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城市的精神2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城市的精神2》是一本由贝淡宁 / 艾维纳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4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的精神2》读后感(一):城市的精神

一座城是为了守护一座庙。一座庙,是为了缅怀一个人。 而如今人类正在经历高度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在城市落脚。如何认识一个城市,如何在城市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本书两位哲学家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素材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论述了每个城市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中探寻九种独特的城市精神。 这些城市通过保有独特的精神而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有的独特的个性,给予在城市生活的人最重要的身份认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看到身处城市的人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和遏制民族主义泛滥的主题。近年来,不少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政策制定上淡化户籍身份,在教育、医疗、养老、买房等许多具体事务上,推行“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同城待遇”,以同等待遇促进社会融合。这是实现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积极实践,也是找回失落的城市精神的人文关怀。当然,这样做得到的回馈则是城市的自我兴盛。 城市,因人而聚,唯人而兴,是人们为了过上美好生活的劳动场所与精神家园,它既不姓公也不名私,既不厚我也不薄他,既不顾新也不恋旧,既不关心本地也不区别外地,它期翼人的相逢聚会,盼望人的勤奋劳动,离开人,再美好的城市都会衰落、都会孤独。譬如美国底特律,曾经极其繁荣的世界汽车城因为产业衰竭市民纷纷离去,不得不面对整个城市的破产悲剧。 城市应该成为人们自由迁徙的目的地。因为在城市,人们的劳动收入更高,生活环境更优,每个人有实现自己美好梦想的机会与条件。当然城市不可能每天为人派发红包与薪金,其实任何正常的人都不企望这样的好事,如果都是这样,将会导致人的退化与堕落。但是城市可以为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帮,贫有所济……”就是可以让人养儿防老、安居乐业,这既是城市保障的远景目标,更是城市繁荣的应有之义。 城市是不同人的集合,它只是为人的生存、生活、工作与发展提供平台与载体。作为城市,它应该公平、包容所有聚集于此的人们,尊重人们在城市诚实劳动或者积极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感恩人们为城市繁荣所作的贡献与努力。城市只能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没有尊贵卑贱,决不能摒弃老小贫弱,即使确实存在这种现实,也只能是城市致力改变的状况与问题,这要求城市必须走向融合、力促共荣,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善,更加和睦。否则,任何对人的各种伤害,轻则造成城市的分裂,重则促成城市的沦落。 然而不能不说的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还没有善待每一个兴冲冲来到城市的人,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这些城市真正的建设者,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或者角落,为城市出力出汗但没有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甚至被贴上“打工仔”“农民工”“盲流”之类的身份标签,将他们重重地关在城门之外。假如有一天“民工潮”去了、“民工荒”来了,我们才会惊醒地发现这座城市原来须臾离不开这些城市建设者,如果没有他们,肯定是工厂瘫痪、工地停工、垃圾堆积如山……城市的美好竟然离不开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的艰辛付出,我们平时的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只是失落了城市良心,蒙垢了城市精神。这不由得令人想起90多年前的胡适先生,他曾这样说过:“社会是有机的组织,英雄伟人可以不朽,那挑水的、烧饭的,甚至于浴堂里替你擦背的,甚至于每天替你家挑马桶的,也都永远不朽。”睹景思人,真的让城市汗颜。 人是城市的主人。如果一座城市,人人向往,甚至不约而合、不顾一切来到这里安居兴业,这哪里是城市的累赘?只是城市的荣光!这将为城市源源注入不竭的活力,始终焕发旺盛的生命。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一批批“新上海人”“新长沙人”“新温州人”“新东莞人”等在源源不断地诞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的明天更美好。

