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要好好吃饭》是一本由蔡澜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读后感(一):爱吃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妈妈讲小时候的事情说,家里有记鸡蛋是不舍得吃的,一个鸡蛋能换一把小葱。也许是从哪个物质贫瘠的年代过来,她总是怕一不小心饿到我,吃饭的时候,总是一勺又一勺的粥舀到我的碗里,殷殷劝诱,哄我全部喝掉。时而久之,我也养成恶习,吃饭不餍足,烦是摆在我面前的食物,即使腹中鼓胀也是要尽力吃完的。
青春期过后,那些多吃的饭统统都变成身上的脂肪。立志减肥的那一段时期,尽管不节食,但是点到即止。但却因此对食物的幸福感却与日俱增。那时候我才始觉饕餮而食着实是一种罪恶,因为贪食来不及顾及食物本身的味道,是对食物的一种不尊重。
偶然一次和外国友人出去玩,服务员送来一盘鸭舌。对方感叹:中国人真是什么都吃。
我猜也许国人那么爱吃,大概也和历史上反复的大饥荒有关,食物天赐,不可浪费。记得之前读过一篇文章,调侃中国人的种族天赋就是种菜,钢筋水泥的高楼里也能种出一片绿意森森。从这绿意森森到餐桌上的斑斓,中国人也算是一点也不含糊。
这不含糊落到书面上,也是赏心悦目。至今还记得《射雕英雄传》里写了黄蓉为求洪七公教郭靖功夫,匠心独运地炮制出一桌美食,名字也取得相当风雅,藏了斑鸠肉的好逑汤,火腿里嵌着豆腐球也是二十四桥明月夜。书里的细节都忘掉差不多,那些写吃的片段依旧令人难以忘怀。
与金庸先生这种隐藏的美食者比,蔡澜先生算是爱吃,写吃的大家了。这本书上也写了两人的二三事,期间快活风流诉诸笔端,总觉是有几分魏晋风骨。他讲自己吃到羊腿骨,要吃里面的骨髓,吸不出就笃笃地敲向桌子,一来二去,吃得满脸红酱。邀金庸夫妇一起来尝,这不拘一格的野蛮吃法,吓得金庸太太脸大骂他是个野人。那情那景,想来真是令人愕然,读起来却又觉得忍俊不禁。金庸赞他是一个潇洒的人,由此可见一般。
尽管大部分人是没有蔡澜先生这样丰富的美食经历和品味,但大部分人对待美食都缺乏拒绝的能力,否则《舌尖上的中国》也不会那样风靡了。
蔡澜先生说:热爱生活的人,一定要吃顿丰盛的早餐。我深以为然,早晨难以起床的时候,想想晨光中飘着香又品类丰富的早餐,惰意顿去。如先生所讲,爱吃的人多数有一颗好奇心。这颗好奇心延伸到对待生活上,一定也是一种蓬勃的生活态度。
我觉得愿意花时间给自己准备早餐的人,愿意不辞辛苦奔向心中美食的人在生活中也会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读后感(二):庐山烟雨浙江潮
失恋期差不多回复了五六成了。
反观这段煎熬的时光,什么带我快速走出了低谷?读书,旅行,运动,做饭。 而最大的功劳算是有幸一口气读完了蔡澜先生的《今天也要好好吃饭》《不如任性过生活》。我承认这是一碗及时的鸡汤。
蔡澜先生说,要努力的学习,努力的经历,努力的吃好东西,这样人生也美好一点。
汪曾祺先生也说了,会做饭的人向来是不自私的。
我开始买菜,切菜,做饭,摆盘,一点一点和那分秒难熬的时光抗衡着。菜做好了,品尝完了,像是一次短途摆渡。我开始闻到平凡烟火生活气息。那卑微的幸福不就是由一粥一夕获得的吗?失恋会那样痛苦,是自己没有足够能力让自己幸福,把这些都寄希望于另一方了。
有一两个月的时候。每一天失眠,宿醉,早醒,醒来时候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日复一日。
蔡澜先生还说,要多多的经历,去旅行吧。这几个月周末都在路上。去武汉听了万能青年旅社的《秦皇岛》,我妄想靠近我的乌托邦;去了北京,在后海的杨柳堤,听到一曲小提琴的《天空之城》热泪盈眶,在三里屯和婷婷、谢老师有了微醺的夜;去九寨沟,领略了神仙境地;去了成都,在公园里喝茶吃面。呀至今我还想念那一碗小面。。。每次都是自己坐车、搭飞机,回到广州,半夜一个人。心里很孤独,在孤独面前自私不算什么。我开始变了,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生活的矛盾,人性的复杂,包括自己还有所有人。但追求美好的心始终不会改变啊。
喝茶,养花,画画,写字,这样的小事带来的幸福,可以恒久。因为幸福已经成为了能力。
蔡澜先生还说了: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这是更加哲学的一面了。你以为的好,得到了,或许也就那样。你当他不是他就不是咯。唯心可以让人快乐。
这一碗鸡汤,喝完了之后呢?
