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羊道三部曲(共3册)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羊道三部曲(共3册)》是一本由中信出版社著作,135.00元出版的113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7-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羊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一):遥望阿勒泰

李娟的“羊道”三部曲,断断续续的每天晚上翻看几页,看到最后舍不得看完,如同一段旅程预见到终点,内心涌起的是这一路走过的风景。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转场,路上素不相识的牧人递上的酸奶、茫茫戈壁滩的荒野来客,夏日夜晚的美妙拖依,还有林海孤岛的静谧午后,读李娟的文字就像是与羊群、骆驼、马和小狗班班朝夕相处一样,与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经历了这一切。

李娟在书的《自序》里谈道:

所有的文字都在制造距离,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他们的与众不同。而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

李娟用文字诚实地记录了阿勒泰山区的游牧生活,哈萨克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盛装跋涉在祖先的道路上,他们的一生在羊道绽放呈现,羊道是千年以来羊群走过的路,牧民们的故事就在羊道上回响流传。

荒野之歌

李娟书中的主角不仅是羊,更是牧羊人,是这个行走在羊道上的马背民族,李娟将看到的一草一木,牧民们的欢乐与哀愁记在心头。

这片空旷无物的荒野本身就充满了安全感,生存在这里的牧人都有着明亮的眼睛和从容的心

寂静无尽的旷野包容着一切,孤独的羊群漫步在半山坡上,牧民们的毡房像是漂流在大海上的孤独小船,哈萨克牧民从遥远寒冷的冬牧场来到温暖坦阔的春牧场。在吉尔阿特和塔门尔图,取水要跋涉到山的背阴处用斧头从厚厚的冰层上凿冰,再翻山越谷背回去,日常的取暖做饭都需要去荒野中捡拾干牛粪,李娟用明朗自然的文字减轻苦难生活的沉重,这艰辛的生活在牧民眼里就是日常,他们享受着不好不坏的生活。

牧民们把每一天都当作节日,一切都是最美好的馈赠,腻汪汪羊油做出的包子有着诱人的疯狂香味,砸碎的冰块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零食,用装干牛粪的盆子烤出来有着浓郁香气的金黄色的馕令人垂涎三尺。他们的生活充满仪式感,即使是充满危险的转场,也要换上最美最新的衣服盛装登场。

搬家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更是一场庆典,是一场重要的传统仪式。对,它就是一个节日。

每一次的转场都寄托着牧民们心中美好的希望,他们驱赶着羊群、骆驼前往水草丰美的地方,路途虽然艰辛,他们苦中作乐,用欢乐与热情将苦难融化。牧民们都会为转场搬迁的驼队准备酸奶,当有客人到来的时候,他们也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儿,用热茶和新鲜的食物款待客人,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消息不胫而走,以最古老的捎话方式在牧民间传播。

他们热烈地生活着,期盼着生活的希望,扎克拜一家人都以在城里工作的阿娜尔罕自豪,李娟说阿娜尔罕像是这个传统家庭小心地伸往外部世界的柔软触角,是他们与另外一个世界的唯一联系,他们盼望着阿娜尔罕的归来,在期盼中,卡西“化身”石头人在荒野翘首等待,等到阿娜尔罕真的来了,他们抓住宝贵的时光彻夜长谈,再次分别时,互相目送对方走向自己的归宿。

夏日奏鸣

李娟的文字也是热闹的,在她的笔下,扎克拜妈妈一家的生活充满了欢乐。斯马胡力刚来到冬库尔就和别人打了一架,打完架发现自己心爱的帽子落在人家里就跑回去取帽子,结果还在人家喝了茶打了扑克。哈萨克牧民们真的是豪爽热情,刚刚打过架,没一会儿来做客,瞬间就冰释前嫌,想来可能是因为平日与羊、马打交道,见着人十分难得且开心。

