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死缓》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死缓》是一本由[法]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7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缓》读后感(一):我的枕边书

这是被誉为“法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1936年发表的第二部长篇力作,是一部曾经让西蒙娜?德?波伏瓦“大开眼界”的颇具争议的小说。

作品以作者贫困的童年生活为蓝本,以自传体手法描述了小费迪南在贝雷西纳廊巷度过的暗无天日的童年,在贝罗普布行和格尔罗杰首饰加工店悲惨的学徒生活,在英国寄宿学校里奇特的求学经历,以及在《热尼特龙》编辑部每天都在上演的混沌的滑稽剧……作者用异常丰富的口语化的语言写出各种愚蠢、卑鄙、疯狂和痛苦的人物,以讽刺和黑色幽默的笔调写出了童年和都市生活的孤独、粗暴与残酷,用跳跃、省略、断断续续、独树一帜的文体表现一个正在分崩离析的世界,一个凄凉可怕、道德沦丧的没落世界。作品中表现出的绝望、不道德、癫狂和情色曾让部分评论家感到不安,但也有人认为作者那痛苦的呻吟是人道主义的呐喊,作品中俯拾即是的胡言乱语是对世间罪恶的抗议。法国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达尔声称:“《死缓》是我永远的枕边书,是最伟大的法国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写尽了人世间的一切:爱欲,死亡,厄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死缓》读后感(二):文雅与癫狂:不同的心灵成长

(刊于《晶报》2016年3月12日,发表时有删改)

文/俞耕耘

小说书写总离不开描摹社会变迁、心灵变易的常道。无论作家如何实验、怎样颠覆,试图呈现的依旧是人的精神状况,生存世界。人的成长也就成为小说最常见的题材,我们慨叹如此海量的“成长小说”最终沦为机械复制的“类型小说”。成长主题想要写出新花样确实太难,因为人的处境总是大抵相似。

然而,这并不意味作家只能困厄无策,因为杰作从不畏惧情节的相似。相反,正是在相似中呈现出叙事节奏、语言肌理、情感类型与精神气质的变幻莫测,在相近人物形象中挖掘源自文化心理、社会价值、家族教养与个体选择的千差万别,才成就了卓越。

(一)

塞利纳的《死缓》和马洛伊·山多尔的《一个市民的自白》都让人联想起普鲁斯特,这真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这种神秘的共通感耐人寻味:诚然,二者都是自传体小说,《死缓》的主人公甚至直接沿用了塞利纳的“费迪南”,《一个市民的自白》也因太过暴露家族成员私密而被要求大量删改。然而,更有趣的是,二者与普鲁斯特均保持了“变奏关系”。马洛伊·山多尔更像“想讲故事”的普鲁斯特,他既没有弱化情节,也没有长篇累牍地呈现意识流动与情绪弥漫。

塞利纳则更像“患了癔症”的普鲁斯特,仿佛受到神力驱使,充满难以节制的酒神迷狂。如果说《追寻逝去的时光》呈现出一种敏感纤弱、繁复至极的精神气质,那么《死缓》无疑带有狂暴的原始力量,它彪悍而粗鄙,怪诞又滑稽。它与普鲁斯特的相似只是不厌其烦的耐心,音乐气息的句法。在某种意义上,《死缓》更像继承了《巨人传》的文学遗产:那种无处不在的暴力颠覆、充满坏意的下流粗口、荒怪异常的性幻想,让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

小说以倒叙自述开篇,主人公费迪南是个卑微医生,却痴迷于写作蹩脚的英雄传奇。他对医生职业充满厌恶,对辛劳生活充满诅咒。放荡欲望与谵妄幻想使其从现实叙事中切换到了对童年的片段追忆。费迪南从小生活在无爱家庭,唯独外祖母给予其温暖关爱,却因患病去世。很小成为学徒却一事无成,麻烦缠身,永远被挫败打击。父母将其送往英国学习,他却叛逆抗拒,不肯学习,最终也无果而终。由于总被乖戾父亲,粗暴责打,费迪南试图杀父,所幸被舅舅带走。

