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阿里传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阿里传》是一本由波特·埃里斯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里传》读后感(一):流水账的记叙

用了三个多小时的就读完了此书,合上书本,貌似没有任何书中的文字留存在脑海,心中却有疑问,一个阿里的公关经理的文字功底仅是这么一般,书中从头到尾也没有看出作者的公关才华,作者凭什么坐到这个位置拿那么高的薪资?

留在脑海中的第一个事件是淘宝是因为要和eBay竞争,马云招集了六名员工在保密的状态在他的旧公寓里开发的。第二个事件就是原来周鸿祎还跟马云干过架。之前就只知道周鸿祎跟百度,腾讯干过架,没想到在马云收购完雅虎后周鸿祎还跟马云干过架,老周也真是人生赢家啊,bat都干过。第三就是马云也有失手的时候,收购雅虎就失败了。

有一个感悟就是,大小公司都是一个江湖,都会有争斗。所以人际关系尤为重要,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有时候要高于正式场面的人际关系。在公司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架构组织很重要。对人员的考核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绩效,另一方面是价值观。不管我多么弱小的公司和组织都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要自信。

《阿里传》读后感(二):合上这本书同翻开这本书一样精彩!

从刚收到《阿里传》那一刻起,就被这本厚厚的具有互联网独特设计风格的书所吸引,无处不体现着阿里的简明便捷的宗旨,尤其是书中自带的“缎带书签”(暂且这样命名吧),互联网柔中带钢的精准风格,让人有种要马上翻阅的冲动。

书中作者以自身在阿里工作的视角讲述了多年来的体验,不得不说西方人讲述这种故事让人更能接受,少了官方套话,多了份真切感与近距离体验。

每一页都是一种绝佳的讲述,让我看的津津乐道的便是那些商场上如何一步步紧逼,一步步智取的环节,以及那些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决策。阿里巴巴可以说是同80、90两代人一起成长的,经历了经济萧条,非典的隔离,雅虎及谷歌在中国的兴衰等等。发展到现在这么庞大的电商平台,这一路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冒险与抉择。伴随着书未几十份关于作者从阿里巴巴所学到的课程,从梦想到战略,到领导力、中国市场等等,让我在受着启发中回味着一本书的阿里故事结束了阅读。书中的语言让你觉得有种激情,有种沉淀,有种踏实,有种梦想,有种成熟。

合上书后,看到了整体的阿里巴巴的核心宗旨,也是这个团队成功的镇宝之一,就是抓住服务、客户体验。在近几年用户体验,人力资源管理这些词已不陌生,但在马云创建阿里的那时候,很多都还未开发出来。抉择错了就是损失。很多经验是交了巨额“学费”,付出惨痛代价得到的。可以说阿里的成就离不开一个时代的成全,但更离不开一个核心人物的作用。下面就说说从书中我看到的马云,可能因为带有个人理解的差异而有所偏差,也希望有不妥处大家一起探讨。

作者在讲述阿里故事的时候有多次提到了马云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这样的语句,马云擅长讲故事,擅长团结人,擅长竞争中的谋略,擅长抓住人心所向,擅长追逐梦想。书中提到了很多话经典到能够扩充成一堂课了。

“在互联网时代,做出错误的决定总比不做决定要好”

“马云的策略就是逼疯竞争对手”

“需要像兔子一样快,但要比乌龟有耐心”

“我们是做服务的,不是做市场的”

“可以不做第一,但可以去做最好”

可以说一个好的领导会让下属不仅燃起希望,更能够让员工乐于工作,比起傲慢严肃的环境,大多数人尤其是需要兼具创造性与细心的互联网行业来说,一个恰当的工作领导氛围是多么的重要。

