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由[日]冈田尊司著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一):带你认识各种奇葩人类
无论是自恋还是偏执,是回避还是强迫,这些人格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其实许多人格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自己或许也存在着这样的人格。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带你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格,通过具体的知名人物或者具体事例来为我们讲解各种人格的特点。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你身边的“不正常人类”主要包括这样几类:自恋型、表演型、分裂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等十种人类。这些“不正常人类”的行为特征背后,都隐藏着很多不同的心理根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己以前认为非常熟知的人物,例如可可·香奈儿、卓别林,这些知名人物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她们并不是完美的,他们也存在着普通人身上存在的缺点。
而书中介绍的强迫型正是我一直困扰的问题。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你不是救世主,不需要对所有人负责 。”当被强迫困扰时,总是认为自己应该为一些事情负责任,总是给自己过大的责任和压力。而这样一来,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迫。
由于深受强迫之苦,深知这些不正常的人格给人们造成的痛苦,应该如何面对这些人格,作者告诉我们许多对应的解决方法和态度。这些人格不可怕,也不是怪物,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我经常觉得,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他给与了你别人没有的人格,可能让你的人格上存在缺陷,可却能激发你其他方面的才干。就像书中说的,“不正常人类”虽然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痛苦与困难,但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人格而轻视自己,每个人都是特殊的存在,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二):12种人流特型剖析
根据人的性情分类,大抵每个人都存在各种心理疾病隐患。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在身边人中一一对号。
先拿自己说,分别有书中的自恋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不正常人类”特性。因为偏向于此,并不是重患,并没有书中一些代表人物典型。作者也告诉我们,所有的特性都是统一体,在此基础上,组合成我们本身的人,这样生活载体特性促进我们去完善,有的人会偏向某个特性过于极端,会成为某种代表,但大部分还是各种特性组合。
面对自己的自恋型特性,作者给的建议是尽量选择倾听,多向他人学习,找一位接触的管理当人生伴侣,学会与人合作。面对依赖型,作者说要学会说“不”,大胆表达自己感受。这样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同时对于强迫型,要学会休息,降低标准,享受生活。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是万千的载体,人与人之间有各种不同,要有包容之心存在。所以,并不是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特性要去改变,在不影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只要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就坚持即可。而要与身边人如何相处,就要反思自己的特性是否需要改善,多加沟通,才能少有各种特型之间的摩擦。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三):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记录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记录
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实在是有一种愧疚感在里面的。因为今年就要面临四级考试了,语法结构没练熟,四级单词没背完,听力也有很少的时间去练习,虽然这本书跟我的专业课有一点点的联系,但毕竟还要分个轻重缓急。可是当我翻开书,只看到目录的时候,就已经完全忘了“轻重缓急”这回事。当我现在看完这本书了,正在为当初没有分清“轻重缓急”而庆幸,因为我觉得,四级即使一次不过还有下一次,但是那些关于自己心理的、精神的、心态的、人格的,这都是可能会影响人一辈子的!所以我不后悔拿出宝贵的时间来读这本书,也不后悔拿出宝贵的时间来写下这些可能比较主观的话。
人人都以为处于青春期有烦恼是很正常的,甚至很多人都以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你正在经历一段真实的人生。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但是这本书告诉我:如果你有痛苦,那就意味着你“不正常”。当今社会,人们都开始变的无比孤独,都非常容易受伤,心中十分空虚。有些人很想与他人亲近,可是却苦于没有办法跟他人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有些人渴望去爱,却无法主动对他人推心置腹。
这本书告诉我,这种叫做“人格障碍”。
关于“人格障碍”,我起初并不能很理解,也一直以为这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却从来没有想过这种现象会这么普遍。好在这本书从“如何辨认人格障碍的人”、“人格障碍的来源”、“人格障碍的类型”、“如何解决人格性障碍”、“如何化人格性障碍为动力”等几个方面描述了“人格障碍症”的详细内容和解决方法。而且这本书在最后还有“人格倾向自我诊断表”和“参考文献”,实在是给读者的一份礼物,给读者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这份不同来源于不同的基因导致的不同容貌与声音、不同的性情、不同的智商和情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父母等等等等,也正是由于许多些微的不同,才导致了不同人的人格障碍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会严重一些,有的人会轻微一些,不得不说,我都要开始怀疑,人格障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但是还好这本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以前面临的很多困惑,都可算得上是人生的一位良师益友。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四):有没有听说过自恋其实是一种病?
