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我的名字叫红》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我的名字叫红》是一本由[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5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一):综合得分很高的Red

看这本书确实是个体力活,一个礼拜看完,此时此刻觉得身体都僵的。

怎么评价呢,首先,从小说的叙事手法、内容丰富、条线的清晰、和历史的紧密、画面的描述等综合看下来,确实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小说。

一开始,通过一个悬疑的故事,我是死者的自述登场,成功吸引人的注意力,开启推理模式。

继而发现,每一篇节都是以不同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可以是死者,是卖布的女人,是细密画家,甚至,是一幅画,一个金币,一匹马,一种颜色。这样的写法,开始让人觉得是一部《罗生门》,看下去又感到各不相同。

而每一篇中,对土耳其历史、文化、宗教大量的穿插,配合着情节的发展。庞大、繁复、辉煌、衰落的场面描述,作者信手拈来。一下可以带入一种热情的如同描绘史诗一般的恢弘场面境界,一下又能切换到让人感受阴暗潮湿令人恐惧的场景。虽然排比、类比句式繁多,但大多描述的都是通过文字可以令人仿佛亲眼见到的,充满那个时代特色的物品。

渐渐的,读者不再是单纯的为了推理剧情看下去,而是被里面各个拥有不同性格、情感的鲜活的人物吸引,被里面场景、画面吸引、被那些有关历史、宗教信仰的故事吸引,甚至被其中黑与谢库瑞的爱情故事线所吸引。

在这个故事里,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曾经的土耳其,当时的社会阶级、信仰、婚姻、生活等方面,更主要的,描写出了奥斯曼细密画家在土耳其历史中如何从昌盛到衰落的过程。

奥尔罕,作为一个成熟的作者,对人物塑造的把握也非常的精彩。每个人物都有及其纯真的一面(无论对爱情对人还是对待自己热衷的事物),同样的,也都有着各自或是虚伪、或是懦弱、或是偏执、或是疯狂、或是扭曲、或是骄傲或是阴暗的一面。都让你恨着也爱着。恨他的缺陷,也爱他的真实。让我最深刻的是谢库瑞,一个看似美丽脆弱单纯,但又极其虚伪可怜且自我。这样的真实。这样的作家,才是了不起的作家。

个人还是认为这本比作者的《纯真博物馆》好看太多。起码,不狗血。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二):《我的名字叫红》中的矛盾

在未充分了解清楚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就开始尝试了第一次阅读的我,在初次阅读完之后,内心也充满了矛盾。首先,这不单纯是一本关于“谋杀”的暴力悬疑小说,我甚至一开始片面地将红理解为血的含义,真正的“红”的在了解结合过作者本人的经历以及伊斯兰宗教后,其含义丰富了很多。在阅读中给我带来最直观的矛盾,是源自于这与众不同的“多主观”视角,我试图像玩侦探游戏一般,从各个章节的物与人之间寻找蛛丝马迹,试图拼凑线索,找出凶手,最后,结果只是剑走偏锋,因为若不先去了解当时存在于土耳其的东西方文化中矛盾,似乎对凶手橄榄的心态的分析也缺少了某种文化自信。

在第二次准备充足地阅读这本书之后,带着的更多是一种反思与思索。这本书中的矛盾,除了书中平铺直叙的人物情节中出现的矛盾外,更深层次地便是一种对于处在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东西文化间一种冲突的反映。而这种反映,也无一例外地成为书中人物心理矛盾的文化背景。谢库瑞的“红”与“绿”,面对归来的黑时矛盾的心理,偷偷约会时前的准备,她内心忐忑,后来看似是为了“为父报仇”的与黑结婚时她的坚定,感情上对于哈桑与黑的徘徊.....这一系列矛盾,使得在那样一个时代的穆斯林女性,不再变得传统,她身上也赋予着一种“反抗与个性解放”的精神,甚至想要一副自己的肖像,但在她成功追求到自己幸福之前,他也会因为听到父亲与黑关于威尼斯透视法的讨论的惊讶于纠结,在追求自己幸福方面,也是反反复复,犹豫不决,父亲的死推向了她的“解放”。这一波三折的追求幸福的矛盾,与可怜又可恶的橄榄产生了一种对比。

