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是一本由【法】让娜?西奥-法金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一):原来如此

我一直知道自己不一样,一直以为自己有问题。

看完这书,原来如此。

四五岁就抱着格林童话连猜带蒙的念故事,对世界种种都有无尽的好奇心。

小时候不合群,不理解他们的无聊游戏。

不明白生存的意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纠结其中。

青春期饱受折磨,神经衰弱几至抑郁厌学。

能敏感的感受到他人情绪,代入感太强,所以不喜欢亲近他人。

对音乐,色彩敏感。皮肤敏感,尤其排斥羊毛制品,只能穿纯棉衣物。

学习一直不是我需要担忧的问题,因为纠结情绪,自然学习不会太好,中间偏上的位置。前提是我从不复习,只要考试前看看书就会在前几名。高中不想上了,家里不许退学,所以一年半念完三年功课考了个不怎么样的本科,解脱了。

光是接受社会上的人情往来,办事规矩的存在,就花费了很多的心血。直到今天对我来说还是很大负担,但现在至少我能做到不排斥,不厌恶。去做还是算了。我觉得我维持自我的底线比一般人高很多。

资优者确实要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甚至想过自己会不会是外星人。这本书让我找到了同类。

对我来说, 接受自己的不同,体谅自己的情绪, 跟自我的和解要比其他重要很多。

这几年我在不断调整状态,已经基本完成自我融合。

当自我融合后,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一切都变得顺利,像是有人在推动你向前,这种感受我无法形容。我只能说,很幸福。同类加油!!

儿子今年六岁了,很聪明,但应该未到资优者的程度。希望他不是资优者。我期待他和大家一起玩玩闹闹,每天开心快乐,其他真心不重要。我在考心理咨询师,一旦有一天他需要帮助,我能是一面坚实的墙。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二):我一定是太笨了

我一定是太笨了,不是因为我很幸福——好吧,我的确感觉自己挺幸福的——而是因为我完全读不懂这本书。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著如此,这本书读起来特别让人费解,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通篇读起来却一直感觉不知所云。

我想我一定不是资优者,这个词大概是生造出来的,从头到尾,我都在思考,这个“资优者”和我们平时说的神童是不是一类人,因为我们早就听说过一些神童成年之后生活得并没什么特殊甚至有的不快乐、有的很失败,而读完书我也没有答案,因为我不知道这里所指的占比极少的资优者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我甚至考虑我会不会是资优者?因为书中有一章提到有些成年人很晚才知道自己是资优者,以此解决了很多困扰多年的问题。后来我还是否定了,我大抵也就是个普通人平凡人,那些资优者才有的问题我真的没有,因为那些说起来资优者一定一定怎样确凿的想法我没有。

不过我的质疑依然很强,想要问的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不是在质疑资优者的不幸,我是在问资优者的不幸和其资优本身存在必然联系吗?很多情况的描述在我看来是人格或性格或心理上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普通人当中并非完全不见,所以这会是资优者因为资优而带来的结果么?还是说,只是恰好去求治的这些病患是资优者,而其本身的症状是临床心理的症状?我想作者不敢对此说一定是或否吧,科学的结论需要科学的证明才行。

至于这些资优者的问题,我并非觉得资优者已经是上天的恩赐所以其必然附带有问题,不必矫情;也不觉得资优者因为会有这些问题而对其抱有同情。还是那句话,人格和心理问题在某些人身上是客观存在的,有病看病,希望更多人幸福健康。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三):一本深入了解资优者的书

作为一名非资优者,实在不明白自己看这本书的意义在哪里。

可,内心小宇宙爆发出了一个声音,说:“那你又不是厨师,没事还看做菜的书呢”。对于这样的联想,我也只能呵呵了。好吧,那就换个思路,万一有机会嫁给一位资优者,而因为错过这本书,本来可以深入了解走进他的世界,却因此错过了怎么办。这样有可能会被认为想太多,那我还可以弱弱的说句,万一自己生了个资优者,我总得提前有点准备吧,憧憬还是要有的,万一生出来了怎么办。对于这样的脑洞,我向来只会说一句——我服!所以,这些理由,这些信念支撑我看完了这本书。