太过重视自己、容易受伤、无法信赖他人、不会爱……这些人格障碍的特征,其实都源自“自爱的障碍”。
何为“自爱”?说白了就是“爱自己的能力”。这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碰到不顺心的事时,正常人不会随随便便绝望,或是去寻短见,这正是因为我们有这种能力。
不幸的是,要是“自爱”能力没有培养好,一个人就无法好好保护自己。特别不“自爱”的人碰到一点小事都会伤害自己,甚至了结自己的生命。有健全的自爱能力的人完全无法理解这类莫名其妙的行为。有很多人误以为他们是在作秀。然而,对有“自爱障碍”的人而言,“活下去”才是莫大的磨炼,才是痛苦的修行。
我们都需要“自爱”,但又不能过度地“自爱”。这就是一个“平衡”的问题。看完本书,你或许能找到这样的“平衡”,即便找不到,也不要着急,至少你跟自己的内心做了一次深层次的交流。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五):温暖实用,而又有趣
亮黄色书脊,《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这么“不正常”书名,这本32开的小书在一米以外就抓住了我的视线。不正常的尺度有多大?是猎奇还是实用的呢?这本作者、译者和出版社并不算知名的书,据说长期占据日本亚马逊心理学图书榜单第1名?好奇心促我翻开了这本书,接下来4个小时便一口气翻完了全书236页。这本书值得翻阅。
首先,这本书实用又思辨。
书中的“不正常人类”并不是杀人狂、性变态这样重口味的猎奇对象,而是我们每个人身边绝大多数貌似正常,却潜伏者怪异、病态的“不正常”的一面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你做事一板一眼的上司,唯唯诺诺的同事,迷恋自拍的室友,缺乏安全感的恋人,或者提不起精神的自己。
具体到每种人格的探讨上,作者不仅有各类型人格的定义、描述,以及其背后成因的探讨,更可贵的是,针对每种类型,作者都列举真实案例或我们熟知的著名人物作为对象分析,并有自我解救和解救他人的攻略。
除了结构上富于逻辑外,作者还以其思辨的视角引导思考。“有童心”是好事吗?“不正常”的好处是什么?不表露个人想法是不是过于重视自我的一种?这种思辨的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以和往常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不同面。
其次,这本书温暖又理智。
书里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看到入神,看到笑,看到内心温暖。曾经是“不正常人类”,而今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的作者冈田尊司似乎很懂如何交谈。他明白“不正常人类”的痛苦和无奈,他看到盔甲战衣下的柔软内心。于是他一边温和细腻地用真实案例和名人故事告你“你看,这就是不正常的样子”,一边又幽默风趣地将“药方”交到你手中。而译者不仅将这种语言和内涵做了神还原,而且还进行了神本土化。
在细致入微的关怀以外,作者也不乏清醒冷静。“不正常人类”虽然“无辜”,但若想实现健全的自立,就必须开发出更为“平衡”的生存策略。如果想为“不正常人类”做些什么,那么无谓的同情、被依赖的满足感、没有底线的包容都可能会弄巧成拙、两败俱伤。
这本书似是一位对你知根知底,温和幽默,而又冷静睿智的好友,谁会拒绝这样一位朋友呢?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六):当今社会,“信任”二字好难。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最大特征,就是“对他人的冷酷压榨”。患者舍弃了对他人的同情心,损害他人利益时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他们认定,旁人总会背叛自己。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也有类似的倾向。偏执型患者不敢相信他人,却又渴望去相信他人,内心充满了纠结,于是便催生出了一系列纠结的行为。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字典中,早已没有“相信”二字。
由此看来,当今这个视“信用”二字为浮云的社会,充斥的岂不是都是“反社会”不正常人类?从公司到家庭,到个体,但凡逮到一个机会,谁又不在压榨谁呢?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极端的案例吧。被压榨久了的会反抗,压榨惯了的已经“病入膏肓”。
为了防止自己在他人背叛时受伤,他们打从一开始就不会相信他人。先下手为强—他们甚至会为了钱出卖对他们深信不疑的人。他们认定,若能泰然自若地背叛他人,他们就算是修成正果了。而他们也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最为强大。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吧。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七):为人之道在书中
“人格,是一个人的品性与气质。”作者在书中写道,“曾几何时,学习,学的是为人之道。”
有人读虚构类书籍,看的是情节;读非虚构类书籍,看的是知识。每本书给每个人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同的。
我喜欢读书,因为我是懒惰的,还有一点笨,很多生存在世上不读书也可以发现的秘密,我要通过读书才能发现。书籍总是可以让我保持警醒,保持对所有人事的敬畏。读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
如书中所说,各种人格障碍皆可追溯到童年创伤。心理学总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着童年经历与人生轨迹的关系。
周围的“不正常人类”并不多,但还是有那么一两个。或是道听途说,“朋友的朋友”又闹自杀了,诸如此类。
与我接近的人中亦有一位,大概是“表演、自恋型“的结合体——浅薄无知、渴求赞扬、谎话连篇。刚接触她时心里是很抗拒的。相处多了慢慢觉得,她作为这样一种存在也很可怜。因为有此表现的人,童年定然存在缺失,内心也必不似表面那样无忧无虑。其父母对她的”表演“常一味纵容。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多少障碍,”朋友“对她来说应该是奢侈品吧?我很庆幸自己采取的态度如书中描述,没有拆穿其谎言并一直保持冷静。然而至于她能否像书中所述,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存在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心理问题只能靠自己。
此书再次提醒了我,人性中蕴含善恶两极,至于其以何种方式呈现,则与教育和环境息息相关。少时读过一本书叫《爱的教育》,彼时认为内容很棒,但书名很肉麻。现在才知道,国人在这种恰当的“肉麻”上缺失太多。如果连爱自己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你又能从什么地方分出心思来爱别人呢?