才华横溢又有点小聪明的橄榄,在小说中似乎是一个充满神经质的角色,他被西方透视法所吸引,想要留下自己作为画家的印迹,但是这又与传统伊斯兰教的信仰,奥斯曼大师的教义相违背,他先后杀死了高雅先生和姨夫,一次是处在传统支配下的分裂,一次是处在矛盾不堪的西方画法的支配之下。这两次的凶杀都带有一种冲动与激情杀人性,也显示了他内心在这两股力量下的脆弱的扭曲与不堪。在他心中,这两种力量随时都在不可抗力下挣扎着。最后他逃往印度,这个东方国度,看似是对于东方力量的妥协,但是结局也以他的死亡而告终,一切内心的矛盾就烟消云散了。

当然,在其他人物诸如,奥斯曼大师与姨夫以及其他两位优秀的细密画师身上也有着种种矛盾,但这两个矛盾体人物的一喜一悲的结局,在我看来,隐藏着一种深层次的对比,这种结局的矛盾也深深地反映在作者身上,在其他学者关于这本书的解读中,他们看到的是帕慕克对于西方的一种渴求,认为这种来自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反对声,恰好满足了虽然处在全球化时代但依旧是西方思维占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喜爱,诚然,这种解读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帕慕克在接受采访时,也对于“你为谁而作?”这个问题有了一种看似清晰,但有些打太极的回答:“为世界,为理想读者而作。”这就更加深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区分。当然解读时也完全可以将文本作为一种独立体来解读,这又是正确的,既然作者没有正面回应,那么恰当结合文本也是可以来解读的。

唤起人们对伊斯兰传统细密画的回忆与思考当下土耳其面临的文化政治困境,这两者之间必然是存在某些联系的,尽管作者在文本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批判了某些传统,但是当橄榄逃离时,他所做出的选择,去东方印度,而不是选择他比较青睐的西方国度,因为他坚信即使姨夫这么做,“也会遭受到来自威尼斯的鄙夷”没有根基的盲从,也是无法走通的,不和否认地,这又是对于来自传统东方的一种肯定,在最后,作者也没能在这种悖论中,给出明确的态度,一喜一悲的两个矛盾体,也预示着这两种走向,究竟该如何调和?似乎作者更倾向于西方一点,但并不代表对于东方传统他持否定态度。所以,我不赞成一些学者对于此意识形态的过度解读。因为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三):奥斯曼帝国往事:关于细密画、爱情和信仰

十多年前就已听闻帕慕克的大名,时至今日终于拜读其里程碑作品《我的名字叫红》。整部小说融合了探案、爱情、历史、宗教、绘画等多种元素,很难对其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帕慕克用他的文字像读者呈现了一副瑰丽壮阔的细密画。虽然在此之前我从没接触过细密画这一绘画形式,但仅仅通过阅读,便能在脑海中看到作者描写的各种艳丽的色彩。蓝得忧郁、红得压抑、黑得窒息。从这副图画中,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故事,还有故事背后蕴含的哲理。细密画家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匠,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执着。读至结尾,我一度担心男主角会死去,整部小说将以悲剧结尾,但直到最后的最后,还是有无穷的惊喜。这就是帕慕克文字的魅力。赶在拜占庭(奥斯曼)帝国行之前看完这部小说。帕慕克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让我看到了各种色彩和传奇交织的细密画;听到了形形色色人物口中的私语和高耸的宣礼塔上发出的祷告;甚至让我走过了伊斯坦布尔参差错落、起起伏伏的街巷。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四):红色切口

红,是岩土里渗出的焦灼,是城市里飘扬的旗帜,是打翻的墨盏里红颜料,是在固守传统宗教绘法与追逐西方画技的的矛盾中产生的,生命的裂痕。

土耳其传统的细密画,源自波斯文明,讲求的的是在平视空间展现故事情节,人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具体的相貌,人屈从于神的旨意,唯有神才是万物的主导。然而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此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开始有了清晰的轮廓,人成为了画面的中心,透视画法追求的写实,使得神不在居于绝对的高位。

传统的细密画家对此产生质疑,这究竟是对神的亵渎,还是人的崛起,应当学习,还是批驳。向嘲讽千年的文明学习,是否是种耻辱,而法兰克技法趋于成熟,他们又是否有能力学习这种画法,并成就自己的风格。矛盾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结局我们全然明了,文艺复兴的曙光,终究照耀了这片红色的沃土。其实现在,土耳其人与神的战争,其实仍未结束,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斗争依然无止无休。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五):如果信仰倒塌呢?

