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纸上寻仙记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纸上寻仙记》是一本由锦翼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8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上寻仙记》读后感(一):这不是书,这是相声

苗阜王声的相声最擅长的调侃就是将各类文化乱串。

一个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一个一脸无奈的吐槽纠正。

这本书让我有这种感觉,不过跟锦翼说相声的古人。古人就是个逗哏,在笔记故事里各种跑火车,锦翼就像一个冷眼旁观的捧哏,不时点评几句,把包袱甩响。

像第一个神仙吃什么,改成相声大概是这样的:

(非专业相声演员啊,改得不好)

甲: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您这肚子里是个啥啊?

锦:有机肥。

甲:屎啊!那也对,要不你们怎么爱吃白米饭呢?

锦:这话说得,你不是米饭啊。

甲:那是你们凡人吃的,你看那米饭多像大头蛆,我们神仙吃不下去。

锦:你恶不恶心啊。

甲:这可不是我说的,西游记看过吗,白骨精给唐僧送饭,他那白米饭就是用蛆虫变得。

锦:打住,那是妖怪。

甲:他是妖怪,那《神仙传》上谢自然是神仙吧?

锦:听说过,神仙传,晋朝葛洪所写,还是个女神。

甲:她十四岁就不吃米饭啦,她看了一眼,就说这跟蛆虫一样,吃不了。你看我们神仙就看不上你们人间这点饭。不光女神看不上,我们神仙家的牲口也看不上。

锦:神仙家还有牲口?

甲:对啊,龙啊,龙就是我们神仙的牲口,你们套车用大骡子大马,我们就用龙。

锦:(撇嘴)我们人间都坐高铁飞机了,你们还用牲口,真够落后的。

甲:无知了吧,我们不发展高科技,那是我们用不着。

锦:(不屑)……

甲:交通工具这个我们回头说,先说我们龙怎么嫌弃你们米饭吧,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蒲松龄说的,《聊斋志异》(拿出书)你看看,有个船在海上遇见狂风,说是恶龙出现,有懂行的就把白米扔下去,这龙就跑了,就因为这龙长得像蛆一样。

锦:这龙也够怂的啊,蛆都能吓跑。

甲:你知道啥,这不是害怕,那是恶心,就跟你在街上打架,看见对方抓起大便扔过来,你会挺身迎上去吗?

锦:不会。

甲:那不就结了吗?我们看见大米就跟看见蛆一样,怎么会迎上去。

锦:那不对!猪八戒还是净坛使者,那他这官可就浪得虚名了。

甲:看书不仔细了吧?他们取经回来,路过陈家庄,人家设宴招待,大家就都不吃了。八戒也说“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虚了。”

锦:想不到成仙还要起生理变化。那你们就饿着啊?

甲:我们吃啊,我们吃石头啊。

锦:切,我以为吃啥好吃的呢?原来成神仙就啃石头玩啊。

甲:你们凡人就是无知,我们神仙吃石头是根据五行推导出来的……五行知道吗?我们的元素周期表,金木水火石……

锦:(伸手打断)收了神通吧,原来还是个没文化的神仙。五行,记住了,是金木水火土……

甲:(不屑)这是我们成仙课堂上小学内容,我还能不知道。

锦:啊,成仙还有小学课堂,您什么阶段。

甲:我高三啊,七月份就要考试了,考完我就升入天庭大学了,然后再考公务员,我的理想是去雄县当个土地爷,听说那块地都要涨价了……

锦:拉倒吧,那只租不卖,好吧,你告诉我你高三学什么……

甲:我学物理啊。

锦:你们还有物理?牛顿三大定律……

甲:(挥手)那是西方价值观,我们学的是三国杨泉的《物理论》。

锦:(手机搜索)还真有这本书,这名取得。

甲:董老师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五行莫贵于土……

锦:打住打住,董老师是谁?

甲:董仲舒啊,他的成名作《春秋繁露义证》,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受到了他老人家的亲切接见……”

锦:(拍脑门)受不了了,你不是杨老师吗?

甲:杨老师的理论建立在董老师的基础上啊,董老师的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五行之中土是最重要的。杨老师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土的精华是石头……

锦:(拍手)原来你们吃石头就是吃土啊,都是穷光蛋。

甲:你知道啥,杨老师还说了,石的精华是金玉,“石之阳精为金,石之阴精为玉。我们吃的是精华中的精华,那就是金玉。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是男的吗?因为那块石头金的成分多一点。

锦:怎么扯到孙悟空身上了,好吧,你赢了……”

就类似于这样,不过作者是一个人把整个相声演义下来的,许多地方都让我忍俊不禁,例如他在神仙交通工具那儿说筋斗云就是一个APP,道家和佛家就类似苹果和安卓两大平台,大家在上面开发各种应用。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各种鬼怪故事里跳来跳去,却绝不迂腐,不时揶揄一番,恰似捧哏在一旁的冷冷点评,把一个包袱甩的响亮。