而后半部深化了小说主题:在流浪中成长,在漂泊中绝望,描摹了费迪南在科普杂志社《热尼特龙》,与佩雷尔的怪诞交往、历险与见闻。杂志社只不过是一个骗购订阅、不务正业和无所事事的空壳。佩雷尔表面上对想象、研制与发明狂热追求,实质只痴迷于赌马;表面上学识渊博,喜好科学教育,实质却只是迂腐的空想,毫无实践。费迪南正如桑丘时刻傻里傻气地揶揄、残忍暴露着佩雷尔的可笑、滑稽和装腔作势。最终,杂志破产、发明流产被骗、佩雷尔自杀。费迪南的成长正是光怪陆离的漂泊“历险”:话痨般的怪物老板,疲于打杂的生命耗费、景观垃圾般的设计发明。作家对主人公的成长,始终有着非理性隐喻:混乱无序才是人生的本质,所谓规则只是一种掩盖。

《死缓》无疑造成了极度压迫、焦灼和近乎绝望的阅读感受。作品中遍布的省略号首先在视觉上表明:它疯狂表达的力度之大,以致造成阻滞、口吃、间隔的干巴断句。塞利纳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文本风景:思绪的爆炸性喷发,使得语言总是无力逮及意识(只有通过难以终结的絮叨、重复、增殖来填补脱节)。小说以作家少年经历为素材,将成长的苦痛绝望融入变形的怪诞中,将残酷叙事与幽默戏谑相结合,造成了闹剧与悲剧混杂的美学效果。

(二)

与《死缓》相比,《一个市民的自白》或许更有“流浪气质”。因为,它是一部由匈牙利流亡作家写出的漂泊作品。这部自传体小说纪实性如此之强,以至于它更像一部传记文学。和塞利纳的癫狂相比,马洛伊·山多尔显得更为文雅,充满着布尔乔亚式温润的流转,哀婉的明艳。作家有着普鲁斯特的雄心,却又不耽于令人厌倦的意识流动。纤微毕现的情感描摹、不遗余力的名物呈现、如临其境的场景营造,都显得如此必要,富有韵律且充满节制。描写只为家族框架的建构、市民阶层的呈现、心灵成长的刻画、欧洲精神的分析所服务,一切都流畅天成,没有丝毫的矫揉虚饰。

“我”,一个“市民”,却是整个市民阶层的集体发声:它包括了名流贵族、资本家、银行家、公务员、中产者及破落贵族等人群。小说以“我”的成长体验、游历漂泊为线,几乎横贯整个欧陆,描摹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市民精神的动情画卷。马洛伊·山多尔的书写也完成了人物群像列传与小说线性发展的结合。小说的展开并不依托情节的集中推动。

小说更像是印象主义的,在白描勾勒的同时,配之以工笔神采,因而作品显得简而不疏,密而不繁。在第一部为,作家完全是对母系与父系家族成员的一次列传式呈现。“我”的成长就是与家族“亡人”的共在,我从他们身上辨识自身的属性:外祖父的模样性格、舅舅们叛逆决绝、画家姨夫的艺术痴迷、表姑的文学情怀、大舅公与叔公的声望德行都在“我”身上汇聚,成为形塑人生的合力。

“我”的成长伴随着生存环境的迁移走向成熟:其中不乏女性的启蒙,也有同性的男色欣赏;有对战后文化精神的比较,也有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反思。而小说人物大多坚持己念,选择人生的孤绝,至死不悔的成就自我,正是作家给我们“成长”的最大教谕。而这也是小说《斯通纳》意欲呈现的精神信念。

(三)

斯通纳与《一个市民的自白》中的“我”有着某种巧合,“我”从法学转向人文学系,而斯通纳也从农学转修文学。学科的转变标志着成长的转向:斯通纳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变为了文学博士,最终获得了终身教职。但也付出了代价,他永远不能回归于乡土,与父母的世界永隔。这也是《斯通纳》这一书名、人名的双重隐喻,如以英文名看即是“石头人”。

作家给斯通纳的成长开了一个玩笑,他还没有出场,就已成为讣闻,从而小说也开始了倒叙的“逆生长”。他的人生就是不断封闭,僵硬成为“石头”的过程。石头是坚硬的,一方面他永远执着,选择做自己想成为的人:他的恩师老斯隆;另一方面他是漠然的,小说反复凸显他的“外位性”,能够超出时间,看到时间在面前流逝,能够站在自我之外,观察他人。这正是斯通纳试图从文学中获得的东西,走向“无我”的世界,获得心灵的宁静。