还是认同,还是要努力, 努力的学习,努力的经历,努力的吃好东西,这样人生也美好一点 。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读后感(三):读《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读《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蔡澜先生的这本《今天也要好好吃饭》,封面上是一碗铺有金黄的鱼籽几块西兰花的白米饭,在这碗米饭的下方横放着一双筷子。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封面,没有任何的多余的装饰也没有选用任何精美的美食,只是一碗白米饭,但是这样却代表着我们的每日三餐,我们的日常生活。
书里不仅有蔡澜先生对于吃的态度“我不懂得吃,我只是会比较”,还有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吃充其量也只是会比较而已。蔡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吃货”,这个在书里多有体现,书里不仅有海鲜,羊肉这些硬货,还有煎蛋,米粉,炒饭这些甚至于连家常菜都不算的一些小吃吧。不仅有各地风土人情的描写,还有当地的美食的介绍。甚至有些是跟友人聚会之间的一些趣事。这本书看似很随意很平淡,但总会让人不禁感慨,生命短暂,一辈子太短,要吃好,喝好,把日子过好,才不枉我们在世上走这一遭。
正如蔡澜先生书里说的“什么东西最好吃?妈妈的菜最好吃。小的时候吃过什么?这个印象就深深地烙在你脑里,永远是最好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我也算是走过很多地方的,河北河南,深圳大连,也算是对中国几个省市的饮食有个基本的了解。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饮食习惯跟美食。但是我最想念的还是家里的大葱蘸酱,呵呵,听到这个立马觉得档次拉低了不少吧!
大葱蘸上豆瓣酱,然后放在嘴里一咬,满口的大葱味道,辛辣里带着那么一丝微甜,还有豆瓣酱独有的咸香味道。大葱蘸酱跟大饼是绝配,但是一般南方人吃不了这个。还记得当初去深圳工作之后,每餐不是米饭就是米粉,我这北方人实在是吃不太习惯米饭,然后自己去菜市场买来几根大葱,然后超市里买来豆瓣酱,再找个卖大饼的摊位买两张饼,我自己一下就都能吃完。
大葱蘸酱的最大缺点就是吃完以后嘴里有一股葱味。就象臭豆腐吃起来香闻起来臭。受害的往往是旁边他人,不是食客。就象上海弄堂里一家人家煎臭豆腐,臭满全巷,而吃的人家倒是有滋有味。大葱的功力远不及臭豆腐,充其量臭臭身旁的人,所以容易避开,上班约会前不要吃就是了。
不管吃什么,吃的自己舒心最重要。每天吃的开开心心的,就够了!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读后感(四):吃饭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吃饭应该算是蔡澜先生的一种生活态度。
看他的书特别有意思,每篇短小的文章包含了引人深思的人生大哲理在里面。话说怎么喜欢这位老头的呢?