又开心,又长知识。

《纸上寻仙记》读后感(二):纸上寻仙,醉里挑灯,看妖怪兴风作浪

纸上寻仙,醉里挑灯,看妖怪兴风作浪 ◎ 东渔 摊开《纸上寻仙记》,乍看书的名字,还以为是一部玄幻小说,其实跟小说不沾边,这是一本古灵精怪的杂文集,涉及妖魔鬼怪的趣谈,这就越发有趣了。“满纸荒唐言,却问真切事”作者锦翼在每个篇章摘录了古典中的神怪故事,也只是做了各种铺垫,到头来作者的主旨越来越明晰。他要写得何止是鬼怪流离呢?大概还有别样的风情罢了。 妖魔鬼怪的戏说,古来就有诸多精致的著作,前有蒲松龄、纪晓岚、袁枚这些专与鬼怪为友的大师们,《聊斋》、《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搜神记》、《山海经》都是个中经典,不知锦翼还能玩出什么花样?《纸上寻仙记》恰恰就是在前人地基上造了一座新楼,集结引用了各类戏说典故(包括以上提到的古典书籍),又掺杂种种现实思考,进而烘托了自己的风格。虽然作者在前序中耍尽了小聪明,不免矫情了一些,再看下文,还是被诙谐稳健相结合的文风折服了。对作者锦翼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从他的豆瓣页面可以看出,其人幽默风趣、文理通透、善写杂文,可谓入行的杂文家,虽然他在仙魔鬼道上玩弄了一通玄虚,但思想体系是现代的,诙谐逗趣的文风,加上熟读古典的学识积淀,形成了一股酸辣味。 杂文总是要在议论中疏通一番,最后总结道理,或直接点出,或暗藏玄机,由你自悟。锦翼的文章大概两者都有吧。啼笑皆非中,狠狠幽默了一把,看似插诨打科没个正经,却也是引了大把的古著,罗列了一些名人鬼事,到头来还是落实到“人事”上了,这不就是拿鬼当人写了嘛。鬼要吃饭,还要吃的好,鬼要出行还要行的好,这不就是人的欲望驱使吗?锦翼的高明就在于此,旁征博引,肆无忌惮,通晓鬼怪风情都不是多么显摆的事情,若是将诸事套到人身上,事情就好玩多了,拿神鬼说人事是一个好路子,本是人世风情一幕幕,世态风俗都在戏说中渐渐明了。 先说鬼怪吃什么,再说鬼怪穿什么,又说鬼怪怎么行路飞舞的,将衣食住行的类别抖搂一遍,结构并不奇特,然而主角换成鬼怪,就颇为显眼了。锦翼自我开脱道:“我以俗人之眼看神仙生活……”也是歪打正着,掌握了独到的切入点。专注鬼怪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这些套路,大概还不曾有人这么系统的概述过。把鬼当人写,古典小说《何典》既是如此,虽然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鬼,却沾染了诸多人性的险恶和光辉,这是小说的微妙之处,运用到杂文里,锦翼还是捕捉到了其中的微妙。怪力乱神本身就是人的幻象,由于人的想象空间所限,反映出来的事物仍是人的生存面目。解读历史可以借古讽今,解读“妖魔鬼怪”也一样借古讽今,拿妖魔的事说人事,妖魔的世界也比作人世间,这样的效果诙谐有了,立意也是更加深刻,既在古纸堆里拽了一下,也在鞭笞世态人性上面做了一通文章。 鬼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这种立意自是别有用意,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谈论鬼怪的“鬼生”,只有些吃喝拉撒之事,也是不全面,关乎爱恨情仇的鬼间宿怨,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希望锦翼继续写写另一空间的男女情怨,又是一部玄妙的书籍了。王小波某篇文章谈的很透彻,做一个有趣的作家真的很难。锦翼做到了有趣,谈谈妖怪就上了一个大台阶,对古典文化来了一次微妙的梳理。重要的是,他让鬼给人上了一节课,也算是做了一回教书育人的楷模吧。

《纸上寻仙记》读后感(三):《纸上寻仙》,字里寻趣,人间找乐

《论语》里曰过:(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何谓“怪力乱神”?意思是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这一类的事儿。

孔子是是圣人,关心的是大道苍生,当然不屑于谈论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情。可我辈凡夫俗子,芸芸众生,总是脱离不了一些低级趣味,总是喜欢谈神论鬼,讲些树精狐媚之类的故事。

这也是中国文学之一脉。从《离骚》《庄子》开始,到《淮南子》《搜神记》《酉阳杂俎》,一直到《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这类涉及到神仙怪道,志奇志异的书,汗牛充栋,蔚为大观。

袁枚这个人,有才华,好享受,为人也很促狭。他故意跟孔子较劲,给自己的书起名《子不语》,里面全是怪力乱神。我不禁想到,手上的这本锦翼兄的《纸上寻仙记》,庶几也可算是当代的《子不语》,当代的《聊斋志异》了。

读锦翼兄的这一套两本上下册的大作,最大的感受就是,长知识,太特么的长知识了。就拿本书的上册第一章《一饮琼浆百感生》来说,民以食为天,那神仙们喜欢吃什么呢?

据锦翼兄考证,首先神仙们是不喜欢吃凡间的食物的,所谓“不食人间烟火”也。

比如《集仙录》里记载一位女神仙,叫谢自然,生来天赋异禀,不吃荦腥之物,只吃素食。十四岁那年,家里给她做了新稻米蒸的白米饭,她看了一眼就说,“这都是些蛆虫。”从此以后,她就戒掉了所有人间的粮食,只吃柏树叶,喝清水,走上了成仙求道的第一步。

再比如《聊斋志异》里有个故事叫《疲龙》,说有人在大海里遇见了龙,他们将白米撒下去,龙就吓跑了。具体的原理是,因为白米长得像蛆,龙害怕蛆,所以就不敢兴风作浪了。

锦翼兄分析道:“我倒以为龙不一定是害怕,很可能是恶心。神仙也好,龙也好,它们就好比是一群高高在上的特权阶级,看到人类吃白米饭,或许就如同庄子所说,就像鹓鶵看到鸱鸮吃腐鼠一样,只有恶心了。”

原来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是这么回事儿,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逻辑很自洽?而且胖人读了这两个故事,特别有助于减肥。反正我以后是只要端着碗白米饭,很难不朝那个方向想了。

那么神仙平日里,都吃些什么?锦翼兄总结道,主要是石头,偶尔也开发点儿农作物新品种。

书中提到,《仙传拾遗》中记载,周穆王去见西王母,西王母盛情款待他。宾主双方先是喝了蜂山上的石髓,又一起吃了玉树上的果实。然后又饮了“琬琰之膏”,尝了“甜雪之味”,最后还吃了点儿“素莲黑枣”和“碧藕白橘”。

锦翼兄分析,“素莲黑枣”“碧藕白橘”似乎是饭后甜点,点缀用的。主食“蜂山石髓”与石头有关,“玉树上的果实”当然也是玉质的。“琬琰之膏”,“琬”“琰”为斜玉旁,都是玉石,“甜雪”应该也是用像雪一样的玉粉玉屑作的,带甜味的类似现在冰淇淋一样的东西。

那头盘上的“石髓”到底是什么玩意呢?《神仙拾遗》里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嵩山有个老头,掉进一个山洞,遇到两个神仙。神仙们请他喝了杯饮料后,让他从一口井里返回人间。这口井里有好多青泥,尝起来味道鲜美,不知道是什么。这老头回来后就去问张华。张华说,你喝的是玉液,那青泥就是“石髓”。

光吃石头制品也不行,神仙们还因地制宜,开发出有自家特色的鲜活农产品。锦翼兄总结这些农产品的特色有三:

一是成熟周期长。比如《西游记》里镇元大仙的人参果,就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一成熟。吃一回就得等九千年。二是个头超大。《神仙传》里有个安期生,他吃的枣子比西瓜都大。三是质量高,能量密度大,一顿顶好几顿。《剧谈录》里有个人叫严士则,在山中遇仙,神仙给他拿了一颗小豆一样的东西让他煮了吃,他吃了半粒就饱了……

