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高校入试》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高校入试》是一本由[日] 湊佳苗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校入试》读后感(一):今天的樱花什么时候会开?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从小听的话,应试教育一切都凭成绩说话,考上好学校才能找到好工作,中国的高考制度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在日本也是如此,为了上名校,考生努力,拿这个名校作为终生目标,没有考上的垂头丧气,考上的欢天喜地。而一场考试,一个学校真的能给人定位一个标签吗,这场入学考试的风波也在上演,今年的樱花什么时候开放,不仅是句暗号,更是对未来学校的期望。

湊佳苗日本当前最炙热可热的推理小说家,身为家庭主妇,利用晚上的家务空当进行创作,于2007年凭借短篇《圣职者》摘取日本29届推理新人奖桂冠,于2009年以《告白》囊获多项推理小说大奖,更击败东野奎吾成为年度最畅销作家。此外《告白》《高校入试》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人气影视剧。独特的“告白体”,是湊佳苗作品最具特色的标签。 县里橘第一高等学校,通称一高,在当地人口中,可谓是县里有名的高升学率学校。名校吸引各个应届生趋之若鹜,所有人以考上名校为人生目标,一高毕业的出去腰杆子也挺直了,别的三高私立的连找对象的都被淘汰了,一高的老师就是这样想的。在那个小镇上,有一个与考试相关的风俗。公立高中入学考放榜后的翌日,镇上的所有垃圾中转站里,都会丢弃着许多的书桌。因为大家觉得,考试了一高,今后的人生就充满了希望,康庄大道任你挑选。就是这样,人人觊觎的高中的入学考试,所以这么重要。 而开头,就是考试前一天就是搞垮入学考试标语,第二天更是手机铃响,学生晕倒,最后一天甚至连准考证都丢了一个。而这一切错误竟然都有人公布在网上,宣扬学校,意为搞垮学校。有学生校长会和电话铃声家长更是进去找校长,在层层的故事发展中,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为了入学考试的评分制度,和老师考场的纪律。因为数年前,曾经有评分出错的情况,更有一个估分满以为能考上的人落榜了,他后来去查分了,原来不是查错了,而是他没填准考证号,当时的监考老师并没有提醒告知。而这个学生因为这个打击,只上了艺术学校,他拍了纪录片,关于他的经历,因而在网上受到了粗暴的对待,于是他开始恍恍惚惚,精神失常,从此辍学。于是,他的弟弟挺身而出,操纵了一切。 作者运用多重角色分开叙述故事发展,新颖而独特,而种种老师而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老师们为了管理层也是互相上位更是互相怀疑,而事实也是痛心,只希望每个老师,每个学校都能好好关爱学生,禁止网络暴力,学生是脆弱的,经不起打击的.。 今年的樱花什么时候开放? 大概。。。。。会在开学典礼的前两天开吧。

《高校入试》读后感(二):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

湊佳苗老师是当下日本推理文坛女作家中的扛大旗者,她的笔下总是精巧地描摹出孩子和家长、学生和老师、妻子和丈夫之间的人生百态,并由此牵引出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矛盾和纠纷,让读者在日常生活的境遇中领略到善恶并存的人性之惑。虽然被冠以“家庭主妇型”推理作家的头衔,但湊佳苗老师的风格可远不是像字面上的那样温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纷和矛盾,就像拧开的自来水龙头一样,自然地化作了凑佳苗笔下简练深沉的文字,可又在转瞬间化作了一把闪着白光的匕首猛的刺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如果要画一副素描作品的话,凑佳苗应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都市女性,就像我们在超市里、在地铁里、在楼道里经常会擦肩而过但却不会留心的平凡主妇一样。不过在她看上去温婉闲适的笑容后,却隐藏着一双犀利的眼睛,在悄悄打量你包裹在伪装下的内心世界。如果要为湊佳苗老师的创作划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的话,开头一定是最为拷问人性、也是最为黑暗的《告白》了,中段应该是因爱而误的《母性》,那是一个渴求母爱的母亲和一个渴求母爱的女孩之间的戏剧故事,而结尾就是这部游走在善与恶之间、最后却又不失光明和希望的《高校入试》了。

和凑佳苗老师最为知名的《告白》一样,《高校入试》的背景再一次回到了校园,但人物的视角却覆盖了老师、学生和家长三个层面,矛盾和冲突也更加错综复杂。作品的文笔依然简约质朴,也同样采用了最为知名的“告白体”,将故事的起承转合交由数位角色娓娓道来,慢慢地架构起了这起发生在高中入学考前后的事故全貌。叙事人物的转变带来的是多重视角的切换,卷进这场漩涡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幅自己描绘的专属景象,而他们的心中都有片片泛起的涟漪,这些小小的波纹慢慢地交织在一起,最后终于激发出了强力的波浪,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平淡生活冲开了一个个不可弥补的裂口。

