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乐复何如》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不乐复何如》读后感(一):林清玄的美学境界
林清玄美学三书系列是林清玄关于“生活美学”“人生美学”“情感美学”的清澈感悟与优美描写。
对于美学,很多人都认为是非常阳春白雪高山仰止的,但是,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之后,生活美学的概念就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理解了。
摘一段知乎网友对生活美学的理解——
生活美学是什么?生活美学是现代人所热捧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是现代人在生活物质基本满足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需要。国人对心理这一块的认知并不充分,并不重视。所以当经济提升、物质充裕之后,人们刚刚开始关注内在的精神需求。
其实生活美学是近几年才迅速流行起来的观念,但往回追溯的话,这个概念的起源其实是《新周刊》提出的“生活家”概念的延伸。
而“人生美学”和“情感美学”则是对“生活美学”概念的延伸,即将对人生、情感的美好理解、美好寄托、美好需求等内在精神需求用文字体现出来。
林清玄的文章,因为其文字表象上的美好和精神内核的美好两者兼备,所以,是最能体现这集中美学理念的文字。
林清玄首先是个生活美学家,他对各种美的体验,首先是从对生活中的美好的发现和体验开始的。
就像《新周刊》对生活家的描述一样:“生活家是谁?是能放松、放空、放慢、放心和放下的人,是把每一天都当成人生奖赏的人,是获得了生活最多奖赏的人。”
林清玄显然是生活家。他对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他朴素的生活美学。比如他对生活品质的这段论述,就是对生活美学的极好的诠释——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善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了。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他对“生活美学”的理解,不仅有这种“概念性”的表述,也有很多来自实际生活的体验和观察,比如他在《凡事喜悦,自在生活》中提到的种种美好——
真心相会则是,所有美好的古物,都是古代工匠性灵的说话,这说话穿过历史与时空,贼光消失,性灵化为诗歌,只唱给有缘的人听见。只要我们静下心,不只用眼睛,我们就能与那些美好的性灵相印了。——《玩物上智》
回来的时候,走过那还盛开着的金合欢,遇到路边那棵硕大的木兰,身心无浊意,山水有清音,这世界原来如是美好。——《雪三昧》
西瓜吃完了,西瓜皮洗干净,可以做一道美味的沙拉。若与萝卜同腌,最为美味可口,绿白相间,十分美丽。——《一物全体与身土不二》
一路上走走停停,绕过瓦厝、樟湖,时常有动人的视野出现。尤其到了樟湖的坳口附近,同时有三条彩虹出现,天上一道,山谷里也有两弯,在糅合着雨丝与阳光的午后,有一种出尘之美。——《猫空半日》
读小学的时候,去看了一场电影,看到一个身穿白袍的少女弹竖琴,琴旁置满了纯白的马蹄莲,那个画面令我为之着迷,那时候也没有听清楚竖琴的声音,但仿佛觉得“演奏音乐就应该像那个样子”,轻柔、舒坦,有一种灵性之美。——《竖琴与法国号》
广东馆子用荷叶包糯米团,糯米中可有各种变化,咸者可以包肉,甜的可以包芝麻或豆沙,不管做什么,都非常鲜美,真是把荷叶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食家笔记》
对于服装的价格与美学,因为打折而被混淆了。本来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精美的服饰,买上少数的几件,却往往因为贪求便宜,而买了许多品质不是很好,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东西。由于外在环境的打折,我们对于美的要求也随之打折,心灵也跟着打折了。——《季节之韵》
再来是意大利,阳光像极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开朗强壮,但给人一种美学的感应,那时阳光是轻拍着人的一双手,让我们面对艺术时真切地清醒着。——《光之四书》
茶的美学渗透到日本所有的视觉文化,包括建筑和自然的欣赏。不喝茶你永远不能知道日本。——《抹茶的美学》
无论是对于美物(古董)、美食(荷叶糯米团)、美景(午后彩虹)、美植(野生兰花),还是对于美人(弹琴少女)、美服(精美的服饰)、美文(书中美好的文字),他都能有细致动人又透彻明晰的理解和描写。
这就是对生活的深刻体悟,这就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这就是“生活美学”。
那“人生美学”是什么?