说来惭愧,我也算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科班出身,家里也颇藏有几本《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书。可平时生性疏懒,很少翻看。而锦翼兄仅仅是谈神仙的吃喝,所引的古书就计有:

《西游记》《后西游记》《集仙录》《吕祖志》《玉堂闲话》《本草纲目》《述异记》《剧谈录》《拾遗记》《宣室志》《稽神录》《抱朴子》《子不语》《太平广记》《神仙传》《续神仙传》《仙传拾遗》《神仙拾遗》《广列仙传》《神仙感遇传》《春秋繁露义证》《广异记》《玄谈录》《汉武内传》《酉阳杂俎》《北梦琐言》《甘石星经》《五杂俎》……

引证之骇博,叹为观止。锦翼兄之不避烦难,这番爬剔梳理,穿凿附会的功夫,着实让人佩服。锦翼兄在序言中自道,十岁即翻弄古籍,当所言不虚。这种文章,没有点儿童子功,是很难写出来的。在此书中,锦翼兄不仅要谈神鬼的吃喝,还要谈他们的衣、住、行、甚至上厕所,堪称一个了解神鬼生活的小百科全书。

更难得的是,锦翼兄行文,没有半点文艺青年的矫情絮叨,文笔干净利落。叙述故事简洁生动,如行云流水,句句有来历,又不掉书袋。再加上他特有的那种饱经世事之后的,不动声色的,夹杂现代词汇的,以今视昔的调侃和幽默,让我在会心之处,忍不住要捧腹大笑了。

这套书上下两册,三十二开,厚薄适宜。外封绘画妖气冲天,内封是牛皮纸,手感极佳。内文用纸较一般书厚而韧,是下了本钱的。插图精美,文字排版疏朗。

读锦翼兄此书,不会教你升官发财,帮你加薪,不会让你长谋生的技能。却能让你在奔波劳苦之余,酒足饭饱之后,随意翻翻看看,为生活找个出口,透透气。实乃居家旅行,如厕躺平,消愁解闷之必备佳品。

锦翼兄谋生的饭碗是银行会计,能写成这样的两册大书,可见热爱是最强的动力。读此书时,不难感受到他对这些神鬼之事的痴情。然则锦翼兄可称当代之蒲松龄乎?

锦翼兄写作中,像不像蒲松龄?

不过,书中最触动我的一个故事,却与鬼神无关。

袁枚在《子不语》里记载:在湖广郧阳房县(靠近神农架),有很多遍身长毛的野人,鸟铳都伤不了他们。但要吓走他们也简单,只要拍着手叫:“筑长城!筑长城!”这些野人就仓皇逃走了。而且据当地人说,野人们有时碰见人会问一句:“长城修完了吗?”于是人们就猜测,野人们是当年为了躲避修长城才逃到这儿来的。

锦翼兄感叹道:“这些人都活了快两千年,可以说是长生不老了。但活了两千年还是那么胆小,一句修长城就能吓跑,可见压根没有成仙——人活到这份上,活上一万年又有啥意思?”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纸上寻仙记》读后感(四):《纸上寻仙记》:妖魔鬼怪的日常生活中潜蕴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秘密

中国先贤孔子曾经说过: “未知生,焉知死”,这反映出中国人重视生,而对死,却持保留态度。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国没有宗教,正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理秘密里,没有对于死亡的过多的考较。

但是,中国人并不是不关心人类的异度世界,尽管孔子说过,他对怪力乱神是能回避则尽量回避,这都反映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是重视现世的,想想也是,如果真的有妖魔鬼怪这些异度空间,但它们不能对人世产生影响,那么,何必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去关心关注它呢?

这也造成了中国的神话空间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可以在希腊神话、北欧神话里读到比较自成体系的神话脉系,而中国的神话系统则相对而言,缺乏一个完整的体例。

可能正是中国人的实用性心理,造成了没有兴趣去建构完整的神话体系框架,所以,对中国的神话能进行完整的整理,梳理出中国神话的具有说服力的框架体系,对于中国文化来说,还是一个相当具有难度的任务。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能够有一本对中国的妖魔鬼怪的吃喝拉撒睡进行条分缕析研究的书籍,并不多见,因为关键原因在于中国人对神话的态度多数是用来消遣用的。不能不说孔夫子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影响还是深入到骨髓的,连中国的妖魔鬼怪都缺乏一个完整的神谱、鬼册、妖纪、魔史,那么,对这些一塌刮子都隶属于“子不语”范畴的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的映射产物——怪力乱神,自然也缺乏从世俗角度的深入研究。

看起来,虚拟的鬼神世界与人的世俗生活完全是站在两个极端的顶端,按哲学的二分法来分类,它们典型的一个属于唯物主义,一个属于唯心主义,可以说是处于剑拔弩张、老死不相往来的紧张对立状态。孔老夫子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就反映了先生对自身站位的委婉表达,孔子很谦虚,把责任放在自己的身上,说自己知识面有限,连“生”都搞不懂,哪有余暇再去研究“死”呢?

然而,正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看似对立,但内在却有千丝万缕联系一样,生与死同样是一个互为映射的镜像对称关系,死,往往是生的映射,死亡之后的异度空间,往往是人类生活的镜像反映。从这个角度来讲,“死”虽然不容易搞清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但“死”反映在人类精神层面的映象,却是人类对“生”的一种折射,从这个意义上讲,隶属于死的“怪力乱神”恰恰是人的“生”的文化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所有的关于死的文化,关于妖魔鬼怪的想象,都是人类现实生存的衍生物,是人类世俗生活的套用或者逆用。

正因为这样的背景原因,一部反映中国人想象产物——妖魔鬼怪的衣食住行的奇书《纸上寻仙记》才值得我们认真拜读,仔细琢磨。因为在这种文化表述里,看到的表象是一个民族的乱七八糟、荒诞不经的呓语式想象,但是细究其中的脉络与命理,我们恰恰可以洞见到一个民族灵魂的秘密。在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开首,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其实,神话、鬼话包括妖话、怪话,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也使得《纸上寻仙记》具有了破解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牵引意义。

《纸上寻仙记》至少在三个方面,对于中国的神妖鬼怪文化的研究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世意义。