在作者积极轻松的语言表达下,坦诚的讲述着阿里历程的优秀与失误,比起教导和经验传授,读起来更像是一场面对面畅谈的真心分享会,分享作者8年来在阿里的所见所感。

不管是初入社会,亦或者年过而立之岁,我想在读到这本书时都会收获不一样的观点。我们需要有外国人的胆量和勇气,中国人细腻的谋略和分析。开阔眼界绝对重要。如果马云儿时没有接触外国人朋友的机会,就没有后面可以出国学习的经历,更哪来对西方先进互联网的眼前一亮,大胆梦想。他不仅是见得广,同时也想的远,能够看到即想到,想到便去探索去尝试。不可否认马云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但也不可否认,如果我们具备了眼界和思考,即便未集齐那么棒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可以凑合召唤一个还算不来的人生了吧。

《阿里传》读后感(三):入木三分差一点

每一个成功人士或者团队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像马云和阿里巴巴这种级别的,愿意为他们写书的不计其数,已经写了的也不少,可真正值得一读的又有几个?

读这类的书籍我们读的是什么?成长故事?百度能百度出一大堆,虚虚实实的,各种版本,满足人们的各种好奇。对于这类书籍,我们真正想看的是马云和阿里巴巴在15年的发展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经验有很多种,我偏好这种由公司内部人写出来的故事,他们亲眼见证公司的发展,身处在各种抉择和困难当中,他们是直面问题的人,他们写出来的过程,不仅仅是外界所能看到的角色结果,他们还能写出决策结果的整个判断过程,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很多人都说马云是个幸运的人,天时地利人和,真的吗,全中国那么多人为何偏偏马云是马云?在互联网起步时期发展起来的业内巨头有很多,BAT哪个不是?幸运,不过是那些未能成功,只会眼馋人的自我安慰而已,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是容易,成功之前的种种磨练他们看到了吗?

有一点遗憾是本书的作者是在马云阿里巴巴融资成功后才加入的,而马云有一段很重要的经历,其实是再此之前,他辞去教师到创办阿里之前的经历,这段经历帮助他积累和结实人脉,我想知道的是这一段过程对他的磨练,很遗憾,这本书只是大概的讲了讲过程。

成功,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还有一点,就是领导人的决策能力,有一句话很值得学习,“做出错误的决定,总比不做决定要好”。我们听过太多了三思而后行,先分析后决策,但在马云眼里,决策要快,贻误战机才是最大的错误。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太过谨慎反而显得婆婆妈妈了,尤其实在公关方面来说,应对一定要快。例如和ebay的战争上,在ebay注资一亿美元,来势汹汹之时,阿里选择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直接对抗,借助巨人之战,借助对方掀起的媒体狂潮提升自己,绝对的睿智之举。

创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今天很难,明天很难,但是后天会很美好。有多少人应为熬不过这层难而死在了今天和明天,离成功,好多时候,只需要再坚持一天。这需要的是极大的热忱,是对工作的无限希望,阿里的成功离不开团队,他们的员工为的工作本身,努力一起去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这一点上,私企相对于国企的优势实在是太明显,私企可以利用所有能力把员工凝成一个整体,而国企,工作只是按部就班,不犯错就成了最大的成功,更别说突破了。

有一句话,对现在的我很受用,不要去抱怨你能够解决的事情。我现在恰恰处在一个充满了抱怨的国企,钱少事多时间长,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全靠公会的表面文章,在这个环境里,我觉得自己随时都处在崩溃的边缘,不过万事总有历练,离开也好,留下也罢,我必须要熬到后天。再次之前,我不会再在同事和领导面前抱怨。

书的最后奉献了作者总结了在阿里巴巴的40条经验,虽然读者可以只看这一部门,但是只有了解了前面的故事,你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些经验。

阿里是一家大公司,波特所能描述的只是一部分,书里其实有很多故事让人想一探究竟,比如关明生的公司体系改革,马云和杨致远的交情,雅虎中国失败后的路等等。期待着吧,也许有一天马云会自己来讲述这些故事,正如作者所说的,马云的内心深处愿意分享,因为,他曾是一名教师。

《阿里传》读后感(四):这就是我想看到的阿里巴巴,这就是我想听到的背后故事

作为一个学了7年经济,一直关注中国经济和商业发展的职场新人,看到这本书很激动,因为我从2006年开始用淘宝,一直到今天已经有两颗黄钻,虽然我乐于淘宝,但是我不了解淘宝背后的故事,虽然我每天用支付宝付款,现在用支付宝付水电煤,逛超市买自动柜机饮料,但是我也不了解阿里金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阿里巴巴影响了80后一代人的生活,双11也成了群体性的记忆,这本书的出现相当于是再给我补课,补齐了那些记忆背后的真实故事。