翻开书页看第一章是“我是一个死人”,以死者的身份细致地描述他死后的想法,以为这是一本围绕这起谋杀案展开的悬疑小说;读到谢库瑞的自白和她与黑之间的书信传情又以为这是一本爱情小说,讲这对十二年前被迫分离的恋人如今又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破镜重圆。可是越往后读越发现起初的想法在帕慕克这位大师面前,未免太过稚嫩。如今合上书本,让我再小心翼翼地揣测一下这部鸿篇巨著的立意所在吧,爱情故事和两起谋杀案是小说的基础架构,而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苏丹 委托姨父大人召集手下的细密画家为他绘制一本表现苏丹帝国荣华与富贵、喜悦与恐惧的手抄绘本,姨父大人为意大利大师们使用透视画法表现出来的那种真实感和个性化深深震撼,于是打算使用这种画法来完成苏丹的这幅巨作,然而旧派的细密画家们深信真主安拉才是这世间的中心,他们无法忍受画中的物品不是按照他们在安拉心中的位置依次所绘而是根据肉眼所见的形态——苏丹殿下竟然和一只狗同等大小,而且肖像画的出现苏丹殿下脸上的所有细节都一一呈现在画卷上,正如偶像崇拜者的行为,这是对安拉的大不敬!旧派的细密画家和姨父之间的分歧一点点升温,然而姨父大人在他们心中又是父亲一样的存在,信仰和情义之间的矛盾纠葛,点滴积累,酿成了一起起悲剧……私以为,本书的主旨在于阐述对信仰、艺术、情义的追求时出现的矛盾。

本书的一大特点在于,每一章都从不同人或物的角度来阐述故事的一小节,再在时空上把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全书五十九章,一共有包括高雅先生、黑、狗、凶手、姨父、谢库瑞等在内的二十多个叙事者。这种写法不多见,不过倒是能细致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眼里心里的世界,让整个故事显得更为饱满,这也相当能体现出帕慕克的文字功底,不停地变换叙述的角度,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去想,这样子,是要抛弃掉自己所有本来的特点吧,当他写谢库瑞的时候,他就是那个带着两个孩子就等丈夫不归、失去了父亲无所依靠、爱着黑却又深陷在哈桑的圈套里的无助的美人,当他写橄榄的时候,他就是那个深谙姨父的用意、深受意大利画法的诱惑并明白它的巨大魔力、却又挣扎于信仰之中的杀人凶手……写谁,他就是谁,全然没有自己的影子,这才是大师的境界吧。不过很有趣的是,故事中有一个角色——谢库瑞的小儿子奥罕尔——是帕慕克自己的写照,“关于奥尔罕的许多细节,以及一个孤身母亲与儿子的关系的逸闻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在小说中也用了我母亲和哥哥的名字。两兄弟无休止的争吵,敌对,求和,对母亲的独特情感都是自传性的。把这些细节放到这部历史小说里,我是想给它一个个人的维度。写作历史小说的困难不在于完美再现过去,而是把历史与某些新鲜的东西联系起来,使其不断丰满起来,用想象和个人体验改变它。”

当现实和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怎么选?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来说兴许这不算是一个太难抉择的问题,选择相信现实相信眼前所见是自然的。然而光是想想那些旧派的细密画家们所面临的局面,就觉得阵阵煎熬——现在摆在他面前的透视画法呈现出了一个极其真实和极具个性化的画面,它充满了诱惑,然而前半生竭尽全力去相信的真主却告诉他,真主才是世界中心,这种画法是对真主的大不敬,是撒旦给他们下的套!怎么选呢?怎么选都是倍受煎熬。

所以怎么办呢?不去对什么深信不疑,就不会有这般整个世界都被摧毁的悲剧发生吗?这算是顾城所说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吗?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六):名字本身不赋予个体意义