《城市的精神2》读后感(二):城市的精神

一座城是为了守护一座庙。一座庙,是为了缅怀一个人。 而如今人类正在经历高度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在城市落脚。如何认识一个城市,如何在城市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本书两位哲学家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素材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论述了每个城市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中探寻九种独特的城市精神。 这些城市通过保有独特的精神而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有的独特的个性,给予在城市生活的人最重要的身份认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看到身处城市的人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和遏制民族主义泛滥的主题。近年来,不少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政策制定上淡化户籍身份,在教育、医疗、养老、买房等许多具体事务上,推行“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同城待遇”,以同等待遇促进社会融合。这是实现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积极实践,也是找回失落的城市精神的人文关怀。当然,这样做得到的回馈则是城市的自我兴盛。 城市,因人而聚,唯人而兴,是人们为了过上美好生活的劳动场所与精神家园,它既不姓公也不名私,既不厚我也不薄他,既不顾新也不恋旧,既不关心本地也不区别外地,它期翼人的相逢聚会,盼望人的勤奋劳动,离开人,再美好的城市都会衰落、都会孤独。譬如美国底特律,曾经极其繁荣的世界汽车城因为产业衰竭市民纷纷离去,不得不面对整个城市的破产悲剧。 城市应该成为人们自由迁徙的目的地。因为在城市,人们的劳动收入更高,生活环境更优,每个人有实现自己美好梦想的机会与条件。当然城市不可能每天为人派发红包与薪金,其实任何正常的人都不企望这样的好事,如果都是这样,将会导致人的退化与堕落。但是城市可以为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帮,贫有所济……”就是可以让人养儿防老、安居乐业,这既是城市保障的远景目标,更是城市繁荣的应有之义。 城市是不同人的集合,它只是为人的生存、生活、工作与发展提供平台与载体。作为城市,它应该公平、包容所有聚集于此的人们,尊重人们在城市诚实劳动或者积极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感恩人们为城市繁荣所作的贡献与努力。城市只能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没有尊贵卑贱,决不能摒弃老小贫弱,即使确实存在这种现实,也只能是城市致力改变的状况与问题,这要求城市必须走向融合、力促共荣,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善,更加和睦。否则,任何对人的各种伤害,轻则造成城市的分裂,重则促成城市的沦落。 然而不能不说的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还没有善待每一个兴冲冲来到城市的人,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这些城市真正的建设者,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或者角落,为城市出力出汗但没有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甚至被贴上“打工仔”“农民工”“盲流”之类的身份标签,将他们重重地关在城门之外。假如有一天“民工潮”去了、“民工荒”来了,我们才会惊醒地发现这座城市原来须臾离不开这些城市建设者,如果没有他们,肯定是工厂瘫痪、工地停工、垃圾堆积如山……城市的美好竟然离不开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的艰辛付出,我们平时的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只是失落了城市良心,蒙垢了城市精神。这不由得令人想起90多年前的胡适先生,他曾这样说过:“社会是有机的组织,英雄伟人可以不朽,那挑水的、烧饭的,甚至于浴堂里替你擦背的,甚至于每天替你家挑马桶的,也都永远不朽。”睹景思人,真的让城市汗颜。 人是城市的主人。如果一座城市,人人向往,甚至不约而合、不顾一切来到这里安居兴业,这哪里是城市的累赘?只是城市的荣光!这将为城市源源注入不竭的活力,始终焕发旺盛的生命。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一批批“新上海人”“新长沙人”“新温州人”“新东莞人”等在源源不断地诞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的明天更美好。

《城市的精神2》读后感(三):了解城市,从了解它的符号化精神开始

当你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会用到什么样的词汇?如果你的家乡在北京,你也许会用“故宫”、“长城”、“首都”等词语来形容皇城根下来自千年古韵沉淀的儿化音。如果你从小生活在烟雨渺渺的苏州,粉墙黛瓦与小桥流水是你最爱描绘的画面。或者你喜欢放荡不羁爱自由的野性,经常驰骋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放声高歌,牛羊马群都是你最好的儿时玩伴……不同的城市被人类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演变成城市的文化象征和一种符号化的精神存在。

这有点类似于人类在介绍一个陌生人时使用的方法,温和或者急躁、前卫或者古板、冷静或者开朗等等,看似在描述他人在我们心中的印象,其实也是在给这个我们认知中的这个人贴标签。而我们大脑的思维活动,正是通过这些标签去了解这个人,去定位这个人的存在。对于城市,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书的作者贝淡宁和艾维纳·德夏里特均是政治理论家,在一次学术会议前谈论起各城市的迥异,引发了两人写下《城市的精神》的决心。时隔五年,两人再度合作,从城市的包容度和认同性出发,研究13个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城市。

贝淡宁生于加拿大,常年居于中国,在《城市的精神2》这本书中,他将曲阜、青岛、成都纳入其中,相比于北京的宏伟和上海的现代,这三个城市对于外国人而言,熟悉又陌生,展示不一样的风情。

上海:

上海人给人的印象是精明、会算计,似乎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除了上海人,其他人都是乡下人。他们有着独树一帜高人一等的骄傲,好像是因为开放的先行者和发展的飞速给了他们最大的底气。但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自大的上海人,原先也是从乡下而来,只是因为先到了上海,成为了之前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开始耻笑其他人。

曲阜:

曲阜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不论朝代更替、皇帝变更,这座城市总是会因为它的特殊性——思想家孔子的出生地而被附有无与伦比的尊贵礼遇。如今,被现代化充斥的城市逐一崛起,这座有着千年核心思想的城市融会贯通,将科技与古典相结合。作为距离儒家思想最近的人们,对文化涵养有着切实可行的自豪感,孔子后代更是如此。但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很显著的提高。

青岛:

青岛曾经有一段时间作为德国的殖民地而存在,至今,当城市们因为暴雨侵袭而湮没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文章在吹捧当年德国人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而德国人对于这段历史却不愿意提及,更多的是能从他们那里感知到来自“纳粹国”的无奈。除此之外,青岛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崂山作为古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的仙山,给青岛增加不少神秘色彩。自从步入新时代以来,这座城市以事宜的气候和完美的海岸线成为新的象征。

成都:

成都和重庆,曾经一度让我傻傻分不清楚,两座城市就像孪生姐妹一样。“安逸”是对这座城市最大的描述,成都人有一种对生活闲适而美好的态度,也许是道教起源的缘故,在作者看来,这里的人们在为人处世上都有深不可测的意味,带着些许洒脱。

东京:

对于东京,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现代化、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作者通过东京人琳恩·小笠原的言语,还原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东京。不再是死气沉沉被生活压力所淹没的脸庞,不再是灯火璀璨下被无视的渺小存在感,而是由无数性格迥异的生命创造的花火。东京,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人才,为数以万计的人们提供不同凡响的岗位,在这里,生命正迸发出不一样的精彩。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城市。

作者笔下,还有人文主义的伦敦、一跃而崛起的迪拜、社会融合模式的塞萨洛尼基等等,尽在这本书里呈现。

但可惜的是,作者只是通过他人的描述和一些古文来描述城市,虽然客观但比较片面,并不能整体地了解这座城市。

《城市的精神2》读后感(四):城市的精神

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全球,人类正在经历高度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在城市落脚。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 马克·吐温说:“一个人每天都要无聊地在同一条漫无尽头的路上走数英里,挤过嘈杂的人群,却看不到一张熟悉的脸孔。”但这只是城市的一个面目。孤独、疏远、快节奏、紧迫感、危机感,等等,是我们远离熟人社会所必须承担的压力。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享受着城市的自由和平台,多样的文化生活与无限的机遇可能。 我们住在城市里,但城市也住在我们内心。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中,行走在城市的土地上,呼吸着它的空气,感受着它的氛围。著名诗人达维希说:“城市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气味:莫斯科是冰块上的伏特加味。开罗是芒果和生姜味儿。贝鲁特弥漫着阳光、大海、烟雾和柠檬的气味。在巴黎到处都能闻到现烤面包、奶酪和各种各样迷人之物的香气。大马士革有股茉莉和干果味。在突尼斯,你在晚上能闻到麝香和盐的味道。一个城市若没有独特的气味,绝对是不可靠的。” 城市的精神即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城市精神集中表现为城市的整体价值观及城市市民的价值取向,是城市的最高哲学。在城市精神体系中,既包括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也包括了城市发展战略的终极定位、城市形象表现、形象顶级概念的表述、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不同阶段的目标诠释等。城市精神系统是城市存在的灵魂。本文就城市精神系统本质、发展特性、效应、内容及塑造方式等展开的研究,探讨了城市精神如何才能更准确更有效的达到体现城市特色的目的,通过纵向追溯历史,来了解城市精神体系的渊源及发展历程,找出我国城市精神体系现状及今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为继续研究提供指导性的建议。通过对国内外著名城市精神体系效应、内容、差异设计的塑造原则分析,形成城市精神体系塑造的理论基础。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就没有对内凝聚人心,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基本原则:城市精神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核心提炼与准确概括,并用恰当的表述语加以定位,就能打造出城市精神。要科学打造城市精神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打造城市精神应遵循“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原则。城市精神是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具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贯穿于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城市精神只有植根历史,才能内涵丰富、根基深厚;只有基于现实,才能形象生动、焕发活力;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承前启后、引领未来。 打造城市精神应遵循“形神合一、相得益彰”的原则。城市精神要定位准确,就必须与城市的客观环境相符合、与城市的外部形象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使城市精神与城市本身和谐统一、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打造城市精神应遵循“独树一帜、突出特色”的原则。由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每一种城市精神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其所属城市本身特有的。打造城市精神一定要注重挖掘并彰显城市的个性,这种个性正是一种不可替代性,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支撑。因此无论是城市精神的内涵还是文字表述都要深刻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气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气质与身份。 我们的天性中深植着想要经历独特感的愿望。无论是仍然漂泊的,还是已经扎根的,唯有认同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觉得它与众不同,城市生活才比乡村生活更令人满意。但是正是因为城市的风格不同,才能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城市精神是一本具有覆盖全面和别具创新的写作,让人有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其中的感悟!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提炼城市的精神表述语,对于我们城市进一步凝神聚气、提升品位、塑造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精神2》读后感(五):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爱一个人会选择一座城市,这是恋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爱一个人,恋一个家。选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选择一座城市的缘由,可能和人有关,主要是人所在的城市。