那是十多年前的夜晚,风高夜黑,我在出租屋里看电视。翡翠台总是会有一个男主持带领着一群TVB的美女到处吃吃喝喝。听着他们讲白话,然后变吃各种美食,赏各种美景,觉得一切都是活色生香的。就这样吃吃喝喝也太有意思了。
殊不知,要想像他们这些人这样轻松的吃吃喝喝,在吃吃喝喝之前要付出多少血泪的拼搏。香港这个地方很现实,哪有温情。广州也很现实,能者上,弱者到打道回府吧您。
蔡澜被称为最“年轻态”的生活家。其实他是电影人出身,但是现在基本只是记得他是个一等一的美食家,特别好吃,到处旅行,与人闲谈,写书写字。活得潇洒,过得任性,金庸说他是真正潇洒的人,是世间第一等风流人物。真是不虚此名的。
和倪匡谈吃海胆。倪匡在美国三藩市,从海边捞上来直接吃膏,每一条都有手指那么粗。虽然知道都是胆固醇,但是管不住嘴啊。宁愿饱死也不愿瘦死。“胖也是死,瘦也是死,不如吃一个饱,才死。哈哈哈哈”倪匡说。
他经过物质贫乏的日子,泡菜和白粥,照样能过活。咸酸甜,日日都是好日。
蔡澜是一个杂家。因为爱吃,花功夫去尝试,记载下来客观的评论好吃与否,而从食客变成了食家。爱喝茶,特别是普洱茶。因为普洱茶是全发酵的茶,一般货色有点霉味,他找到一条明人古方调配后给友人喝,如此稀里糊涂的成了茶商。做茶商的利润激起了做生意的兴趣,于是把饭焦炸了制成商品出售。后来爱吃嘛,开起了餐厅。然后又和XO酱的鼻祖韩培珠一起研究了咸鱼酱开卖。然后又开了一间杂货店卖各种酱料,坚持不放防腐剂。还在拍戏的时候接了澳洲肾药的代理。后来不知道怎么地有开始写起来文章,都忘记自己的老本行是拍电影的了。
读起这些经历真真的有趣极了。
另外一位大师梁实秋先生写美食则严谨的多。由一种美食,联想到故园情、游子意和故人情谊,或者枝枝蔓蔓写到与美食相关的器皿、用具,比较符合大陆人的感情。
他会告诉你,羊肉要如何切片如何涮才好吃,鲤鱼又要如何分辨是生刽还是死后再煮的,冷蟹、醉蟹要如何做才最鲜……他会给你历数大江南北乃至海外国家对同一种食材的不同料理方法,并加以品评。
什么食材用牛油炒出来香,什么菜用橄榄油做出来才好吃,中国酱油和日本酱油、生抽和老抽、不同种类的醋在做什么菜时放才好吃。总是是很实在的书写,饱含深情。
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就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样。蔡先生的美食世界,是市井化的,充满世俗世界的温暖,一如豁达、不拘小节的他自己。梁先生则是正襟端坐的略带严肃的深情。二者不同。
只愿热爱生活的人,让家里时刻充满烟火气,为家人还是友人烹制出充满爱的食材。无论是三根小葱还是两把豌豆,加个鸡蛋,总是让生活充满美味。一如平凡,但够真实,能吃两碗饭。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读后感(五):虽是炒冷饭,也炒了一手好饭
我一向以为人的肠胃总是和心情密切相关。特别遇到抑郁难过的时候,一顿得胃的大餐总可以消烦解闷、把人的精神瞬间提振起来。
然而,美食并不是天天可以寻见。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多备上两本与美食有关的书。既然不能在餐桌上一饱口福,那么在字纸间略尝滋味也算是疗愈内心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而在品写美食的诸多作者中,最爱读的当属蔡澜。
说起蔡澜,在港台地区,也许没有几个人不认识他,他可能也是华文地区唯一一个当得起“食神”称号的人物。
在内地,由于近些年频频出现在各类饮食节目担当评委的缘故,蔡澜那一袭白衫、笑容可掬的模样,也已经逐渐为内地观众所熟悉,而蔡澜的各种文集也会不时在内地书市一再出版。
比如说,像这本《今天也要好好吃饭》,就是把蔡澜发表在报刊专栏里的一些文章重新编辑出来,炒的冷饭。
虽说是炒冷饭,但也炒的好饭,看起来还是大呼过瘾。这当然是蔡澜的本事。蔡澜文字好看,原因有三:一是阅历,二是性情,三是才识。