一是《纸上寻仙记》瞄准了妖魔鬼怪文化背后的俗世隐秘。

从《纸上寻仙记》一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的确是博览群书,对中国古代的志怪文化记载,进行了全角度的搜集与全方位的扫描。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能够知道并有所涉猎的志怪作品,主要包括《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么几本,可以说,我们一般对这类作品仅仅大概知道一个皮毛,而且也因为中国人天生的对这些怪力乱神有抵触情绪,所以了解是非常片面,也是非常局狭的。

但作者却以巨大的耐心与令人惊乍的阅读面,把中国志怪文化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分门别类地划入到作者瞄准的各个章回中。这种对主旨信息的掌握力度,之前一个令我觉得叹为观止的是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钱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相关联系,都划归到它们应该站立的位置,而同样,《纸上寻仙记》的作者,也把志怪文化里的各种琐碎而杂乱的记载,按需所取地抽取出来,置于全书的三大门类中。

可以看出,作者对他面向的妖魔鬼怪进行审视与考察的时候,是剑走偏锋,特立独行,选择的是既往类似研究中未加以注意的妖魔鬼怪的世俗化生存的一面,辟开了解读中国志怪文化的新的探索路径。全书的三大门类,正是人类四件大事“衣食住行”中的“食”“衣”“行”,也就是说,《纸上寻仙记》是按如下顺序对志怪文化的楔入的:首先从妖魔鬼怪吃什么入手,然后再看妖魔鬼怪穿什么,最后讨论的是妖魔鬼怪如何出行。人类的四件事中,唯有“住”没有专章涉及,不知为什么?但在其它的章节里,还是多多少少地波及到了妖魔鬼怪的居住空间,但作者没有系统地加以申论,如果将来作者对本书进行修订的话,可以补上“住”这一维度。

书中还对妖魔鬼怪的“拉撒”进行了深度挖掘,但中国人向来将“吃喝拉撒”放在一起讨论,这一部分,也应该隶属于“食”的部分。这样,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重点研究的是妖魔鬼怪们“吃喝”“衣着”“出行”部分,这些部分,恰恰是人类的最世俗的基本生活层面。现在作者可以说是顶风而上,迎难而进,对鬼怪文化背后的世俗部分,进行了一次穿透性的洞观与察看,这样看到的内容,恰恰是人类世界里的最物质与俗世的层面,一下子就把中国人脑海里传承与创造的一个虚构的异度世界拉扯上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作者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情况下,始终将所有的解析,都瞄准了人类才具有的俗世生活,这反映出作者占有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活着”的生活。

特别要提到一点的是,作者在采撷资料的时候,固然从一些生僻而少见的书中,找到了许多宝贵的立论素材,但作者更让人敬佩的洞察力在于,作者能从一些我们耳熟能详并且曾经读过的作品中,提取出一些我们并没有在意并忽略不计的隐秘细节,可以看出作者的犀燃烛照的深刻洞察力。

我们从书中摘抄一个例子,作者在分析神仙们穿的什么衣服的时候,特别提到神仙有一个标配性的装束,那就是羽衣,并认为“羽衣后来成了神仙的代名词。”

然后作者引用了《西游记》中对福禄寿三星的衣着的描写: “彩雾千条护羽衣,轻云一朵擎仙足。”(P163)一般情况下,我们哪里会注意到小说里的那些根本略过不看的应景诗词中的信息内涵,但作者能够从一本书鸿篇巨制的旮旯里找出这些不起眼的信息源,来事无巨细地探讨妖魔鬼怪的生存必需品,可以看出作者的探究入微的执着力与穿透力。虽然现在搜索引擎比钱钟书时代的好记性能够更好地找到资料的出处,索取资料的来源,但作者所花的功夫不能不让人敬佩有加。

二是《纸上寻仙记》揭开了妖魔鬼怪文化背后的文化心理。

作者在书中谈的是妖,但句句说的是人。所以,作者在书中忍不住慨叹一句“人和妖的逻辑,还真是像。”(P143)何止是像,可以说,人就是妖,妖就是人。这也是作者这本写妖的考证书的现实意义所在。因为妖魔鬼怪的生存琐事,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全息密码,包罗着人类生存的全部秘密,所以我们只撷取几个较为显著的指向现实的内容作一概说:

——可以看出民族心理的沉淀:怪力乱神的一举一动,一衣一物,都反映了中国人的内心期许。比如作者在写到“鬼也要吃饭”这一章时,直接道及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认知共识,作者写道:“我们的老祖先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不过是换个地方过日子。”(P39)

这样,中国人想象的妖魔鬼怪的生存方式,就是正常人生的延续与变形。中国的鬼怪文化的里面,反映出的是这一个民族的共性的文化积淀。我们看到中国人有对鬼畏惧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嘲弄他的另一面,这就注定了中国人对妖魔鬼怪的衣食行的想象中,有为他们忧心关切的一面,但也有投机取巧的一面,比如祭祀的时候,中国人也默认神仙鬼怪并不吃饭,衣着也与我们不同,这极大地便利了中国人对这些惹不起的一群超自然群体的祭拜方式:烧烧纸,与闻一点饭菜香就可能搪塞过去。

——可以看出社会镜像的映射:在鬼怪身上,都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影子。鬼怪一方面有人的心理,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镜像对称,另一方面,人也可以采取社会中应付牛鬼蛇神的办法,去应付那些神神怪怪,这其中,都透射出非常浓郁的现实生存智慧与思维。比如书中在《饱食终日难矣载哉》一章中,就指出中国的鬼神文化中,认定阎王那里有个饮食清单,名叫“食料簿”(P88),这相当于一个定额,每个人一生的食量都有一个定量,超过这个定量,就意味着死期不远了。你说这是一个迷信吧,当然可以,但它潜在的台词,却恰恰体现出中国人对现实生活的期许与愿望。为什么中国鬼怪神话里,不设定一个条款:越暴殄天物的人,在来世越能享到清福?恰恰相反,中国的神怪文化体系里,传播的正是中国文化的生存原则。

这一部分也是《纸上寻仙记》全书触及最多的一部分内容,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对鬼神文化的设定,都有着现实的考量与校定。鬼神文化中,隐伏着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国人敬鬼奉神,其实奉行的、敬仰的正是现实的中国文化的生存规则与活着原则。

——可以看出人类心理的秘境:作者在中国的志怪文化中看到了人类的心理秘密,甚至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都可以在中国文化里找到原型。如书中写道:“动物成了妖怪,还跟人一样有了理性,它们就会压制本我——妖怪的本我是他们的自然属性。……《封神演义》中杨戬总是去借一面照妖镜,这面镜子的作用就是看出妖怪的‘本我’(真身),一旦掌握这个秘诀,就可以通过变化成他真身食物链的上一级来对付他。杨戬在收拾杨显的时候就是先用了照妖镜,发现他是一只羊妖,变成一只老虎收拾了他的。《西游记》时昴日星官能够打败蝎子精也是利用本我的这种相互克制的关系。”(P137)这种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去解读中国志怪文化的心理秘密,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里的潜伏的意识形态,令人耳目一新。