首先,“人生美学”是“生活美学”在文学界兴起之后,人们对同样具有文字美感又颇具人文气息并对人生有深刻感悟深刻体验的文章的拓展定义。自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之后,人们对“美学”的现实需要就上升到一个颇为明显的高位。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产品,还是文学艺术作品,人们都希望是外在和内在兼具美感的。这就是美学对人的全方位的影响。
对于“人生美学”,林清玄在《人生不乐复何如》中是这样体现的——
“活在当下”也就是“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向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淡然自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快乐地活在当下》
我喜欢茶道里关于“一生一会”的说法。
意思是说,我们每次与朋友对坐喝茶,都应该生起很深的珍惜,因为一生里能这样地喝茶,可能只有这一回,一旦过了,就再也不可得了。——《一生一会》
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谢;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一心一境》
人生里的跌倒与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跌倒的价值是使人坚强,失败的意义则是让我们更珍惜人生。一个人如果学会跌倒,学会认识失败,等于是学会人生的一半了。不怕跌倒,不畏失败,就能生起一些从容。从容,是老天送给内心有空间的人最好的礼物。——《一生从容》
生命中有许多非常重要,却一点也不紧急的事。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的芳香。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像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闲书。像陪父母谈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孩子说童稚的笑话。——《不紧急却重要的事》
常想一二的观想,乃是在重重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中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有一次深长的呼吸。
生命已经够苦了,如果我们把几年的不如意事总合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维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常想一二》
林清玄的“人生美学”与他的“生活美学”紧密相关,因为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热爱,所以,才能从生活中领悟人生的道理。“生活美学”更多的集中在对现实生活的展现上,“人生美学”更多地展示精神领域的美感。最美的人生,是自我了解的人生,是时时有正向时刻,永远快乐地活在当下的人生。淡定而从容,才能从外在的生活之美,升华到内在的灵魂之美。
最后是“情感美学”。
无论是哪一种细分的“美学”,其相通之处都在于“美学”二字。美学的关键都是美的立意,美的意象,是一种情感体验。而“情感美学”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主题的“情感体验”。
基于文学的任何一种美学,都不能脱离其文字美,这恰恰是林清玄美学体系的基础。林清玄的“情感美学”就是在美好的文字的基础上,展现其对父母子女之情、朋友之情、自然风景之情、文化艺术之情等各种事物的“欢喜心”。有爱,有情,有欢喜,于动心动念处,又能自然对之,平静观之,细心品之,从容记之。
他的有情,是博大的有情,是辽阔的有情,是宽广的有情,所以,这种“情感之美”包容万物,且能在万物之中体现。
在《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中,林清玄的“情感美学”是这样体现的——
山是温柔,雾是温柔,樱花是温柔,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我愿能常保这一切温柔的心情。——《万物的心》
情爱,算是人间最浓烈的感觉了,若能存心如清茶、如素帕,那么不论得失,情意也不至于完全失去,自然也不会反目成仇、转爱成恨了。——《忧欢派对》
每一个对当下因缘的注视,都是奇迹——《玫瑰奇迹》
要温和的爱,这样方得久远;太快和太慢,其结果都是一样迟缓。——《不要指着月亮发誓》