首先,我们得先来理解一个词——资优者。显然,资优者不能直接等同于高智商者。那到底哪一类型的人才能叫作资优者呢?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理解,如超出标准的智商(总智商分数超过130,则可考虑诊断为资优者),强大的理解、分析和记忆能力,以及敏感性、易感性、情感接受性、五种感官能力和广度及强度占据思维区域的洞察能力。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资优者,有很多维度可作为考量,通过心理检查来确定是否是资优者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测试方法,它主要分为智力评估和人格分析两部分。这些在外行人看来有些复杂了,但他们是否快乐,我们基本可以从他们日常的神情和面容直接判断。

无论是报刊杂志上的报道,还是新闻媒体的播报,亦或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亲眼所见的资优者,他们多是不快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们通常所想并不被多数人所理解(其实真不是我们不想理解,是理解不了啊);他们总是显得很孤僻,没有太多的朋友,独来独往(可参照万千女孩子们疯狂想嫁的江直树);当老师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以确保所有人都掌握了所学知识,他们会觉得这段时间很无聊无意义……。而这本《太聪明所以不幸福?》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如何交朋友,如何被爱……这些都是资优者一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平常人又何尝不是呢?

当然,看到后面我是拒绝的。按照人格中的常量,我们首先被自己大脑运行方式相同的人所吸引,继而依恋此人。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可以发自内心地相互理解,在对方身上也能感觉到在自己身上可以感觉到的对生活的敏感、对世界的易感性以及一种无声的理解。所以,资优者与资优者会以一种“奇怪的熟悉感”而将彼此联系在一起,这样便降低了我们普通人找到资优者的概率。在这一点上,作者让娜?西奥-法金明确的指出,“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遇到很多资优夫妻,他们的性格特点互相叠合或互补”。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那么资优者+资优者=幸福的夫妻,还是注定要分离呢?其实和普通的夫妻也一样,一切取决于双方的性格、各自的经历和过去,这涉及到很多因素,而不取决于是否是资优者。

资优者的人格是脆弱的力量,为了使他们生活幸福愉快,自我得到充分发展,资优者本人,及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为了形成稳定的自我形象需要宽容的环境;

重视情感稳定的重要性;

真正得到理解;

牵着孩子的手……;

交朋友:未来生活平衡的王牌;

完成学业没有太多的问题,而尽可能地获得满足和成功;

为创造力服务的敏感性,为他人服务的移情能力,为活着的感觉服务的情绪。

一句话,他们简单而无法回避的需求是:需要理解,需要爱,需要关切,需要赏识。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无处不在的人格》充满了期待。每种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每种人生经历都是独特的。既然资优者的人格是这样的,那其他的呢?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四):祝你们幸福,聪明人!

三联生活书店做了一整套心理学系列的书——“知心書”。其中包括《恰如其分的自尊》、《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无处不在的人格》以及《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这一系列书籍均是由法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研究出来的精神领域的一些典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直抵人心,发人深省。

在中国国内,我不知道现在是否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人类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健康。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压力以及人类思维繁杂的日益增加,在我们的身边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障碍人群。他们也许会想要通过正常的心理咨询渠道寻求医生的帮助和治疗,也许会压制自己并不希望自己的痛苦被放大被暴露而选择默默承受。但,我仍然希望社会的进步能够和人类的幸福密切相连,我希望每一个有着精神障碍的朋友都能够得到倾诉和治疗。