若是苛刻一点的话,与其说《高校入试》是一部推理小说,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小说。故事纠结的是我们每个人或者说是每个东亚区的居民都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不管是渊源大国的华夏沃土,还是莞尔小国的日韩,教育永远是我们思考、批判和关注的热点。入学、读书、考试、升学,每个孩子都在生命中一次次走过这样的历程,在成绩的生死簿上渴求着上苍的垂青,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斗个你死我活。而家长和老师也无法袖手旁观,一方是面子、希望、投入带来的深重压力,一方是升学率、就业率、美誉度产生的成绩考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是这场残酷斗争中心灵扭曲的畸形儿。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状况却没有停止的那一幕,家长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眼中的彼此其实只是时空之镜的倒影而已。今天还在怒骂和反抗的孩子们,也就在短短二十年甚至十年后,就会逼着自己的孩子踏上同样的道路。这一幕幕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景象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从我们眼前掠过,万千思绪在脑海中延展开来,带来的是让人震惊和恐慌的阅读快感。不夸张的说,这不是一本合上之后就完结的便利读物,这是一个让你久久无法平息和走出来的故事。

幸运的是,凑佳苗还留有些许“家庭主妇”的温暖和善心,她作品中的悲伤和痛楚并没有像东野圭吾、乙一甚至松本清张那样刺骨和冰冷,她还是竭力地为我们留下了温暖和光明,至少是画上了一个比较和谐的句号。在小说的最后,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终于意识到了现行制度的问题,决定采取科学的制度来进行评分,反抗者的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了学生们的幸福。听起来似乎这是个幸福的ending,但这一幕其实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是那么的薄如蝉翼、吹弹可破。要知道,日本的“唯学历”之风甚至远在中国之上,日本高考被称为“地狱般的竞赛”。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而这一切又怎么会轻而易举地改变呢?《高校入试》的结尾怎么又可能会真的在现实中上演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凑佳苗老师的善意之举反而显得更加荒诞和讽刺,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尾反而是这么的令人心痛。

我记得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冷冷地写着,“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那个时候的他肯定没有想到,在现在的社会里,十七岁的孩子真的已经死去了,青春的火焰也没有了灼热的力量,那些关于生命、梦想和未来的故事早已经被现实撕裂的体无完肤。

《高校入试》读后感(三):推理大师

拿到书之后很惊喜的一点,居然是POV写作手法的小说,在此之前看过的唯一一部POV写作手法的小说是《冰与火之歌》,对此写作手法喜爱至极。

OV手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容易挖坑,容易布置暗线。作者不会抓住一件事情详细叙述,

读者只能根据不同人物的视觉、听觉、感觉来发现故事的走向及真相。 这种手法的很容易造成时间线混乱,将故事线表达得乱七八糟,而《高校入试》这部小说,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发现条例非常清晰,根据几个人物的行为时间,我们都可以找出证据来推测故事线的真相。为了不剧透,我举个《冰与火之歌》中的例子:就像推测到底是谁杀了乔弗里一样,我们只能根据单独角色的视角去综合推测入试考试谁做了手脚。相信喜欢《冰火》的人一定也喜欢这个小说。这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我觉得一部推理小说的好坏主要看是不是具有讨论性,如果大家看完了都能得出一致的看法,对任何故事线都没有疑问的话,这部推理小说就是完全失败的作品。而这部《高校入试》,请所有读者放心,可讨论性极强。而且和别人讨论的时候乐趣极多,激动、兴奋,对方举出证据时候的佩服,自己说服对方时候的自豪,能给人这种感觉的小说很少,喜欢推理小说的一定不能错过这部作品。

《高校入试》最大的特点就是挖坑太多。看的时候都担心作者不能把坑填好,毕竟小说篇幅不是很长,担心草草结尾。看到最后发现自己多虑了,作者不愧是一个悬疑推理的大师,严密的思维将POV视点人物安排的井井有条,可以说这部《高校入试》让我对推理小说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最喜欢的日本小说是《我是猫》和《午夜凶铃》,只是《我是猫》没办法拍成电视,《午夜凶铃》将一部爱情科幻小说完全拍成了恐怖片。《高校入试》的电视剧版也非常不错,在这里推荐一下。

当然,看这种小说是需要耐心的。POV手法也限定了读者去直接通过叙述了解真相,我们只能根据人物的视觉、听觉、感觉、心理活动去连贯整个故事。可能觉得会跳跃性太强,故事线较乱,其实,梳理推测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充满乐趣呢?

    

上一篇:《带灯》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     

下一篇:《十万里路三千天》读后感精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