“生活美学”“人生美学”“情感美学”立体地组成了“林清玄美学三书”,林清玄的“美学体系”是他本来就有的,是他自身具备的体系,是他基于自身美好的文字所写的关于生活、人生、情感等不同方面的文章来自发体现的。所以“林清玄美学三书”不是人为的强加的概念,而是对林清玄美文的精确概括和精准定位。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很多发现美的眼睛。还好,林清玄不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还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以及一支善于描述美的妙笔,所以,如果你没有发现美,那么,先跟林清玄去认识美享受美吧。在被领进门之后,我相信,你也会对生活之美,人生之美,情感之美有更敏感的体会。
《人生不乐复何如》读后感(二):快活在当下
林清玄的散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从小学课本里的《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到《人间最美是清欢》、《在云上》等作品,在现代文学中,写散文的很多,林清玄的作品却有自己的特色。他32岁遇见佛法,其作品多渗透着禅意。如《不争,是一种慈悲》等系列丛书。林清玄是台湾高雄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林清玄先生的散文看似写一件普通的事物,但给人一种“此中有深意”的感觉。在浮躁的日子,走进林清玄,走进他的散文,你会感受到那些散落在生活里的禅机和禅意。
这本《人生不乐复何如》是林清玄美学作品系列中一本,细品本书中的诸篇,你会感受到作者面对人生保持着简单、安静、从容的态度。同时,快活地活在当下,也是林先生的座右铭。
本书中或长或短的散文,一字一句闪烁着人生的智慧。除了要快乐地活,还要活出一种美的境界。这种境界,林清玄先生说要有一颗体贴万物的心,要温柔地对待一草一木。对时间,生命,存在的选择,要在随缘中不随波逐流。不放任自我。要平衡好追求物欲和心灵之间的关系。求人不如求已。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生活的意趣。在顺境之时,要使生活有风采,在逆境之时,要不散乱,保持静心。
作者在书中,更有对成功的定义:“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爱与宽容,就是一种成功,如果每天都成功,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以及如何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
林清玄说人生最美是清欢,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我们都是平凡之人,不求大富大贵。而平凡者,就是要平顺、安常、知足。关于人生的学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和快乐。关于做人快乐的思想,作者为我们总结了这样几点。
首先,你要喜爱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身体、心意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其次,要去除“憎恨、批评、内疚、恐惧”这四种坏习惯。也就是消除负面情绪。
再者,要专注,要活在当下。
最后,要放松。放松即放下,以游戏般的坦然心境面对人生。
经常听到有人说,“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呢?”快乐的确是一种选择。快乐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应当快乐。虽然这本书,说的是关于人生的学问与智慧,但并不是“一惊一乍”的鸡汤文,作者用清晰流畅优美平和的笔调透过小事讲述着生活的智慧,人生的哲理。茶余饭后,拿来细读,受益匪浅。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的小幸福。
本书装帧精美,封面设计有意境,朴素淡雅。喜欢随书附赠的明信片。书中还有大量应景的插画,非常有意境。推荐阅读。开卷有益,阅读让我们成长。
《人生不乐复何如》读后感(三):林清玄的赤子心
不是不喜欢林清玄,我是不敢信他。
很分裂。我的心和我的本能喜欢他的那种平静和欢喜,那种不管生活多糟都维系得住的气定神闲;但我的脑子和理性怀疑他,因为这种平静、欢喜和气定神闲对身在俗世的人太难了,释迦摩尼都只有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生命经验告诉我,骑白马的从不是王子,可能连唐僧都够呛。
林清玄的小品文很好读、很有魅力。
结构清晰:大多是由生活中的小细节而起、引起大众的共鸣,然后以佛经偈子为骨,讲一个现代心理咨询式的人生道理。
笔墨不多:诚如林清玄自己所说,“绝不废话,能三千字写完的,绝不会写成五千字,能五百字写完的,绝不会变成一千字”。这对习惯于“碎片化阅读”、没有时间精力看长篇大论的当代人来说,不可不谓方便。
