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是一本由[美]辜朝明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读后感(一):对财政刺激的痴迷
财政刺激这种手段人尽皆知,但大部分国家选择不使用它自有理由。
作者对日本经济复兴的信心在今天看来实在有些不着边际,资产负债对于企业和个人不仅仅是银行账户上数字的变化,在尽力偿还债务时不可避免的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这会实实在在的损害企业与个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而日本政府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到今天已经成了一个悖论:因为需求不足而发行的国债,又因为需求不足才能以低利率维持下去,今天日本政府最应该提心吊胆的是国债收益率的上涨。
其实对于日本的困境,书里让作者瞠目结舌的克鲁格曼的话倒是个好办法:直接开动通货膨胀,把债务和日本中老年的积蓄一起冲进下水道。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读后感(二):这是一次很好的预见
本书的起点是解释日本经济20世纪90年代大萧条的内在根源,接着他发现这次大萧条与美国经济在30年代的大萧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属于资产负债表衰退,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衰退。
将美国的大萧条与今天中国火热的经济相比较,我得出了以下的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着手进行我们的比较,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检阅一个世界超级强权和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大不列颠是世界的超级强权,美国是正在崛起的巨人。于是,大不列颠独立地施行其经济政策,而美国以多少有些从属的形式调整它自己的政策。
当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经济”在1989年最后一天破灭时,它标志着日本“增长奇迹”及其20多年海外商业快速扩张的终结,转而陷入一轮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萧条时期,这是自二战以来日本遭遇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萧条。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原因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1989年是泡沫经济的极盛时期。随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开始急剧升值。1988年日元汇率升至1美元兑120日元,与1971年固定汇率制下的日元相比,升值了2倍。结果导致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削弱了日本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或金融的措施使国内需求大增。
作者在书中提出,解决旷日持久的日本大萧条其实十分简单,但是如此浅显的答案摆在面前为什么依然得不到解决。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大多数都对赤字财政存在着明显的偏见。作者提出了“资产负债表”的衰退,所谓资产负债表就是财务状况表,就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如月末、季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静态体现,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公式,依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一定的次序,将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具体项目予以适当的排列编制而成。
作者在书中详细叙述了衰退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他还提出了一个试图整合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微观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健康程度,他把这个框架分为阴、阳两个阶段。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的时间将会很长。作者表明这种理论比传统理论更加能够直观地解释日本与美国的大萧条,从而达到一种宏观的角度纵观经济形式的目的。如今中国也面对这一次新的趋势,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引发中国特色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所以说这本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叙述过去,还意味着对未来的掌控。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读后感(三):阴阳关系的资产负债理论
盛极必衰这个自然界的法则,不论在哪里都必然通用,而经济也是如此,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衰退的周期必然到来,问题是衰退的大与小。但是在这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原因,有因才有果,种下什么因则得到什么果。1930年美国大萧条为何会那样严重和漫长?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经济学家,美国储备委员伯克南甚至将揭明美国大萧条称之为依旧无法触及的“宏观经济学圣杯。”