在各种媒体泛滥的当下,我们都知道女人要“爱自己”,对自己好一点。那么男人们呢?况且,“爱自己”真的就只是给自己买两个名牌包、败几盒化妆品、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吗?
我所认为的爱,并非指物质上的爱(我们在物质上对自己简直是“宠溺”)。精神世界的匮乏给人造成的影响才是可怖的。如果每个人都能避免“空虚”,在浮躁的世态中找到生而为人的意义,那么精神上的疾病也就可以避免。大多数人格障碍患者终其一生都在与无谓的人和事搏斗,如身患痼疾者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痛苦上,要领略市俗之快乐便越发难了。别人都在平整的大道上奔跑,他们却深陷泥沼举步维艰。
然而世事向来如此。上天赋予众生不平之待遇,成就万千之世界。如果换做你,深陷进去,你但凡有些许意识,恐怕也不甘就此沉沦,依旧要用尽全力挣扎。哪怕爬不出来,至少试过,至少不会在死亡来临的时刻才象征性地扑腾两下,用来昭示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当眼前的岁月不再漫长,我也不会想去挽住时光。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八):不正常人类研究所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笔者一开始有些困惑,难不成就是精神失常、精神有问题的人吗?带着这些困惑,我通过网上检索,对这本书有了一些粗浅、粗略的认识,我明白了,此书在日本出版10年,加印30次。
通过购买此书,我对此书有了更多的精细化了解和认识。它精准扫描你身边的每一个“不正常人类”:自恋型、表演型、分裂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等十种人类。每一个“不正常人类”的行为特征背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这几种人分析得很到位,也很扎实,真得如此啊,细想一下我们周围的人群,的确如此啊,分析得很准、
不正常人这个特色人群,他们也很辛苦、也是命运地默默承受者。我们知道,《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有趣的知识读物。书中大量引用了全球各领域名人(如香奈儿、卓别林、萨瓦尔多等)的亲身经历,将每一种“不正常”的成因、表现、应对方法生动地介绍给大家。的确如此,每个不正常人的成因或许有着千差万别、或许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都有些千差万别的差异。不过,我们要细细分析、冷静思考,而不是一下子就下定义,这就难免有些跑偏之举,且让人有些触目惊心。
不正常人的确可怜,他们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的确让人十分痛心,更让我们揪心。放弃他们,就会给社会安定来一定的困恼,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丝毫、片刻不得安宁。“不正常人类”虽然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痛苦与困难,但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本书将为每一个“不正常人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法”。从人格的角度,为大家提供发现自我,重新认识周围人的机遇。
通过综合阅读这本书,我觉得,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谢这本书,感谢他的思维导航,感谢他的引导。让笔者对不正常人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我们要通过个性特征去把握好每个不正常人,让我们这些正常人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做一些我们应该做的。
虽说社会分工有不同,但是我们不应该放弃他们,我们应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九):磨掉性格的棱角
人格,是一个人的品性与气质。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强行改变我们的人格。但“人格障碍”是过了度的人格,会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所以人格障碍必须纠正,也是可以纠正的。
成功克服了人格障碍的人会散发出无穷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更“淳厚”的个体。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会不断提升,而他们也会生活在信赖与关爱中。反之,要是一个人在没能克服人格障碍的情况下长大变老,就会被周围的人嫌弃,就算与他人构筑起了人际关系,那种关系也只会流于表面。真正可靠的人会离他们而去。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孤家寡人。
所以,“不正常人类”们,不要放弃你自己哟,人生路上跌倒了不要紧,多爬起来一次就行了。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十):人人都有病