三是《纸上寻仙记》展示了妖魔鬼怪文化背后的认知角度。这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认知原则,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作者的叙述态度上。作为一本标榜为民俗读物的书籍,作者并没有板起面孔,生硬而呆板地堆砌材料,而是采取一种现代的叙事手法,用一种调侃的语言,对古典文化的神怪纪录作了新翻杨柳枝式的解读。尤其是作者在书中,经常性地将妖魔鬼怪的心态与言行,和现实生活中的单位体制进行比对,这里一方面显示出作者涉笔成趣的调侃意味,另一方面也极好地吻合了看起来妖言惑众的神神叨叨的志怪纪录中,蕴含着今天依然不失其找到对应点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叙述的风格,本身就包含了作者的立场。在作者跳出沉闷的文论风格的努力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明朝那些事》这类文风的追求与袭用,采用这种文风,也意味着作者获得了一种认知角度的嬗变与递进,意味着作者拥有了一把超脱于素材的锋利的解剖刀,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剖析出原作文本里隐含着的秘密,就像《明朝那些事》的文风本身,就是一种倾向,一种思维。《纸上寻仙记》在它的文风里,就已经把志怪背后的“满纸荒唐言”,按定在“现实旨归”之上。

比如作者在书中开篇第一章里就标心立异地将白骨精认作智商最高的妖怪,并由此展开了作者的信马由缰的调侃陈辞,认为她变成三人人物,环环相扣,骗过了唐僧,逼走了悟空,“活到现在拿奥斯卡不敢说,得个金鸡百花什么的大奖,应该绰绰有余,而且同时得最佳演员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P2)

从这一段叙述中,我们大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文字叙述风格。从书中看出,作者在前半部分刻意追求这种文风,到后面的段落,这种调侃味相对疏松了一点,可以由此忖度到,作者衷情的学术研究资质,还是把作者从调侃的天马行空中拉回了一些过来。而个人感觉到,凭着作者的丰厚的学养,也没有必要处处效法《明朝那些事》的叙述笔法,其实个人感觉到,恰恰是在作者论证现实的部分,比较给从一种收获较大的愉快感。比如在《寒到君边衣到无》一章中,重点讨论了“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及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一切因为触及到历史史实比较频密,给人一种启迪满满之感,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言之成理的章节。

不能说《纸上寻仙记》是一本奇书,但它至少是中国古代志怪文化的一本百科全书。当代的魔幻文学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品种,从“哈利波特”到中国的“琅琅榜”等等,都可以看到妖魔鬼怪的文学依然是文学品种里的一个非常闪亮的身影,而这些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正在于它对现实的紧密贴靠。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作为半学术读物的《纸上寻仙记》更像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志怪元素的一次深层分析,也可以叫作解密读本,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潜在意蕴,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与深刻的指南价值。

DigiCer?*?t%?