这本《太聪明所以不幸福》是“知心書”系列的目前的最后一本,书中主要讲述的是目前在国际上比较受关注的一种人群——“资优者”。也可以说是“斑马人群”。

一开始,我对这类人员非常的陌生,事实上目前我对这些人群的了解也仅限于书本,在生活中并未接触过。书中有很多针对“资优者”的解释。

资优者的智力是发达的,强大的;资优者的情绪是过分敏感的持续干扰的移情能力(这里的移情能力指洞察别人情绪的能力)强大五种感官能力发达的人群。

书中说:资优者不是比其他人更加聪明的人,只是他的大脑运行方式不同。

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两种:线性思维和树状思维。其中人类的左脑和线性思维是相互影响的,而右脑和树状思维(网状思维)是相互影响的。不同的大脑运作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指令着人类拥有不同的能力。资优者的右脑是异常的发达,对,不是一般的发达,是异常的。这样的异常已经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伤害。比如:他们无法进入程序,总是要求更具体的表述;他们无法解读暗含之一,总是不能理解词的意思;他们感觉过敏,他们情绪泛滥,他们总是联觉。

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资优者”该多么幸福啊,因为他们是异于常人的高智商者,这总能让我想起生活大爆炸里的几个天才。其实不然,这些传说中的人却过着痛苦的生活。由于他们的异常,他们不被理解,他们害怕,有负罪感,不满足感,他们急躁,他们孤独,他们与世界不同步骤,他们不知如何融入和改变,不知如何获得理解和幸福。

这本书中说到的“资优者”包括“儿童资优者”和“成年资优者”。

他们是相互关联的,却又有着不同的困扰。

从儿童到成年,最困难重重的就是构建自我的过程。

“儿童资优者”在他们婴幼儿的时期也就是最初的构建自我阶段,他们是早熟的,他们是具有探索精神的儿童,他们不是在看这个世界,而是在用自己的目光看透这个世界。他们让父母感到害怕。他们很早开始说话较早开始阅读,接踵而来的各种较早问题会让他们慢慢的陷入一种无法平衡的状态,导致长大后的难以和他人接触,不理解各种暗含之一,过度的情绪等等。青少年的他们害怕爱情,青春期差距,情绪负荷过重。尤其是他们更容易进入空的抑郁,智力抑制和厌学。

所以作者面对的资优患者,有幼儿,青少年,成年,等等各年龄段的人。这真是一个恐怖的事件。书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开始庆幸了,庆幸自己不是资优者,庆幸自己没有高智商。好吧,没有做过任何智商测试的我,也希望我的成绩不是在正常值以下。同时我也开始对真正的”资优者'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同情,我想如果这时候我的身边有这样的聪明人,我一定会想要尽自己的所能让他知道我并不排斥他,我会试图理解他,帮助他,希望他能够幸福。

书中有一个章节十分有意思,那就是教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为资优者?书中给出很多的测试依据,但遗憾的是没有测试内容,需要我们去网上自己搜索。其中包括:韦氏成人智力测试(WAIS).针对成人智力量表的测试,这个是最好的选择。并且书中给出智力测试分数分布图。测试完之后,你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智商处于何种区间。是弱智还是智高,你自己测着看吧。当然单单是这样的一个测试只能说明你的智商高低不能说明你是否是资优者,真正的资优者确诊还需要很多的诊断检查和筛选。这时就最好出动专业的临床医生鉴定了。所以,对于国内较少接触资优者的心理医生来说找他们鉴定也不一定准确可靠,所以我们可以先测个智商玩一玩,待真的有机会遇见大师了,或者真的觉得自己有各种各样书中所提到的困扰了,再请专业鉴定也不迟。

智力测试分数分布图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五):资优,是一种在世的方式,会让自己的人格五彩缤纷。

(节选)这是一种奇怪的关系。极端的思想和极端的痛苦难道打开的是同样的视野?难道痛苦最终意味着思考?