牧民们的生活单调而有趣,由于昼长夜短,每天很早就要起来挤奶、赶羊,等到中午干完活就会和衣午休,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牧场上,最热闹也就数冬库尔了,闲下来,牧民们就天天串门,来了也就是喝茶、听歌、聊天,聊到无语的时候推开茶碗向后一倒开始睡觉,可大家每天都乐此不疲地享受这缓慢无边的下午时光。

扎克拜妈妈带着糖果、馕块儿,拎着纺锤去拜访邻居,斯马胡力和其他小伙子们聚在一起鼓捣录音机,卡西则和其他女孩子互相梳头发、试穿各自压箱底的衣服,因为他们的生活简单,倍感珍惜这样的生活,也渴望外面的消息和变化。

美妙的舞会和拖依让每个人很早就开始憧憬期待。六月的婚礼拖依上,尽管新郎在婚礼前还在满头大汗地劈柴、打扫房子,新娘租来的婚纱裙摆上还有一个破洞, 但他们的婚礼却是极为盛大的,李娟笔下的冬库尔此时仿佛是世间最闪亮的舞台,新郎新娘是所有人最瞩目最庄重的中心,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赛马,从早上到晚上,将压抑在沉重生活中的豪情与欢愉全部释放。

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渴望着更幸福更舒适的生活,美丽的苏乎拉在逃离与传统中作出迫不得已的选择,保拉提的妻子习惯并依赖着在路上的生活,古老的传统仪式和感人的心灵在这片牧场流浪。

生命回响

李娟观察记录着扎克拜一家人的生活,将自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同时她也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终将离开他们,这不是属于她的生活,她为此而感到孤独。

每平方公里不到一个人,这不是孤独的原因。相反,人越多,越孤独。在人山人海的弹唱会上,我更是孤独得近乎尴尬。

在孤独中李娟思索着,扎克拜妈妈一家可能是最后的游牧生活者,他们游离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他们在羊道上出生、成长、青春、爱情、养育、衰老,默默完成自己的一生,无人知晓,可以说是真正的在路上,但不是动荡漂泊,因为他们比世界上任何一种生存方式都更为深入大地。

从最寒冷的冬天到最温暖喜悦的春日,最艰辛的一些跋涉和最愉快的一次驻停,他们都共同紧密地经历。谈起故乡、童年与爱情的时候,似乎只有一只羊才能与那人分享这个话题。只有羊才能得知他的一切,只有羊才能真正理解他。

羊道,是羊走过的路,也是人走过的路,人与羊在几千年的路上结下了最深厚的情愫。人伴随了羊的成长,羊也伴随了人的生命,互相见证着对方。

李娟在书中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清晨:

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半个月亮静止在移动的云海中,我站在山顶,站在朝阳对面,看到妈妈正定定站立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红色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这样的情景无论之前已见到过多少次,每一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

看完合上书,感觉眼前缭绕着清晨的雾气,卡西的红外套在荒野中闪耀,斯马胡力骑着骏马飞驰而来,扎克拜妈妈唱起的绵长忧愁的曲调,四处茫茫的旷野,蛮荒艰辛,但他们明亮的眼睛和从容的心始终闪耀,透过雾气看到清晨,高声赞美,满心悲凉。