由于多年在邵氏、嘉禾等电影公司担任监制,可以在世界各地往返奔波,加之有一个兼容并包的胃和一个永远好奇的心。在蔡澜的文字里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的不同美食,以及同一食材的不同料理方法。于是,即使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看过蔡澜的集子不下数十本,见到有新书出版还是忍不住再买一本,看看他的笔下又多了哪些让人食指大动的菜品。
比方说,书中关于世界各地烹制羊肉的一篇,就让人大呼过瘾。
”一生中吃过最好的羊肉,是在前南斯拉夫。农人一早耕作,屠了一只羊,放在铁架器上,轴心的两旁有个荷兰式的风车,下面用稻草煨之。风吹来,一面转一面烤。等到日落,羊全熟,抬回去斩成一件件,一点调味也不必,就那么抓了羊块蘸点盐入口。太过腻的时候,咬一口洋葱,再咬一口羊。啊!天下美味。
整只羊最好吃是哪一个部分?当然是羊腰旁边的肥膏了。香到极致,吃了不羡仙。
在北京涮羊肉,并没有半肥瘦这回事,盘中摆的尽是瘦肉。这时候可另叫一碟圈子,所谓圈子,就是全肥的羊膏,夹一片肉,夹一片圈子来涮火锅,就是最佳状态的半肥瘦了。
很常见的烤羊,是把肉切成圆形,一片肉一片肥,叠得像根柱子,一边用煤气炉喷出火来烧。我在土耳其吃的,不用煤气,是一块块的木炭横列,只是圆形的一头,火力才均匀够猛,烧出来的肉特别香。
海南岛上有东山羊,体积很小,说能爬上树,我去了见到的,原来树干已打横,谁都可以爬。但是在非洲的小羊,为了树上的叶子,的确会抱着树干爬上去,这也是亲眼看到的。这种羊烤来吃,肉特嫩,但香味不足。
肉味最重的是绵羊,膻得简直冲鼻,用来煮咖喱,特别好吃。马来人的沙嗲也爱用羊肉,切成细片再串起来烧的。虽然很好吃,我还是爱羊肠沙嗲,肠中有肥膏,是吃了永生不忘的味道。“
蔡澜
也许是天生性格洒脱,蔡澜的文字还有一种不同于以往文人谈饮食的畅快。
比如,以往唐鲁孙、梁实秋的文字里,在饮食之外总会流露出一份若隐若现的文人情趣。而在蔡澜的书中,往往将重点集中在食物本身,纯粹而简单。偶尔发一点议论,也是一种从食材本身品尝出的生活原味。
当然,如果仅是就食物谈食物,多少还是有点寡淡。作为一个料理高手,同时也作为与金庸、黄霑、倪匡齐名的才子,蔡澜当然还会再添几味佐料入到文字的肉里。
比方说,聊一聊手边珍贵食材的渊源历史;八卦一下金庸、倪匡、成龙等交游人物的食事食缘;当然,还有蔡食神本人在世界各地搜罗美食的异闻奇谈。
所以,单是读这本《今天也要好好吃饭》,就能连下白饭三大碗。
(微信公众号:乐编辑时间)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读后感(六):蔡澜美食精品购物指南
书的内容毋庸置疑,蔡澜先生是我的饮食偶像之一,另外一位则是王世襄老爷子,这两位老人一南一北,一位传统,一位吃贯东西,他们对于饮食的核心认识却出乎意料的相同就是对于食材与调味料要求的严苛。
王世襄老爷子对于食材的要求的严苛只能通过其他人的描述或者著作方得一窥,不论是观复博物馆的马未都,还是王老爷子的儿子王敦煌先生都提到过王世襄老先生做的焖葱,平淡无奇的材料却做让吃过的人拍案叫绝,汪曾祺也曾经写过,每次他们聚会王世襄老先生去做菜往往是要自己带酱油、黄酒之类的调味品食材自然不用说了。撇去王老爷子炒菜手法,更重要的是对于那捆大葱的选择,产地、时节也就决定了菜品最后的成败。
铺垫了这么多其实王老爷子对食材怎么选,什么吃法用什么产地的调料却实在是模糊,即使是在《吃主儿》以及《吃主儿二编》里面王敦煌先生对于食材的选择这方面的内容更是一副点到即止的状态,更多放在了对于儿时的怀旧,这种隔靴搔痒的状态一直挠了我好多年。
而蔡澜先生之前出的一些书也没有将太多的内容放在对于食材选择的讲授当中,而今次这本书似乎是感受到我一个食材控对于材料选择殷切的渴望,大量的篇幅里写了食材的源头出处以及各地的差异。尤其作为一个热爱潮汕广式食物的北方汉子,一些南方家常的做法只能依靠好豆之类菜谱网站上没有正本清源的做法来做食物,内心里充满的不甘。以及挑选食材与调味料时候的纠结。160页以后对于全部都是按照每种食材出处做法以及各地在用法以及味道上差异。
