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十万里路三千天》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十万里路三千天》是一本由郑红兵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万里路三千天》读后感(一):灵魂之旅

生命的奇迹在于它的获取,这种获取是一个生命对另外一个生命的给予、付出。恰恰因了生命所包含的这种双重关系,才有了源于生命的情、生命的爱。怀着深思、怀着感恩,从生命有意识那一刻开始,与之相伴而生的就是爱,以及用语言、行为、事物等各种因素表达出来的物化的爱。《十万里路三千天》,一个为亲情出发的朝圣故事,一个洗涤灵魂的故事!

亲情的故事、爱的故事,从来就不曾缺乏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个人演绎的故事都不一样,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新意、触动别人感动的点存在。当病母、治病良方、儿子、仓央嘉措、古长城、青海湖、玉树、如母石、藏獒这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词语交织在一起,串构起它们的语言自然就在我们面前洒落了漫天的情、漫天的爱以及无限的审美感触。它甚至让我感到困惑,自己看到的《十万里路三千天》到底是真实的故事还是虚幻的故事!

就地理空间而言,《十万里路三千天》是一场普通的旅程,一场天南地北的风景之旅;就人文空间而言,《十万里三千天》是一场特殊的旅程,一场为亲情的灵魂之旅。这种双重旅程中的每一块石子、每一丝清风、每一缕阳光、每一处风景……无不被作者烙上了“情痕”!这种“情痕”,让展示这场旅程的每一个文字都带着张扬的热烈游走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只属于情、只属于爱的旅行空间!

真正的爱从来不需要华词丽句,在它面前,哪怕是最简洁的文字,哪怕流水账式的呆板记录,也是一种字字珠玑,音音含情的美妙!因为,若是爱真,纵然十万里路,又算的了什么?纵然穷经皓首也阅不完的文字,又算的了什么?拿出一生中的三千天,用九年多的时间换一场归一,近一场圆满,岂会不是一场幸事呢!

一场真正的朝圣,一段真正的灵魂之旅,它的作用不仅仅只惠及自身,施及家人,更多地是对所有能够知道它的人都有所影响,《十万里路三千天》或许就有着这样的魅力!

《十万里路三千天》读后感(二):但愿我们的心灵都行走探索生命的路上

文/巴奇俊

正如佛中人所说,凡事皆有前因后果,一切都讲求缘,这本书一开始便以冥冥之中的缘分,展开了扎西尼玛为什么踏上朝圣之路,因为祸不单行,因为相信佛医,更因为了却大师的心愿,无言地承诺起,重走一遍当年仓央嘉措尊者遁世时所走的路,感受仓央嘉措尊者曾经经历的苦难之路。

关于仓央嘉措尊者,更多的人只了解到诗人的一面,并不熟知尊者所经历的苦难和更深层次的一面。本书通过扎西尼玛因缘而起,断而继续,从没有放弃朝圣之路。在这条虔诚朝圣的路上,扎西尼玛经历了心灵和生命的洗涤,用了9年的时间,走了5万多公里,还将持续前行的朝圣之旅,是来自于扎西尼玛的坚定的纯粹的信仰。在这条虔诚朝圣之路上,扎西尼玛也寻找到了自我和灵魂修行,也给读者体悟到这段朝圣之路上视野上的收获,心灵上的洗涤。正如300年前仓央嘉措尊者在通过修行之路完成了佛法的弘扬。

人生本来无常,生命自有比欲望得到满足更加重要的意义,何须浪费时间贪恋,执迷于那些虚名浮利的烦恼呢?在朝圣的路上,扎西尼玛明白了西藏人与现代都市人在领悟这个道理上的不同,西藏人是从一开始就笃信不疑,而我们确往往要等待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能领悟。归根到底,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我们,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只关注生活,身体,工作,以及仕途等现实里必须关注的东西,忘却了我们生命的本意,对生命的洗涤,对人生的透切。社会的现实,时代的发展,给予我们对生活的时间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对生命最原始的本意我们早已经忘却。

本书重点讲诉了扎西尼玛的三次朝圣之路,每一次都有领悟。历经阿拉善,银川、兰州,青海湖、玉树、沙坡头,西宁、拉萨等地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一路上所经历的风雨,都是新的收获。一路向向南前行,即使断断续续,无法停止的总是对朝圣的信仰,对生命的本意不断追逐。

我们只有不断探寻人生,才能领略生命的本义。我们生来本来无所知,只有自我去追寻生命的真义,才能算得上找到自我,修行自我。人生也有极限,在极限的生命里,我们不能忘却对自己灵魂的洗涤。不管身体是否行走在路上,但我们的心灵一定要行走探索人生的路上。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十万里路三千天》读后感(三):通往灵魂的朝圣——读《十万里路三千天》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万般皆是缘。