——莫里斯?布朗肖

人们搞错的:智力和成就。

人们混淆的:能力和成功。

人们重叠的:潜力和智力效率。

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数量上比较高且适应环境要求的智力(高于标准的智力) ,和质量上有区别且其运行模式可能导致痛苦和失败的智力,即资优者的智力 (聪明方式与他人不同) 。

人们忘记的:理解、分析、记忆迅速不等于与生俱来的知识。

人们低估其重要性的:高智力与极端敏感和极端情感接受性是不可分割的。

人们掩盖的:高智商和过分敏感都会让人变得更加脆弱。

人们忽视的:能够非常清晰地感知物质世界和人际关系的所有成分会产生一种持续的情感反应性,而这将导致一种扩散性的焦虑。

人们一想到智力,就会有很多充满矛盾的表征。人们首先会关注其意思:聪明是什么?继而关注其结果:聪明意味着什么?最后关注其期待:我该如何利用聪明?如果我做不到,是否要质疑这一聪明的前提?人们可以看到关于智力及其效应的想法、信念、幻想、矛盾和担心非常强烈。

奥萝尔 ( Aurore ) 跟我解释道:“聪明当然是好事,但是聪明总是伴随着一些小麻烦。我希望我只是聪明,而没有那些小麻烦,因为聪明的确有用!而那些小麻烦,却很难处理。 ”

要记住的

◢ 资优,首先是一种聪明的方式,一种非典型的智力运行方式,以及认知资源的激活,这些人认知资源的脑部基质异于他人,其组织方式也表现出一些特质。

◢ 资优,并不意味着在数量上更加聪明,而是拥有质量上与众不同的智商。这绝对不是一回事!

◢ 资优将高层次的智力资源,超出标准的智力,强大的理解、分析和记忆能力,以及敏感性、易感性、情感接受性、五种感官能力和广度及强度占据思维区域的洞察力联系在一起。这两大方面总是相互交错的。

◢ 资优,是一种在世的方式,会让自己的人格五彩缤纷。

◢ 资优,意味着情绪总是在嘴边,而思维一直处于无限的边界。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六):越聪明,也能越幸福

文|秦好

俗话说,傻人有傻福。低智商者,似乎比资优者更能得到上天的眷顾,也更加幸福。读完《太聪明所以不幸福?》一书,我想说的是,太聪明,极有可能会非常幸福。

作者让娜作为一名高智商研究方面的顶级专家,在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她对于资优人群的理解和研究,目的在于帮助资优成年人更好地认识自己,获得幸福。资优者,即高潜力者(HP)或高智商者(HQI),让娜将其比作“奇怪的斑马”,他们每个人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像斑马身上的条纹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资优者之所以有着发达、强大的智力,在于他的大脑运行方式与其他人不同。因为资优者一直在进行着头脑风暴,他们的大脑永远处于过度亢奋状态,不间断地运行着。

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或他人是一名资优者呢?作为资优者,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过分敏感性,持续的情绪干扰,强烈的感觉接受性,超强的移情能力,强烈的感官感知力,超常的联觉能力(若干感官同时参与),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判定。也可以通过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师,做心理检查来确认是否是资优者。心理检查是一整套心理测试方法,包括智力评估和人格分析两部分。如果是资优者,就会得出总智商分数超过130的诊断结果。如果所有的指数都超过130,则表明具有超高智力。

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往往拥有高智商的人,并不快乐,生活得并不如意。他们总是被别人视为“与众不同”的怪人,被冷落疏远,饱受不被理解带来的心理折磨。渐渐地,他们就会迷失自我,消极悲观,希望也能像其他人一样,做个“正常人”。

值得一提的是,资优夫妻组合,幸福到老还是走向分离?虽然这取决于双方的人格、各自的经历和过去,但是临床研究证明,很多资优夫妻,他们的性格特点互相叠合或互补。所以,资优夫妻关系坚实稳固,夫妻二人拧成一股绳,一起迎接外部世界的挑战。

让娜引用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观点:“幸福,从根本上讲就是百分百地发掘自己的能力。”作为一名资优者,怎样做才能远离痛苦,幸福快乐呢?