《羊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二):大风经过森林,如大海经过森林

太多时候,是风过了无痕,唯如此琥珀对时光凝固的坚持才美丽。在哈萨克的牧场,日常无新事,仿佛时光停驻于此。所以,三部曲中若是读到相似相同的情节,不必惊讶;而在这相同的面庞中读出一点陌生之意,又如何地令人幸福。《永远的尹雪艳》未必是指“永远”,更可能反衬岁月变迁沧海桑田。《羊道》则的的确确是变化中的不变,因为它的中心并非是哈萨克,而是那片大寂寞之原野山区,是对抽象真理秩序肯定的一条条羊道。 人是边缘化的,哈萨克如此,李娟更被抛掷。哈萨克的拖依那么热闹,也那么短暂。繁华过后几日的倦怠,追求是何?证出的又是何?每个点引发大声惊叹时,很可能李娟因为仅仅站在汉人的角度来叙事;当李娟试着融入哈萨克融入这片大地,立即沉入寂寞与孤独的大海之中。《前山夏牧场》中写了一篇《突然出现的我》,细述自己在人群在大自然下的“无法抵达”。 而这又是如此不可避免。李娟并没有张承志一般的宗教性狂热,她显然是个天真浪漫的汉人女子,命运般地生活在哈萨克地区,并抱有一股好奇心,于是一切的美好文字有了诞生的物质基础。她有着明晰的退出的认识,在进入时也没有抛弃自己的汉人意识。在这方面,最有意思的是李娟作为占有优越资源的现代生活意识者,对于扎克拜一家的审视。索勒作为可爱动物,李娟显然将之作为了精神消费品,在文中多处写到索勒,予自己寂寞孤独的心以坚实的慰藉。而对于哈萨克人索勒固然可爱,但也是物质产品,杀之无碍,且能保持草地的生长。欲望的伸张在不同人类发展意识阶段产生出如此的对话,实是一个惊喜。 这也无需成为文学的形而上之重。李娟经历过,书写下,明笔暗线交代了她所能真实呈现的那片大地、游牧的哈萨克、扎克拜一家当然包括每天煮茶的李娟,于己于人已然足够。那样的悠远日子,在花毡上慢慢喝着茶,谁又能说小小的心无法容纳这大大的时空,在深海般的生命森林里寻找一颗明亮琥珀?

《羊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三):羊的道,人的道

内外兼修的三部曲

李娟的《羊道》是一部散文集,按照时间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春牧场》《前山夏牧场》和《深山夏牧场》,讲述了李娟与扎克拜妈妈一家在牧场的生活经历。李娟早年跟随家庭有过短暂的阿勒泰生活经历,十年后,两次重返牧场,与哈萨克牧人家庭一起生活,她的经历成就了她的作品。《羊道》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

《羊道》生动描绘了牧场里的人、事和物,能看出作者对那些人和事的热情以及深深的热爱。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骑着牧场里的马,自由地驰骋牧场上,艰难地行走在迁徙的路上,高昂着头参加当地的赛马,马头上扎着鲜艳的红色布条,像极了小学生胸前的那一朵小红花;似乎自己身边跟着一条狗,生活艰难,狗信赖着人类,虽然哈萨克人民并不待见狗,但狗不在意,尽心尽力地为牧民守护羊群;似乎自己也成了卡西的朋友,和她一起聊天,教她说汉语,感叹她惊人的破坏力,忍受着她丢三落四的毛病;似乎自己是扎克拜妈妈的女儿,跟着她挤奶,看着她给大伙补衣服,好奇她身体不舒服时喝下用蒲公英泡过的水,并坚信真的能治好她的病。还有好多好多,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李娟倾注了好多情感,读时汩汩流出。

《羊道》用了大量笔墨去描写牧场的环境,那里的天空、云和阳光都有她的笔触。那里的世界很大,云很好动,阳光很暖。那里的雨被牧民坦然接受,常常下了雨,也不急着躲雨,哪怕外套已经淋湿,还是在雨中嬉戏和劳作,似乎这才是正常的人间秩序。风很大,天气寒冷,牧民常常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迁移,但牧民仍会盛装前行,将自己平时不舍得拿出来的漂亮衣服展示在迁徙过程中,似乎这是一场伟大的游行,不可敷衍了之。

《羊道》展现了哈萨克民族生活化的一面,包括他们的语言、婚礼以及其他生活细节。哈萨克民族讲的是哈语,宴会在那是叫拖依,拖依是维系牧民之间感情的一种方式,牧场那么大,牧民之间离得那么远,但只要听说哪哪有一场拖依,就算是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路程都要前往,没去成的则心生向往。此外,因为是游牧,常常在放牧过程中,从牧民家经过,那牧民家定是要好好招待你,泡好茶,切好馕,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牧场没什么通讯设备,手机到了那毫无用武之地,但消息并不闭塞,当两个哈萨克牧民遇到一起,定是要好好分享各自的见闻,没玩没了地打招呼,这是牧民在闭塞的牧场维持信息渠道的一种方式。