道理可深可浅:往深里说,可以追本溯源到佛经、到那些各大法门流派各有不同解读、没人能百分百确定的玄之又玄的道理去。往浅里说,似乎又足够简单,无非是劝人向善、劝人不要纠结于世俗价值观里重要的名利、劝人换一种角度来看待成败、把脑袋从万丈红尘的窒息感里拔出来、换一口气。
林清玄好读,在于他应和的是东方人更本能更自然的部分。你很少见他像英文论文那样证明,设立大前提小前提举例论证。古希腊的那一套逻辑无法在林清玄这里找到共鸣——他心怀的是听过释迦摩尼讲法的东亚先民、无法用功利主义的好处和弊端来说服,他们追求的是比公民生活更形而上、比今生更长远的超越时间空间甚至神明的解脱。林清玄的聪明在于舍去了说理,而继承偈子与禅机的衣钵,用类比来讲道理,一如当年佛祖说法、孔子施教。
但也正是他的这种方便、熨帖、衣钵和亲切让我不敢信他(的邪),正如中医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意味着双盲实验的缺乏和不良反应的不明。这本书六个章节,每个章节十三四篇小品文,前两章读来如春风拂面,如谛听长老训,让人低眉顺目。但读到第三章,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还是这个套路,还是这个节奏,还是轶事、佛理与感慨,就开始让审美疲劳一点点浮起、批判性思维也激昂起来。鸡汤兑水再熨帖人心、连喝二十六碗也会反胃的。
这本书里收录的随笔,我最喜欢的是第六章里有关“在地”的几个故事。
《心灵的护岸》讲的是林清玄带着孩子去看童年记忆里风景秀美的河流和护岸,却发现护岸早就被城市破坏殆尽、灵动的风景也早已不再。
《月光下的喇叭手》讲的是飘零在台湾的大陆老兵,为他人葬礼吹喇叭为生。山东的乡音还在,被抓壮丁之前家人的回忆未亡,只能在夜里吹起一曲乡愁,和一个台湾本地的小伙子合唱一曲,然后呜呜大哭。
林清玄写道:“在中国,送葬是一式一样的,大部分人一辈子没有听过音乐演奏,一直到死时才赢得一生努力的荣光,听一场音乐会。”这是很有力量的句子。
还有《阴阳巷》:地价日益飙升的台北中心,一位目不识丁却坐拥千万房产地产的老人,仍保留着暴富前节俭的生活方式,仿佛一只纸船,被时代的大风浪卷起又抛下——时代赋予了它乘风破浪的气势,纸船却仍然是一只纸船。
比起前面五章的人生道理小品文里身为人生导师为人开悟解惑那种居高临下的目光,我更喜欢这几个小故事,大概是因为它们中有更多的烟火气、看得到一颗赤子心,有愁入怀、恨难消。从这些文章里,更容易看到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世人无人不在修行,毕竟修行这件事,应该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出离世界、成佛成圣了。
就连《认识许多大师的人》和《真心相待》这两篇都比那些貌似已然悟道在五行之外的鸡汤文好很多。虽然这两篇文章一个有抹不去的焦躁气、一个则抱怨了一番嫌贫爱富的售货员,但在我看来,这两个有缺点的林清玄却比其他文章里眉毛胡子都老长、一脸慈眉善目的林清玄可爱得多、也真实得多了。
记得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什邡罗汉寺僧众连连破戒,把寺院分给待产产妇生产。私以为,一片平和之下难见真菩萨,越是这样的艰难困苦、越见真菩萨。毕竟,“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非菩萨。”
《人生不乐复何如》读后感(四):别急,你的同龄人并没有抛弃你
2018年4月6日左右,一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刷爆网络,在被很多人疯转的同时,却也受到包括《人民日报》、腾讯视频、韩寒等主流媒体和舆论偶像的带头抨击,大家纷纷指责该文的作者在贩卖焦虑,制造恐慌,是一种博眼球、博关注的恶劣行径。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为什么很多公众号都喜欢散播“负面情绪”呢?因为“负面情绪”的传播更具有“非理性”的特质,更容易引起广泛的传播,进而实现那些公众号所追求的“流量”效果,《古今的欲望经济学》有一句话说:“焦虑和快感一起成为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暗中驱动。”
公众号也好,那些卖“XX肾宝”“XX金”“XX课”的也好,都是想通过“贩卖负面情绪”,达到先引流、再传播、最后贩卖产品变现的目的。
这种“毒鸡汤”以“鸡汤”的形式鱼目混珠,让鸡汤文的形象也越来越差。鸡汤文虽然并不代表一定会解决问题,但是好的鸡汤文是一种正能量导向,能让人的情绪和精神面貌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进而在侧面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所以,有正向导向的鸡汤文,还是有其必然的社会需求的。而贩卖负能量的“毒鸡汤”,则需要人们睁大眼睛,仔细分辨,不要不仅得不到激励自己的作用,反而扰乱了自己的心志和情绪,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林清玄就提到人一定要有“正向时刻”——