《纸上寻仙记》读后感(五):看破鬼蜮是人间

看破鬼蜮是人间 1 爱好文史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读笔记小说的。 笔记小说的趣味之处在于,它不像正史纪录那样,一本正经,假做威严,而是从点滴细微之处入手,却又生发出让人探奇、诡异、震惊或者恍然的省悟来。在某些方面,它又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和侧证,给人带来很多启发和灵感,起到了正史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我国的笔记小说,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可以说涵盖了文史哲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门类。据一般的统计,历朝历代的笔记小说加起来大约有五千多种,蔚为大观。严格说来,笔记小说是兼有历史记载功能和文学创作功能的,这就是区分的所谓志人和志怪两类。 志人的自然就是记录历史的,因为一切事在人为,历史也都是人创造的,讲人自然也就是讲历史了;志怪的就有些说道了,一切鬼狐神怪,其所作所为有时颇为违背常理,然而有时又极为合情合理。不过如寓言笔记一样,其中含有很大的劝惩教化的作用和成分。 如果说,涂脂抹粉的正史,有时候会名正言顺地成为统治者的遮羞布。那么,率真率性的野史笔记,反而更能发出可圈可点的金石之音,搞怪也是可爱的。 还有一点,就是寓教于乐了,这要归到笔记小说的本身上来。任何一部笔记小说,即使它是比较严肃的科学题材,记录的故事也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或捧腹,或赞叹,余味悠长,品咂绵远。 所有这些,似乎都没有脱离中国历来的文化宗旨。其实这一点,古人早就说了大原则了,要文以载道。若不能够达到这个标准,那它的存在也就没有多少必要了。 2 笔记小说的诞生发展,以及兴旺、衰落,是有其内在脉络和延续的轨迹的。 公认的最早的笔记小说是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写的都是人物,三言两语就勾写出了一个人物的主要性格和情趣特征,可谓下笔有神,入木三分。这还是以纪实为主的,后面兴起的志怪小说,就是夸张虚构的为多了。 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开始,到最后的集大成的清朝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简单的叙事到后来越来越繁复和深刻,也带来了极度的创意和精彩。 中国人爱谈论鬼神,虽然孔夫子早就教导,不怪力论神,可是中国的老百姓还是热衷于此。未知生焉知死?对老百姓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其实,不是底层老百姓科学素质低,或者愚昧便易受蛊惑,实在是有些现象,唯物主义是解释不了的。以科学的态度去认知观察,客观分析,反而效果更好,更合乎科学的谨严精神。 何况,正式的《二十四史》里面,记载的这类怪异现象,就有很多种。轮回啊,鬼啊,人变成动物啊,不说不胜枚举吧,如果积累起来,也是很惊人的规模。 苏州的弘化社就曾出版了四本一套的《历史感应统纪》,可以证明这种故事之多,远超一般人的想象。而这还是在正史记录里面,没有正史记录的民间传说一类,恐怕更要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了。 在中国长大的小孩子,如果没有听到过几个印象深刻的鬼故事,那他简直有点浪费了这古老国度的博大精深的鬼神文化了。 3 神鬼之说,如此之多,就有必要予以证实研究。怎么证实研究?开门见山,直接深入,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这方面属于精神范畴,拿不出有效的物质证明来,显然证明不了。只能旁敲侧击,逻辑推理,予以阐述,或可做一说明。 唐朝的柳宗元说过,聪明而正直者为神;宋代的欧阳修则说,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照这两位文坛先进所说,事情反而变得非常明了清楚了。一个人聪明而正直,死了会变成神;若不聪明而正直,死了就是鬼了。 这个标准还真好辨别,也有点泾渭分明的意思。可惜,这只是文人祖师爷们的说法,一般不具有什么权威性,论述鬼神的领域,还得在宗教学里找答案。因为,人家那是专门研究这个的。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认为形神是同备的,相互依存的,即肉体和精神共生共存。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人的存在,如果分离了,也就是死,但它不承认有鬼的存在;外来宗教佛教经过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改造,阐明的是六道轮回思想,认为人死了可能有多种去处。可以变成鬼,也可以成仙,甚至可以变成动物,还有就是成为解脱者:圣人。 因为有如此之多的选项,就涉及了一个问题,人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成不同的形态? 这就关系到标准问题了。在人们普遍的观念里,做好事做善事的,死了的自然会到好地方去;做坏事恶事的,死了就要变成恶鬼。因为鬼道里面很苦,没有食物,还要遭受各种痛苦,佛教里面讲十八地狱,专门惩治人间的做了各种坏事的人;道教后来也吸收了佛教的讲法,所以有了丰都的阎罗殿鬼城。 这些说的都是大原则,佛经里面,道经里面讲的很多。而具体到生活细节的,就要看中国的笔记小说,因为里面的记载实在是太丰富逼真了。 4 锦翼先生的这部《纸上寻仙记》,就是对鬼神的具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研究和总结,很有创意,也很令人感兴趣。 书上所概述的鬼神的几个方面,不外乎是衣食住行一类,还有就是间接地论及鬼神与人的情感问题。人类记述的鬼神,不管是道听途说的还是亲眼见到的,外在的形象几乎同为人类,神不用说,多是庄严俊美的,鬼即或有些歪脖子、大眼睛、无脑袋的,也是在需要吓人的状态下。 因为鬼神是会变化的,会根据人们的视觉需要、心理需要而变成任意的模样。如果曾经是人,就更会以本身的肉体形象示人。鬼神虽然无稽,可是尘世的影尘梦幻却还是要真实的显现出来,这其实也是为了人而如此的。否则,若以鬼神的本领,或者自身素质来说,是用不得这么啰嗦的。 以我个人的意见来说,人和鬼神的交集是少之又少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有道理可讲,假设鬼神真的存在,他们和人也是生活在不同的空间和维度,是互不干涉,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的,如果鬼神老掺和到人的世界中来,那就是极为危险的一种混乱世相,是天下大乱的某种预兆,很不吉祥。 可是,鬼神大都数却又都和人类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可以说扯不断理还乱。鬼神一要人的供奉,二要保护人的幸福安康,如此才相安无事,和谐共存。否则,一些祸秧就要降临,人受不了,鬼神断了祭祀,想必也很难受。 这么一看,鬼神和人的交集是无法撇清的。另一方面,鬼神不是无赖,总爱吃霸王餐,它也是和有缘的人才发生点关系,没有缘的,人家才没有功夫搭理你。比如,过去世有点什么交情,或者恩遇,因缘交汇,就要招待报答;还有的是度化人行善积德修好的,也要人成为神仙一类。 相反,说鬼神的衣食住行的小事,反而鸡毛蒜皮,只能做饭后的谈资,闲暇的笑料了。 5 马克思说过,宗教是劳动人民的麻醉剂。这话以前和现代都有很多人不同意,有神论者不必说,唯物主义者也不完全认同。站在资本家的角度看,宗教麻醉的是所有人,而不单单是劳动人民。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宗教给人的精神提供了深度安慰,以及终极解释和完美归宿。这一点,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穷人没钱,可是品德高尚,操行清洁,自然会得到美好的结果;富人行恶,多行不义,最终受到惩罚,也在预料之中。 最妙的是,人在所有现实当中实现不了的愿望,在宗教之中,最后都会得以实现。可以说,宗教满足了人的几乎所有欲望。在吃喝拉撒等既是小问题也是大问题上,更是表现的毫不含糊。 人要吃美好的食物,就会有山珍海味,以及各种具有神奇功能的食品出现,让人吃得心满意足,长命百岁,甚至与天地同寿;人要穿美丽的衣服,就有如意念般的变化出现,质料精美,款式新颖,天上人间,都引领潮流。而且,根本不用洗,省下多少麻烦事;人要行走出游,不用飞机,不用火车,随便用一物就可飞行自在,瞬息之间抵达。没有撞车的危险,驾驶的疲劳,还不用加油付费,好处之多,不可胜数。 总之,人有什么愿望,就会有什么出现,即使这是超前多少世纪的科幻产品,人们相信,一切定会实现。在笔记小说之中,神鬼的遭遇也是人在世间的深刻缩影。不论鬼蜮或者天堂,其实长得还是人间的模样。 从这个角度来说,纸上寻仙,也无非是找的人世的身影。只不过,这身影不那么寻常,而且有一点典型罢了。

《纸上寻仙记》读后感(六):阅鬼神事 读人间书

我性喜读稗,张皇鬼神幽眇怪异之类,花妖狐怪魑魅魍魉之属,颇为喜欢。这一点上,锦翼先生可谓同好,但他更能与读者分享无数心得,在故纸堆中翻出新意来,让我感佩。虽然所述只是神鬼的吃喝拉撒之类小事,但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发掘幽冥世界的人间情味,融丰厚的学养与幽默的行文为一体,从鬼神文化中见证世道人心,给我许多原来如此的感觉。

鬼故事看多了,也不过如此尔尔。即使鬼话连篇,那如人间的尔虞我诈。终有千百鬼相,最恐惧的还是人。过去的人相信有鬼神主宰人的命运,总是竭力侍奉鬼神,盖起了殿堂庙宇,塑起了神像鬼相,将鬼神从地下天上请到人间来,跪在他们的脚下起到,希望自己活着不受罪,时候升天堂。但是如今社会,无神论大行其道,因为相信鬼神存在而心存戒惧的国人寥寥无几。无所畏惧则肆无忌惮,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还在读鬼神故事的人也似乎变得可笑。酸腐如我等,只是想跳出世俗的人间,找一点安静的体验。读书使人明智,这些张皇神鬼的故事里,看看古人世俗生活的体验和想象。

笔记小说本来就是边角料,本书所谈内容更是笔记小说的边角料,游戏笔墨者多。与栾保群先生相比 ,似乎还少点辛辣讽刺的笔调和使人醍醐灌顶的启发式论点。期待作者新的大著。

《纸上寻仙记》读后感(七):想了好几天了

看了几篇,觉得有意思,现实中成仙和离世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不成也罢,纸上看看神仙的生活一定会比较有趣。

以下是目录,是不是呢?