但是1990年至2005年日本大衰退通过证明传统方法失效的同时,一个处于后泡沫期的经济体将会陷入长期衰退。未知与无法预测正是经济学的有趣之处,这两个大衰退的出现打的世界措手不及,而解释这些原因,也是本书与作者的目的。辜朝明经过研究,发现这些都是资产负债的的衰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衰退。且辜朝明在书中详细述说了,衰退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辜朝明是第一个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概念的,而这个概念也正是美国与日本衰退的根本原因,它对日本90年代泡沫崩盘之后的衰退成因这本书解释的很清楚:即企业长期处于资不抵债的情况下,那企业的优先目标从追求利益第一转向于偿债第一,由此引发整个社会经济链条的萎缩与萧条。
泡沫一直都存在,而这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当所有人都疯狂时,泡沫也将承受不住人类的欲望,而破碎,就如2000年的美国互联网经济一样。辜朝明在书中主张每个经济体可分为两个状态,即为普通阳态和泡沫阴态,用八卦中的阳与阴来做比例,对应是私营企业以理论最大化与私营企业埋于自身债务最小化,陷于补救病态资产债务表的泥沼之中。这也是日本衰退与美国衰退的不同之处,日本衰退之后国内经济进入常年萎缩状态,除了日本企业忙于还债,日本人也是如此,不敢消费不敢储蓄。
在书中,作者不认同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却肯定他提出解决经济危机的手段,并且他试图整合凯恩斯经济学与古典经济理论。基于此,他提出阴阳的资产负债表,尽管传统经济学可以有效地分析处于阳时状态的经济现象,但是当试图解释诸如“流动性陷阱”这类典型阴态现象时则有些力有不逮。
关于经济学书籍,在现代社会,都每个人必学的一门学科,只有有效的了解市场的流动,才能不被经济危机这股洪流冲垮,且当年日本的情况就像现在的中国。这是本具有开阔性意义的著作,不仅表明了日本的大衰退与美国大萧条的根源,更在一定意义上,给了与泡沫经济衰退进行斗争的国家提供了政策建议与市场解决方法,是一本值得一观的经济学读本。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读后感(四):资产负债表衰退与修复
辜朝明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概念,并将日本衰退归纳为一个循环周期。
1.相比纯理性的利润最大化,在资不抵债的状况下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目标,转变为负债最小化,这种微观的正确行为,如果无数企业和个人加以执行,就会形成合成谬误,导致大家都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中。
2.当企业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时,企业更倾向于还债而不是投资,此时企业资金需求降低,货币政策失灵,需要政府施加财政政策来维持总需求。
3.当企业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得到解决,原本还债的钱用于投资,经济开始复苏,货币政策开始发挥效力。
如下顺利的完成循环,度过一场经济危机。不过这里有两点尚有疑问。
1.政府的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
政府在施加财政政策,往往是大水漫灌,且具体的流向缺少监管。在施加财政政策后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如果财政政策执行过后经济没有如期恢复,则财政政策只是推迟了衰退到来的时间,且会让政府背上巨大的债务。
2.企业如何自身修复资产负债表。
企业能修复资产负债表只有在企业自身有稳定的利润来源方可实现,而在大衰退的时期国内利润会降低,如果需要修复就只能依靠出口创利,只有小部分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能满足条件。大部分的企业则是直接破产,或者变为僵尸企业,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援得以维持。如果只依靠小部分大企业的利润修复资产负债表对于整体的衰退起的效果可能并没有预期那么好。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读后感(五):透视日本经济“大衰退”的根源
透视日本经济“大衰退”的根源
复苏正在进行,但程度有限,不少国家还在经济危机中苦苦挣扎,部分国家彻底陷入经济“大衰退”的泥沼之中。“萧条与衰退的根源不在货币的供给方,而在货币的需求方企业。由于企业在上一轮经济高涨和资产泡沫期,依靠借贷和杠杆化操作配置了较多的金融性资产,所以当1990年前后资产泡沫大崩溃、资产价格以骇人听闻的颓势暴跌时,就会造成一场严重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对美国“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和日本“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的结论使得宏观经济学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而问世(本?伯南克),而如何解释它的来龙去脉,则是“令人着魔的智慧挑战”(凯恩斯)。其中,“……辜朝明的这本著作(《大衰退》)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本”(劳伦斯·萨默斯),伯南克(Ben Bernanke)甚至称其为“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自1991年至今长达20年的时间里,由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骤然减速,经济长期停滞,被经济学家们称为“失去的20年”。对于日本的经济大衰退,“结构缺陷论”者如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认为关键是日本能否摆脱“僵尸企业”(Zombie Companies),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则主张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推动通货膨胀的发生为目标,也有观点认为银行系统的信贷紧缩遏制了资金流入经济活动之中。其中,更有论者认为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是“智商衰退”。比如,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一书中将日本的教育批判得体无完肤。但是,结构缺陷、信贷紧缩和货币政策的失误及“智商衰退”并不能有效的解释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和资料缜密细致的分析,辜朝明在《大衰退》一书中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开创性的理念,为解释日本经济大衰退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辜朝明认为,问题的根源并非货币供给方,而是货币需求方(企业)。他强调,经济衰退是由于股市以及不动产市场的泡沫破灭之后,市场价格的崩溃造成在泡沫期过度扩张的企业资产大幅缩水,企业负债严重超出资产,资产负债表失衡。即使企业仍能正常运作,也已陷入了“技术性破产”(technically bankrupt)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自然成了大多数企业的最佳之选,而企业的这种“负债最小化”模式下的行为最终造就“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即银行放贷却找不到借贷方的异常现象。而“衰退”的加剧不但对繁荣有长期的影响,还使大衰退“继续下去”(安德鲁·梅隆)。