所以这本书真的可以作为淘宝购买索引,想要吃正味煲仔饭搜一下丝苗大米腊肉嘛不论是云腿还是金华火腿还是腊鸡腊肉书中都有详细的牌子讲给你,如果没有牌子往往也会告诉你按照怎么样一个标准来做选择。
中国人离不开的酱油我曾经买过金兰酱油,吃过一次就完全摒弃了我们当地驰名品牌的那种勾兑酱油。看到书上说起万字牌的日本酱油,买了一瓶吃过以后,想起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说过去看一个人家底如何就看看他们家有几口酱缸好了,酱油在旧社会是有钱人才能吃的起的东西。原来我以为有钱人吃酱油只是因为产量不够原来那种经过酿造的酱油味道好到让普通的菜都能够熠熠生辉。我朝那种大跃进式多快好省遗留下来的15d速成酱油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东西真的是尘埃。大师往往就是靠这么随手一下的点拨就能够让你发现一个新世界。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读后感(七):从一餐一饭中品味出生活的乐趣
人生最大的乐事是什么?许多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却大多会忽略每天的三餐饭食吧,小小的一顿饭其实是一天的基础,也是吃货最大的享受。一直在想,如果一个人对于饮食没有兴趣,那真是失掉了人生最大的乐趣,其实没关系啦,蔡澜先生会不遗余力地提醒你饮食之乐,有甚于画眉。 蔡澜先生一生身份甚多: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主持人、商人。年龄越大,爽性回归“食神”本色,不管是监制美食节目、带美食团吃天下,抑或出品抱抱茶,都是一干吃货的福利,但是终归,还是最爱蔡澜先生的文字,率性圆融,犀利幽默,用词也生动,一杆笔就可以写得人食指大动,用文字写出来的美食反倒更显余味无穷,依然还是那么看重酱油,喜爱猪油,每次吃东西都要点足一桌子吃到令陈晓卿惊叹,批评成龙厨艺不佳,看到与倪匡吃鱼那一段真的令人跌破眼镜。书本分为两部,上部探讨饮食态度以及各地美食,看书中的各色美食不仅要感叹中国人的饮食智慧,烹饪手法层出不穷,而那些各地名吃以及做法都被老先生信手拈来,无异于一次纸上的美食旅行。下部分享食材及做法。都是一些家常菜品,显出作者的美食态度,吃货不必高冷,美食就存在于日常所见甚至大排档中,哪怕只是家中的一碗炒饭,只要尽心,也可以是无上的美味,窃以为这样不拘小节,只寻美食的态度才是真正的老饕本色。 从这些关于美食的文字中也可感受蔡澜先生的人生态度,宽厚乐观,懂得惜时感恩,尽情享受,妈妈做的菜是好吃的,与女朋友吃的东西最鲜美,与朋友一起吃的酒最醇,美食尽管令人倾倒,更快乐的是要与亲爱的人一起分享。这本书也会让你发现原来世界有这么多有趣之事,可以写字、观影、品茗,更可以饮食、旅行、刻佛像,生活可以逼仄无趣,也可以辽阔宽广,就如书中所说:“年轻时才不知愁滋味地大叫寂寞,现在我不够时间去寂寞。”这或许是成年人得到的唯一的一点收获,世界那么大,可做的事情那么多,哪有时间去寂寞呢? 阅读完这些快乐的文字,突然想翻出好久不用的茶杯,品一泡普洱,品读书中文字,发现很多事情,不需要许多钱,不需要太多人,一本书,一杯茶,有音乐更妙,觉得此时此刻,其乐无穷,真是人生好风景。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读后感(八):认识一个可爱的老头
蔡澜在饮食届大名鼎鼎,小时候在TVB看到的美食节目启蒙就是蔡澜主持的,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我听都没听过的世界各地风情和总有年轻美女相伴的蔡澜谈笑风生。蔡澜拍了很多的美食节目,也写了很多地道的美食书,还有几乎天天都更新和跟粉丝互动的微博,有做传统手艺食品的淘宝店,给我的感觉经常是这个老头真是可爱得让人哭笑不得。