那些说这本书写得太浅,或者口水的读者可能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想从中探索到商业的秘密,但作为我这样的一般读者,我觉得这样真实的记录,娓娓道来的口吻很适合我,能让我通过轻松有趣的阅读了解到阿里帝国如何在危机重重中建立起来,如果在激烈的商战中岿然不动,如何随着互联网发展不断变革。

于我而言,这本书的提供给我了一个阿里帝国的真实影像,我看到了阿里成长的历程,看到了那些激动人心的产品背后的故事。看完此书,我想说,这就是我想看到的阿里,这就是我想听到的背后的故事。我相信之前关于阿里巴巴的记录不会有波特的记录这么权威,也相信之后关于阿里巴巴的记录也不会有波特这么详细真诚。

最后,要感谢波特记录下了这些,并把他们写了下来,让我有机会一瞥阿里的前世今生。

《阿里传》读后感(五):阿里传

## 阿里传

梦想:

- 梦想要远大,非常远大

- 永远不要低估自己

- 永远不要高估对手

- 一定要有好点子

- 要做能活至少102年的企业

- 问题越大,机会越大

- 今天很难,明天更难,后天会很美好

战略:

- 把重心放在客户身上,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 向竞争对手学习,但是不要照搬

- 盯住一只兔子不放

- 像兔子一样迅速,像乌龟一样沉着

- 与其做第一,不如做最好

- 免费,有时候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 未雨绸缪

- 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 以彼之长,攻彼之身

— 跨越式发展

- 春天就为过冬做好准备

- 足够强大的时候再上市,这之前要抵住诱惑

- 让好运气找到你

领导力:

- 创业者遇到问题不应该抱怨,而应该努力解决

- 不要纠结于错误

- 遇到艰难的决定要积极面对,不要退缩

- 团队应该为目标工作,而不是为老板工作

- 不要小看 ‘技术盲’

- 不要把工作上升到个人恩怨

建设成功的团队:

- 组建一个团队,而不是全明星选手放在一个队里

- 每年召开一次全员大会

- 分享财富

- 把公司的价值观注入公司的人力系统当中

- 记住:事实胜于雄辩

- 对于发展中的公司,不要管中窥豹,要有整体方向

- 允许休假

- 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招到正确的人

- 尊重前人的工作成果

中国企业:

- 中国的创新非常活跃

- 遵循内心的道家思想

- 先斩后奏

- 和政府 ‘谈恋爱’,但不要 ‘嫁’ 给他们

- 记住:最重要的关系是和顾客的关系

《阿里传》读后感(六):《阿里传》:这里,你看不到机场畅销的马云

《阿里传》在今年9月发行了第一版,是的,这是一本很新的书。

作者波特埃利斯曼是最早加入阿里的美国员工,2000-2008年在阿里工作,位及阿里集团副总裁,主要负责运营、销售方面的国际业务。

全书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时代背景和马云成长经历的概诉,交代作者加入阿里的机缘。这部分文字不多,描述的马云也是那个我们所获知的在西湖边上给外国友人做免费导游练英文的小伙子Jack。

第二部分是2000-2008年作者在阿里工作期间的亲历记录。这部分是全书正文部分。以笔者的工作实际经历详述了期间的阿里大事件。从在美设立运营中心开始,经历ebay之战,雅虎并购案,与百度搜索大战,最后以香港上市收尾。事件的记录并不严格按照时间标注,主要看作者的参与度及想聊的程度,所以阿里与谷歌的会面也作为莫名其妙的一章单列。

和大部分西方作者一样,作者在其中还原了很多生活化的场景,对于阿里和马云没有一路高歌,对阿里走的弯路犯的错都客观记录,关于马云的文字里——他也有着不自信的时刻,不成功的演讲,和在电话里带着哭腔的脆弱。