“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来自“我是一棵树”章节。作者采用每个人物角色自述的口吻来呈现整个故事,一些角色的自白仿佛他/她就在你眼前,跟你述说,而角色所面对的听众不只是“你”,是“你们”——她/他是在向众多读者,众多局外人叙述他所知道的事件本身。然而,每个叙述个体出现的方式都是“我是###”“我的名字是###””等,他们得以叙述,是因为到他们的角色职责了。黑可以不叫黑吗?——当然可以,不管叫什么,那改变不了他深爱谢库瑞的事实,改不了“我不是我,我说的全都是你”的事实,画画不是他的全部,最后一副画的透视内容对他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内心冲击,他开始动摇了,内心某处可能并不认为那是异教邪说,所以之后和谢库瑞一起生活的二十六年,他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时代变革下文化艺术的冲击,他抵挡不住,好在他长达十二年的苦恋得到了较为完满的结局。作者不只让人物自述,也让树、狗、颜色红自述,让这些个体富有意义的不是他们的名字本身,而是他们的自述里包含的灵魂个体……一棵树都想成为更有意义的个体,书本前的你,是不是也想赋予自己名字背后的个体,更让自己满意的意义…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七):我的名字叫红背景----中东地理及历史

till in progress...

I. 相关的城市与地名

大不里士 Tabriz, Iran

加兹温 Qazvin, Iran

伊斯法罕 Isfahan, Iran

马什哈德 Mashhad, Iran

呼罗珊 Khorasan, Iran

设拉子 Shiraz, Iran

海达里耶 Heydariyeh, Iran

赫拉特 Herat, Afghanistan

切尔卡西亚人,即高加索人, 高加索 Caucasus

撒马尔罕 Samarkand, Uzbekistan

塔什干 Tashkent, Uzbekistan

布哈拉 Bukhara, Uzbekistan

第比利斯 Tbilisi, Georgia

阿布哈兹 Abkhazia, Georgia自治共和国

科尼亚 Konya, Turkey

锡瓦斯 Sivas, Turkey

埃迪尔内 Edirne, Turkey

阿克萨拉依 Aksaray, a neighborhood of Istanbul

乌鲁山 Uludag

阿姆河 咸海两条水源之一

底格里斯河 Tigris

II. 相关的王朝与苏丹

萨珊波斯

被阿拉伯帝国所灭,国王曾向唐王朝求救

阿拉伯帝国

默罕默德建立的帝国,默罕默德去世后,由于对继承人的分歧,分为什叶派穆斯林和逊尼派穆斯林。什叶派穆斯林认为应当由默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继位,逊尼派穆斯林认为应当有默罕默德的岳父继位。

之后,阿拉伯德国经历了三个时期, 四大哈里发, 倭马亚王朝, 阿巴斯王朝

萨拉丁,十字军东征

巴格达为其首都,阿拉伯帝国创立了现代医院,沉淀净水系统,向西方传播了古希腊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巴格达最终被蒙古人攻陷。

伊尔汗国

旭烈兀大汉

帖木儿帝国 Timur

帖木儿曾想进攻大明,当时正是朱棣在位,但死在半路。

伽色尼王国

塞尔柱突厥

黑羊王朝

白羊王朝

萨菲帝国

塔赫马斯普 Tahmasp, was an influential Shah of Iran, who enjoyed the longest regn of any member of the Safavid dynasty.

奥斯曼土耳其

苏莱曼 Suleiman, was the thnth and longest-reigning sultant of the Ottoman Empire from 1520 to his death 1566.

III. 相关的人物

贝赫扎德

菲尔多西与《列王纪》

内扎米与《五卷诗》

IV. 相关的传说故事

霍斯路与席琳

列王纪: 鲁斯坦姆

蕾莉与马杰农

V. 细密画 (Persian minature)

去了趟大都会,特别找了细密画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八):我不是我,我说的永远都是你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是一部关于16世纪伊斯坦布尔的史诗般的小说,雄浑壮阔,内容涉及绘画、宗教、信仰、谋杀、爱情、风格、历史,等等。59章的内容,通过分角色叙述的方式一步步展开,情节跌宕起伏,被作者精妙的语言、缜密的思维所吸引,手不释卷,直至读完最后一个字。

爱情,给这部以谋杀案为线索的厚重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黑因为恋上美丽的姨表妹谢库瑞,被姨夫驱逐出家门。从此,他离开从小生长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开始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流浪生活。十二年后,他在姨夫大人的召唤下,回归故土,帮助姨夫为苏丹陛下编纂一本书。

黑说,“如果我身边有一张以威尼斯大师手法绘成的谢库瑞的肖像,那么我就一定不会在十二年的旅途中因为忘记了被我抛在身后的恋人的脸庞而感觉自己没有归宿。因为,只要爱人的面容仍铭刻于心,世界就还是你的家。”