对于儿童而言,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理解、接纳、关爱、鼓励和赏识,更好地陪伴孩子,牵起孩子的手走向欢乐的人生之路。对于成年人来说,需要放下思想包袱,振作起来,正确认识自我,驯服自己强大的智力,使之变成欢乐的善意智力,调整自己的人生,重新找到快乐的方法,让生命绽放奇光异彩。

如果你是身上带有独特“条纹”的资优者,那么你就要学会发掘隐藏在自己身上数不清的秘密宝藏!它们可是通往幸福的密码。

: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七):做自己头脑的主人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一书出自心理医生之笔。起先我以为这本书又是一本“不让雾霾进到心里”的谆谆劝告的书。但我在翻开它之后,却发现事实和我想象的大相径庭。

“资优者”是书中提出的全新概念,其定义非常精准。一般来说,资优者拥有比旁人更为灵敏的感官,视觉上观察能力更强,听觉敏锐,能靠嗅觉分辨人和地方,就连味觉和触觉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运用。在资优者的世界里,事物和人给他们的印象是完整而立体的,这就造成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普通人的思维属于线性思维,他们就在一条线的附近考虑,其所发表的言论就算深度不够,也八九不离十。而资优者因为其神经元反应速度比旁人快很多,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扩散成为网状思维。局限于凡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根本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思绪纷乱,真的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于是资优者在和他人交流的时候往往答非所问,只因为他选择了一条错误的线,交流上的障碍使得他们与旁人渐行渐远。比旁人更加敏锐的感官注定了他们的脆弱,与身边人格格不入的现状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他们开始抑郁,开始消极,甚至燥狂,逐渐成为难以相处的人。

按照智商测试的规则,智商高于一个阀值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资优者,其意义接近于传统意义里的聪明人。资优绝不仅仅是一种先天条件的优势,更是无形的枷锁。如果公认的资优者没有达到成功,那么他不仅会遭到社会的议论,他更会对自身的条件产生质疑。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这个人放弃天赋而故意平庸,甚至形成危险的反智理论,遗害终身。

作者提到了不应该把资优者和成功者强行绑架在一起,却并没有深挖这种思维定势的根源。事实上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势,认为资优者便应当成功,否则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分。但事实上,社会的构造有如金字塔,绝大多数的资优者仍然只活跃在塔底,甚至被压在塔下。

我们之所以会把资优者和成功者混为一谈,是因为资优者中的少部分精英确实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表达力和执行力——不仅能深入浅出的表达出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还能将它们转化成实体,于是我们的生活里有了微软,有了苹果,有了华为。但是并非每一个资优者都善于表达,他们身上只有沉重的压力——我是资优者,为什么泯然众人?于是他们畏首畏尾,与真正的精英渐行渐远,甚至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从而成为社会的异类。

还好这本书提供了操作性比较强的心理矫正方式。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究竟在哪里,然后再适当的加以利用。驯服自己强大的智力,而不是被大脑中的思维风暴所迷失。假如你想如乔布斯般引领世界潮流,不妨先从彻底统治自己的头脑开始。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八):资优者的苦恼

什么样的人会因为太聪明而不幸福?

法国临床心理学家让娜?西奥在《太聪明所以不幸福?》中将这样的一群人定义为“资优者”。作为高智商研究方面公认的顶级专家,她曾在巴黎和马赛的数家医院担任专职医生,并创建了法国最早的诊断、援助校园学习障碍的诊疗中心,其代表作《高智商儿童》更是获得了广泛认可。

这本《太聪明所以不幸福?》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延续,当然“资优者”并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高智商,但同属于高智商人群之一的“资优者”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又会面临怎样的困境与机遇呢?

面对这些琐碎的问题表层,继而深入到一个最根本的位置——什么才是资优者?