一饮琼浆百感生 神仙是吃出来的

可怜寒食潇潇雨 做鬼也要想饭辙

饱食终日难矣哉 人类的饮食

饥餐何必胡虏肉 食物的复仇

六铢衣上绣云轻 神仙着装爱轻巧

穿来寒暖不关肤 群鬼穿衣靠甚辽

五铢衣上妖气浓 妖怪最爱本色装

人类穿衣无小事 服妖出没请注意

寒到君边衣到无 且说寒衣与寒衣节

阳春白雪同掩鼻 神仙的内急问题

雪隐逐臭顼天竺 啖屎鬼的成长之路

青词黄溺共氤氲 屎尿的妖邪之用

每日更忙须一到 人类的如厕简史

骑龙攀天造天关 神仙的出行方式

且放白鹿青崖间 神仙对人间动物的利用

飞轮回处无踪迹 神仙的乘车问题

天长路远魂飞苦 鬼的交通工具

黄钱卷风纸马碎 符咒也要讲艺术

《纸上寻仙记》读后感(八):每一个认真的扯淡都值得用心对待

中国文体最发达的,不是辞赋诗词、经史文章,而是文人笔记。中国古代的笔记体,它们的篇幅大多短小,但却无所不包。笔记常常是文人的涉笔成趣,几乎没人把它们当成正经文章来看待,但却是反应作者性情和视野的绝佳载体。这些笔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有关怪力乱神的。圣人不语怪力乱神,然而,毕竟大多数人并非圣人,所以谈论怪力乱神的文字,从来都不乏问津者。

比如我就一直很关心神鬼精怪们的衣食住行问题。那天,当我从一位网友那里得知有《纸上寻仙记》这么一本书时,深感遗憾,因为这样的书,应该是我写出的才对啊。几年前,我随手记了一些有关怪力乱神的文字作为读书笔记,在豆瓣阅读上发表,一数才一万多字,没好意思收费。同样是喜欢读一些怪力乱神,神神鬼鬼,《纸上寻仙记》的作者锦翼能分类辑录,触类旁通,编成一本有趣的书,我却只是拣得边边角角,不成样子。

我看完这本书中的“饮食”部分,觉得信息量还是很大的。我不知道作者写这本书时,采取的是什么方法,目前我能想到的一种偷懒方法,是利用数据库,就是利用电子文本,进行关键字查找。比如我要利用《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那么我找到该书的电子格式,然后用关键字搜索,就可以得到该书中包含关键字的段落。如果不是用这类方法,而是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和我一样,一本一本一则一则地看,最后能得到《纸上寻仙记》的成绩,那么是令人叹服的。

比如,就书中的饮食部分来讲,作者不单为佐证(或形成)观点摘引、抄录了很多条笔记,更可贵的是,行文中有他的内在逻辑,并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乱抄书,而是能将需要的笔记材料分门别类,安排它们进入书中的段落,使它们服帖于自己的行文逻辑。这样就要求作者不单阅读量要足够,而且还要勤于归类和思考。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我前文说信息量很大,是因为就我目力所及,作者言必有征,并非自己胡编滥造,而是从古人的书上来,都是满满的干货。它们像一颗颗的珠子,本身就有价值,更不消说作者还用他轻松有趣的语言组织、串联起来。——这本书的例子很多,读来却不觉枯燥,这应该得益于例子与例子之间语言组织地妙。可见作者读书多,而且不是冬烘先生,不是酸腐文人,而是有现代思维和观念的风趣的人。

我们喜欢读笔记小说,喜欢谈论神鬼,除了它们本身就有趣之外,还在于神鬼精怪,都是人的夸大反映。这些神鬼,形态上已不是人,是不折不扣的“异物”,但是它们本质上,有着人性的体现。一切神鬼,都是人。我们阅读这些故事,看到的是神、鬼,见到的,却是人心。这也为神鬼故事的解读,提供了更广泛的基础。

最后我想到,据说作者是财务工作者,一名会计。看来读这些笔记小说,写这样的一本书,完全是他的兴趣所在。在我看来,这是读书写书的理想状态,有一个完全无关读写的工作糊口,那么就可以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委屈,因为不靠它吃饭,这样往往能读得好,写得好。想起作者锦翼在白天做了几个小时的财务报表之后,晚上下班回家,与葛洪、干宝、洪迈、蒲松龄、纪晓岚、袁枚等大咖交谈,拥书而眠,神鬼入梦,不亦快哉。

《纸上寻仙记》读后感(九):我的寻仙之旅

自己给自己无耻的打了个五星,给自己吆喝几句吧

我给自己吆喝几句吧。

编辑说,咱们从聊选题到正式出版《纸上寻仙记》这本书,一共用了三年多时间,书出得辛苦,要不你写个创作谈吧。

我说啥是创作谈?

编辑说就是假装和读者掏心掏肺。

我说为啥假装掏心掏肺,我就是发自肺腑地谈谈我写《纸上寻仙记》这本书的经历。

我的编辑感动哭了:想不到您这么快就进入状态了。

为什么我要写这本书呢?

是因为有一天一个外国人说你看你们中国的神话故事东鳞西爪的完全不成体系,我当即就愤怒了,马上给他怼回去。

你看过我们的神话故事吗?

你读过几本笔记故事?

你知道什么叫形散而神不散吗?

这个神就是我们神仙的神。

老外说你知道你倒是说说啊。

我说好,你等着。

于是我就写出了《纸上寻仙记》。

但是那个老外看不懂中文。

所以哪个外语好的,欢迎联系出售海外版权,

由于我忘了那个老外是哪个国家的人,所以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统统出售。

电影上有《战狼》,文化界也要有“战狼”。

电影上的战狼虽远必诛。

文化上的战狼要招徕远民,用中华文化泽被苍生、照亮世界的前程、全球雨露均沾

……

这本书就是第一滴雨露吧。

正是老外们一个一个“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

跑题了,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个老外。

不过老外的确说过那样的话。

只不过是对当代著名学者袁珂先生说的。

袁珂先生后来发愤图强,写下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皇皇巨著,

将中国神话梳理得井井有条,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

中国神话精彩有趣,我们老祖先也为这个世界的贡献出自己华丽的想象力。

当然袁珂先生可不似我这么世俗,老外的话固然是个激励,但最大的目的还是整理国故,弘扬传统文化。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袁先生高风亮节,当属古之学者。

我这般咋咋呼呼,肯定是“今之学者”——说学者有点抬举自己,算是写手吧。

袁珂先生通过各种笔记故事,各种神话古籍梳理出中国神话的体系。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神话故事“形散而神不散”。

所以我要说这个神就是神仙的神。

中国笔记故事和神话故事就如同一股暗流,散落于各种笔记故事、神仙传记里。

前人可能种下一颗种子,后人就会不断添枝加叶,汇总起来看,就是一个神话故事。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袁珂先生都做过功课了,你又来写什么?