总体来说,《羊道》是一部颇为生动,读来常常令人莞尔一笑的散文集,我常常在深夜睡前读上几篇,悠游于那片我未曾踏足的土地,似乎我在那也尽兴的游历了一番,个人强烈推荐。这是李娟修订后的版本了,最新的一本《遥远的向日葵地》已推荐过,也是同年(2017)出版。

《羊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四):只是活着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被生存在这个星球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不停困扰。会因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而陷入自我厌恶的恶性循环,也会找到一点可寄托和赋予意义的事物便急不可耐,像被下降头一般开始神化这件事,但做完这件事,比如,写作,学习,运动之类的事,就会像被吸干精气的人徒然只留一具躯壳,干枯的皮囊包裹着身体里虚无的空气。令人了无生意,我赋予它意义,我被意义所困扰,我急于收到成效,长久不变的成效,可是没有,于是我陷入新一轮的自我怀疑。“会不会是你不努力。”“是你太蠢吧?”“这都做不好?”“为什么要做这种没用的事!” “停!我放弃好了,我放弃挣扎好吧!我就是一个没用的人啊!” 那么,如果不再追求活着的意义,不再追求与众不同,活的不就和一只羊,一匹马一样了吗?那不就成了吃睡当头事的低等动物了吗! 等等!是谁把动物等级划分成金字塔的呢?是谁把人类当做高级动物来看待的呢?觉得其他动物低级不如自己的一直是人类自己,大自然不是刻意的,动物也不是刻意的。羊原来不归人类养殖,它属于草原,属于自己,是人类和羊之间达成共生的意识,这才有了养羊人和被圈养的羊,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你为我抵御狼群治病,我把羊毛当做代价给你做衣服做毛毡。都只是为了活着,无他,没有谁为谁而活的事,都是为自己活。 于是坦然,生活就是你的鸡毛蒜皮琐事,就是鸿鹄之志被燕雀日常给浇熄。英雄就算功绩多么伟名,到头来还是得面对平庸生活里的平凡的日常。就算曾热血淋头手握生杀大权的乐趣,还是抵不过之后下台的冷清寂寞无人理解的空虚,人生志向太高难免失意。佛语常说的平常心即淡然,放平心态看疾苦和喜乐,又何尝不是提醒我们失意即常态呢? 山便是山,只是石头堆积成一堆,觉得高大雄伟的是我们。花便是花,它只是生长,雅兴都是人赋的。它们都是无意的,有意的是我们。放过周遭环境,不要强赋旧词新说,放下抱怨,只是活着。

《羊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五):阅读的意义

李娟的书我是一贯要捧场的。从第一本《阿勒泰的角落》开始,到《我的阿勒泰》,到《冬牧场》,到这几本,一路追随下来,看她用最简单平时的语言记录下来的生活,是无比的幸运才能窥看到的“他乡”和“别处”。

读李娟所描绘的、完全不同甚至无从想象的生活场景,意识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而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努力的填补生与知的距离。

我一个人的一生,多么的短暂、无聊,我没有机会过的另一种人生,无法亲身经历的事件,无法生活在别处,由作者描述、展现出来,便如偷得更多时光一般,历人之所历,拓展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何其有幸,拥有这样好的叙述者,如李娟,如高晓松,愿意也有能力分享他们的万卷书和万里路,带来不同的见识和视角。

只是可爱如李娟,也会哀叹生活单调,唏嘘人生短暂而孤独,这便是所谓人性或人生的共通性了罢。有类似的反省、觉悟和追求,也算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沟通。

    

上一篇:《孤独读书术》的读后感10篇_读后     

下一篇:《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