第三部分阿里概论。因为作者离开阿里的时间尚早(08年),所以介绍了此刻阿里在做的事业和建立的生态。最后的最后,告诉大家阿里煲给他的四十碗鸡汤。

按照真诚二字构架,大概做到了诚,就能让人感到真。这本书中,小编感受最大的还是作者的诚意,无论何处,他都笔触尽量客观(不愧是纪录片导演),所以你会相信他描述的马云是一个真实的、我们不曾了解的马云。而这个马云将完全不同于的机场书籍霸主,亦非成功学教父,而是一个更加复杂丰满真实的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本书也是值得一读的。

《阿里传》读后感(七):阿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为什么看这本书

最近总听到有人在说现在互联网的泡沫很大,是不是要破了,我就希望通过研究历史来帮助判断未来(可能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错的,历史不会是简单的重复),然后感觉现在的这种互联网泡沫和2000年左右有点相似,所以最近就去了解一些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行业的资料,然后就看到了马云在2000年左右创业时期的一些视频,加上之前道听途说的一些关于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信息,希望可以有一本关于阿里巴巴的比较全面的书籍,于是找到了阿里传。然后了解到作者同时也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扬子江大鳄》,考虑到观看视频的成本更低,所以就先花了两个晚上把这个视频先看完了。看看之后对阿里和马云都更有兴趣了,于是今天就一口气把《阿里传》也看完了。

#,这本书讲了什么

本书从马云1994年创办翻译公司开始讲起,一直讲到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前后跨度20年,看完之后对于马云、和阿里巴巴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主要内容包括95年创办中国黄页失败,然后去北京当公务员,99年拉着当时的17个同事开始了阿里巴巴的创业,首轮高盛的投资者,然后是软银的2500投资,艰难的互联网泡沫和大裁员,然后创办淘宝网,经历非典,和eBay的战争,和雅虎中国的合并,在香港上市,经历金融危机,内部诚信危机等,支付宝分拆,从港股私有化,然后又成功在纽交所上市。

这一路走来,远没有我们今天看起来这么顺利,一路充满了荆棘,马云和阿里人为此付出了很多,这个中的艰辛只有他们心里明白。

#,印象最深的有几点?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在创业之初,马云和他的17个合伙人只是一群空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对商业的理解很有限,对于管理基本没有经验。那些来自于香港和美国的外籍同事对他们根本就看不上眼,对杭州总部的整个初创团队都看不上眼,但是最终的事实证明,人在压力下会不断的成长,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马云的团队成功的解决了阿里成长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成功的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公司。所以就想马云说的,永远不要低估自己,也永远不要高估对手。放到我们现在来说,虽然我们现在还很小,只要方向是对的就可以继续坚持;

#,行动改变未来,从小,为了更好的学习英语,马云就每天骑车去西湖旁边转悠,主动找外国人聊天;1994年,放弃教师这个铁饭碗,创办翻译公司;1995年,因为在美国看到了互联网的神奇,回国马上创报中国黄页公司;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所以暂时北上到外经贸部下属的一家公司工作了几年,1999年,感觉时机成熟,就带着一批同事南下创业,成立阿里巴巴,搞电子商务。2003年,在感觉到了eBay的威胁之后,创办taobao网迎战。以上这些,既体现了他对未来很好的预判能力,也体现了他强大的执行力。其实执行能力比预判能力更加重要,就像他在决定把阿里巴巴的研发转移到美国之前的时候说的“这是我们必须做出的决定,或者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但我们需要记住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做出错误的决定总比不做决定要好。”即便是马云,也会有对未来预判错误的时候,但重要的是判断之后就要行动,试错发现错了之后就要调整。

#,成功的企业背后总是有个成功的团队,阿里不是马云一个人的阿里,比如这有蔡崇信、关明生、孙彤宇以及初创团队的18罗汉,只是马云这块招牌天亮了,掩盖了其他人的光芒,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局外人,基本就只知道马云;