爱的理想,是有一个家,家所在的地方,其实就是城市所在的地方,我们容易忘记的是城市的指引,城市的味道,源于有爱有家。

城市的印象,食色性也。城市百态,生活多彩。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比如作者笔下的青岛,青岛之所以美,不仅仅美于她的海海蓝天的自然景观,更是因为这是富有“异国情调”,让人们能够从一般熟知的生活中稍稍跳脱出来,提醒人们还有与当下生活完全不同的可能。

她静美,和谐,美的无法言表。周围的朋友知道青岛最多的就是婚纱拍摄圣地。游客不仅为了青岛的山河水美而来,更有一些爱的朝圣者,他们来青岛度蜜月,在如画的海岸线上拍婚纱照。暮色深深,海风吹拂,在一片空旷的海滩上,迎风起舞,挥舞出自己最美的姿态。这个城市给予大家的就是澎湃的激情,犹如海岸的浪花,展示最美的一面。城市的味道,在于点点滴滴。美的样子,总是很特别。

我所在的城市,是座三级小县城。小则小矣,但是北方风情还是很浓郁。过年的时节,满街的灯笼,满街的彩灯,广场上红色的布景,重要建筑物的彩灯装饰,满满的节日气氛。城市的样子,就是一种情怀,小城的故事也很多。

日复一日的熟悉感,日复一日的陌生感,才有可能带来新鲜感。说道一座城市,我更喜欢,江南水乡,那样错落有致的屋檐,那样黑白相间的砖瓦,婀娜多姿的小女人,看到都是赏心悦目的愉悦与鲜活。

而我生活在北方,北方的空气与日常,都是粗犷,大声吆喝,大声讲话。在低声软语的氛围下,我觉得大声说话都显得突兀,一个城市的特色,说到底是包容。一个大的城市,总是很容易包容一些人,一些习惯,一些不同。

首都也好,魔都也好,总是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生活的舒服度,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都是奢望。我们住不起那么贵的房,开不了那么贵的车,但是我们在城市里一样的在奋斗,小城市的人也不安于现状,但是城市的发展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魔都。这就是改革的脚步。

城市的发展,在书中描述很多。城市化的进程,为什么不猛烈推进呢?因为与人们的生活不成正比。像理想之城的青岛,与他的经济社会条件相匹配。而北方小县城的社会经济的差异,让我们望而止步。

我们没有暗示,人人都应该遵从一个拥有精神气质的城市。可不得不说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内涵。小城市的安逸、魔都的绚烂、曲阜的文化、都有其相似的城市结构,但也有自己的突出特点。城市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是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同步。

这本城市的精神2中,的确提到很多城市的特色,我更觉得这本书的包容在于融合。中国城市的人文情怀、大型全球化城市的创造力、还有国内外一些特色的小城市,应接不暇,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上来说,融合席卷整个世界,我们不是身处在一座孤岛,而是地球村中与其他部分紧密相连的一员。这是世界的趋势,也是人们不知不觉的选择。

    

上一篇:OKR工作法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     

下一篇:《鲁迅选集·小说》读后感10篇_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