生命里有许多正向时刻,也有许多负向时刻,一个人快乐的秘诀,便是抓住那正向的时刻,使它更充盈;转化负向的时刻,使它得到清洗。
有人对我们深深地微笑,乡间道上的油麻菜开花了,炎热的夏天午后突来的阵雨和凉风,一双蝴蝶突然飞过窗边,在公园里偶然看到远天的彩虹,读一本好书,听一段动听的音乐……
每天,有一些正向的时光,便有好心情走向明天;时时有正向的时刻,生命便无限美好。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
正向时刻是对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坚持不断的自我修养,也许这些统统被叫作鸡汤,但是,每个人,都有必要给自己一些鸡汤,或者是从别人那里找来的,或者是自己制作的,毕竟,正向时刻也是人的客观需求。
林清玄认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正向时刻,所以,他告诉人们要“快乐地活在当下”,要“生起一些从容”,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要能从“人生的最底层出发”,要“把开心当成一种习惯”,不要“玻璃心”,并且不惧“平凡”,不怕“下下签”,这样的人生,才是拥有美感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可以算是“人生美学”的人生。
真正的好文章,真正给人积极导向的文章,是不怕被称作“鸡汤文”的,尤其是通过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分享自己成功之前和成功之后的因果的文章,比如林清玄写自己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因为立志当一个大作家,于是努力学习,天天坚持写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最终成为“当代散文把大家”之一,作品畅销上千万册。
这样的故事本身就是励志的,他真实有效。所以,这样的“正向能量”值得被认可,值得被传播,值得被学习。
林清玄的文章风格清淡,透彻从容,娓娓道来之际,就已经默默深入人心。
太多太多的公众号文章都在教我们“快”,我们自己也逼着自己“快”,但,偶尔,我们也可以听听林清玄的话,偶尔浪费时间,慢一慢——
什么是浪漫?“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喝茶……这些都是浪漫”,浪漫其实就是创造一种时空、一种感受、一种向往,一种理想,在你的世俗土地上开出一朵玫瑰花。
别怕,慢一慢也无妨,你的同龄人那么多,超越你的也就那么几个,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出众的天才,而大多数人都是相似的,谁也不比谁快几步,所以,保持适当的紧迫感固然必要,但是持续地保持焦虑感就大可不必。偶尔慢一慢,不是懈怠,不是偷懒,不是自我放弃,而是对忙碌生活的一种调剂,是对自我的一种心灵按摩。林清玄的“人生美学”,恰恰是最好的调剂品之一。
毕竟,我们的生活,不只是一些紧急的事,还有很多不紧急却重要的事——
生命中有许多非常重要,却一点也不紧急的事。
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
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的芳香。
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
像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闲书。
像陪父母谈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孩子说童稚的笑话。
……
重要的事也是说这不尽,却被紧急的事挤掉了空间,生命的空间有限,当全被紧急占满时,就像是一个停满了汽车却没有绿地的城市。
绿地是重要的,汽车是紧急的。
大树是重要的,大楼是紧急的。
白云是重要的,飞机是紧急的。
知足是重要的,欲望是紧急的。
宽心是重要的,医院是紧急的。
……
一个人如果在一天里花八个小时在追逐衣食与俗事上,是不是也能花八十分钟来思考重要的事呢?如若不行,就从八分钟开始。
八分钟的觉悟、八分钟的静心、八分钟的专注、八分钟的放松、八分钟的忘我、八分钟的天人合一、八分钟的守真抱朴。
生命必会从这八分钟改变,每天的生活也就从容而有情趣了。
愿你也能抛去焦虑,做一个从容的自己,在保持适当的紧迫感的同时,好好努力,好好生活,打造自己的“人生美学”。
《人生不乐复何如》读后感(五):滔滔人世里,不受人惑的人
文/蒋婵琴
01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时隔两年之后,再读林清玄先生的书,是以此话为开篇。一个人未曾历经世事锤炼、深刻悲喜、无常洗礼的人,又如何能说出如此情义丰沛、人心柔软的话呢?