“很多年后我再度归来,终于又见到了你,我从前的情人。那些你的容颜散发出的光芒,那些被掩饰的甜蜜的微笑,那些深夜时分对坐在咖啡馆里加速的心跳,那些伤心的记忆,全都回来了。你应该知道的,我永远不可能忘记你。”再次见到已渐渐遗忘容颜的谢库瑞,黑内心压抑多年的爱情之火又熊熊燃烧起来。

“我不是我,而我说的却永远都是你”这句来自《富祖里宫廷诗集》中的诗句,就是黑的真实写照。黑,就是为拯救谢库瑞而存在的。

比谢库瑞大十二岁的黑,在谢库瑞十二岁那年,临摹了一幅《霍斯陆与席琳》的画,他将霍斯陆画成一身红衣的自己,把席琳画成一身蓝衣的谢库瑞,还在霍斯陆与席琳的画像下发写下他和谢库瑞的名字。谢库瑞看到这幅表达爱意的画后,装作不知情,并没有像席琳那样爱上黑,而是在黑离开后的第三年嫁给了一个土耳其骑兵,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后来,谢库瑞的丈夫一直没有从战场上回来。她带着儿子,跟公公和丈夫的弟弟哈桑在一起生活。面对哈森的纠缠,谢库瑞搬回了娘家。虽然哈桑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谢库瑞,但是精明的谢库瑞对哈森也有种说不出的情愫。经过认真观察、检验后,谢库瑞发现黑是一个好男人,是适合自己的理想伴侣。她决定嫁给黑,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姨夫大人被杀死“高雅”先生的凶手杀死后,谢库瑞果断而快速地跟黑结了婚。但她对黑的感情似乎还处于懵懂状态,当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杀死姨夫大人的凶手后,谢库瑞见到伤痕累累的黑时,她的内心才真正为黑敞开。

此后,黑和谢库瑞一起生活了二十六年,他时常沉浸在忧愁中,而谢库瑞和孩子们却幸福而快乐,她还活到了老年。

: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九):书摘

我是一条狗,但因为你们人类是一种比我还没大脑的动物,所以你们就告诉自己:“狗怎么会说话呢!”而另一方面,你们却相信这样的故事:死人会说话,其中的角色还会用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字。狗会说话,不过它们只对听得懂的人讲。

多日的观察后让我得出结论,任何一个人,如果眼中闪烁出一丝聪慧、脸上笼罩着一抹灵魂的阴影,那么他就是一个隐藏的刺客。只有白痴才是清白无辜的。

人们所追求的风格,只不过是泄露我们自身痕迹的一个瑕疵。

如今我已到了这把年纪,明白真正的尊敬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源于各种不同的规矩和顺从。

如果不想在细密画和艺术上感受失望,你就千万不要把它看作是你的职业。无论你拥有多么高的艺术技巧和天赋,要寻找金钱及权力就到别处去,如此一来,当发现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得不到同等的回报时,你才不会因此而憎恨艺术。

记得即表示知晓你所看见的;知晓即表示记得你所看见的;看见则表示无需记得的知晓。

不知道究竟是爱情让一个人变成呆子,还是只有呆子才会谈恋爱?我背着包袱卖了那么多年的布品,媒人也当了那么多年了,却一点也搞不懂。我总是很想见到这样相爱而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狡猾、更加会耍弄诡计的一对情人,尤其想见到这样的一个男人。不过我也很清楚:如果一个男人使用一些诡计、设一些小阴谋或耍一些小手段,那就表示他根本不是真的在恋爱。

每个白痴都以为自己的爱情火烧眉毛,非得快马加鞭才行,结果只是坦白地暴露了他的爱情浓度,把武器交到了情人手中。要是他的情人聪明的话,就会迟迟不应。其中的道理就是:爱情总是欲速则不达。

所有的不幸中,最悲哀的不是年华老去,不是娇容不再,也不是失去丈夫或生活贫穷,而是生活中不再有任何人羡慕你。

衰老不只意味着没有体力爬坡,同时,我想,也表示没那么怕死;它意味着缺乏欲望,走进一个女奴的卧房不是基于一种兴奋,而像是要冲破禁忌。

一座城市有多么大、其色彩有多么丰富,就意味着里面有多少角落可以藏匿一个人的过错与罪孽;城市有多么拥挤,就意味着有那么多的人可以让犯罪的人藏身于其中。一座城市的智慧不应该以它有多少学者、图书馆、细密画家、书法家和学校来衡量,而应该以几千年来暗巷里神不知鬼不觉的犯罪数目来评估。