在这本书里,当然蔡澜也是表现得如此可爱。开篇有几段自嗨的自问自答,随后也是独立的小文章,每个小题目都极之开门见山高度概括。《秋天,是吃鲤鱼最好的季节》,马上就让人想到了满地黄叶的微凉季节,嗯,我就会想炖煮一盅川贝雪梨。《一个人的美食,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嘛,果然一定会介绍湖南的臭豆腐。《爱吃泡菜的人,一吃上就停不了》,对对对,从前我饮食一向清淡,喝粥必是纯粹的粥,自从跟一个川妹子合住一起早起做粥,川妹子无榨菜不欢,后来没有一起住了,我竟然也有了佐小豆角、萝卜干之类的习惯,至今难改。蔡澜所写的每道菜、每种食材,大部分其实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甚至他所写的感受,也跟我们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很多的交集。而丰富的是,蔡澜可以就一种食材,便滔滔不绝列举世界各地不同的做法吃法,这不是为了成书而特意做的资料搜集,你会相信哪怕是面对面刚好吃到一碗米粉,蔡澜也能脱口而出把新马泰小街小道里做米粉的老店名字说出来,并且动情地讲明白这些店做米粉的各有特点。饕餮对于食物的喜爱,是真真无法掩盖在字里行间的。
偶见一些观点,我却不是很同意。黑泽明活了八十八岁,生病不忌口,我不会接受这里面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担心才是对身体的毒害的观点,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又烟又酒生性忧愁活到九十以上的大有人在;清清淡淡活泼开朗的也许英年早逝。如其拿生活饮食习惯说事,还不如说有些人天生得到上天的恩宠,体质优异,怎么折腾也颐养天年;有些人天生积弱,如何保养也不敌损耗。
不过重点依然是好好吃饭,光是想出来这四个字,估计嘴里就开始分泌唾液,心底微尘也开出了野花。吃丰盛的早饭,烹饪一只完美的蛋,用得宜的酱油,哪怕是自己在家里下面条,也可以一个星期不重样,哪怕已经无比熟悉自己下厨的套路,也期许借着中国人菜谱里经典的“盐少许”的不确定性,好奇自己煮的清汤蛋面是如何的味道。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读后感(九):“老饕”蔡澜的世俗化美食世界
在中国近现代作家中,擅长写美食的作家有很多,但自己阅读较多的,唯有梁实秋一人。梁公写的美食文章,讲的都是如何吃出“近于艺术的趣味”,往往透着点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调。相比起梁实秋美食文字的氛围化情调化,蔡澜笔下的美食则是技术化的,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他很少像梁实秋一样,会由一种美食,联想到故园情、游子意和故人情谊,或者枝枝蔓蔓写到与美食相关的器皿、用具;而是会告诉你,羊肉要如何切片如何涮才好吃,鲤鱼又要如何分辨是生刽还是死后再煮的,冷蟹、醉蟹要如何做才最鲜……他会给你历数大江南北乃至海外国家对同一种食材的不同料理方法,并加以品评;他会告诉你什么食材用牛油炒出来香,什么菜用橄榄油做出来才好吃,中国酱油和日本酱油、生抽和老抽、不同种类的醋在做什么菜时放才好吃;他也会告诉你,香港哪里的鹅好吃,新加坡哪家茶餐厅好吃,在台湾怎样能吃到正宗的台湾菜……
以“老饕”自称的蔡澜,虽然写起美食专栏来,是个技术派,但他并不会只汲汲于技术层面的探讨,而是以一种有温度的态度对待。在他看来,食物的酸甜苦辣,和人生一样,有哀愁,也有它的欢乐;同样的食材,不同的态度,会吃出不同的味道。所以,他对食物也完全没有等级观念,而会永葆一颗好奇之心,将每一种食物都当成上天的恩赐认真对待,用心品味。
正是因为这样,他这样的美食大家才会常常满足于一碗面、一碗米粉或一碗炒饭,觉得“天天能吃到面,也是一种幸福”;“有面的陪伴,寡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十分温暖”;才会觉得,高级餐厅的未必美味,大排档、茶餐厅等平民食肆更容易遇见惊喜,才会痛心疾首于大排档的日益消失。