而缘分是早已注定的。

扎西尼玛的母亲因为操劳过度,得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使得原本就性急的母亲变得悲观、暴躁。没想到祸不单行,在一次复查时,他母亲又被查出有糖尿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为妈妈的病劳形伤神之时,去舅舅家拜年的扎西尼玛第一次听说了“藏医”。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绝不放弃,于是扎西尼玛陪着母亲前往阿拉善左旗的达力克庙拜见甲木英丹大师。大师一语道破想要治好病首先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心理上的压力太大,造成的破坏远远大于病痛给人体带来的伤害。……人活着,高兴也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与其这样不如高兴地过每一天。一席话让大家若有所思,扎西尼玛的母亲更是茅塞顿开,如轻风拂面。

都说心病需得心药医,这话一点不假。扎西妈妈的心病解除,积极与医生配合治疗,症状逐渐减轻,久围的笑脸又重新浮上了她面容。想起求医之时,甲木大师送给他的那本关于仓央嘉措的小册子,心怀感激的扎西决定替大师完成心中的夙愿——重走尊者朝圣时走过的路。这是一份无言的承诺。而谁也不曾想到,正是这次普通的朝圣,改变了扎西尼玛的一生。

于是距离拜访甲木大师8年之后,扎西尼玛和朋友白玛秀措以及熟悉藏区环境的老王组成了一个三人小队,准备从阿拉善出发,开启藏区之旅。出发前,他们却意外得到大师早已圆寂的消息,扎木悲痛之余,更坚定了为大师完成心愿的信念。

从阿拉善出发一路西行,经银川、兰州西宁等地,他们到拉卜转经筒,为远方的亲人祁福;青海湖的落日让他们震撼忘言,流连不已。可惜当他们出发前往玉树的时候,遇到了极为恶劣的天气,大雪冰雹交织而下,许多道路被封,他们只好带着遗憾返航。

未能抵达玉树,让扎西尼玛一直难以释怀,于是第二年他和老王第二次出发。一路奔波他们再一次到达拉卜楞寺。扎西的目光被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牵引,这块脏得看不出颜色的石头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同行的老王心存疑惑。扎西反复用手摩挲,不一会儿,石头像变魔术一样变得洁白如玉!一位路过的喇嘛告诉他们,捡到这样的石头是非常幸运的,这是佛赐给他们的礼物!两人半信半疑,不料事后证明,扎西的人生轨迹真的因为这块小小的石头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次他们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玉树,返程的时候车上多了许多石头。这些石头后来拿去鉴定,发现他最初捡到的那块石头成分居然和仓央嘉措的遗物如母石成分完全相同!这是冥冥之中的定数,扎西坚信这一点,也因此踏上了无尽的朝圣寻石之路。

多年以来,藏区的风土人情让扎西尼玛长了不少见识,在重走仓央嘉措尊者的朝圣之路中也经历了许多危险,这些危险现在看来惊险程度已大打折扣,但在当事人眼中却依然历历在目。也正是这样的危险,使得扎西尼玛在朝圣过程中逐渐升华了自我,净化了心灵。在朝圣的路途中,迷路更是时有发生,但扎西尼玛总能化险为夷,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盏明灯——仓央嘉措。不需要看得见、摸得着,尊者点亮的是他的心灯,照亮他朝圣中前进的方向。

9年时间,5万多公里,100多吨如母玉石,报废了两辆汽车,朝圣途中数十次的危险和死里逃生……平凡的数字背后,是不平凡的经历,以及扎西尼玛坚定的纯粹的信仰。

合上书,我久久无法言语,单从文字上讲,作者郑红兵的描述象藏区的天空一样澄澈、干净,不带一丝华丽的色彩,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的心灵震撼之余得以思索,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这便是信仰。

也许作者所希望的,不过是通过那些行走与经历,让我们学会安静,与自己坦诚对话,并从中收获真善美的力量,这或许才是生活的真正内涵。

《十万里路三千天》读后感(四):重走仓央嘉措尊者最后走过的那条线路

别被书名上的大数据惊吓了自己哦,三千天,谁都有的。十万里路,坐车走的,谁也都能做得到哈。所以完全不用紧张,放轻松来读《十万里路三千天》这本书,它就是一条朝圣之路,任何的征程都只是征程,内心的力量才是最能震憾人的。时值今天,能够放下现在,说走就走的人,就是值得我们崇拜的;能够去朝圣的,带着一颗为别人了却心愿的心,不畏千辛万苦,去寻找和重走仓央嘉措尊者最后走过的那条线路,这样的行为和想法,以及所有,都是可以全部打包放在圣堂里一起朝圣的。值得,有意义,又能做得到,永远才是对的事。