他与伊迪丝的结合,则打破宁静,成为一种献祭。夫妻的相互折磨应证了《一个市民的自白》对婚姻背后阶层争斗的分析。伊迪丝家族为何会轻易同意女儿与穷教授的婚事?作家的处理未免失于简单,显得突兀。他与女学生的婚外恋,让人想起罗斯《垂死的肉身》的唯美感伤,仿佛性爱是灵魂的休憩。斯通纳的人生就是凡人的挣扎:脆弱的坚守、无力的反抗、固执后妥协,在大胆求爱后维持现状。

斯通纳成长是心灵的焦灼:他从软弱无力到坚持韧性,从奋力挣扎到漠然视之。好友马斯特思对大学本质的探讨,或许一语中的。大学是个庇护所,它拒绝“外面世界”的污染。系主任卑劣的以权谋私,报复打击正是“外面世界”对大学的蚕食。斯通纳是“本土的堂吉诃德,却没有自己的桑乔”,他会因失败与世隔绝,被世界吃掉,再吐出来。

塞利纳的《死缓》、马洛伊·山多尔的《一个市民的自白》与威廉斯的《斯通纳》,表面看虽风格迥异,审美万殊,然而却有着某种共通。它们都呈现了主人公心灵的成长,饱含着各种代价、苦痛、漂泊与绝望;在气象风貌上,又都以追求小说精神“负重”为旨归,人物永远在炼狱中苦修,诉说成长之路的文雅与癫狂。

http://jb.sznews.com/html/2016-03/12/content_3477380.htm

欢迎订阅我的个人公众号:书语云中君

《死缓》读后感(三):偏爱塞利纳式赤裸的真实

偏爱塞利纳式赤裸的真实

欧阳德彬

最近翻读赛利纳的最新中文译本长篇小说《死缓》,可以说是爱不释手,许久没有这样畅快的阅读体验。这本小说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生活本相,那些我苦苦寻求却难觅踪迹的艺术真实。很多时候,人们谈论真实却陷入虚假。《死缓》的真实是剥除所有伪饰的孩童视野下的真实,如此赤裸,如此酣畅,如此自由,如此有趣,让人欲罢不能。透过文本的街谈巷语甚或污言秽语,发现对世间罪恶的鞭挞以及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许对日渐陷入乌托邦麻痹症的头脑大有裨益。在伪善横行的社会洪流裹挟下,要想生存就不得不戴个面具,久而久之,面具和脸皮无缝对接完美融合,完成了体制化过程,就再也找不到当初的自己。这时候,最需要阅读的,就是直抵本相的赤裸之书。

《死缓》的受众不仅是广大读者,还有从事写作的作家。赛利纳热衷于文本实验,很多片段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呈现出新的文学经验,值得小说写作者借鉴。具有一定文学视野的读者都知道,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就是在不断模仿西方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连文学理论都是舶来品,丝毫没有必要避嫌。小说中呈现的赛利纳飞扬的想象力,让我们这些经受体制教育想象力剪除手术后的读者大开眼界。试举一例,一个章节写到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竟然凭空冒出来一个活灵活现的女巨人,席卷了所有财物飞走了。女巨人背后的丰富指涉引人深思,所谓万博会,不过是上流社会捞钱的噱头罢了。赛利纳寥寥数语的轻描淡写,举重若轻地洞察了诸多社会阴暗面。

赛利纳的叙述声音带有孩童般的真诚和生趣,渗透着巴黎贫民窟游荡者远离城市中心的失落和悲伤。一个个有趣、可爱又残忍的小故事,珍珠一样用意识流的丝线串起来,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小说中少年的父亲动不动就揍他,外婆买了一条小狗安慰他,结果少年一挨揍就回去踢那条狗,又觉得小狗的可怜相与自己没什么两样。在外头受了欺负,转而欺负更弱小者,丛林法则古今中外都在上演。