涂佳宁
朱德庸出过一本漫画书,名叫《大家都有病》,里面集合了各种人格角色,抑郁、焦虑、强迫、分裂等等,爆笑的画面折射了深刻的人性,他说过:“我观察人不会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常常是对看到的东西做反方向思考。”日本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冈田尊司,做着同样的事情,他研究了正常人的“不正常”一面,写下了《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详细描述了伴有人格障碍的“不正常人类”。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如何识别人格障碍。那么,什么是人格障碍呢?简言之:过激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对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的状态。比如有些人的自尊心过强,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就算别人是好心指出他的错误,他也会将其视作贬低与指责,大发雷霆;另一种人则刚好相反,他们没有自信,认定自己特别无能,有时,他们会放弃自己的人生,对那些自信心足的人唯命是从,为了补足自己缺乏的自信,会依赖于某个特定的人,或是成为某个人的跟屁虫。人格障碍患者的共性是——特别重视自己、容易受伤,无法构筑起对等且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他们无法“爱人”或“被爱”,更无法“信赖”他人。
第二部分详述了“不正常人类”的症状和对策:
1、边缘型“不正常人类”:行为与情绪在两个极端间游走,上一分钟还兴高采烈的人,下一分钟却可能抑郁自伤,他们自我否定,害怕被人抛弃,经常试图用自杀来引人注意,甚至自我毁灭。对策:多些两个极端之间的选择,稳定感情,自助者得天助。代表人物:《移魂女郞》里的女主角。
2、自恋型“不正常人类”: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普遍存在夸大倾向,渴望赞扬,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他们多数只与两类人打交道,一是对他们欣赏赞美的人,二是替他们处理种种现实问题的依赖对象。对策:多向他人学习,找一位杰出的管理当人生伴侣,学会与人合作。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
3、表演型“不正常人类”:普遍存在过度表达感情以及寻求注意的行为,以迷倒他人为己任,他们需要不断吸引新的观众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对策:学会与自己对话,善于在平常小事中发现幸福,找个有内涵、靠得住的人生伴侣。代表人物:美国演员马龙.白兰度和喜剧奇才查尔斯.卓别林。
4、反社会型“不正常人类”:对他人冷酷压榨,损害他人利益时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蔑视社会规范与常识。对策:找个能对抗、战斗的合法职业,找到人生挚爱。代表人物:《复仇在我》的主角。
5、偏执型“不正常人类”:无法真心信任他人,多疑,非常固执又很容易受伤。对策:试着接受别人的想法,学会体贴他人,学会让步。代表人物:古罗马帝王尼禄、罗伯斯庇尔等。
6、分裂型“不正常人类”:总是活在想象中,视角独特,他们更看重人的内心世界,我行我素。对策:努力培养贴近现实生活的兴趣爱好,学会沟通,偶尔也可试试改变环境。代表人物:精神分析学家荣格。
7、类分裂型“不正常人类”:喜欢孤独,天生的单身主义者,更注重精神世界的价值与内涵,而非物质生活。他们沉默寡言,思维却很活跃,富有宗教方面的灵性与艺术方面的感性。对策:选择需要独处的工作。代表人物:《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灵长类学者珍妮.古道尔。
8、回避型“不正常人类”:毫无自信,极度畏惧失败与受伤,对负面的评价过度敏感。对策:不怕失败,取消保护伞。代表人物:美国女作家埃丽卡.容。
9、依赖型“不正常人类”:放弃自主性,将一切决定权交予他人,容易被周围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很少说“不”。对策:学会说“不”,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代表人物:电影《不一样的天空》里的主人公。
10、强迫型“不正常人类”:完美主义者,做事一板一眼,对自己的行事风格与工作方式制订细致入微的要求,而且还会把这些要求强加给周围的人。对策:学会休息,降低标准,享受生活。代表人物:A型性格的人。
看完以后是不是觉得自己多少都有一些相似呢?因为我们的人格其实就是由这些特点组成的,只是表现得过度,走向极端,并导致自己或他人痛苦才成为人格障碍,而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时期会让我们有这样的倾向甚至患上人格障碍。倘若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学会信任与爱,合理利用我们的人格特点,化人格障碍为动力,是可以过上幸福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