日本经济之所以长久地陷于泥潭无法自拔,就是因为日本经历的是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通过历史剖释,可清楚地看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一个关键特征,也就是货币政策的失灵。即使利率几乎为零,经济依然无法复苏。从1995年到2005年,政府2.5%的利率贴补非但没有产生任何刺激作用,反而催生了资产价格的泡沫。辜朝明认为,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日本资产价格的颓势暴跌,极大地破坏了数以百万计的日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而担心外界发觉自己已经技术性破产的企业,与极力避免既有贷款不良化的银行之间达成了心照不宣地默契,对企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负债表失衡问题讳莫如深,从而使借贷方不足造成信贷紧缩、流动性停滞的关键因素深藏于幕后。在过去15年中,银行利率持续降低,并最终跌至历时最低点。但是,尽管利率几乎为零,日本企业仍然在以每年数十万亿日元的速度偿债。大约从1995年起,日本企业即开始停止申请新的贷款。到1998年,不少企业已经变成净储蓄者;至2000年,日本的企业储蓄已经超过了个人储蓄。其结果是,商业企业停止了现金流进再投资,大量资金滞留银行系统内部,整个经济陷入了“衰退”。
大衰退的危机虽将“过去”,所探讨的问题却依然存在。或者说,在可预见的将来,全球经济还可能重新陷入像具有大衰退或大萧条般深度和广度的泥潭之中。而这种可怕的后果之所以在日本能够得以避免,是因为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决定实行财政刺激政策并一直延续多年。从实践来看,过去20年日本所处的困境与30年前的美国所面临的情况截然相反。日本政府的行动不但阻止了经济末日的到来,还成功的阻止了国民生活水准灾难性的下降。在《大衰退》一书中,辜朝明通过详细举证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以及20世纪90年代大衰退的日本经济复苏的波折过程,指出经济衰退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由于经济周期造成的衰退和由于企业资产负债表问题造成的衰退。对于前一种衰退,企业基本上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货币政策正是应对此类衰退的最佳工具。但是当发生后一类衰退时,企业的首要目标已经从利润最大化转移到负债最小化,这时就需要利用财政政策作为积极的应对措施。
“日本长期恶化的房地产资产价格和股市资产价格,引发了日本企业和日本民众‘资产负债表’的问题,日本企业被动长期进行同步结算债务的行为,是日本经济衰退的真正原因。”辜朝明认为,日本之所以最终得以避免陷入美国大萧条般的泥沼,应归功于政府持续的借贷和支出。即使是在私营部门借贷下降的时候,公共部门借贷的增长,即银行对公债的购买保证了货币供应量的扩大,从而确保私营部门还贷的资金不会滞留在银行内部。在《大衰退》一书中,辜朝明承认日本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衰退”。但是,这并不是政府无所作为,或者政策无效。恰恰是政策有效的证据。他举例称,在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之后,日本GDP规模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冲击。他认为,这一点与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强调,正是日本政府及时出台了相关财政刺激政策,弥补了需求缺口,不但避免了经济大萧条,还保持了GDP的稳定。除了财政政策外,“那些推动政府实施财政刺激政策,对银行储蓄进行全额担保的决策者们才是这场日本大衰退中真正的英雄”(辜朝明)。
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多个因素:一是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二是后发展效应消失。后发展的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世界上有很多成熟的技术可以模仿和引进,往往有很高的增长速度,即所谓后发展效应。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泡沫的膨胀以及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迷,都与后发展效应消失有关。正如辜朝明在《大衰退》一书中所分析的,经济出现景气或衰退,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经济衰退或者回升也不例外。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千年未有之大转折时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应从日本经济大衰退中汲取教训,或者说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就需要在后发展效应尚未完全消失前,培育起自主开拓创新的能力与相应的长效发展机制。
原载2017年7月10日《东昌时讯》第04:读书,8月12日《上海证券报8版》,发表时有删改。
http://dcsx.cnepaper.com/html/2017-07/10/content_4_1.htm
http://news.cnstock.com/paper,2017-08-12,865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