蔡澜的美食世界,无疑是市井化的,充满世俗世界的温暖,一如豁达、不拘小节的他自己。这样的世界,是温情的,也是容易接近的。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在“饕客”的路上前进一步,不妨看看这本《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这本书不仅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内文更是容纳了蔡老对食材、对料理、对各地美食的看法,以及自己“吃的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愿所有热爱生活、热爱美食之人,都能从中领会蔡老美食世界的真义,认真对待生活;也愿我们都能从中学到蔡老玩物养志的智慧,像他一样,永葆一颗好奇之心,认真对待每一种食材,好好吃饭,发掘更多美味和生活的美好。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读后感(十):蔡澜对北方食物的误会,可能有些深。
书评的内容基本都是看书时候随手记下的,作为一个北方人,对这本书里的内容,还是有些不同意见的。
● 斋僧:备斋饭施舍给僧人。——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六朝时候这种“斋僧”的活动比较流行,现在貌似国内很少有这样的活动,多见于东南亚佛教国家。
● “多数是以椒盐炮制。所谓椒盐,是炸的美名,油炸后沾点焦盐吃罢了。” ——椒盐:用花椒和盐在锅里煸炒,炒热后放置在案板上碾碎,可佐以油炸的食物,我的最爱。所以蔡澜的椒盐=焦盐,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 “至于翅,则要选尾部下面那块,不识货的以为背鳍最好,其实鲨鱼游在水中,这个部分经常碰撞,有呈淤血的现象,皆为下等翅。”
● “所谓煀,是炸后再闷。” ——字典上的意思:煀,qū,“熏”的意思,古时写作“爩”,指将食物直接放入镬(锅)中或瓦罉(煲)中,加入大量姜葱等香料料头,盖上盖,利用大量的香料料头至香及达到成熟的烹调方法。
● “初尝北方炸酱面,即刻爱上。当年是在韩国吃的,那里的华侨开的餐厅都卖炸酱面,叫了一碗就从厨房传来砰砰的面声,拉长渌后在面上下点洋葱和青瓜,以及大量的山东面酱,就此而已。当今物资丰富,其他地方的炸酱面加了海参角和肉碎肉臊等,但都没有那种原始炸酱面好吃,此面也分热的和冷的,基本上是没汤的拌面。” ——蔡澜可能真的对北方的炸酱面有什么误会,或者是被误导了。北京正宗的小碗儿干炸才应该是北方炸酱面的代表。
● “厨艺进化了,我们才发现原来有盐焗、泥煨、炖、焖、煨、烩、扒、?、氽、涮、熬、锅、酱、浸、炖、焖、炸、烹、熘、炒、爆、煎、贴、焗、拔丝、琉璃、腊凉、挂霜、拌、炝和腌那么多花样来。”
● “东方人去外国旅行,西餐一个礼拜吃下来,也想去一间蹩脚的中菜厅吃碗白饭。洋人来到我们这里,每天鲍参翅肚,最后还是发现他们躲在快餐店啃面包。”——前一阵子在美国呆了二十天,回来看到这段文字,深有体会。
● “罐头上的字句警告,开罐时要严守四点:一、开罐前放进冰箱,让气体下降。二、在家中绝对不能打开,要在室外进行。三、开罐前身上得着围裙。四、确定风向,不然吹了下去,不习惯此味的人会被熏昏。”——鲱鱼罐头上的一段文字,不知真假,但是认真的可爱。
● 在蔡澜的美食主义里,羊肉和猪油烩一切,才是最好吃的食物。
● 越南少女的穿着的蔡澜只会描写而不知其名的服装,叫奥黛(Ao Dai)。
● 只有新加坡、香港、澳门、越南、广州、福建、台湾大概是蔡澜觉得美食辈出的地方。
● 榨菜篇与大豆篇的开篇,极为相似。
● 莴苣和油麦菜的区别在于:莴苣属莴苣科莴苣种,最常见的别名为青笋,食根茎部位,而油麦菜属莴苣科油麦菜种,食叶部位。两者并不是同一种食物,但蔡澜称“内地人将莴苣称为油麦菜”。
● 菠菜喜在冬日吃,不喜在其他季节吃。(春天的菠菜也很好吃)
● 芦笋第三季才成型可吃,第五季过后就要重新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