖息之所。特别是现在城里的孩子,可能见到蚂蚁也是个奇迹吧。这本书画面优美,一只只昆虫拍的活灵活现,最重要的是放大的肢体更有利于培养宝宝的观察力,他们会目不转睛地去发掘属于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便是专注力的初养成。

这本书,会详细地列举几种昆虫的工具,比如独角仙是如何运用坚硬的外壳去战斗的。唯一不足的是列举的昆虫太少了,看完真的是意犹未尽。我们家宝宝最常见的昆虫当数小蚂蚁和小强了,虽然小强在大人的世界里是个肮脏的小昆虫,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这个界限的,当一只小强在地面上爬动时,大人看见了会一脚踩过去顺便咒上几句,而孩子则会兴奋地叫着这是什么,然后便一直看着它知道它消失。这本书里介绍了一种叫做“土狗”的小昆虫,某天居然被我女儿发现了,还一直蹲在那里看,土狗跑,她就追着跑。现在,她发现居然书上也有,活的无法近距离观察,图片总归不会跑,她很满足。

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生存,一种是生活。生存在如今的社会已经不像旧社会那样难,而想要生活就需要我们具备不同的能力。我最欣赏的一种能力便是专注力,你难道不曾想一个仔细研究专注于一件事情的人真的很美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小孩子对于昆虫的世界是无法抗拒的,而这本书也是昆虫世界里各昆虫能力的解读,期待您和您的孩子一同沉浸其中。

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或QQ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八):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有心留意,我们会发现小学课本与小学以后的课本相比较而来,小学课本更多地篇幅是可爱的插画。对于小孩子来说,客观上还未能认识太多的字,主观上图画也比文字来的更有吸引力。

两年前如果我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的玩着电脑我可能会啧啧称奇说这孩子人小鬼大。但如今如果再看到这样坐在电脑前挪不动窝的小孩子我可能会很担心他的视力和社交能力。所以对于这本可以将我九岁的小表弟从电脑前带走的书,我想真心实意的给上五星好评。这是一本非常非常适合给小孩子科普小知识的书。

刚拿到书的时候是下午,刚下班回家。小表弟放学之后正在电脑前玩着小游戏。我打开书快速浏览了一遍之后走到小表弟面前把书一晃,“小子,看看这是什么。”小表弟的目光很快便从电脑上被吸引了过来,急哄哄的要从我手里抢过去。哈,我就知道小孩子对于这种书是没有抵抗力的。

于是我抱着表弟翻开了书。我很少给小孩子做说教,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小脑袋瓜子一秒钟能转上几百个念头。然而这一次小表弟出奇的专心,坐在我怀里乖乖的听着我一边念一边讲,不时还伸出小手去摸摸书上的小昆虫。说到这里便不免要夸赞一番这本书做工精致。大幅的插画与高清的画质非常细腻的表现了昆虫的样貌,就像是在纪录频道看《动物世界》这样的纪录片一般,画质和纪录片的声音有着一样的认同度,那就是享受。而小表弟在看到云斑天牛这一节的时候也会怵怵的缩回手,因为很显然他认出了这是曾听说会咬人的天牛。

而说到科普的一面,除了小表弟,我也是耳目一新。昆虫可能是我们除了人以外所会接触到的最多的另一种生命了。我们往往知道却知之甚少。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样有趣而清晰的科普对他们来说非常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我们穿插在其中的教导来说同样如此。

举个例子说,在书中讲到螳螂这一节的时候说,螳螂的前足是绝佳的捕食工具,为了能够随时使用,螳螂会用口器把黏在镰刀上的脏东西及时舔掉,以保持工具的清洁。我问小表弟,你知道螳螂为什么要保持工具的清洁吗?小表弟摇了摇头。我说,我们的祖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如果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就像哥哥和你说过的《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故事一样。还有啊,你想一想自己如果上课前预习了课本上的内容是不是听老师讲课时会更感觉更简单呢?小表弟点了点头说,螳螂要用大夹子(即前足)抓苍蝇(书中插画内容),所以才要把夹子擦干净。我说对,而且啊,螳螂为什么不是在抓苍蝇前才擦干净呢,因为如果它走到猎物旁边才开始擦夹子的话……小表弟抢过话头:那苍蝇看到就跑了。我乐道,对,这就叫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你时时刻刻都不懈怠,你才不会看着食物跑掉饿肚子。小表弟听得兴致盎然,我也说的兴致盎然。

及至第二天的时候,小表弟还抱着书自己在看,并且缠着要我带他去找螳螂。于是,我又给他讲了冬眠的故事。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冬眠。而熬过了漫长的冬眠与等待,美好的春天也一定会到来。不过后来还是带着小表弟出去翻到了几只鼠妇,看着他指着鼠妇对应着书上的内容兴冲冲的跟我邀功,心情不由得便开心起来。这才是小孩子该有的样子嘛。