在最近的七年中,我在伊斯坦布尔被转手了五百六十次,没有一个家庭、商店、市场、市集、清真寺、教堂或犹太会堂没有进去过。当我四处流浪时,听过各种与我有关的谣言、传说、谎话,数量之多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人们不停地往我身上安各种名分:我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我是无情的;我是盲目的;甚至连我自己都爱上了钱;很遗憾,这个世界是建立在我之上的;我可以买所有的一切;我是肮脏的、低俗的、下贱的。那些知道我是伪币的人,甚至会更加生气地对我说些更为糟糕的话。当我真实的价值贬值时,隐含的价值反而升高了。不过,尽管有这些无情的隐义和无知的诽谤,我却看到绝大多数人是从心底里真正喜欢我。我想。在这个没有爱的年代,如此发自内心的甚至是洋溢在外的喜爱实在该让我们感到高兴。

正如你们所看到的一样,我是死亡,不过你们无须害怕,因为我只是一幅画。尽管这样,我仍从你们眼里看到了恐惧。就像玩游戏玩上了瘾的孩子一样,虽然非常清楚我不是真的,你们仍然被恐惧所攫,仿佛真的是在面对死亡。这让我很高兴。当你们看着我,感觉到不可逃避最后一刻已经来临时,我感到你们害怕得快要尿裤子了。这不是开玩笑。面对死亡时,尤其是大多数被视为勇敢者的那些英雄,都会大小便失禁的。由于这个原因,你们笔下画过千万遍、充斥着勇敢的战场,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弥漫着鲜血、火药、烧红了的武器的味道,而是弥漫着屎尿和腐尸的气味。

我很喜欢替受寂寞所苦的恋人和找不到妻子或丈夫的人传信,这种快乐拿任何东西来我都不换。就算知道会收到最坏的消息,在他们开始看信的一刹那,心里都会因为希望而发颤。

只有财富、权力和传说中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才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其他一切只不过是忧虑、别离、嫉妒、孤独、敌意、眼泪、谣言和无止无尽的贫穷。

常常,在经历了一场灾难之后,我们都会这样: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孤注一掷,不在乎自己会显得多么荒唐可笑,我们会祈求一切能像从前一样继续。

我听到了你们要问的问题:身为一种颜色是什么感觉?

色彩是眼睛的触摸,是聋子的音乐,是黑暗吐露的话语。因为千万年来,从各类书籍、家什中,我听到了灵魂的细语,如同风中窸窣呢喃,请允许我说,我的触摸就好似天使的抚触。一部分的我,严肃的那一半,捉住你们的视线;而欢愉轻松的另一半,则在你们的凝望下飞入天际。

我身为红色有多么的幸福!我炙热、强壮。我知道人们都在注意着我,我也知道没人能够抗拒我。

我从不隐藏自己:对我而言,精致优美并非出于柔弱无力,而是来自果决和毅力。因此,我常常把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我不害怕别的颜色、阴影、拥挤,甚至是孤寂。能够用我战无不胜的火焰,涂盖一张期待着我的画纸,是多么的美妙!任何地方只要有我,就会看见眼睛发亮、热情奔腾、眉毛扬起、心跳加速。看啊,活着是多么的美妙!看啊,能够看见是多么的美妙!活着就等于能够看见。我无所不在。相信我:生命从我开始,又回归于我。

爱情随着婚姻而来。别忘了:结婚前燃烧着的爱情之火会随着婚姻熄灭,只留下一片荒芜忧郁的废墟。当然了,结婚后的爱情也会消失,不过快乐将填满它的空缺。尽管如此,还是有些急躁的傻瓜结婚前就先坠入爱河,燃烧热情,耗尽所有情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爱情是生命中最崇高的目标。

别看我现在安静地站在这里不动,事实上,我已经奔跑了好几个世纪。我曾经穿越平原、参与战争、载着忧伤的王室公主们出嫁;我不知疲倦地奔跑过一张张书页,从故事到历史,从历史到传说,从这本书到那本书;我出现在无数的故事、寓言、书籍和战斗中;我陪伴过无敌的英雄、传说中的爱侣和出神入化的军队;我曾经载着我们战无不胜的苏丹,奔驰过一场又一场战役,从此以后,很自然地,我现身于数不尽的图画之中。