一句简单的平常话:“简单,而有丰沛的爱。平常,而有深刻的心”。他的母亲在年少时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被他视为是母亲给过的最美好的遗产,并希望自己的文学,能不断地趋近那样的境界……
他的母亲如同万千中国女性一样,平凡、传统、充满韧性与耐力,始终不失爱与纯真。她一生照顾丈夫、养儿护女,心中无我,习惯将优乐寄托于孩子身上。即便曾历经儿子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大悲苦,但她依旧能感知自然、天地、万物之美。
“有一回,她说故事说到一半,突然叫起来:‘呀,真美!’我们回过头看,原来是我们家的狗互相追逐着爬到前面那片芒花地时,栖在芒花里的无数萤火虫霍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光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真是美极了,美得让我们呆住了。”
母亲将这份纯真与敏感遗传给了林清玄先生。他终究能通过文学的形式,得以践行与延续:在平凡中遇清欢,在简单中悟有情,在苦境中修从容。人生也活出了滋味与智慧。
02
文学是什么?大抵是一个人的见地、观感、体验、实践、思想的结果,不断形成新的文本,向外界、他人呈现内心所思、所感、所悟。写作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与自己的头脑和心产生亲密联系,承载起情感、理性、独立及清明的智慧,从而沟通自己和读者。
无论是《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还是《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人生不乐复如何》,你依旧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份清明与平易、深刻与智慧。他是这个喧哗、热闹的时代,时刻保持“静观”与“自在”的人。
“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对待我们,我只要吐出自己胸中的香气,也就够了”。他还是自带佛心、柔情与淡泊之人。
看他的书,仿佛是在看秋月里的流星、田野里的桃花;听山谷里的清泉、寺院里的晨钟暮鼓。字里行间透露的清幽平易、悲心柔软、智慧大气,充满了穿透人心的力量。
这些文字有情感深沉的记忆、对万物人事的珍爱、也有对因缘生命的观照。
“人只要用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情感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流露。”他习惯将世间所有与自身交集、发生过细微、个体的人、事、物一一记录并流露出来:父母、童年成长、爱与雪、花与情、相思与茶、时间与生命、戏与梦……所形成的人性幽微、心智谦卑、人格境界,道尽了一位作家真实而质朴的观照。
而这些微小人、事之观照,恰恰也是你我之生命在平凡琐事中,发生过的最重要而深刻的情事与万物。
03
他写母亲:“尤其是父亲过世以后,母亲显得更加孤单了,头发也更白了,这些,都是他把半生的青春拿来养育我们的代价。”
他铭记父亲的教诲:“他叫我做创作者,不做理论家。”在他的父亲看来,“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会牺牲农夫的利益。”
他写’长命菜’:“……当然吃‘长命菜’不能使人长命……长命菜不长命,团圆饭不团圆,这并不是什么悲哀的事,而是人间的真实情景。儿时吃‘长命菜’那种欢欣鼓舞,常常宛如生命的掌声,推着我们前行。”
“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及不屈的意志”、“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真正的爱情的可贵不在于突破创造,而能够平静的相守才是真正的可贵”、“在精神上对一切好的东西能欣赏、能奉献、能爱,而不必把好的事物收藏成为自己专有。”他谈论花与人、情爱与物质,充满深刻而清朗之美。
他以百合寓意情爱冷暖:“这世界,能爱百合花的人很多,能珍惜那纯净、优美、芬芳的品质的人很稀有。”