让娜?西奥给出的答案是:“资优是一种在世的方式,是一种理解、思考、论证、感觉的方式,其运行方式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就是资优者思维方式与普通人不一样,极高的智商(韦氏智力测验超过130)作为其本质特征,导致他们拥有着超越常人的质疑能力,并始终在思考,而这也致使他们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理解普通人眼中的世界,一些在普通人思维中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才能得到的答案,资优者也许只是一秒钟的“条件反射”——他们天生就知道答案,一切来得太快甚至于无法回答为什么,而“没有过程的答案”只会让普通人感到恼火。交流上产生相应的偏差,资优者就像闯入了外邦人的领地终会被驱逐一样,嫉妒、羡慕、排斥在常人的目光里飘过,资优者不得不退守心灵的围谷,孤独又小心地缄默着、存在着。

而这种沉默的姿态却让资优者更加容易受伤,因为他们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极具敏感性,主要表现在持续的情绪干扰、强烈的感觉接受性、过度发达的五种感官能力等方面,这不由让人想起《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他那纤细又敏感的触感,对于爱的极度渴望与占有,蛋糕在口中缓慢融化稀释的味道,生活中最微小的部分,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极致的绽放,而人们仿佛迷失在一个微观世界里进退维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许正是一名“资优者”脑海中的世界,他们无法放过任何细节,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不得不在第一时间内就发现问题,而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疯狂的大脑就会自动产生联想,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样拥有“思考的开关”,灵活自如。

高智商、超敏感一方面让资优者与众不同、胜人一筹,另一方面却也让资优者痛苦不堪。很多资优者都希望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平凡一点,笨一点,因为愚蠢会使他们满足,满足带来幸福感。在让娜?西奥的描述里,人们能够感受到资优者比起智者、精英,他们更像生活的哲学家,他们目光深远又成熟,看透一切,又质问一切。而他们的人生之所以不同,他们之所以苦恼,在于欲望,在于选择,在于命运,在于发现自己。

最后,需要告诫读这本书每一个人,心理学中的“映射反应”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在这本书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就是“资优者”,是生活中潜在的超能异类。但是异类并不代表“资优”,很多症状相似,却只是症状。即使你是资优者,也并不代表在未来你就一定优秀、才能超群,反之亦然。

每个人的成长都其轨迹。所以,好好享受生活,收获幸福吧。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九):资优者该如何幸福?

继《资优儿童》之后,本书作者推出《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这本书,这是一本为资优者所写的书,不只涵盖了儿童时期,还有资优者的青春和成年时期。就像一面镜子,一位看过此书的朋友说,成年咨优者可以看到自身,家长可以看自己的孩子。

本书将继续谈论那些高智商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并帮助那些资优者获得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幸福,而且也可以通过对资优者的测试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资优者的大脑、性格以及人格,更能由此判定自己是不是资优者,如果是又该如何做让一切顺利?本书将一一为我们解答。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资优者并不是上天所赐予的好运者或轻易就能成功的天才,而是一种具有多方面智力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特殊人格,简单点来说吧,他们就是一群有潜力的黑马,他们思索的事物和思考的边际无穷无尽,他们的大脑跳跃速度远远高于常人,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聪明,然而聪明并不代表表现良好或能力强,虽然他们之中也不乏成功者,但因为能有效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而令人害怕,因为太过敏感而陷入保护自己的躯壳中而给人留下冷漠无情的印象,因为他们大脑思考得太多而无法很好地融入班级、集体以及社会,过高的智力以及旁人认为的“太过聪明”也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小麻烦。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或别人是否是资优者呢?先进行一项心理检查,对其进行智力评估和人格分析,书中给出了明确的介绍,需要注意的是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会大大影响测试的结果,而网上的测试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这时候成年资优者们就需要看心理医生。

就拿爱因斯坦来说吧,网上说他的智商为187,超过正常人的许多倍,然而这并不是非常可信的,因为在另一个网页上说是146,假设爱因斯坦的智商为正常值,那么他有可能做出如此伟大的成就么?答案是肯定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旦受到刺激,将爆发出无穷尽的力量,普通人亦然。那么一直感觉自己在生活之外,在“他人”之外的资优者们有可能获得幸福么?答案也是肯定的,只是做到相对的有点困难。

那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

首先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要再纠结关于“我是谁”“我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又为什么活着”之类的关于事物意义的问题,放轻松,不再去关注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舒缓紧张的情绪,与他人在一起时愿意照顾别人的情绪,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但不介入,然后适应与我们理想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但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大脑的思索中放下一切,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快乐。最后停止与生活斗争,卸下保护自己的外壳,不要害怕因为过度敏感会受到伤害,当你卸下外壳时,所迎来的不仅仅是别人的不理解与伤害,还有真实做自己的简单与开心,最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而变得快乐。