我来画蛇添足啊。

我觉得画蛇添足那哥们也是一个天才,首先他画得快,说明技术高,其次他还是有想象力的人,他利用闲暇时间为蛇添上脚,充分说明他是一个有童心的人,有艺术天赋的人。

只不过被没有想象力的人抢白了,成为千古笑柄,如果给他时间,他没准能画出一条巨龙来。

把形散而神不散的神话接来,恰恰就如同一个接龙游戏。

把散落在各种笔记故事、神仙志怪小说的情节拼接起来,组成中国神怪故事的巨龙。

不过接龙需要的粘合剂要从一个洞里挖出来。

这个洞叫脑洞。

那个粘合剂叫好奇心。

小时候看西游记和封神榜,为什么这里的封神榜里的神仙都有坐骑,孙悟空为什么不去弄一头?

还有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尿尿,我就想看来孙悟空也是要尿尿的,那玉皇大帝他们呢,他们在蟠桃会上喝了那么多酒,应该也是需要大小便的,那么他们的厕所在哪里呢?

如果没有厕所,我们这下雨是不是就是他们的小便,那作为固状物的雪是不是就是……

在这样的想象之下,看到下雨下雪我就脑海里就浮现出神仙在天上排成一排嘘嘘……

这也算是很强的罗辑思维能力了。

其实有这样的好奇心,我本该成为一名科学家的。

谁知道跑偏了……

后来我看到史记上读到天上的星宿里有天厕,厕下面还有一块屎。

一刹那我就想明白了,那欣喜之劲就仿佛阿基米德从澡堂里跑出来一样。

就想太史公诚不我欺,顺着这条线索摸下去,就会发现天那,天上不光有厕所,而且这个厕所还有厕所长。

这个厕所长竟然是淮南王刘安。

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别人刚知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刘安,然后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他,这个人上天看厕所去了。

就可以看见同学们惊得张大了嘴巴。

后来看陶侃的故事,却不能这么调侃刘安,刘安虽然是个看厕所的,最早的厕所长可是叫后帝的。

虽然这个人不一定是刘安,但是这个人可以赐人富贵,陶侃因为在厕所遇见他就富贵了,还有一个做梦梦见他,死后还被追封了官。

说明厕所这个地方虽然地方小,但官位却不低。

但也正因为这个地方不堪,所以到后来这厕神渐渐亲民。

变成了紫姑,厕所作为有机肥产生的地方,在农业社会里这个神仙就和五谷丰登挂上了沟。

我小时候,我妈还告诉我大年初一早上不能上厕所,因为厕神在里面,不要冲撞了神仙。

这个告诫便是中国传统民俗中“厕神”的一种遗留。

不过在我妈讲的故事里,那个地方的神仙不是紫姑,而是姜子牙的老婆。

这大概是民间口语流传里对厕神的再一次改造。

就这样通过扯淡然后就将古书和现实建立了联系。

我惊讶的发现原来我们现实世界的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都在各种神鬼古籍里有影子。

比如小时候老人们常说的“浪费粮食折阳寿”。

为什么会折阳寿呢?

读各种神鬼故事,原来阎王爷那里有一个账本,详细记录你一生的饮食数量。

天哪!我的本职工作是银行财务,当时我就想,那该需要多少会计啊。

作为一名职业财务人员,我还不由骄傲了一下。

将来我百年之后,这职业还都安排好了。

不知道那个世界是不是实现了电脑记账,将来我要请人糊一套服务器上路,最好联系一下某某软件公司。

这样,读这些古籍的乐趣就出来了。

这完全就是一股侦探小说的感觉。

在志怪故事里当个福尔摩斯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

我就像一个在海边捡贝壳的孩子,每次有所收获,都欣喜不已。

这个比喻有抄袭的点不当,你看人家牛顿捡到的贝壳里都有珍珠,我捡到的贝壳里都是一团乌烟瘴气的神妖鬼故事。

故事虽然没有珍珠那样闪亮,神妖鬼故事带给我的乐趣并不比牛顿站在笛卡尔肩膀少。

如果我知道的鬼故事比纪晓岚和蒲松龄多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他们肩膀上的缘故。

所以他们联名做了个推荐。

这还真不是扯淡,他们联手为我做了个序。

至于他们怎么为我做的序,我就不剧透了啊。

那位说了,你这写的有神有鬼有妖。

为什么叫《纸上寻仙记》?

这个嘛,因为叫《纸上寻神妖鬼记》太长了。

叫《纸上寻鬼记》太不吉利,影响销量。

叫《纸上寻妖记》不太好听,搞不好还以为我去了趟泰国。

现在修仙小说这么多,叫《纸上寻仙记》就满满都是仙气。

搞不好大家会以为这是一本修仙小说。

其实吧,我这虽然不是修仙小说,但里面可充满修仙故事。

我一个哥们就说你这书是你为自己写修仙小说搜集了素材,最好小说没写成,就整理出来一本这样的书。

我说对,就好像从前某个作家笔耕不辍,最后作家没当上,但天天写字,书法精进,成了一名书法家。

成功总是来得那么不经意。

这么说吧:

如果您是一个修仙小说爱好者,本书让你看看古人的想象里是怎么修仙的。

如果您是一个网络小说写作者,本书可以为你提供素材。

如果您是一个民俗爱好者,本书可能让你发现原来这事于古有征。

如果您是一个文化爱好者,这书里全是传统文化,还有我的穿凿附会。

如果以上你都不属于,就想看看我是怎么扯淡的?

那么您是我的知音。

下面是购买链接;

京东点击这里

亚马逊点击这里

当当点击这里(还是签名本哦,就是字丑)

    

上一篇:我说你好,你说打扰读后感精选10     

下一篇:会讲故事才是好演讲经典读后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