他建议人可以以大师为启迪,而非以大师为自己的主体。人应该有自己的航道、培养自己的见地、感受、体验,在人生的观点和实践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做真实的自我。如此才不会人云亦云,成为不会思考、失去创意的人。
关于情缘与浪漫,他说:““一切美好的因缘都应有三个支撑点方能长远——重情,守义,惜缘。“来是偶然,走是必然”、“浪漫就是给自己留一点空间,给现在的生活留点空间,给未来的生命留点空间。”
后来因缘与佛学结缘,他更是活出了生命的坦荡与定力:“生命的事一旦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平常”。又说,“对于一个坦荡无碍的生命,到处都是纯净的白纸,写什么文字有什么要紧,生命的遭遇有于水中的飘萍、木草、花瓣、终究会在时间的河流中流到远方。
“我们要了解人间,应该先看清众生的眼睛。”他记录心意路上流浪的老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感知到了对方明净的善意。正所谓:““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所有源于静观、不起分别的情感,即是用心,更是智慧;所有来自内心深处最质朴、真实的情感,被他观照、记录并赋予深意,所形成的作品,就是一个人走过的路,射出的箭。
04
“我的写作就是我的观照,我的作品就是我射出的箭。”而这一箭一箭射中的苦的根源、欢的源泉、无的清冽、爱的苍穹,却要经历如此漫长的努力与辛劳、体验与洗礼。
这份坚持,则来自林清玄先生对‘行深’二字体悟与实践:“八岁的时候,我立志写作,每天写,每天写……转眼间就过去了半个世纪。”
他日复一日的保持高洁清凉之心,并不曾想靠外在的名利、声誉来证明自己的尊严与价值,只是为了将自己隐藏在平常的事物中、用心去发现他们的质朴、庄严、深意、喜悦、从容、纯粹之美。只是为了让自己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得爱与宽容、更具有精神和灵气。
这样的‘行深’,也使得他在心灵创作的道路上,实现了“般若波罗蜜多”。当然也是一个艰难攀爬的旅程。
任何一个作家都有创作上的瓶颈。林清玄先生也不例外。一次回乡休息,他告诉了父亲自己的苦恼。父亲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呢?还是不种好?”又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
如此终日辛劳,还能利他无我的精神,至此在他的内心扎下深根。也让他继承了父母双亲的平凡、乐观、关怀、善良、进取的人生观。这些宝贵的人格精神,在他日后的创作道路上起到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所有因此而产生的愿力,通过一心一境、苦瓜特选、情困物困、夜光流星、百合、落菊、情爱、往事、生平尘缘……完成清理、追溯、自我探索与安顿,最终在生命的流逝、因缘的变化中,成为无畏、忘我、不惑之人。
“我们是寄居于时间大海洋边的寄居蟹,踽踽终日,不断寻求更合适的壳,直到有一天,我们无力再走了,把壳还给世界。一开始就没有壳,到最后也归于空无,这是生命的实情,我与我的肉身只是淡淡道擦身而过。”
至此,他也成为了一位渡船过岸的人。
05
“你的环境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你的过程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而是你的心的向往决定来你的未来。”读完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八岁就立志成为作家、年少历经世情多演变、中年开始清修得道、年老时感知人生宛如走马灯的觉悟之心。
这颗心穿越至他的人生,也浸透到了他的文学岁月中。不管因缘如何散灭、万物如何荣枯、年华怎样短促、悲欢怎样转停……但在海峡那边的林清玄先生,用心灵的创作,向万千读者流露出了柔软与清明、情义与悲悯、庄严与纯简之美。这是力量,也是生命不息的象征。
祝福他。愿他在这喧嚷斑杂、风云滔滔的尘世,始终保持爱与敏感、柔和与温暖之意,以文字滋养自己的心,也供养天地与万物。