#,不要为当年前毕业的时候没有去阿里巴巴而感到遗憾,要说遗憾,那些在初创的时候就加入然后被裁掉的人,那些在阿里成长过程中没有等到阿里的2007年或者2014年的上市而提前离场的人才需要说遗憾,当然,他们也不一定会不遗憾,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能他们就是不喜欢阿里的那种文化,也可能他们离开其实是有更好的机会;

#,马云很善于讲故事,口才好,反应机制,有幽默感,且中英文都好,有他出现的地方就有笑声,所以公众都比较喜欢他。这点其实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因为他老爹就一个类似于相声演员的角色,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他多少也有些这方面的遗传,而且至少从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了,虽然他考虑2次才上的大学,但是一旦到了大学之后,他就凭借着这种社会活动能力和领导力当上了学生会主席,毕业之后当英语老师期间,他的教学方法也是与众不同,在学校很受欢迎。

#,马云的英语很牛x,这个不是一日练成的,从很小开始他就主动找外国人交流英语,长大之后又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之后还当了5年的英语老师,然后还开了一家翻译公司,凡此种种都对他的英语能力是很好的铺垫。而他的英语能力对于事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他从创业一开始就很受国外投资者的欢迎,在他创业的早起就已经名声在外。所以创始人英语的好坏对于这个公司的国际化进程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其实也成了我好好学习英语的一个鸡汤,我到不是为了创业,而是希望出国旅游的时候可以由一技防身,而且掌握好英语对于我们更好的获取信息也有帮助,特别是我们信息产业,一手资料都是英文的。

#,马云从来不看关于竞争对手的传记书籍,因为他感觉这样会让书本的东西污染自己的思维,陷入为主,然后多少会多对后续的决策带来影响,难免会再以后的决策中带有对手的影子。影响自己的创造力。那反过来看,这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

最后,选对风口很重要,同样是奋斗十年,选择在传统行业还是在互联网行业,结果将完全不同,不论是在人生的阅历上还是在财富的积累上,都将有巨大的差距。所以徐老板说,回头来看,选择大于努力,我很认同,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跳出原来的公司,虽然其中有很多不舍,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但是人总是要向前走,人生如果总是一成不变那多没意思啊,可能最终我不能收获更多的财富,但是我应该可以收获更加精彩的人生。现在这一步可能是未来无数改变的开端。

《阿里传》读后感(八):阿里巴巴所遭遇的那些危机

不可否认,阿里巴巴是一个传奇,一个超级巨无霸的商业帝国。作为外人,我们经常能从新闻里看到阿里与京东掐架,阿里与工商总局“约架”,阿里影业“激怒”大半个编剧圈,或者是阿里又收购了谁谁谁等吸引眼球的报道。乃至于我们会产生作为互联网巨头的阿里巴巴是无所不能的错觉。

最近读了阿里巴巴前总裁波特·埃里斯曼(作者还摄制了一部叫《扬子江大鳄:阿里巴巴创业史》的纪录片)的这本《阿里传——这是阿里巴巴的世界》,对阿里和马云,及他们的价值观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书中描述的危机事件更是印象深刻。

作者在书中写到,“马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他以后要写一本关于阿里巴巴经验的书,书名应该是《阿里巴巴和一千零一个错误》”。虽然犯过的错误没有一千零一个那么多,但是阿里从初创到现在的近20年时间里也是经历了多起关系生死存亡的危机。

21世纪最初的那一两年里,互联网泡沫因过度膨胀而破裂,导致了互联网乃至IT行业的冬天。而在寒冬来临之前,阿里刚获得首轮500万美元的融资,随后又从软银募集到2000万美元的款项。也许这就是马云所认为的在还没下雨时买伞是最好的时机。

那一年,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华网市值还在一路飙升;互联网巨头联想旗下的“FM365”网站还如日中天;电子商务领军企业“8848”还霸占着市场70%的份额……然而他们都没有熬过那个冬天,最终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消亡。

而当时的阿里巴巴甚至没有一个办公楼而只能在公寓里办公,马云在柏林的演讲还仅只有3名听众。当时的他们正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攻城略地。也是在那一年,阿里巴巴的英文网站从中国搬到了加利福尼亚,一同搬去的还有核心管理团队。