如果他们来的话,就不会只是我们因为你外公去世而伤心哭泣,他们也将和我们一起为他的死悲伤悼念,这样一来就为我们分担了哀痛,我们的痛苦也才会减轻。

处于婆娑的中间状态,可以同时看到过去和现在。只要灵魂继续保留着记忆,空间的限制便不存在。只有当一个人脱离了时空的牢笼,他才会明白生命是一件束衣。就如同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在亡者的国度享受无比欢愉,同样地,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就是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很遗憾没有人能在死前发觉这点。

你们了解那种把生命慷慨地奉献给了艺术的顽固老人。他们指责所有的人。他们往往形容枯槁、消瘦而高大。他们希望面前屈指可数的日子和过去漫长的岁月一模一样。他们乖戾易怒,永远抱怨连连。他们总想要自己掌控所有的状况,逼身边每个人只能绝望得举手投降;他们谁都不喜欢,什么事都看不顺眼。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我们之所以不喜欢任何创新,是因为真的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值得喜欢。

二、我们把大部分的人当智障对待,因为,确实,大部分的人都是智障,不是因为我们郁积了愤怒、不悦或别种性格缺陷(我承认,对待这些人再好一点,这或许对于我们来说会是更加明智而谨慎的选择)。

像我这样的人,也就是,以爱情、悲伤、快乐和苦痛为借口,维持着永恒孤独的忧郁之人,对我们而言,生命中没有大喜与大悲。我并不是谁我们无法理解喜怒哀乐搞得神魂颠倒的其他灵魂,相反的,我们比他们更能理解这种感情。我们不解的是,在这些时刻,这股莫名的忧愁拉扯着我们的灵魂深陷其中。这股无声的担忧能住了我们的心智,占据了我们心中替自己本该体验的真实悲喜所保留的那个位置。

看见一个女人裸露的脸蛋、与她交谈、感受她的温柔慈爱,为我们男人开启了欲望的折磨与心灵的痛苦。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最好的方法是遵照我们高贵信仰的训诫,根本不要看女人,尤其是漂亮女人,除非你已经正式结了婚。肉体欲望的唯一解药是寻求俊美男孩的友谊,他们是女人的极佳替代品,而且等时间久了,这也会变成一种甜蜜的习惯。

在欧洲法兰克的城市,女人不仅在街上抛头露面,还会展示她们闪闪发亮的秀发(飘扬在她们诱人的颈子后面)、她们的手臂、她们美丽的喉咙,甚至,如果传言是真的,她们还露出一小段迷人的小腿。结果是,那些城市里的男人走起路来相当艰辛、尴尬,并且极度痛苦。因为,是这样的,他们的前面老是硬邦邦的,如此的后果自然而然导致整个社会瘫痪。毫无疑问,这就是为什么法兰克异教徒每天都能把一座新堡垒输给我们奥斯曼人。

当我还是刚步入青春期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促成心灵快乐与满足的最佳配方,便是远离美丽的女人;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反而对女人益发感到好奇。

我既想要充满力量,又想要让人怜惜我。我想要一位有钱有势有智慧、素未谋面的男人疯狂地爱上我;但同时我又惧怕这样的一个男人。

我善变的心啊,当我身处东方时,渴望西方;当我身处西方时,渴望东方。

我的身体啊,当我是男人时,想做女人;当我是女人时,想做男人。

身为人类何其困难,人类的生活更是无比艰辛。

我只希望能享受前面,也能享受后面;想成为西方人,也成为东方人。

当我一看见自己如此美丽之后,再也不想洗衣服、洗碗或像个奴隶般在街上抛头露面。贫穷、眼泪、哀愁、绝望地凝视镜中沮丧的影像,以及哭泣,是可怜的丑女人的命运。

就像一位父亲恰当地、带着规劝的想法责打孩子一样,他也像一位大师应该做的那样,为了教我而痛打我、惩罚我。如今我发现,他用尺敲打我的指甲所带给我的疼痛与恐惧,激励我更快、更好地学到了许多东西。当学徒的时候,因为害怕他抓住我的头发拉着头猛撞墙壁,我从不曾打翻颜料,也不曾浪费他的金彩;我能很快地熟记马前腿的弧度;我知道怎么掩盖描边师的失误,懂得及时清洗画笔,以及学会了如何心无旁骛地专注于面前的书页。由于我的才华与专精全得自于年少时接受的责打,因此,如今我也理直气壮地则打我的学徒。不仅如此,我知道就算我错打了他,只要你击垮学徒的精神,最后也终将使他受益无穷。