在《死缓》中,主人公在巴黎周边四处游荡,生活中充斥着苦难和诅咒。细细玩味,不难发现该小说在世界经典文学谱系中的位置,与其他伟大小说达成微妙共鸣。主人公与邻居格格不入有时也随波逐流,这让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主人公永无休止地与生活环境的徒劳战斗让人想起贝克特小说对荒谬和绝望的反抗。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上凭空冒出来的女巨人又让人想起魔幻现实主义鼻祖拉伯雷的《巨人传》。

塞利纳的小说就是这样,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毫不避讳心中的阴暗,具有自传体小说报告文学般的客观真实性,也是了解巴黎底层生活的一面镜子。读了市面上太多粉饰太平刻意强调真善美的宣传文本,很有必要浸淫于此类经典小说。想必很多有识之士,都会偏爱塞利纳式赤裸的真实。话说回来,对经典小说的解读总是减损性的阐释,要领略该书的丰富内涵,还需要爱书人亲自阅读。

(2016年5月12日修改,深圳)

(法)路易-费迪南·塞利纳长篇小说《死缓》,金龙格译,漓江出版社2016年1月

《死缓》读后感(四):在苦中笑,在笑中哭

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读这本小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

《死缓》读后感(五):失败的费迪南:不曾努力,也难逃时代的罗网

文/吴情

世界文学史上存在一个有趣现象,很多著名文学家在从事文学创作之前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医生,例如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国的鲁迅、法国的福楼拜和路易-费迪南·塞利纳。医者仁心,成为一名医生,也就意味着必须与患有某些疾病的病患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而疾病,自始至终都是文学的母题。美国文论家苏珊·桑塔格就因分析了疾病的多重隐喻,生发了不少关于文学阐释的新见。而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索性说道:人生是一座医院。凡在医院,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大喜大悲,无一例外。医生的生活,远非常人可以想象。

《死缓》,法国著名小说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作品。塞利纳真名为路易-费迪南·德图什,出生于上塞纳省一个富裕之家,在正式走上文学生涯之前,塞利纳也曾长期从事医生职业。塞利纳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色彩,故事的主人公多为医生,借医生冷峻之眼洞察世事。除却《死缓》,塞利纳的主要作品还包括:《茫茫黑夜漫游》(1932,获勒诺陀奖)、《我的罪过》、《基饶尔的那一帮》、《大口瓶的摇晃》和《下一次就是仙境》等。因作品心理刻画细致,善写小人物的生活遭际,塞利纳也被称为“法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死缓》是一部成长小说,主要讲述了费迪南自童年长为少年,直至人到中年的人生旅程。费迪南出生于一个小家庭,生活贫困,父亲为一名保险公司职员,母亲则做刺绣服饰生意。费迪南幼时深受外祖母疼爱,不幸的是,外祖母过早便离开了人世。费迪南不久到入学年纪,可在学校里,他学习成绩极差,勉强得到小学文凭,随即到别家店铺里做学徒,却总被挫败。无奈之下,父母亲将费迪南送往英国读书,希冀他熟练掌握好英语来为就业谋得一份优势,费迪南的表现则是一再令人失望,父母最后以无力供养他继续读书为由将他召回法国巴黎。回国后,父子冲突激化,费迪南一度想杀害父亲。在舅舅爱德华的干预下,费迪南走出家门,先后进入杂志社工作,到乡村大面积种植土豆(以期实现“农业革命”,使粮食得以大丰收),最后成为一名医生,救人性命,也受人诟病。

英文中有一句谚语,“A morning shows a day as a childhood shows a man”(晨光里面含一天,童年当中现成年)。纵观费迪南的一生,虽有起起伏伏,却并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闪光点。或许,他童年时期吊儿郎当、无所顾忌的行为,成长过程中也从未自我启蒙的经历已经注定。他并不热心于追问自我,扣问生命的意义,也缺少足够的智慧反思生活,关注自我心路历程。他周边的人,或毒舌刻薄,或精明计较,或道德败坏,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童年的费迪南。偶尔有几位真正关心他的人催他上进,比如父母亲、英国明纬学院女校长和舅舅爱德华等,却始终无法给予费迪南以正面向上的力量。

