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鲁迅选集·小说》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鲁迅选集·小说》是一本由鲁迅 著 / 林贤治 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4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选集·小说》读后感(一):重读鲁迅心情不同(御姐手工作坊备用)

作者林贤治,1948年生,广东阳江人,是一名诗人、学者。

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影响。他的《五四之魂》与《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曾传诵一时。文章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值得细细品味。

林贤治评注鲁迅选集让我有机会能够重温鲁迅精神,作为中国第一战笔,鲁迅先生应当不会想到,他的精神几十年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会得到广泛的传播。

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们借助网络的影响,成为现代了“键盘侠”,把文字当做武器来捍卫自身权利,我们不再是沉默的民族,自由、民主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网民们在网络上针砭时弊,积极的参与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讨论,监督执法,并且举报违法行为,促进了社会法制的进步,让弱势群体得到了关注,有机会维护自身的利益,我们现在的人和当初的人已经不同,我们的目光中再也不是浑浊不堪,麻木不仁。

虽说每件事情都要双面的看待,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正面影响。

当年鲁迅作为民族守夜人,他在黑暗中看清了身边环境的残酷,大声呼喊,希望能够叫醒沉睡中或者是在装睡的人们。

他的疾呼和痛斥如今看来是那么的亲切和清晰。上学的时候学习过鲁迅的部分文章,我当初对于文章内容中的很多深刻含义都是死记硬背,谈不上理解,如今走入社会多年,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听过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对这个社会和这片土地上的人群理解增多,我不学自通的懂了鲁迅先生文字所写、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人真的看清了这个时代,就是你融入这里的时候。

我不得不承认,我也成为了当初那个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样子,但是我依然愿意去改变,仅仅因为我基因中有着这个民族遗传中的斗天斗地靠自己的内在民族精神。

周围的人都睡了。

而你,整夜不睡,你为什么通宵不眠?必须有一个人守夜人,大家都这么说,必须要有一个。

我也曾经以为身边的人都睡着了,而我还是清醒的,清醒的人在黑暗中会比睡着的人更加恐惧,这时真的守夜人他灵魂中发散出来的人性和理想的光芒才是最温暖的,他会指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守夜人的行列,共同守护这片已经经历过太多苦难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艰难生活着的人们。

他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在一个畸形,病态的社会里,要求思想一定要变得明朗、豁达、和平。公正、正面、也即是所谓的正常或健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中国在西藏解放后,最后的奴隶也消失在历史中,现在的奴隶多是思想的奴隶。我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件:低俗婚闹,奶奶喂孙子吃活蝌蚪,扶老人反被讹等等我们所期望的路还很远,但是也不那么远。

《鲁迅选集·小说》读后感(二):读鲁迅小说有感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林贤治在小说正文旁边加上自己的评注或解说,让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对于小说的看法,于阅读小说之际,也多了几分交流和思考的乐趣。

说到鲁迅的小说,一下子就能想到《药》、《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这些,但我却格外在意《风波》。可能是因为小说里的命名方式太独特-婴儿生下来几斤就叫什么名字。人物形象也很突出:总是在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被剪了辫子生出很多忧虑的七斤、泼辣精明尖刻的七斤嫂、天真烂漫却被裹脚的六斤组成的一大家子。

在《风波》第一段旁,作者标注着本文是以“复辟”为背景,在某种意义上说,写复辟也是写革命。鲁迅以一个农村家庭对皇帝复辟与否的不同反应,来表现时事的动荡与人们的愚昧。但“写复辟也是写革命”,我倒是没有想过这一点。仔细思量一下,与皇帝复辟相对的不就是革命吗?七斤的辫子就是进城的时候被人割了去的。结合近代历史,我们不难得知,割辫子正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推行的政策。所以,鲁迅写的其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最重要的一场革命了。

第二段描写了村里的文豪,他看着农家的日常生活,诗兴大发,“无思无虑,这真是农家乐啊”。即使现在如我这般不通晓诗词结构音律的人,也觉得这句和诗兴大发真是没什么联系。业务水平不行就算了,这位文豪还看不到生活的深层面,把他说成文豪,讽刺意味不可谓不浓。也难怪作者林贤治会在旁边批注鲁迅先生这是在闲笔带过对帮闲文人的批评了。