由于战线拉得过长,团队之间沟通效率的低下,此时的阿里巴巴就像是一只双头巨兽,不断地消耗着成本。阿里巴巴的这次危机通过大量的裁减国际员工而缓过劲来。

时间进入2003年。那年的SARS疫情席卷全球,尤其是大陆和香港更是重灾区。即便如此,对于当年的“广交会”,阿里巴巴更是派出了众多高管前去。

时任阿里集团高级副总裁李琪说:“政府说没问题,就没问题。我确定如果有问题,广交会就会取消,政府就会让大家知道去广州不安全。”

那年的广交会,阿里的销售额有了新的突破。不久以后,公司里却有了一名“确诊SARS患者”,这几乎是灾难性的打击,因为这将意味着公司里500多号人要被隔离在家中,无法上班。事后证明这只是一段值得回忆的小插曲:

500多名员工把电脑搬回了家里,工作电话也被转接到了家中;员工们白天工作,线上交流,晚上在内网上进行卡拉OK比赛。最终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被确诊的患者康复出院,被隔离的人们也重新获得了自由。

刚从一个危机出来,阿里巴巴便开始向全球电商巨头“eBay”宣战。在这个背景下,淘宝网诞生了。最初的那段时光,淘宝网的创建一直是在秘密中进行,而运营人员都是签了保密协议,且被安排在了马云在湖畔花园的那套公寓里。

对于阿里的宣战,eBay进行了疯狂的反扑。eBay先是在Google和百度上为易趣(此时的eBay已收购易趣网)投放广告,然后又与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签署的合同中特别申明,这些网站不得与淘宝等同类网站发生宣传方面的任何合作,再然后是eBay和淘宝在电视台上烧钱投放广告的拉锯战。

都说是淘宝的免费模式最终让其在本土战胜了eBay的收费模式,实际上,基于淘宝网衍生出来的“阿里旺旺”和“支付宝”这两个产品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一是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了聊天的平台,一是提供了一个第三方的支付平台。

显而易见,淘宝网的用户体验相较于eBay的易趣网来说更加符合国情;而eBay的致命伤就是太过于轻敌。

2005年的时候,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这是当年全国互联网行业十大新闻之一,在当时也轰动了全球。交易完成后的05年年底,马云将其目光瞄向了搜索引擎,他将宣战的目标瞄向了百度。

当时的雅虎中国在搜索引擎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是32%,而百度仅以微弱的优势领先。阿里巴巴开始声势浩大、大张旗鼓地为雅虎中国进行造势和包装,想要使雅虎中国成为纯粹的搜索门户网站。然而这场战役上,阿里巴巴却败得一塌糊涂。确实,没有谁是永远的常胜将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刘言沸语]leosaid-lyfy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阿里传》读后感(九):《阿里传》读书心得

最近有两本书很火,一本是关于谷歌的《How Google Works》,另一本就是关于阿里的《阿里传》。阿里和谷歌经常被放在同一个台面,他们都是受人尊敬的互联网公司,谷歌更注重技术元素,尤其是两位创始人,拥有很强的技术Geek的书生气,Eric Schmidt的加入让公司有了真正的管理和运营;阿里相对来说在对市场的认知、对机会的把握方面个人觉得更胜一筹。

《阿里传》以阿里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介绍了阿里发展中的成功和失败。马云是个有理想的人,创业初期就勾勒了美好的愿景,超前到大家不理解。马云是个幸运的人,创业不到一年就拿到了2500万美元的融资。这些资金让他犯了至少两个错误。首先马云找来西方智囊团在香港总部工作,但他们远离杭州的主战场,对马云的很多决策不理解甚至反对和漠视,到最后并未创造出期望的价值,大多都离开了,这也让后来马云在多种场合公开质疑MBA。其次就是总部搬迁到上海和北京,都水土不服,把国际运营总部搬到硅谷也因时差问题、管理问题以失败告终。

在连马云都焦虑的时候,COO关明生来了,带着公司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成长。03年非典时期,公司有人被感染了,在被隔离的日子里,员工自发把电脑带回家继续工作。隔离给了大众更多的上网时间,很多人就是在那个时间段开始了电商购物,阿里获得了一个增长的小高潮。