由于费迪南的“不上进”,读者可以透过他的视角一瞥当时法国生活的图景。小说背景主要设置在二十世纪头三个十年的法国,旁及英国等异域世界。当时,法国社会趋于发展状态。可在“盛世”的致幻图像背后,依旧存在着不少即将打破“盛世”的潜在风险和精神危机。底层社会的人,始终为一日三餐、饮食男女前后奔忙,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相对来说较弱。即便费迪南父母双亲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竭力供养唯一的儿子读书,可希望最终还是破灭。他们的生活,在看似有秩序的前提下,隐藏着崩溃和瓦解的倾向。

在某种程度上说,《死缓》也可以被视为一部流浪汉小说,主人公费迪南在都市兀自飘零、流落、徘徊。在费迪南的都市经验中,城市的记忆与内涵,多半与幼年生活所见所思相关。父母亲日夜亲劳作之辛苦、外祖母过早离世之凄怆、其他学徒诬陷他偷拿东西之屈辱……他的都市生活,满目疮痍、不忍多看,预先被设定好一整套程序,导向一个“失败的人生”。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反英雄叙事”色彩,同时,也对通常所谓“人生的意义”展开了质询。失败的人生,不一定是没有意义的。个人的悲剧,或许是苍凉时代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

《死缓》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有限视角的关照下,老年费迪南无意中回忆起童年、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同时,也认真审视当下的生活,作为巴黎市郊一名小医生的悲惨生活。现在时间(叙事时间)与过去时间(故事时间)穿插勾连,两个时空并置,现实与历史得以沟通、交流,过去为现在提供理解和阐释的途径,现在的情状则为过去的所作所为提供明证。医生的职位使费迪南与人世最残酷也最不堪的一切事务打过交道,在这样的人生经历面前,小说中俯拾即是的情色、性爱、呕吐等令人反感的描写反而不太引人注目。大环境已经如此:道德败坏,信仰缺失。所谓“天赋自由”的个人,或许,终究还是难以超脱这时代的罗网。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死缓》读后感(六):一个了不起的毁灭者的自我之歌

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1894-1961)比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穆齐尔晩生一、二十年,比博尔赫斯、纳博科夫早生几年,他的主要作品《长夜行》《死缓》出版前代表着现代文学顶峰的《追忆似水年华》《尤里西斯》《城堡》《没有个性的人》(局部)早已上市,博尔赫斯和纳博科夫虽然还不怎么出名,但已在做着各种文本实验。与这些现代派大师相比,塞利纳很少在文本上耍花样,既没有意识流也没有时空转换,像穆齐尔那样的哲学思考在他的作品里也不见踪影,那么是什么使他的作品受到了那么多大师的赞誉?

塞利纳的《长夜行》1932年出版后即震动法国文坛,并获得雷诺多奖,其独特的文体和既粗野俚俗又滑稽幽默的口语亮瞎了读者和评论者的眼睛。继《长夜行》之后,塞利纳的《死缓》于1936年出版,其独特的文风在这一部小说里得到了保持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死缓》的故事背景在二十世纪初的巴黎,与普鲁斯特笔下的巴黎差不多同时或略晚,塞利纳笔下的巴黎与普鲁斯特笔下的巴黎简直两个世界。《死缓》中既没有玛德莱娜点心,也没有沙龙女主人,更没有撕心裂肺的爱情,有的只是一个穷苦孩子的受苦与受难史。用《死缓》里的话说就是:“十五年来,在巴黎市郊的平民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我挣扎,那些社会渣滓中的人渣,他们对我放肆无理,对我嗤之以鼻。”

《死缓》大概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有些类似,但并没有其光明的结局,法语文学翻译家余中先在译序中说《死缓》是一部流浪小说、成长小说、社会小说,熟悉塞利纳身世的读者把它连同《长夜行》看成一部塞利纳文学化的自传就足够了。

小男孩费迪南出生于巴黎一贫苦家庭,父亲是保险公可一个下等职员,母亲是一个小服饰商,迫于生活压力费迪南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自食其力,在当学徒期间受尽同事凌辱,父母望子成龙,送他去英国学习英语,回到父母身边后与父亲爆发激烈冲突,后来在舅舅帮助下做了民间科学家兼《热尼特龙》杂志所有人库尔西亚的助理,然后又是一连串不幸,直到小说结束。

关于塞利纳,意大利诗人、剧作家吉多·瑟罗内提这样写道:

“塞利纳是个了不起的毁灭者,他摧毁了愚蠢的、无用且空洞的文体,他是个疯狂的词语复仇者,是个名副其实的、真真正正的圣贤。”

诺奖得主略萨说的则更为具体和直接:

“他那些短小和结巴的句子,遍布的省略号,间杂的叫嚷和黑话,让我的神经无法忍受。尽管如此,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长夜行》,还有《死缓》,它们都是有极强说服力的长篇小说,它们那肮脏下流和古怪离奇的倾诉,让我们着迷,粉碎了我们可能有意反对他而准备的美学和伦理学思想。 ”

瑟罗内提、略萨所说的塞利纳作品中的这些特点在《死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塞利纳似乎是一个完全靠激情写作的作家,在激情的牵引下,那些所谓的文学表现手法与美学理论他是根本顾不上的。也许让塞利纳与别的作家区别开来的正是他的无视,既无视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无视各种文本实验,王小波曾说有一类作家的写作是狂欢式写作,他们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射出来的,塞利纳的写作大概可以归为此类,虽然说他的小说里人物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小说的基调是悲伤的。

塞利纳笔下的费迪南类似于《局外人》莫尔索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混合物,但他既不像莫尔索那样冷漠得彻底又不像霍尔顿那样玩世不恭,反倒有些像余华笔下的徐福贵那样除了忍受还是忍受,但受苦并不能泯灭少年费迪南勃发的情欲。女人们的身体随时能激起他的生理反应,在受苦的间隙他总是不失时机地自撸一把。如果抛开费迪南的受难史,《死缓》其实是可以当成一本色情小说来读的,特别是费迪南与老板娘的狂欢场面与任何色情小说的激情场面相比毫不逊色。

让人惊奇的正是塞利纳笔法上的矛盾,他即是冷漠的又是激情的,是节制的又是放纵的,他用喜剧的方式写了一出悲剧,让人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在《死缓》中,费迪南及其他几个每一个人物都遭遇了一个又一个不幸,但《死缓》里随处可见的夸张又让读者觉得虽然他们同情小说中人物的不幸遭遇,其实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并不把不幸当回事的,或者那些人物只是把他们的不幸表演给读者看。

随意举几个句话就可得见塞利纳的幽默与夸张:

“该看看她的臀部,那屁股真的让人触目惊心”、“他的**也一样,鼓起来的时候比二头肌还要硬”、“我宁愿跟一只真

《死缓》读后感(七):塞利纳——文学大师们无限推崇的天才作家

赫拉巴尔在《我是谁》里面谈到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品是塞利纳的《死缓》。

还有很多作家特别推崇塞利纳的作品:

从这个时代起,我们要记住两部主要作品。一部是《茫茫黑夜漫游》,另一部则是同一作者的《死缓》。我读《茫茫黑夜漫游》,觉得对于现有价值体系质疑得淋漓尽致,而人物命运与情节进展又与此相辅相成。《死缓》似乎更进一步。

——皮埃尔?德?布瓦岱弗尔《一九〇〇年以来的法国小说》

《死缓》中的每一个情节似乎都处在安排得恰到好处的系列中,因而允许塞利纳的世界向外扩展:这里的绝望伴随着戏谑、粗野和杂乱。

——J?贝尔沙尼等著《法国现代文学史》

说实在话, 塞利纳就是我的普鲁斯特!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家,是一个了不起的解放者。我为他的声音所吸引。

——菲利普?罗斯《文学半月刊》

对我而言,他那些短小、结巴的句子, 遍布的省略号,间杂的叫嚷和黑话,让我的神经无法忍受。尽管如此,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茫茫黑夜漫游》和《死缓》都是有极强说服力的长篇小说,它们那肮脏下流和古怪离奇的倾诉令人心醉神迷

——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塞利纳也许是我们中间唯一永垂不朽的。

——萨特《为自己的时代写作》

塞利纳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用黑色墨水在黑色背景上书写,我们依然能看清他写的是什么。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

……

《死缓》读后感(八):披着荒诞外衣的绝望

初读《死缓》,简直会被书中的重口味惊得目瞪口呆:情色场面此起彼伏、人体的生殖器官漫天飞,更不必说那些粗话俚语以及种种倒人胃口的场景描写。凡此种种,给人的第一印象大概除了生理上的不适之外还会引发某种程度的心理不适。