他们每个人都面露恐慌,生怕自己落单。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些时刻,甚至在身历其境的当下,会突然顿悟,我们正经历着一场自己永难忘怀的事件,就算多年后也将历历在目。

我已故的母亲安慰我,告诉我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人,童年时受到责打的恐吓与摧残,从此一蹶不振,她说,因为责打扼杀了他内心的恶魔;另一种则是幸运的人,责打只是吓阻并驯服了他内心的恶魔,没有扼杀它。虽然后面这种人永远不会忘记童年的痛苦记忆—她警告我别向任何人透露这一点—但他从受到的责打中学会了如何与心中的恶魔相处,因而将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够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会结交朋友、分辨敌人、察觉背后的阴谋,并且,让我再添一项,使他画得比任何人都要好。

奥斯曼大师会因为我的树枝画得不和谐而用力甩我耳光,让我在泪眼模糊中看见森林在我眼前浮现。他会因为我没看见页面底下的错误而愤怒地敲我的头,但接下来又会慈爱地拿起一面镜子,放在书页上让我从全新的角度观看图画。然后他会和我脸贴着脸,和蔼地指出镜子中神奇出现的图画错误,我永远忘不了他的慈爱与这项仪式。当我因为被他在众人面前斥责并用尺子打我的胳膊而自尊心受伤,躲在棉被里哭了一整晚后,隔天早晨他会来到我身边,温柔地亲吻我的手臂,让我在感动中坚信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位伟大的细密画家。

只有一个生活漫无目标的人,才可能如此轻易地暴露自己的秘密。

小时候,当我们在同一间画坊房间并肩工作时,偶尔会从工作板和工作桌上抬起头,学习年老画师那样休息眼睛,然后开始谈论心中浮现的任何绘画题材。那个时候,就如同此刻盯着面前的书本一样,我们互相聊天,却不望向对方,把眼睛转向窗外某个遥远的目标,以便让眼睛得到休息。我不知道为什么,是因为兴奋,回想起无忧无虑的学徒岁月中某个异常迷人的片段;或是因为悔恨,忽然明白自己已经很久没有阅读《古兰经》;还是因为恐惧,前不久才目睹了咖啡馆里的罪行。

如果你不做梦,时光就不会流逝。

坐在这里,我们仿佛等待着逼临眼前的世界末日,在泪眼婆娑中彼此相抚,共同追忆美好的过往岁月,这幅景象也隐隐让人联想起后宫嫔妃们的处境。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十):这是一本将近六百页的书

这里有两个故事,一个属于细密画家们,另一个属于谢库瑞。 从第一个故事里我们认识了这些被叫做细密画家的伊斯兰绘画艺术家们以及他们的朋友和敌人,知道了他们思辨的方式、他们崇拜的理念、他们坚持的价值观,也看到了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是如何地既敌不过强权、敌不过潮流、也敌不过历史的荒诞。 谢库瑞的故事则是我们熟悉的——掂量和算计,恐惧和无助,纯粹的母性和工具化的爱情。然而在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以后,虽然知道不可避免,这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最后还是把绘画技艺的消亡当作了一生的遗憾。 通过细密画家们,帕慕克给了注定要消亡的以尊严;然而借着谢库瑞,他又告诉我们消亡的无足轻重。“观看的喜悦”是一个封闭的循环,一种东西发展到只能指向自身,就会失去抵御外界力量的能力,消亡无疑是必然的结果。另外,全篇都在描写东西方绘画方式冲突的作家本人是不相信文明之间应该存在冲突的。既然冲突不必要,胜负自然无价值,消亡也就成了作家手上唯一可用的结局。 历史是已经结束的事件集合,赋予它逻辑的是我们观看它的方式。三十余万字、凶杀、爱情和雄辩,帕慕克用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他的逻辑。

    

上一篇:天年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     

下一篇:舍得,舍不得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