在eBay进入中国后,马云注册了淘宝网切入互联网零售拍卖市场,直接和eBay竞争。eBay完全不把淘宝放在眼里,淘宝最核心的用了对商家免费的方法和eBay抢市场。当时eBay是要向卖家收取提成的,关于免费是不是商业模式淘宝和eBay有很多口水仗,但通过一系列的斗争最终淘宝赢得了中国市场战役的胜利。在树敌和对抗的过程中,阿里成就了自己。之后收购雅虎中国在当时确实是件大事,很可惜在之后马云犯了些错误,不懂搜索引擎、和周鸿祎的个人恩怨等一系列问题让雅虎中国一直没能有起色。后来淘宝成功了和阿里上市了,本书的作者也从阿里功成身退。

回顾《阿里传》中提到的教训,总结有这么几点:

1.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引入和使用是个值得权衡的问题;

2.过早的铺开跨国的战线可能带来巨大的成本负担和工作方式问题;

3.树劲敌和对抗的过程可获得飞快发展;

4.不要小看竞争对手,开放心态,认清本质,适当配套舆论造势;

5.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YangDream

《阿里传》读后感(十):记住最多的是马云和周鸿祎的冤仇

这本书的三星都给作者身份和他所记录的一些商战干货。

扣除的两星,给文中的公关气,和连公关气都没包裹好的骄傲自满,看不起对手。

我不知道是不是商战时,竞争公司看待彼此都是用比较人性恶的眼光。

这本书里,波特在写到谷歌,特别是eBay时候,快到打仗后期,那种“宜将胜勇追穷寇”的傲娇劲儿,讽刺对方的样子,是让人有点读不下去。

但似乎这也是常见业态了,今年双十一,这厢才闹完京东和阿里的官司,另一厢,针对天猫推出的正品险,京东就做出了“卖正品险,装逼”和“正品险,为假货而生”这样的海报。

当然,名声最差的基本上360要夺魁无虞。

这本外国人写的阿里传里,林林总总倒是写明白了些周鸿祎的前史:

2003年,雅虎收购了一家名叫3721的搜索引擎,是周鸿祎率领的,用户增长主要靠杀毒软件,一旦下载,就会自动安装3721为默认搜索引擎。用户难以察觉,且很难卸载。很快变为中国第二大搜索引擎,并且让周鸿祎担任雅虎中国的总裁。

雅虎和阿里合并后,马云第一次与高管见面,周鸿祎没有出席。雅虎总部的公关说,雅虎和中国团队沟通恶化,周已经不招聘会讲英语的经理了。

第二次见面,马云请周上台,周跟台下说,我很快会离开创业,希望你们加入。

而后开发的360安全卫士有个隐藏功能,把雅虎中国的服务认定为恶意软件,禁止用户通过电脑使用雅虎中国的服务。

再以后,马云似乎越来越针对周鸿祎个人,用全部精力去和周抗争,打官司,最终奇虎赔付3万元人民币。

这个印象之后,还有一个针对这本书所提事件的疑问:

在与雅虎的合并当中,双方措辞经过了激辩,最终挑了一个都能向国内投资者说是自己吞并了对方的说法。

但是,这放在阿里这边,难道不是完全矛盾的吗?

原文:“雅虎向阿里投入10亿,外加雅虎中国的运营权……雅虎将获得阿里40%的股份。——马云说,阿里巴巴买下了雅虎中国”

这难道不是赤果果是雅虎花钱买了阿里?

马云曾经说要把雅虎中国做到中国领军者,这也如今也是明晃晃打脸了,它们合并之后没多久,雅虎就基本上从中国用户心中淡出了。

实际上当时的雅虎邮箱还很好用的,至今我很多账号都仍然是雅虎那个邮箱,但只记得莫名就通知要不能用了,换成“阿里云.com 。到现在想起这个还有些不爽。

不过,马云的远见卓识确实是让人佩服的。

比如,2003年,就说过“有一天,支付宝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银行。”

    

上一篇:无聊的幽默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     

下一篇:《一食一味》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