在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笔下,这个世界呈现出一种绝望和苦厄的色彩,但这种绝望却是用癫狂荒诞的文字表现出来的。因此,《死缓》最大的特色便是文字越癫狂荒诞而绝望便越深刻入骨。

这种力透纸背的绝望,不仅是因为小说主人公费迪南过着残酷恶劣的生活,而且还因为不论费迪南一家如何拼命挣扎,都很难从贫苦和厄运中挣脱出来。整个世界就是暗无天日的,不仅是费迪南这一家过着贫困苦厄的生活,而是大多数贫民阶层,都过着这样的生活。不论如何使劲儿,似乎都无法挣脱苦难的羁绊,这才是人生中的绝望。

但更绝望的是,即便竭尽全力与命运搏斗,命运不仅不给人们留下一丝温情,反而还变本加厉地凶残起来。一再地被厄运纠缠,已经令人苦不堪言;而当一个人连努力奋斗来改变命运的机会都被夺走,那就相当于是扼杀了这个人活下去的权利。

就像费迪南,从小就过着贫苦且毫无尊严的生活,不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父母,其实都在向往着过一种体面的生活,而费迪南确实也曾经逼迫自己努力过。可接连而至的打击却把这一家人搞得极为狼狈。这就好比,当一个人面对困境时如果尚且能够保持希望,那么便也能熬过艰苦的岁月;但当他发现,是否努力都无法改变生活的窘迫现实时,那么他的精神便会一下子就垮掉了。

费迪南·塞利纳的故事带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虽然他的文字带着一丝不着调的味道,好像一个小痞子在嘻嘻哈哈地讲述着什么糗事,但越是嘻嘻哈哈地讲悲剧,这悲剧便越是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不得不说,塞利纳的文字还算是中规中矩的,除了满篇的诙谐荒诞之外,并没有那么多的“花活儿”。他就是在用平实的语言来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不论你是否拼搏、努力、虔诚,你的生活依然不会好到哪里去,你的努力白费了,你的虔诚一文不值,你以为自己安分守己地做个卖命工作的人就一定会过着安稳的生活吗?醒醒吧,别犯傻了,你的日子根本过得连狗都不如!

但更可悲的是,原本良善的堕落得反而更快,真正勤劳的却注定困苦一生。生活很残忍吗?可它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啊。塞利纳不会给人留下希望的曙光,只会让人感受到一再的绝望。可有谁会因为这种绝望就去甘愿放弃生命吗?其实,不论是谁,终究都难逃一死。对于死亡这种事情不必太着急。塞利纳的《死缓》正是想告诉人们:安心地受罪吧,好好享受这个受罪的过程,反正谁都会死的,只不过在死之前品尝的那些苦楚会让人们明白,有些时候,死亡确实比活着更人道,而活着则比死亡更残忍。

且看小说中的费迪南一家,不就是这样子吗?那么费力地活着,但即便如此,却依然还要活下去。虽然看不到出路,可依然还是要走走完人生这条路。带着绝望而破碎的心,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人类最大的悲哀便莫过于此了吧:努力都不能拯救自己,却还要继续更努力地活下去。

小说里某些场面描写虽然比较露骨、肮脏,但生活本来就是如此。在某些人看来,生活是似锦繁花,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则如同一个大垃圾场。很显然,塞利纳就属于后者。但这绝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或许,他如此直白甚至夸张地描摹出生活中的丑恶肮脏的一面,正是希望提醒人们:活着就是要面对这些,面对这些你觉得恶心粗鄙的一切,在死亡降临之前的这个过程很难熬,可即便如此,你也还是想要活下去,对不对?就因为你觉得活下去,才会有希望。

那么,人世间真的还有希望吗?塞利纳在故事中已经给了人们答案。希望是有的,温暖也是存在的,可即便如此,那又如何?希望的存在就是为了带来绝望,而温暖的存在则是表明,对于命运那不可抗拒的力量,些许的温暖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也别指望着它来度过人生中的寒凉。

    

上一篇:和果子的四季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     

下一篇: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