这本书并不是着重令资优者们如何学会成功,对我们也大有启发,看着他们学会在敏感的内心以及无法融入社会的孤独中放弃与生活的斗争,直面内心,追求简单的快乐,自己也会明白幸福源自简单,源自快乐,源自付出。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读后感(十):从此我与世界和解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聪明

##如果你经常觉得你在人群中格格不入

##如果你的大脑停不住在思考

##如果你思维总是不受控制地飘远

或者你可以选择看一看这本心理自助书,也许能解答你、解开你一些心结。ps虽然书里的小标题很混乱。

如果看了一点觉得很枯燥难懂,你没有被触动没有感觉到被理解,maybe你应该放下这本书,

一本333页的心理自助书,本来只是怀着消遣的心态买下这本书,毕竟我不认为自己“太聪明”。可是当我看了第一章,我就觉得,我可能是“资优者”。即使不是,这本书还是很适合我。

从小觉得自己比周围的人聪明,很多事情一看就懂,一学就懂。但是又常常怀疑自己是否其实并不聪明,比如从来没有考过期末前三的名次、体育的事情我总是学不来。长大出来社会工作后这种自我怀疑感更甚,脑袋总是停不住思考,碰见难题脑袋会直接闪出一个解决办法,但是领导、朋友问及推敲细节,我总是答不上来说服不了他人。遇到大的专题分析,总是画不出逻辑框架来,多次忍不住怀疑地问自己,“你的逻辑思维一团糟,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比别人聪明”。就这样,我时常在觉得自己聪明以及否定自己聪明的漩涡中挣扎。总感觉自己比其他人思考地更快,但又总觉得倘若真的聪明,为何许多事情还是失败告终。

还有失败的人际关系,很难融入到社会群体中。小学初中时由于努力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一切相处尚算良好,但是心里总是能敏感地捕捉到情绪,怀疑是不是自己哪的问题可能让大家不喜欢我。直到后来高中、大学、出来社会,成人的世界里情绪更多样更复杂,我发现我能感受到许多许多情绪,这种情绪信息像大爆炸一样让我不知所措。所以我开始选择半封闭自己,给他人很友善的解释是我内向,话不多。

这本书解答了我以上种种曾经在我脑海里纠缠的问题。发现原来心理学里有一群被忽视的人,资优者。我们的大脑比常人亢奋、神经元联结速度快于常人、大脑习惯以树状结构的信息处理方式处理数据、右脑发达不擅长语言活动。我们过分敏感性、发达的移情能力,轻易能够捕捉到他人所有情绪。以上等等由生理差异带来,跟常人不一样的大脑运行方式。

作者还强调了,人们容易混淆以为智力与成就是必然相关的。许多资优者因此可能感受到巨大的挫败感,我们应该认识到:智力只是通往成功的其中一种资源,我们的人生有其他的艰难需要面对。由于资优者的智商是基于独特的大脑运行方式的,代价是资优者可能与这个世界的节奏永远对不上,格格不入。让自己每天活得有幸福感已经很不容易,还是努力与世界达成和解吧。

作者还给出了建议,资优者如何利用及改变大脑独特的运作方式,使一切更加顺利。这样的人群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只要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利用好方方面面的特点,可以成就与众不同的优势。例如强大的移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人们的信任、可以保持与他人同步的节奏;作为资源的智力;作为才能的敏感感官,去培养审美和发现生活中像诗一般的美好;利用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力;利用强大的直觉寻找答案,再逆向证明答案的合理性。

看完了这本书,我认为自己无论是不是资优者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在这本书里得到惊喜——在开卷之前没预料到,在阅读过程中仿佛我得到了理解。

    

上一篇:《爱的学徒》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     

下一篇:《手机里的男朋友》读后感10篇_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