其实小孩子是一个非常容易接受新知识的阶段。但是说教与打骂是没用的。小孩子永远是记吃不记打,而且他们的小脑袋可是每秒钟都转个不停。而既然他们可以那么专心的玩电脑,那么只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一面,说教与引导其实非常简单。在故事中给他们启蒙,带他们出去看看这个大自然还有其他的生命。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亲近是天生的,而大自然的浩瀚与睿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转载须经作者授权,请豆邮联系作者。谢谢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九):观察让孩子坐得住

自从开了微信公众号,经常有人跟我讨论孩子坐不住,不爱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问题。其实很久以前我的老师、我妹妹的老师、我小侄子的老师都请我妈在家长会讲过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耐心、表达能力的方法。

其实这些从观察中都能练习出来,小一点的孩子对不能动的东西都不太感兴趣,所以观察动物、昆虫类会动的东西,就是非常好的练习。

陪孩子看《昆虫的工具》,想起小时候的晚上,夏天的晚上我妈常带我们观察壁虎爬到灯下抓虫子吃,壁虎动作及其的缓慢,一观察就是半个多小时,观察之后我们几个人争着去找大人们诉说。

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观察力、表达能力、耐心。到小侄子这一代,家里条件好了,妈妈给他买了小相机,夏天午后,爸爸妈妈带着小侄子去捡蘑菇。小侄子经常拿着相机,记录下这些蘑菇在什么地方采的。然后吃的时候跟我们说这个蘑菇在什么地方采的,那个在什么地方采的,什么地方还有小蘑菇,等长大了,还要去捡来吃。

这很大程度锻炼了他的记忆力,他自己还总结了各种记忆方法,这些让他后来上学记东西,学习东西都更快,记的更好。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想让孩子认点昆虫也不容易了,好在《昆虫的工具》都是高清大图,非常逼真,宝宝指着里面的昆虫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什么地方能找到?

昨晚刚认识了蝗虫,今天跟奶奶去社区花园里玩的时候,就指着一只蝗虫叫着,奶奶回来高兴的跟我说了一遍,跟街坊说了一遍,跟卖菜的说了一遍。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十):保护自然精灵

像蝴蝶那样的昆虫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有的昆虫是废物的搬运工。记得小时候我就很喜欢看动物世界,尤其是描述昆虫的世界,其中我很喜欢的是蜣螂(别名屎壳郎),每次看到它在地上滚着粪球一下一下把它推到自己洞里,我就特别兴奋,这不就是大自然废物的搬运工吗?既循环利用了废物,又不至于环境污染,而且还俭省了清理粪便的金钱,这真是大自然的一大杰作!而且我还百度了一下,一看吓一跳,屎壳郎还可制作成中药,药用价值极高,因为它们食用粪便,还能间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环保工,更是益虫。

像屎壳郎那样以自然环境中的废物为食物的还有鼠妇(又名潮虫),它主要吃落叶和土里的废根,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它们就藏在我家阳台花盆底下,只是现在冬天打霜天天把花盆搬进家里已经找不着几只潮虫了,当我看到图片上把外壳裹得紧紧的鼠妇时,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真是神奇,懂得制造出吃废物的昆虫,不仅保护了环境,还给予别的生物更广大的空间,

昆虫可能是我们人类所最常接触的生物之一了,“蜻蜓点水一点通”,我们这里时常看见蜻蜓点水,还记得小学生物课上说过蜻蜓点水是为了产卵,繁衍后代,而它振翅飞行的时候,往往非常直接,迅速,这使得它们能很快的捕捉到猎物,然而它们能有效捕捉到猎物的工具是什么?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请到书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主要讲了昆虫以及它们藏在身上的工具是如何帮助它们生存在自然界的,其中包括了我最喜欢的蝉,幼虫要经历从蝉蛹中蜕皮冲出壳外的进化过程,虽然和蝴蝶有点相像,但蝉一生中差不多都在黑暗的土中度过,最长可达七年,七年时光之久,对人类来说可算够长的了,可是蝉不放弃,默默的生活在土下,靠吸取树的根液为生,直到七年后,破蛹变成成虫,才能见到阳光,这种忍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刚拿到书的那个午后,朋友还和我开玩笑,为什么这本书里面没有小强?的确,昨天晚上洗碗开灯时我看到了很多小虫子在灶台上寻觅食物,也许其中就有蟑螂。每次看见小强家里不是打死就是用喷雾器药死,然而我继续查了下蟑螂的资料,发现里面只有40多种害虫,其余的都是分解自然废物的益虫,希望下次能在书中完善下蟑螂的种类。

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想让小朋友们了解昆虫以及使用的工具,让小朋友从小养成对自然的好奇和爱护之心也是挺重要的。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昆虫,然而现在昆虫的数量和种类正由于树林和植被的减少而渐渐变少,若是人类再一味的破坏环境,不注重环保,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做出选择,我想再过几年也许就再也听不到蝉鸣,也看不到蚂蚁搬家了,那不正验证了科学家所预言的寂静的春天、寂静的夏天那一幕吗?

到那时候,我们未来的孩子,将来的子孙后代难道只能看着电子计算机上记录的昆虫图片去想象远古遥远的昆虫是长什么样子,然后看着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计算机发呆?

    

上一篇:《遥远的格桑花》读后感10篇_读后     

下一篇:身不在场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