众生平等。你做的,他看的,最主要的是留下来的,真的是很棒的东西。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灵魂诗人仓央嘉措的诗,被人解读为一首情诗。所有关注仓央嘉措的人,内心肯定有颗文艺的种子。我们不了解他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六世达赖喇嘛,民歌诗人。知道他在二十岁的时候死去,死于青海湖边。作者郑红兵在书中提到,仓央嘉措有可能并没有在24岁的时候死去,而是去别的地方传教去了,因为种种别的原因,他无法继续做活佛,无法继续呆在成长的地方。这种猜想真的很大胆,无论真假,我是真的希望诗人不要在24岁最美的年华逝去。但是,他肯定是变了,变得不再写诗了,因为不有作品了。其实对于《十万里路三千天》这本书,我们一路惊叹于三人 的行程及一路上的风景,那座塔尔寺,那些藏佛教的文化。可是为什么独独没有提到仓央嘉措的诗?是因为那是一首情诗吗?而且关于仓央嘉措的生平也是涉及太少,只是提到他自小被认作活佛传人,离开父母被带到寺庙里,而且因为各种历史原因,直到16岁才上位做了活佛。就连仓央嘉措摸过的如母石,作者都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为什么唯独没有介绍仓央嘉措的诗和传奇过往呢?我是有遗憾的,因为重走仓央嘉措的路,却没有把仓央嘉措这个人物诠释完整呢。真希望作者补充一下。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版本的仓央嘉措。我心中的他是一位灵魂诗人,他摆脱不了俗世的命运,出家成佛。可是他的心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他很爱很爱她,为她写了许多诗。最后殉情于青海湖边。

《十万里路三千天》这本书是文学游记,但是作者本人并没有出现。他以扎西尼玛、老王和白玛秀措三人,来开启这样的游行旅程。以重走仓央嘉措的路为主线,一路让我们追随他们的脚步,走到藏地,走进寺庙,走进神奇的高原雪山,走进神秘的藏地文化。以藏医和大师开篇,以仓央嘉措身边的如母石结尾,一切都很圆满。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灵魂诗人仓央嘉措的诗,被人解读为一首情诗。

《十万里路三千天》读后感(五):改变一生的朝圣

一切因果皆是度,一切轮回皆是缘。佛法高深,自古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懂的。难道苦苦的修行就能无处佛种的秘密吗?我想来不这样认为,佛讲的是缘分,就是你在怎么努力的修行也成不了大气的。回过头想一想,所有的神话故事里面关于成佛的传说,一开始佛界众生已经定好位置了,只不过是再投胎做人罢了,不可能有凡人修炼成佛的先例。

在这里劝大家一句,别多想了,佛只不过是一个信仰,不用浪费钱财,最终得到只不过是人生最简单的道理。单纯的一个信仰,做多了就是无用的工作?仓央嘉措走过了,难道你在走一遍就会和他走的一样吗?正是浪费时间,不如干点别的事情。没有别人的悟性就不要效仿别人,说起来还像多么有成就感似的。人家仓央嘉措当年是怎么走完的,你又是怎么走完的?开着车,一路逛飙,只不过是去旅游,找个借口花钱罢了。

《十万里路三千天》说到甲木英丹是因为给扎西尼玛的母亲看病而因此踏上重走仓央嘉措的路,但是我就不信现代医学都治不好的病,甲木英丹一句话就能有好转了,简直就是笑话,要是他这么厉害还用的到医生干什么呢?这不是误导别人讳疾忌医吗?本来社会上骗子就够多了,还弄出来这么一出,这是在帮骗子骗人吧!

真不是知道这个佛祖有什么好的,整天就教导人们修行,一点正事不干,而且还不信仰唯物主义,偏偏弄出个唯心主义,也不劳动整天不干点正事。还有很多信仰者捐钱修庙宇,有什么用呢?就是占用国家的土地,这么多土地种庄稼不行吗?能够养活多少人啊?用来建造庙宇,浪费土地和钱财。国家一直提倡相信科学,反对迷信,这种信仰不就是一种迷信吗?

朝圣,何为圣?有几个人到达圣的地步,他们为人类做了什么贡献就成了圣明。仓央嘉措只不过是政治的牺牲品,一生在佛学方面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还不如他自己写的诗歌好呢?这样有什么可以信仰的呢?

不要盲目的跟随别人的脚步,你还没有到达别人的境界,你这叫随波逐流,不叫朝圣,再说了仓央嘉措也算不上圣贤,他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唯一的诗歌成就还是与佛道相违背的,这里劝大家醒醒吧!

    

上一篇:《高校入试》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     

下一篇:《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