《风波》里七斤的对头是赵七爷,其实两人的纠葛就是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骂赵七爷是“贱胎”。于我们看来,七斤固然不对,“贱胎”一词也气人的很,但要是以此就去对对方的死亡危险幸灾乐祸,实在是不可思议。奈何这位赵七爷就是锱铢必较得很。知道了皇帝复辟的消息,就要来七斤家打压七斤一把,非得让七斤一家人都不得安生才好。赵七爷这样做,应该也和他的乡绅身份有关。林贤治的批注中写到,旧时中国里,乡绅的地位不容小觑,鲁迅对于赵七爷衣着、言语、动作的描写,显示出赵七爷的细微变化都表达了非常危险的信号,危险到能决定生死。再联想到《阿Q正传》里的赵老爷。旧农村的愚昧黑暗独裁昭然若揭,而这不过只是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

《鲁迅选集·小说》读后感(三):重读鲁迅心情不同

作者林贤治,1948年生,广东阳江人,是一名诗人、学者。

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影响。他的《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曾传诵一时。

文章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值得细细品味。

林贤治评注鲁迅选集让我有机会能够重温鲁迅精神,作为中国第一战笔,鲁迅先生应当不会想到,他的精神几十年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们借助网络的影响,成为现代了“键盘侠”,把文字当做武器来捍卫自身权利,我们不再是沉默的民族,自由、民主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网民们在网络上针砭时弊,积极的参与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讨论,监督执法,并且举报违法行为,促进了社会法制的进步,让弱势群体得到了关注,有机会维护自身的利益,我们现在的人和当初的人已经不同,我们的目光中再也不是浑浊不堪,麻木不仁。

虽说每件事情都要双面的看待,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正面影响。

当年鲁迅作为民族守夜人,他在黑暗中看清了身边环境的残酷,大声呼喊,希望能够叫醒沉睡中或者是在装睡的人们。

他的疾呼和痛斥如今看来是那么的亲切和清晰。上学的时候学习过鲁迅的部分文章,我当初对于文章内容中的很多深刻含义都是死记硬背,谈不上理解,如今走入社会多年,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听过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对这个社会和这片土地上的人群理解增多,我不学自通的懂了鲁迅先生文字所写、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人真的看清了这个时代,就是你融入这里的时候。

我不得不承认,我也成为了当初那个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样子,但是我依然愿意去改变,仅仅因为我基因中有着这个民族遗传中的斗天斗地靠自己的内在民族精神。

周围的人都睡了。

而你,整夜不睡,你为什么通宵不眠?必须有一个人守夜人,大家都这么说,必须要有一个。

我也曾经以为身边的人都睡着了,而我还是清醒的,清醒的人在黑暗中会比睡着的人更加恐惧,这时真的守夜人他灵魂中发散出来的人性和理想的光芒才是最温暖的,他会指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守夜人的行列,共同守护这片已经经历过太多苦难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艰难生活着的人们。

他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在一个畸形,病态的社会里,要求思想一定要变得明朗、豁达、和平。公正、正面、也即是所谓的正常 或健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中国在西藏解放后,最后的奴隶也消失在历史中,现在的奴隶多是思想的奴隶。我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件:低俗婚闹,奶奶喂孙子吃活蝌蚪,扶老人反被讹等等

我们所期望的路还很远,但是也不那么远。

《鲁迅选集·小说》读后感(四):学习如何表述人物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鲁迅的小说,特别是对人的描写,有着从现实中深刻的观察,他笔下的人物,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等,都是个性鲜明。这些社会低层的人,他们各自的生存方式,他们的人际关系,他们对待事物的处理方法,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和观点。这本由林贤治编写的《鲁迅选集小说》,就为我们挑选出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长明灯》《孔乙已》《白光》《药》《明天》《风波》《故乡》等等。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林贤治,当代著名学者和鲁迅研究专家。

书中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小说。世人眼中的狂人,与狂人眼中的世界,以小我代大我,以个体代整体,作者以点盖面,以小人物泛指群体,病了就需要治,只不过医生只能治表,不能治本。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满书的“仁义道德”几个字,却在我眼中都是”吃人” 。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必须要学会站起来,抗击反对这些旧思想。他们的思想上没有改进,没有自己的想法,不改进,不进取,就不能自救。就如同鲁迅所言,想为因,行为果。通过狂人的事,分析发现内在问题。同样,通过世人对狂人的看法,让我们看到了这狂人;通过狂人自己的举动,让我们了解狂人。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书中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属于嫁夫从夫,特别顺从,没有自己的想法,唯一一次反抗就是婆婆要卖掉她,跑到鲁镇当帮佣,结果又被婆婆抢回卖掉。祥林嫂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典型的劳动妇女,凭着力气当帮佣。在镇上,她的思想也没有进步,用工钱捐土地庙门槛想得到思想上的宽慰。她的一生孤苦,贫穷,但是更多是她精神上的,夫死儿死,精神上折磨,她诉说着过往,企图从中获得同情安慰,可是思想原地踏步,不学习不前进,解不了她的困惑,她也摆脱不了她的困惑。

鲁迅的小说,要细细品读。鲁迅的文内容深且广,他站在于国于民的高度上来思考和发现问题,他从历史到现实,从血汗和生死来考虑问题。本书编者的注释,更让我们从当代来看鲁迅的文章的意义,收获更多的读后感。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鲜明独特,语言幽默。通过读,去感受,学习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描写,这是表面的。通过言行举止,深度加深人物性格,活灵活现的人物就此呈现,这是内在的。再通过小事情突出人物,更加细腻细致的将人物特性表述。好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收获更多的东西。

《鲁迅选集·小说》读后感(五):鲁迅,我的偶像

少时家里有基本鲁迅张爱玲的小说集,初中时又多接触汪曾祺梁实秋等人的散文,对近代文学着实喜爱。但最喜欢的,还是鲁迅。

后来看读者,有一句对鲁迅的歪谈,我却觉得说得有几分贴切—“鲁迅用一己之力,拖动历史的车轮往前走”,可惜,这样用力,结果也只是杯水车薪。

鲁迅和孔子还不一样。在鲁迅这里,中国是真的存亡之际了,被异族异国灭亡的危险就在眼前。而孔子当时是要复兴周礼,在他看来,他眼前的世界是灭国了的,但对于我们这些长远时光对面的后人来看,只不过是从周到秦朝过渡的一段历史罢了,国家还是那个中国啊。当时,礼乐和政治息息相关,所以,孔子是想把历史的车轮往回拉的,只是就像分手了的情侣一样,复合难,再分手却很容易,上位者的错误积累到临界点,国家就会走向覆灭,想重新建立政权,却是不太可能的。东周西周、北宋南宋终究还是不一样的朝代啊。

初读鲁迅小说时,有些文字是吞不下去的,但这不影响我产生一种“鲁迅的文字读起来好舒服啊”的感觉。有些人的文字,读起来真是享受啊。

本书编者林贤治一定是鲁迅的狂热粉丝了。仅仅前言部分,就有60页之多,文字也很深刻,或将鲁迅和俄国文豪对比,或探索鲁迅文字中反映出的社会疾苦,或论述鲁迅的文学艺术,或描述鲁迅的生平际遇。

正文部分除了小说正文,还有作者添加的导读、断片式评论和注释。导读和评论颇具可读性,前者介绍鲁迅小说中不同文体的思想内容、艺术形态及成就,后者关注的是局部和细部,属于有感而发的评论,而非每篇小说标配。

有时会在QQ空间看到鲁迅。近年来都是“我没有说过这句话—鲁迅”这样的表情包。而在之前,还有对鲁迅其人的污蔑。大一的时候,有同学转发了一段文字,里面以鲁迅发妻朱安的口吻说鲁迅偷窥周作人老婆,也就是鲁迅自己的弟妹洗澡,导致兄弟成仇。实在可笑又可气,当即与转发的那位同学分析讨论,以同学删掉了那段文字为结束。

所以,在空间里,也就是大部分年轻人接触到的关于鲁迅的文字,是没有书中前言部分这么深刻而又丰满的,这让人感觉很遗憾和失落。

鲁迅,在后来,固然因为时代的某些特殊需要,被奉为圣人,捧到了神坛上(这和孔子又是殊途同归了)。神坛上的鲁迅,离普罗大众远了好些。新世纪,鲁迅在课本里,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一棵是枣树,一棵还是枣树”,这样的句子,出现在以“文章作者都做不出来”的阅读理解题目里,只能使年轻人对鲁迅敬而远之。后来又删减了鲁迅在小学教材书里的出现频率。大人们一直没有找到让年轻一代亲近鲁迅的正确方法。

我们年轻人还是应该了解真实的鲁迅,而不是将他作为一个可以笑谈的符号。朱安和许广平、偷窥弟妹洗澡、和萧红的暧昧,这些言论看着实在可笑。某些人真该好好交智商税。他们不知道贬低鲁迅,会使自己错失怎样一座宝库。

    

上一篇:城市的精神2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     

下一篇:《哲学·科学·常识》的读后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